新高考历史训练5-材料题
题型05材料解析题——“异同点”类设问(原卷版)-2025年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
题型05 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异同点”类设问【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相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指出……的异同点”;“……存在差异的原因”。
(2)该设问类型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型,一般为中西方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如:中国古代史不同朝代的政策)的比较。
(3)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如同时考查“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值基本在10分以上。
(4)该设问类型注重考查考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5)该设问类型,对考生的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要求很高。
【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基本就是要求在两则材料信息中找到几处相似的或不同的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2)如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更需要运用“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要求,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
(3)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但设问为“……存在差异的原因”,则需更多的参考所学知识回答。
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材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1.(2023·福建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
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文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
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
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
历史-2025届高考历史材料题题型训练任务式导学案——内容概括类
2025届高考历史材料题题型训练任务式导学案——内容概括类任务一:学习材料题的审题逻辑(审主题、审设问、审材料)一、审题逻辑:第1步→审主题:挖掘材料的时空信息和行为主体(1)材料一的主语部分信息(2)提取材料中的主旨信息内容第2步→审设问:挖掘时空信息和行为主体,确定设问类型(1)确定设问当中的时空信息和行为主体的表述(2)设问关键词: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3)提取信息需要分段进行提取(按照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分类整合);(4)连环问要注意均衡分配分数和材料;(5)学会用高度概况的方式进行答题第3步→审材料(1)全面提取信息①文字类→三看:先看标点符号;再看关联词;划分层次进行信息提炼。
②地图类→名称、图例和注记、分布信息(总体-具体-个体)(例如:2022高考第19题《地中海示意图》)③图片类→名称、注记、分布信息(总体-中间-周边;“画十字架”)④表格类数据分析→先横后竖;标注趋势↑↓;从趋势↑↓和速度对信息进行比较。
(2)分类整合①方法:逐个分类‘特殊→一般②分类标准:时间;地点;内容’任务二:学习概括类材料题的历史术语与历史表述并完成表格【概况类分析法】分类描述例子时间类早、晚、历史悠久中国古代造纸术发明时间较早,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逐渐推广开来。
地点类范围广、地点偏远、分布广阔丝绸之路连接了欧亚大陆众多地区,范围极广,将中国的丝绸等商品带到了遥远的西方。
人物类把一个人概括为一个人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事情类把一件事概括为一件事工业革命是一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过程类过程较快、过程较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较为曲折缓慢,历经多次反复。
而法国大革命过程则相对较快,迅速推翻了封建统治。
经济类工商业城镇发展、商帮、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小农经济发展、城市化趋势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城镇迅速发展,徽商、晋商等商帮兴起,同时在一些手工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总体上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含答案)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A 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 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8.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新高考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3、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7、影响或意义类: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10、历史评价类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11、启示、认识类: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12、开放性问答题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
2023年新高考北京卷历史高考真题
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北京卷)高考真题历史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
《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2.“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
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
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
这一发现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
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4.下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
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
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
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一、阅读材料1.审题准确: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注意关键词和时间限定,确定所需的主题和范围。
2.理解材料:通读、细读历史材料,把握主旨思想,抓住关键信息。
3.对比材料:注意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点,掌握材料的对比关系,揭示历史事件的演变。
4.分析材料:揭示材料的意图,分析作者观点、立场和目的,注意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思考策略1.标注关键信息:使用符号、线条或颜色标记关键信息,便于后续答题。
2.串联历史知识点:将材料与所学历史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事件链条。
3.打碎条块式思维:将材料按照时间、地域、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切分,形成系统全面的分析。
4.发掘历史规律:通过对材料的研究和思考,总结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答题技巧1.正反两面分析法:既揭示材料的积极作用,也分析其消极影响,全面评价事件的历史意义。
2.批判性思维:对历史材料提出质疑,辩证分析,发现不足和盲点,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学过的历史知识,提炼经验,丰富答题内容。
四、写作技巧1.简明扼要:避免冗长的叙述,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观点。
2.逻辑严密: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确保文章条理清晰,观点连贯。
3.用词准确:使用恰当的历史术语和专业词汇,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4.注重逻辑连接词:充分使用逻辑连接词如“因此”、“然而”等,使句子结构紧密联系。
五、备考建议1.多积累历史材料:读历史书籍,关注历史研究,多读、多思考历史材料,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2.多做历年试题:通过做历年高考历史材料题,了解出题规律,熟悉解题思路,增强答题能力。
3.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分配复习重点,做到有序高效备考。
以上就是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的一些技巧和建议,希望能对同学们备考提供一些帮助。
加油!六、典型题型解析1. 完善材料此类题要求根据给出的历史材料,选择最适合填入空白处的选项。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以加强地方管理,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流动B. 增强了中央集权C. 推动了文化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社会流动,使得平民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同时增强了中央集权,因为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此外,科举制度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因为考试内容涉及文学、历史等,促使人们重视文化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文帝时,天下大治,民人安居乐业。
”材料二:《资治通鉴·唐太宗纪》记载:“贞观之治,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安居乐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答案:“安居乐业”是一个反映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词汇。
在汉文帝时期,这一词汇反映了汉朝初期经过战乱后,社会逐渐恢复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政治清明,经济逐渐繁荣。
这种局面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期,“安居乐业”则更多地体现了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官吏,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业贸易,同时注重文化教育,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这两个时期的“安居乐业”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论述题请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5)近代中国经济史(含答案)
(5)近代中国经济史1.(2023·全国·高考真题)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2.(2023·全国·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3.(2023·湖南·模拟预测)中华民国建立后,在张簪等人的主持下,北洋政府开始系统地制定、颁布经济法规,到1921年为止,北洋政府累计颁布经济法规40余项,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
这些举措()A.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B.导致民族经济得到独立发展C.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4.(2023·安徽阜阳·模拟预测)近代绅商张謇重视在其家乡布局工业,逐渐形成了南通“一点”式的工业布局。
如图为张謇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示意图(1890—1920年)该示意图表明,张謇的选择()A.得到了历届政府的大力支持B.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C.意在拓展洋务企业发展空间D.最终实现了实业救国5.(2023·山东青岛·统考三模)如表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统计表。
这反映了()A.近代中国农业尚未转型B.小农经济已经逐步瓦解C.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6.(2023·湖南株洲·模拟预测)下面为1867—1895年清政府经营的若干近代军事企业的收支统计表(单位:两):依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军工企业()A.运营资本较为依赖民间集资B.生产运营保持相对稳定C.收入与开支状况严重失衡D.经营始终坚持市场导向7.(2023·河南·统考模拟预测)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仅1905年一年内新增织布厂9家,稍后几年新办纱厂9家。
2022年新高考历史模拟题05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析版)
专题05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2021·辽宁高三模拟)1871年3月26日,公社进行选举,巴黎人民喜气洋洋,倾城出动.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
它既没有财产的限制和舆论的欺骗,也没有军警的监视和政客的收买,工人们举着红旗,以国家主人的英姿走向选举地。
这说明巴黎公社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B.具有革命创新精神C.发挥群众监督作用D.实行直接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实行民主选举,给予人民真正的民主权利,改造旧的国家机器,这是历史上的首创,体现了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群众的监督作用,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2.(2021·济南市章丘四中高三一模)下面是巴黎公社运动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言论:这表明,巴黎公社A.致力于创建工人阶级政权B.建立起了广泛的统一战线C.具有初步的工农联盟意识D.意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答案】C【解析】巴黎公社运动时期发表的相关言论主要是针对农民群体,意在唤起农民的革命意识,联合革命,说明巴黎公社有初步的工农联盟意识,C正确;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不符合史实,巴黎公社起义是巴黎市民的起义,并未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排除B;巴黎公社号召农民参与革命,意在壮大革命力量,排除D。
3.(2021·山东高三模拟)有人说,经济条件的成熟与否并不完全是一场革命是否爆发的最后决定因素,常常是局势发展的机遇性因素会在关键时刻起到决定作用。
这种因素在十月革命时就表现为俄国民众的心意和愿望,及随之采取的相应行动。
这表明A.十月革命顺应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诉求B.民众在十月革命期间发挥了主导作用C.经济条件对十月革命的胜利无足轻重D.机遇性因素在革命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决定性因素并非经济条件的成熟,而是布尔什维克党顺应民众心意和愿望的机遇性因素,即人民群众反对战争、渴望安定生活的美好诉求,故A项正确。
2024届天津市新高考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题(2022年真题)附答案
2024届天津市新高考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题(2022年真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
这可用于说明()A.良渚文化的传承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D.巴蜀文化的传承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
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
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
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5.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
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
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7.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检测卷5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
检测卷5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
这表明清政府()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边衅”“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等关键词,可知清政府不能正确认识中英间的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C项。
2.下面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下面两种观点()B.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前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两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第二则材料不是为侵略者辩护,排除A项;两则材料都没有揭示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满足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故选B 项;两则材料对根本问题的论述都不正确,排除C项;两则材料都没有涉及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
3.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虽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这表明作者()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D.对君主专制危机有所警觉,也无法看出作者对君主立宪政体的态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虽然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并没有提出系统的主张,没有超越当时的主流思想,故B 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无法看出其对西方代议制的态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可以看出志刚对君主专制危机有所警觉,故D项正确。
4.19世纪70年代,中英航运企业双方相互压低客货运价,轮船招商局“上海运出和运入的货物,每吨运费从四两猛跌到七厘”,太古轮船公司和怡和轮船公司则“愈将客货水脚更跌相争”。
精品解析:江苏省新高考基地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大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时期一大批士大夫把目光转向现实世界,史学领域也探求实用之学,这种转变表明,在民族危机之下,中华民族开始正视现实挑战,意图挽救民族危机,D项正确;此时儒学并未受到批判,只是研究重点变为实用之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求实之学和经世致用思潮,没有体现对“天朝上国”观念的质疑,排除B项;清政府着手探索近代化道路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材料反映的是道光、咸丰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1985年,访四川的美国记者特里尔记录了他的一段见闻:“重庆有很多挖得很深的防空洞,那是当年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挖的。这些冬暖夏凉的防空洞现在都利用起来了,开了茶馆、旅馆和咖啡馆,最近还办起了几家舞厅。”据此可见,当时中国( )
A.社会经济活力有所增强B.居民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C 市场调节取代行政指令D.对外开放事业向内陆扩展
3.永徽年间,太常乐工宋四通等人为宫人通传信物。高宗特令将他们处死,并命令将这一处分附入刑律之中。谏议大夫萧钧上疏说,此案发生在敕令未附入刑律前,按当时刑律不应被处死。随后高宗免除了宋四通等人的死罪,改为流刑。据此可知,唐朝司法实践( )
A.强调礼法并用B.重视人文关怀
C.重视依法判决D.有效制约皇权
2.西汉前期,乡间有许多小规模经营的铁匠铺。每当农忙季节,铁匠们带着各种高质量的铁农具来到田间地头。农民用钱或者谷物换购急需的农具,铁匠们则获得了收益。上述现象有利于( )
A.均输平准改策的推行B.手工业突破官府限制
C.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D.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答案】D
【解析】
【高考历史】真题专项训练5.全国卷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原卷版)
2021高考历史全国卷主观题专项精练全国卷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考真题】1.(2020全国Ⅰ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
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
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
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
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
又令百司习诵之。
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
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
(7分)2.(2020全国Ⅱ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
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
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秦朝统一六国B. 周朝建立C. 汉朝建立D. 唐朝建立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新大陆D. 传播宗教4. 清朝末年,哪次战争导致了中国领土的大量丧失?A. 甲午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鸦片战争D. 第一次中日战争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采取的战术是什么?A. 阵地战B. 游击战C. 城市战D. 正规战6.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是“变法维新”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王安石D. 康有为7.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8.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与“焚书坑儒”有关?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推行儒学C. 唐朝科举制度D. 明朝海禁政策9. 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连接了哪些地区?A. 中国与欧洲B. 中国与非洲C. 中国与美洲D. 中国与东南亚10.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被誉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1. 请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2.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13.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B. 汉朝2. A. 秦朝统一六国3. B. 宣扬国威4. A. 甲午战争5. B. 游击战6. D. 康有为7. B. 战国时期8. A. 秦始皇统一六国9. A. 中国与欧洲10. A. 张仲景二、非选择题11. 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土地私有制、等级制度、世袭制度和中央集权等。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5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五)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 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A [依据材料,松江府由于改种棉花等经济作物而从产粮区变成了缺粮区,广东也出现类似的情况,需要从越南等地进口大量粮食,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结合所学知识,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大量来华收购棉花等工业原料,才出现了材料中松江府等地大量将粮食作物改种为棉花等经济作物的历史现象。
故选A项。
]2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A.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 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 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 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B [由于英国商品在中国没有取得巨大的收益,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3. (2018 •天津红桥区一模)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A [抓住题干中的提问“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之间发生的,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这一表述,意在强调这场战争是因鸦片(毒品)而引起的,意在贬斥英国的罪恶,故B项错误;通商战争是英国为了掩盖自己的侵略性质,故C项错误;夷匪犯境是清朝站在天朝上国的封闭立场上的一种说法,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二(附答案)
⾼考历史最新材料题精选之⼆(附答案)⾼考历史最新材料题1.(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礼崩乐坏的社会⼤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份上取得了独⽴的地位,⽽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才的渴望,更⼤的助长了⼠阶层的声势。
——张岱年主编《中国⽂化概论》(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这⼀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2分)材料⼆这些哲⼈受被⽜顿证实的万有引⼒定律的影响很⼤,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且控制⼈类社会的⾃然法则。
按照这⼀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然法则。
他们使⼀切事物——所有的⼈、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
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
……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且对整个欧洲甚⾄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个挑战。
实际上,哲⼈们并不把⾃⼰看作法国⼈或欧洲⼈,⽽是把⾃⼰看作⼈类的成员。
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西⽅的⾓度来思考和⾏动。
他们试图发现与⽜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性的法则。
——(美)斯塔夫⾥阿若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概括这些哲⼈们思想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普遍适⽤性的法则”主要有哪些?(8分)材料三他的思想中包括⼀整套西⽅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起。
由于康有为以⼈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西⽅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外有识之⼠在社会转型时期所起的共同作⽤。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通史强化训练5 明朝至清朝前期
通史强化训练(五) 明朝至清朝前期一、选择题1.(2022·长沙高三月考)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廷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甚至协助皇帝“批红”。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D )A.君主专制逐渐衰落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皇帝大权独揽,防范外朝,但事务繁多不堪,从而重用宦官,故选D项,A项错误;B项“失去”不可能,表述错误;题目问的是背景而非材料本身,C项错误。
2.(2022·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综)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迅速崛起。
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重的文官与皇权之争。
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矛盾的发展( A )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B.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C.为后来清军入关提供了契机D.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分配的要求【解析】中国古代皇帝将君主权力的一部分赋予宦官,使其干预朝政,形成宦官专权。
根据材料,明代文官集团的崛起威胁到皇权统治,因此皇权借助宦官的力量制约文官维护统治,由此出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擅政的局面,A项正确;东林党人本身属于文官集团,排除B 项;清军入关之时,明朝已经灭亡,排除C项;文官集团与皇权的矛盾不属于权力的分配,D 项表述错误。
3.(2022·石家庄市高三三模)下表为明代前期进口货物价格表(1贯=1 000文)A.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平等往来B.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D.体现了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解析】据表可知,明朝以远超市场价格进口琉球、暹罗、满剌加等国货物,体现了朝贡贸易的厚往薄来,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即宣扬“天朝上国的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故选D项;朝贡体系下,明朝是宗主国,琉球、暹罗、满剌加是藩属国,不是平等关系,排除A项;远高于市场价格进口货物,耗费了明政府的大量钱财,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民间海外贸易不会以远高于市场价格进口货物,材料是朝贡贸易,排除C项。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2024河北省级联测)刘备入川后,复原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宽敞。
这些举措( )A.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冲突D.增加了治理南方地区的实力2.(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在去世前指定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之臣,主持蜀汉大小政务,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兼录尚书事、司隶校尉,李严以尚书令兼中都护。
这一官职任命体现了( )A.行政效率提高B.丞相地位上升C.君主专制强化D.权力制衡加强3.(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西晋大臣傅咸上疏指出:“谷帛难生,而用之不节,无缘不匮。
”东晋的范宁则上疏称:“今并兼之士亦多不赡,非力不足以厚身,非禄不足以富家,是得之有由,而用之无节。
”据此可知,晋时( )A.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B.社会奢侈之风盛行C.民本思想起先成为主流D.流民问题渐趋严峻4.(2024江苏南通四模)《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
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
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
这一现象源于(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B.南北方文化的沟通与融合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须要5.(2024广东燕博园综合测试)东汉末,思想家仲长统和荀悦都提出过复原井田制的主见,但无法推行。
西晋时颁布占田令,限制了占田的数量,此后南北朝的诸多政权均有类似主见和措施。
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泛滥B.商品经济萎缩C.边疆危机加剧D.割据势力崛起6.南渡的北人通常是按籍贯聚集若干家,节节迁移,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流民群。
南渡官僚也往往随带家族部曲,并且沿途收集流散,以扩大自己的部曲队伍。
到刘宋时期,南迁人民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至少有70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9·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二·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
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
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材料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
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
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
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
(8分)2.(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女性代表,他们被誉为妇女楷模。
材料一: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冼太夫人,一生身历三朝,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愿望,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和她的子孙们相继为岭南地区持续百年的相对稳定,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被隋皇朝敕封为“谯国夫人”。
--摘编自《冼太夫人史料文物辑要》“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隋书•谯国夫人传》材料二:圣女贞德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法国人民心中的自由女神,被法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
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欧内斯特•拉维斯《法国史》材料三: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她对丈夫廖仲恺照顾得无微不至,并在丈夫遇刺后继承其未竞的事业。
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他们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何香凝被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摘编自《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民国政府卷》(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妇女楷模的内涵有何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何香凝成为“世界母性之楷模”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新时代女性应该具备哪些品质?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重,以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政治秩序。
鸦片战争打响后,因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敌入侵,只能从内地零星抽调部队,拼凑成军,千里赴援。
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除咸丰帝北逃热河后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曾国藩、袁甲三、官文等酌量抽调“勤王”之师外,没有从对内战场抽调过兵。
反而于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天京周围,重建江北、江南大营;1859年7月从僧格林沁所部中抽调马队2000人分赴山东、安徽,镇压捻军。
用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许多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李凌《清王朝“安内重于防外”方针对两次鸡片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刊税列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
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在工商业领域实行商专卖政策,这种封建王朝垄断控制工商业的形式,较之明代弊端丛生的官专卖制有了明显改进,国家变直接干预经济为利用专商间接遥控。
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不能超越作为地主制经济补充的界限,否则就要危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清政府便用榷关、牙行和行会制对民间商业进行控制。
允许适当发展,又不允许超过限度,清前期的主要手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李绍强《论清代主要手工业产品与市场关系》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
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
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
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
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据彭南生《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前期工商业管理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特点的社会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的时代因素,并简要评价这种政策。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具有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和近代化的程度与对外贸易也是分不开的。
尽管整个近代中外贸易结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的中外贸易仍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不可否认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在近代中国也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可是中国封建王朝和以后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利用好这一杠杆。
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答案:1、【答案】(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
(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乡官制度。
据材料一“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得出乡官制度存在困境;据材料一“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据材料一“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据材料一“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
(2)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乡村地方自治。
据材料一“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据材料二“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得出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得出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2、【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分)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出现了曲辕犁。
中唐及晚唐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北方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尤其重要的是,人口大量南迁,带着先进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江南开发。
因此,推动了隋唐时期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最终在宋朝时,南方的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9分)(“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隋唐;全国卷历年12分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唐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
3、【答案】(1)相同:都具备杰出的才能;都热爱自己的国家并对国家做出贡献;都忠于自己的君主。
不同:冼太夫人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圣女贞德是对外抵抗侵略;冼太夫人主要是得到统治者肯定,圣女贞德主要是得到人民的认可。
原因:(中国)冼太夫人:政治: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中国古代儒家纲常伦理的影响;冼太夫人的爱国忠君的思想迎合了封建专制的需要;(西方)圣女贞德:政治:近代民族国家兴起,文化: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圣女贞德的爱国行为和自由精神适应了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
(2)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政治: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遭到反革命实力的阻挠。
文化:民主、自由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