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学设计范文

合集下载

《黄河象》教学设计小学课文《黄河象》

《黄河象》教学设计小学课文《黄河象》

《黄河象》教学设计小学课文《黄河象》《黄河象》教学设计小学课文《黄河象》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象》教学设计小学课文《黄河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骨骼化石高大完整失足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化石斜插发掘化石脚踏教学过程: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

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

(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

)还有什么特点?(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

《黄河象》教学设计(7篇)

《黄河象》教学设计(7篇)

《黄河象》教学设计(7篇)《黄河象》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河象》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黄河象》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经历。

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目标并非在于教教材让学生去弄清一个科学假想故事,接受书本知识,而是以教材作为一种凭借,引领学生通过图文结合,发现化石特点大胆实践,创编故事--文我比较,产生新的感受--发展改造原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亲历,去发现,去探究,去完善他们自己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⒈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观察大象化石,了解发掘经过,在现实基础上大胆推测,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与想象能力。

⒉在把自编故事与课文故事对比赏评中,领悟科学假想的一般方法,感受作者的想象合理﹑严密,描写生动形象,培养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㈠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许多同学对现已灭绝的古生物挺感兴趣,特别是恐龙,因而对一年前去过的中华恐龙园是念念不忘,说说那次游园最令你难忘的,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又紧接下面环节古生物化石及相关知识介绍,激发学生内需。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篇2、评价科学家的假想 (1)读一读科学家假想的故事,请你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这个假想的故事?(2)集体交流▲当学生说到可以用合理这个词来评价时(板书:合理),追问学生:从哪儿看出这个假想故事合理呢?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天气炎热,疲劳饥渴,脚踩砾石▲ 有依据科学家的假想很合理,那么科学家假想的依据是什么?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小结:科学家就是依据黄河象出土时的样子,想到想到有依有据,合理严密,这就是假想,这是科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态度.3、在归纳中明确科学小品的共性特点(1)从科学家假想的这个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你以前不知道的科学知识呢? 预设:⊙ 化石的形成经过很漫长的时间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只有封闭起来才有形成化石的可能这是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知道远古时期的地理、地貌,知道远古时期有哪些动物、植物)(3)小结:通过生动形象的假想故事,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这就是科学小品的特点(板书:讲科学知识)三、梳理认识,拓展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1、《奇异的琥珀》和《黄河象》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科学知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科学小品都有假想的故事呢?2、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是电》《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学小品,边读边想这两篇科学小品是用什么形式向我们介绍科学知识的呢?(自述的形式,就是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自己)3、科学小品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有讲故事和自述这两种,还有对话、描述等其他的形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陆续的接触到.四、作业继续阅读《我是电》和《尘埃的自述》这两篇科学小品,想一想通过他们的自述你都了解了哪些科学知识呢?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学方法:(一)教师教法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二)学生学法自学、自悟、讨论、交流.教学重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讨论、交流.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四)学习生字词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3.指导书写.(五)作业1.熟读课文.2.学写生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二)深入探究课文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2)小组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讨论的重点句子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5)朗读体会特点.(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板书:完整(特点)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2)找好朋友去交流.(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3.学习第7、8自然段.(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4)指导朗读.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三)练习复述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3.同组相互复述.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四)畅谈收获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三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板书课题:黄河象)(二)学习第一段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2、学生交流.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四)学习第2 7自然段1、师问:什么是假想?生答:假设、想象.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二、复述课文.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2、指名复述内容.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5、自由感情朗读.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板书设计:黄河象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炙烤高大斜插沙土完整干渴脚踩石头陷进化石相关文章:1.小学五年级语文《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精选教案三篇2.小学五年级语文《对子歌》精选教学教案三篇3.小学五年级语文《林海》精选教学设计案例三篇4.小学五年级语文《故乡的元宵》精品教案案例三篇5.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教案范文三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黄河象》这篇课文。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关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黄河象》。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 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对黄河象生活习性和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象》的文本。

2. 与黄河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是什么动物。

(2)教师简要介绍黄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黄河象的了解。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4. 讲解与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教师提出与黄河象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分享所学知识,进行家庭互动。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学生的发音和表情,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象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会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黄河象的生活习性。

(2)学会借助插图,发挥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情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黄河象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会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2. 学会借助插图,发挥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黄河象》。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封面,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2)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黄河象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黄河象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生结合插图,发挥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对其生存环境有哪些适应?(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扩展延伸(1)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黄河象。

(2)提问:“如果我们生活在黄河象的时代,你会如何与它们相处?”(3)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反馈(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6. 布置作业(1)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黄河象的灭绝原因。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课堂氛围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黄河象》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增长自然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黄河象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象》文本。

2. 与黄河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黄河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黄河象吗?对黄河象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黄河象》,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详细介绍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黄河象的骨骼结构、生活环境等信息。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象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以适当延长一些时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象的相关知识。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续)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根据课堂所学,让学生绘制一幅黄河象的生活环境图。

2. 写一篇关于黄河象的小短文,可以是故事、科普文章等形式。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课方案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课方案范文一1.教课方案学科名称 : 黄河象教课方案2.所在班级状况 , 学生特色剖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了必定的朗诵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 同时也掌握了必定的识字方法, 而且初步具备了与别人合作识字的能力 , 但也有个别学困生 , 学习能力衰 , 需进一步增强 .3.教课内容剖析今日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能够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 都包含着高深的科学道理.4.教课目的1 认识科学家设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设想的依照, 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诵课文 , 练习复述设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想想象能力 .5.教课难点剖析课文第二段 , 累积语言 , 领会语言 , 复述课文 .6.教课课时 2 课时7.教课过程师: 今日我们来持续学习 _课黄河象 . 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重的兴趣 , 此刻谁来谈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 请同学们翻开书 . 三部分内容 . 师: 第一讲了什么 ?生: 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摆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 , 它高大完好 ( 这具骨骼有什么特色 ?)- 高大完好打出投影 : 谁能看着投影再联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绘一下黄河象如何高大完好?生: 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好地保留下来 , 在象化石发现是极少见的 , 你知道为何能完好地保留下来吗 ?生: 从它各部分骨头有关系的状况能够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挪动过 . 此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 , 发现后立刻报告 , 在上司的指挥下进行发掘 .师: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 ?生: 还讲了科学家设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形.师: 那么科学家的设想是以什么为依照的 ?发掘时我们看到了如何的情形 ?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 化石所有露出来了 , 人们能够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形师: 看看投电影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 , 领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 )生: 使句子的意思更正确 , 更切合实质 .师: 科学家依据发现发掘的样子 , 设想它成为化石的情形 ,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 , 读读这个故事 , 感觉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 ?你以为描绘生动的是哪一节 , 读给大家听 .注: 以上是熟读 , 第五节描绘详细 , 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 , 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 我们方才经过有语气的读 , 领会了科学家的设想是多么生动 , 那你以为这类想象合理吗 ?哪些地方通情达理 ?为何合理 ?举例谈谈 . 分小组沟通 , 选择报告形式 .以上是领会语气 . 思想和语言训练 .师: 科学家的设想是合理 . 谨慎 . 完好 , 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你们能象讲故事同样把它讲出来吗 ?还能够加上体态语言 ,自己试着谈谈 , 自己练习 .师: 我给你开个头 , 请几位同学讲 :(1) 天气环境 ;(2) 老象失足 ;(3) 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 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 ?大地变化 - 黄河 - 黄河象 . 学习了这篇课文 , 你还有什么不懂 ?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能够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 , 都包含着高深的科学道理 . 假如你感兴趣能够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 , 也能够介绍给老师和同学 . 在课下王俊就全力向我介绍了一本书 , 我感觉确实是一本好书 , 此刻请他把书介绍给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课方案范文二教材剖析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 并从科学家设想的角度说了然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课目的学会本课 _个生字 . 新词 , 经过朗诵课文 , 认识大象化石的来历 , 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 并能复述课文 .教课要点难点领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好的特色及形成原由 , 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 弄清课文的表达次序 .理解科学家设想的依据 .教课构思教课本课 ,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议论 . 沟通的基础上 , 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 , 帮助学生打破重难点 , 学生自学 . 自悟 . 议论 . 沟通 , 并经过感情朗诵理解课文内容 .教课准备电脑课件教课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 提升想象能力 , 增加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一. 讲话导入 , 揭露课题同学们 , 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 ?那边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它的来历又是如何的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板书课题二.自由读课文 , 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 , 教师出示要求 :(1) 读准字音 , 拿禁止的可查词典或讨教同学和老师 .(2) 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 ; 频频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 思虑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沟通议论 .3.全班沟通 , 资源共享 .(1)拿禁止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 , 其余学生帮助 , 教师合时指引点拨.(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 , 其余小组作增补 .(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 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 科学家依照象化石设想了它的来历.)三.练读课文 , 熟习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 1 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 1 自然段 , 边读边想 : 从这些语言中你领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拥有什么特色 ?把使你产生这类感觉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沟通议论 .(3)全班沟通 .议论的要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 4 米, 长 8 米, 除了尾椎之外 , 所有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 , 接着是头骨和下颌 , 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留着.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 , 连三四厘米长的尾端趾骨也没有失去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好地保留下来 , 在象化石的发现是极少见的 .(4) 出示投影 , 进一步领会化石高大完好的特色 .(5)朗诵领会特色 .(6)小结并被书 . 这样一具高大完好的象化石 , 为科学家设想它的来历供给了依据.板书: 完好(特色)2.以阅读方式学习第 2-6 自然段 .(1)采纳阅读方式阅读第 2-6 自然段 , 思虑 : 科学家是如何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阅读思虑以后 , 自己能够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沟通 .(3)互动沟通 , 报告学习收获 , 相机进行板书朗诵指导 .板书 : 一群黄河象到达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为化石(来历)指导朗诵时能够让学生先自由练读 , 而后以行或组分段读 , 举行朗诵竞赛 , 而后让学生评论 .3.学习第 7.8 自然段 .(l)默读思虑 : 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发掘的 ?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 , 他们这样设想的依占有哪些 ?(2)小组内沟通 .(3)全班沟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 , 其余小组增补 , 教师合时点拨并相机板书.板书 :_73 年甘肃 ( 发现发掘 )对于设想的依据 , 在学生沟通的基础上 , 教师侧重必定两点 : 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 , 推测是失足落水 ; 二是从骨头关系的状况 , 推测它死后向来没被挪动过 .(4)指导朗诵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 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黄河象完好( 特色 )一群黄河象到达河边老象陷进淤泥来历变为化石_73 年甘肃(发现. 发掘)课后反省第二课时教课内容复习课文 , 弄清课文的表达次序 , 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诵课文 , 思虑 :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绘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如何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他们这样设想有什么依照 ?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色 ?为何 ?二. 指名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三. 阅读全文 , 想想课文是依照如何的次序记述的?复述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比较板书 , 抓要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互相复述 .4.各组介绍人选在班上复述 , 鼓舞学生评论 .5.还能够按什么次序复述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设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2) 科学家设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五. 畅聊收获能够谈写法 , 能够谈启迪 , 只需谈得合理 , 教师都应赐予鼓舞 .作业设计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黄河象推想发现发掘命名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课反省《黄河象》是一篇思想严实 . 逻辑性很强的科普小品文. 课文形象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 _73 年春季在甘肃省庆阳地域合水县的马莲河边, 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 要点写了科学家设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形 . 在课文的教课中不单要让学生认识课文是如何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好的特色的 , 掌握列数字 . 使用递进词语的说明方法及写作次序 , 还要使学生认识科学家设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设想的依据 , 激发想象力 , 产生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 , 提升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建问题情境假如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淡无奇, 必定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使学生感觉所学内容乏味无味 , 所以我侧重研究了如安在教课过程的各个阶段启迪引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 也就是说要想方想法激倡始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课黄河象过程的各个阶段试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建问题情境. 将创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 , 脉络清楚的贯串整个教课. 如: 教课刚开始时鼓舞学生针对课题怀疑, 接着出示填空题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再次教师怀疑黄河象骨骼有哪些特色, 请同学联合特色推测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形.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 使学生在急迫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 进而达到增强记忆 . 发展智力 . 提升能力的教课成效 . 通过讲堂的实践察看 , 这些问题情形的创建 , 能使学生大脑保持最喜悦的状态, 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好奇_, 达到调换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二.借助多媒体手段 , 培育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教课时 , 从审题 . 阅读沟通文章的内容安排, 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设想黄河象的来历 , 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主动发现 . 面对学生琐碎 . 不全面 . 不系统的答案 , 我利用多媒体 , 经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 , 使之变得有条理 , 引起科学家设想黄河象从 ( 热) ( 渴 ) ( 喝) ( 陷), 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 , 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 , 以结果推原由 , 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 这样 , 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究 . 发现组成教课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课环节 . 老师则因势利导 , 于学生迷惑处启迪 , 于学习要点处点拨 , 起到了〝穷途末路疑无路 , 峰回路转又一村〞的作用 .三. 巧用过渡语在一篇课文的教课中 , 教师的过渡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如: 在学习了第一段 ,学生认识了古代黄河象骨架的的特色及完好性后, 我告诉学生 : 〝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好地保留下来, 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稀有的, 据史料记录 : 这样完好的象化石在世界上仍是初次发现. 〞你知道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何能保留得这样完整?再如 : 学习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发现和发掘的过程, 我向学生提出疑问 : 〝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 , 我们现代人根本不行能亲眼所见, 人们只好依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 . 假定 . 从黄河象骨架的站立姿势, 科学家想象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么黄河象又怎么会落水呢?科学家又是如何设想的呢?〞这两个环节过渡语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兴趣, 使学生能够踊跃主动的参加到文本的阅读和思虑中, 使文章的条理行更强 , 帮助学生很好的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四.抓要点词语 , 指引学生领会想象的合理性在学习科学家设想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的环节中. 为了让学生领会科学家合理的想象 , 认识骨骼化石的形成条件 , 我指引学生边读边画出要点的词语 , 如 : 描绘天气酷热的〝炙烤〞 . 〝焚烧〞 . 〝呆立不动〞等词语 , 描绘大象动作 . 神情 . 心理活动的语句等 , 经过学生有语气的朗诵和想象 , 领会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大象落水的必定性, 进而感觉到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 整个讲堂 , 学生参加的热忱很高 , 调换了学生的学习踊跃性 , 学生也掌握了联合要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比方说在的教课上 , 感觉学生对这几个词语仍是不怎么理解 , 所以这应当在第二学时的时候把这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复习 .以上就是我针对《黄河象》这堂课的一些思虑 , 还有好多需要学习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 比方 : 学生自主念书的时间过于少 , 还有像〝发现 . 发掘 . 发掘〞这几个词语应当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指引学生加以划分 , 还有对学困生的关注仍是不太显然等问题 . 在此后的语文教课中 , 还要扬长避短 , 持续努力 , 争取做得更好 .。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象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象》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 学生组内讨论,对生字词的意思进行猜测。

3.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记录。

三、理解课文内容(15分钟)1.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感受黄河象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学生记录。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回家后,家长辅导学生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学生写一篇关于黄河象的作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很浓厚,课堂参与度较高。

但在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对黄河象的伟大和生命的可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上,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不同角色的心情和感受。

2. 学生表演课文场景,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拓展阅读(10分钟)1. 教师推荐与黄河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八、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关于黄河象的写作话题,如“如果我是一只黄河象”。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黄河象》这一教案是我作为五年级语文老师所设计的,针对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于黄河的认知与理解。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黄河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们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国家文化自信心。

本教案采用了课前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先行对黄河进行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我向学生们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流经区域,让学生们通过地图了解黄河的流经路径。

我还通过图表及有关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了黄河的历史文化,以及历经多少年的沧桑与蓬勃发展。

在本教案的正式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演示了学生们从地理地貌、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们仔细阅读教材中的《黄河象》。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们分析归纳黄河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以及黄河的形象等细节描写。

同时,我还通过互动式的问答方式,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挑战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及创造性。

在课堂的小组交流环节中,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就黄河文化及黄河代表的象征意义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各自分享自己的看法及理解。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还向学生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从多角度分析黄河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并鼓励学生们发挥团队合作及思考能力,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黄河象》这一五年级语文教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展现了中国的宝贵文化财富——黄河文化。

通过课堂的引导、阅读与讨论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知黄河这一伟大的水系,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是一堂非常有益的课。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象的基本情况,包括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

2. 通过学习黄河象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文字和图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黄河象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2. 如何运用文本和图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关于黄河象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本资料,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黄河象的认识和看法。

4. 知识拓展: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黄河象的生活环境和适应策略。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2.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文本和图像资料,分析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策略。

3.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对黄河象的认识。

4. 保护意识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黄河象生存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黄河象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保护意识: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有无表现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

2.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黄河象》教学教案(多篇)

《黄河象》教学教案(多篇)

回《黄河象》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骨骼化石的样子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化石样子一来历假想f发掘过程)2指名读第一小节3小组讨论,说说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组启发:4米、8米有多高多长,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词4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高大:用了例数字的方法,“高4米,长8米”、“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完整: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我们在读课文时怎样读,就可以读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读出数字)哪些字词写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连……也……)5齐读第一小节6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厅里参观,看到这样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会有什么问题呢?7.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有:骨骼化石怎么这样大?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二、学习科学家对化石的假想1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样来的呢?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科学的假想。

时光,回到了200万年前。

2轻声读2-7小节,用自己的话比较概括地说说化石的由来(200万年前炎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河边喝水。

领头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松动的石头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黄河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变化成了化石。

)3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群象处于炎热的天气中△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炙:烤。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认识我国古代的哺乳动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象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环境。

(2)运用想象、推理等方法,感受黄河象在古代的生活场景。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事物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黄河象的生活环境及其生存状态的理解。

2. 运用想象、推理等方法,感受黄河象在古代的生活场景。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生字词卡片。

3. 课堂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只古老的哺乳动物。

(2)简要介绍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事物的特点。

4. 实践演练(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黄河象在古代的生活场景。

5.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会了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事物的特点。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6.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黄河象的想象作文。

(3)搜集有关黄河象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时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象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特征。

(2)学会通过图文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合作探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进行探究学习。

2. 教学难点:(1)黄河象的生态环境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2)学生对黄河象灭绝原因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黄河象的相关知识。

(2)准备相关的图文资料、课件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黄河象的基本情况。

(2)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黄河象,引导学生思考其生存环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黄河象的生态环境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分析黄河象灭绝的原因。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河象的特点及其灭绝的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黄河象的生活环境示意图。

3. 收集其他动物灭绝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

(2)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上的表现。

(2)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黄河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1、知识与技能(1)、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的过程。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

二、说教法学生对科学小品故事的__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①从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使学生进入情景,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③朗读指导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

三、说学法1、重点词句品析法: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及反思篇1《黄河象》文章首先介绍了大象骨架的外观形态,叙述了科学家对大象化石来历的假想,最后交代了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及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精选教案范文一1.学科名称:黄河象教学设计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 2课时7.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

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

三部分内容。

师:首先讲了什么?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三篇2、假想化石的形成3、化石的发掘1、假想琥珀的形成2、琥珀的发现3、琥珀的样子(2)看看这两篇文章,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预设:《黄河象》先写了骨骼化石的样子,而《奇异的琥珀》在最后一段才写了琥珀的样子。

(3)为什么《黄河象》在第一自然段就比较具体地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2、要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1)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黄河象骨骼化石样子的句子。

2、黄河象骨骼化石有怎样的特点?(特点:高大、完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特点写出来的呢?(2)学生自学画批(3)交流中,有重点地引导体会出示: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3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这句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说明黄河象骨骼化石高大,它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的一具黄河象骨骼化石,越大越不容易保存完整,可是除了尾椎骨以外,其它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由此可见其完整程度。

“甚至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说明,那么高大的骨架却连这么小的舌骨、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真是完整,真是太不可思议、太罕见了。

(4)看,这具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出示图片)就实实在在的陈列在离我们不远的,地处天桥的北京自然博物馆里。

▲引读——“这架黄河象骨骼化石高4米,长8米……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3、回到刚才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始就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补充资料: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剑齿象骨骼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具。

语文《黄河象》教案设计

语文《黄河象》教案设计

语文《黄河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黄河象》。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黄河象的生活环境,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关于黄河象生活环境的描述。

2. 体会课文中对黄河象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课文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简要介绍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对遇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3.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回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4. 深入学习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中对黄河象的情感表达。

5. 拓展学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象的生活环境,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6. 总结与作业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7. 板书设计板书语文《黄河象》教案设计板书内容:黄河象生活习性:……特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

《黄河象》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黄河象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黄河象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黄河象的生存环境2. 黄河象的形态特征3. 黄河象的生活习性三、教学难点1. 黄河象的形态特征的理解与描述2. 黄河象生活习性的推理与分析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黄河象的图片、化石图片、相关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象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黄河象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黄河象的理解和看法。

5. 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黄河象的化石图片,分析其形态特征。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黄河象的特点,并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黄河象生存环境、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生物博物馆,直观地了解黄河象等古生物的化石和生态环境。

2. 科普讲座: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黄河象相关知识的讲座,丰富学生的古生物知识。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三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黄河象》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黄河象》是⼀篇科学⼩品⽂。

⽂章介绍了由⾻骼化⽯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架的形态,及这具⼤象化⽯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的来历。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标: 1、学会本课⽣字、读准字⾳,理解“炙烤”“有⽓⽆⼒”“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骼化⽯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

能⼒⽬标: 1、培养学⽣整体感知课⽂的能⼒。

2、提⾼学⽣的理解能⼒和⼝头表达能⼒。

3、提⾼学⽣的想象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的想象⼒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结合⽣活实践,展开想象,从⽽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激趣导⼊ 1、课前,⽼师让⼤家收集有关化⽯的资料,谁先给⼤家介绍? (指名学⽣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制的化⽯图⽚或有关的资料等。

) 2、今天,⽼师要带⼤家⾛进北京⾃然博物馆,参观⼀具⼤象的⾻骼化⽯。

(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骼化⽯。

(板书课题:黄河象) (⼆)学习第⼀段 1、看着这具⼤象的⾻架样⼦(板书:⾻架样⼦)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完整。

师板书。

)课⽂在第⼏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的特点。

4、(再看图⽚)看着这具化⽯的样⼦,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由提问。

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的发现是罕见的,⼈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然段、找出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学设计范文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学设计范文一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黄河象教学设计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2课时7.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

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

三部分内容。

师:首先讲了什么?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

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小结: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学设计范文二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

板书课题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

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

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黄河象完整(特点)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来历变成化石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复述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五、畅谈收获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黄河象推想发现发掘命名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教学反思《黄河象》是一篇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科普小品文。

课文形象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在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掌握列数字、使用递进词语的说明方法及写作顺序,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如果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我着重研究了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黄河象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将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脉络清楚的贯穿整个教学。

如:教学刚开始时鼓励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接着出示填空题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再次教师质疑黄河象骨骼有哪些特点,请同学结合特点推测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的实践观察,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能使学生大脑保持最兴奋的状态,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教学时,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

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三、巧用过渡语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学习了第一段,学生了解了古代黄河象骨架的的特点及完整性后,我告诉学生:“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这样完整的象化石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

”你知道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再如:学习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发现和发掘的过程,我向学生提出疑问:“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

从黄河象骨架的站立姿势,科学家想象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么黄河象又怎么会落水呢?科学家又是怎样假想的呢?”这两个环节过渡语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中,使文章的条理行更强,帮助学生很好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想象的合理性在学习科学家假想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的环节中。

为了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合理的想象,了解骨骼化石的形成条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的词语,如:描写天气炎热的“炙烤”、“燃烧”、“呆立不动”等词语,描写大象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等,通过学生有语气的朗读和想象,体会当时的自然环境和大象落水的必然性,从而感受到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