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是教师专

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

的问题以及在实施享受教育时教师应做的努力,以期给一线教师带来些许帮助。

关键词:教学反思;专业发展;差异;享受教育

一个教师的生命历程可以自然地成长,但更进一步的发展则需要教师用心努

力才能达成。其中,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像教学活动要

求学生“学会学习”一样,教师也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教学”。

在谈到“教学反思”这一话题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当下

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不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都是在学校要求上交备课笔记

进行相关检查的时候,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为应付检查而忙于“反思”。

众所周知,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

核心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并由此而成

为著名教育家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也正是基于此,新课改后我们教师所备的笔记本也专门开辟了“教后反思”这一栏。然而,在时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

些教师却将反思当成一种负担,平时每课的课堂教学完成后,并不及时反思,到

了要上交备课笔记,迎接检查时才回过头来“反思”,或凭着一些模糊的记忆而作

简单“回顾”;或“借花献佛”,直接抄写别人的反思;或随意涂鸦,写一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文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教学反思虽然不比新闻消息,但也应该有一定的

时效性。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我们在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后,不及时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现象记录下来,时间一长自然就慢慢地淡忘了。笔者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听完某教师的课堂教学之后随即与之交流,由于印

象深刻,所以总能够与之交流一些有益进一步教学的内容;但如果当时由于一些

原因没能及时与之进行交流,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来点评的话,那么,即使是

翻看着听课记录,也有一种无话可说的感觉。对于听课者是如此,对于执教者就

更是如此了。

此外,对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也应该尽早发现,以便

我们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否则,如果一直让自己的不足之处存在于课

堂教学中,那岂不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的行为?因此,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时就尽

量做到“日日清”。如果像上述那样“临时抱佛脚”,在教学完成很长时间之后再来

反思的话,那么,当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恐怕早已荡然无存了。试问,这种“事过境迁”的“反思”又有什么价值呢?即使此种“反思”的字数再多、字迹再

工整,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知道,教学反思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是教

师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探索实践之路。“模糊回忆”、“信手涂鸦”或“借花献佛”,对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缺点听之任之,那又怎么可能起到提高自

身业务水平的作用呢?

教学有其延续性,教过了不是结束,因此,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

的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学生的变化。这样可使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正如有的教师所说:通过反思,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

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谋发展。

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忙于“反思”,则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

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的惰性教学之中,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步伐也只能是

原地踏步了。

实践证明,但凡教师本人对教学实践及其成败得失及时进行反思,则有利于

自己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培养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自己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

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步伐都会加快。

那么,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曾有人提出要做到“认可、解构、开掘、适度”:认可,就是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自我肯定;解构,是指在反思中将过

去形成的、过时了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做法予以解除或摒弃,只保存合理的部分;开掘,是指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不仅要肯定,还要从中开掘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今后的教学作准备;适度,是指反思不可过度,否则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会阻碍前进的步伐。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养成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好习惯。

许多教师都是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从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

种享受,充其量只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而已。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

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

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

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教师的劳动不是机械单调的辛苦重复,而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活动。如备课除了

独立地钻研外,还要多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和同事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

提高工作效率,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且创造性的工作如同呼

吸着新鲜的空气,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你可以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读出灵性;可以从学生大胆的想象中听出创造;可以

从学生激烈的争论中看到执著;可以从双眼闪烁的光芒中体会到学生对你的信任。当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从模糊到清楚时,你可以感觉到教育的价值;当学生流下热泪,深情地说出“老师,我错了”时,你可以感觉到无比的激动……教育过程中,这

种享受随处可见,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体会。

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首风格迥异的诗,每一个学生

都有令人欣赏的优点,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学生那里分享到不同的快乐。有人

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我们班没有最差的学生,

更不存在笨的学生,只有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

位学生成功的快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

教师不妨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到幕后,为学生锻炼才能和展示才华创造

条件。让学生到大海中尽情遨游吧!呛一口水不要紧,沉下去时托他们一把,失

去信心时陪着划行一程,相信他们用不了多久就能学会自己游,而且还会超过你

的水平。看到学生们越过高山,趟过沼泽,走向成功,获得收获,难道不是一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