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传染病

合集下载

病理学第十四章 传染病 题目

病理学第十四章  传染病 题目

第十四章传染病一、名词解释1.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2.肺原发综合征(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3.结核瘤(tuberculoma)4.全身粟粒性结核病(general miliary tuberculosis)5.继发性肺结核病(seconcl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6.结核结节(tubercle)7.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acute systemic military tuberculosis)8.结核病(tuberculosis)9.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ell)10.浸润型肺结核(infiltrative tuberculsis)11.伤寒小节(typhoid nodule)1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13.树胶样肿(gumma)14.梅毒疹(syphilomn)15.硬性下疳(hard chancre)16.淋病(gonorrhea):17.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18.玫瑰疹(roseola)19.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20.AIDS二、填空题21.结核病是由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器官均可发生,但以结核最为多见。

22.以前一般认为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免疫为主。

23.原发性肺结核病其原发灶常位于通气好的。

24.肠结核可发生于任何肠段,而以为其好发部位。

25.溃疡型肠结核其溃疡多呈,其长径与肠轴。

26.结核杆菌含有3种成分,其中成分决定其毒力,而且能引起强烈的变态反应。

27.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其洞壁镜下分为三层,内层为,中层为,外层为。

28.结核性脑膜炎以多见,主要由于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所致。

29.淋巴结结核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

30.关节结核病人关节腔内游离的纤维素凝块长期相互撞击可形成白色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

病理学教学第十七章 传染病

病理学教学第十七章 传染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菌,依据其抗原结构不同分为四种, 即福氏 菌、鲍氏菌、宋氏菌
❖ 和志贺菌。我国主要是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患者和 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随粪便排出后,直接或间接( 苍蝇为媒介)污染水源、食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经消化系统传 染给健康人群。痢疾杆菌经口进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少 部分进入肠道,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的强弱、细 菌数量的多少和毒力的大小。当受凉、暴饮、暴食等诱因使机体 抵抗力降低时即可致病。
▪ 继发性肺结核病时,机体对结核分支杆菌已产生一定的免疫 力,故病变一般易局限,肺门淋巴结一般不受累;很少发生 血道播散,病程长、病情时好时坏。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 的比较(表10-1)。
三、创伤愈合
❖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1. 局灶型肺结核 ▪ 此型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改变,病变位于肺尖部,尤以 右肺尖常见,X线检查,肺尖部有单个或多个境界清楚的结节 状阴影,直径大小为0.5cm-1cm。病变以增生为主,中央可有 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纤维性包裹。 ▪ 2. 浸润性肺结核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结核 菌多在潜伏下来的肺尖病灶处重新繁殖,或通过支气管播散 的结果。
一、概述
(二)基本病理变化
❖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 当侵入机体的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的免疫力低下和变态反应比 较强时,常以渗出性病变为主,多发生在结核病的早期或病变恶化进 展时。好发于肺、浆膜、滑膜、脑膜等部位。
▪ 组织学观察:小血管扩张充血,有浆液、纤维素渗出,早期有嗜中性 粒细胞浸润,很快被巨噬细胞所取代,严重时还可有大量红细胞漏出 。
三、创伤愈合
❖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3.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病理学 传染病

病理学 传染病

引言概述:传染病是一类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具有高发性、广泛性和可传播性的特点。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因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危害性,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重大威胁。

研究传染病的病理学对于预防、控制和治疗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1.2传染病的分类与病原体特征1.3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机制1.4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1.5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策略二、传染病的病理学变化2.1病原体感染和侵入宿主的过程2.2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与免疫损伤2.3传染病引起的病理学变化2.4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的特点比较2.5传染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三、典型传染病的病理学特点与机制3.1疟疾的病理学特点和致病机制3.2肺结核的病理学变化和发展过程3.3流行性感冒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3.4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变化和临床意义3.5艾滋病的病理学特点和免疫损伤机制四、传染病的病理检测和防控措施4.1传染病的病理检测方法和意义4.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控制和个人防护4.3传染病的筛查、检测和监测体系的建立4.4传染病的疫苗研发和机制研究4.5传染病的药物治疗和传播阻断措施五、传染病的病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5.1传染病病理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5.2传染病病理学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5.3传染病病理学研究对疫情预测和防控的作用5.4传染病病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5.5传染病病理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总结:病理学作为传染病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别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病理学变化、典型传染病的病理学特点与机制、病理检测和防控措施以及病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五个大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传染病的病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揭示病原体感染和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策略,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病理学-性传播疾病

病理学-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性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性传播性疾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 播的一类疾病。 传统的性病(veneral diseases)只包 括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 肉芽肿和腹股沟淋巴肉芽肿。
树 胶 样 肿 浆 细 胞 反 应
-
病变特点:
镜下:
③ 树胶肿后期可被吸收、纤维化,最后使 器官变形,但绝少钙化,和结核结节有别。 ④ 可见于任何器官,最常见于皮肤、粘膜、 肝、骨和睾丸。
树胶样肿
四、梅毒分期
⒈第1期(硬性下疳): 在螺旋体入侵部位如阴茎龟头、阴唇、宫 颈形成硬性下疳。 约一周后局部淋巴结呈非特异性炎性肿大。 如不治疗,下疳在2-6周后自愈, 但不能阻 止病变进入Ⅱ期。
⑴心血管梅毒: 病变主要见主动脉 (梅毒性主动脉炎)。

镜下: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缺血
退变,弹力纤维断裂变薄, 小瘢痕形成和
炎细胞浸润。

肉眼:动脉内膜面呈弥漫分布的树皮样皱 纹及主动脉囊状扩张(主动脉瘤)。
升 主 动 脉 瘤
病变累及主动脉环部,由于下列三个
因素的影响主动脉关闭不全:
淋病由是淋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
是当前国内最主要的性传播性疾病。 主要侵犯泌尿、生殖系统。 传染方式:成人几乎全部通过性接触直 接传染。儿童可通过接触患者的衣、物、 分泌物等传染。
淋 球 菌 性 眼 炎
四、梅毒分期
⒈第1期(硬性下疳): 肉眼观: 下疳常为单个,局部形成充血的皮疹或水 疱, 破裂后形成质硬、边缘耸起的浅溃疡, 直径1-2cm,因其质硬,故称之硬性下疳。 镜 下:

2024版年度病理学(第八版)最新课件传染病

2024版年度病理学(第八版)最新课件传染病

2024/2/3
5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2024/2/3
治疗原则
针对病原体和临床表现,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等。
6
预防措施及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免疫力,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控制策略
预防与控制
加强饮食卫生、疫苗接种和患者隔离治疗等措施有 助于预防和控制伤寒与副伤寒。
14
其他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介绍
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 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
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呕吐、脱 水及肌肉痉挛等为主要表现。
鼠疫
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 要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种类、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 等不同特点,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传染 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2024/2/3
4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表现
不同传染病具有不同的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临床表现各异, 包括发热、皮疹、毒血症状等。
病理学(第八版)最新课件传 染病
2024/2/3
1
目 录
2024/2/3
• 传染病概述 • 病毒性传染病 • 细菌性传染病 • 寄生虫性传染病 •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问题
2
01 传染病概述
2024/2/3

病理学(医学高级):传染病考试题库

病理学(医学高级):传染病考试题库

病理学(医学高级):传染病考试题库1、单选(江南博哥)一婴儿,出生后未进行任何免疫接种,半岁时出现持续低热,咳嗽并渐进性加重而死亡。

尸检,见右肺上叶下部近胸膜处有一直径1.2cm 的灰黄色炎性实变灶,肺门处淋巴结肿大。

该病的病变特征不包括以下哪一点()A.原发病灶多在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B.病灶X线下呈哑铃形C.典型病变为:肺原发灶、相应的结核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D.大部分婴幼儿会发生肺内播散或全身播散E.一般情况下临床症状轻微本题答案:D2、单选下列哪项不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特点()A.初次感染B.儿童多见C.原发综合征D.支气管播散E.大多可自愈3、名词解释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解析:是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好发于潮湿温暖的黏膜和皮肤交界的部位。

4、单选继发性肺结核的早期病灶多出现在()A.肺尖下2~4cm处B.肺门C.肺底部D.右肺上叶背部E.右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脏胸膜处本题答案:A5、单选下列关于结核球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为一种开放性肺结核B.若及时治疗,可在半年内痊愈C.随着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有明显增多的趋势D.主要为增生性病变,形成许多结核结节E.多出现明显的结核中毒症状和体征本题答案:C6、单选结核结节主要由哪种细胞组成()A.上皮样细胞及Langhans巨细胞B.淋巴细胞nghans巨细胞D.成纤维细胞E.浆细胞本题答案:A7、填空题继发性肺结核病变多从________开始,主要通过________播散。

解析:肺尖;支气管28、单选晚发性先天性梅毒不出现下列哪项改变()A.智力低下B.马鞍鼻C.楔状门牙D.狮容E.神经性耳聋本题答案:D29、单选患者女,29岁,近一年来常有低热、盗汗、咳嗽、痰中带血,X线胸片见右肺尖有直径3.5cm,边缘模糊不清的云雾状阴影,痰培养查见抗酸杆菌,据此应诊断为()A.右肺尖局灶型肺结核B.右肺尖结核球C.右肺尖浸润型肺结核D.右肺尖肺癌E.右肺尖干酪样肺炎本题答案:C30、单选“驼背”是一种脊柱畸形,多由下列病变引起()A.放线菌B.脊柱结核C.脊髓炎D.脊柱肿瘤E.梅毒破坏脊柱本题答案:B31、填空题结核性胸膜炎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第二十章、常见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流行。

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结核病定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以肺最常见,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结核。

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临床表现:咳嗽、咯血、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病理变化:1.渗出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早期或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免疫反应弱、变态反应强。

主要表现:浆液/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中性粒细胞渗出,以后被单核巨噬细胞所代替;渗出物和巨噬细胞内含结核杆菌。

好发组织:肺、浆膜、滑膜、脑膜。

转归:吸收消散,或转变成为增生或变质为主的病变。

2.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变态反应弱。

病变:结核结节——具有诊断意义肉眼:融合成大结节时表现为粟粒大,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带黄色,略隆起。

镜下: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外围聚集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3.变质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

病变:干酪样坏死——特征性病变。

肉眼:淡黄色,均质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或豆腐渣。

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结核病的病变转移规律:(一)转向愈合1. 吸收消散(吸收好转期)(1)条件: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小干酪样坏死灶和增生性病变亦可。

(2)途径:淋巴道。

(3)病变:缩小消散。

(4)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云絮状阴影缩小、消失。

2. 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硬结钙化期)(1)条件:三种病变均可结核结节--纤维化干酪样坏死灶--小:纤维化;大:纤维包裹、钙化未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机化后纤维化。

完全纤维化的病灶无菌,纤维包裹、钙化者仍含菌(复发的根源)。

(2)病变:瘢痕。

病理学传染病

病理学传染病

病理学传染病1、结核结节主要细胞是() [单选题] *A.纤维母细胞B.类上皮细胞(正确答案)C.郎罕氏巨细胞D.淋巴细胞2、不符合结核病的描述是() [单选题] *A.主要由鸟型结核杆菌引起(正确答案)B.主要经呼吸道传播C.形成结核性肉芽肿D.干酪样坏死具有特异性3、人体内吞噬结核杆菌的细胞是() [单选题] *A.浆细胞B.巨噬细胞(正确答案)C.中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4、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是() [单选题] *A.浆液性炎B.纤维素样坏死C.空洞形成D.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正确答案)5、符合原发性肺结核的描述是() [单选题] *A.不易发生血道播散B.病变多从肺尖开始C.易发生支气管播散D.大多自然痊愈(正确答案)6、原发肺结核的原发病灶多位于© [单选题] *A.肺尖(正确答案)B.肺下部C.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D.肺背部7、不是经血源播散引起的肺外器官结核病是() [单选题] *A.肠结核(正确答案)B.肾结核C.骨结核D.结核性脑膜炎8、肠结核形成() [单选题] *A.环形腰带状溃疡(正确答案)B.烧瓶状溃疡C.火山口状溃疡D.与肠的长轴平行的椭圆形溃疡9、女性生殖系统结核最多发生于() [单选题] *A.阴道B.输卵管(正确答案)C.卵巢D.子宫内膜10、肠结核的好发部位为() [单选题] *A.空肠B.回肠C.升结肠D.回盲部(正确答案)11、骨结核常见于() [单选题] *A.股骨B.胫骨C.腓骨D.脊椎骨(正确答案)12、原发性肺结核病恶化进展时可形成() [单选题] *A.局灶型肺结核B.全身粟粒性肺结核(正确答案)C.结核性胸膜炎D.结核球13、伤寒病的肠道病变特点是() [单选题] *A.好发于结肠B.不累及肠系膜淋巴结C.形成与肠长轴平行的椭圆形溃疡(正确答案)D.病变愈复后会再次复发14、伤寒的传染途径是() [单选题] *A.消化道(正确答案)B.呼吸道C.血道D.性传播15、伤寒肠道病变的好发部位是() [单选题] *A.空肠B.回肠下段(正确答案)C.回盲部D.乙状结肠16、伤寒并发肠穿孔和出血容易发生在() [单选题] *A.潜伏期B.坏死期C.溃疡期(正确答案)D.髓样肿胀期17、菌痢的肠道病变特点是() [单选题] *A.浆液性炎B.假膜性炎(正确答案)C.出血性炎D.蜂窝织炎18、菌痢形成溃疡呈() [单选题] *A.环形B.烧瓶状C.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的浅表性溃疡(正确答案)D.火山口状19、流脑是() [单选题] *A.化脓性炎(正确答案)B.变质性炎C.浆液性炎D.纤维素性炎20乙脑是() [单选题] *A.化脓性炎B.变质性炎(正确答案)C.浆液性炎D.纤维素性炎21、乙脑主要侵犯部位是() [单选题] *A.脊髓灰质B.延脑C.大脑灰质及神经核团(正确答案)D.小脑22、乙脑的传播途径是() [单选题] *A.消化道B.呼吸道C.蚊虫(正确答案)D.血液23、流脑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单选题] *A.软化灶形成B.神经细胞变性坏死C.蛛网膜下腔积脓(正确答案)D.淋巴细胞套24、肠阿米巴病最肠发生在() [单选题] *A.空肠B.回肠C.盲肠和升结肠(正确答案)D.乙状结肠和直肠25、脊髓灰质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单选题] *A.消化道(正确答案)B.呼吸道C.血液D.性传播26、脊髓灰质炎引起下肢麻痹主要由于() [单选题] *A.充血、水肿B.胶质瘢痕形成C.炎细胞浸润D.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正确答案)27、肠阿米巴病最常发生在() [单选题] *A.乙状结肠和直肠B.回肠C.乙状结肠和直肠(正确答案)D.横结肠28、阿米巴滋养体所引起的组织坏死为() [单选题] *A.凝固性坏死B.纤维素样坏死C.液化性坏死(正确答案)D.湿性坏疽29、艾滋病的病原体是() [单选题] *A. HIV(正确答案)B. HCVC.HPVD.HBV30、第一期梅毒的特征病变是() [单选题] *A.树胶肿形成B.梅毒疹C.外生殖器硬性下疳(正确答案)D.主动脉瘤形成。

病理学传染病

病理学传染病

病理学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流行规律,采取措施,制止其蔓延,这类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后,易感者误食后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疫源直接接触后导致感染或感染可能性增加,如手、眼、生殖器等部位有疫源接触史,直接接触疫源被感染。

还包括母婴传播、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虫媒传播、器官移植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一旦发现疫情应该立即采取隔离和上报疫情,并对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消毒处理。

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我们可以采取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转归,以及病理学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之间的关系。

病理学复习资料包括各种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系统学习:建议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逐步掌握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重点突出:根据考试大纲和实际需要,将重点知识点进行标注,加强记忆。

实际: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多做练习:通过做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提高解题能力。

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病理学】2 传染病

【病理学】2 传染病
(4)愈合期(第四周) 肉芽组织填平、上皮增生修复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穿孔
2. 其他病变及临床表现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及骨髓肿大,镜检可见 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心肌纤维可有浊肿,甚至坏死—相对缓脉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浊肿—蛋白尿 皮肤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 膈肌、腹直肌和腹内收肌发生凝固性坏死
变最为明显
(1) 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
淋巴组织增生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 面,灰红色,质软。形似脑的沟回
(2) 坏死期(第二周) :
淋巴组织中心坏死,逐渐扩大,累及 粘膜表层
(3)溃疡期(第三周) 坏死肠黏膜脱落→溃疡边缘隆起、底不 平,集合淋巴小结形成的溃疡椭圆形, 长轴与肠长轴平行,溃疡较深→穿孔、出血
第十六章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第二节 伤寒 (typhoid fever)
伤寒杆菌(bacillus typhi, BT)引起的急 性传染病。病变是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 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以回肠末端最为突出 临床: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大、
皮肤玫瑰疹、WBC减少、神经系统中 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
血中抗体上升及细胞免疫建立→病菌被清除,痊愈(第四周)
三、病变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LN、肝、 脾、骨髓)的细胞增生,形成具有诊 断意义的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细胞及伤寒肉芽肿
三、病变
伤寒细胞: 吞噬有伤寒杆菌、淋巴细胞、红 细胞和细胞碎片的MC
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
伤寒肉芽肿
伤寒肉芽肿
1.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病
介。儿童及青壮年多发,夏 秋两季多发

第7章-传染病病理学 武大版解析

第7章-传染病病理学  武大版解析

各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致病特点
类型
传染途径
慢性化
重症
大流行 肝癌
HAV
RNA
肠道
HBV
DNA
血源, 体液
HCV
RNA
血源, 体液
HDV HEV
复制缺陷 RNA
RNA
血源, 体液 肠道
HGV
RNA
血源
无 5-10%
70% 80% 合并
无 无
0.2% 1%
<0.1% 3% 合并 20%-妊娠
谢障碍+胆栓 预后 半年恢复, 90%以上治愈, 少数转慢性(HBV 5-10%,HCV70%)。
1.普通型肝炎
(2)慢性普通型肝炎
• 病毒性肝炎病程一年以上者即为慢性肝 炎 • 主要为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 分类
轻度慢性肝炎 中度慢性肝炎 重度慢性肝炎
(1)轻度慢性肝炎病变特点:
1.肝细胞变性坏死较轻: 轻度碎片坏死 2.汇管区纤维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明显 3.小叶结构基本完整
传染病
传染病 (infectious disease)
由病原微生物(传染源)通过 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个 体引起所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 群中引起流行。
传染病的特点:
1、具有特异的病原体。 2、具有传染性。 3、有一定季节性。 4、有一定的侵入门户,具有一
定的嗜器官性和嗜组织性。
5、基本病变是炎症变化。 6、具有一定的免疫性。 7、临床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不详
易 少 少 少 易 不详
无 可 可 可 不详 不详
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
➢全身症状: 乏力,全身不适,低热,黄疸 ➢消化道症状:厌油,食欲↓,腹胀,稀便,腹 泻 ➢肝区症状: 疼痛,不适, 压痛, 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 GPT↑, 胆红素↑, A/G↓ ➢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查: HBsAg, HCV (+)

《病理学传染病部分》

《病理学传染病部分》

(图11-16B)
精选课件
4其它组织器官病变:
淋巴结、肝、脾、骨髓:伤寒肉芽肿 中毒性心肌炎
胆囊炎并成为重要带菌者 皮肤细菌性栓塞
肌肉凝固性坏死
精选课件
三、结局和并发症
1、肠穿孔: 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2、肠出血 是伤寒常见的并发症
3、支气管肺炎 以小儿患者为多。
精选课件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肠道传染病 一、临床特点: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 脓血便、 毒血症、夏秋、儿童及青少年 多发
精选课件
第二节 伤 寒
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持续高烧、相对缓脉、脾肿
大、
皮肤玖瑰疹 白细胞减少,夏秋流行,青壮年多发 病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尤以回肠
末段淋巴结最为明显 见图11-15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G- , 内毒素
精选课件
伤寒杆菌污染食品/水源经口感染。
蝇 消化道
二、 病因:痢疾杆菌
三、 病理特点:纤维素性及脓性炎症
四、 类型:急性、慢性、中毒性 见图11-17
精选课件
类型: 1.急性菌痢: 病理变化: ①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纤维蛋白渗出性炎---假 膜形成 ; ②假膜溶解脱落---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
③溃疡大形成瘢痕,但很少引起肠腔狭窄。
精选课件
临床表现:
3型,2大症状(全身毒血症,肠道症状) (1)普通型(典型)急、寒、热、痛、泻
大便:糊状或稀小便,粘液脓血便量 少,里急后重。 体检: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注意:年老体弱者的腹泻情况及全身
情况。 (2)轻型(非典型)
多无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轻,里 急后重轻,大便3—5次/日,水样或糊 状,脓血精便选课少件 。

病理学传染病实验报告

病理学传染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传染病的病理学特征;2. 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病理变化;3. 提高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在病理学上具有特定的病理变化,如炎症、坏死、增生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传染病的病理切片,了解其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标本:肺结核、细菌性痢疾、伤寒等传染病的病理切片;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切片、切片夹、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等;3. 实验试剂:苏木素染液、伊红染液、盐酸酒精、盐酸酒精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肺结核病理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肺组织结构,注意肺泡、肺血管、肺间质等部位的变化;(2)高倍镜观察:观察肺泡腔内有无干酪样坏死物质,肺泡壁有无增厚,肺泡腔内有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3)记录观察结果。

2. 观察细菌性痢疾病理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肠黏膜、肠壁肌层等部位的变化;(2)高倍镜观察:观察肠黏膜有无溃疡、坏死,肠壁肌层有无炎症细胞浸润;(3)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伤寒病理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小肠黏膜、肠壁肌层等部位的变化;(2)高倍镜观察:观察小肠黏膜有无溃疡、坏死,肠壁肌层有无炎症细胞浸润,注意观察淋巴滤泡的变化;(3)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肺结核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肺泡腔内可见干酪样坏死物质,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可见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

2. 细菌性痢疾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肠黏膜可见溃疡、坏死,肠壁肌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

3. 伤寒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小肠黏膜可见溃疡、坏死,肠壁肌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淋巴滤泡明显肿胀,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传染病的病理学特征,掌握了常见传染病的病理变化;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提高了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3. 通过观察不同传染病的病理切片,我们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传染病病理学的特征与诊断

传染病病理学的特征与诊断

传染病病理学的特征与诊断传染病是指由感染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动物等生物体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病理学是传染病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的致病机制、发展过程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病理学的特征和诊断方法。

一、传染病病理学的特征1. 病原体特异性传染病致病体是病原体,不同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病原体。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质体等,每种病原体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学和生化学特性。

例如,霍乱的致病菌是霍乱弧菌,该菌通过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后进入肠道,引起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变性和脱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酸中毒和循环衰竭等症状。

2. 传播途径与条件传染病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措施。

例如,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病毒可存在于空气中和呼吸道分泌物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将病毒释放到空气中,易被他人吸入,引起传播。

3. 免疫反应传染病病理学在探究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宿主的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是人体直接抵御病原体入侵的方式,包括先天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例如,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通过呼吸道感染。

细菌侵入人体后,先会被巨噬细胞吞噬,若巨噬细胞不能消灭细菌,则会引起获得性免疫反应。

获得性免疫反应是人体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防御,可生成抗体和T淋巴细胞等,并能造成病灶坏死和纤维化等组织病理学改变。

二、传染病病理学的诊断方法传染病病理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病原体的种类和致病机制。

不同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程、症状、体征等,如病毒性肝炎的黄疸期、疟疾的寒热周期和伴随的贫血等。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传染病病理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用于直接或间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定量和定性等。

传染病 性传播疾病 病理学课件

传染病 性传播疾病 病理学课件

淋病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淋病是化脓性炎症。 2、男性,病变开始于前尿道,进而蔓延至后尿道和尿道旁腺体; 3、女性,病变除尿道外,还有阴道、前庭大腺和子宫颈。 4、临床上,患者常有尿道口溢脓、红肿以及尿频、尿急、尿痛等 尿路刺激征,女性可有脓性白带,女童淋病可见弥漫性阴道炎和 外阴炎,还可累及肛门和直肠。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常表现为双 侧眼结膜充血、水肿和大量脓性渗出物。
梅毒
二、基本病理变化 ⑵镜下:与结核结节非常相似,坏死组织周围肉芽组织中有较多 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样细 胞和少量的Langhans巨细胞。树 胶肿后期可被吸收、纤维化,引 起组织器官变形,但极少发生钙 化。树胶肿发生于三期梅毒,可 见于任何器官,最常见于皮肤、 黏膜、肝、骨和睾丸。
梅毒
三、类型及病变特点 1、后天性梅毒:按其病程经过分为一、二、三期,一、二期梅毒称 为早期梅毒、有传染性,三期梅毒又称为晚期梅毒,常引起内脏病变。 ①一期梅毒:梅毒螺旋体入侵机体后经约3周潜伏期,外生殖器初期 表现局部微红、逐渐变为边界清楚的无痛性硬结,继而出现水疱,破 溃形成溃疡,称硬下疳,常单个,直径约1cm大小。镜下可见溃疡底 部有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周围炎。硬下疳出现1-2周后,局部 淋巴结肿大,约1个月硬下疳自然消退,肿大淋巴结也消退。此期若 及时治疗,螺旋体被彻底杀灭,就不会继续发展为二期梅毒。
目录 Contents
1、淋病 2. 尖锐湿疣 3. 梅毒 4. 艾滋病
淋病
淋病
概念:淋病( gonorrhea)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主要累及泌尿 生殖系统的化脓性炎症。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
1、病原体:淋球菌,革兰阴性 2、人类是淋球菌唯一自然宿主 3、主要由性接触而传播,少数 因接触含淋球菌的分泌物或被 淋球菌污染的用具如衣被、毛 巾、浴盆、座便器等而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 伤寒杆菌由血道侵入胆囊,即在 胆汁中繁殖,并不断排入肠中。伤寒病 人在临床上虽已痊愈,但细菌在胆道中 尚可继续生存,故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带 菌者,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四、并发症 1、肠出血和肠穿孔 溃疡较深,血管遭受破坏,可引起出血, 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当溃疡穿过肌层, 则容易发生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28
临床上,本病可出现发热、头痛、乏 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和白细胞增 高,阵发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 排便次数频繁等一系列症状。 急性菌痢的自然病程为1周~2周,在 适当治疗下大多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痢疾。 (二)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本型的特征为起病急骤。肠病变和症 状常不明显,但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 状,多见于2岁~7岁儿童。
2019/3/25 12
2019/3/25
13
2019/3/25
14
2019/3/25
边图 缘中 稍可 肠隆 见 伤 的起 三 寒 长, 个 溃 轴溃 椭 疡 平疡 圆 期 行的 形 长溃 轴疡 与,
15
溃疡愈合期 第4周,溃疡底部的坏死物完 全脱落,并从底部长出肉芽组织,逐渐将溃 疡填平,表面的粘膜再生而使溃疡完全愈合。 (二)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 回肠下段的淋巴结显著肿大、 充血、质软。镜下可见淋巴窦扩张,充满巨 噬细胞,并有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第三节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 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儿童发病率一般较高。主要病变为结肠 粘膜的纤维素性炎。临床症状有发热、 腹痛、里急后重和频繁排粘液脓性便或 脓血性便。
2019/3/25
21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原体 痢疾杆菌,革兰染色阴性的短 杆菌。 传染源 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染。 二、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对粘膜上皮细胞的侵袭力是 致病的主要因素。 细菌裂解后产生的内毒素也是致病的 一个因素。
2019/3/25 23
病变部位
乙状结肠和直肠
水样便 黏液脓血便
卡它性炎 假膜性炎
地图状溃疡
愈合
2019/3/25
24
细菌性痢疾
2019/3/25
结肠粘膜表层坏死并有白细胞和纤维素性渗出
25
2019/3/25
结 肠 粘 膜细 表菌 面性 有痢 假疾 膜 形 成
26
2019/3/25Βιβλιοθήκη 272019/3/25
2019/3/25 3
2019/3/25
伤寒肉芽肿模式图
4
2019/3/25
5
2019/3/25
6
2019/3/25
7
(一)肠道病变 以回肠下段之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的 改变最明显。病变可分为四期,每期约1周。 髓样肿胀期 在患病的第1周,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 结和孤立淋巴结增生肿胀,凸出粘膜表面,呈 灰白色,质软,外形呈脑回状。镜下见上述淋 巴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胞浆丰富,染 色较浅,核圆,常偏在一侧。巨噬细胞具有很 强的吞噬能力,胞浆内吞噬有红细胞、淋巴细 胞、细胞碎屑及伤寒杆菌等,称为伤寒细胞。 这些细胞常聚集成堆,形成伤寒性肉芽肿,为 伤寒病变特点之一。
2019/3/25 22
三、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菌痢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大肠, 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根据肠道炎症 特征,全身变化和临床经过的不同,菌痢 分为以下三种: (一)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变初期呈急性卡他性炎,进一步发展为 本病特征性的假膜性炎。表现为粘膜表层 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与坏死组 织、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细菌一起形成 假膜。假膜可以脱落,形成浅表性溃疡。
2019/3/25 8
2019/3/25
图 中 结可 伤 及见 寒 孤肿 髓 立胀 样 淋的 肿 巴集 胀 小合 期 结淋 巴 小
9
2019/3/25
10
2019/3/25
11
坏死期 第2周,髓样肿胀的淋巴结和 覆盖在其表面的肠粘膜发生坏死,呈灰 污色。坏死部分凹陷,其周围的淋巴组 织略高凸,故呈脐状。镜下见坏死组织 呈一片染成红色无结构的物质。 溃疡形成期 第3周,坏死组织逐渐脱 落形成溃疡。典型的伤寒溃疡为椭圆形 或小圆形,溃疡的长轴与肠的长轴互相 平行。溃疡一般深及粘膜下层,严重者 可达浆膜,甚至引起穿孔。
2019/3/25 17
(三)其他器官的病理变化 心肌和肾脏 都可发生细胞肿胀。由于 细菌毒素对心肌的影响或使迷走神经 兴奋性增高而引起重脉、缓脉。 皮肤和肌肉 表皮下毛细血管内的细菌 栓塞可形成玫瑰疹。腹直肌及大腿内 收肌可发生凝固性坏死,临床上可出 现肌痛及皮肤感觉过敏。
2019/3/25
18
2019/3/25
2
二、致病机理 伤寒杆菌侵入人体后,如菌量多, 未被胃液杀死,则到达小肠侵入肠壁淋 巴组织。并沿淋巴管扩散到肠系膜淋巴 结,在淋巴组织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 其中繁殖。同时可经胸导管进入血液造 成菌血症和毒血症,从而引起全身许多 组织和脏器发生病理变化。 三、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 生性炎症。
2019/3/25
16
脾脏 肿大3倍~4倍,包膜紧张。切面 呈暗红色,质甚软,脾小结结构不清。 镜下见巨噬细胞弥漫增生,并可有伤寒 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肝脏 肿大,肝细胞呈混浊肿胀或脂肪变, 肝窦内充满巨噬细胞,可有伤寒肉芽肿 和灶状坏死形成。 骨髓 亦有伤寒性肉芽肿及灶性坏死。血 液中粒细胞减少,可能是骨髓中巨噬细 胞的挤压作用及受细菌毒素的抑制所致。
第二节


伤寒(typhoid fever)是伤寒杆菌引 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特点是全身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 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改变最为明显。临床症 状有高热、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和白细胞 减少等。痊愈后患者可获得对本病的持久性 免疫。
2019/3/25
1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原体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革兰 染色阴性。菌体(O)抗原,鞭毛(H)抗 原和表面(Vi)抗原,使人体产生相应 抗体。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就是测 定O和H抗体的效价来辅助诊断。 传染源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染。
2019/3/25
19
2、支气管肺炎 以小儿多见,常因抵抗力下降,继 发肺炎球菌或其他呼吸道细菌感染所致。 五、结局 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伤寒一般经 过4周~5周就可痊愈,病后可获得较强 的免疫力。自从使用抗生素治疗伤寒以后, 病程显著缩短,临床症状也大为减轻,但 复发率也有一定增加。
2019/3/25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