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常见传染病
病理学第十四章 传染病 题目
第十四章传染病一、名词解释1.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2.肺原发综合征(pulmonary primary complex)3.结核瘤(tuberculoma)4.全身粟粒性结核病(general miliary tuberculosis)5.继发性肺结核病(seconcl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6.结核结节(tubercle)7.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acute systemic military tuberculosis)8.结核病(tuberculosis)9.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ell)10.浸润型肺结核(infiltrative tuberculsis)11.伤寒小节(typhoid nodule)12.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13.树胶样肿(gumma)14.梅毒疹(syphilomn)15.硬性下疳(hard chancre)16.淋病(gonorrhea):17.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18.玫瑰疹(roseola)19.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20.AIDS二、填空题21.结核病是由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身器官均可发生,但以结核最为多见。
22.以前一般认为结核病的免疫反应以免疫为主。
23.原发性肺结核病其原发灶常位于通气好的。
24.肠结核可发生于任何肠段,而以为其好发部位。
25.溃疡型肠结核其溃疡多呈,其长径与肠轴。
26.结核杆菌含有3种成分,其中成分决定其毒力,而且能引起强烈的变态反应。
27.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其洞壁镜下分为三层,内层为,中层为,外层为。
28.结核性脑膜炎以多见,主要由于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所致。
29.淋巴结结核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
30.关节结核病人关节腔内游离的纤维素凝块长期相互撞击可形成白色圆形或卵圆形小体,称为。
病理学教学第十七章 传染病
❖ 痢疾杆菌为革兰阴性菌,依据其抗原结构不同分为四种, 即福氏 菌、鲍氏菌、宋氏菌
❖ 和志贺菌。我国主要是福氏和宋氏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患者和 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随粪便排出后,直接或间接( 苍蝇为媒介)污染水源、食物、日常生活用品等,经消化系统传 染给健康人群。痢疾杆菌经口进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少 部分进入肠道,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抵抗力的强弱、细 菌数量的多少和毒力的大小。当受凉、暴饮、暴食等诱因使机体 抵抗力降低时即可致病。
▪ 继发性肺结核病时,机体对结核分支杆菌已产生一定的免疫 力,故病变一般易局限,肺门淋巴结一般不受累;很少发生 血道播散,病程长、病情时好时坏。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 的比较(表10-1)。
三、创伤愈合
❖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1. 局灶型肺结核 ▪ 此型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改变,病变位于肺尖部,尤以 右肺尖常见,X线检查,肺尖部有单个或多个境界清楚的结节 状阴影,直径大小为0.5cm-1cm。病变以增生为主,中央可有 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纤维性包裹。 ▪ 2. 浸润性肺结核 ▪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结核 菌多在潜伏下来的肺尖病灶处重新繁殖,或通过支气管播散 的结果。
一、概述
(二)基本病理变化
❖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 当侵入机体的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的免疫力低下和变态反应比 较强时,常以渗出性病变为主,多发生在结核病的早期或病变恶化进 展时。好发于肺、浆膜、滑膜、脑膜等部位。
▪ 组织学观察:小血管扩张充血,有浆液、纤维素渗出,早期有嗜中性 粒细胞浸润,很快被巨噬细胞所取代,严重时还可有大量红细胞漏出 。
三、创伤愈合
❖ (二)继发性肺结核病
▪ 3.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传染病(病理学专业)
2.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大,充满脓液
(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及纤维素) 3.脑实质未见明显改变
【95】流行性乙型脑炎
低倍镜:血管扩张充血,周围淋巴
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套); 高倍镜:嗜神经细胞现象、卫星现
象、胶质细胞结节、筛状软化灶。
血 管 套
嗜 神 经 细 胞 现 象
【26】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低倍镜:多个结核结节; 高倍镜:中央为干酪样坏死; 周围见郎罕氏巨细胞、类上皮细 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
C
B
A
上皮样细胞
朗罕氏巨细胞
【91】肠伤寒
低倍镜:淋巴滤泡肿胀,大量巨噬 细胞增生,伤寒小结; 高倍镜:伤寒细胞内见吞噬的细胞 碎片、红细胞、淋巴细胞或伤寒杆 菌。
病 程 播散方式 常见类型伤 寒 小 结伤寒细胞 胞质内含有被吞噬的淋巴细胞、核碎片等
回肠(低倍境)
回肠(高倍镜)
【92】细菌性痢疾
•低倍镜:粘膜表面坏死,纤维 素及白细胞浸润; •高倍镜:纤维蛋白、白细胞、 脱落上皮细胞及坏死的粘膜组 织,形成假膜
假膜
浅表 溃疡
假 膜
【9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卫星现象
胶质细胞结节
筛 状 软 化 灶
原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
感染方式 好发年龄 特异免疫力 早期病变 病变特点 初次感染 儿童 低 肺原发综合征 早期出现渗出和干 酪样坏死,病变不 易局限 短,急性经过 淋巴道、血道为主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粟粒性结核病 肺外结核病 再次感染 成人 高 肺尖或锁骨下局限性病变 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其周围常 有结核结节形成,病变易局限 长,慢性经过 通过肺内支气管播散为主 浸润性肺结核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结核性胸膜炎
2024版年度病理学(第八版)最新课件传染病
2024/2/3
5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
2024/2/3
治疗原则
针对病原体和临床表现,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等。
6
预防措施及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免疫力,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控制策略
预防与控制
加强饮食卫生、疫苗接种和患者隔离治疗等措施有 助于预防和控制伤寒与副伤寒。
14
其他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介绍
细菌性痢疾
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 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
霍乱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呕吐、脱 水及肌肉痉挛等为主要表现。
鼠疫
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 要为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传染病分类
根据病原体种类、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 等不同特点,传染病可分为病毒性传染 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2024/2/3
4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病原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临床表现
不同传染病具有不同的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临床表现各异, 包括发热、皮疹、毒血症状等。
病理学(第八版)最新课件传 染病
2024/2/3
1
目 录
2024/2/3
• 传染病概述 • 病毒性传染病 • 细菌性传染病 • 寄生虫性传染病 • 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应用问题
2
01 传染病概述
2024/2/3
病理学考试传染病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习题及答案一、A 型选择题1. 结核病灶中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是由于A. 吞噬的结核杆菌数量过多B. 吞噬的结核杆菌释放毒素C. 吞噬的结核杆菌不能被杀死D. 吞噬的结核杆菌毒力较强E. 吞噬的结核杆菌破坏、释放出磷脂2. 对结核病最有诊断价值的根本病理变化是A. 含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液B. 灰白色、半透明状的粟粒大小结节C. 找到Langhans 巨细胞D. 干酪样坏死E. 类上皮细胞3.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指初次感染结核菌而在肺发生的病变B. 原发综合征形成C. 原发灶及淋巴结不发生干酪样坏死D. 可发生血行播散到各器官E. 结核菌常经淋巴道引流到肺门淋巴结4. 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A .浆细胞B .淋巴细胞C. 成纤维细胞D. 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 巨细胞E. 巨噬细胞5. 原发性肺结核的肺原发病灶常位于A. 肺尖B. 肺上叶下部或肺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C. 肺门D. 肺膈面E. 脏胸膜面6. 以下哪种疾病最易引起肠管狭窄?A. 肠阿米巴病B. 肠伤寒C. 肠结核D. 细菌性痢疾E. 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7. 以下哪一项不是结核转向愈合时的改变?A. 吸收、消散B. 钙化C. 纤维包裹D. 纤维化E. 病灶周围出现渗出、继发坏死以及溶解液化8.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最罕见的部位是A .肺B. 心肌C. 肾D. 脊柱E .脾9. 结核球是指A. 直径小于2cm 的干酪样坏死灶B. 状似大叶性肺炎的干酪样坏死灶C. 孤立性的境界不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D. 无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E .直径2 ~5cm ,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10. 结核病好转的最好方式是A. 吸收消散B. 硬结、钙化C. 纤维包裹D. 纤维化E. 纤维包裹及钙化11. 结核性肉芽肿最根本的细胞成分是A. 类上皮细胞nghans 巨细胞C. 成纤维细胞D. 淋巴细胞E. 浆细胞12. Langhans 巨细胞是由哪种细胞演化而来的?A. 中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C. 类上皮细胞D. 浆细胞E. 成纤维细胞13. 局灶型肺结核以何种病变为主?A. 增生性病变B. 渗出性病变C. 变质性病变D. 渗出性病变和变质性病变E. 增生性病变和渗出性病变14. 伤寒病理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A. 肠管发生溃疡B. 同时脾大C. 末梢血白细胞减少D. 皮肤出现玫瑰疹E. 以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15. 细菌性痢疾的好发部位是A. 结肠上段B. 回肠C. 直肠和乙状结肠D. 空肠E. 盲肠16. 一病人患病已3 周,有持续性高热,心率过缓,腹胀,腹泻。
《病理学传染病》课件
器官组织的损伤
传染病会导致器官组织损 伤,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 ,如炎症、坏死、出血等 。
免疫病理损伤
传染病的免疫病理变化包 括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等,可引起机体组织损伤 和功能障碍。
并发症
传染病的并发症包括继发 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可加重病情和增加治疗 难度。
03
常见传染病病理学特点
流感
《病理学传染病》PPT课件
目录
• 病理学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病理学基础 • 常见传染病病理学特点 •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传染病研究进展
01病理学传染病概述Fra bibliotek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 、真菌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 、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 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 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药物治疗的进步不仅提高了治愈 率,降低了病死率,同时也改善 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疾病
负担。
传染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年来在疫苗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著 进展。
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对于预防和控制传 染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控制疫情 爆发和降低发病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一些新疫苗不断问世,如针对埃博拉 出血热、寨卡病毒等疾病的疫苗,以 及针对流感病毒的新型流感疫苗等。
肝炎
肝炎概述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 炎症,具有传染性。肝炎病毒 有多种类型,如甲型、乙型、
丙型等。
病理学特点
肝炎病毒主要攻击肝脏细胞, 导致肝脏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 。长期肝炎可引起肝硬化和肝 癌。
并发症
肝炎并发症严重,可引起消化 道出血、肝性脑病等,甚至可 能导致死亡。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戊肝流行 区出差、 旅行史
WS
4
1.2 临 床 表 现
戊肝 WS 301-2008
1.2.1 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或其他消化道症 状和(或)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 1.2.2 尿黄、皮肤巩膜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1.2.3 肝衰竭患者表现为乏力、消化道症状、黄疸等临床表现进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WS
3
1.2 临 床 表 现
丙肝 WS 213-2008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 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 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传染期:潜伏期后半段最高--黄疸后几天(不超过1W,无
黄疸病人转氨酶活性达高峰时)
多数病例为无症状或轻型病例,无慢性感染者。
HAV IgM抗体阳性或双份血清IgG抗体4倍以上升高可诊断。
WS
1
1.1 流 行 病 学 史
甲肝 WS 298-2008
发病前2 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 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
戊肝 WS 301-2008
临床诊 断病例
课件:病理学-肠道传染病简写
特点:胞浆丰富、染色浅、核圆形或肾形、偏位、胞浆 中常吞噬有病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和坏死细胞碎屑
伤 寒 肉 芽 肿
肠道病变
分为四期,每期约一周。
• 髓样肿胀期 • 坏死期 • 溃疡期 • 愈合期
①髓样肿胀期(第1周)
肉眼:
肠粘膜充血肿胀,集合、孤立淋巴小 结肿胀,凸出于粘膜表面,呈灰红色 质软,凹凸不平,形似脑回样隆起
临床上:
1、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减轻以至消失 2、肥达氏反应阳性可持续数月
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骨髓
肉眼:明显肿大。 镜下:可见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其他器官病变
胆囊:仅有轻度炎症,可成为带菌者 心肌:肌纤维水肿变性,严重者出现中毒性 心肌炎。临床上可出现重脉、相对缓脉。 皮肤:出现玫瑰疹 肾脏:肾曲小管上皮水肿变性。
镜下:
肠粘膜及粘膜下淋巴滤泡高度肿 胀,大量巨噬细胞增生且吞噬活 跃(伤寒细胞),聚集成伤寒肉 芽肿,肠壁充血水肿,单核细胞 浸润。
临床上:
1.体温呈梯形升高,5-6天可达40-410C,伴 头痛、乏力、四肢酸痛,肝脾肿大,中 性粒细胞及酸性粒细胞减少等。
2.血、骨髓细菌培养阳性。
②坏死期:(第2周)
传染病
( Infectious disease )
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万榕
传染病的特点
★ 有病原体、有传染性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 病原体侵入机体常有一定的途径 定位于一定的组织或器官
★ 具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 虫媒
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 病变的基本性质属于炎症范畴
伤 寒(typhoid fever)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
《病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二十章)第二十章、常见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群的个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在人群中流行。
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结核病定义: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以肺最常见,可引起全身各器官结核。
典型病变: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临床表现:咳嗽、咯血、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病理变化:1.渗出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早期或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免疫反应弱、变态反应强。
主要表现:浆液/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中性粒细胞渗出,以后被单核巨噬细胞所代替;渗出物和巨噬细胞内含结核杆菌。
好发组织:肺、浆膜、滑膜、脑膜。
转归:吸收消散,或转变成为增生或变质为主的病变。
2.增生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变态反应弱。
病变:结核结节——具有诊断意义肉眼:融合成大结节时表现为粟粒大,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带黄色,略隆起。
镜下:典型的结核结节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放射状排列的类上皮细胞、朗罕巨细胞,外围聚集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3.变质为主的病变发生条件:细菌数量多,毒力强、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
病变:干酪样坏死——特征性病变。
肉眼:淡黄色,均质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或豆腐渣。
镜下: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结核病的病变转移规律:(一)转向愈合1. 吸收消散(吸收好转期)(1)条件:以渗出为主的病变,小干酪样坏死灶和增生性病变亦可。
(2)途径:淋巴道。
(3)病变:缩小消散。
(4)X线:边缘模糊、密度不均的云絮状阴影缩小、消失。
2. 纤维化、纤维包裹、钙化(硬结钙化期)(1)条件:三种病变均可结核结节--纤维化干酪样坏死灶--小:纤维化;大:纤维包裹、钙化未完全吸收的渗出性病变--机化后纤维化。
完全纤维化的病灶无菌,纤维包裹、钙化者仍含菌(复发的根源)。
(2)病变:瘢痕。
病理学传染病
病理学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流行规律,采取措施,制止其蔓延,这类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的飞沫或气溶胶中,易感者吸入后导致感染,如麻疹、白喉、流行性感冒等。
(2)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后,易感者误食后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3)接触传播:易感者与疫源直接接触后导致感染或感染可能性增加,如手、眼、生殖器等部位有疫源接触史,直接接触疫源被感染。
还包括母婴传播、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虫媒传播、器官移植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等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传染病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一旦发现疫情应该立即采取隔离和上报疫情,并对疫区进行严格的封锁和消毒处理。
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我们可以采取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转归,以及病理学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之间的关系。
病理学复习资料包括各种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
系统学习:建议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逐步掌握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
重点突出:根据考试大纲和实际需要,将重点知识点进行标注,加强记忆。
实际:将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多做练习:通过做题等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提高解题能力。
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病理学-伤寒、菌痢-2学时
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上出现腹痛、腹胀、腹泻 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常带有 黏液或少量脓血。 急性发作时,出现急性菌痢的 症状。
三、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
特点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严重 的全身中毒症状,数小时即可出现 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3、肾: 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出现蛋 白尿。
4、皮肤: 出现淡红色小丘疹(玫瑰疹), 胸、腹部多见。是皮肤表层毛细血 管细菌栓塞引起的小灶状炎症和毛 细血管扩张所致。
5、肌肉: 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出 现凝固性坏死,肌痛。
并发症
伤寒如治疗和护理不当,可出 现并发症。
肠出血和肠穿孔:
均发生于溃疡期。
愈合 适当治疗后,渗出物和坏死组 织逐渐被吸收、排出,经周围健 康组织再生,缺损得以修复。 浅而小的溃疡愈合后不留瘢痕。 深而大的溃疡可因瘢痕收缩使 黏膜表面呈放射状皱缩,但极少 引起肠腔狭窄。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少见。 少数病例转为慢性。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 (chronic bacillary dysentery)
进入淋巴管
回流至肠系膜淋巴结
伤寒杆菌一方面被 巨噬细胞吞噬,并 在其内生长繁殖。
在淋巴组织内
另一方面经胸导管 进入血液,并很快 被全身的巨噬细胞 吞噬,在其中继续 生长繁殖。
若患者抵抗力
强,细菌被消 灭而不发病。
若患者抵抗力
弱,细菌则大 量繁殖。此时 患者没有明显 的临床症状。
此后,在全身单 核吞噬细胞系统 内繁殖的细菌及 其产生的内毒素 再次大量入血, 引起败血症及毒 血症。
回肠末段的肠 壁淋巴组织明 显增生肿胀。 (病程第1周)
常见八种传染病诊断标准
乙肝
• 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 a)同1.1.a)。 •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
道症状及尿黄。 •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 mol/L和/或尿胆
几种主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甲肝
• 1 急性肝炎 • 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 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
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 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
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 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 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 1.1.5 HAV标志检测:血清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双份血清呈4
肝
• 1.4 慢性活动型肝炎(简称慢活肝) • a)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 b)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肿大或黄疸等(排除其他原
因)。 • c)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A/G蛋白
比例失常,γ-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 d)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学指标,见附录A(标准
常见的八种传染病种类
• 狂犬病、乙脑、新生儿破伤风、肺结核、 伤寒副伤寒、流脑、疟疾、甲肝。
目标要求: 1、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低
于284/10万。 2、八种重点传染病发病率低于2010年
水平。 3、传染病报告率和报告及时率达95%
以上
《病理学传染病部分》
(图11-16B)
精选课件
4其它组织器官病变:
淋巴结、肝、脾、骨髓:伤寒肉芽肿 中毒性心肌炎
胆囊炎并成为重要带菌者 皮肤细菌性栓塞
肌肉凝固性坏死
精选课件
三、结局和并发症
1、肠穿孔: 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2、肠出血 是伤寒常见的并发症
3、支气管肺炎 以小儿患者为多。
精选课件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肠道传染病 一、临床特点: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 脓血便、 毒血症、夏秋、儿童及青少年 多发
精选课件
第二节 伤 寒
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持续高烧、相对缓脉、脾肿
大、
皮肤玖瑰疹 白细胞减少,夏秋流行,青壮年多发 病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尤以回肠
末段淋巴结最为明显 见图11-15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G- , 内毒素
精选课件
伤寒杆菌污染食品/水源经口感染。
蝇 消化道
二、 病因:痢疾杆菌
三、 病理特点:纤维素性及脓性炎症
四、 类型:急性、慢性、中毒性 见图11-17
精选课件
类型: 1.急性菌痢: 病理变化: ①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纤维蛋白渗出性炎---假 膜形成 ; ②假膜溶解脱落---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
③溃疡大形成瘢痕,但很少引起肠腔狭窄。
精选课件
临床表现:
3型,2大症状(全身毒血症,肠道症状) (1)普通型(典型)急、寒、热、痛、泻
大便:糊状或稀小便,粘液脓血便量 少,里急后重。 体检: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注意:年老体弱者的腹泻情况及全身
情况。 (2)轻型(非典型)
多无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轻,里 急后重轻,大便3—5次/日,水样或糊 状,脓血精便选课少件 。
病理学传染病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传染病的病理学特征;2. 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病理变化;3. 提高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在病理学上具有特定的病理变化,如炎症、坏死、增生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传染病的病理切片,了解其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标本:肺结核、细菌性痢疾、伤寒等传染病的病理切片;2. 实验器材:显微镜、切片、切片夹、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等;3. 实验试剂:苏木素染液、伊红染液、盐酸酒精、盐酸酒精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肺结核病理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肺组织结构,注意肺泡、肺血管、肺间质等部位的变化;(2)高倍镜观察:观察肺泡腔内有无干酪样坏死物质,肺泡壁有无增厚,肺泡腔内有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3)记录观察结果。
2. 观察细菌性痢疾病理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肠黏膜、肠壁肌层等部位的变化;(2)高倍镜观察:观察肠黏膜有无溃疡、坏死,肠壁肌层有无炎症细胞浸润;(3)记录观察结果。
3. 观察伤寒病理切片:(1)低倍镜观察:观察小肠黏膜、肠壁肌层等部位的变化;(2)高倍镜观察:观察小肠黏膜有无溃疡、坏死,肠壁肌层有无炎症细胞浸润,注意观察淋巴滤泡的变化;(3)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肺结核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肺泡腔内可见干酪样坏死物质,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内可见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
2. 细菌性痢疾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肠黏膜可见溃疡、坏死,肠壁肌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
3. 伤寒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小肠黏膜可见溃疡、坏死,肠壁肌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淋巴滤泡明显肿胀,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传染病的病理学特征,掌握了常见传染病的病理变化;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病理切片的观察方法,提高了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3. 通过观察不同传染病的病理切片,我们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特殊儿童病理学》第五章传染病与残疾 第三节常见的儿童致残传染病
猩红热
• 防治措施:1)隔离患者 2)避免到公共场所 3)加强锻炼 4)注意休息 5)注意卫生 6)注意消毒。
手足口病
• 定义: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 症状:疲倦,食欲下降,低热,身体不适,腹痛,
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
风疹
·病程特点:1)潜伏期:常为14~21天,平均为18天,
2)前驱期,多为半天-1天,一般症状 轻微,仅有低热,轻度咽炎,结膜炎,耳后、颈后及枕部 淋巴结肿大,
3)出疹期:发热1~2天开始出疹,在 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出疹顺序从面、颈部开始,继而遍 及躯干、四肢,24小时内波及全身,一般手心,脚心无疹 子。
3)并发心肌炎和喉炎,年幼儿多见。
4)并发脑炎,病死率15%~29%,约 30%的患者有智力残疾,瘫 痪,感音神经性耳聋等后遗症。
5)并发维生素A缺乏症,会导致角膜混浊软化,且发展迅速,最后 导致失明。
6)并发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症状为最先出现行为异常,智力减退, 烦躁,睡眠障碍,数月后出现持续性肌阵挛。视听障碍,言语不清,共济失调, 昏迷。强直性痉挛等。
2)呼吸系统并发症:肺炎。呼吸浅促,呼吸困难 或节律改变。口唇干燥,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 肺部可闻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并发症:心肌炎,面色苍灰。皮肤花 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 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
水痘
• 护理要点:1)做好隔离。 2)房间通风。 3)合理膳食 4)保持皮肤清洁, 5)及时就医。
水痘
• 预防原则:1)隔离病儿 2)被动免疫 3)三预防接种四 4)注意清洁 5)合理饮食 6)适当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血水肿 粘液增加 炎性渗出 点状出血 点状糜烂
急性卡他性炎
假膜性炎
纤维素、坏死组织、炎细胞、红细胞及细菌
灰白 暗红 灰绿
假膜 纤维素性渗出 表层坏死伴中粒渗出
片状脱落
2、慢性细菌性痢疾
第十五章 常见传染病 肖凤
2019年10月31日
• 分类
• 1、病毒性传染病: 乙脑、森林脑炎、脊髓灰质 炎、出血热、流感、狂犬病、麻疹、爱滋病、 EHF、SARS
• 2、立克次体传染病
• 3、细菌性传染病: 流脑、伤寒、菌痢、结核、 白喉、炭疽、麻风、霍乱、鼠疫、淋病
• 4、螺旋体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梅毒
坏死脱落,隆起,高低 不平。 溃疡长径与肠长轴平行。
出血、穿孔
伤寒溃疡
结核溃疡
穿孔、出血
愈合期(4W)
肉芽组织新生,填充溃疡,上皮覆盖。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概述
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以 大量 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夏秋季 多见。
临床特点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普遍易感,儿童多发
左叶脓肿 →纵隔脓肿、心包脓肿 →腹腔阿米巴脓肿
•>2月 •来自急性、福氏多见 •新旧病灶 • 病理特点
慢性溃疡 慢性炎细胞浸润 肠狭窄:瘢痕、增厚
慢性溃疡
边缘不整齐,底部不平,较多肉芽
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2-7岁儿童多见 •毒力弱的福氏、宋内氏 •起病急骤,中毒症状明显,肠病变较轻
病变
主要发生于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1. 急性细菌性痢疾:早期呈急性浆液或粘液 性卡他性炎 →→ 假膜性肠炎 →→ 化脓、 表浅溃疡。
病理变化
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 急性增生性炎症 巨噬细胞 伤寒细胞 伤寒小结 无中性粒细胞
肠道病变
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髓样肿胀期(1W)
大体
肿胀,凸出,灰红,质软,脑回状
髓样肿胀期(1W)
镜下
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伤寒小结形成
坏死期(2W) 大体
灰白、黄绿色或暗绿色
髓样肿胀 坏死溃疡
溃疡期(3W) 肉眼
1.起病缓慢,无发热,症状轻。 2.大便稀薄,粘液果酱样,特腥臭,粪检
滋养体。 3.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病原体
阿米巴原虫
包囊体
小 滋养体
大
传染型 致病型
抗胃酸 伪足侵入
滋养体
包囊体
主要致病机理
丝状伪足 钻入、破坏、吞噬降 组
解
坏织
宿主组织
滋 接触溶解 凝集素、穿孔素、
养
半胱氨酸酶
溶 解
体 分泌肠毒素 引起粘膜损伤 死 液
溶组织酶 肠壁组织溶解破坏
化
免疫抑制与逃避 凝集素、半胱
氨酸酶
肠道的病理变化(肠阿米巴病)
部位 病变性质 病变分型
盲肠、升结肠 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 伴组织溶解液化的坏死性炎
急性期病变和慢性期病变
急性期病变
大体
• 粘膜表面: 点状坏死(灰黄、针头大小) 烧瓶状溃疡(潜行性溃疡) 坏死脱落
• 溃疡间粘膜:反应轻微或大致正常
2.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2-7岁儿童多见,起病 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发生中毒性休 克和呼吸衰竭。
3. 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二个月,腹痛、 腹胀、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粘液便或少 量脓血,可急性发作。
寄生虫病
阿米巴病 Amoeb概述
寄生虫作为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
2、关节炎-皮炎综合症
伤寒
概述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特点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持续高热 相对缓脉 精神低落 血象不高 肝脾肿大 玫瑰疹 消化道症状
临床特点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 病原体:伤寒杆菌(沙门氏菌 属)。
2. 传染源:伤寒病人或带菌者。 传染途径:消化道。 粪-口途径:病菌污染食物、水 源,水和食物 污染是暴发流行 的主要原因。 苍蝇可为传播媒介
• 5、真菌性传染病
• 6、寄生虫病:阿米巴、血吸虫、黑热病、疟疾、 钩虫、丝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囊虫、包虫
淋病
Gonorrhea
一、概念: 由淋球菌通过性传播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淋球菌通过性交感染泌尿生殖道粘膜。
三、病理变化 泌尿生殖道粘膜急性化脓性炎症改变。
四、临床病理联系 1、泌尿生殖道脓性渗出及其它炎性表现。
并发症: 肠穿孔 肠出血
慢性期病变
主要病变特点 • 病变新旧混杂,坏死、溃疡、肉芽组织及瘢痕
组织同时并存。 • 肉芽增生过多→局限包块→阿米巴肿 • 肠壁纤维增生,增厚→狭窄→肠梗阻
肠外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最常见 最严重的并发症 阿米巴肺脓肿 阿米巴脑脓肿
阿米巴肝脓肿
大体
(1)肝右叶,单个或多个 (2)果酱样物(棕红色):液化性坏死物质
寄生虫的致病机理: 1、夺取营养:营养不良和贫血 2、机械性损伤:增生、梗阻 3、毒性作用:嗜酸性脓肿和肉芽肿 4、免疫性损伤。
阿米巴病
Amoebiasis
概述
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病变特点:结肠伴组织溶解液化的坏死性炎 阿米巴痢疾: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肠外阿米巴:肝、肺、脑。
临床特点
及陈旧性血液混合 (3)破棉絮状外观:脓腔壁上附有未彻底液
化坏死的结缔组织,血管、胆管。
镜下
(1)脓液为无结构的坏死液化物质 (2)脓肿壁可见未彻底液化的组织,有少量炎细胞浸
润,可有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包裹 (3)边缘的组织内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
并发症 右叶脓肿 →隔下脓肿、脓胸、肺脓肿 肝支气管瘘、胸膜支气管瘘
急性肠阿米巴
烧瓶状溃疡 溃疡间粘膜正常
镜下
• 溃疡呈潜行性 •边缘和底部炎性反应轻 •交界处及小静脉内可见滋养体 •滋养体的形态
溃疡呈潜行性
淡红色无结构的液化坏死灶
潜行性 滋养体
坏死组织与正常交界可见滋养体 底部炎性反应轻
滋养体
圆形,比巨噬细胞大,核小,略嗜硷,周围溶解
结局:
痊愈 肠穿孔 慢性化
病原体
福氏
痢疾杆菌 宋内氏 鲍氏 志贺氏
G-,短杆状,产生内毒素 志贺氏菌还产生 外毒素
致病力强
传染过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患者及带菌者 粪—口 普遍易感
发病机理
胃酸 痢疾杆菌→正常菌群拮抗 →乙状结肠、直肠
SIgA →内毒素→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及全身中毒反应
菌痢的临床类型及病变
大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