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
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
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
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
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少年旳行为受目前社会环境旳影响较小
B. 大众旳一致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旳影响巨大
C. 良好旳遗传基因可单独对人类行为发挥作用
D.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旳力度是平衡旳
正确答案:B
解析:
少年期旳社会性发展是由青少年社会化旳任务决定旳,宏观环境对青少年旳影响逐渐扩大。
部分青少年在准备不充足旳状况下过早接触社会,少数青少年受到社会负面信息旳不良影响。
故A错误。
人类可以变化社会环境,由于人类具有很强旳能动性,因此人类可以变化自然环境,也可以变化社会环境,领袖人物或者大众旳一致行为,对社会环境旳影响作用巨大。
故B正确。
影响人类行为旳原因复杂多样.这也是导致人类行为多样性旳一种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影响人类行为旳原因包括生物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三个方面。
故C错误。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相影响旳力度并不是平衡旳,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旳影响要大某些。
故D错误。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在
(二)互动关系
• 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 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得以 发挥;
•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C 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 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挑战—奋斗
(三)分析视角
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科斯特- 阿什曼(2006) 提出了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多层系统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 系,即一种“用于描绘和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的系统,以及他 们之间交往的系统理论。”
从横向的角度重在评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通常 区分为生物系统、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逐一进行解释。
从纵向的角度重视生命周期或生命历程的视角。人的一生会 经历很多转变或过渡,每次转变都意味着生理、心理和社会 关系的变化。
(三)分析视角
谢谢观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 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三)分析视角
我们必须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 分析。
杰美因和布鲁姆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提供了三个分析角度
A 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
B 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
一、人类行为 二、社会环境 三、二者的关系
四、学习的意义
三 、
1
二
者 关
2
系
3
理论观点 互动关系 分析视角
(一)理论观点
二者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在环境中:这是一种系统论的观点,它将个体遇到的问题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反对将问题单独归因于个体特质或某一外在因素的简单化观点,而从整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理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着眼,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资源. 2.“人在环境中”这一理念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①关注个人并寻求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3.生态系统理论:又称为社会生态系统论,它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群体、社区等)看作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即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这种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4.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它可以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
5.时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环境变量.6.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层级角色和生命时间序列。
7.多元年龄观包含生物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三个基本维度。
8.性别包括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行为性别三个基本层面。
9.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①遗传的影响;②母亲对胎儿的影响;③父亲对胎儿的影响;④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0.母亲的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①母亲的年龄;②体重;③身高;④孕史11.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①孕妇体内环境和物理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职业环境与不良嗜好对胎儿的影响;③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12.在帮助意外怀孕的女性上,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许多角色,比如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和倡导者的角色。
13.人口性别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数量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刻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存在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
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4、社会环境的构成:(1).家庭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2).朋辈群体•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3).学校、单位与组织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 P1.社会工作最重要的视角之一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环境就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生活环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社会问题放入具体环境中来考察,将服务对象放在社会环境中来分析。
2. P2.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可以是生理的或社会的、外显的或内在的、个体的或集体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正常的或非正常的。
)3. 分析人类行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书采用的是多元分析框架。
包括社会维度,心理维度和生物维度。
(这三个角度也是案例分析可用的角度。
)4. P7.社会互动:是人类行为最基本的方式。
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符号,彼此表达意向,沟通感情,共同行为的过程。
5. P8.以社会互动为基本形式的人类行为类型有: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冲突、调适与同化、中国人的行为模式(中国是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将一种意见、态度或行为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传达给他人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为。
(分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1)直接暗示:是对特定对象面对面的发出的暗示。
(2)间接暗示:是指对不特定对象通过传媒符号发出的暗示。
(3)反暗示:是受暗示者向相反的方向行动。
7. P16.社会工作者助人的过程是一个改变人行为的过程。
8. 人类行为的特征:(简答)①适应性。
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如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在城市读书,学习书本知识外学说普通话,参加学习培训班等。
)②多样性。
(体现在外显和心理行为,如行走、哭、笑、思想、恐惧、幻想及态度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有不同的行为)③可变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除了受自身生理结构机能的影响限制外,还受到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来自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影响)④可控制性。
受自身的控制和社会的控制。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对于塑造人类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和引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定义与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社会背景。
它包括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规范和制度等方面。
社会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成行为模式:社会环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念,还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2. 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通过制定和传递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
这些准则可以是法律法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等,它们约束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范围。
3. 影响价值取向: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崇尚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可能会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个人奉献,而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则可能使人们更加强调个人成就和物质追求。
二、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具体影响1. 社会认知: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方式。
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可以促使人们对他人更加怀疑和警觉,而一个合作共赢的环境则会培养人们的信任和合作意识。
2. 社会正义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正义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反之则可能导致不公平和社会不满。
3. 社会支持与孤立感: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社会支持和孤立感产生影响。
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个体克服困难,而一个冷漠和孤立的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的退缩和自卑感。
三、调节社会环境与改变人类行为了解社会环境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节社会环境,实现积极的行为变革。
以下是一些调节社会环境的方法:1. 培养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团结的社会氛围。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学龄前儿童与社会环境
(一)学龄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自我体验的发展 3、自我控制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与社会环境
(二)性别认同的发展
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 2、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 3、对父母的认同
青少年性意识发展阶段
抵触 好感 依恋第四节 成来自行为与社会环境一、成人前期(青年期)行为与社会 环境
1.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角色的 变化
2、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性发展
二、成人后期(中年期)行为与社会环境
1、 成年后期的家庭生活 2、成人前期(青年期)社会性 发展 3、成年后期(中年期)的职业 发展
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来看,影响人 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因素与非 常规事件因素两个方面。
2、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主 要有生物过程、心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三大方面。
(1)生物过程 (2)心理过程 (3)社会化过程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现为:
二、学龄期儿童与社会环境
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1、情绪的两极性特征 2、反抗情绪的具体表现 3.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二、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道德的发展的发展 3、 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三、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
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老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人际交往的特点 3、生死观的发展
第六 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本章重点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人类成长
第一节
人类行为Βιβλιοθήκη (一) 涵义人类行为也称人的行为,它是对人的一切行 动的泛指。意为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包括内 在隐秘和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
•
社会工作倾向于从综合观点看待人类行为: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 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 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 1.本能行为和社会行为 • 2.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
(三)关于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划分
大众普遍认为人的行为有正常和异常之别, 但是两者的绝对区分极其困难。按照社工视角, 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体现了一种与 众不同,并不表示该个体有负面问题。因此,正 常和异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该 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划分的相对标准:统计规律、社会规范、行 为适应性、个人主观感受等。
一、 社会环境的涵义
社会环境是与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相关 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人造环 境、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氛围和文化等。
(二) 社会环境的多样性
人不可以依靠自身完成各项人生发展任务。 作为社会系统的元素,人总是处于家庭、学校、 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的单系统或多系统的交 叉场景之中的。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 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 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个人会对环境有一定影响。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 对等。
(三) 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归纳为生理、认知、 社会心理和精神四个层面,个体每阶段的发展都 是这些层面的有机结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面对整个心理学的一种 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 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它主张 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主张对不同的心理学学说 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主要代 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 表有马斯洛 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和 等人。 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 马斯洛( Maslow,1908—1970),美国 1970),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 1970),美国 著名的心理学家, 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著 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 高峰体验” 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他 的另一著名的概念。 的另一著名的概念。
六、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乔治.赫伯特. 米德(1863—1931 1931) 乔治.赫伯特. 米德(1863 1931)美国社 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符号互动 论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者。他认为, 论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者。他认为,社会其 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 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 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 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 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 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 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 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和客体我, 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 主体我和客体我, 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 模仿、 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 模仿、游戏和比 赛。
第二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 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紧密联系的,人类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人类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人们生存的空间、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社区、城市、国家等所有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因素。
人类行为主要指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等各种方面。
人类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对孩子印象深刻,往往对孩子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教育方式、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的教学方法等,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沟通能力等方面。
在工作场所中,员工之间的互动、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会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动力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人类行为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行为、消费观念等,对环境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增大,对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直接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需要重视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影响,尽可能地减少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手段,来引导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减少浪费和排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通过政策、制度等措施来规范人类行为,保护环境,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我们才能真正使得每个人的行为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消耗方面有所贡献,实现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我们需要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影响,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教育、政策等途径,促进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
1. 社会化影响: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环境是人类行为形成的基础。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交往、角色扮演、价值观传递等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约束。
2. 形塑行为: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家庭、教育、工作等,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长大,家庭环境的关爱或冷漠、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其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3. 行为反馈:人类行为的结果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反馈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受到社会认可,会对其获得奖赏或惩罚,从而影响其行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4. 社会问题和挑战: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会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
例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的新行为需求和适应方式的变化。
总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
人类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影响,也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行为:是指主体的活动或对环境的反响。
2、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响,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情境中的人:就是研究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人,社会如何让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人如何让适应开展变化的社会和应对社会压力。
4、呼吁者:为案主的利益和权利而呼吁的社会角色。
5、自恋人格:人和客体相处,把它当作自体的一局部或该客体对自体起着非常重要、生死攸关的功能。
6、客体:就是与人在其外部世界进展互动的婴儿、儿童或成人。
7、同一性危机:对原来形成的同一性产生疑心,从而再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混乱,突出表现为情感障碍。
8、自律: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9、社会交换:指个人为了获得回报,而又真正得到汇报的自愿性活动。
10、顶峰体验: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状态时感受或体验到的最完美的心理境界,是对灵性最特殊的体验。
11、灵性:作为人体核心的局部,也是最深入的层面,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自我超越能力的表现,可藉由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他人关系及其他关系的交流,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12、增权:意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13、头尾原那么:即婴幼儿的开展遵循从头到脚,由上至下的原那么。
14、松果体:在人体的功能就是分泌褪黑激素,监视着体内各种腺体、器官的运作,指挥各种荷尔蒙维持在正常的浓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提高睡眠品质,调节生物钟,缓解时差效应,能提高免疫能力。
15、生长陡增:身体外形方面的急剧变化。
16、亚XX:指人体界于XX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的改变。
17、更年期:指从生育年龄到无生育能力的年龄之间的过渡阶段。
18、产翁习俗:主要是指父亲有意识地模仿或模拟其妊娠配偶所经历到的病症,如腹部肿胀、恶心呕吐、焦虑不安,以及牙痛、头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导论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定义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研究对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假设(1)人类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关键性的行为变化。
(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
(3)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方法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相互联系的原则(3)发展变化的原则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具体方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理论产生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心理发展阶段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格在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从而形成了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①婴儿前期:0~1岁②婴儿后期:1~3岁③学前期: 3~6岁④学龄期: 6~12岁⑤青少年期:12~20岁⑥青年期: 20~40岁⑦中年期: 40~65岁⑧老年期: 65岁以上二、行为主义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1)环境决定论(2)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起,新行为主义理论代替了早期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
新行为主义理论一方面要求克服华生行为主义理论中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接受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流行的操作主义的观点。
一般而言,新行为主义理论仍然坚持刺激—反应的行为公式,但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华生的偏激的观点。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一派的行为主义者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和行为联系起来,形成了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斯金纳(Burrhus F. Skinner,1904~1990)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1)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形成(2)强化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发生的作用(3)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消退(4)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的分化(5)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原理的推广和运用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到了20世纪60年代,更新一派的行为主义者将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班图拉(Albert Bandura,1925--)的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概念(2)观察学习的过程(3)观察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humanism)理论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在70~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1、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四、发生认识理论发生认识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的产生和发展,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皮亚杰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理论,简称发生认识论。
后来,许多学者又围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进行了大量新的研究,进而形成了新皮亚杰学派(neo-Piagetian school)。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1)发生认识论的结构及其动态过程图式(schema)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平衡(equilibration)(2)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生物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环境平衡(3)儿童认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运算思维准备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新皮亚杰主义(1)修订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结果(2)新皮亚杰理论学派(3)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主要特点:首先,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
其次,重视心理学应用的研究。
第三,扩大儿童心理的研究领域。
最后,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
五、道德发展阶段论劳伦斯²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前常规道德第二层次:常规道德第三层次:后常规道德第三章胎儿期发展遗传与发展基因与染色体–遗传的基本单位是基因–氨基有四种类型: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guanine)、胞嘧啶(cytos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
–氨基对以及链条两侧脱氧核糖和磷酸盐的顺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内容。
–位于细胞核中由DNA分子所构成的长链,称为染色体(chromosome)。
–在人类所具有的这23对染色体中,其中22对染色体被称为常染色体;而第23对染色体被称为性染色体,胎儿发展的阶段1、胚芽期(germinal period):受精后0-2周2、胚胎期(embryonic stage):2-12周3、胎儿期(fatal stage):13周-出生(1)13-16周:胎儿开始出现一些无条件的反射,但仅仅是整体的反射,很少有局部的独立活动。
(2)17-20周:胎儿开始出现眼眉和眼睫毛;头皮上开始出现软发;汗腺开始形成;生活开始分为睡眠和清醒两部分;细胞开始新陈代谢,将已失去活性的细胞丢到羊水中。
(3)21-24周:胎儿的皮肤仍然是皱巴巴的,充满油脂;胎儿的眼睛开始睁开并能活动;开始有规律的呼吸。
(4)25-28周:胎儿的脑在形态上已开始具有沟回和皮质的六层结构,使皮层区域具有了特殊的功能,大脑开始指挥视、嗅等发音器官的活动,大脑、脊髓中的各路神经的联结已经相当复杂。
如果胎儿在这个时期早产,其存活率为50%。
(5)29-32周:胎儿的皮下脂肪开始生长,这不仅使其皮肤不再皱巴巴,而且还可以调节出生后的体温变化;胎儿开始对外界声音敏感,外界的音乐声、泼水声等都能引起胎儿的活动,母亲的心跳声以及走路的节奏律动能使胎儿变得安静。
如果胎儿在这个时期早产,其存活率为85%。
(6)33周-出生:胎儿继续从母体的血液中接受抗体,这些抗体将保护他们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里免于多种疾病。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不断完善,为出生后的生存奠定了基础。
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1、母亲的身体状况2、母亲的情绪状况3、环境污染第四章婴幼儿期的发展一、婴幼儿期的生理发展1、新生儿的生理发展(1)一般特征呼吸循环消化排泄体温皮肤(2)神经反射●食物反射(food reflex)●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行走反射(walking reflex)●握持反射(grasp reflex)●巴彬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摩洛反射(Moro reflex)●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躯体侧弯反射(incurvation reflex)●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强直性颈部反射(tonic neck reflex)●交叉伸展反射(cross extention reflex)(3)心理状况–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4)社会性表现–模仿–情绪–身体运动2、周岁内婴儿的生理发展–身长、体重、脑重和头围–语言和动作–新陈代谢–消化、呼吸和免疫能力3、1-3岁幼儿的生理发展–身高、体重、脑重和头围–大脑机能–语言和动作–新陈代谢–免疫能力二、婴幼儿期的动作发展1、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1)头尾原则(2)近远原则(3)简单复杂原则2、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过程☐睡眠时能自由转动颈部:1个月的婴儿有80%,2个月的婴儿有90%可以这样做。
☐能挺腹、抬肩和抬头:4个月的婴儿有65~80%,6个月的婴儿有90%可以这样做。
☐从仰卧变成侧睡:5个月的婴儿有65~80%,6个月的婴儿有90%以上可以这样做。
☐挺腹、手足能挥动:8个月的婴儿约有80~90%,10个月的婴儿有90%以上可以这样做。
☐在他人帮助下能站立起来:8个月的婴儿有65~80%,9个月的婴儿有80~90%,10个月的婴儿有90%以上可以这样做。
☐可以向后移动:9个月的婴儿有65~80%,11个月的婴儿有90%以上可以这样做。
☐能扶着某样东西自己行走:11个月的婴儿有90%以上可以这样做。
☐自己步行,先迈一脚,另一脚跟上:11个月的婴儿有80~90%,1岁的婴儿有90%以上可以这样做。
☐两脚交叉行走:11个月的婴儿有80~90%,1岁的婴儿有90%以上可以这样做。
☐可以独立地用正确的方式走出两三步:11个月的婴儿有80~90%,1岁的婴儿有90%以上可以做到。
☐快速行走:1岁的婴儿有65~80%,1岁3个月的婴幼儿有80~90%可以做到。
☐行走200米:1岁3个月的婴幼儿有65~80%,1岁半的婴幼儿有90%可以做到。
☐自如地行走:1岁半的婴幼儿有65~80%,1岁9个月的婴幼儿有80~90%,2岁的幼儿有90%以上可以做到。
☐手动作的发展:6个月的婴儿可以伸出手去抓东西,并在抓住东西的时候摆动它;7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把纸撕碎,还可以用玩具敲打桌子;9个月的婴儿可以用两手传递东西,同时会两手抓抱物体;10个月的婴儿开始用手指捏东西;1岁半的婴幼儿开始尝试自己搭积木;2岁的幼儿会一页一页地翻动书本;3岁的幼儿可以模仿着画圆和正方形;3岁以后会扣钮扣。
3、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意义(1)行走动作发展的意义(2)手动作发展的意义4、影响动作发展的环境因素三、婴幼儿期的语言发展1、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阶段(1)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2)语言发展的理解阶段(3)语言发展的表达阶段四、婴幼儿期的认知发展1、婴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2、婴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1)条件反射建立时期(2)知觉常性常生时期(3)直观行动思维时期(4)词语调节型直观行动思维时期3、婴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五、婴幼儿期的情绪发展1、婴幼儿情绪的分化第一阶段:1-3个月,婴儿对他人的情绪表现,能做出一定的反应。
第二阶段:4-6个月,婴儿的情绪与其自身及环境有较多的联系。
第三阶段:7-12个月,婴儿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愉快、愤怒、犹豫、悲伤和恐惧的情绪。
第四阶段:13个月起,婴幼儿能对他人的情绪做出积极的反应,即出现了有关自我意识方面的情绪,如理解、骄傲、挑战、难过、羞怯和内疚等。
2、婴幼儿情绪的解释(1)哭(2)微笑(3)出声笑(4)面部表情3、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情绪互动六、婴幼儿期的社会发展1、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1)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出生-6个月)(2)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7个月-2岁)(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3岁)2、婴幼儿的社会行为系统–依恋行为子系统–惧怕¡ª¡ª警觉行为子系统–交往行为子系统–探究行为子系统3、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立行动的愿望和信心–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出现了自尊心七、婴幼儿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拒食–吮吸手指或咬指甲–心理自闭第五章学龄前期的发展发展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一、学龄前期的生理发展 1、身高和体重2、肌肉和骨骼3、神经系统(1)大脑结构的发展(2)大脑机能的成熟(3)大脑单侧化现象的形成二、学龄前期的动作与语言发展1、动作技能发展的特点2、语言发展的特点及能力培养(1)语言发展的特点(2)语言能力的培养三、学龄前期的认知发展1、感觉的发展2、知觉的发展3、记忆的发展4、注意的发展5、学习的发展6、观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学龄前期的游戏活动1、游戏在学龄前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中的作用(1)行为表现类游戏的作用语言游戏(language play)运动游戏(motor play)想象游戏(imaginative play)交往游戏(intercourse play)表演游戏(dramatic play)(2)认知类游戏的作用练习性游戏(practice play)象征性游戏(symbolic play)结构游戏(constructive play)规则游戏(game-with-rules)(3)社会性类游戏的作用独自游戏(solitary play )平行游戏(parallel play)分享游戏(associative play)合作游戏(cooperative play)(4)创造性类游戏的作用累积型游戏(accumulative play)幻想游戏(fantastic play)假定游戏(make-believe play)(5)幼儿教育方法类游戏的作用自发游戏(spontaneous play)教学游戏(teaching play)2、学龄前儿童游戏的特点(1)游戏内容由简单到复杂(2)游戏的步骤由无计划到有计划(3)游戏的形式由简单模仿到创造(4)游戏的种类由少到多(5)游戏持续的时间由短到长(6)游戏的成员由少到多五、学龄前期的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2、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的发展(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2)性别角色(gender role)的判断标准(3)对父母的认同(4)对性别角色的偏爱六、学龄前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1、口吃2、攻击3、沉迷于电视第六章学龄期的发展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与生理年龄的行为学习和同辈的相处扮演适合其性别的角色一、学龄期儿童的生理发展⏹身高和体重⏹骨骼⏹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二、学龄期的技能发展◆动作技能的发展◆阅读技能的发展◆语言技能的发展三、学龄期的认知发展1.思维的发展2.感知觉的发展3.注意的发展特点四、学龄期的学习活动1.学龄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已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