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比喻句和拟人句-辅导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讲认识修辞——比喻句和拟人句-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讲认识修辞——比喻句和拟人句-人教(部编版)第四讲认识修辞——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目标】1.了解修辞手法之比喻和拟人。
2.通过赏析及游戏让学生区分拟人句和比喻句,会造句。
复习巩固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进而明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辨析赏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及游戏让学生区分拟人句和比喻句,会造句。
复习巩固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进而明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句子,进而明白比喻和拟人在短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2小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和练习文章。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40分钟)导入词: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同学们见面了,欢迎来到我们七彩快乐阅读的课堂!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国学诵读——大展宏图师:读经典,学做人!翻开你们的书本第四课“经典诵读”栏目,听老师先读一遍。
师:接下来跟老师一起朗读,看看谁的声音大,谁读得准!学生齐朗读。
师:读音准确!声音嘹亮!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读一遍,并思考这段《弟子规》是什么意思?生自读诵读内容,思考。
师:同学们,读完这段《弟子规》,你知道了什么?生:对父母要孝顺。
比如他们喜欢什么,你要知道。
他们不喜欢什么,你也要知道。
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等等。
师:是啊,这位同学明白了对父母要孝顺。
那其他同学们呢,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举举例说说。
生:我昨天还让妈妈生气了呢。
师:为什么让妈妈生气了呀?生:因为妈妈让我吃点肉,她说我只吃素菜,一点肉都不吃,营养是不均衡的。
我后来就夹了一些我喜欢吃的菜到旁边去了,不想听她催我吃肉。
然后,妈妈就不高兴了。
师:虽然不喜欢吃肉,但确实营养应该要全面,即使吃一点点肉,也不会怎样,为什么不让妈妈高兴高兴呢?毕竟,她辛辛苦苦地烧菜,就是想让你每样都吃些。
生:我知道了,老师。
师:孩子们,其实说到这,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话“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可能你们不知其义,没关系,这个就留作家庭小作业,请你们回去后去查阅资料,下周来说说你的认知。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案及练习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2.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属性。
5. 设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的修辞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的概念和用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和用法。
2. 示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展示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修辞手法。
4.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比喻和拟人现象,引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的概念和用法,举例说明。
3. 示例:展示典型例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讨论,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评价他们运用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馈:1.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明显提高。
2. 学生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写作的表达效果。
3. 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借代等。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教学设计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特点。
2、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能够判断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二、学习重难点: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能够判断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三、教学过程:同学你好!老师给你展示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金色的草地》中的知识点:《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
那么怎样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呢?(一)比喻句。
1、定义: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结构:比喻句在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体是比作的事物或情境,比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是、好似、如、如同、宛如、仿佛等。
例句1: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蒲公英比作手掌。
本体是蒲公英,喻体是手掌,比喻词是像。
3、比喻句的判断标准:“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喻体;“三看”有没有比喻词:“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句2: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宛如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
本体是露珠,喻体是珍珠,比喻词是宛如。
露珠和珍珠是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把露珠比作珍珠,抓住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露珠晶莹剔透的特点。
例句:3:春天就像慈祥的母亲,很温柔。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春天比作母亲。
本体是春天,喻体是母亲,比喻词是像。
春天和母亲,一个是物,一个是人,有本质区别,且二者都很温柔,给人温暖的感觉,有相似点。
例句4:小明长得像他爸爸。
这句话不是比喻句,不能只看比喻词,虽然小明和爸爸长相有相似之处,但二者都是人,本质相同。
(二)拟人句1、定义: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小学语文《是比喻还是拟人》教案设计及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喻和拟人的概念,并能区分两者。
(2)培养学生运用比喻和拟人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比喻: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事物。
(2)拟人:给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比喻和拟人的概念及用法。
(2)难点:如何运用比喻和拟人进行写作。
1.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比喻和拟人的概念。
(2)示例法:分析比喻和拟人的例句。
(3)练习法: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比喻和拟人。
1.5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比喻和拟人的概念,分析例句。
(3)练习: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比喻和拟人。
(4)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1)学生能理解比喻和拟人的概念,并能区分两者。
(2)学生在写作中能运用比喻和拟人,提高写作水平。
(3)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
2.2 存在问题(1)部分学生在运用比喻和拟人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2)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练习机会不足。
2.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困难,加强练习,提高运用能力。
(2)延长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练习机会。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比喻和拟人表达。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排比和对比的概念,并能区分两者。
(2)培养学生运用排比和对比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分析思考。
3.2 教学内容(1)排比: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结构表达相关内容。
(2)对比:将两个相对立或有关联的事物进行比较。
3.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排比和对比的概念及用法。
(2)难点:如何运用排比和对比进行写作。
3.4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排比和对比的概念。
(2)示例法:分析排比和对比的例句。
(3)练习法: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排比和对比。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复习课比喻句和拟人句|语文S版

复习课:《比喻句和拟人句》教案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了解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能体会比喻、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懂得辨别、改写比喻句和拟人句。
3、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归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重难点:会判断、改写比喻句和拟人句,明确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师: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变个魔术,请看屏幕。
发现了什么?2、师:照片有了颜色会变漂亮,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句子添了颜色,文章也会变漂亮。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比喻、拟人这两种使文章变漂亮的修辞手法。
(展现书本句子):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小河唱着歌向前奔去。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生回答板书:比喻句拟人句)二、创设问题1、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特点?2、使用比喻、拟人这两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三、自主探究学生学习步骤:带问题自由读句子,思考、比较。
四、讨论解疑1、小组内轮流交流自己的答案。
2、小组长收集并做好记录。
五、展示提升(一)汇报交流:比喻句有什么特点?1、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比喻句:(1)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
(2)事物间有相似点。
(3)一般有比喻词。
如“像、好像、仿佛、犹如……”。
2、难点引导(比喻句):是不是有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呢?下面我们来玩个“真真假假”游戏。
游戏前老师有个要求:在游戏的过程中大家认真思考一下,你是怎么辨别出真假的?◆(“真真假假”游戏)判断题:是比喻句打“√”,不是比喻句打“×”,并说说为什么。
(1)这一朵朵菊花,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
()(2)小芳长得很像她的妈妈。
()(3)他眼睛红红的,好像刚哭过。
()(4)飘在空中的落叶好像一只只黄蝴蝶。
()生自由读、汇报。
师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比喻句是利用不同类事物彼此间的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形容另一事物。
3、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美容师,让下面句子变漂亮。
◆照样子,写句子。
三上语文句子(比喻句、拟人句)复习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归类复习:句子【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掌握这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2. 学会写比喻句和拟人句。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复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拟人句,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达到会写比较生动具体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出示教学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目标。
三、板块一:复习比喻句(找句子、掌握特点、使用积累)1.复习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
①学生展示朗读自己从课文或课外收集到的比喻句,师生点评。
②齐读课文中出现的比喻句。
(课件出示有代表的4个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
2.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课件展示:海底的珊瑚与花朵、鹿角,金光与利剑,他们相似的地方是哪?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比喻句的特点:必须是有两个不同的事物相比,这两个事物有相似的特点。
教师补充:比喻句里的比喻词还有哪些。
3. 火眼金睛,分辨比喻句。
李小乐长得很像他的爸爸。
()月亮有时候看起来真像弯弯的小船。
()今天,我看到小明不像平时那样精神。
()阳光下的山茶花好像千万颗红星在闪耀。
()4. .学生练习写比喻句。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师生赏析评价。
注意提醒:如有学生写“月亮像小船。
” “太阳像火球”等简单句子的,要引导怎样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一些。
四、板块二:复习拟人句。
(找句子、掌握特点、使用积累)1.复习课文中出现的拟人句。
①学生展示朗读自己从课文或课外收集到的拟人句,赏析评价。
②齐读课文中出现的拟人句。
课件出示: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拟人和比喻教案

拟人和比喻教案教案标题:拟人和比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拟人和比喻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2. 能够分辨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拟人和比喻手法。
3. 能够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来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1. 教材:包含拟人和比喻手法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或散文。
2. 板书:拟人和比喻的定义,相关例子。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拟人和比喻的理解。
解释拟人和比喻的概念,并强调它们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探究:2. 分发文学作品的片段给学生,要求他们找出其中的拟人和比喻手法。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并一起分析这些手法在作品中的作用。
3. 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分析拟人和比喻的运用。
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释。
拓展: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要求他们在其中使用拟人和比喻手法。
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供学生选择,或者让他们自由发挥。
5. 学生互相交换他们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欣赏其中的拟人和比喻手法。
教师也可以给予反馈和建议。
总结:6.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拟人和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运用技巧。
7. 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继续关注和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拟人和比喻的运用,例如在广告、歌曲和电影中。
- 继续探究其他修辞手法,如隐喻、夸张和反讽等,以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评估方式:- 学生对拟人和比喻的定义和概念的理解程度。
- 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发现和解释拟人和比喻手法的能力。
- 学生创作文学作品中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的质量和创意。
教学资源:- 文学作品的片段,包含拟人和比喻手法的例子。
- 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案中,我尽量通过引导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拟人和比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创作和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欣赏能力。
在评估方面,除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对学生创作的质量进行评估,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比喻和拟人的区分教案

比喻和拟人的区分教案教案:比喻和拟人的区分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喻和拟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学会辨析文本中出现的比喻和拟人,正确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比喻和拟人意识,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喻和拟人的概念和特点。
2.用具体的例子来区分比喻和拟人。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教师准备一幅画,上面画着一只带有人类表情的猫。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寻找其中的特点和特征。
3.学生观察后,教师给出提示:“这只猫的表情是不是像人类的表情?为什么?”4.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5.教师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拟人的概念。
Step 2:比喻和拟人的概念1.教师出示比喻和拟人的定义和解释。
2.教师讲解比喻的基本特点和用途。
3.学生思考和回答比喻的概念和特点。
4.教师讲解拟人的基本特点和用途。
5.学生思考和回答拟人的概念和特点。
Step 3:比喻和拟人的区分1.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辨析其中的比喻和拟人。
例子1:他像个猫一样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
比喻:他的懒散行为像猫一样。
拟人:将人的懒散行为直接赋予了猫。
例子2:小溪轻轻地唱着歌,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比喻:小溪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拟人:将小溪唱歌的行为赋予了非人的事物。
例子3:那叶子不断地掉落,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比喻:叶子掉落像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拟人:将叶子诉说故事的行为赋予了非人的事物。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确定其中的比喻和拟人。
Step 4:练习和巩固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根据给定的句子判断其中是否包含比喻和拟人,并解释原因。
2.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互动。
3.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喻和拟人的区分。
四、教学延伸:1.教师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其中的比喻和拟人。
2.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些句子或段落,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进行语言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句和拟人句教学主题分析:比喻句和拟人句是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中很重要的知识点,因为两者的概念相对接近,学生经常搞混,造成失分。
这类题目在小学语文考试的基础考查部分是必考题型,题目难度一般,赋分较高,一般每小题有4分以上。
重点:1、学会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写法。
2、会运用比喻和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难点:学会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写法。
一、课前热身练习A.把陈述句改成比喻句。
(1)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圆溜溜的柿子挂满枝头。
B.把陈述句改成拟人句。
(1)鸟在枝头鸣叫。
(2)海底的动物常常发出声音。
二、本次课主要内容知识点一: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一)比喻句概念: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分类: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1、明喻:是常用“像”或“好像”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
(会出现明显的比喻词)2、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喻词。
3、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没有比喻词。
例如(1)露似珍珠月似弓。
(明喻)(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暗喻)(3)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借喻)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如何判别比喻句:要特别注意,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或喻体。
例如,以下“像”字句并不是比喻句。
表示比较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这句中的“像”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表示举例1.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故不是比喻句。
2.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为例子,说明凡是“高个儿”都当不了挑山工,故不是比喻句。
表示猜测1.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句中的“好像”前后不涉及两项事物,只是表示猜测。
2.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只是猜测而已。
3.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同步训练陈述句改成比喻句。
1.长城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
2.秋风阵阵地吹,树叶飘落下来。
3.京杭大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4.战士们冲了上去。
5.雪山顶上,蓝蓝的湖水透明极了。
(二)拟人句概念: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被赋予只有人才有的动作。
但是不可和童话弄混,童话是想象(例:叶子妹妹说:“太阳公公……”这就不是一个拟人句)。
拟人是根据想象将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句话出现比喻词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比喻句,不是拟人句了。
总之,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它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形式编辑,大致有三种:把动物拟人化例句:1.蜜蜂给我们引路。
2.小狗伸了一个懒腰。
3.鸣蝉在树叶里吟唱。
4.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5.溪水中金鱼悠闲地摇着尾巴游过来。
6.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把植物拟人化例句: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花儿随风舞蹈。
3.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4.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5.小草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慈眉善目的太阳。
把一般的事物拟人化例句:1.太阳出来月亮就回家了。
2.夜空中的小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
3.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4.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5.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6.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拟人句的作用:能增强语言的美感、表现力,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还能强调对这一事物的喜爱之情。
同步训练把陈述句改成拟人句。
1.桃花开了。
2.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3.柳枝在风中摆动。
4.蜜蜂在花丛中采蜜。
5.高粱熟了。
6.蜻蜓飞走了。
7.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8.小草儿发芽了。
9.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
知识点二:正确区分比喻句与拟人句(一)判断比喻句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没有将一种事物或情境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也就是本体和喻体。
有时也可用比喻词来区别,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宛如、仿佛、成了、变为等。
但是:他长得像他爸爸。
这句话不是比喻句,不能只看比喻词。
比如: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里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他”,喻体是“蚂蚁”,而且人和蚂蚁,一个人,一个是动物,有本质区别,所以这句是比喻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二)判断拟人句的唯一标准是有没有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即在句子中能不能找到事物身上有人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的词语。
比如: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快的步子来到人间。
这里把春天拟作人,而且还有了人一样的动作,迈着步子就走来了。
所以是拟人句。
这里有一种情况:如果是把一个事物比喻成人,那么我们只能说它是比喻句,而不能说成是拟人句。
如: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
这里虽然表面上是看,以为把春天拟作了人,但是仔细一看,能找到本体和喻体,本体就是春天,喻体是青年,所以这句是比喻句。
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加生动,事物特点更加突出,可以形象的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情趣,更易理解。
讲例①这些小蝌蚪大头大尾巴,像小姑娘的辫子,黑油油的,真好看!(比喻)比喻词:像本体:小蝌蚪喻体:小姑娘的辫子②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比喻)比喻词:像本体: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鲜花嫩草喻体:珠宝③风儿轻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拟人)④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拟人)⑤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⑥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拟人)⑦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宛如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比喻)比喻词:宛如本体:露珠喻体:珍珠⑧夜晚,湖面静静的,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银镜,坐落在山脚下。
比喻词:仿佛本体:湖面喻体:银镜同步训练判断下列哪个句子是比喻句,哪个句子是拟人句。
将“比喻”“拟人”写在相应的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春天来了,柳条随风摆动,像少女的秀发。
( )2、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 )3、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 )4、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 )5、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春天就像健康的老人,令人回味。
( )6、春天像刚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 )7、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春天是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
( )8、当悲伤的水流入稳重的山,水这可怜儿的悲伤也勾起了山的悲伤,于是他们的心一起碎了;水把头埋入地下,山却把心的碎片一块块收好。
于是就有了迷乱复杂的溶洞,就有了千姿百态的石笋,就有了洞口突突的泉水。
( )9、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0、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11、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1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3、天上的星星像小朋友的眼睛一眨一眨,真漂亮!()综合训练(一)照样子,写句子。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个句子中把()比作()。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这个句子中把()当做()来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仿写句子。
例: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1、熟透了的杨梅,非常甜。
2、没有风浪的湖面,又平又静。
(三)仿写句子。
(1)一棵棵白杨树像草原的哨兵,挺立在铁路两旁。
(2)春姑娘带着微笑,悄悄来到人间。
三、教学总结和方法归纳:四、布置作业(一)把陈述句改成比喻句。
1.爷爷的手很粗。
2.蝴蝶很漂亮。
3.甲虫很美丽。
4.爸爸脸上布满了皱纹。
5.妈妈年轻时长得很美丽。
(二)把陈述句改成拟人句1、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2、冬天来了。
3、百灵鸟在树枝叫。
4、月亮慢慢地从东边升起来了。
5、一排排松树迎风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