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及LTE-A系统预编码技术的研究
LTE—A系统PUSCH信道的研究
LTE—A系统PUSCH信道的研究作者:何成龙张勇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第08期摘要:以LTE-A物理层PUSCH信道为研究背景,对PUSCH信道承载的三种信息(上行数据信息、控制信息、参考信号)为对象,首先阐述了3种信号在PUSCH信道中的具体作用和相应的编译码方法,然后围绕PUSCH信道发送的信息具体讲解了信道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处理流程。
对发送端和接收端各个模块进行阐述和分析,对其中模块运用到的算法做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LTE-A PUSCH信道流程模块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090-03目前,TD-LTE技术在中国移动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3GPP组织也已经给出LTE-A协议R10版本方案。
物理层是LTE-A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物理层分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
上行信道包括: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下行信道包括: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MCH)、物理广播信道(PB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物理HARQ指示信道(PHI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其中PUSCH信道作为本文的研究信道,PUSCH信道也是LTE-A物理层各个信道中最为复杂和承载数据量最大的信道之一。
1 信道承载信息PUSCH信道是LTE-A物理层最重要的信道之一,其承载的信息量是上行信道中最大的,在PUSCH信道中承载三种信息:上行数据信息、控制信息和上行参考信息。
1.1 上行数据信息数据信息的传输形式为二进制的0和1的比特信息,为UE端发送到基站的高层信息。
数据信息占有的信息量大,比特长度一般在几千以上,数据信息的处理流程为:先对数据信息进行CRC添加、码块分段,之后对每个码块先进行24B的CRC添加,再对每个码块做Turbo编码,然后经过速率匹配后把各个码块级联,完成对数据信息收端比特级的处理。
LTE预编码技术要点
LTE预编码技术目录1 引言 (5)1.1 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预期读者和阅读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文档约定 (5)1.4 参考资料 (5)1.5 缩写术语 (8)2 技术特征 (9)2.1 预编码技术概述 (9)2.2预编码基本原理 (9)3 基于码本的预先编码方案 (13)3.1 码本设计应该考虑的因素 (13)3.2 码本设计算法 (14)3.2.1 基于天线选择的码本算法 (15)3.2.1.1 2Tx (15)3.2.1.2 4Tx (15)3.2.2 基于TxAA的码本算法 (16)3.2.2.1 2Tx (16)3.2.2.2 4Tx (17)3.2.3 基于DFT的码本算法 (18)3.2.4 Householder码本算法 (19)3.2.5 算法的性能分析 (21)3.3 LTE预编码码本设计 (22)3.3.1 2Tx 码本 (22)3.3.1.1 2Tx码书的设计 (22)3.3.1.2 2Tx码书的修正 (24)3.3.2 4Tx码本 (26)3.3.2.1 4Tx码书的设计方法 (26)3.3.2.2 4Tx码书的特性分析 (29)3.3.2.3 4Tx码书最终定稿 (40)3.4 Codebook and Rank subset restriction (42)3.4.1 为什么支持“码书和秩子集限制” (42)3.4.2 码书和秩的子集限制算法 (43)4 基于CDD的预编码 (45)4.1 CDD的预编码原理 (45)4.2基于小(零)时延CDD的预编码 (46)4.2.1 小(零)时延CDD预编码的结构 (46)4.2.2 小(零)时延CDD预编码的性能增益 (47)4.2.3 时延参数设计 (49)4.2.3.1 2Tx (49)4.2.3.2 4Tx (51)4.2.4 小(零)时延预编码总结 (53)4.2.5小(零)时延预编码的修正 (54)4.3 基于大时延CDD的预编码 (56)4.3.1 基于大时延CDD的预编码结构 (56)4.3.1.1 Y=DUX (56)4.3.1.2 Y=WDUX (57)4.3.2参数设计 (63)4.3.2.1 U R⨯R和时延值δ的设计 (63)4.3.2.2 U R⨯R的设计 (64)4.3.2.3 时延值δ的详细设计 (64)4.3.3 基于大时延CDD预编码总结 (69)4.3.4 基于大时延CDD预编码的扩充 (69)5 非码本的预先编码方案 (73)5.1 非码本预先编码专用参考信号 (73)5.1.1与非码本预先编码有关的信道 (73)5.1.1.1 Uplink Channels (73)5.1.1.2 Downlink Channels (73)5.1.2 专用参考信号设计 (74)5.2 预编码权值设计算法 (77)5.2.1 SVD分解方法 (77)5.2.2 UCD (78)5.3 非码本的预先编码总结 (80)6 反馈 (82)6.1 CQI (82)6.1.1 CQI的定义 (83)6.1.2 CQI测量与上报 (87)6.1.2.1 Aperiodic CQI Reporting (87)6.1.2.2 Periodic CQI Reporting (89)6.2 PMI (90)7 LTE中多天线技术的解读 (93)7.1 单天线传输 (94)7.2 空间复用 (94)7.3 传输分集 (98)7.4 波束赋形 (100)附录 (102)附录1 Householder 矩阵及其特性 (102)附录2 4Tx有争议的码书 (102)Codebooks of Alcatel-Lucent (102)Codebooks of Samsung[R1-073181、R1-072235] (104)Codebook 1: DFT+HH codebook with 8PSK alphabet (104)Codebook 2: DFT codebook with QPSK Alphabet & block diagonal structure (105)Codebooks of Ericsson[R1-073045、R1-072462] (108)Codebook for Two Pairs of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small pair-separation) (108)Codebook for Two Pairs of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large pair-separation) (109)Codebooks of ZTE[R1-072913] (110)附录3 Chordal Distance (112)附录4 专用参考信号结构 (113)Motorola 公司关于DRS 的符号结构 (113)CATT公司关于DRS 的符号结构 (116)附录5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特性 (117)1 引言1.1文档约定H 信道系数矩阵C 系统容量P 功率)(∙Tr 矩阵的迹运算)(∙E 数学期望H )(∙ 向量共轭转置,矩阵共轭转置n I n n ⨯维单位矩阵xy R x 和y 的协方差||∙ 行列式值∙ 向量内积*)(∙ 复数共轭1.2 参考资料[2] 沈嘉,索士强,全海洋,赵训威,胡海静,姜怡华等.3GPP 长期演进技术原理与系统设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11月.[3]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8, R1-070944.Samsung. “MIMO Precoding for E -UTRA Downlink”. St Louis, Missouri, USA, 12-16 February, 2007[4]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8bis, R1-071749.CATT, ZTE . “Pre-coding for EUTRA TDD ”. St. Julians, Malta, March 26 – 30, 2007[5]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8, R1-070838.CA TT, Simulation results for pre-coding (codebook vs. non-codebook), St. Louis, USA, February 12 – 16, 2007[6]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7bis, R1-070295.CA TT, Link level simulation results for non-codebook based pre-coding in EUTRA TDD (SVD).Sorrento, Italy, January 15-19, 2007.[7]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7bis, R1-070293.CATT.Single user throughput simulation results for non-codebook based pre-coding in EUTRA TDD. Sorrento, Italy, January 15 -19, 2007.[8] Jiang Y, Li J, Hager W. “Joint transceiver design for MIMO communications using geometric mean decomposition [J ]” .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 ,2005 ,53(10) :3791 - 3803.[9]Yi Jiang, Jian Li, William W. Hagerz, “Uniform Channel Decomposition for MIMO Commu nications[J ]”.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 Vol. 53, No. 11, Nov. 2005, pp. 4283-4294.[10]Jiang Y, Hager W, Li J. The geometric mean decomposition [J].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5, 396:373-384.[11]3GPP TSG RAN WG1 #46bis, R1-062493. Intel Corporation. Performance Benchmark for a New Unitary Precoding Scheme with Uniform MCS Allocation. October 9-October 13, 2006. [12]3GPP TSG RAN WG1 Meeting#46, R1-062291.CATT.Non-codebook based pre-coding for E-UTRA TDD Downlink. Tallinn, Estonia, August 28 – September 1, 2006[13]3GPP TSG RAN WG1 LTE Ad Hoc, R1-061836, CATT. Further clarifications of the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requirement for downlink pre-coding in TDD mode. Cannes, France, 27 – 30 June, 2006[14]3GPP TSG RAN WG1 Meeting#42, R1-051238.Motorola.Summary of MIMO schemes for E-UTRA. San Diego, USA, Oct 10~Oct 14, 2005.[15]3GPP TSG RAN WG1 LTE Ad Hoc,R1-061833.CATT.Further consideration on the downlink reference symbols of beam-forming for EUTRA TDD. Cannes, France, 27 – 30 June, 2006 [16]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6, R1-062292. CATT.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aspects for non-codebook based pre-coding in TDD mode.Tallinn, Estonia, August 28 –September 1, 2006[17]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5, R1-061274.CATT, RITT. Clarifications of the dynamic beam-forming/pre-coding method in TDD mode and text proposal. Shanghai, China, 8-12 May, 2006[18]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1bis, R1-080168.CATT.UE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 design. Seville, Spain, January 14 – 18, 2008.[19]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1bis, R1-080064.Motorola. Dedicated Reference Symbol Patterns. Seville, Spain, January 14 – 18, 2008.[20] 3GPP TSG-RAN 1 Meeting #52, R1-081108.Motorola, CATT, Huawei, ZTE and so on. Way Forward on Dedicated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LTE downlink with Normal CP. Shenzhen,China, 31 March – 4 April, 2008[21]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2 bis, R1-081641.Nortel, ZTE, CA TT, Ericsson, Nokia, Nokia and Siemens Networks, RITT.Way Forward on Dedicated RS Design for Extended CP.Shenzhen, China, 31 March – 4 April, 2008[22]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8bis, R1-071746. CATT, CMCC, RITT, Huawei, ZTE. “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 aspects for non-codebook based pre-coding in TDD mode”. St Julians, Malta, 26 - 30, Mar, 2007[23] 3GPP TSG-RAN WG1 #47bis, R1-070201.ZTE, CATT.Non-codebook based Precoding in E-UTRA TDD.Sorrento, Italy, January 15th-19th, 2007[24]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6, R1-061819.Huawei. “Overhead reduction of UL CQI signalling for E-UTRA DL”.[25]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7, R1-063372.Nokia. Linear Precoding for 2TX antennas.Riga, Latvia, 6 -10 Nov, 2006[26] R1-060912.Samsung. “PU2RC Performance Evaluation”,[27] R1-060891.Texas Instruments. “Evaluation of downlink MIMO pre-coding for E-UTRA with 2-antenna N odeB”.[28]R1-061441.Texas In struments. “Feedback reduction for rank-1 pre-coding for E-UTRA downlink”.[29] R1-060495.Huawei. “Precoded MIMO concept with system simulation results in macro cells”.[30]3GPP TSG RAN WG1 #45, R1-061439.Texas Instruments. Evaluation of Codebook-based Precoding for LTE MIMO Systems. Shanghai, China, 8 – 12 May, 2006[31]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47, R1-063373.Nokia. Linear Precoding for 4TX antennas. Riga, Latvia, 6 -10 Nov, 2006[32]3GPP TSG-RAN WG1 #48, R1-070654.QUALCOMM Europe. Choice of Precoding Matrices for DL SU-MIMO – Link Analysis. February 12th-16th, 2007[33]3GPP TSG RAN WG1#42, R1-060672.Intel Corporation. Codebook Design for Precoded MIMO.Feb 13 – Feb 17, 2006.[34]3GPP TSG-RAN WG1 #49bis, R1-072913.ZTE.4Tx Antenna Codebook for SU-MIMO. Orlando, USA, June 25th-29th, 2007[35] 3GPP, R1-070466, Ericsson, “Precoding Considerations in LTE MIMO Downlink”[36]3GPP TSG RAN WG1 48,R1-070728.Texas Instruments .Proposed Way Forward on Codebook Design for E-UTRA.St. Louis, USA, 12 – 16 February, 20071.3 缩写术语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V A Virtual AntennaCSI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SV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GMD Geometric Mean DecompositionUCD Uniform Channel DecompositionDRS Dedicated Reference SignalCRS Common Reference SignalTxAA Transmit Adaptive ArrayDFT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2 技术特征2.1 预编码技术概述为了满足LTE 通信系统高数据速率和高系统容量方面的需求,LTE 系统支持多天线MIMO 技术,包括传输分集、空间复用、波束赋形。
LTE-LTE-A技术及标准进展
LTE/LTE-A技术及标准进展1 引言随着无线数据业务的迅速增长和新空口技术的不断引入,传统的网络架构在对实时数据业务和大数据量业务的支持方面面临挑战,需要不断演进。
无线接入网向两个可能的方向演进:一是空口能力不断增强,但网络构架不变,继续维持RNC和NodeB的二层架构;二是RNC和NodeB功能合并为增强型NodeB,即eNodeB,UTRAN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而在核心网方面,正朝着扁平化和全IP的方向演进。
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当前主流的候选技术方案,LTE给业界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全新的理念、网络架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案将应用于这一面向未来的移动宽带通信系统中。
2 LTE/LTE-A需求 3GPP LTE 项目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降低系统延迟,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100ms;支持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能够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100kbit/s的接入服务;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并可灵活配置 1.25~20MHz多种带宽。
IMT-Advanced要求未来的4G通信在满足高的峰值速率和大带宽之外还要保证用户在各个区域的体验。
有统计表明,未来80%~90%的系统吞吐量将发生在室内和热点游牧场景,室内、低速、热点将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重要的应用场景。
因此,需要通过新技术增强传统蜂窝在未来热点场景的用户体验。
3GPP认为,LTE本身已经可以作为满足IMT-Advanced需求的技术基础和核心,只是纯粹从指标上来讲,LTE较IMT-Advanced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当将LTE升级到4G时,并不需要改变LTE标准的核心,只需在LTE基础上进行扩充、增强、完善,就可以满足IMT-Advanced的要求。
LTE-Advanced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LTE-Advanced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LTE-Advanced系统被广泛应用。
在LTE-Advanced系统中,MIMO技术被广泛采用以提高系统的速率和容量。
MIMO预编码技术是MIMO技术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
因此,研究LTE-Advanced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LTE-Advanced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 系统性能分析,包括MIMO预编码技术对系统容量和速率的影响;2. 研究不同的MIMO预编码算法,如ZF、MMSE和SVD等,在系统中的应用;3. 分析MIMO预编码算法的复杂度、实现难度和运行要求,并进行技术比较;4. 验证MIMO预编码技术在LTE-Advanced系统中的性能,对系统进行仿真实验。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对于MIMO预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系统性能分析:根据MIMO预编码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对其在LTE-Advanced系统中的性能进行深入分析;3. 算法比较:对多种不同的MIMO预编码算法进行对比,包括ZF、MMSE和SVD等;4. 仿真实验: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仿真实验,对LTE-Advanced 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性能进行验证。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MIMO预编码技术的理解,并推动其在LTE-Advanced系统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可以为实现高效、低成本的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此外,通过仿真实验,可以验证MIMO预编码技术在实际系统中的性能,为其在未来的应用中提供支持。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周):文献综述,对MIMO预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总结并归纳出研究重点;2. 第二阶段(2~4周):系统性能分析,对MIMO预编码技术在LTE-Advanced系统中的性能进行分析和总结;3. 第三阶段(4~6周):算法比较,对多种不同的MIMO预编码算法进行对比;4. 第四阶段(6~8周):实验仿真,对MIMO预编码技术在LTE-Advanced系统中的性能进行仿真验证;5. 第五阶段(8~10周):写作撰写开题报告,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
LTE系统中下行预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LTE系统中下行预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LTE)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作为当前全球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LTE网络具有高速率、高效性、高可靠性和高质量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在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交通等领域。
在LTE系统中,预编码(Precoding)技术是提高系统性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对下行信号进行预编码处理,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降低误码率和减少传输功率,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目的。
目前,预编码技术已成为LTE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具有重要研究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LTE网络中下行预编码技术的原理、实现和优化,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预编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预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线性预编码和非线性预编码等分类,以及预编码算法的性能评价指标;2. 预编码技术在LTE系统中的应用:分析预编码技术在LTE系统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并介绍预编码技术与其他技术的配合使用;3. 下行预编码算法的实现:研究下行预编码算法的实现细节,包括预编码矩阵的构建、信道估计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等过程;4. 下行预编码算法的优化:探讨下行预编码算法的优化方法,包括基于贪心算法、基于代价函数的优化算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化算法等,从而提高系统性能和降低复杂度;5. 预编码技术在仿真环境下的验证:利用MATLAB仿真平台,搭建LTE系统模型,对下行预编码技术进行仿真验证,分析预编码技术的性能表现、误码率曲线以及系统容量等关键性能参数。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等方法,深入研究LTE 系统中下行预编码技术的原理、实现和优化方法,以期为LTE网络性能优化和提高用户体验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持。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目前,本课题正在进行研究方案的制定和文献调研工作,下一步将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完成下行预编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和预编码技术在LTE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文献整理和分析。
LTE-A协作多点传输系统中下行链路预编码和用户调度技术研究
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LTE-Advanced(LTE-A)是 LTE(Long Term Evolution)的演进版本。作为 LTE-A 关键技 术之一的协作多点传输(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热点。CoMP 技术利用多个小区间的协作传输,有效解决多小区边缘干扰问题,从而提高小区边缘和系统 容量, 扩大高速传输覆盖。 而在 CoMP 传输系统的下行链路中, 预编码和用户调度又是 CoMP 传输系统的下行链路获得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的关键。预编码可以抑制用户间的干扰,降低 用户的接收处理复杂度;用户调度可选择部分信道条件好的用户,提高系统容量。 本文简要介绍了 CoMP 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分类和标准化过程,主要研究了 CoMP 传 输系统下的预编码算法,其中包括 ZFBF,MMSE,BD 三种预编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 的预编码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性能仿真比较。同时本文还研究了 CoMP 传输系统的下行 链路用户调度选择,其中包括单用户和多用户的调度算法。对于单用户的调度,依然采用传 统的 PF 调度算法进行分析, 而多用户调度研究了最优化和次优化算法, 提出独立协作小区的 调度算法,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II
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京邮电大学或其它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LTE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LTE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LTE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研究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目前,LTE系统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在LTE系统中,MIMO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频谱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误码率,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中,预编码技术是一种重要的MIMO技术,它能够将多个发射天线上的数据信号进行线性组合,从而实现空间信道的优化,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
因此,对于MIMO预编码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LTE系统的MIMO预编码技术,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MIMO预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势。
2. 基于LTE系统的MIMO预编码技术的设计和实现。
主要包括预编码矩阵的构造、预编码向量的求解和预编码之后的信号发送方法等。
3. MIMO预编码技术在LTE系统中的性能分析和比较。
主要包括数据传输速率、频谱效率、误码率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研究目标是进一步深入探究MIMO预编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建立适合于LTE系统的预编码技术模型,实现预编码技术对系统性能的提升,并对预编码技术在LTE系统中的性能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和评价,为移动通信领域的MIMO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系统地研究和掌握MIMO预编码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空间信道的特点、预编码矩阵的构造和预编码向量的求解等。
2. 在LTE系统平台下,建立MIMO预编码技术的模型,实现预编码技术的设计和实现,并进行系统仿真和性能分析。
3. 通过实验和仿真,分别对比和评估MIMO预编码技术和其他MIMO技术在LTE系统中的性能表现,包括数据传输速率、频谱效率、误码率等。
四、论文预期成果1. 对LTE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探究和研究,阐述其优越性和实践意义。
2. 建立适用于LTE系统的MIMO预编码技术模型,实现预编码技术的设计和实现,研究预编码技术对系统性能的提升。
LTe-A系统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研究中期报告
LTe-A系统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研究中期报
告
研究背景:
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 (LTE-A) 是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先进技术之一。
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对LTE-A系统的性能提升至关重要。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LTE-A系统中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的应用,分析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方案。
研究内容:
1. 预编码技术在LTE-A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对LTE-A系统中的预编码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信道估计和信道编码中的应用,结合场景对其进行优化。
2. 中继资源分配在LTE-A系统中的应用
中继资源分配是LTE-A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本研究中,将探讨其在多中继系统中的优化方式,并结合LTE-A系统中多用户和多小区的应用进行研究。
3. 预编码技术与中继资源分配的结合
在本研究中,将研究预编码技术与中继资源分配的结合应用,并通过对系统性能的分析提出优化方案。
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通过对LTE-A系统中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场景提出优化方案,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预编码技
术与中继资源分配的结合应用进行探讨,对LTE-A系统的性能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LTe-A系统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研究开题报告
LTe-A系统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移动宽带通信的普及,用户对于高速移动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
LTE-A技术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代表,具有传输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等优点,成为目前移动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
其中,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技术对于提高移动网络的性能有着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由于天线数目有限,容易出现信号干扰和传输质量下降的问题。
而预编码技术则可以有效地通过合理的天线选择和信号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扰,提高信号质量。
同时,中继资源分配技术可以进一步增强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传输质量,提高整体网络性能。
因此,对于LTE-A中的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 LTE-A中的预编码技术在LTE-A系统中,预编码技术是通过对发送信号进行加权来减少多天线系统中的干扰。
本次研究将探讨预编码技术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并结合仿真实验进行验证,以探究其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效果。
2. LTE-A中的中继资源分配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中继资源的分配对于网络性能和性价比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研究将探讨LTE-A系统中的中继资源分配方法,包括信道评估、中继选择、功率分配等方面,并结合实验仿真进行验证。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调研对于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技术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阅读,了解目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2. 仿真实验结合Matlab等仿真工具,对于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技术的相关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3. 系统优化根据研究结果,对于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优化,提高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可以获得以下成果:1. 对于预编码技术和中继资源分配技术在LTE-A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LTE—Advanced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LTE—Advanced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摘要】LTE-Advanced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4G)国际标准,使用了许多全新的技术,例如载波聚合、上/下行多天线增强、多点协作传输、中继等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增加了LTE-Advanced 小区的系统容量与信息的传输速率,极大的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
本文对LTE-A的需求、相应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LTE-Advanced;载波聚合;多天线增强;CoMP;Relay0 引言LTE-Advanced指的是LTE在Release 10以及之后的技术版本。
为了满足IMT-Advanced(4G)的各种需求指标,3GPP针对LTE-Advanced(LTE-A)提出了几个关键技术,包括载波聚合、协作多点传输、多天线增强等。
这些技术使LTE-A能够提供更高的峰值速率和吞吐量,支持多种应用场景,满足了未来移动通信系统日益增加的高速数据业务需求。
1 LTE-Advanced需求分析IMT-Advanced要求未来的4G通信在满足较高的峰值速率和较大的带宽之外,还要保证用户在各个区域的体验。
有统计表明,未来80%~90%的系统吞吐量将发生在室内和热点场景,室内、低速、热点将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重要的应用场景。
因此,需要通过新技术增强传统蜂窝在未来热点场景的用户体验。
为满足这些需求,3GPP在LTE-A SI(Study Item)阶段对载波聚合、上下行多天线增强、多点协作传输、中继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性能评估。
2009年10月,3GPP将LTE-Advanced(LTE Release 10 & beyond)作为IMT-Advanced候选技术方案提交ITU,包括FDD和TDD两种制式,以及初始的自评估结果。
2 LTE-Advanced关键技术为适应未来无线通信市场的更高需求和更多应用,满足和超过IMT-Advanced的需求,LTE-A采用了载波聚合、上/下行多天线增强、多点协作传输、中继等关键技术,大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相应性能。
LTe-A下行3D多天线建模与预编码研究中期报告
LTe-A下行3D多天线建模与预编码研究中期报告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高速率和实时性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LTE-A引入了3D多天线技术,能够提高信道容量和覆盖范围,同时保持较低的传输时延。
本文采用Matlab工具对LTE-A下行3D多天线模型进行建模和预编码研究,并给出了中期报告,内容包括模型的建立、预编码方法的介绍、模拟结果分析等。
1. 引言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是一种4G移动通信标准,被广泛用于高速公路、机场、地铁等大型场所的宽带网络覆盖。
为了解决信道容量不足、覆盖范围受限等问题,LTE-A引入了3D多天线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信道容量和覆盖范围,而且能够保持较低的传输时延,更好地满足用户对高速率和实时性的需求。
2. 模型建立本文采用Matlab工具对LTE-A下行3D多天线模型进行了建模。
模型建立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基站和用户的位置。
(2)生成随机地形和建筑物模型。
(3)确定频率和信道。
(4)确定通信参数如调制方式、扩频方式等。
(5)生成天线模型。
(6)生成用户模型。
(7)设置传输参数如码率、功率等。
3. 预编码方法介绍预编码是一种多天线技术,在数据传输之前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增加数据吞吐量和传输距离。
常见的预编码方法有:最大比例传输(Maximal Ratio Transmission,MRT)、零反射波(Zero-Forcing,ZF)和幅度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AM)等。
4. 模拟结果分析本文对LTE-A下行3D多天线模型进行模拟,得到了如下结果:(1)与传统2D天线相比,3D多天线能够提高信道容量和覆盖范围。
(2)预编码方法对信道容量和误码率等性能指标有着不同的影响。
其中,MRT方法能够提高信道容量,但对误码率的影响较小;ZF方法对信道容量和误码率都有较好的性能表现。
LTE-A中协同多点传输的联合处理预编码方法
LTE-A中协同多点传输的联合处理预编码方法魏宁;李少谦;岳钢【摘要】协同多点传输(CoMP)是围绕LTE-A的目标而提出的通过基站内不同远程射频单元(RRU)协作、基站和其所属中继协作和基站间协作等多种多点协作方式.减小小区边缘干扰、提高小区边缘频谱效率、增加有效覆盖的技术措施.CoMP中的联合处理技术(JP)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最大,JP对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基于信道信息的预编码技术.在不同的CoMP场景下,各种预编码方式各有优劣.越来越多的研究更集中于从压缩反馈量和优化码本设计两个角度采实现预编码的优化.【期刊名称】《中兴通讯技术》【年(卷),期】2010(016)001【总页数】4页(P37-39,43)【关键词】预编码;联合处理;协同多点传输;信道信息反馈【作者】魏宁;李少谦;岳钢【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5在LTE标准的演进中,协同多点传输(CoMP)是一种重要的技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多点协作,构成虚拟多输入多输出(VMIMO),以提升小区边缘性能。
协同多点传输有基站内不同远程射频单元(RRU)协作、基站和其所属中继协作和基站间协作等多种方式。
各种不同的协同多点传输方式的实现均基于以下两个条件:(1)协作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包括到用户设备的部分或全部信道状态信息,在某些协作方式下还要求共享到用户设备的数据信息)。
(2)联合资源分配/调度。
在3GPP RAN1第57次会议上,各厂商一致通过了在协同多点传输(CoMP)技术中可能采用以下3种反馈策略[1]:·显式信道状态/统计信息反馈;·隐式信道状态/统计信息反馈,如:信道质量指示(CQI)、预编码矩阵指示(PMI)、秩指示(RI);·在TDD模式中利用信道互异性基于上行的探测参考信号(SRS)信号估计得到下行的信道状态信息。
LTE-A中协同多点传输的联合处理预编码方法
LTE-A中协同多点传输的联合处理预编码方法
魏宁;李少谦;岳钢
【期刊名称】《中兴通讯技术》
【年(卷),期】2010(016)001
【摘要】协同多点传输(CoMP)是围绕LTE-A的目标而提出的通过基站内不同远程射频单元(RRU)协作、基站和其所属中继协作和基站间协作等多种多点协作方式.减小小区边缘干扰、提高小区边缘频谱效率、增加有效覆盖的技术措施.CoMP中的联合处理技术(JP)对系统性能的提升最大,JP对性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基于信道信息的预编码技术.在不同的CoMP场景下,各种预编码方式各有优劣.越来越多的研究更集中于从压缩反馈量和优化码本设计两个角度采实现预编码的优化.
【总页数】4页(P37-39,43)
【作者】魏宁;李少谦;岳钢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731;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17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
【相关文献】
1.LTE-A 系统协作多点传输联合处理预编码方法 [J], 张艳秋;张薇;肖燕燕
2.LTE-A协同通信链路部分信道预编码传输 [J], 厉东明;黄学军
3.基于预编码的LTE-A系统中多点协作通信算法研究 [J], 焦亚楠;王东;刁德福;任利峰
4.浅析LTE-A多点协作传输中反馈技术 [J], 李发均
5.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中协同传输预编码方法分析 [J], 杨军;张正孝;李敏之;蒋占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TE及LTE-A系统中预编码技术的研究Xx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预编码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研究意义。
重点介绍了预编码技术在LTE及LTE-A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对预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及综合评论。
关键词:预编码;LTE;CoMPThe Research of LTE and LTE-APrecoding Technologyxx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utlines the precoding technology of development history, basic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focusedly introducing the application of precoding techniques in LTE and LTE-A system., and finally forecast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recoding technique and reviewing comprehensively.Key words: precoding; LTE; CoMP1 前言近十多年来,随着对基于多天线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无线通信取得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在现有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数的增加和业务对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频谱资源日益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论界和工业界都积极地研究和推进MIMO 技术。
MIMO 研究的最初期,主要是侧重利用多接收天线的接收检测算法,实现对数据流的正确解调。
但由于MIMO 系统中常常是多路数据同时传输,信道比较复杂,仅仅依靠接收端的接收信号处理,难以达到工程需求的性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MIMO 研究的侧重点转向了把更多的信号处理推向发射端,这就引出了MIMO预编码的研究。
预编码技术就是在已知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s Information,CSI)的情况下,发送端利用CSI对发送信号进行预处理操作,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和系统的吞吐量[1]。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MIMO信道中的多用户干扰。
实践证明,在MIMO系统中采用预编码技术能显著提高信道容量,并能大大简化接收机的算法,因此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预编码通过利用信道的状态信息(CSI),在发射端调整发射策略,接收端进行均衡,从而提高MIMO系统的性能。
特别在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中,各个用户之间无法相互协作,不能利用上行链路的联合检测来恢复发射信号,因此预编码是多用户MIMO下行链路获得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的关键。
2 预编码技术2.1 预编码技术在LTE系统中的应用目前主流的预编码技术根据用户个数可归结为单用户预编码技术和多用户预编码技术。
其中单用户预编码技术又可以分为线性预编码与非线性预编码两大类。
对于线性预编码来说,ZF(Zero-Forcing,迫零)算法和MMSE(Minimum-Mean-Square-Error,最小均方误差)算法是两个较为著名的算法。
而对于非线性预编码来说,Costa提出的DPC(DirtyPaperCoding,脏纸编码)则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预编码算法。
但鉴于DPC的复杂度太高,难以用于实际应用,THP(Tomlinson一Harashima Preeoding)预编码被提出作为DPC的一种改良替代。
THP是一种基于发送端的非线性去相关干扰抵消方法,用户所要传递的信息被放置在不同的层上然后依次经过一个非线性的模运算来消除它们之间的干扰。
随着对更高系统性能的追求,人们开始对多用户场景下的预编码技术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应用于多用户MIMO系统的预编码技术,如:块对角化预编码[2]和最大化信号泄露信噪比预编码等[3]。
其中块对角化预编码算法能够将多用户MIMO系统的下行信道分解为多个平行或正交的单用户MIMO信道。
每个用户的信号首先在发射端用调制矩阵进行预处理,使得干扰被有效地抑制。
不同于块对角化预编码以优化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为目标的做法,最大化信号泄露噪声比预编码以优化信号泄露噪声比(signal-to-leakage-and-noiseratio,SLNR)为目的,它允许用户之间少量的干扰存在。
此外,预编码技术也可以分为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方式和基于非码本的预编码方式,LTE中同时支持这两种方式。
由于大多数预编码方案都需要在发送端已知当前的信道状态信息,但是因为反馈信道的开销十分昂贵[4],人们才提出了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方法。
基于码本的预编码方法要求发送端和接收端共享同一套码本集合,然后根据具体的信道状况从一个确定的矩阵集合中选取一个使系统性能最优的矩阵,再将该矩阵在码本集合中的序号反馈给发送端。
这样的预编码方案使得反馈信道所需传输的数据量较小,通常只有几个比特的大小,大大的节约了成本。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特点,协议中规定[14],LTE采用这种预编码方式。
而基于非码本的预编码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基于线性接收机的SVD(奇异值分解)算法、基于ZF-SIC(ZcroForcing-SuccessiveInterferenceCancellation,迫零串行干扰消除)接收机的GMD(几何均值分解)算法,以及在GMD基础上改进的UCD(统一信道分解)算法等。
但是由于以上各种算法分解的复杂度偏高,文献[5]中提出了另外一种复杂度低于以上三种算法的信道分解方法,称为基于LDL H分解的预编码算法。
并通过仿真比较了上述四种算法:其中,UCD的性能最优,其次分别是GMD,LDL H与SVD。
在高信噪比的时候,UCD比GMD提升了3到4个dB的性能,LDL H 比SVD提升了大约1到2个dB的性能。
而在低信噪比的时候,GMD算法比SVD要略差一些。
2.2 预编码技术在LTE-A中继系统中的应用根据协议规定[9],LTE Release 10中的上行链路MIMO最多支持4个发射天线,且能够提供4倍于Release 8的峰值数据速率。
LTE- Advanced下行链路最多支持8个发射天线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所以设计出新的8天线码本势在必行,目前,大家对码本设计准则基本达成共识[10]。
已提交的方案主要有三个:三星公司方案[11]、华为公司方案[12]和摩托罗拉公司方案[13]。
在以上码本方案中,三星公司方案先构造满秩码本,然后在满秩码本的基础上构造其余秩码本。
由于满秩码本性能和低秩码本性能并无太大联系,因此很难保证低秩码本的性能。
华为公司方案的高秩码本和低秩码本分别设计,虽然能保证两部分码本的性能,但破坏了码本的嵌套特性。
摩托罗拉方案从低秩码本开始构造,但未找到扩展到高秩码本的方法。
为此,文献[14]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码本设计方案。
该码本设计方案的思路是:首先进行秩为1的码本的设计,码本基于DFT矩阵生成,并通过各种性能指标来确保秩为1场景下的码本性能。
对秩为1的每个码字,利用Householder变换和矩阵聚合的方式得到对应的秩为8的码字。
最后,根据满秩码本构造其余秩对应的码本。
同时,协议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关键技术[20],其中就包括CoMP。
CoMP 预编码也叫做多小区预编码,是指多个不同的基站之间互相协作,降低小区之间的干扰,或者将干扰信号转化为有用信号。
为了消除小区间干扰,一般分为干扰消除技术和联合处理技术[6]。
对于干扰消除技术,每个基站依然只为自己的用户服务,但是在发送数据时需要避免对其他小区的用户产生干扰。
这可以通过用户调度和预编码来实现。
文献[7]中提到了两种基于干扰消除技术的预编码算法:联合迫零算法(JZF)和联合信泄抑制算法(JLS)。
并对这两种算法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当UE 的移动速度比较小(3km/h)时,联合信泄抑制(JLS)的频谱效率略微优于联合迫零(JZF)算法;当UE 的移动速度比较大(30km/h)时,联合信泄抑制(JLS)的频谱效率明显优于联合迫零(JZF)算法。
而对于联合处理技术,每个基站在同一时刻均给同一个用户发送数据。
这样,可以将原本的干扰信号转化为有用信号,从而提高用户的吞吐率。
文献[8]中给出了三种常见的JP-CoMP预编码方法:迫零波束赋形预编码(ZFBF)、最小均方误差预编码(MMSE)和块对角化预编码(BD)。
由于BD预编码算法复杂度比较高,难于实现,所以作者提出了两种改进的算法:基于QR分解的BD预编码(BD-QR)和基于ZFBF的BD 预编码(BD-ZF),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在用户接收端为2天线配置下,误码率为10-3时,BD-ZF 比ZF大约有7dB 的信噪比增益。
但是当用户接收端天线总数配置时,BD-QR 预编码失效。
当前关于协作通信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相干检测并假定接收端有完整的或部分的信道状态信息。
然而这在许多实际系统中并不可行并且在系统中考虑部分可用的信道状态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文献[15-17]提出了基于空时编码的差分编码,与接收机端具有理想CSI相比,这种差分编码性能稍有劣势。
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对于协作传输环境下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差分空时编码进行研究。
随着协作多点通信和中继技术[19]等关键技术的发展,也有学者研究了利用信道质量较好的部分信道进行预编码传输技术来改善迫零预编码传输性能不足的通信方案,并针对协作传输环境下的中继转发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根据实际系统架构和信道质量动态选择中继策略的算法,并进行了仿真分析。
在中继端采用译码转发算法时,在高信噪比范围内,部分信道预编码较完全信道预编码的接收信噪比得到改善,在误比特率为10-2时,部分信道预编码大约可以获得0.8dB 的性能提升[18]。
3 总结随着无线通信系统对吞吐率的要求越来越高,LTE作为4G系统中的中坚力量,必然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预编码技术则是LTE 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本人结合LTE系统中的几个研究点,对未来预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下面几方面的预测和评论。
(1)如何在LTE 中应用CoMP 技术。
和多用户MIMO 技术相比,CoMP 更为复杂,需要多个小区之间互相协作,而且需要和用户调度技术相结合。
也正因如此,3GPP 目前并没有在LTE 的最新版本中考虑CoMP 技术的实现。
也正因这样,LTE中的CoMP 预编码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的技术点。
(2)由于协议中规定,LTE-A下行链路最多支持8天线系统,所以要考虑设计适应8天线的预编码码本。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的设计方案。
基于此,可以考虑使用一种双码本的设计方案,双码本在保证较低的复杂度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支持MU-M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