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氯乙烷
常用试剂的溶解性
常用试剂的溶解性1 . 二甲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强烈刺激性。
2 . 石油醚: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与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与低级烷相似。
3 . 乙醚: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4 . 戊烷: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性。
5 .二氯甲烷: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性,麻醉性强7 . 二硫化碳: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强刺激性8 .丙酮:与水、醇、醚、烃混溶。
低毒,类乙醇,但较大9 . 1,1-二氯乙烷: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局部刺激性10 . 氯仿: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
中等毒性,强麻醉性11 . 甲醇: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
中等毒性,麻醉性12 . 四氢呋喃: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
吸入微毒,经口低毒。
13 . 己烷:与甲醇局部溶解,与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
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4 . 三氟代乙酸: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
15 . 1,1,1-三氯乙烷:与丙酮、、甲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类溶剂16 . 四氯化碳:与醇、醚、石油醚、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
氯代甲烷中毒性最强。
17 . 乙酸乙酯: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互溶,能溶解某些金属盐。
低毒,麻醉性18 . 乙醇: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
微毒类,麻醉性19 . 丁酮: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毒性强于丙酮20 . 苯: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一、第一类有机溶剂:1、三氯甲烷2、1,1,2,2,-四氯乙烷3、四氯化碳4、1,2二氯乙烯5、1,2二氯乙烷6、二硫化碳7、三氯乙烯8、苯9、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二、第二类有机溶剂:1、丙酮2、异戊醇3、异丁醇4、异丙醇5、乙醚6、乙二醇乙醚7、乙二醇乙醚乙酸酯8、乙二醇丁醚9、乙二醇甲醚10、邻—二氯苯11、二甲苯12、甲酚13、氯苯14、乙酸戊酯15、乙酸异戊酯16、乙酸异丁酯17、乙酸异丙酯18、乙酸乙酯19、乙酸丙酯20、乙酸丁酯21、乙酸甲酯22、苯乙烯23、1,4—二氧杂环己烷24、四氯乙烯25、环己醇26、环己酮27、1—丁醇28、2—丁醇29、甲苯30、二氯甲烷31、甲醇32、甲基异丁基甲酮33、甲基环己醇34、甲基环己酮35、甲丁酮36、1,1,1—三氯乙烷37、1,1,2—三氯乙烷38、丁酮39、二甲基甲酰胺40、四氢呋喃41、正己烷42、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三、第三类有机溶剂1、汽油2、煤焦油精3、石油醚4、石油精5、轻油精6、松节油7、矿油精8、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四、有机溶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1、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2、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3、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4、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5、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6、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7、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8、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9、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10、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五、常用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1、液氨:剧毒性、腐蚀性2、液态二氧化硫:剧毒3、甲胺:中等毒性,易燃4、二甲胺:强烈刺激性5、石油醚:低毒性6、乙醚:麻醉性7:、戊烷:低毒性8、二氯甲烷:低毒,麻醉性强9、二硫化碳:麻醉性,强刺激性10、溶剂石油脑:低毒性11、丙酮: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2、1,1-二氯乙烷:低毒、局部刺激性13、氯仿:中等毒性,强麻醉性14、甲醇:中等毒性,麻醉性,吸入蒸气使人失明15、四氢呋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16、己烷: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7、三氟代乙酸:低毒18、1,1,1-三氯乙烷:低毒19、四氯化碳:毒性强20、乙酸乙酯:低毒,麻醉性21、乙醇:微毒类,麻醉性22、丁酮:低毒,毒性强于丙酮23、苯:强烈毒性,吸入后在体内残留,不能代谢,会致癌24、环己烷:低毒,中枢抑制作用25、乙睛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26、异丙醇:微毒,类似乙醇27、1,2-二氯乙烷:高毒性、致癌28、乙二醇二甲醚:吸入和经口低毒29、三氯乙烯:有机有毒品30、三乙胺: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31、丙睛: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32、庚烷:低毒,刺激性、麻醉性33、硝基甲烷:麻醉性,刺激性34、1,4-二氧六环:微毒,强于乙醚2~3倍35、甲苯:低毒类,麻醉作用36、硝基乙烷:局部刺激性较强37、吡啶:剧毒,皮肤黏膜刺激性38、4-甲基-2-戊酮: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39、乙二胺刺激皮肤、眼睛40、丁醇低毒,大于乙醇3倍41、乙酸:低毒,浓溶液毒性强42、乙二醇一甲醚:低毒类43、辛烷:低毒性,麻醉性44、乙酸丁酯:一般条件毒性不大45、吗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46、氯苯毒性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47、乙二醇一乙醚: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48、对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49、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50、间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1、醋酸酐:微毒52、邻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3、N,N-二甲基甲酰胺:低毒54、环己酮: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55、环己醇: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56、N,N-二甲基乙酰胺:微毒类57、糠醛: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58、N-甲基甲酰胺:一级易燃液体59、苯酚(石炭酸):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60、1,2-丙二醇低毒,吸湿,不宜静注61、二甲亚砜:微毒,对眼有刺激性62、邻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3、N,N-二甲基苯胺: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64、乙二醇: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65、对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6、N-甲基吡咯烷酮:毒性低,不可内服67、间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8、苄醇:低毒,黏膜刺激性69、甲酚: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70、甲酰胺:皮肤、黏膜刺激性、经皮肤吸收71、硝基苯:剧毒,可经皮肤吸收72、乙酰胺:毒性较低73、六甲基磷酸三酰胺:较大毒性74、喹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75、乙二醇碳酸酯:毒性低76、二甘醇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77、丁二睛:中等毒性78、环丁砜:微毒79、甘油:食用对人体无毒常用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毒性较小,但是尽量使用时带好口罩,通风橱打开保持通风较好。
二氯乙烷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二氯乙烷的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文/南粤安全文化网二氯乙烷是一种化合物,有1,1-二氯乙烷和1,2-二氯乙烷两种异构体,由乙烯氯化而制得。
两种异构体中,1,1-二氯乙烷为不对称异构体,毒性较低;1,2-二氯乙烷为对称异构体,具有肝肾毒性,并具有麻醉作用,储运不当可引起爆炸。
1,2-二氯乙烷别名二氯化乙烯、乙撑二氯荷油、荷兰油、乙撑二氯、二氯化乙烯、对称二氯乙烷、EDC盐酸盐、二氯乙烷(对称)、1,2-二氯乙烷、1,2-二氯化乙烯、超干1,2-二氯乙烷,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类似氯仿的气味,味甜;难溶于水,可与乙醇、氯仿、乙醚等各种有机溶剂混溶,能溶解油和脂类、润滑脂、石蜡;易挥发、易燃;对水、酸、碱稳定,具有抗氧化性,不腐蚀金属;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强氧化剂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有致癌可能性,蒸气对呼吸道有刺激性。
1,1-二氯乙烷别名乙叉二氯,无色带有醚味的油状液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二氯乙烷的工业应用1,1-二氯乙烷用作溶剂及制造1,1,1-三氯乙烷的中间体,也曾用作麻醉剂。
1,2-二氯乙烷是一种工业上广泛使用的有机溶剂,主要用于制造氯乙烯、乙二酸和乙二胺,也可用作溶剂、洗涤剂、萃取剂、金属脱油剂、谷物和粮仓的熏蒸剂,还可用作有机溶剂和油脂的萃取剂,及用于有机合成。
1,2-二氯乙烷是杀菌剂稻瘟灵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的中间体,主要用作氯乙烯、乙二醇、乙二酸、乙二胺、四乙基铅、多乙烯多胺及联苯甲酰的原料,也用作油脂、树脂、橡胶的溶剂,干洗剂,农药除早菊素、咖啡因、维生素、激素的萃取剂,湿润剂,浸透剂,石油脱蜡,抗震剂,还用于农药制造以及药物灭虫宁、哌哔嗪的原料;在农业上可用作粮食、谷物的熏蒸剂、土壤消毒剂等。
二氯乙烷(介绍)
二氯乙烷- 简介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有两种异构体:1,1-二氯乙烷,两个氯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又称“偕二氯乙烷”,为不对称异构体。
1,2-二氯乙烷,两个氯分处两个碳原子上,又称“邻二氯乙烷”,为对称异构体。
两种异构体的鉴别:首先,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使-Cl转化为-OH。
那么1,1-二氯乙烷将得到CH3-CH(OH)2,同碳二醇,不稳定,脱水形成CH3CHO。
而1,2-二氯乙烷则得到乙二醇。
然后用银氨溶液检验,产生银镜的就是1,1-二氯乙烷;不产生的则是1,2-二氯乙烷(乙醛能把银氨还原为Ag)。
二氯乙烷- 1,1-二氯乙烷基本信息1,1-二氯乙烷国标编号:32035CAS:75-34-3中文名称:1,1-二氯乙烷英文名称:1,1-dichloroethane;ethylidene chloride别名:乙叉二氯分子式:C2H4Cl2;CH3CHCl2分子量:98.97熔点:-96.7℃密度:相对密度(水=1)1.17;蒸汽压:-10℃溶解性:溶于多数有机溶剂稳定性:稳定外观与性状:无色带有醚味的油状液体危险标记:7(中闪点易燃液体)安全性1、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725mg/kg(大鼠经口);LC5017300ppm,2小时(小鼠吸入);16000ppm,8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豚鼠吸入1000ppm,6小时/天,5天/周,3个月,肾损害,尿素氮量增高。
2、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3、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具有麻醉作用。
未见本品引起中毒的报道。
4、.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25mg/m3应急处置1、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的1,1-二氯乙烷和1,2-二氯乙烷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的1,1-二氯乙烷和1,2-二氯乙烷吕庆;王志娟;张庆;李海玉;郭项雨;白桦【摘要】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中1,1-二氯乙烷和1,2-二氯乙烷的含量.样品在顶空瓶中于100℃平衡30 min后,通过HP-5MS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两种物质的线性范围均为1.0~250 mg·kg-1,检出限均为0.25 mg·kg-1,测定下限均为0.83 mg·kg-1.加标回收率在95.1%~109%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7n=6)在0.3%~2.1%之间.【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15(051)010【总页数】4页(P1430-1433)【关键词】顶空气相色谱法;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纺织品【作者】吕庆;王志娟;张庆;李海玉;郭项雨;白桦【作者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北京100123;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北京100123;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北京100123;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北京100123;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北京100123;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北京100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7纺织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会给人体造成伤害[1]。
1,1-二氯乙烷和1,2-二氯乙烷在工业上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氯乙烯、尼龙、印染染料稀释剂、干洗剂和消毒剂等,也作为衣物的熏蒸剂,用于杀菌防霉,易被织物吸附[2-3]。
纺织品中残留的二氯乙烷会随着纺织品的使用慢慢迁移至人体或环境中,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1,1-二氯乙烷属微毒类,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引起精神错乱,还能刺激胃肠及引起肝、肾脂肪性病变,皮肤接触者可引起皮炎[4]。
1,1-二氯乙烷MSDS
聚合危害:不聚合
爆炸下限(%):5.6
稳定性:稳定
爆炸上限(%):16.0
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引燃温度(℃):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及制造1,1,1-三氯化烷的中间体。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烟气。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比空气会引着回燃。
熔点(℃):-96.7
溶解性: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沸点(℃):57.3
相对密度(水=1):1.17
饱和蒸汽压(kpa):15.33(10℃)
相对密度(空气=1):3.42
临界温度(℃):261.5
燃烧热:1244.8
临界压力(Mpa):5.05
最小引燃能量(mJ):无资料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特
性
燃烧性:易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储
运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内温度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库内湿度最好不大于85%。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留。
1,1-
标
识
中文名:1,1-二氯乙烷、亚乙基二氯
英文名:1,1-dichloroethane;ethylidene chloride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一、第一类有机溶剂:1、三氯甲烷2、1,1,2,2,-四氯乙烷3、四氯化碳4、1,2二氯乙烯5、1,2二氯乙烷6、二硫化碳7、三氯乙烯8、苯9、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二、第二类有机溶剂:、丙酮1、异戊醇2、异丁醇3、异丙醇45、乙醚6、乙二醇乙醚7、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乙二醇丁醚8、乙二醇甲醚9、邻—二氯苯1011、二甲苯、甲酚1213、氯苯、乙酸戊酯14word编辑版.15、乙酸异戊酯16、乙酸异丁酯17、乙酸异丙酯18、乙酸乙酯19、乙酸丙酯20、乙酸丁酯21、乙酸甲酯22、苯乙烯23、1,4—二氧杂环己烷、四氯乙烯2425、环己醇26、环己酮1—丁醇27、2—丁醇28、、甲苯29、二氯甲烷30甲醇31、、甲基异丁基甲酮32、甲基环己醇3334、甲基环己酮35、甲丁酮—三氯乙烷36、1,1,1—三氯乙烷、1,1,23738、丁酮、二甲基甲酰胺3940、四氢呋喃、正己烷41word 编辑版.42、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三、第三类有机溶剂1、汽油2、煤焦油精3、石油醚4、石油精5、轻油精6、松节油7、矿油精8、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四、有机溶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1、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2、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3、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4、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5、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6、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7、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8、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9、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10、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word编辑版.五、常用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1、液氨:剧毒性、腐蚀性2、液态二氧化硫:剧毒3、甲胺:中等毒性,易燃4、二甲胺:强烈刺激性5、石油醚:低毒性6、乙醚:麻醉性7:、戊烷:低毒性8、二氯甲烷:低毒,麻醉性强9、二硫化碳:麻醉性,强刺激性10、溶剂石油脑:低毒性11、丙酮: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2、1,1-二氯乙烷:低毒、局部刺激性13、氯仿:中等毒性,强麻醉性14、甲醇:中等毒性,麻醉性,吸入蒸气使人失明15、四氢呋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16、己烷: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7、三氟代乙酸:低毒18、1,1,1-三氯乙烷:低毒19、四氯化碳:毒性强20、乙酸乙酯:低毒,麻醉性21、乙醇:微毒类,麻醉性22、丁酮:低毒,毒性强于丙酮23、苯:强烈毒性,吸入后在体内残留,不能代谢,会致癌24、环己烷:低毒,中枢抑制作用25、乙睛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word编辑版.26、异丙醇:微毒,类似乙醇27、1,2-二氯乙烷:高毒性、致癌28、乙二醇二甲醚:吸入和经口低毒29、三氯乙烯:有机有毒品30、三乙胺: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31、丙睛: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低毒,刺激性、麻醉性32、庚烷:、硝基甲烷:麻醉性,刺激性33 微毒,强于乙醚2~3倍34、1,4-二氧六环:低毒类,麻醉作用、甲苯:35局部刺激性较强36、硝基乙烷:剧毒,皮肤黏膜刺激性37、吡啶:、384-甲基-2-戊酮: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刺激皮肤、眼睛、乙二胺39倍40、丁醇 3 低毒,大于乙醇低毒,浓溶液毒性强41、乙酸:42、乙二醇一甲醚:低毒类低毒性,麻醉性43、辛烷:44、乙酸丁酯:一般条件毒性不大45、吗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 毒性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氯苯46、乙二醇一乙醚:47 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对二甲苯:48 一级易燃液体、二甲苯:49 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间二甲苯:50 一级易燃液体微毒、醋酸酐:51、邻二甲苯:52 一级易燃液体word编辑版.53、N,N-二甲基甲酰胺:低毒54、环己酮: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55、环己醇: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56、N,N-二甲基乙酰胺:微毒类57、糠醛: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58、N-甲基甲酰胺:一级易燃液体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高毒类59、苯酚(石炭酸):,中毒低毒,吸湿,不宜静注60、1,2-丙二醇微毒,对眼有刺激性61、二甲亚砜:毒性参照甲酚62、邻甲酚:63、N,N-二甲基苯胺: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64、乙二醇:毒性参照甲酚、对甲酚:65 N-、甲基吡咯烷酮:毒性低,不可内服66 67、间甲酚:毒性参照甲酚低毒,黏膜刺激性68、苄醇:69、甲酚:低毒类,与苯酚相似腐蚀性, 、甲酰胺:皮肤、黏膜刺激性、经皮肤吸收70 剧毒,可经皮肤吸收71、硝基苯:毒性较低72、乙酰胺:较大毒性73、六甲基磷酸三酰胺:74、喹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75、乙二醇碳酸酯:毒性低76、二甘醇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丁二睛:77 中等毒性、环丁砜:78 微毒word编辑版.79、甘油:食用对人体无毒常用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毒性较小,但是尽量使用时带好口罩,通风橱打开保持通风较好。
1,1-二氯乙烷
1.物质的理化常数: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具有麻醉作用。
迄今未见本品引起中毒的报道。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725mg/kg(大鼠经口);LC5017300ppm,2小时(小鼠吸入);16000ppm,8小时(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豚鼠吸入1000ppm,6小时/天,5天/周,3个月,肾损害,尿素氮量增高。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便携式气相色谱法4.实验室监测方法:5.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25mg/m3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一、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可撤离时,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1,2-二氯乙烷最稳定构象
1,2-二氯乙烷最稳定构象1,2-二氯乙烷(C2H4Cl2)是一种有机化合物,由两个氯原子和一个乙烷基团组成。
它的化学式为ClCH2CH2Cl,结构公式如下所示:Cl|Cl-C-Cl|H1,2-二氯乙烷有三个碳原子,其中一个碳原子与两个氯原子连接,另外两个碳原子连接着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
在空间立体构象中,1,2-二氯乙烷存在两种可能的构象:反式和顺式。
顺式构象中,氢原子和氯原子位于相邻碳原子的同一侧,而在反式构象中,氢原子和氯原子位于相邻碳原子的两侧。
经过计算和实验研究发现,1,2-二氯乙烷的最稳定构象是反式构象。
这是因为两个氯原子都是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起空间阻碍,限制了它们靠得太近,从而减少了排斥作用。
反式构象使得氯原子能够最大程度地远离彼此,减小了相互作用的能量,从而使构象更加稳定。
此外,经过计算发现,1,2-二氯乙烷的反式构象呈现出扭曲的反锥形构型。
在这个构型中,两个碳-氯键围绕碳-碳单键旋转180度,氯原子独立地位于反向的两个平面上。
这种扭曲反锥构型的稳定来源于碳-氯键的轴向取向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
轴向取向效应使得氯原子更容易取向到二选一的平面上,而空间位阻效应则限制了氯原子之间过于靠近。
1,2-二氯乙烷的最稳定构象在实际化学反应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1,2-二氯乙烷参与亲核取代反应或消磁性质研究时,最稳定构象的知识可以帮助预测和解释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
反式构象的稳定性还对分子的物理性质产生影响,如溶解度、极性、沸点等。
因此,了解1,2-二氯乙烷的最稳定构象对于理解和预测其在化学体系中的行为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1,2-二氯乙烷最稳定的构象是反式构象,这个构象具有较低的能量、较稳定的空间排列和扭曲的反锥形构型。
对1,2-二氯乙烷最稳定构象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预测其在反应中的行为。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
常用有机溶剂按毒性大小分类表一、第一类有机溶剂:1、三氯甲烷2、1,1,2,2,-四氯乙烷3、四氯化碳4、1,2二氯乙烯5、1,2二氯乙烷6、二硫化碳7、三氯乙烯8、苯9、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二、第二类有机溶剂:1、丙酮2、异戊醇3、异丁醇4、异丙醇5、乙醚6、乙二醇乙醚7、乙二醇乙醚乙酸酯8、乙二醇丁醚9、乙二醇甲醚10、邻—二氯苯11、二甲苯12、甲酚13、氯苯14、乙酸戊酯15、乙酸异戊酯16、乙酸异丁酯17、乙酸异丙酯18、乙酸乙酯19、乙酸丙酯20、乙酸丁酯21、乙酸甲酯22、苯乙烯23、1,4—二氧杂环己烷24、四氯乙烯25、环己醇26、环己酮27、1—丁醇28、2—丁醇29、甲苯30、二氯甲烷31、甲醇32、甲基异丁基甲酮33、甲基环己醇34、甲基环己酮35、甲丁酮36、1,1,1—三氯乙烷37、1,1,2—三氯乙烷38、丁酮39、二甲基甲酰胺40、四氢呋喃41、正己烷42、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三、第三类有机溶剂1、汽油2、煤焦油精3、石油醚4、石油精5、轻油精6、松节油7、矿油精8、由以上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四、有机溶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1、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2、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3、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4、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5、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6、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7、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8、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9、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10、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经常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和三乙醇胺。
五、常用有机溶剂对人体的危害1、液氨:剧毒性、腐蚀性2、液态二氧化硫:剧毒3、甲胺:中等毒性,易燃4、二甲胺:强烈刺激性5、石油醚:低毒性6、乙醚:麻醉性7:、戊烷:低毒性8、二氯甲烷:低毒,麻醉性强9、二硫化碳:麻醉性,强刺激性10、溶剂石油脑:低毒性11、丙酮: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2、1,1-二氯乙烷:低毒、局部刺激性13、氯仿:中等毒性,强麻醉性14、甲醇:中等毒性,麻醉性,吸入蒸气使人失明15、四氢呋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16、己烷:低毒,麻醉性,刺激性17、三氟代乙酸:低毒18、1,1,1-三氯乙烷:低毒19、四氯化碳:毒性强20、乙酸乙酯:低毒,麻醉性21、乙醇:微毒类,麻醉性22、丁酮:低毒,毒性强于丙酮23、苯:强烈毒性,吸入后在体内残留,不能代谢,会致癌24、环己烷:低毒,中枢抑制作用25、乙睛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26、异丙醇:微毒,类似乙醇27、1,2-二氯乙烷:高毒性、致癌28、乙二醇二甲醚:吸入和经口低毒29、三氯乙烯:有机有毒品30、三乙胺: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31、丙睛: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32、庚烷:低毒,刺激性、麻醉性33、硝基甲烷:麻醉性,刺激性34、1,4-二氧六环:微毒,强于乙醚2~3倍35、甲苯:低毒类,麻醉作用36、硝基乙烷:局部刺激性较强37、吡啶:剧毒,皮肤黏膜刺激性38、4-甲基-2-戊酮: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39、乙二胺刺激皮肤、眼睛40、丁醇低毒,大于乙醇3倍41、乙酸:低毒,浓溶液毒性强42、乙二醇一甲醚:低毒类43、辛烷:低毒性,麻醉性44、乙酸丁酯:一般条件毒性不大45、吗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46、氯苯毒性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47、乙二醇一乙醚: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48、对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49、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50、间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1、醋酸酐:微毒52、邻二甲苯:一级易燃液体53、N,N-二甲基甲酰胺:低毒54、环己酮: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55、环己醇: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56、N,N-二甲基乙酰胺:微毒类57、糠醛: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58、N-甲基甲酰胺:一级易燃液体59、苯酚(石炭酸):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60、1,2-丙二醇低毒,吸湿,不宜静注61、二甲亚砜:微毒,对眼有刺激性62、邻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3、N,N-二甲基苯胺: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64、乙二醇: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65、对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6、N-甲基吡咯烷酮:毒性低,不可内服67、间甲酚:毒性参照甲酚68、苄醇:低毒,黏膜刺激性69、甲酚: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70、甲酰胺:皮肤、黏膜刺激性、经皮肤吸收71、硝基苯:剧毒,可经皮肤吸收72、乙酰胺:毒性较低73、六甲基磷酸三酰胺:较大毒性74、喹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75、乙二醇碳酸酯:毒性低76、二甘醇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77、丁二睛:中等毒性78、环丁砜:微毒79、甘油:食用对人体无毒常用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毒性较小,但是尽量使用时带好口罩,通风橱打开保持通风较好。
二氯乙烷与二氯甲烷
二氯乙烷理化性质和接触机会二氯乙烷(dichlo roeth ane,CH3CHC l2)分两种异构体:1,2—二氯乙烷为对称异构体,1,1—二氯乙烷为不对称异构体。
有似氯仿气味的无色液体。
分子量98.97,比重为1.2529,熔点—35.3℃,沸点83.5℃,蒸气压11.6OkPa(25℃),在空气中的爆炸限为6.2~15.9。
不对称体比重为1.174(20/4℃),熔点—96.7℃,沸点57.3℃,蒸气压30.66kPa(25℃)。
蒸气比重均为3.4。
均难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
加热分解,可产生光气。
对称异构体主要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还用于制造氯乙烯和聚碳酸酯,也用于谷仓的熏蒸和土壤的消毒。
不对称体主要用于化学合成的中间体或是其副产品,也曾用作麻醉剂。
急性中毒有两期过程:先为兴奋、激动、头痛、恶心,重者很快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志丧失。
第二期以胃肠症状为主,频繁呕吐、上腹疼痛、血性腹泻,肝损害,肝坏死以及肾病变。
也有报告:口服中毒后,出现低血糖和高血钙。
吸入高浓度者,可以很快出现呼吸困难、抽搐、昏迷、血压下降及酸中毒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二氧化碳结合力减低和肝、肾功能异常等。
近来,东莞《3435》粘胶中毒事故报告:重度急性中毒者,治疗后仍遗留抽搐等症状。
慢性中毒长期吸入低浓度二氯乙烷可有头晕、头痛、乏力、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征的表现,也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并可有消化道或呼吸道出血及中毒性肝病的表现有的病人还可见到肌肉和眼球震颤。
生产和使用二氯乙烷时,应在低温下操作。
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做好个人防护,如戴乳胶手套、忌穿呢料工作服;不穿被油污染的工作服;忌用本品洗手等。
患有肝、肾疾病者,不宜接触本品。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预防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预防1,2-二氯乙烷是一种无色易挥发油状液体,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制造氯乙烯、乙二酸、乙二胺、苯乙烯等;在农业上可用作谷物的熏蒸剂、土壤消毒剂,是杀菌剂稻瘟灵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的中间体,还是药物灭虫宁、哌哔嗪的制造原料;在纺织、石油、电子工业用于脱脂,在机加工用于金属脱脂,也用作油脂、树脂、橡胶的溶剂,以及咖啡因、维生素、激素的萃取剂。
中国论文网/3/view-12949215.htm1,2-二氯乙烷有氯仿样甜味;熔点-35.3℃,沸点83.5℃,密度1.235 1g/cm3;难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等;易燃,可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极限为6.2%~16%(体积),并放出一氧化碳、氯化氢、光气等有毒气体。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远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1,2-二氯乙烷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
对人体的损害1,2-二氯乙烷属高毒物质。
其毒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肾脏,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和抑制作用突出。
对皮肤、呼吸道、眼睛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和肺水肿。
急性中毒多见于高浓度吸入者,经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潜伏期,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乏力、步态不稳、意识模糊,也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
病情可突然恶化而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昏迷,严重者可致死亡。
发病几天后可出现肝、肾损害。
吸入中毒还有流泪、咽喉痛、咳嗽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甚至肺水肿症状。
亚急性中毒见于较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经呼吸道吸入者,潜伏期可数天至十余天;表现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肝、肾及肺水肿少见;可发生在上班或休班后突然起病。
1,2-二氯乙烷引起慢性中毒目前尚无诊断标准,长期接触可出现头痛、失眠、乏力、腹泻、咳嗽等症状,也可有肝肾损害、肌肉震颤和眼球震颤。
皮肤接触可引起干燥、皲裂、脱屑。
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诊断GBZ 39―2016《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标准》自2017年2月1日开始实施。
1,1-二氯乙烷-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标识
中文名:1,1-二氯乙烷;乙叉二氯
危险化学品目录序号:556
英文名:1,1-dichloroethane
UN编号:2362
分子式:C2H4Cl2
分子量:98.96
CAS号:75-34-3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带有醚味的1)
1.168
相对密度(空气=1)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眼睛接触: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吸入:脱离接触。如有不适感,就医。食入:漱口,给予医疗护理。
储运条件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建规火险分级
甲类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禁忌物
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穿全身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发生异常变化或发出异常声音,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1,2-二氯乙烷的产生
1,2-二氯乙烷的产生
摘要:
一、前言
二、1,2-二氯乙烷的定义与性质
三、1,2-二氯乙烷的产生途径
1.乙炔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2.乙烯与氯气的加成反应
四、1,2-二氯乙烷的应用领域
五、结论
正文:
一、前言
1,2-二氯乙烷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工业用途。
本文将重点介绍1,2-二氯乙烷的产生途径及其应用领域。
二、1,2-二氯乙烷的定义与性质
1,2-二氯乙烷,又称乙撑二氯,是一种无色、易燃、有毒的液体。
其化学式为C2H4Cl2,分子量为107.02。
它具有较强的溶解性,可以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三、1,2-二氯乙烷的产生途径
1.乙炔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乙炔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氯乙烷。
该反应通常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以提高产率。
2.乙烯与氯气的加成反应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乙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氯乙烷。
该反应条件较为温和,但需要注意控制反应速度,以防止过度反应。
四、1,2-二氯乙烷的应用领域
1.化工生产
1,2-二氯乙烷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领域,如生产聚合物、合成橡胶、染料、涂料等。
2.医药工业
1,2-二氯乙烷在医药工业中也有广泛应用,如用于生产药物中间体、消毒剂等。
3.农业
1,2-二氯乙烷可用作农业杀虫剂、杀菌剂等。
五、结论
1,2-二氯乙烷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产生途径包括乙炔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和乙烯与氯气的加成反应。
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2-二氯乙烷比热容
探究1,2-二氯乙烷比热容的实验与分析
1,2-二氯乙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中的原料。
而比热容则是物质受热能影响后对温度的反应能力。
本文将从实验与分析两方面探究1,2-二氯乙烷的比热容。
一、实验方法
1、实验器材:
热水浴,量热器,1,2-二氯乙烷。
2、实验步骤:
在室温下取一定量的1,2-二氯乙烷,倒入量热器中使其达到平衡,记录初温度。
之后将量热器放入热水浴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记录温度及相应的吸热量。
最后再记录一次平衡温度,完成实验。
二、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初温度T1、末温度T2、大气压强、质量m、水的比热容Cw和等容热容Cv等参数。
则1,2-二氯乙烷的比热容Cp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Cp=(mCw+θ)/(m(T2-T1))
其中θ为试样对平衡处空气的能量耗散,可近似为0。
实验数据表明,1,2-二氯乙烷的比热容为160.2J/(kg·K)。
三、分析结论
通过实验可知,1,2-二氯乙烷的比热容为160.2J/(kg·K),在室温下执行本实验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
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同时通过实验也可以了解物质对温度等参数的反应能力,为后续的实验与应用提供指导性意义。
1,2-二氯乙烷偶极矩
1,2-二氯乙烷偶极矩1,2-二氯乙烷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的化学式为C2H4Cl2,也被称为DCE。
1,2-二氯乙烷的偶极矩是指它在分子内部存在两个氯原子对称排列,而两个氯原子带有负电荷,而中间的碳原子带有正电荷。
由于氯原子的电负性大于碳原子,使得分子整体上呈现一定的偶极性。
这也是1,2-二氯乙烷具有较高沸点和溶解性的原因之一。
偶极矩是描述分子极性的物理量,它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实验或计算得到。
偶极矩用符号μ表示,单位是德拜(Debye,D),通常用以量化分子的极性。
在国际单位制中,1德拜等于3.336 × 10^-30库仑·米。
1,2-二氯乙烷的偶极矩值约为1.60 Debye。
这个数值相对较小,说明1,2-二氯乙烷在极性方面并不是很强,而且由于两个氯原子对称排列,所以它的偶极矩是沿着分子中心的轴线方向。
这意味着当1,2-二氯乙烷分子置于电场中时,它的正负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对拉,但不会发生翻转。
1,2-二氯乙烷的偶极矩对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偶极矩的存在使得1,2-二氯乙烷具有一定的溶解度。
由于该分子中带有电荷,所以能够与其他带有相反电荷的分子发生作用,这也决定了1,2-二氯乙烷在溶液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其次,由于偶极矩的存在,1,2-二氯乙烷是一种吸附剂,可以吸附一些带有电荷的分子或离子。
此外,1,2-二氯乙烷的偶极矩还会影响它的化学反应。
由于偶极矩的存在,1,2-二氯乙烷可以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参与多种有机合成反应。
在亲核取代反应中,1,2-二氯乙烷的偶极矩使得它易于被亲核试剂攻击,从而发生取代反应。
在消去反应中,1,2-二氯乙烷的偶极矩也可以通过酸碱催化等机制促进消去反应的进行。
总之,1,2-二氯乙烷是一种具有一定偶极矩的分子。
偶极矩的存在使得1,2-二氯乙烷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和吸附性,并且对其参与的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血中1,2-二氯乙烷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 扫描
血中1,2-二氯乙烷的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扫描摘要:1.1,2-二氯乙烷的概述2.血中1,2-二氯乙烷的检测重要性3.气相色谱- 质谱测定方法的原理4.血中1,2-二氯乙烷的气相色谱- 质谱测定方法的步骤5.结论正文:1.1,2-二氯乙烷的概述1,2-二氯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无色、易燃、挥发性的特点。
它在工业上广泛应用,如制冷剂、溶剂、杀虫剂等。
然而,1,2-二氯乙烷对人体具有毒性,长期接触可导致健康问题,如肝脏损害、肾脏损害等。
因此,对血中1,2-二氯乙烷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2.血中1,2-二氯乙烷的检测重要性血中1,2-二氯乙烷的检测对于了解暴露程度、评估健康风险以及制定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用于检测血中1,2-二氯乙烷,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等。
其中,气相色谱-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确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血中1,2-二氯乙烷的检测。
3.气相色谱- 质谱测定方法的原理气相色谱- 质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它将气相色谱法与质谱法相结合,通过样品挥发、分离和离子化,实现对样品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确度检测。
在血中1,2-二氯乙烷的检测中,气相色谱- 质谱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和检测1,2-二氯乙烷。
4.血中1,2-二氯乙烷的气相色谱- 质谱测定方法的步骤(1)样品处理:首先,需要采集血样,并将其进行适当的前处理,如离心、提取等,以便获得血样中1,2-二氯乙烷的纯样品。
(2)进样:将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进样,利用气相色谱将样品分离。
(3)离子化:分离后的样品进入质谱部分,通过离子化器将样品离子化。
(4)质谱检测:离子化的样品进入质谱检测器,通过质谱检测器对样品进行检测,得到样品中1,2-二氯乙烷的质谱图。
(5)数据处理:根据质谱图,对样品中1,2-二氯乙烷的峰面积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其浓度。
5.结论气相色谱- 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确度的检测方法,适用于血中1,2-二氯乙烷的检测。
1,2-二氯乙烷
原料名称
1,2-二氯乙烷(CAS:107-06-2分子式:C2H4Cl2)
主要组成与性状
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氯仿。熔点-35.7℃、沸点83.5℃、闪点13℃、相对密度(水=1):1.2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35、分子量98.97。
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备注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罩(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Biblioteka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
急性中毒:其表现有二种类型,一为头痛、恶心、兴奋、激动,严重者很快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死亡;另一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和肾病变。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衷弱综合征和消化道症状。可致皮肤脱屑或皮炎。
急性中毒:LD50:670 mg/kg(大鼠经口);2800 mg/kg(兔经皮)、LC50:4050mg/m3,7小时(大鼠吸入)。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二氯乙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1,1-二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1,1-dichloroethane
中文名称2:1,1-亚乙基二氯
英文名称2:ethylidene chlor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108
CAS No.:75-34-3
分子式:C2H4Cl2
分子量:98.97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1,1-二氯乙烷75-34-3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具有麻醉作用。
迄今未见本品引起中毒的报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
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25
前苏联MAC(mg/m3):10
TLVTN:OSHA 100ppm,405mg/m3; ACGIH 100ppm,405mg/m3
TLVWN:ACGIH 250ppm,1010mg/m3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带有醚味的油状液体。
熔点(℃):-96.7
沸点(℃):57.3
相对密度(水=1): 1.17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42
饱和蒸气压(kPa):15.33(10℃))
燃烧热(kJ/mol):1244.8
临界温度(℃):261.5
临界压力(MPa):5.05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1.8
闪点(℃):-10
引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上限%(V/V):16
爆炸下限%(V/V): 5.6
溶解性: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及制造1,1,1-三氯乙烷的中间体。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725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在对人类重要食物链中,特别是在水生生物中发生生物蓄积。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2035
UN编号:2362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夏季最好早晚运输。
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等混装混运。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2 类中闪点易燃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