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1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30分)1. 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刽子手(guì)瞋目(chēn)恣意(zì)B. 蹊跷(qī)赧然(nǎn)缜密(zhěn)C. 踟蹰(chí)踌躇(chóu)踽踽独行(jǔ)D. 恫吓(hè)恣肆(sì)恣睢(suī)(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B.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和笑声。

D. 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面对困难,他总是不慌不忙,真是处之泰然。

B. 他这个人很低调,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却能一鸣惊人。

C. 这部电影的剧情跌宕起伏,真是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

D. 他的演讲深入浅出,让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2. 填空题(每题3分,共9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谏后主刘禅的话是:“____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______,______,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描述洞庭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来形容曹操的船队。

3. 阅读理解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古代,人们讲究“一诺千金”,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在现代社会,诚信同样重要,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1)根据短文内容,解释“一诺千金”的含义。

(3分)(2)短文提到“诚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请列举两个具体表现。

(4分)(3)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

2011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答案)

2011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答案)

2011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语文试题答案详解2011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语文试题答案详解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à)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î)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答案】C【解析】A秣(mî)、B倾轧(yà)、D解剖(pōu)【考点】语音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解析】A、始作俑者:贬义词。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

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使用对象错误。

D、附庸风雅:贬义词。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1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如下: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In the year 1896, a young farmer named Zamba came from Austria to settle in western Canada. He brought with him his wife and baby. Zamba had very little money because he had spent all he had to come here. But he had a valuable talent: he was a truly fine shoemaker.When he first came to the forest, he had to spend every day chopping(砍) trees because he needed plenty of firewood to keep his family warm through the long cold winters. But in the evenings, after coming in from the forest,he sat in his rough log chair by the fireplace and stitched(绣) shoes. By morning, he would have another pair of shoes finished -- shoes made with his own hands, shoes well made, shoes that would sell at a price high enough to help his family live.Zamba was very thrifty(节俭的) and he saved all the money he earnedby making his shoes. He never spent any money foolishly. Every penny went into the bank to be saved for the future of his family.As the months went by, Zamba's fame as a fine shoemaker sprea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villages or on the farms far away used to travel to the little town to order their shoes made especially for them by Zamba.Now Zamba needed help. He needed someone who could do the "rough work" of shoe making, someone who could do the simpler jobs while he worked at making the more complicated parts. He needed an apprentice(学徒).In the area of western Canada where Zamba lived, there were many boys who wanted to learn a trade. Most parents were willing to let their sons learn to be the trade they chose: carpenter, blacksmith, farmer, and things like that. But learning to be a shoemaker was just not considered to be "a trade". It was merely something a man did to support his family if his regular job paid very low salaries. Shoemaking -- it just wasn't "a trade".Some months went by. Zamba had finished repairing some shoes for John Anderson, a friend of his for many years. As John was about to leave, Zamba asked him if he knew of a strong, healthy boy who might be willing to come and work for Zamba as an apprentice."I know a boy," said John slowly, thinking hard before he spoke. "I know of a boy who might be willing to work for you. A good boy -- honest -- quite strong -- but I'll have to tell you this. It's likely his mother and father won't want him to work for a shoemaker. They want him to work at something like a blacksmith or something that pays fairly well."Zamba considered for a few moments ...1. Why did Zamba come to western Canada?A. To learn to chop trees.B. To set up a shoe-making business.C. To travel and see the country.D. To visit his friend John Anderson.2. What does the passage tell us about Zamba's shoes?A. They were very cheap.B. They were made from trees.C. They were bought by many people.D. They were difficult to make.3. What did Zamba do with the money he earned from making shoes?A. He spent it on clothes.B. He bought more shoes.C. He saved it in the bank.D. He used it to travel.4. Why did Zamba need an apprentice?A. To help him do the rough work.B. To encourage people to buy his shoes.C. To spread his fame as a shoemaker.D. To earn money for his family.5. What did most people in the area think of shoemaking?A. It was physically demanding work.B. It paid a very low salary.C. It was not considered a trade.D. It was only for boys.(答案请参考下文)BDownscoreLeather, in the world of fashion, has long had a bad reputation. The sources of this reputation, however, lie largely in the obscenely cruel practices of the meat industry, which became historically more efficient as capital demands for leather increased. While this continues to be a very real problem of industrial imperialism, there are always efforts to challenge this cycle of production.One such effort lies in a type of new leather making that actually cuts down on waste and chemical by-products. "Upcycling"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nimals that have died for other reasons have their skins made into esoteric(难懂的) fashion items.† This is just one example of the burgeoning(迅速发展的) zero-waste fashion industry.Whether or not you're interested in fashion, it's important to note how our food choices are directly tied to our fashion choices. That is, we canchoose cruelty-free clothing and avoid eating meat. It's really as easy as that. If your diet is made up of choices that make ethical sense, why not extend this to other areas of your life? The good news is that fashion is starting to address this.†esoteric: intended for or likely to be understood only b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with special knowledge: He finds some of her ideas a little too esoteric.6. The author mentions "obscenely cruel practices" in order toA. show how efficiency has been raised.B. highlight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meat industry.C. demonstrate how practices have improved over time.D. question the clothing choices of some people.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A. Wastes and chemical by-products are cut down in upcycling.B. Upcycling only concerns the fashion industry.C. Food and fashion choices are linked together.D. Animal skins can be made into esoteric fashion items.8. What does the author suggest we do with our food and fashion choices?A. Make ethical choices in both areas.B. Choose fashion that makes ethical sense.C. Opt for cruelty-free clothing.D. Not eat meat if we want to have cruelty-free clothing.9. What is most likely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burgeoning" in the passage?A. In decline.B. Quickly developing.C. Established.D. Unpopular.10.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A. The fashion industry has improved its practices.B. Food choices can affect fashion choices.C. Upcycling is a new technique in the leather industry.D. The meat industry is cruel and wasteful.(答案请参考下文)CCycling in the Dutch capital Amsterdam is set to get even more convenient with a new floating bicycle roundabout(环岛) being planned. The roundabout will connect the cyclists to the city's famed streets and cycle paths and is scheduled for completion in 2021.Slated(计划) to be the first of its kind, the floating roundabout will be built on water and is aimed at helping the city's commuters to get around. The innovative concept will be in Amsterdam's thriving Central IJ Lake District and will connect the emerging Buiksloterham residential neighbourhood to the rest of the city. Developers said the floating roundabout will offer an effective, sustainable and safe bike route, completely free from motor vehicles.Amsterdam is already known 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bike-friendly cities, and city officials are hoping that this new development will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leave their cars at home and choose to cycle to work instead. The roundabout will alleviate some of the city's heavy congestion, as well as provide an additional route option for cyclists who are travelling from the new Buiksloterham development to the neighbouring islands and the city centre.The floating roundabout is one of many sustainability projects underway in Amsterdam, as the city continues to work towards achieving its ambitious goals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becoming carbon-neutral by 2050.11. What is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the floating bicycle roundabout?A. To provide a connection for cyclists.B. To reduce traffic congestion.C. To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cycle.D. To expand the cycle paths in Amsterdam.1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is one of Amsterdam's environmental goals?A. To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B. To become carbon-neutral by 2021.C.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cyclists.D. To build more residential neighbourhoods.13. What will the new roundabout be made of?A. Water.B. Motor vehicles.C. Green spaces.D. Traditional roundabout materials.1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bout Amsterdam?A. It is known as a bike-friendly city.B. It experiences heavy congestion.C. It has a thriving Central IJ Lake District.D. It plans to become carbon-neutral by 2050.15. 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by saying that the roundabout will be "free from motor vehicles"?A. Motor vehicles are not allowed on the roundabout.B. Motor vehicles are free to use the roundabout.C. The roundabout is not accessible by motor vehicles.D. The roundabout is not required to pay for motor vehicles.(答案请参考下文)第二节(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卷一)(答案含解析版)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全国卷一)(答案含解析版)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全国卷(含答案)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全国卷(含答案)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全国卷
(含答案)
适用地区: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
本答案并非官方公布,内容仅供参考
全国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4:DABD
5-7:ACB
8-10:CDB
11:(1) 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12:(1)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13.(1)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2)谁家新燕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蹄
(3)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4)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1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语言知识运用(共15分)1.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每题1分,共5分)(1)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是一位_______的作家了。

A. 蜚声B. 斐声C. 飞声D. 非声答案:A(2)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_______,必须认真对待。

A. 掉以轻心B. 掉以轻信C. 掉以轻言D. 掉以轻行答案:A(3)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_______,相得益彰。

A. 相辅相成B. 相得益彰C. 相映成趣D. 相映成辉答案:B(4)他_______地走进了教室,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A. 悄无声息B. 悄然无声C. 悄无声息D. 悄无声息答案:C(5)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_______地去解决。

A. 仔细B. 细心C. 精心D. 用心答案:B2. 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选择正确的句子。

(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B. 他虽然学习好,但是品德不好。

C. 他学习好,但是品德不好。

D. 他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

答案:D(2)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准确的是:A.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B.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完全解决。

C.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

D.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完全解决掉。

答案:A(3)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手法最恰当的是:A. 他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蜷缩在角落里。

B. 他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躲在角落里。

C. 他像一只受伤的小鸟,飞到了角落里。

D. 他像一只受伤的小鸟,逃到了角落里。

答案:A(4)下列句子中,表达最符合语境的是:A. 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B. 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放弃了。

C. 他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

D. 他失败了,但是他放弃了。

答案:A(5)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A. 他看着窗外的雨,心情沉重。

B. 他看着窗外的雨,心情轻松。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陕西 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陕西 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陕西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高三2011-06-10 11:13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陕西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委曲求全B. 一愁莫展C. 明查暗访D. 班师回朝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是经验丰富。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C.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灰心丧气。

D. 他的话让我深受启发。

答案:B(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内容)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______的《水调歌头》。

答案:苏轼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唐代诗人______的名句。

答案:王勃(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内容)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30分)阅读以下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文章内容略)1. 文章中“故乡的云”象征着什么?答案:故乡的云象征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故乡的自然景观?答案: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故乡的山、水、田野等自然景观。

(此处省略其他阅读理解题目)四、作文(共30分)题目:《我的梦想》要求:1. 字数不少于800字;2. 内容积极向上,有真情实感;3. 可以结合个人经历进行叙述。

(此处省略作文部分)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 D2. B(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答案)二、填空题答案1. 苏轼2. 王勃(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答案)三、阅读理解答案1. 故乡的云象征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

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故乡的山、水、田野等自然景观。

(此处省略其他阅读理解答案)四、作文评分标准1. 内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有真情实感。

2. 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是否有文采。

3. 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此处省略作文评分标准详细内容)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模板示例,实际的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会有所不同。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ùo)栩.栩如生(xǚ)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è)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命题人:怀化市三中李远平审题人:市教科院于合长怀铁一中陈金兰怀化一中曾华黔阳一中毛建军(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卷上)一、语言文字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的书写且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思忖.(cǔn)咋.舌(zé)补给.(jǐ)方枘.圆凿(ruì)B、泥淖.(.nào)媲.美(bì)褫.夺(chǐ)以敬.效尤(jìng)C、执拗.(niù)宁.愿(níng)昵.称(nì)瞌.然长逝(kè)D、恫.吓(tîng)砧.板(zhēn)拾辍.(duō)当头棒喝.(hè)2、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我记事以来,乞讨的行迹一直未见杜绝过,即使是在当下,也时常见到乞讨者佝偻的身影蹒跚过市。

物换星移....,二十春秋弹指而过,再看乞讨这一社会现象,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本质的改变。

B、远处连绵的山峰上一道残破的城墙依稀可见,山下面有条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王旭明做客杭州的行程排得很满,记者的采访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在他从宾馆前往浙江人文大学讲堂的路上。

D、按照干部退休制度的规定,不在其位的老领导应该不谋其政,但有些老领导经常干预政务,向现任领导提出许多不情之请....,致使相关部门的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这些经典台词,将引起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出版业当然要讲究装帧艺术,讲究宣传造势和市场营销,但要想真正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1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1届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现实生活的素材更多,从假冒伪劣到品牌效应,从坑蒙拐骗偷到诚信社会,从史玉柱到3Q之争,都可以作为素材;反面的事例可以选择“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件”“苏丹红”“瘦肉精”“三鹿奶粉事件”“醉驾”等等。选择这些鲜活素材,在于行文之中的哲理思索,正面的例子要阐释迷失的经历之后的“回到原点”,反面的素材阐释没有“回到原点”的危害。
四、文体选择:
写作要求里的“生活体验与认识”告诉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议论文。
根据立意的要求,估计记叙文比例会比往年有增加,亲情、友情将是考生选择最多的题材。考生之中也有单亲家庭的,如果考生来自一个离异家庭,写作一段父母和合的故事,将是佳作。特别是写考生自己游走在父母之间,积极撮合,将是最大的亮点。记叙文要求考生注重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这是成功的要素。
(二)19.(1)夸张手法。突出了梁宗岱善于跑路,有强健的体格。
(2)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擅长且喜欢辩论,辩论的技巧出众,辩论时激情洋溢的性格特点。
20.为人富有激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随性洒脱,朗读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治学严谨,才华横溢。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
最佳的立意在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及选取的一个角度: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段友情的回归、一段成长道路的自我反思。这些都是考生最熟悉的生活,可以信手拈来。
三、构思:
本题构思的难度在于作文提示语与文题的距离,提示语只简单地提示原点,而文题却多了“回到”,因此,构思全文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就是说,不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议论文,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美好的原点——破坏、矛盾冲突——回到原点。例如:纯净的环境——发展破坏——治理、恢复环境;幸福家庭——矛盾冲突——回归幸福;纯洁的友情——伤害——恢复友情。

2011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Ⅱ卷) 含答案

2011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Ⅱ卷) 含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ùo)栩栩如生(xǚ)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è)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háng)伍彳(chì)亍着(zháo)装少不更(gēng)事B.造诣(yì)校(xiào)对珐(fà)琅茕(qióng)茕孑立C.蟊(máo)贼弹劾(hã)勖(xù)勉鲜(xiān)有所闻D.圭臬(niâ)肖(xiào)像迤(yǐ)逦咄(duō)咄逼人答案:D。

【A着(zhuó)装B校(jiào)对C鲜(xiǎn)有所闻】【解析】行伍(háng wǔ):(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用“行伍”泛指军队(2)排列的行列。

彳亍(chì chù):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着装(zhuózhuāng):(1) 穿着服装(2) 服饰。

少不更事(shào bù gēng shì):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造诣(zào yì):指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

(用于在某行业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名气的人身上。

)校对(jiào duì):(1)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珐琅(fà láng):涂料名。

又称“搪瓷”。

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

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ã lì):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蟊贼(máo zãi):(1)吃禾苗的两种害虫(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1.A2.B3.B 4 .C 5D 6.D.7.(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耙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8.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高10.(1)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2)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11.(1) C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3)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4)答: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12.(1)C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答: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磅秤/磅礴仿佛/佛手瓜刨除/刨根问底B. 钥匙/汤匙漩涡/涡轮机调节/调虎离山C. 驻扎/扎实亲事/亲家母伎俩/仨瓜俩枣D. 果脯/胸脯胳臂/长臂猿倔强/强颜欢笑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签署发贴子雍容华贵万事俱备,只欠东风B. 端详螺丝钉额手称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C. 惊诧震慑力眼花瞭乱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 延袭扫描仪不屈不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

专家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 提出产生适合B. 提出引发合适C. 提醒产生合适D. 提醒引发适合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 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 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 《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D. 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

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

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

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

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

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

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

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

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

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

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6.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7.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④⑤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第Ⅱ卷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学而》)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李商隐《锦瑟》)(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