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四大诉求及如何夯实基础

合集下载

制造企业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问题

制造企业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问题

制造企业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问题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解决交货拖期、库存资金的大量占压、产品质量不稳定、有订单但又做不出来、生产系统效率低等等不良现象的困扰,国内制造企业决定通过精益生产咨询,引入单元生产、精益生产管理、TQM、TPM与生产流程再造加强生产管理的过程控制、提高制造系统的灵活性、合理布局生产系统运行过程,提升企业市场反应速度,以整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那么,在进行精益生产咨询时,制造企业应该关注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呢?1、生产运营管理部分人员生产理念落后,没有形成以定单为中心的生产运作理念。

生产统计与分析系统不完善,难以有效评估公司生产系统的状况。

生产模式造成中间在制品较大,占用了较大的资金和生产空间。

样品试制操作不规范,导致浪费了大量生产时间。

对交货期不断调整,掩盖了制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生产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解决,造成系统反应速度缓慢。

现场缺乏作业标准,员工作业不规范,随意性强,造成品质不良。

现场物流管理缺乏标准,造成物流混乱。

标准规范化管理做得不够,生产工作缺少标准化,作业标准不完善,标准制定不合理。

2、设备管理方面企业设备一肩挑着两头,一边是企业产品关乎企业的生命,一边是员工安全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所以设备管理决定企业的未来。

目前大多制造型企业对设备管理重视不够,设备保养机制不健全,突发故障较多,故障停机次数也比较频繁,管理属于故障抢修管理层面。

设备点巡检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属于随意的定性管理阶段,点检现代化检测工具缺乏,目前还停留在望,闻,摸,听的老中医阶段。

设备维护以计划型维修为主,依靠经验和设备运行时间判断维护计划周期,设备维修过剩现象存在,同时设备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与我们现在提出的设备预测性维护状态管理,以及TPM管理体系要求相差甚远。

3、品质管理方面众所周知,良好的产品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

品质管理是实现产品稳定而实施的组合手段的总称。

众多企业品质保证体系不够健全,部品检查、制造检查、QC检查、自主检查等检查体系要加强。

《中国制造2025》纲要

《中国制造2025》纲要

《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国制造2025》开篇即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针对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和科技水平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要素成本上升的短板,《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

第一步,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

为此,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一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包括:依托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信息栅格、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试验;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等。

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包括: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统筹利用生产与消费、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等投资基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等。

三是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包括:允许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持股;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改革试点经验等。

四是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包括:推动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落地实施,着力打造若干具有国内辐射引领作用的创新中心等。

五是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包括:健全科研院所运行保障机制,适当增加研究课题自然科学基金中工业领域资助占比等举措;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等。

六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包括:加快工业信息物理融合、探索开展跨界融合示范、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和“工业+互联网”模式等举措。

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和战略支撑可以概括为:实施八项专项、夯实四个基础、打造四大工程、实现两个“四强化”、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困难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困难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

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困难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国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虽然中小制造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在技术创新、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困难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困难现状1.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中小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对薄弱。

一方面,由于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和科研人才,中小制造企业往往难以培养和吸纳高层次的技术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研发投入和资源,难以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

2. 资金筹措困难中小制造企业在资金方面面临困境。

首先,由于规模较小,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低利率贷款,而高利率的融资成本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小的压力;其次,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相对较低,难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的流入。

3. 市场开拓不畅中小制造企业的市场开拓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

此外,中小企业的品牌认知度较低,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任度有限,这也给中小制造企业提供创新的机会。

二、发展对策建议1. 推动技术创新为了提升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研资金支持,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激励政策。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科研成果和专业技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2.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如发行债券、吸引风投等。

此外,政府可以引入信用评级机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吸引更多的资本关注。

3. 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声誉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设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在市场开拓方面,企业可以借助电商平台和数字营销手段,推广自己的产品。

此外,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推广活动,提升中小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声誉。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现象。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制造商必须面对着诸多的瓶颈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应对这些问题,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品质和竞争力,成为了当前中国制造业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瓶颈问题一:成本问题制造业中最大的瓶颈问题便是成本问题。

中国制造业现在依然以廉价为主要优势,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海外产业的投资,但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缺乏创新等等。

同时,制造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制造商必须面对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高等一系列困难。

如何降低成本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等方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供应商体系,降低原材料价格,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降低工人的流失率和培训费用,优化劳动力使用,也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

瓶颈问题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依然缺乏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主要生产一些廉价的中低端产品,很难在产业链上寻找到自己的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多数以低成本为优势,流程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价格竞争是主要特点,缺少研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提高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需要顺应市场变化,加强技术研发、产品革新和创新管理,研发出具有专利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

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科技团队,加强研究机构和产业的协作配合,把研发团队与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重塑中国制造的形象。

瓶颈问题三:人才短缺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短缺成为了阻碍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当前,中国制造业人才的整体水平较低,从事高端制造业的专业人才极为稀缺,加之劳动力稳定性不高和管理人才不足,导致制造业面临着人才瓶颈的突出问题。

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需要从多维度出发。

当前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江飞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7期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今已跃居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

但是须看到,中国离制造强国仍有相当距离,制造业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比如粗放式规模扩张的产业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在国际市场上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精益制造能力、高品质产品生产能力与质量管控能力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至于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

2019年初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制造业发展应具有较高的效率,这包括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配置效率以及生产率的持续提升。

第二,制造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产品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加工精度等逐渐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更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

第三,制造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不断积累与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逐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四,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制造业发展与环境生态可持续之间的协调。

第五,制造业包容性增长,让更多的人能公平地参与到制造业的发展中,并分享由此带来的繁荣和利益,为低收入阶层创造更多提高收入的就业机会。

目前,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仍是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

公平的市场竞争能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不断改进市场的配置效率,并迫使企业不断创新、提升效率与产品质量。

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的落实相对缓慢,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冲突。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中国部分行业通过实施严格管制准入与投资审批制度,维持着较为严重的行政性垄断;二是部分产业政策仍然具有“保护和扶持在位大型企业,限制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市场地位的挑战和竞争”的特征;三是投资核准、市场准入、强制淘汰(去产能)是中国推行产业政策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重要手段,这些政策手段具有显著排除与限制竞争的特点。

夯实基础 行稳致远——2020年主编寄语

夯实基础 行稳致远——2020年主编寄语

中国机械工程第31卷第1期2020年1月上半月夯实基础行稳致远2020年主编寄语董仕节㊀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中国制造业70年来通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近年来围绕智能制造的布局和计划推进亦初见成效,这必将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但是,中国制造业仍需直面原始创新能力不强㊁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㊁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未来,中国应如何推进自主创新㊁寻求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如何真正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国制造业以何种姿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由大谋强,进而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从前沿学者㊁一线工程师到高层决策者,都在深度思考,探究的目光已触及基础科学研究㊁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体系构建等各个方面.2019年3月,59名前沿学者联名呼吁:尽快制定全局性㊁战略性㊁独立的国家基础科学发展规划,从发展方向㊁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优化现有基础科学总体布局,重塑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学界㊁企业界的人士也频频疾呼:要高度重视㊁切实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只有夯实工业基础,才可能推进制造产业迈向中高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在此时代机遇下,中国制造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深耕基础,化危为机,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加速向数字化㊁网络化㊁智能化升级.2019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 2022年)»;2019年12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些对科技创新㊁制造业发展的前瞻布局,昭示着国家加快补齐短板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考验不断,求索不止!2019年科技期刊界最重磅的事件当属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该计划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方阵为核心目标,立足科技期刊服务创新㊁引领创新的根本功能,系统构建支持体系.这是面向国际,培育㊁提升中国期刊头部力量的国家行为,更是对尖兵梯队之外的其他中国期刊 聚焦读者价值㊁提升学术服务能力 的急迫召唤和强力提醒.3年前,面对国内学术出版的困境,«中国机械工程»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刊(简称 会刊 ),为发挥科技期刊应有的社会功能,塑造好会刊品牌形象,通过广泛调研和求教,设定 服务读者 为办刊目标,明确 学术性与工程性并重 的期刊定位,并以务实行动探索转型发展之路.2019年,会刊着力加强新栏目体系的建设,出版了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专辑㊁高速铁路无缝钢轨系统专辑,举办了先进制造技术前沿论坛,实现了录用论文网络首发.2020年,会刊将继续跟踪学科前沿和重大工程,围绕研究重点和热点组织出版专辑;重点聚焦连接工程前沿,加大创新主体实践成果的报道力度;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工作,更好满足读者需求.我们将通过每一个微创新,逐步补齐内容采集㊁编辑出版㊁传播及服务期刊出版全产业链上存在的短板,提升知识服务能力.2020年新年伊始,«中国机械工程»迎来创刊3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们万分激动又百感交集.回看1990年启航之时,会刊在创刊词中阐明了创办宗旨:集中反映机械工程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系统报道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重大学术活动及最新的学术进展;宣传和反映会员的重大科技成就与呼声;努力建立学术界与企业界的联系.30年来,我们一直秉持这样的初心,出刊30卷㊁528期,刊发13086篇文章,报道了大量机械工程各分支学科的前沿进展和综合成就,记录了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为学科发展作出了贡献.会刊容量从双月刊扩容至半月刊,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内机械类科技期刊中名列前茅,赢得诸多会员和读者的厚爱.我们也十分清醒地看到,面对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标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会刊服务引领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能力还不强,聚焦学科前沿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足,反映制造业重要技术进步的文章㊁首发报道的高水平重大创新成果㊁刊发的高影响力论文还不多.30年前,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信任和指导,使会刊赢得了自身发展的高起点;30年来,在历届编委会的引领㊁学科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热忱支持和学会各级组织的倾情相助下,会刊不断发展壮大.回首来路,有辉煌,有缺憾;展望未来,有挑战,有期待.我们坚信:伴随着中国制造业前进的坚实步伐,在广大专家学者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鼎力支持下,会刊定能稳步前行,为我国机械工程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助力,不负会刊的时代使命!值此会刊创刊30周年之际,编辑部诚邀业内长期支持会刊的专家学者撰写学科进展和工程前沿的文章,集结成辑,是为纪念,更期盼启迪未来!亲爱的读者㊁作者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奋进,共同谱写«中国机械工程»未来新篇章!4。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被迫停产、甚至破产。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中国制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向自主创新等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中国制造”引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为我国出口贸易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荣的“中国制造”也暴露了很多缺点,尤其在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制造”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大量的国内企业破产,出口量大幅缩水……这让我们不得不对“中国制造”重新进行审视、思考。

1 “中国制造”及其历史回顾1.1 “中国制造”的定义“中国制造”顾名思义,即指中国制造的产品。

现在对“中国制造”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代指全球最廉价的产品,现有国内国际公认是一般由外国设计而由中国制造的产品,意指中国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环境、运输等成本,却只能拿最少的收益。

1.2 “中国制造”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2004年已增加到11584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1978年我国出口额是97亿5000万,到了2004年已达到了5933亿2600万[1]。

单从这点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

而出口额的巨大增加,无疑让“中国制造”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向世界。

2 “中国制造”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

“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行销全球。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制造”我们会发现中国企业制造的大都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

2.1 “中国制造”商品结构不均衡“中国制造”基本都是生产、生活用品,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破环环境力度大、利润低;而有技术含量、利润高的产品只占了很小部分。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建议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建议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建议一、问题概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和人才短缺等。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1.原因分析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一方面,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注重模仿和跟随,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建议措施为了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1.原因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低端重复、高端空白”的现象。

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在传统产业上存在着过剩的现象,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发展缓慢,无法与国际市场竞争。

2.建议措施为了解决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该加强对高端制造业的扶持和引导,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四、资源环境压力加大1.原因分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一方面,能源、水资源等日益紧缺;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废气等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

2.建议措施为了减轻我国制造业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应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同时,还需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并加大对环保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

五、人才短缺1.原因分析我国制造业人才短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制造业注重的是数量扩张,而忽视了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工作环境相对较为艰苦,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

2.建议措施为了解决我国制造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应该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道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环境保护以及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之道。

一、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产能过剩、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

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同时,还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市场导向的人才,加强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着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同时,要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三、环境保护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中国制造业需要应对环境保护的挑战。

当前,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能源消耗高、排放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状况,中国制造业应加强绿色制造,推动节能减排,提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要加大环境管理和监督力度,严厉处罚环境违法行为,推动企业全面履行环保责任。

四、人才培养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技能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工人技能水平。

同时,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环境保护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绿色制造,加强环境保护;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人技能水平和科技人才素质。

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和工程分工方案

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和工程分工方案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五)产品强质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质监局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局
(六)绿色制造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厅
(七)军民融合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国防科工办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
序号
任务和工程
主要内容
牵头部门
参与部门
(八)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
23
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
制定技术改造投资重点领域导向目录,进一步扩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协同及全产业链技术改造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资委、科技厅
省国防科工办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
搭建“军转民”、“民参军”对接合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军民结合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军民结合产业资源要素协调保障机制,支持军工企业、院所资产证券化。
省国防科工办
省国资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1
提升军民双向融合水平。
开展“军标民标”融合行动,引导和支持民企进入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12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质监局
序号
任务和工程
主要内容
牵头部门
参与部门
13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然而近年来,制造业发展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成为当前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导致部分企业产能外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虽然中国制造业在数量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在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很大的欠缺。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中国制造业依赖进口技术和核心零部件,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应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制造业长时间以来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治理不力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也损害了中国制造业的声誉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鼓励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结构单一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产能仍然不足。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中国制造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潜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领域转移。

五、质量和品牌建设不足中国制造业一直以来在质量和品牌上受到一定的质疑和挑战。

质量问题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建设不足也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质量和品牌建设水平,应加强对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培训,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强品牌推广和宣传,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问题、产业结构单一以及质量和品牌建设不足等主要问题。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临问题及对策建议2019-06-04(⼀)与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相⽐,我国制造业产值虽然增长很快,但仍很低,说明我国制造业制成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制造业规模的扩⼤不仅是数量上的“膨胀”,⽽且必须是技术的“升级”。

这⼀切表明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就显得⾮常迫切。

“⼗⼀五”乃⾄“⼗⼆五”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

⽬前,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制造业⼤⽽不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偏弱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资⾦技术密集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不强的状态,核⼼制造业仍偏弱,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装备制造业竞争⼒不强。

装备制造业是各个⼯业化或后⼯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被认为是国家⼯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

在⼯业化进程中,制造业结构应适度“重型化”,提⾼重型制造业在整个制造业中的⽐重,特别是提⾼装备制造业的⽐重和技术⽔平,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

但是⽬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重还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本的43.6%、德国的46.4%。

⼆、具有⾃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产业技术升级缓慢改⾰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依靠外资流⼊所带来的先进技术设备,⽽且多以⽣产线和最终设备为主的格局,对制造业的升级影响就突出地表现为企业的⾃主研发能⼒较低。

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个技术急不可待的过程,由于⾼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益⼴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技术因素对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影响迅速扩⼤,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基础技术的新突破。

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各国在技术领域的竞争的加剧,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以继续依赖规模引进,因⽽必须尽快提⾼我国产业技术的开发与创新能⼒。

三、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密集型⾏业的竞争优势仍较弱从产业竞争优势的⾓度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基本上是低或中低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和中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则⼤多数处于竞争劣势,即使近⼏年出⼝增长较快的电⼦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份额⾼的产品主要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元件、通信设备和家⽤视听设备,⼤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产品,是技术密集产业或⾼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产品。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与提升措施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与提升措施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与提升措施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的制造业竞争愈发激烈,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制造业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支柱。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已经跻身国际前列,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竞争力的措施。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制造业的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占到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30%以上,其中包括了从家电到汽车,从机械到电子、通信设备等多个领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30万亿元,同比增长6.9%。

而全年实现工业利润总额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长5.4%。

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实力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

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分析1. 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

就劳动力成本而言,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工资水平较低,劳动力成本低廉。

这也成为外国投资者选择到中国投资制造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中国还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海量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的素质、稳定性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认可。

2. 缺乏自主研发创新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得不到充分保护,我们大多数还处于模仿、跟随的阶段,而且很多生产工地也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随着国家对科技的不断投入,国内一些企业的研发技术和创新意识日渐增强。

3. 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由于国内制造业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品牌知名度不高,因此在海外市场存在很大的挑战。

一些企业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提升,加强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措施1. 创新,培育核心技术创新才能成就伟大,可以通过联合研究、低碳绿色生产制定研究计划和开发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技术革新,培育自有核心技术和科学知识产权,进而提升产品质量,多元化产品体系。

2. 加强品牌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支柱,企业需要提高品牌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加强品牌营销,对于推广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注重品牌文化的塑造,强调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尊重度,加强网络推广和宣传等方式。

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领先

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领先

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领先中国制造业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中流砥柱,虽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为了实现新质生产力领先,中国制造业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提高产品质量。

以下将就中国制造业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领先进行探讨。

一、提升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实现新质生产力领先。

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立足,就必须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强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制造业要加强智能制造的研究和应用,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领先。

三、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可以实现生产全链条上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中国制造业应该加快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步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加强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制造业的主体,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中国制造业应该加强企业的创新意识培养,激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信任。

中国制造业应该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的质量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六、加强产业协同产业协同是实现新质生产力领先的重要途径,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的互补,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应该积极推动产业协同,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合作,共同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

七、优化生产过程优化生产过程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益化管理和持续改进,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可以列举如下:
1. 低质量产品问题:部分中国制造产品存在质量不稳定或不达标的问题,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对策:加强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提高产品质量。

2. 资源浪费问题:在制造过程中存在能源、材料等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现象,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对策: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制造,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上升,一些传统制造业面临竞争压力。

对策:加强技术创新与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4.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问题:中国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依赖于模仿与跟随。

对策:加强科研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与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

5. 供应链管理不完善问题:一些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存在不足,导致交货周期长、配送效率低等问题。

对策: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强与供应商合作,优化物流配送,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能。

6. 产能过剩问题:某些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降。

对策:加强行业规划与调控,合理控制新增产能的投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行业盈利能力。

7. 缺乏品牌影响力问题: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缺乏独立的品牌影响力,难以获得更高附加值。

对策: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综上所述,改善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需要全面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与环境友好性,加强供应链管理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努力。

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向及其对策

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向及其对策

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向及其对策一、概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环境瓶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等,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当前,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

三、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品牌的美誉度,并且开创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提高品牌的有效传播和销售能力。

四、加强产业互联网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是中国制造业提升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路径。

要加强产业互联网建设,需要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和知识共享,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五、加强品质和安全管理加强品质和安全管理是保证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要加强品质和安全管理,需要强化标准制定、质量检测、安全监管、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要加强品质和安全意识的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六、创新思维和市场导向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应始终保持创新思维和市场导向。

要加强创新思维和市场导向,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用户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展创新试点,深化市场营销模式,推动公司内部提高市场竞争力。

七、结论以上五个方向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积极配合,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优秀的制造业生态环境,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时代。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柱,其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愿意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技术升级技术升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仍有很多企业停留在传统工艺和初级生产阶段。

因此,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深度消化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技术升级的重要性。

我们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消化,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

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曾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品牌推广,成功打造出国内知名的品牌形象。

这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服务化转型服务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已经不再仅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更加注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通过服务化转型,制造业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在一家制造企业工作的过程中,见证了公司从产品制造向服务化转型的过程。

公司通过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黏性,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期间,参与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项目。

了解当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为我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出建议。

了解当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为我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出建议。

了解当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为我国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出建议。

当前中国制造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1.质量和创新:中国制造在过去主要注重量产和低成本优势,而面临质量问题和缺乏自主创新的挑战。

中国制造需要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向高质量制造迈进。

2.品牌和形象: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认可度相对较低。

中国制造需要积极提升品牌形象,树立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并加强品牌营销和传播。

3.环境和社会责任:中国制造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面临压力。

中国制造需加强环境标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推动绿色制造和可循环经济,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以下是一些建议:1.创新驱动: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研发人才。

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

2.贸易便利化:进一步简化贸易程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加强海关和贸易监管领域的电子化和信息共享,促进跨境贸易的顺利进行。

3.扩大开放和合作: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转让。

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与各国的经贸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4.加强品质管理和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遵循国际质量标准。

积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加强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份额。

5.资金和金融支持:加大对贸易领域的融资支持,提供融资和投资平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

6.加强合作与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公私合作平台,促进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升政策配套性,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

7.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适应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些建议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构建贸易强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和贸易的开放与合作。

同时,政府、企业和全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共识和合力,促进贸易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工业强基工程,夯实工业基础,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工业基础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表达,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能够满足整机和系统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

但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共性技术缺失;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不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信息服务等能力薄弱。

工业基础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主机、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信誉,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

未来5-10年,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迫在眉睫。

工业强基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任务,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推进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推动全社会齐心协力,抓紧抓实,长期坚持,务求抓出实效。

二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高端突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产需结合、协同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创新为动力,质量为核心,聚焦五大任务,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发展推进机制,为建设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企业四大诉求
中国企业也像美国企业一样,将提升运营效率视为重要杠杆,但未来12个月,它们可能会更看重降低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他们认为这才是提高利润率
的关键所在。

这种意识再次说明,中国企业越来越担心工资上涨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今后的增长。

要实现稳健持久的增长,另一个关键任务是建立坚实的运营基础——包括生产设施网络、人才,还有支撑运营灵活性的科学经营模式。

按照参与调查的中方高管的说法,中国制造企业已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运营的某些关键环节依然存在缺陷,这可能使其难以达成自身的增长目标。

首先,中国企业认为其运营模式需进一步支持资源的灵活调配,从而适应需求的不断变化。

在某些促进灵活稳健运营的关键领域中,中国制造企业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例如,它们现在可以更加准确地体察到市场变化趋势,增强网络运营活动的透明度,部署模块化业务流程,并且深刻地了解本地文化差异。

虽然如此,它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渗透到运营工作的所有环节,这说明中国企业仍有提升能力的空间。

为了强化这方面的能力,90%的中资企业把2014年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改善运营模式上,而采取如此做法的美国企业只占71%。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最核心的关注点就是人才、技术、业务流程建设,以及政策框架和能力建设。

其次,中国企业认为生产设施网络需要优化,例如搬迁或新建工厂,以减少经营成本、开辟新市场。

制造企业必须要认真分析在哪里、以什么方式生产产品才能打入新市场,必须要提升反馈客户的敏捷度,同时降低总体运营成本。

经过这样的分析判断后,企业往往会决定将生产设施由一国迁至另一国,或在新的市场中建立生产设施。

对一些制造企业来说,生产选址主要取决于成本下降的幅度。

2011年以后,37%的中国制造企业(等比例的美国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了搬迁,主要是迁往国内其他地方。

同一时期,43%的中资企业(48%的美国企业)建设了新的生产基地,大部分也在中国国内。

此外,40%的中国企业(26%的美国企业)正在考虑2014年生产活动的迁址事宜。

中国制造企业提到最多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

中国劳动力的每小时平均报酬已从2001年的0.72美元出现了迅速上涨,预计在2015年将达到6.31美元。

这也说明,中资企业正期盼着新建生产设施能够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40%的中企高管指出,开辟新市场的强烈意愿是其决定新建设施的前三大因素之一。

43%的高管认为,该因素很可能也是企业未来搬迁决策的三大动因之一。

这些发现说明,中国制造企业正在重复着美国同行的发展路径。

美国制造企业如今正想方设法把生产基地向主要的需求市场——美国和中国靠拢,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客户反馈速度、缩短发货时间,而且还可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研究发现,降低劳动力成本虽是生产选址的一大决定性因素,但它已不再像美国企业过去那样是首要因素。

换言之,对于美国企业,生产迁址正日益成为一种促进增长的战略,而非简单的效率提升之举。

而就中国企业来说,尽管它们不断追求价值链的提升,但在生产选址中,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仍可能扮演主角。

几乎所有(97%)的中方高管都表示,他们在未来12个月中将显著或大幅增加合同制造的比例,而有此表示的美国高管仅占66%。

与美国同行相比,中国高管更有可能将合同制造视为其长期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缓解短期能力局限的一种手段。

再次,中国企业认识到需要尽快弥补人才短板。

生产企业不断聘用人才,但很多企业在一些关键岗位上仍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

对于当今的中国企业而言,在面临着以下三项挑战的情况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前面已提到的工资上涨;二是劳动力老龄化导致工作技能缺失(中国15岁-64岁人口的数量将自2015年开始萎缩,新生劳动力到2020年将会比2010年减少30%);三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落后于很多工业化国家(比如美国工人的平均生产力水平是中国的3倍)。

86%的中国企业自2011年以来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生产员工队伍,美国企业这一比例仅为72%。

其中,37%的中国企业在招工时,新增用工大多为临时工或全职合同工,而非全职或兼职的小时工。

七成的中国高管表示,2014年企业将继续聘用和增加生产人员队伍,首先是增加全职员工的数量(69%),其次分别是合同工(60%)和兼职员工(51%)。

尽管招聘力度很大,但调查发现,中国企业总体上各岗位都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这类企业的数量明显多于美国。

更多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人才匮乏是企业下一年度实现增长目标的最大挑战,其比例几乎是美国高管的3倍(26%vs.10%)。

为了弥补差距,69%的中国企业很可能会采取将绩效奖励同个人业绩和企业利润挂钩的方式,60%的中国企业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与福利政策。

第四,中国制造企业都在仔细权衡投资计划,力争使投资在新建资产和现有资产之间取得妥善平衡。

中国各企业正在不断将资源有针对性地投放到重点业务领域中。

不过,很多中国高管指出,在安排新设备与技术投入的同时,也应努力使现有资产创造更多价值。

2011年以来,四分之三的中国企业和80%的美国企业都进行了资本投资。

这些投资大都流向了新的生产设备和现有生产厂房的基础设施两个方面(62%)。

大约一半的中资企业表示,它们在生产技术(54%)和新厂房建设(50%)方面进行了投入。

过去两年间,中国国企的投资力度逐渐走强,而私企的投资力度逐渐放缓(尽管仍在增加)。

中企高管表示,2014年投资活动将持续,绝大部分企业计划将投资重点放在生产技术和新生产设备采购两方面。

63%的中国企业和59%的美国企业表示,它们非常重视延长现有资产的寿命和贡献,并将通过一整套措施实现这一目标,包括:减少浪费的精益举措(82%)、全面生产管理(73%)、自动化技术(68%)和分析法(27%)等。

大约四成的中国企业计划引进质量管理、精益转型、生产流程优化,以及库存管控等先进手段。

信息技术也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投资领域。

近90%中资企业表示,它们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绩效管理工具方面,比如监控面板和指标衡量系统、质量控制手段,以及ERP解决方案等。

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夯实基础
中资企业正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要弥补在关键生产技能方面的巨大差距,切实改善生产效率水平,并且大幅提升整体的运营灵活度。

另一个最重要的挑战是,中国消费者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传统的城市-农村二元化消费模式,正在被很多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及新一代的数字消费者所代替。

这一发展趋势要求中国企业着力发展新的能力。

全新的竞争环境形成了重大挑战。

在人才济济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既面临美国、德国等复苏的制造业大国竞争,又面临着日益成熟的发展中经济体的竞争。

竞争加剧要求中国企业一定要提高生产力水平。

但中国的生产力增长已经放缓,而工资水平却在迅速走高,加上最终产品定价难以提升,有可能会侵蚀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速度、敏捷性、成本等方面,中国企业今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服务,将会大大影响到企业实现稳步增长的能力。

中国国企的转型极为缓慢。

事实上,国企的运营效率较2008年之前有了大幅下降,与私企相比更是每况愈下。

即使那些已经取得进展的中国企业,大部分正在经历的转型都属于渐进式的、零敲碎打式的。

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制定出了全面系统的转型规划,这正是打造企业未来竞争优势和实现盈利的必要之举。

中国企业的乐观态度,掩饰了将来为实现国内外两大市场的双赢而在基础工作方面必须要做出的巨大努力。

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应当做好这些工作:
1、继续大幅提升企业生产力水平,这样可在价格低企而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有效地抑制成本上升;
2、创建高效且适应性强的(全球与地区)运营模式以及端到端供应链系统;
3、加大对迅速变化着的客户及运营活动的洞察与分析投入;
4、彻底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充分考虑到正在席卷所有工业化经济体和众多行业的制造业数字化革命;
5、全力打造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经营方式。

中国企业的未来一片光明。

但要想实现真正的增长,还必须要采取战略性、全局性的措施。

如能突破以往所采取的那种仅限于技术层面、零散式的短期变革(尽管这些举措过去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切实满足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澎湃引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