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战略
华为的全球化战略与成功经验
华为的全球化战略与成功经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国企业正在摆脱以往的“中国制造”身份,逐渐走向世界。
其中,华为无疑是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同时也在智能手机、云计算等多个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一系列的成就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和成功经验。
全球化战略的基石:技术研发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年的磨练和实践,最终逐渐形成的。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华为一直坚持的技术研发路线。
在华为看来,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赢得市场和用户的基础。
因此,华为大力投入研发领域,将大量的资本、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成功地发展出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和专利。
这些技术和专利不仅提升了华为的市场竞争力,也帮助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彼时,华为的进行了极大的创新,将核心技术及研发能力与业务相结合,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
这也让华为成为了世界领先电信设备供应商,同时也成为了世界领先的智能手机制造商,为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开放合作:全球抱团在全球化转型中,华为不断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鼓励开放合作。
这种开放的态度不仅帮助华为在技术领域前进,也为全球性的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一个中国企业,从一开始,华为就坚持秉持开放的态度,愿意与各类企业、技术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展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华为走向全球的重要方式之一。
华为甚至通过构建“全球抱团”的策略,围绕核心技术建立起一整套联盟体系。
这些联盟涵盖了各种不同领域的合作内容,旨在为客户提供一种更综合、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开放、合作的理念也可以在华为公司内部看到,华为员工多元化、国际化的团队与文化,相互合作、支援。
全球化:跨足各个国家和地区华为的全球化战略得以成功实施,也离不开它对跨国市场的开拓和投资。
实际上,华为的业务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一直非常不错。
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强国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其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时,中国制造业也在不断地寻求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而其中,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战略成为了当下广受关注的两个主题。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型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品牌、质量和技术含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制造业。
而制造强国战略则是近年来由中央政府提出的新的国家战略,其目标是实现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型,将制造业培育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产业。
相较于以往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具有更加前瞻性和战略性。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制造业的现代化,构建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品质水平。
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创新更是现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政府要牵头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建设,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项目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能力。
其次,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和智能化。
环保和减少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课题,只有实现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才能真正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
因此,我们要不断推动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能效水平、资源效率和环保性能。
另外,要注重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提升。
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人才培育和职业技能提升已成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所在。
中国企业全球化十大模式
中国企业全球化十大模式1.资源获取模式: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收购等方式获取国外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这种模式在近年来特别受到中国能源公司的青睐。
2.产业转移模式: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如东南亚和非洲等地。
这种模式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3.品牌建设模式:中国企业通过品牌建设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形象和竞争力。
这种模式通常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市场推广,如华为、联想等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建设。
4.技术引进模式: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并购等方式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研发能力。
这种模式在高技术领域尤为常见,如中兴、海尔等企业。
5.代工模式:中国企业通过承接国外企业的代工业务,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降低成本。
这种模式在中国制造业发展初期非常常见,如富士康、和硕等企业。
6.市场开拓模式:中国企业通过市场调研、推广等手段在国外市场进行开拓,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和销售渠道。
这种模式在中国消费品和电子产品出口企业中较为常见。
7.文化输出模式:中国企业通过文化产品、艺术表演等方式将中国文化输出到国外市场,提升国家形象和产品竞争力。
如中国传媒集团的国际传媒业务。
8.投资并购模式: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合资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
这种模式在中国金融、地产等行业非常常见。
9.创新研发模式:中国企业通过创新和研发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如华为和小米等企业在5G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方面的创新研发。
10.企业社会责任模式:中国企业通过实施社会责任项目,提升企业形象,同时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回报。
如中国移动的绿色通信项目。
以上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十大模式。
这些模式不仅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策略和路径,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模式还将不断演变和创新,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5月8日《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占有着重要的市场份额。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处理将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制造业的战略中国制造业的战略主要是基于低成本、规模效应和劳动力优势,以满足出口需求。
然而,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价格竞争和品质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
制造业的价值链不断向上游延伸,以创新、设计和品牌建设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转变战略,从纯粹的低成本生产转变为提高品质和服务水平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从而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二、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国制造业从低质量、低劳动力、低技术向环保、安全、高品质、高效盈利的方向发展,是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环保方面,中国制造业存在诸多问题,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地方环境污染。
中国政府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管理,制定了环保标准和法规。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中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可管理环境。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协调好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之快,对劳动力的依赖相对较高,但企业缺乏管理经验,未能完全保障职工权益。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需要改善工作条件,推行透明的管理,保障职工权益和利益,同时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制造业发展的行列。
在经济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市场竞争力。
同时,中国政府还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和技术创新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需要逐步摆脱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加强技术创新,改变制造业竞争模式,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策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
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
而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
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步扩大:19 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 6年均占五家,1 998年上升为六家,到XX年己达到九家(注:根据历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名单整理。
)。
因此,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国家。
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
全球产能过剩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全球产能过剩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产业制造大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全球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如何呢?一、高质量制造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过去的中国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紧密联系,但是这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全球创新竞争日益激烈,单一的制造业不再能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竞争力。
因此,在当前国际经济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制造应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高质量制造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含量、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严格的制造标准以及更高水平的可持续性。
同时,也意味着高成本,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做好必要的投资和组织成本管理,以便取得成功。
二、注重技术革新,提升产业价值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下,技术革新对于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在应对全球产能过剩的同事,产业价值的提升将成为关键。
而产业价值的提升,必须依赖于技术创新。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研发,才能在产品质量和性能方面获得更高的竞争力。
这需要企业通过财政资助、研究合作、人才培养等各种方式,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
三、拓展产品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力全球产能过剩局面下,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这时,拓展产品市场以及加强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中国企业需要寻找可以形成合作的国际公司,取得更多市场份额。
另外,还需要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以应对市场竞争。
在此过程中,企业还需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
四、加强环保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产能过剩的环境下,环保制造成为了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做出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为此,中国企业需要加强环保问题的重视,加入环保发展的浪潮,转型为更加环保、可持续的企业。
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中,高质量制造、技术革新、拓展产品市场以及加强环保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方向。
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正呈现出日益增长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的制造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贸易和合作。
全球化给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竞争。
本文旨在分析并探讨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 国际分工与产业升级制造业全球化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国际分工的日益加深。
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其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为基础,形成了相对特化的产业结构。
例如,中国以其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制造业规模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制造基地。
而发达国家则着重发展高端技术和创新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附加值的提升。
2. 跨国生产和供应链管理全球化使得制造企业能够跨越国界进行生产和供应链管理。
众多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合资企业和供应商网络,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规模的优化。
跨国生产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应对变化。
3.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全球化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制造业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为制造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
4. 跨国企业竞争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制造业中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跨国企业之间展开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产品,更多地转向供应链、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
同时,跨国企业之间也展开了合作,通过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5.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制造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成为行业的重要关注点。
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技术升级,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绿色制造不仅有利于企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也符合全球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
总之,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手段提升自身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策略.docx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制造业也在开始新一轮的转移,给我国制造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中国制造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积极融入国际大分工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制造业;经济全球化;发展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它在深度和广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
在此背景下,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特别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一方面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异常严峻的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带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一)加快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出口产品多、投资领域宽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具有全方位提升制造业增长质量之功效。
由于我国长期赖以进行生产规模扩张的国内市场环境已不复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取向。
世界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是国内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大机遇,积极地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壮大制造业的规模,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扩大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与价值,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加速我国的制造业发展。
(二)促进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一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已经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和工业配套能力;船舶工业、纺织工业和家电工业等产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强势产业;服装、化纤、钢铁、电解铝、水泥、电视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电解铝、钢、水泥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 20%、 23%和 40%;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制造业集群初具雏形;一大批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正在成长,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发挥,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与发展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中国制造2025战略被视为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蓝图。
本文将从实施和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现状和未来。
一、实施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自2015年提出以来,经过多年实践的国家战略。
为了实现该战略的落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区。
例如: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借助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其次,政府引导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例如,国有企业比亚迪建立了一个由九大工程研发中心和90多家附属企业组成的技术创新平台,并把80%的利润用于研发。
再次,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制造业的竞争。
例如,中国建筑集团承揽了印度的达赖耶建筑工程等大型工程,同时,建立国际化的营销网络,用设有语音、视频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完成“云招标”,获得了海外客户的赞誉。
二、发展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赋予了制造业更多的宏观发展的机遇。
未来,中国制造企业有着多个发展的方向:1、技术创新。
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国与国际市场同步发展。
例如,北汽集团首款量产车将在2020年正式上市,成为国内最智能的SUV汽车。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制造将破解制造业的劳动力短缺等难题。
2、高端制造。
过去,中国制造业以低成本的加工制造打入国际市场,低端的品质不可避免。
未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介入,激烈的竞争对手已经要求制造业不仅扩大市场覆盖面,而且要提升产品的品质和配套服务。
例如,在高端智能机器人领域,通过拓展技术应用,中国企业已能与国际领先机构展开竞争。
3、转型升级。
转型是中国制造企业面对全球化竞争的关键。
如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推动下,制造业正向高质量的转型。
例如,阿里云联手国机数据,研发人工智能系统,将算法和工业场景深度结合,开创制造业装备的智能、自动化和柔性化的新标准。
我国制造业全球化的二次创新战略
E中国 法 分 类 号 F 0 4 62
I 创新及 由其所 弓 起的一系列变革是经济 『 全球化 的根本动力 本文 认为创 新及翼由其所 引起的一系
f d me t l m o i e f r e ta pu h s un a n a t oc h t v se e o o c g o a ia i n f n ̄ t , c n mi l b l t z o o ' d wbe s n w a  ̄a e c a a lrs is a e r e i e t r rs s b r c e ite h ve me g d n n e p ie i n v tv c i i e n e h o a ia i n n o a i e a tv t s u d r t e gl b lz t i o
2 二次创新 与后发优势 . 2
吴晓 波(9 1 1 5 19 ) 9 9 对投晨中国
列变革是经 济全球化 的根本动 力。 将 熊比
特( s h cu p l ) J e S h m e r 与英 国 经 济 学家 op A e 弗里曼c r m n 等学者所描述的创新活 c F e a) e 动与经济全球 化 的表现 形式( 或实 现方式) 加 以对照 .可以发现它们 之间存在 着本质 的联系,全球 化实质上是 企业所进 行的一 系列创新过程的本身或 结果。 如表 】 。
中 国制造 业将 自身置于全球竞 争的环 境申
积 极开展二 斑创新 ,赢得后 发优 势的全 球 化竞争战略对蓑.
【 Abtat 】 src in v t n i te n o ai s h o
Cb na n f c u i g i d sr i ' ma u a t rn n u t s y
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时代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制造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中国制造业的扩张和升级中国制造业的扩张和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在近年来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随着国家“Made in China 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制造业正在向着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正在加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科技含量。
其次,随着中国制造业对国际市场的渗透,国际化程度逐渐提升。
中国制造业企业日益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例如,华为、小米等中国手机品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再次,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强品牌建设。
随着国家政策和市场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强品牌意识,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形象。
例如,家电制造业的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
这些机遇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增强了中国制造品牌走向世界的能力。
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环保压力与机遇相对应的挑战也日益凸显。
首先,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质量、效率和创新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从生产端和供给侧的优化,推动企业走向更高端的产业链。
其次,中国制造业面临生态环保和资源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内外市场对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需要更积极、更有力地加强生态和环保方面的投入,这势必需要企业对成本和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创新。
再次,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转型与发展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转型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制造业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转型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转型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转型现状近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其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额超过了1.2万亿美元,贡献了约20%的全球制造业产出,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的成熟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转型的挑战。
首先,中国制造业需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这需要中国制造业有更高端、更创新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制造业还需要采取更加智能化、灵活、精准的生产模式,摆脱粗放式、低效、低品质和高污染的局面。
为了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转型和发展,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制定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和工业4.0等产业政策,加大创新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落实国际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加强中国与全球市场之间的联系。
这些政策措施根据专家的说法,将助力中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国际化转型。
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转型问题虽然中国制造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但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该如何解决中国制造业在高端产业链地位的缺失?中国制造业还是处在全球的低端产业链的地位,主要是由于中国制造业在自主知识产权、人才短缺、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缺失。
因此,要想实现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必须加大自主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托中国科普院、兼具研发和创新的智力回馈系统等多方力量,发挥行业聚集优势,推进产学研联合和产业集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高端产业链地位。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六: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六: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首先,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要实现制造业迈向制造强国,提升中国制造产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其本质是一项国家战略。
而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需要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即需要实现“三步走”的战略,分别是产业升级、产业创新和产业引领。
1.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制造强国战略中的第一步,主要是依靠技术改造、资源优化、人才引进等手段提升现有产业水平,升级工业生产方式和销售模式。
具体而言,需要通过技术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快速吸收新兴技术,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资源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生产资源“互联互通”,实现产业升级和资源流动式发展。
此外,还需要大力引进产业技术人才,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应用能力。
2. 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制造强国战略中的第二步,主要是通过打造创新生态圈、推进技术集成、破除创新壁垒等方式实现产业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可实现的实用技术,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要加强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同推进技术成果转化。
同时,还要加大产业投资、鼓励风险投资,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推广成熟的产业创新模式,提高产业创新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 产业引领产业引领是制造强国战略中的第三步,主要是通过产业布局调整、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领先技术应用等方式,以制造科技领先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为支持,不断扩大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
具体而言,要引导和培育像华为、阿里巴巴等一批中国品牌,促进国内品牌市场份额扩大,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迭代,提升产业产值能力。
同时,还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推进产业全球化发展,实现中国制造“走出去”的目标。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降低产品成本、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但是,面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选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一、技术创新是关键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除了依靠成本优势以外,技术创新也是关键因素。
尤其在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技术创新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只有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提升,才能够在全球市场中长期占有优势地位。
例如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更新、更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摆脱依赖国内市场的局面。
而国内其他制造型企业,也需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树立企业品牌在全球市场中,企业品牌也是决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品牌是企业增强自身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消费者带来品质保证,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影响人们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比如华为、小米、海尔等早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品牌,使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可及好口碑。
国内企业应注重提高自身品牌价值,根据本身的市场情况,掌握主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创造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环境,让消费者知道并放心购买自己的产品。
在此基础之上,积跬步成千里,逐渐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品牌口碑,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发展多元化产业布局在全球市场上,要想有持续的竞争力,单一产业布局很可能会局限发展,往往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布局。
多元化产业布局不仅可以避免单一领域中的风险,还可以在各个领域之间形成互相促进和资源整合的效应。
例如,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早已把握到了全球化的机会,通过对多元化业务、多地拓展业务等策略的实施,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布局。
也有一些国内传统企业,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亦在逐步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
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分析及其提高策略
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分析及其提高策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制造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成为了当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高竞争力的策略。
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1.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资源,形成了相对较为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生产成本优势。
2.国内市场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并且市场逐渐成为高端产品的主要需求方。
这种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也逐渐形成了中国制造业从量到质的转变,以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
3.政策支持优势。
政府在制造业方面开展了诸多支持政策,如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制造企业可以受益于这些政策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二、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劣势1.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中国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依然十分薄弱,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往往需要采购进口,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面临不小的压力。
2.品牌形象不良。
一般来说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形象并不算太好,尤其是在国际上。
一些中国制造业产品被认为是廉价产品,而非高品质产品。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面临不小的挑战。
3.环保标准低。
中国制造业的环保标准大幅度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使得中国制造业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不小的压力。
环境污染会引起公众反对或媒体曝光,从而损害企业的形象和地位。
三、提高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策略1.加强技术创新。
要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首先就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政府和企业应当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投入,推动制造业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2.提高品牌形象。
中国制造业需要提高品牌形象,通过品牌营销、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提升等方式,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形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互相联系,彼此依存。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的大潮中,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全球化趋势下,制造业将会向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可能会面临到以下的一些挑战和机遇:挑战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的认可度降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意味着全球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度和对手的竞争程度都将会提高,这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法规不同,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产品的升级和改进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来获得市场的认可。
挑战二:一些工艺和技术的落后发展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制造业需要一些包括人工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等技术上的支持,然而,目前中国的一些工艺和技术的比较落后,这样的局面也会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阻碍。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机遇一:全球市场潜力的不断扩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全球市场的潜力也将不断的扩大,这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机遇。
中国制造业要善于抓住机遇,进行积极的拓展市场,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和更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在全球市场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机遇二: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中国政府不断的鼓励创新和技术的发展,推动制造业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政策的扶持将会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应对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建议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制造业应该积极的应对和适应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更新,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来赢得市场的认可和信任。
具体的应对建议如下:1. 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企业管理: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竞争优势,为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第一章引言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同时也给国内制造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在世界上最成熟的国家,制造业占据着国家经济的主要部分,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制造业发展战略更加重要,因为它是国家整体发展的基石和支撑点。
第二章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这对中国的制造业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对于低附加值、高污染、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等行业更是如此。
此外,外国制造业企业也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采用与中国公司相对较低的成本,相对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成熟的管理方法开拓市场。
然而,全球化的趋势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可从市场拓展和国际竞争的角度来寻求新的契机,拓宽贸易渠道,改变发展方式,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从而在全球制造业市场中增强竞争力。
第三章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近些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妨碍了其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劳动力短缺,由于国内制造业企业资源的分布,海内外市场的竞争,以及加快产业升级的加快进度,一些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劳动力供应的不足和劳动力质量的不足。
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也存在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营商环境不佳等问题。
第四章战略选择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制造业企业应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制造业的重要保障,可以防止技术流失和模仿,保护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
2.升级现有工业基础设施。
升级工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包括电力、运输、通讯、金融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企业产能。
3.加大创新力度。
强化创新意识要求制造业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各级政府可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制造业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4.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经验与启示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化加速推进,中国制造业也走上了国际化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从初期的低成本制造、模仿、跟随,到后来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再到如今的布局全球高端市场,实现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输出,彰显了制造强国的雄心与实力。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之路,起始于“出口”战略。
以低价、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和出口为主要发展战略,从而迅速占领了国际市场。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已开始转向高端产品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促进了本国的经济转型升级。
内需的逐步提升,推动了制造业升级,推出了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压缩内需的发展空间,也迫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更多的机会,进而进行国际化的探索。
二、多渠道的市场拓展国际化的出路并不仅仅是分步骤、渐进式的贸易出口、经营驻外机构等,多元化的市场拓展、并购投资,也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主流形式。
寻找新兴市场进而控制资源、获取资本,是中国制造业的终极目的,而这些掌握资源和市场信息的“过去式超级大国”,依然是中国制造业最受关注的对象。
通过并购投资并实现跨界整合,可以拓宽企业国际化的市场和渠道。
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先后收购美国IBM、德国瑞萨、英国VICI,跨足世界知名品牌的同时,也成功地实现了自主品牌的创立。
三、创新智造引领发展随着工业4.0的不断推进,智能、自动化等新技术已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也让制造业的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发展走在了全球前列,而这些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创新。
“智造”、“创新”是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端价值链转移的必须路径。
研发人员的持续创新,以及投入的资金都会对制造品质、品牌及收益产生显著的影响,对于企业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培养全球化的高素质人才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跨文化的管理和领导能力。
全球化浪潮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全球化浪潮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近年来,全球化浪潮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下的国际化战略,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内容。
一、背景分析全球化浪潮是近几十年来的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之一,其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投资的自由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等。
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诸多挑战。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发展情况1. 出口导向型战略中国企业最初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即大规模出口廉价商品以获取外汇收入。
这一策略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2. 资源获取型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获取国外资源,如能源、原材料和技术。
这种战略有助于确保中国企业的资源供应,缓解国内资源短缺的问题。
3. 品牌建设型战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关注品牌建设,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品牌声誉来赢得国际市场的认可。
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成功推动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的内容1. 国际市场选择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国际市场。
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评估国际市场的潜力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制定合适的进入策略。
2. 组织架构调整国际化战略需要中国企业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
研究应关注如何建立适应国际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以及如何提高组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跨文化管理国际化使得中国企业面临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研究应探讨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管理,以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4. 创新与技术研发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注重创新和技术研发。
研究应关注如何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自主创新水平,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5. 营销与品牌建设营销和品牌建设是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转型与智能制造摘要:大量出口低端工业品完成了我国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这种不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业是很脆弱的。
由于大量生产过剩,我过的工业市场剩余不仅是本国无法消化,即便是全球也无法完全消化。
这就要求我国的制造业必须升级。
正好,此刻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也紧跟发达国家的脚步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使我国制造业迎来了智能化制造革命,这是我国制造业转型的机会和挑战。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互联网+ 智能制造个性化1.制造业困境我国制造业粗狂型的扩张导致大量产能过剩,据工信部数据,我国24个行业中,22个行业严重产能过剩。
在没有技术创新的投入,靠一味的增加资本的投入,生产大量的需求不足的产品。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大量高端技术是我国制造也所不掌握的。
尽管我国引进大量先进技术,但是消化吸收率很低,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率在1:0.15,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消化吸收比率。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没有形成集成创新机制,导致即便技术研发有一些成果,但是制造工艺等其他环节跟不上,最终不能投入市场,不能实现价值链升级。
所以,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只有26.23%,比美国低22.99%。
而且,我国的制造业资本积累靠是以大量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这注定了这种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在国家以出口为导向的强国战略下,我国自1992年市场化改革以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大量外汇涌入导致再央行发行货币。
这对我国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使制造业成本上升,压低了原本不多的利润。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使得大量外企流出,加上机器人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不仅廉价而且制造工艺更好,可以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
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振高端制造,大量企业回顾本土,大量资金将进入制造业,他们的制造业增加值率将进一步提高。
新兴经济体(印度,南非,越南等)的制造业由于劳动力成本更低,加之其自然资源丰富,在低端制造中对我国形成压力。
而我国制造业由于利润率低,大量资金剥离制造业进入楼市投机,使得制造业雪上加霜,企业的研发缺乏资金。
我国存在大量的国企由于有国家财政的保证,大量无法销售的低端产品由国家财政消化,市场化不足使得企业主观研发升级的欲望不强烈。
我国制造业在内外夹击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智能制造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工厂通过“互联网+”进行生产优化﹑市场优化﹑结构优化,在工厂车间各种设备与互联网连接。
使得人们可以收集到大量的生产运营数据,并对设备进行监控。
由此,物联网﹑服务互联网应势而出将生产资料与生产信息以CPS的方式相融合。
CPS将使制造业领域实现资源﹑信息﹑物品﹑设备与人的交互控制相连。
这就是智能制造。
在智能制造工厂,设备与设备之间,工人与设备之间通过互联网将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以前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
由此,智能化工厂在信息的驱动下,可以科学地编排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个性化的产品,还可以整合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在传统的生产销售中,终端零售占据了高于60%的利润。
在“互联网+”下的智能制造使工厂直接面对顾客,不仅没有了营销费用,而且可以取得了原本给经销商的利润。
这种智能化制造大大降低复杂性成本,使得工厂可以以低成本生产顾客定制的商品。
制造业生产不同商品的设备通用性很高,因此,智能化制造带来的结果是未来工厂倾向于扩大生产的范围,而不是像以前靠大规模生产某一产品,依靠低价来获得市场。
智能化制造将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平台,由于生产设备与互联网之间可以交互传递信息,一切关于生产设备和生产状况的信息都可以在反应在互联网上。
这些设备的产能可以在互联网上拍卖,任何有需要个人或者小微企业可以付费使用这些设备来实现他们的创意。
这将大大激发年轻人的创新能力,很多小创意都可以转变成现实。
智能制造将给年轻人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平台,使得市场的新需求和少数群体的需求得到及时供给。
并且,智能制造能够针对市场反馈及时改进生产工艺和工业设计。
3.中国制造业转型机遇科技革命即将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升级为智能制造业。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互联网+”的规划,这将成为我过制造业相较于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
我国制造业升级为智能制造业后,将大大提高劳动力的效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工厂购买机器人将变的有利可图。
当工厂大量购买机器人后,我国产品的标准化将得到保证,这就为迎接智能制造做好了铺垫。
我国制造业产品开发周期过长,达到18个月,而美国的开发周期则为3个月。
这其中的原因是对市场的反应过慢,所以我国制造业急需及时了解市场的工具。
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
移动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绝大部分人能够接入互联网,为人机交互做好了基础。
我国传统制造也转型成智能制造业后,将可以得到大量关于消费者的信息。
随着央行降准﹑降息,将增强货币的流动性,使得企业可以以低成本的代价来获得贷款,也使得企业更有可能获得贷款。
由于货币的超发使得通货膨胀还在缓慢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刺激企业借钱发展。
这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迎接智能化的转型做好了金融保障。
另外,国家也有政策支持企业的智能化转型。
《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我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工业强国,要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智能制造需要强大的数据处理能理,而我国大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云计算服务的先进性和安全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且,比起发达国家昂贵的云计算服务,我国的云服务要更便宜。
数据处理能力的强大为我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廉价的云计算服务打破了大企业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垄断。
中小企业和个人将能够买的起云计算服务,激发了他们创新﹑创业。
我国的制造业能耗过高,对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所以,我国的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
智能化制造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将有助于降低能耗,助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将极大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两化”融合后,互联网技术将贯穿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所有关于生产的过程将被信息充分表现。
届时,工业软件﹑工业电子及工业信息服务业将变得十分发达。
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税费优惠政策,缓解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创造力。
在全球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中小企业必将扮演领先的角色为例,2010年,德国的经济增长占据欧元区经济增长的60%,德国的经济增长显然是靠数量庞大的制造企业创造的。
减免税赋后的中小企业将有更多资金用来研发新产品,届时,将对智能制造工厂的生产力有大量的需求。
4.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制造业转型之困创新能力较发达国家仍有巨大差距,几十年的制造业业发展靠的是模仿,使得大量的低技术产品生产严重过剩。
我国制造业不掌握核心技术,进口高端芯片占我国制造业芯片需求的80%。
我国在产品设计上对理论的应用不足,很多产品在设计时忽视了疲劳强度和测试技术。
由于研发能力不足加上对理论的不重视,对企业将来升级成智能工厂构成巨大的不确定性。
由于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我国制造业大量产能过剩。
加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下滑,各企业间的竞争变的更加激烈。
大量低技术生产线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重复建设,使得低端产品生产严重过剩。
如汽车产业,我国有各类车辆生产企业1300余家,其中大量企业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规模小盈利能力差根本无法升级,多年来长时间处在破产的边缘。
有能力转型的企业也因为习惯了过去的经营模式,对企业升级的意愿不强烈。
这些企业在国家“出口退税”的政策下,靠规模化生产赚取极低的利润率。
大而不强是这些企业的特征。
目前,这些企业仍未对智能制造将引领产业革命引起足够的重视。
税费过高导致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业升级,也抑制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发达的金融体系可以促进生产资料的流动,使好的产品能够及时面向市场。
然而不完善的金融系统使得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借民间高利贷,往往高额的利息压垮了这些企业使得企业的研发创新中断。
我国制造业机器使用率过低,在日本,每一万明工人对应的是300多台机器,而我国每一万名工人只对应不到20台机器。
这说明,我国制造业产品标准化程度不足且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比传统制造业强国落后。
由于机器使用率过低,企业升级智能化工厂需要大量的资金。
而且大量的产业工人将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一时无法就业,不利于社会稳定。
5.对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建议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变需要依托原有的制造业务,延长企业的产业链,从事研发﹑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营销渠道等利润较高的环节中。
只有企业在这个完整的产业中挖掘足够的信息,才能实现智能化制造,生产个性化的产品。
制造业企业应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为企业的销售业务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同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工作,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信息。
有关部门应对企业的数据收集行为提供行业规范,以方便企业开展工作,也是对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
国家要大力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使企业方便收集数据﹑管理数据。
大数据挖掘需要专业的人才,国家应鼓励高校培养更多数据挖掘的人才。
各地方政府应该制定针对地方具体情况的规划,对智能制造业投入大量扶持资金,并引导市场。
针对部分劳动密集、作业环境恶劣行业,引导其采取机器人代替人工,以提高装备智能化率。
政府要着力推动企业大规模个性定制模式的试点创新。
在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传统行业开展智能应用试点,实现产业重构和流程再造,提供信息服务,使企业能够在对数据分析后实现精准决策、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1]李炜,孙明法.德国“工业4.0”对中国“互联网+”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161-163.[2]贾春玉.21世纪的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J].机械制造,2001(11):18-19.[3]孙小蕊.我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出台[N].洛阳日报,2014(1):1-2.[4]虞学良.“机器人”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J].特区经济,2016(1):138-139.[5]胡必亮,周晔馨,范莎.全球经济格局新变化与中国应对新策略[J].经济学动态,2015(3):135-147.[6]徐一平.主功智能制造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J].中国经贸导刊,2016(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