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三)

合集下载

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

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

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认知行为治疗实践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这是指更新版的认知行为治疗。

第一浪潮在 20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分开发展时出现。

在 20世纪 80年代,随着认知和行为疗法,也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出现,产生了第二次浪潮。

在 20世纪 90年代的第三浪潮中,出现了一些疗法,比如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正念认知治疗,和辩证行为疗法(DBT)。

第三浪潮的心理疗法相互之间有所不同,但都强调意识状态。

当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以改变为目的的检验认知概念、思维和信念时,正念技术教来访者要在此时此刻观察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生理感觉,不做任何评价,也不试图改变,无论有多么强烈。

克拉斯科将第三浪潮的方法概括为功能超过内容,比如,注意消极思想对情绪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不要尝试检验或与某些想法争论,而是学会接受我们内心的体验,从而削弱这种负面影响。

正念教来访者改变与这些想法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挑战他们。

消极想法似乎比实际上更强大,因为我们一直在和它们争吵、辩论,沉浸其中,或试图抑制控制它们,远离它们或劝告自己积极思考,这往往是没有什么用的。

我们会变成消极想法的囚犯。

来访者不会一整天都坐在那儿观察他们的想法,就像认知行为治疗来访者,不会一直挑战自己的想法。

而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和感受去参加有价值的活动。

但这些活动不能使来访者逃避或从这些想法或感受中抽离出来。

比如一位沮丧的来访者可能决定散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尝试着开心起来。

但是却认为“我再也不会变好了”“我好可怜”来访者陷入自己的想法中,开始再次评估自己。

所以他现在做什么呢?你可以仅仅观察你的消极想法。

正视现在,不要试着摆脱这个想法,或者变得愤怒。

你可能会说,“你又来了”你可以欢迎这种想法,也可以邀请这种想法和你一起散步。

当这种消极想法开始唠叨并责备你时,你可以接受。

此时此刻你正在前行,并且接受着你眼前的事实。

似乎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和第三浪潮的方法是不相容的,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会使来访者和治疗师感到困惑。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锁定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基本概念"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原理,旨在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最著名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对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全面详细地介绍。

第一部分: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简介1.1 贝克的背景及其对认知行为疗法发展的贡献艾伦·贝克(Aaron T. Beck)是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

20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尝试将自己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其他情感障碍中。

他发现许多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持有消极、扭曲、不合理和不准确的看法,这些看法导致了他们的情感问题。

基于这一发现,贝克开始系统地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并提出了认知疗法的概念。

1.2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则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认知三角认知三角是贝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是由他们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的看法所决定的。

因此,如果能够改变这些看法,就能够改变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2)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贝克提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想法来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列举证据、检验假设、寻找替代解释等方式来纠正不合理或扭曲的想法。

(3)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贝克提出的一种治疗技术,它旨在帮助患者尝试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并验证这些方式是否有效。

例如,在治疗强迫症时,可以让患者逐渐减少某种强迫行为的频率,以此来证明这种行为并没有导致他们担心的后果。

第二部分: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2.1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贝克最初是通过治疗抑郁症来发展认知行为疗法的。

他认为,抑郁症患者常常有一些消极、扭曲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例如“我是个失败者”、“我一无是处”等等。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下面是十个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以展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效果。

1. 案例一:抑郁症李某因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抑郁症。

通过CBT,他学会了认识到自己负面的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和消极预期。

他通过替换这些负面思维为积极的、更现实的想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最终,他恢复了心理健康。

2. 案例二:焦虑症张某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经常担心各种可能的危险和不安全感。

CBT帮助她了解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并教给她如何通过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来减轻焦虑。

她学会了放松技巧和正面自我对话,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3. 案例三:强迫症王某有强迫症,经常陷入反复的洗手和检查行为。

CBT帮助他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他的强迫思维和恐惧的结果。

通过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并学习适当的思维重塑技巧,他成功地减少了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4. 案例四:恐慌症王某患有恐慌症,经常出现突然的恐慌发作。

CBT教给她如何通过深呼吸和身体放松技巧来缓解恐慌症状,并帮助她面对她的恐惧触发因素。

她逐渐恢复了对日常活动的信心,并摆脱了恐慌症的困扰。

5. 案例五:社交恐惧症李某因社交恐惧症而避开社交场合,导致他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受到影响。

CBT帮助他了解到他的担心和负面自我评价是过度的,并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和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恐惧。

他逐渐恢复了社交能力,并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6. 案例六:睡眠障碍张某长期遭受失眠的困扰。

CBT帮助她识别和改变她的不健康睡眠习惯和负面的睡眠信念。

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制定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和学习放松技巧,她最终恢复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7. 案例七:饮食障碍李某患有进食障碍,经常以控制饮食来应对自己的情绪。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结构化的心理疗法,通过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负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和解决问题。

它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领域,帮助人们应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疗效。

一.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受其认知(思维)方式的影响。

具体来说,CBT认为负性的情绪和问题行为源于个人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解释。

这些负性思维方式可能是扭曲的、不合理的,或者基于错误的认知。

因此,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是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这样的负性思维方式,进而促进积极的情绪和行为改变。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问题识别和目标设定:心理咨询师与个人一起明确问题,并确定治疗目标。

2. 情绪和行为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个人的情绪和行为,找出可能与负性思维方式相关的模式。

3. 认知重构:心理咨询师帮助个人识别和挑战负性的思维方式,并替换为更加合理和积极的替代性思维。

4. 技能训练:通过提供实际的技巧和策略,帮助个人应对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困扰。

5. 家庭和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师可以与家属和社会支持网络合作,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促进治疗效果。

二.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认知行为疗法可广泛应用于多个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中,包括但不限于:1. 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扭曲的思维方式,减少自责和消极情绪,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焦虑症:CBT提供技巧和策略来应对焦虑症状,如放松技术、替代性思维和行为逐渐暴露,以帮助个人克服恐惧和焦虑。

3. 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人处理创伤事件,并通过重建安全感、减轻创伤后症状来恢复功能。

4. 强迫症:CBT帮助个人理解和处理强迫症状,并通过暴露与反应预防来减少强迫行为。

cbt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

cbt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

cbt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标题:CBT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从认知重建到行为改变引言: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方法,通过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帮助人们实现心理健康。

本文将深入探讨CBT的步骤,从认知重建到行为改变,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CBT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认知重建1. 问题识别:CBT的第一步是帮助个体识别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与患者讨论,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帮助他们识别造成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具体问题。

2. 认知评估:在认知重建的过程中,专业人士与患者一起评估其思维模式和信念系统。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对话,确定那些与问题相关的错误或负面认知。

(可选择加入具体的例子)3. 认知重构:基于评估结果,专业人士帮助患者重构他们的认知模式。

这包括通过自我监控、逻辑辩论和实证验证来挑战负面认知,并代之以更合理和积极的思考方式。

第二部分:行为改变1. 目标设定:在行为改变的阶段,专业人士与患者共同制定可量化和可实现的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与患者的问题和期望相一致,以增加动力和自我效能感。

2. 行为干预:为了帮助患者达到目标,专业人士与患者合作开展一系列行为干预措施。

这可能包括制定行为计划、实践技能、逐步曝露和反馈。

3. 维持和巩固:CBT认为,维持和巩固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对于长期的改变至关重要。

专业人士教导患者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诱惑,以确保行为改变的可持续性。

第三部分:总结与回顾CBT的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心理健康的长期改善。

通过认知重建,个体能够识别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从而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通过行为改变,他们能够逐步采取积极的行动,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结论:CBT是一种基于理性思维和行为改变的心理疗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善心理健康。

通过对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CBT的步骤和原理,并意识到其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无论是作为患者还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了解CBT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并解决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技巧

认知行为疗法技巧

认知行为疗法技巧认知行为疗法技巧(CBT)是一种人们在处理压力和改变不理想行为方式的常见方法。

CBT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接受和实践思考、行为和情感方面的训练,以及通过指导、共同决策和过程中的问题处理来获得改变的技术。

CBT的基本原理是,如果人们能够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他们就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一、思考实践1. 核查你自己的思维:在采取行动之前,要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知,并要正视自己的情绪。

当你感到紧张、焦虑或者不安时,不要凭直觉,要着眼于事情本身,看到自己所感受到的事物,而不是自我思维中的想法。

2. 界定时间安排:根据时间安排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有序。

3. 问自己:想一想会发生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思维和情绪,以及自己想要做什么来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情况?4. 情绪调控:有时需要暂停,释放你的情绪,鼓励自己专注于改变的想法,并主动追求改善自己的状态。

想象一些能让你放松下来的活动,例如散步、创作、冥想等,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沉淀情绪。

二、行为和情感方面的训练1. 情绪管理:在行动之前,需要正确识别自己的情绪,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正确的路上”,让情绪成为一种有利的动力。

2. 行动计划: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清晰的行动计划,并对计划进行实施和检查,以确保行动和目标的一致性。

3. 注意力:学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计划的每一步上,以减少分心,确保自己能够很好地坚持计划,落实它们。

4. 动机:激发自己的活力,以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健康的方式,激励自己找到内在的动力。

三、指导和共同决策1. 指导:与自己进行接受性的对话,可以让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2. 共同决策:要学会交流,与周围的人协商一致,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及让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

3. 问题处理:通过熟悉的工具和步骤,学会处理周围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解决它们。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评估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评估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效果评估心理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而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被广泛应用。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普遍认可且被广泛研究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效果评估方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关注个体思维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核心观点是,个体的心理问题往往源自于其错误的认知和负面的行为模式。

通过改变这些错误的认知和负面的行为,可以达到减轻症状、解决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认知行为疗法注重个体的自我观察和反思,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思考方式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从而促进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该疗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定义和目标设定:治疗初期,治疗师与患者一起明确问题和设定治疗目标,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

2. 个体认知模式分析:治疗师与患者一起探索个体的认知模式,包括对负面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认知偏差的辨识。

3. 负面认知的调整: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发现和纠正个体的负面思维模式,例如过度一般化、过滤和疑问思维等。

4. 实践新的认知和行为: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实践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通过反复练习和反馈,逐步加强积极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二、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广泛应用于许多心理问题的治疗上,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下面以焦虑障碍为例,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过程。

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往往伴随着过度担心、紧张和害怕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并改变焦虑中的错误认知和不适应的行为,以减轻焦虑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初期,治疗师与患者一起明确焦虑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设定治疗目标。

随后,治疗师与患者一起分析个体的焦虑认知模式,如过度担心、过滤正面信息等。

通过认知调整的训练,治疗师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焦虑认知模式,例如辨认思维中的过度担心、不合理推理等。

认知行为疗法流派讲义整理

认知行为疗法流派讲义整理

认知-行为疗法(3)
▪ 它主要包括: ▪ 埃利斯(Eillis,A.)创建的理性—情绪疗法 ▪ 贝克(Beck,T.A.)创建的认知疗法 ▪ 韦斯勒(Wessler, R. L.)创建的认知评价疗

认知-行为疗法(4)
▪ 应对技巧治疗类型 :侧重于为患者提供具 体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以便能 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各种各样的应激性事 件,该治疗类型较为强调应用性、操作性。
症” ▪ 为后人研究神经症提供科学依据
行为主义(2)
▪ 斯金纳 ▪ 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 ▪ 桑代克 ▪ 提出:“尝试-错误”定律
行为主义(4)
▪ 华生 ▪ 行为主义的奠基人 ▪ 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 ▪ 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
制的,不承认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以及 忽略了人类思维的力量
认知-行为疗法(2)
▪ 认知重组的治疗类型 :侧重认知变化和认 知调整,它把个体情绪上、行为上的困扰 理解为由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所造成的, 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让患者清楚地认识到 它们,并帮助患者用合理的认知取代不合 理的认知,用合乎逻辑的思想取代不合乎 逻辑的思想。
▪ 该治疗类型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主体。
行为主义(5)
▪ 班杜拉 ▪ 社会学习理论 ▪ 强调人自身的能动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环
境的相互作用 ▪ “替代学习” ▪ 自行奖赏或批判 ▪ 行为自控
常用的行为疗法
▪ 系统脱敏 ▪ 角色扮演 ▪ 厌恶疗法 ▪ 强化法 ▪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1)
▪ 分为三大类: ▪ 一是认知重组治疗 ▪ 二是应对技巧治疗 ▪ 三是问题化解治疗
▪ 它虽然承认认知的重要性,但它更注重行 为方面的训练、注重可观测到行为上的改 进和变化。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⑴求助者与咨询师是合作关系⑵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⑶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的改变⑷针对具体、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短期,教育性的治疗。

一、基本原理(一)贝克的认知疗法1、三个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规则①共同感受:人们用以解决问题的工具。

常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

②自动化思维:人们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时,常常忽略了认知过程,许多判断、推理和思维显得是模糊、跳跃的,很像一些自动化的反应。

③规则: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

个体依据它们评价过去,预期未来,并用它们来指导行动。

2、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机制:①在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中,如果对外界信息不能做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造成认知扭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两次交友失败,认定自己交友能力不行)②自动化思维使思维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使个体自身对这些错误的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又犯错误挨留了)③在运用规则上,如果个体不顾客观条件,过分按规则行事,会使其行为不能与现实环境相协调,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

(听话的孩子)***如果个体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这一工具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对自己的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不能加以内省(思维的批判性),或是过分按规则行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造成认知歪曲,产生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观念。

3、七种认知歪曲:①主观推断:没有根据就做结论。

“孩子回来晚了,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②选择性概括:仅根据一件是就形成结论。

“这次考试我有一科低分,说明我不行”。

③过度概括:仅凭一次偶然事件便得出极端信念。

“这次恋爱失败了,我不具备交友的能力”。

④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

“及格说明我不行,高分也不说明我聪明”。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简称CBT)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将认知与行为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其在心理健康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1. 不良思维模式的影响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观点是,人们通过思维来解释和理解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而这种思维方式会对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不良的思维模式,例如过度悲观、自卑、过度一刀切、过度归因等,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并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2. 认知重建与改变认知行为疗法的目标是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

治疗师与患者合作,评估和解释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并一起探索这些思维方式是否真实、合理和有助于问题解决。

在此基础上,治疗师通过提供替代性的积极思维方式和证据来尝试改变患者的认知,以促进情感和行为的转变。

3. 行为习惯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也强调通过改变行为习惯来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被鼓励逐步面对恐惧和挑战,以及尝试新的行为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可以逐渐摆脱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行为模式,并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认知行为疗法广泛应用于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领域:1. 抑郁和焦虑障碍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用于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治疗中。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方式,并通过行为活动和问题解决技巧来改变情绪和减少焦虑。

2. 冲动控制障碍认知行为疗法也被用于帮助冲动控制障碍患者改变对冲动行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增强自制力和应对策略,从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3. 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

治疗师通过帮助患者理解和重建对创伤事件的认知模式,以及通过安全暴露和情境重塑来减少创伤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障碍的Meta分析

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障碍的Meta分析

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障碍的Meta分析刘婷婷;黄思凡;闫振杰;孙彦【期刊名称】《心理学进展》【年(卷),期】2024(14)2【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Third wav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ies, CBT)对强迫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的干预效果。

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PsycINFO、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1日,纳入第三代CBT治疗OCD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及提取数据。

根据Cochrane评价手册对文章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Y-BOCS)评估强迫症状,接受与行动问卷(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 AAQ)评估心理灵活性。

结果:检索发现1604篇文献,9篇符合纳入排除条件,共808例患者。

结果表明,第三代CBT (包括接受与承诺疗法、正念等)改善强迫症状相对优于常规疗法(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暴露反应预防、渐进式放松训练等);第三代CBT在改善心理灵活性方面较常规方法效果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 5.54, 95%CI (−0.83, 11.90), P = 0.09]。

结论:第三代CBT治疗强迫障碍效果相对优于常规疗法。

【总页数】10页(P878-887)【作者】刘婷婷;黄思凡;闫振杰;孙彦【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研究生院西安;深圳市康宁医院危机干预科深圳;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西安;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西安【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相关文献】1.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强迫障碍2.评价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青少年强迫性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盐酸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疗效的Meta分析4.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惊恐障碍疗效Meta分析5.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伏沙明治疗强迫障碍的临床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目标。

它的理论基础是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受其认知(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调整和改变认知来改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认知行为疗法基于以下几个原理:1. 事件 - 思维 - 情绪链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们对事件的反应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更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思维方式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行为。

2. 思维扭曲认知行为疗法指出,人们往往存在一些偏见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如过度概括、全或无思维、放大或缩小问题等。

这些思维扭曲会导致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3. 自我谈话认知行为疗法强调个体内部的自我谈话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个体通过自我对话来解释和评价外部事件,而这种自我对话又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1. 情绪日志情绪日志是认知行为疗法常用的工具之一。

个体记录下自己的情绪、相关事件和对事件的反应,以此来分析并找出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2. 自我观察与认知重建认知行为疗法鼓励个体通过自我观察来发现和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个体可以尝试修正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寻找更合理、积极的替代思维。

3. 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用于验证和改变个体思维方式的技术。

通过实践和观察结果,个体可以得出更准确和客观的认知。

4. 积极自述积极自述是认知行为疗法中一种强调积极思维和语言的技术。

个体通过运用积极的自我陈述来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反应。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1. 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它帮助患者认识并转变消极的思维模式,鼓励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和生活。

2. 焦虑症认知行为疗法也适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缓解其对焦虑源的过度恐惧和担忧。

3. 强迫症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强迫症病人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帮助病人发现内心深处的不合理观念,并接受这种观念的不真实性,以减少强迫行为的发生。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进一步促使情感与行为的改变。

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主要是通过采用各种认知行为矫正技术进行的咨询和治疗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唐纳德·梅肯鲍姆提出来访者的压力应对技能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概念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合作的工作关系,通过为来访者提出一个简单的概念框架,帮助来访者重新思考自身问题的实质。

同时要引导来访者系统地观察他们的内部对话,并且监察这一内部对话所带来的适应不良行为。

(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给来访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以应用于不同压力情境。

包括一些直接行动,如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境带来的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减缓压力,以及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方法。

这一训练包括认知应对,他们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咨询师要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各种行为干预而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例如重新评价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发展支持系统以及采取直接行动去改变压力情境。

(3)应用和完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把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并将之维持下去,以帮助来访者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更良好的适应。

认知行为疗法(CBT)简史

认知行为疗法(CBT)简史

认知和行为疗法是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BT)和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CT)组成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不是单一方法。

因此相关的世界性大会的名称是“世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大会”而不是“世界认知行为疗法大会”。

Rachman在2015年的“世界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大会上总结了行为和认知疗法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1],Rachman写道:“在早期的行为疗法尝试之后出现了认知疗法,后来,这两种疗法整合成为了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

1950 年至 1970 年期间,行为疗法以独立、平行的发展路径出现在美国和英国;第二阶段是认知疗法于196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出现;第三阶段的发展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合并到了CBT中,在 1980 年代后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在英国、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已经很成熟。

”以下是这四个发展阶段的简要概述。

第一阶段:学习理论、行为矫正和行为疗法现代 CBT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学习理论原理的早期应用,例如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对临床问题的应用。

当时,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BT)是一种与精神分析疗法有着根本区别的治疗方法,该疗法的出现让主流心理治疗(主要是药物和物理治疗)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1963 年新创立的《行为研究与治疗(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BRAT)》代表着新治疗科学的发展,期刊的首字母缩写BRAT(中文意思是淘气鬼)以一种内隐的联想的形式宣布了一个新疗法的出现。

学习理论原理的最早应用,可以追溯到 1920 年代华生(Watson)和他的研究生Rosalie Rayner进行了仅4个月的“小阿尔伯特(Little Albert)实验”,该研究是最早记录行为方法对情绪反应进行调节的论文。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行为疗法继续发展,例如,沃尔普(Wolpe)的1958出版的系统脱敏论文《相互抑制的心理治疗》,与第一期BRAT的出版一起成为了行为疗法的里程碑。

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与应用 第三版

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与应用 第三版

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三版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说明文:嘿,朋友!想象一下,你最近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心情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你尝试了各种方法,却好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那盏能照亮前路的明灯。

这时候,有一种神奇的“魔法”——认知行为疗法,或许能成为你的救星。

先来说说我的朋友小李吧。

小李原本是个阳光开朗的人,可最近因为工作压力,整个人变得忧心忡忡。

他老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会被老板批评,甚至害怕会丢了工作。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像有一群小蜜蜂在嗡嗡乱转,怎么都睡不着。

有一天,小李偶然听说了认知行为疗法,就像在沙漠中行走的人突然看到了绿洲,决定试一试。

认知行为疗法到底是啥呢?简单来说,它就像是给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来了一次大整理。

它认为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是相互关联的,就像一条链子上的环环相扣。

如果我们的想法出了偏差,比如总是过分地自我否定,那我们的感受就会变得糟糕,行为也可能变得消极。

举个例子吧,你觉得自己在一场考试中肯定考砸了(这是想法),然后你就会感到特别沮丧和失落(这是感受),接下来可能连复习的动力都没有了(这是行为)。

那认知行为疗法是怎么操作的呢?它会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不合理的想法,就像在一堆苹果里挑出那些坏掉的。

比如说,当你觉得自己“一定做不好这件事”的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做不好吗?有什么证据支持我的这个想法?”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你做不好,只是你自己在吓唬自己。

然后,它还会鼓励我们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说,你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言,那就从小规模的交流开始,慢慢锻炼自己的胆量。

这不就像是学游泳,从在浅水区扑腾开始,一点点地往深水区去嘛。

再回到小李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疗法,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当他再觉得自己工作做得不好时,他会冷静下来分析,是不是真的如此糟糕,还是自己太过于苛求自己。

他也开始主动地去和同事交流,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不是一味地自己闷头苦干。

三级干预(认知疗法)

三级干预(认知疗法)

三级个体干预案例
一.当事人:ZHBB
二.咨询师:GL
三.危险行为类型:暴力攻击行为
四.干预疗法:认知心理治疗
五.咨询次数:六次
六:咨询时长:每次五十分钟
七:当事人基本情况:
男性,15岁,初中二年级,父母离异,与父亲共同生活,父亲教养方式粗暴,母亲有一些忽视。

存在暴力攻击行为:容易与同学发生争执,与老师家长对抗,拉帮结派,偶尔以暴力手段恐吓同学。

资源与优势:学习成绩较好,家属老师支持配合,有主动改变的动机。

八:咨询流程图:
九.咨询具体过程及分析
(D代表当事人,Z代表咨询师)
1.当事人问题行为评估:攻击他人和毁物(如摔坏椅子、摔扔文具、手机)、曾有自伤(如用手打碎玻璃)。

2.目标实现情况评估:对他人攻击明显减少,咨询期间未出现打架斗殴行为,对父母仍有怨恨,但是愿意尝试沟通,对未来并不确定,但是愿意改变现在的自己。

3.认知疗法对暴力攻击行为干预的分析
促进因素:咨询师可以与当事人辩驳关于暴力攻击行为的危害,纠正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阻碍因素:主要的干预过程是通过咨询师驳斥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的,因此过程干预性非常强,对于动机性不强的当事人很容易遇到阻抗,对于当事人的感受和情绪关注的较少,也不能定制计划并监督其完成。

4.经验总结及改进建议:找准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并用适合当事人的方式与他讨论暴力攻击行为的危害,避免说教。

认知疗法对当事人要求很高,可以考虑延长咨询次数,否则对于咨询师或当事人的挑战都比较大。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之认知行为疗法要点三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之认知行为疗法要点三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之认知行为疗法要点三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之认知行为疗法要点三在上述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从表层错误观念开始,运用建议、演示及模仿等技术对这些观念加以检验和纠正,并通过语义分析技术进一步揭示出求助者深层的错误观念,逐步使他提高对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的认识,用新的思维方式来代替、评估旧的思维观念,用新的行为代替旧的不适应的行为方式。

可以说咨询进行到这一阶段,咨询师的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咨询也可以就此结束,因为认知治疗的目的和原则就是要充分调动求助者内在的潜能来进行自我调节,这就是说求助者自身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还有进一步的工作要做,这就是认知复习。

所谓认知复习,就是以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给求助者提出某些相应的任务,这实际上是前面几个咨询过程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进一步延伸。

因此这一工作不一定只在咨询的后期才开始进行。

在每一次咨询之后,咨询师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求助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例如可以让求助者在实际情境中继续应用演示或模仿的方法来检验并纠正错误观念,或教会求助者语义分析技术,让他在咨询之后继续对自己的深层错误观念进行句子分析,继续注意自己的活动和反应,并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加以评估和反省。

这就使求助者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有更多的机会来巩固那些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进一步学习使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正常的情绪行为反应。

只有当求助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时,咨询才算达到目的。

(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枉技术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具体程序是:通过角色扮演和想像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教给求助者察觉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型:1、概念阶段: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疗法(三)
四、适应症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

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

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

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

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
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

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

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的。

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

危险的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危险的核心信念带来危险的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

强迫症
认知模式:
(1)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
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

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对威胁的评估
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

(3)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

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思维的至关重要性
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

(5)过分要求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万事要求确定
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

当事人苛求确定性的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的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的需要的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

神经性厌食
认知主题:集中在对自身外形、面庞、体重等方面的不合理认知。

“我很胖”,“我不漂亮”,“瘦就是美”。

核心信念:
外形决定一切,我不漂亮,就没有人喜欢我。

我没有吸引力。

五、禁忌症
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