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合集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锁定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基本概念"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

心理学课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学课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学课的认知行为疗法教案: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学课上的应用导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通过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和改善心理状态。

本节课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认知行为疗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1.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通过调整思维模式来改变情绪和行为。

2.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思维与情绪的关系: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 三元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将问题分为触发事件、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通过改变认知来影响情感和行为。

- 错误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疗法指出了一些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如过度推理、情绪化思维等。

3.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 心理障碍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 工作和学习压力管理。

- 自我管理和性格塑造。

二、案例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在实际中的应用1. 案例一:抑郁症治疗- 案例背景描述:某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导致抑郁,情绪低落,消极思维严重,并出现进食不规律和睡眠障碍等问题。

-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来帮助学生改善情绪和行为。

包括自我评价的调整、积极行动措施等。

- 预期效果:学生情绪逐渐恢复,思维变得积极乐观,行为逐步规律。

2. 案例二:社交焦虑症治疗- 案例背景描述:某学生在社交场合中非常紧张,害怕他人的评价和拒绝,常常回避社交活动。

-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通过认知重构和暴露治疗来帮助学生克服社交焦虑,包括修改对他人评价的错误认知和逐渐面对社交场合。

- 预期效果:学生社交能力逐渐提高,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和担忧减少。

三、小组讨论:认知行为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和不足,并讨论哪些情况下适合应用认知行为疗法。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原理,旨在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最著名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对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全面详细地介绍。

第一部分: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简介1.1 贝克的背景及其对认知行为疗法发展的贡献艾伦·贝克(Aaron T. Beck)是美国著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

20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尝试将自己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其他情感障碍中。

他发现许多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持有消极、扭曲、不合理和不准确的看法,这些看法导致了他们的情感问题。

基于这一发现,贝克开始系统地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并提出了认知疗法的概念。

1.2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则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认知三角认知三角是贝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是由他们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的看法所决定的。

因此,如果能够改变这些看法,就能够改变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2)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贝克提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指出人们可以通过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想法来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列举证据、检验假设、寻找替代解释等方式来纠正不合理或扭曲的想法。

(3)行为实验行为实验是贝克提出的一种治疗技术,它旨在帮助患者尝试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并验证这些方式是否有效。

例如,在治疗强迫症时,可以让患者逐渐减少某种强迫行为的频率,以此来证明这种行为并没有导致他们担心的后果。

第二部分: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2.1 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贝克最初是通过治疗抑郁症来发展认知行为疗法的。

他认为,抑郁症患者常常有一些消极、扭曲和不合理的思维模式,例如“我是个失败者”、“我一无是处”等等。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概念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理论,以及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分析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方式,帮助个体消除负面情绪和思维,从而提高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

CBT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美国成为心理治疗的主流体系之一。

它的核心是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联系,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想是否真实或合理,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使自己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具有临床有效性,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社交恐惧症、人格障碍等治疗中。

CBT认为,个体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彼此交互和影响的,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想法而不是外部事件所决定的。

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需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CBT的关键理念是,负面的心态和想法是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常见根源,而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互动关系的系统。

CBT的治疗着眼于个体思想与情感的两个方面:一是改变个体的负面思维方式,包括过度抽象、扭曲、过度一般化、黑白思维等。

二是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包括回避、逃避、放弃等,帮助个体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的行为习惯。

CBT的治疗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评估阶段,通过咨询、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为治疗阶段,根据个体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

一般包括情感(如焦虑、抑郁)调节训练、认知扭曲工作、行为调节工作、提醒自我抑制、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等。

第三阶段为巩固与预防复发阶段,通过巩固疗效,使其对减少症状的影响发挥更长久的作用等。

CBT的治疗方法包括一对一治疗和团体治疗,此外还有互联网认知行为疗法、自助CBT、心理资讯网站、自助书籍等,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适应广泛群体的需求。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与精神病一、CBT概述认知行为疗法(CBT)就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与行为得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与行为得短暂心理治疗方法。

该疗法得理论基础认为,人得思维对其情感与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针对患者错误、歪曲或紊乱得认知问题,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对事得瞧法与态度,可以改善她所呈现得心理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得目得在于修正消极得自动式思维与潜在意识或信念得混乱,从而改变患者对特定相关问题得行为模式。

在心理治疗研究领域,CBT应用最为广泛。

CBT不仅就是心理疗法中最普遍得研究形式,也就是心理疗法中应用最为广泛得治疗方式,同时还就是基于心理疗法研究证据应用最为广泛得治疗技术。

国外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BT对健康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CBT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躯体健康(慢性疼痛、癌症及帕金森病相关问题得研究等);儿童领域(孤独症、行为障碍等其她方面)。

二、CBT得实施及步骤1、实施CBT得基本技术包括“认知技术”与“行为技术”认知技术主要包括:(1)帮助患者认识自动思维(运用ABC理论阐释事件与反应之间存在信念得作用);(2)列举患者得歪曲认知,从而提高其认知水平,矫正错误思想;(3)改变患者得极端信念;(4)帮助患者进行检验假设。

帮助患者认清事实,发现消极得态度;(5)积极自我对话法,患者针对自己得消极思想,提出积极得想法;(6)家庭作业法,要求患者记录自己得思维并作分析;行为技术主要有:(1)日常活动计划。

安排给患者一些能完成得活动,活动要求随患者得能力与心情而改变;(2)活动难易与感受评估技术。

让患者填写日常活动记录,发现自己得兴趣,同时检验认知歪曲得作用;(3)教练技术。

治疗者为患者提供指导,帮助其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4)放松训练法。

按照一定顺序在音乐得配合下指导患者依次放松一定部位,体验放松感。

2、步骤Phlippa、A、Garety等人认为,CBT得实施步骤为:(1)建立初步得友好得护患关系,全面评估患者精神状况;(2)树立治疗目标;(3)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其不合理信念;(4)消除患者得错觉与幻觉;(5)帮助患者重建自信心;(6)防止复发与出院后社会功能障碍。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研究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研究

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研究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心理学领域中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将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以此来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及其研究。

1.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以认知观点为基础,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于对事件的认知过程产生的,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的结果。

它将关注点放在个体的思维方式上,通过帮助个体发现和改变负面的认知偏差和思维误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同时,认知行为疗法还注重行为的改变,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

2. 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理论包括认知重构、行为技术和情感调节。

认知重构强调个体要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并通过反思和重建来改变这些负面思维,以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行为技术主要是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巩固积极的行为习惯,帮助个体建立更好的应对策略。

情感调节则是指帮助个体管理和调节情绪,以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3.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恐惧症等。

它通过帮助个体调整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得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诱发和维持心理障碍的因素,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4.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进展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治疗效果和机制上。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多种心理障碍治疗中都具有显著的疗效,且长期效果较好。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慢性疼痛管理、个体与团体的心理辅导等。

在研究方法上,心理学学者们采用了许多研究设计,如系统综述、随机对照试验等,以评估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和机制。

5. 认知行为疗法的未来发展随着对认知行为疗法的深入研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例如,个性化治疗,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定制治疗计划,以提高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指南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指南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指南一、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短期、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与情感反应。

CBT的基本假设是,人类的情绪与行为是受到认知的深刻影响,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可以改善的人生质量。

CBT强调当前的问题而非过往的经历,帮助个体理解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它适用于各种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1. 思维影响情绪与行为CBT的核心理念是“思维影响情绪与行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件,而对这些事件的解读与反应往往受到他们认知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受到批评,会产生负面的情绪和反应,而这种反应并不是单纯由于批评的事件本身,而是源于他对这一事件所持有的信息处理方式。

2. 自动思维与认知扭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脑海中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自动思维”,这些思维往往是快速、直观的,对我们情绪产生直接影响。

例子包括:“我做不好任何事情”、“别人总是不喜欢我”等等。

这些自动思维通常存在着一定的认知扭曲,如全或无思维、过度概括、灾难化思维等,它们会导致个体产生负面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方式。

3. 应对策略CBT不仅关注于识别问题思维,还提供了一系列技巧和方法来帮助个体进行调整与重构。

这些策略包括:识别并挑战负面自动思维:当识别到负面想法时,通过问自己“这个想法有多真实?”来质疑其真实性。

证据收集:将自己想法与现实证据进行比较,以评估想法的准确性。

替代思维:发展更具建设性的替代性思维,从而改变对情况的看法。

行为实验:在安全环境下尝试新的行为反应,以观察其效果。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步骤1. 建立治疗关系在进行任何有效的心理治疗之前,第一步便是建立一份信任的治疗关系。

治疗师与患者之间需要开放性和诚实,患者需要感到安全,以便能够表达他们心中的恐惧和困扰。

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辅导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辅导运用

认知行为疗法的团体辅导运用1. 引言1.1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一种以认知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根据他们的想法和情绪来改变他们的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影响了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个体可以学会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包括认知重构和行为技巧训练两个主要方面。

认知重构通过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他们的不良认知方式,例如过度一般化、情绪化思维等,从而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行为技巧训练则侧重于帮助个体增加积极的行为习惯,如逐步暴露、放松训练等,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认知行为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认知行为疗法也被证实在各种人群中均有效,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

因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目前心理治疗领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1.2 团体辅导概念团体辅导是一种集体参与、以解决特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为目的的心理治疗方法。

团体辅导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受到社会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的影响。

在团体辅导中,参与者通常由一位或多位专业心理治疗师带领,共同探讨和解决各自的心理问题。

团体辅导的参与者可以是面对相似问题的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

团体辅导的核心理念是通过集体的共同经验和支持来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应对能力。

在团体辅导中,参与者可以借助他人的经历和观点,认识到自己并非孤立存在,同时也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团体辅导不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鼓励,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

团体辅导通常包括定期的集体会议和课程,持续一段时间。

参与者在团体中分享自己的困扰和挑战,同时也积极参与他人的问题讨论和解决。

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专业心理治疗师会引导参与者进行认知重构、情绪调节和行为改变等活动,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并提升生活质量。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善强迫症的思维模式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善强迫症的思维模式

如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改善强迫症的思维模式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陷入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中难以自拔。

然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强迫症患者的思维模式。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如何运用它来改善强迫症。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帮助人们改善心理问题的疗法。

它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认知: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2)情绪和行为: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3)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善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二、认知行为疗法在强迫症治疗中的应用1. 探索强迫症的思维模式在认知行为疗法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思维模式,即他们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这可以通过面谈和观察患者的行为来进行。

通过了解患者的思维模式,治疗师可以找出其中的问题和错误观念。

2. 挑战不合理的思维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挑战不合理的思维,并找到更加合理和积极的观念。

例如,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如果我不进行某种特定行为,会发生不利的后果”的思维模式。

治疗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这种思维是不合理的,并引导他们找到更加合理的观点。

3. 替换强迫性行为强迫症患者常常会表现出重复和无意义的行为,以减少不良后果的担忧。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替换这些强迫性行为来减轻强迫症的症状。

例如,一个重复洗手的患者可以被鼓励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上,以减少对洗手的依赖。

4. 面对恐惧强迫症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恐惧和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逐渐暴露患者于他们所恐惧的情境中,帮助他们逐渐降低恐惧程度。

这种暴露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他们害怕的事物,从而减少对强迫性行为的依赖。

三、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与注意事项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非常有效。

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强迫性思维和行为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应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应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本文将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达到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目的。

该疗法通过认知重建和行为改变,帮助个体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认知重建、暴露疗法、行为实验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缓解心理问题,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们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是困扰学生们的重要难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1. 认知重建认知重建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旨在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认知重建技术,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世界,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

例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通过讨论案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们审视自己的消极思维习惯,并逐步改变这些消极思维模式。

通过认知重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暴露疗法暴露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另一种重要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和恐惧症状。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过暴露疗法帮助学生们克服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

例如,对于社交恐惧症的学生,可以通过暴露式练习来逐步克服恐惧,提高自信心。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什么是CBT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de)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de)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de)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de)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de)总和.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de)心理治疗方法.CBT(de)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de)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de)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de)随访发现,经CBT治疗(de)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de)患者.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de)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de)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de)疗法,但CBT不是万能(de):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de)抑郁症患者.优秀(de)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de)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de)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de)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de)情况是,我国(de)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de)心理治疗训练.循证医学证明了CBT 是抑郁症(de)心理治疗中最为有效(de)方法,美国已经将CBT纳入了精神科医生(de)必修课.2000年之后,CBT(de)使用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de)主流.反观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de)研发在最近十年却显出“疲态”,精神科疾病(de)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上市药品数呈不断下降(de)趋势.主流观点认为人是特殊(de),不同于一般意义(de)动物,所以CBT这种从认知、行为角度入手(de)疗法就变得更为重要.CBT原理有些人认为CBT很简单,CBT说简单确实简单,我们推崇把复杂(de)问题简单化.CBT关注(de)就是认知和行为(de)改变,而且主张认知会改变行为和情绪.反之亦然,行为和情绪(de)改变也会影响认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对于深陷“恶性循环”(de)抑郁症患者,我们通过CBT治疗让其重归良性循环.可是CBT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虽然法律给予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de)资格,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我们希望即便不能承担起心理治疗(de)工作,也应该有这方面(de)意识.精神科医生可以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合作团队,相对系统(de)心理治疗交给治疗师完成,联合治疗则由精神科医生负责.CBT(de)理论基础分为行为部分和认知部分.行为部分认为抑郁是丧失、失去、缺乏奖励或者不能获得奖励(de)结果,可以通过行为激活、问题解决技能等方法治疗.CBT从行为角度来说需要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刺激-个体-反应-结果(S-O-R-C)分析患者是一个什么样(de)个体.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纵向分析,因为所有(de)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de),他们与发展过程、社会化过程、早期行为模式、个人信条和社会规则都有关系.CBT 聚焦当下而非过去,我们不可能让患者重建个人经历,而应该让患者注重眼前.无论是思维或是行为(de)改变都有可能促使情绪改变,进而影响认知最终实现全面变化.普遍认为对于抑郁症(de)患者应通过运动疗法达到激活(de)目(de),安排活动中需要注意疲劳问题.所有人都体会过疲劳,这是一种不良体验.让一个抑郁症患者参加剧烈运动,产生疲劳不但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造成另一种痛苦(de)叠加.安排活动应该按照等级逐步进行,这一过程遵循不疲劳原则.所以,单独看每一个技术貌似都不难,但如何驾驭,如何联合使用是CBT中需要解决(de)问题,优秀(de)医生应该调动来访者配合你一起工作.CBT流程短程CBT可以分为6次进行:第1次:了解抑郁与治疗方法;第2次:识别自动思维与行为激活;第3次:对抗歪曲认知与功能行为;第4次:改变归因方式与任务分解;第5次:发现核心信念与问题解决;第6次:复习、目标和计划、应对挫折和预防复发.在进行12-20次(de)CBT时,前3次等于是把上述(de)短程治疗(de)第一次治疗进行放大,这期间(de)治疗主要是为之后(de)治疗做铺垫.CBT需要先激发患者(de)治疗动机,并不是上来就蛮干.认知行为治疗不是批评,不是挑错,更不是骂人.CBT过程中不应该表现出对患者(de)压迫性,相反应该以“人本”思想看待患者,前期治疗(de)铺垫和动机激发是治疗成败(de)关键所在.心理治疗分两个层面:一是基础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激发动机、建立关系、发现问题、引导患者增加依从性;二是专业理论指导下(de)专门治疗.专门治疗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怎么在理论指导下使用是难点所在.如果没有前期(de)铺垫,上来就治疗是不可能达到疗效(de).临床运用CBT(de)要点是:充分(de)治疗关系心理教育激发治疗动机(药物、维持)对症状(de)自我监控行为激活认知重建评估很重要适应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de)康复期治疗等[3].其中最主要(de)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de)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de)短期治疗方法.抑郁症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不合理认知: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de)缺点,缩小自己(de)优点;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de)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消极思维:在他眼中(de)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de)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de)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de)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de),与现实不相符合(de).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de)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de)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de)人,孩子不能理解事情是跟他无关(de),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de),会形成“我不好”(de)核心信念.抑郁症最大(de)风险是自杀.自杀(de)认知主题:一是高度(de)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de)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de)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de)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焦虑症焦虑症出现(de)认知主题: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de)危险过度夸大(de)反应;对事物(de)失控作灾祸性(de)解释.其认知(de)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de)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de)威胁性信息.例如,当事人(de)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de)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de)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焦虑患者(de)核心信念: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de).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危险(de)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险(de)核心信念带来危险(de)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强迫症认知模式:(1)、过高(de)不适当(de)责任感对责任(de)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de)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de)过高(de)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de)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2)、对威胁(de)评估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de)估计过低.(3)、完美主义完美主义(de)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de)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de)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de)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de)形式包括:对事情(de)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4)、思维(de)至关重要性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de)思维,思维与行为(de)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5)、过分要求控制强迫症(de)核心是他们(de)生活需要外部(de)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de)环境,通过一切都做(de)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de)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de)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de)思维(de)正常(de)精神系统(de)崩溃.(6)、万事要求确定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de)不确定,对自我效能(de)怀疑是强迫症(de)认知方式之一.当事人苛求确定性(de)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de)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de)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de)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de)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de)需要(de)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de)需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神经性厌食认知主题:集中在对自身外形、面庞、体重等方面(de)不合理认知.“我很胖”,“我不漂亮”,“瘦就是美”.核心信念:外形决定一切,我不漂亮,就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吸引力.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de)病人,受到严重(de)认知损害,不稳定(de)家庭系统(de)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强调(de)是心理教育(de)重要性,不要高估患者(de)认知水平,90%(de)患者和我们不处于同一认知水平.患者会简单(de)以为CBT就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医生并没有锦囊.那么医生在CBT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de)角色呢医生是一面镜子,医生要做(de)是帮助患者认知、了解自己,而不是直接提供问题(de)具体解决办法.不建立充分(de)治疗关系,不进行教育就不能让患者认识到这一点.医生在完成自己(de)任务后就应该逐步退出患者(de)生活,而不是扮演患者导师、父母、伙伴之类(de)角色.医患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非现实(de)现实关系”:“现实”指(de)是我们要和患者面对面交流,“非现实”指(de)是我们不应该在患者(de)现实生活中扮演角色.患者需要走出自己(de)路才能回归社会,医生不应该是他们(de)永久领路人.中国(de)精神科医生做出了大量(de)努力,取得了很大(de)成绩,但工作还不够完整,未来还有很长(de)路要走.。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第一章: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以认知和行为为重点,帮助个体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CBT最初是由Aaron T. Beck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展,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中。

CBT的主要特点是以科学理性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通常采用短期、目标导向、系统化的治疗方式,强调患者的参与和合作,以及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互动。

第二章: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理论基础是“认知三联模型”,即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一模型表明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对情境的观念和看法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

因此,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可以缓解不良情绪和行为。

CBT的治疗方法有四个步骤:(1)识别且记录具体问题的特点;(2)建立具体的治疗目标;(3)利用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4)评估治疗效果。

CBT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1.认知重构:通过分析和矫正不良的思维习惯,改变负面情绪和行为。

2.系统性暴露:通过暴露患者于恐惧和压力的情境中,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并减少对这些情境的恐惧和焦虑。

3.行为实验:通过与患者一起尝试不同的行为方法,以检验和修改不良行为模式。

4.行为活化:通过指导患者参与到积极的活动中,以提高其积极情绪和改变其行为模式。

第三章:应用领域CBT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1. 心理障碍:CBT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障碍的治疗中,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2. 个人成长与发展:CBT通过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其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帮助其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3. 医疗治疗:CBT在某些医学领域,如慢性疼痛和心脏病等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它主要着眼于改
变行为、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以帮助人们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

它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这是一个研究人类思考、行为和情感反应的学科。

认知行为疗法把心理病源认为是一种不准确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由于环境及其他因素引起的。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人们认识他们的思维、行为以及情绪反应之间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改变他们的不良思维方式和行为。

它认为这种重新认知有助于改善病情,减轻他们在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痛苦。

认知行为疗法常常运用某种情绪和行为的技巧,以帮助人们改变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改善他们的行为。

技巧包括认知重构,它指的是改变或替换一些不准确的思维模式,以更准确地反映现实。

它还可以提供一种方法,以支持患者重新审视他们的情绪、行为和思维,以改善他们的病情。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应用于许多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冲动控制和行为问题。

它也可以用于治疗社会焦虑症、强迫症和特殊教育需求。

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用于改善个人关系,进行职业转变,以及处理与幸福感和自我认同有关的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它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
以改善心理健康和行为。

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调节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建立更强烈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尤其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表现出色。

该疗法基于这样一个观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受到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可以改善情绪和行为。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实施步骤及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概念认知行为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伦·贝克(Aaron T. Beck)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

该疗法强调认知过程在情绪和行为形成中的核心作用。

它认为,负面的自动思维会导致不良情绪和问题行为,而通过识别并挑战这些思维,就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绪和行为。

认知与情绪认知是指人的思维过程,包括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处理。

在这方面,认知行为疗法提出了一种“思维-情绪-行为”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个体体验的情绪反应是由他们对特定事件的认知所引导的。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不佳,这种思维可能会导致焦虑和沮丧。

行为与结果不仅是思维影响情绪,行为也同样会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个体在面对情境时采取的反应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例如,一位因失业而感到沮丧的人,可能会选择闭门不出,但这一行为又会加剧他的孤独感。

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原理认知行为疗法基于几个核心原理:自动思维: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自动产生的想法。

这些想法往往是负面的,从而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

认知扭曲:这是指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解读,例如灾难化思维(将事情看得过于严重)或过度概括(将某一负面事件推广到所有场合)。

应对策略:CBT鼓励个体学习有效的应对技能来处理压力与困扰,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思维模式。

强化与惩罚:个体重复某些行为是因为得到了正向或负向反馈。

CBT通过操控这些反馈来改变不良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实施步骤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建立治疗关系在展开具体治疗前,治疗师首先需要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

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与应用

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与应用

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与应用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旨在帮助人们克服心理困扰、改变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方法。

在心理健康领域中,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有效治疗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贝克和阿尔伯特•艾利斯等人开发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它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影响关系,而人们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可以改善情绪和解决问题。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技术1. 修正认知:认知行为疗法鼓励个体探索和挑战负面和自我限制的思维,以更积极、合理和灵活的方式来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

通过认识到负面思维的影响和无效性,个体可以改变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并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信念。

2. 行为实验:认知行为疗法强调通过实际体验来验证和改变想法和行为。

个体被鼓励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以验证他们对某种想法或信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反思,个体可以增加对自己和环境的认知,并尝试新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

3. 情绪调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个体学会更好地认知和管理情绪。

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例如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提高情绪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1. 焦虑症的治疗: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焦虑症的治疗中。

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到焦虑的根源和维持因素、修正误解和负面思维、掌握应对焦虑的技巧,个体可以逐渐减少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抑郁症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也是抑郁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

个体常常在抑郁症中有一系列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认识到这些负面模式,并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缓解抑郁症状。

3. 焦虑和抑郁的预防:认知行为疗法不仅可用于治疗已经存在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还可以用于预防这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锁定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与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与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与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与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基本概念"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与行为反应。

事件与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与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

心理健康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心理健康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心理健康认知行为疗法入门心理健康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方法。

它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改变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CBT 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且实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适用于多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症等。

本文将对心理健康认知行为疗法进行简要介绍,并介绍如何进行心理健康认知行为疗法入门。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一种结合了认知和行为原理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对于外界事件的感知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而这种感知往往是以一种内在的认知模式为基础的,这种认知模式可能是负面的、不合理的。

CBT 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这些负面认知模式,并通过实践新的行为习惯来改善情绪和解决问题。

二、CBT 的基本原则CBT 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 情绪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CBT 认为情绪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变行为可以影响情绪的体验,而改变情绪也可以影响行为的表现。

2. 情绪和思维之间的关联:CBT 认为思维(认知)是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可以改善情绪体验。

3. 可以改变的认知和行为:CBT 鼓励个体寻找和发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并相信这些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

4. 实践和反馈:CBT 强调实践和反馈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新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并通过反馈来调整和改进。

三、CBT 的具体技术和方法CBT 使用了多种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来帮助个体改变负面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下面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技术和方法:1. 认知重构:通过识别和挑战负面的认知模式,帮助个体建立更为合理和积极的认知模式。

2. 行为实验:通过实践新的行为习惯,帮助个体改变对外界的反应方式,从而改变情绪的体验。

3. 暴露疗法:对于恐惧或焦虑症状,通过逐渐暴露于恐惧的刺激中,帮助个体逐渐克服恐惧,并消除或减轻相关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什么就是CBT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就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与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与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与。

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就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与/或误解。

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瞧,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与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CBT就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就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

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

所提到的内容全部就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

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

现在的情况就是,我国的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

循证医学证明了CBT 就是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美国已经将CBT纳入了精神科医生的必修课。

2000年之后,CBT的使用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的主流。

反观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的研发在最近十年却显出“疲态”,精神科疾病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上市药品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主流观点认为人就是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动物,所以CBT这种从认知、行为角度入手的疗法就变得更为重要。

CBT原理有些人认为CBT很简单,CBT说简单确实简单,我们推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CBT关注的就就是认知与行为的改变,而且主张认知会改变行为与情绪。

反之亦然,行为与情绪的改变也会影响认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对于深陷“恶性循环”的抑郁症患者,我们通过CBT治疗让其重归良性循环。

可就是CBT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虽然法律给予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资格,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并不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

我们希望即便不能承担起心理治疗的工作,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

精神科医生可以与心理治疗师组成合作团队,相对系统的心理治疗交给治疗师完成,联合治疗则由精神科医生负责。

CBT的理论基础分为行为部分与认知部分。

行为部分认为抑郁就是丧失、失去、缺乏奖励或者不能获得奖励的结果,可以通过行为激活、问题解决技能等方法治疗。

CBT从行为角度来说需要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刺激-个体-反应-结果(S-O-R-C)分析患者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

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纵向分析,因为所有的现象与问题都不就是凭空产生的,她们与发展过程、社会化过程、早期行为模式、个人信条与社会规则都有关系。

CBT聚焦当下而非过去,我们不可能让患者重建个人经历,而应该让患者注重眼前。

无论就是思维或就是行为的改变都有可能促使情绪改变,进而影响认知最终实现全面变化。

普遍认为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应通过运动疗法达到激活的目的,安排活动中需要注意疲劳问题。

所有人都体会过疲劳,这就是一种不良体验。

让一个抑郁症患者参加剧烈运动,产生疲劳不但不就是一件好事,反而造成另一种痛苦的叠加。

安排活动应该按照等级逐步进行,这一过程遵循不疲劳原则。

所以,单独瞧每一个技术貌似都不难,但如何驾驭,如何联合使用就是CBT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优秀的医生应该调动来访者配合您一起工作。

CBT流程短程CBT可以分为6次进行:第1次:了解抑郁与治疗方法;第2次:识别自动思维与行为激活;第3次:对抗歪曲认知与功能行为;第4次:改变归因方式与任务分解;第5次:发现核心信念与问题解决;第6次:复习、目标与计划、应对挫折与预防复发。

在进行12-20次的CBT时,前3次等于就是把上述的短程治疗的第一次治疗进行放大,这期间的治疗主要就是为之后的治疗做铺垫。

CBT需要先激发患者的治疗动机,并不就是上来就蛮干。

认知行为治疗不就是批评,不就是挑错,更不就是骂人。

CBT过程中不应该表现出对患者的压迫性,相反应该以“人本”思想瞧待患者,前期治疗的铺垫与动机激发就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

心理治疗分两个层面:一就是基础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激发动机、建立关系、发现问题、引导患者增加依从性;二就是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门治疗。

专门治疗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怎么在理论指导下使用就是难点所在。

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上来就治疗就是不可能达到疗效的。

临床运用CBT的要点就是:充分的治疗关系心理教育激发治疗动机(药物、维持)对症状的自我监控行为激活认知重建评估很重要适应症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与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3]。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就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

抑郁症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

不合理认知: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她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与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她眼中的自己与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她常常坚信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她自己。

她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瞧、不够有钱等等。

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

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就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与个人经历、她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

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解事情就是跟她无关的,相反会认为与她有关,并且就是由于她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就是自杀。

自杀的认知主题:一就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二就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

所以危机干预中让她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与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

焦虑症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

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就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她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

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就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就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与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就是危险的。

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

危险的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与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危险的核心信念带来危险的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

强迫症认知模式:(1)、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就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

她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对威胁的评估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

(3)、完美主义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与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强迫症状产生与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

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思维的至关重要性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与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

(5)、过分要求控制强迫症的核心就是她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她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与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与伤害,强迫观念就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万事要求确定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与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就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

当事人苛求确定性的时候,她会反复说“我可能就就是万一出问题的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的需要的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

神经性厌食认知主题:集中在对自身外形、面庞、体重等方面的不合理认知。

“我很胖”,“我不漂亮”,“瘦就就是美”。

核心信念:外形决定一切,我不漂亮,就没有人喜欢我。

我没有吸引力。

禁忌症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需要强调的就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要高估患者的认知水平,90%的患者与我们不处于同一认知水平。

患者会简单的以为CBT就就是告诉她应该怎么做,但医生并没有锦囊。

那么医生在CBT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医生就是一面镜子,医生要做的就是帮助患者认知、了解自己,而不就是直接提供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不建立充分的治疗关系,不进行教育就不能让患者认识到这一点。

医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应该逐步退出患者的生活,而不就是扮演患者导师、父母、伙伴之类的角色。

医患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非现实的现实关系”:“现实”指的就是我们要与患者面对面交流,“非现实”指的就是我们不应该在患者的现实生活中扮演角色。

患者需要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回归社会,医生不应该就是她们的永久领路人。

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工作还不够完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