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学习中可看出,这批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成绩悬殊较大.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自尊心强,好动.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的减少两极分化。
从本学期开始就应抓紧,抓扎实,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端正学习及生活的态度,迅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转轨,进入初中阶段的新的学习生活.二,教学目标通过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七年级数学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图形发现它们的广阔的应用.初步体验并学会全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2,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4,初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5,树立学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让学生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6,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三,教材分析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各种学科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从这点出发,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如下特点:1,承上启下,立足发展本书力求成为一面"镜子",反映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思想方法的深刻内涵,不仅引导学生现在的学习,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所启示,既有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背景的历史资料,又有揭示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联系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作铺垫.2,体现过程,反映规律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的火种,本书力求在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学生的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议一议"等环节,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3,注重基础,突出重点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基本数学素养,七年级数学课程应更着重于基础性,普遍性,通用性的内容,本书就是力求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强调解方程组中的化归思想,以及等基本方法;用框图方式分析问题,体现程序化,机械化,算法化的思维方式;习题设计"复习巩固", "灵活运用","探索研究"等不同层次.4,内容安排一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本章是平面图形认识一的延续和提高,由3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第二单元: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平移,探索平移的性质;第三单元:介绍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公矢。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章有理数1.1 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的加减和乘法运算1.2 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1.3 有理数的比较与大小•有理数的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第二章代数式2.1 代数式及其计算•代数式•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2.2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2.3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问题•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坐标系3.1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3.2 点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点和图形的位置关系3.3 坐标计算•求两点之间的距离•分段计算第四章相似4.1 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定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2 相似的判定•两角对应相等•两边成比例•一角和两边成比例4.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五章图形的变换5.1 平移•平移的定义•平移的性质5.2 旋转•旋转的定义•旋转的性质5.3 翻折•翻折的定义•翻折的性质第六章数据的分析6.1 平均数•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计算6.2 中位数•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的求法6.3 众数•众数的概念•众数的求法总结本教材综合了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各个重点内容,涵盖了有理数、代数式、坐标系、相似、图形的变换以及数据的分析等多个部分,内容丰富、易于理解。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章节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数学运用能力。
(完整版)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 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4401=∠的度数。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班情分析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尤其是女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男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
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
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
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 精选公文范文-----------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时1 相识坐标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2.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例子,了解直角坐标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二、新课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三、训练
1.通过练习,巩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法则和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2.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例子,让学生了解到直角坐标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通过训练,巩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并掌握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强调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七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通用
苏教版七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通用苏教版七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x大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升入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七年级。
通过调阅小六毕业会考成绩册和试卷,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
从学生作答来看,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
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有理数的运算,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
2、掌握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进行整式加减的基础。
3、使学生从实物和模型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几何知识点的应用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意概念的定义和性质的表述。
逐步使学生懂得何语句的意义并能建立几何语句与图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用语言正确表达概念、性质。
四、教材分析:本书共有四章,每章开始均配有反映*主要内容的章前图和引言。
供学生预习用,可做教师导入用。
正文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
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同时也安排了“阅读和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选用内容;还安排几个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小结、回顾与思考。
学习过程中还有练习、习题、复习题三类。
五、教学措施和方法1、认真钻研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钻研教材。
2、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
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大全)第一篇: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情况分析:本人本学期担任七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而且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三、具体教学措施: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
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
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
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
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并能在数学图形及实际生活中正确识别平行线;2.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活动过程,提高对图形的认识、分析能力;体会说理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的说理 ——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或推理,得出欲求结果.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说理.教学过程(教师)新课引入——情景导入:如图1为一块左、右两边已破损的板材,你能判断它的边AB 、CD 是否平行吗?提问:如图2,你会过直线l 外一点P 画已知直线l 的 平行线吗?(图1)lP(图2)实践探索: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得出“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结合图形,直接给出同位角的概念)实践探索: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并通过作图工具的变式使学生意识到所使用的三角板中的角度并非一定要是45°、30°、60°、90°等特殊角度,而可以是任意角度)引导学生得出当具备条件“同位角相等”时,就有结论“两直线平行”成立(如图3),而且条件“同位角相等”不成立时,不能得出结论“两直线平行”(如图4).例题:如图5,∠1=∠C ,∠1=∠2,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21PEFABD C(图3) 21PEFABDC(图4)BDCA(图5)1 2练习:如图6,已知∠B =62°.则:①再增加条件____________,就能使AB ∥CD .②当增加条件“∠2的对顶角等于118°”时,AB ∥CD 是否成立?为什么?能力检测:运用本节课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及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判断一块左、右两边已破损的板材的边AB 、CD 是否平行(课件呈现题目,留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会正确运用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213E DCBA(图6)(图7)课后作业:1.课本P 11习题7.1第2、3、4题;2.思考题(选做):已知:如图9,∠1=∠2,∠3=∠4.问:(1)AB 与CD 平行吗?(2)EG 与FH 平行吗?为什么?1423HG N MF EDCB A(图9)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学目标: 1.能识别内错角、同旁内角;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理解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教学难直线平行条件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师)新课引入——情景导入:如图在一块小木板上面画一条线段AB ,你能通过测量图中哪些角的大小来判断木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议一议”:1.如图1,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2=∠3.直线a 与直线b 平行吗?试说明理由.2.如图2,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2+∠3=180°.直线a 与直线b 平行吗?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两图中的∠2与∠3的位置特征得出内错角和同旁内实践探索: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得出“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A图1图2例题:如图,∠1=∠2,∠B+∠BDE=180°,请指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练习:1.当图中各角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指出哪两条直线平行吗?并简单说明理由(1)∠1=∠4;(2)∠2=∠4;(3)∠1+∠3=180 .2.如图,已知AB⊥BC,CD⊥BC,,BE与CF平行吗?能力检测:如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段,并说明你的理由.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如何判定两直线平行?请你画图并用符号和文字说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或有什么疑问呢,说出来告诉大家.课后作业:1.课本P11习题7.1第5、6题;2.思考题(选做):如图,∠B与∠BCD互为余角,∠B=∠ACD,DE⊥BC,垂足为E,AC与DE平行吗?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2.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活动过程,提高对图形的认识、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或推理,得出欲求结果.教学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教学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教学过程(教师)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引入新课:如图,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左拐30°,那么第二个弯朝哪个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提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探究新知实验猜想: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1、∠2,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实践探索: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当a与b不平行时,∠1与∠2的度数是否相等.引导学生当条件“两直线不平行”时,结论“同位角相等”不成立.例题1:如图,已知AB∥EF,DE∥BC.那么图中∠ADE与∠EFC相等吗?为什么?例题2:如图,∠1与∠2互为补角,∠3=117o .求∠4的度数.练习:如图,B 、C 、D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 =75°,∠1=55°,∠2=75°,求∠B 的度数.能力检测:运用本节课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前面提及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图,工人在修一条高速公路时前方遇到一座高山,为了降低施工难度,工程师决定绕过这座山,如果第一个弯左拐30°,那么第二个弯朝哪个方向才能不改变原来的方向?小结:1.知道两直线平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2.平行线的性质与识别之间有何关系? 3.在运用性质和判定回答问题时应注意什么?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困惑?HGFE DCBA 54321课后作业:1.课本P15练一练第1、2题;2.思考题(选做):已知:如图,AB∥CD,∠1=∠2,则GP与QH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并说明理由.7.1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掌握相关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其互换;3.在定理的探索中锻炼观察能力,并尝试与他人合作开展讨论、研究,并表达自己的见解;4.在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方法,逐步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难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点:教学过程(教师)情境导入:小明沿正北方向走到A点,向左转50º行进到B点,为了保证继续行进的方向与开始时平行,小明应向哪个方向转多少度?复习提问:(1)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怎样用符号语言表述?(2)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有什么关系呢?新课引入:既然同学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直观感受: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实践探索: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学生互动交流:请你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应用新知:例1 如图是梯形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A =115°,∠D =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例2 如图,AD ∥BC ,∠A =∠C .试说明AB ∥CD .例3 如图,已知AB ∥CD ,∠1=110º, 你能求出∠2、∠3、∠4的度数吗?对比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4 32 1A CBDE例4 如图,在△ABC 中,(1)若∠BDE =120º,∠B =60º.请说明D E ∥BC . (2)若DE ∥BC ,且∠C =40º.求∠CED 的度数.巩固练习:1.如图,AB 、CD 被EF 所截,AB ∥CD . 按要求填空:若∠1=120°, 则∠2=_°( ); ∠3= -∠1= °( )2.如图,已知AB ∥CD ,AD ∥BC .填空: (1)∵ AB ∥CD (已知), ∴ ∠1=∠ ( );(2) ∵ AD ∥BC (已知) ∴ ∠2=∠ ( ).3.如图,已知AB ∥CD ,AD ∥BC .判断∠1与∠2是否相等,并说明EDC BA理由.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的条件是什么?有哪些结论?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何区别与联系?3.你能用三种语言表示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吗?4.判定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课后作业:1.课本P16-17习题7.2第2、3、4、5题;2.思考题(选做).已知:如图∠1=∠2,∠A=∠C,说明:AE∥BC.7.3 图形的平移教学目标:1.认识平移的概念及平移的不变性,理解平移图形中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的性质;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能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新课引入——情景导入:请你判断小明跟着妈妈乘观光电梯上楼,一会儿,小明兴奋地大叫起来:“妈妈!妈妈!你看我长高了!我比对面的大楼还要高!”小明说的对吗?为什么?接触平移现象: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现实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根据上述一些现象,你能说明什么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辨一辨、议一议:在以下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 ( ) ① 在荡秋千的小朋友;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③ 钟摆的摆动;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例1 如图,4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1.3cm .你能通过平移△ABC 得到其他三角形吗?若能,请画出平移方向,并说出平移的距离.活动探究:把图中的三角形ABC (可记为△ABC )向右平移6个格子,画出所得的△A ′B ′C ′.度量△ABC 与△A ′B ′C ′的边、角的大小,你发现什么了呢? 你认为图形平移具有什么特征呢?FECBACBA例2 将A 图案剪成若干小块,再分别平移后能够得到B 、C 、D 中的 (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 做一做:在所示的方格纸上,将线段AB 向左平移4格.得到线段A ′B ′,再将线段A ′B ′向上平移3格,得到线段A ″B ″,连接对应点的线段AA ′与BB ′,A ′A ″与B ′B ″,AA ″与BB ″.在连接对应点的线段AA ′与BB ′,A ′A ″与B ′B ″,AA ″与BB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议一议:(1)下图中的四边形A ′B ′C ′D ′是怎样由四边形ABCD 平移得到的; (2)线段AA ′、BB ′、CC ′、DD ′之间有什么关系?(3)取线段AD 的中点M ,画出点M 平移后对应的点M ′,连接MM ′.线段MM′与线段AA′有什么关系?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关系?BAA'B'D'C'DCBA例3 已知△ABC 和点D ,平移△ABC ,使△ABC 的顶点A 移动到了点D 的位置.课堂反馈:1.在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2.如图,四边形EFGH 是由四边形ABCD 平移得到的,已知AD =5,∠B =70°,则 ( ) A .FG =5,∠G =70° B .EH =5,∠F =70° C .EF =5,∠F =70° D .EF =5,∠E =70°3.楼梯的高度3米,水平宽度8米,现要在楼梯的表面铺地毯,地毯每米16元,求购买地毯至少需花多少钱?4.如图,将△ABC 沿着从A 到D 的方向平移后得到 △DEF ,若AB =4cm ,BE =3cm ,CE =1cm .DCBA H FEDCBA8m3m(1)指出平移的距离是多少? (2)求线段BF 的长.5.平移方格纸中的图形(如图所示),使A 点平移到A ′点处,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课堂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作业:1.课本P 21习题7.3第1、2、3题.2.(选做题)如图所示,一块蓝色正方形板,边长18cm ,上面横竖各两道红条,红条宽都是2cm ,问蓝色部分面积是多少?FE DC BA7.4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会按照边长、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通过实验、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逐步形成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师)新课引入——情景导入:播放“自行车”“金字塔”等含有三角形的图片.请同学们从图片中找出熟悉的几何图形,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活动1从播放的图片中抽象出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能否利用身边的笔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活动2投影出一个含有多个三角形的图片,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不同的三角形.怎样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内角呢?怎样表示三角形呢?(利用黑板上三角形标上字母,用符号表示出来).活动3把含有多个三角形的图片中三角形抽取出来,分清哪些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将三角形的序号填入相关的椭圆框内.介绍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活动41.从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3cm、4cm、5cm、6cm、和9cm的小木棒中任意取3根,能否搭成一个三角形?2.小明说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例题:1.图中共有几个三角形?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并用量角器检验它们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2.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① 3cm、 4cm、 5cm()② 8cm、 7cm、15cm()③ 5cm、 5cm、 11cm ( )3.现有五根长度分别为3cm,4cm,5cm, 6cm,9cm的小木棍,从中任意取3根,能搭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练习: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4cm和7cm的木棒,(1)再取一根长度为2cm的木棒,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如果取一根长度为11cm的木棒呢?(3)你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2.被公认为目前“世界第一高人”的土耳其公民苏坦科森身高2.51米,若他的腿长为1.3米,他一步(两脚着地时两脚的间距)能迈3米多?你相信吗?小结:1.三角形如何表示?2.三角形三边有何关系?根据是什么?3.如何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困惑?课后作业:1.课本26页习题7.4第2、4题;2.思考题(选做):如图,方格中的点A、B、C、D、E称为“格点”,以这5个格点中的任意3点为顶点,一共可以画多少个三角形?其中,哪些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哪些是等腰三角形?7.4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并会正确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和高的概念及其画法.教学难点: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引导学生“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简单图形”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情景创设: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的教学课件演示: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BC的顶点A上,另一端从点B出发沿BC方向移动,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线段)的位置不断变化,你认为其中有哪些位置是特殊的?请与同学交流.7.5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1)教学目标: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2.经历举例、操作(画图、度量、拼图)、观察、归纳、说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升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教学难点:理解用推理的方法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一定等于180°.教学过程(教师)新课引入——问题导入:(1)同学们,小学里我们就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多少度?(2)你能举例说明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吗?探究一——画图、度量、计算请每位同学在课堂笔记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内角的度数,并求它们的和.探究二——观察利用几何画板中的课件动画演示(通过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内角),再次验证“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探究三——拼图(1)问:还记得小学里怎么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的吗?(2)请每位同学将课前发下的三角形纸片的3个内角(如图1)剪开,然后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和是否为180(3)教师找出如图2、图3、图4等拼法,贴在黑板上,并标上相应字(图1)母.(图4)……探究四——说理优化选择适当的拼法,进行说理,从而得出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知识应用——牛刀小试课本P29练一练第1、3小题.知识应用——例题例1 已知,在△ABC中,∠A=40°,∠B=∠C,求∠C的度数.例2 如图5,AD、BC相交于点O,∠A=50°,∠B=32°,∠C=45°,求∠D的度数.知识应用——练习1.在△ABC中,若∠A+∠B=90°,则△ABC一定是__________三角形.2.在△ABC中,若∠A∶∠B∶∠C=2∶3∶4,求∠A、∠B、∠C的度数.3.课本P29练一练第2小题.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会正确运用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课后作业:课本P34习题7.5第1~5小题.7.5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2)教学目标:1.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方法,并能用内角和知识解决有关多边形的计算问题;通过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增强探索AB C DO(图5)与归纳的能力,初步掌握数学说理能力;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初步掌握简单数学结论的探究与运用的方法;3.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体验猜想的结论得到证实的成就感.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用分割多边形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过程(教师)问题引入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长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正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自主探究活动 1 如何把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是怎样实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活动 2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探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并完成下表:归纳、得出公式: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边形的内角和:(n-2)•180°(n≥3且为正整数)知识延伸:(1)多边形每增加一条边,内角和增加180°;(2)多边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的倍数;(3)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内角和越大.自主探究活动3 正多边形的特点:所有边都相等,所有角都相等.正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正多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n-2)·180°÷n.巩固新知例1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巩固新知练习1(1)八边形内角和是_______°;(2)十六边形内角和是________°;(3)如果一个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那么这时它的内角和增加了____度.练习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440°,它是几边形?练习3 求图中x的值.140°小结反思请用一句话总结:这节课我收获的知识是;我学到的一种思想方法是;我将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布置作业课本P31练一练1,2,3题;课本P34-35习题7.5第7,9,10题.7.5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3)教学目标:1.了解多边形外角的概念,理解、掌握多边形外角和公式;2.感受转化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说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对图形的认识、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多边形外角和公式推导.教学难点:多边形外角和公式应用.教学过程(教师)新课引入——情景导入:假如你家附近有一个如图所示的五边形广场,你每晚沿这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道路散步.1.如果你从点S 处出发,沿广场周围的道路散步一周,当你从一条道路转到另外一条道路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些?你能在图中画出来吗?2.度量这些角的度数,计算角度和,你有何发现?3.假如广场的形状是六边形,结果如何(指出这些角就是这节课研究的多边形的外角)? 提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E实践探索:1.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感知多边形外角是怎样产生的. 2.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指出:①“外角”是多边形的外角,不是它相邻内角的外角;在说法上称之为某个角是某个多边形的外角,而不是多边形某个角的外角;②多边形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是互为对顶角.)3.分别作出△ABC 和六边形ABCDEF 的一个外角.4.多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分别取多边形的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和. 实践探索:1.完成P32做一做;2.根据“做一做”你对多边形的外角和有何发现? 3.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4.归纳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板书外角和公式). 完成P33议一议.例1:(1)一个正多边形每个外角都是6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2)一个正多边形每个内角都是135°,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3)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比相邻的外角大36°,求这个正多边形的边数.CBAFED CBA例2:(1)一个五边形五个外角的比是2∶3∶4:5∶6,则这个五边形五个外角的度数分别是 .(2)在五边形的五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锐角?例3:如图,求∠A+∠B+∠C+∠D+∠E+∠F的度数.练习:P33练一练1、2.小结:1.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外角和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2.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的方法?3.你认为今天的结论有何作用?4.你还有什么收获可以与大家分享?课后作业:1.课本P35习题7.5第9、10、11、12题;2.思考题(选做):一个机器人从点O出发,每前进1米,就向右转体a°(1 º<a<180º),照这样走下去,如果他恰好能回到O点,且所走过的路程最短,则a的值等于.8.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1.能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掌握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知道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2.会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3.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从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法则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教师)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重温“嫦娥二号”升天这一伟大时刻;观看航天人幕后工作画面.教师简介“嫦娥二号”升天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4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指导交流:引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算式中乘法底数,指数特点,引出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二、新知探究,例题点击探究:根据乘方的意义填空,看看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1)25×22= = ;(2)a 3·a = = ; (3)5m ·5n = = (m 、n 为正整数).①启发、点拨学生发现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方法,观察运算过程中的底数、指数如何变化.②猜想:对于任意底数a 与任意正整数m 、n , a m · a n =?并说明理由(板书过程). ③归纳并板书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注意: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特别提醒:a 的指数是1,计算时不要遗漏).例1 计算,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1) a ·a 6 ; (2) (-2)3×(-2)2 ;(3) –a m ·a 2m ; (4) 25×23×24 .在学生充分思考、分析的基础上板书例1中(1)小题,其余学生独立完成,规范方法,步骤书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a m ·a n ·a p =a m +n +p (m 、n 、p 都是正整数).巩固练习一:1.口答:(1)(110)2×(110)4= (2)(-2)10×(-2)13=(3)-b n·b2n—1=(4)x5·x4·x=2.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改正.(1)x3·x3=2x6();(2)x4·x2=x8();(3)a2+a2=a4();(4)x·x3=x3().3.填空:(1)a7a( )=a12;(2)a n a( )=a3n;(3)3×27×35 =3x,则x=.例2 计算,结果用幂的形式表示.(1)(2y+1)2·(2y+1)5;(2)(p-q)5·(q-p)2;(3)a4·a6+a5·a5.巩固练习二:4.计算.(1)(x-y)·(y-x)2·(x-y)5;(2)a n·a n+1+a2n·a(n是正整数).三、探研时空,思维升华“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升空,飞行速度:15千米/秒,预计5日内到达指定轨道,若到达轨道时飞行了4.32×105秒,计算此时“嫦娥二号”飞行的路程(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思考:大家想了解一下“嫦娥二号”在太空中飞行的过程,但需要输入密码才能打开.现在知道x m=32,x n=8,密码就是x m +n的值.你能帮助老师破解密码吗?四、小结反思小结: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感受?有什么收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②对这节课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五、作业布置作业:课本P48习题8.1第3、4、5题.。
苏科七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苏科七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成绩。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2. 代数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 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4. 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演示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2.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和巩固,包括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比例等内容。
通过综合练习和应用题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2. 第二阶段:代数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在这一阶段,我们将重点讲解代数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包括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等内容。
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讲解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代数方程的解题方法,并学会将代数方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第三阶段: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应用,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几何图形的性质,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第四阶段: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讲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频数表、频数分布图、概率等内容。
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五、教学手段1. 教学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使用PPT等课件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展示。
2. 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含义及其和分数的关系,掌握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代数运算及其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3.掌握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有关线段、角、小三角形的性质及相关定理,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4.延续前学期的内容,学习比例及其应用、百分数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小数的基本概念1.1 小数的定义及其性质1.1.1 小数的含义1.1.2 小数的四舍五入1.1.3 小数的比较大小1.2 小数的运算1.2.1 小数的加法1.2.2 小数的减法1.2.3 小数的乘法1.2.4 小数的除法1.3 基数、率、百分数1.3.1 基数1.3.2 率1.3.3 百分数2. 第二单元代数初步2.1 代数式的概念及其运算2.1.1 代数式的定义2.1.2 代数式的运算2.2 一元一次方程2.2.1 方程的定义2.2.2 方程的解的概念2.2.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3. 第三单元几何初步3.1 直线、线段、射线及其表示方法3.1.1 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3.1.2 直线、线段、射线的表示方法3.2 角及其度量3.2.1 角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3.2.2 角的度量及其计算3.3 三角形3.3.1 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分类3.3.2 三角形的性质3.3.3 等腰三角形3.3.4 直角三角形4. 第四单元比例及其应用4.1 比例概念及其性质4.1.1 比例的定义4.1.2 同比例、反比例4.1.3 倍数和比例的关系4.2 初步应用4.2.1 比例应用题4.2.2 百分数三、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互动、探究、实践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教学评估本教学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日常评价、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情况分析:本人本学期担任七年级(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而且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三、具体教学措施:1、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教学的基础设施。
在教学中必须依纲靠本,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钻研教材抓好重点。
2、在课堂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指导作用。
3、设计好的开头尽量以引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以“练”为主。
4、要扭转学生的厌学现象。
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
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向先进看齐,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即课堂练习、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
7、在课堂教学中将严抓课堂纪律使学生形成自学遵守纪律的习惯,要求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
但同时又不死板,给时间让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8、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五篇
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五篇七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班情分析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尤其是女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男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指导思想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8章:多边形,第9章:轴对称,第10章:统计的初步知识。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__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加减之后的学习内容,是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
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开端。
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其解法,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的中的应用,其难点是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类比、化归、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__是在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的继续学习。
__的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化归的思想,即化二元为一元,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学生通过经历列方程、解方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8章:多边形 __是在学习了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础上的深入学习,是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
苏科七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数学教学工作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证明等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勤奋、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整数与分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加减乘除、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等。
2. 几何初步: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性质与判定,相似三角形、圆的性质与判定等。
3. 代数初步: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不等式组等。
4. 统计初步:统计调查、图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等。
5. 应用题:几何应用题、经济应用题等。
四、教学策略1.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2. 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五、教学措施1. 教师备课:认真研读教材,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2. 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作业布置与批改:合理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辅导。
4.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5. 评价与反馈:定期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3周,完成整数与分数的教学。
2. 第二阶段:4周,完成几何初步的教学。
3. 第三阶段:4周,完成代数初步的教学。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xxxx-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邢水明高峰中学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入学成绩上看,两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差,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仍有信心迎接这个新挑战。
为了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一、本学期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
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
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甚至加减乘除运算都不过关,更不用提解决实际问题了。
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
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七年级下册,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
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
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
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
苏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
苏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教师好像一个导演。
如果想要做一个优秀的导演,导演好整个课堂,我们该有一个好的剧本,我们对于剧本的操作、角色的配置都该有预见性,而这个“预见性”就反映到了教案里。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苏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2019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2019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xxxx~xxxx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上学期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学生手中的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这与我在教学中不提倡课前预习,少做笔记有关,我认为课前预习易使学生囿于教材框定的范围和思考方法,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而不应该用在当“打字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学计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一、班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尤其是女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男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
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
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
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
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
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
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
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
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
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
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11、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课时教学起止时间
第五章13课时第1-3周
第六章7课时第4-5周
第七章10课时第6-8周
第八章10课时第8-10周
第九章13课时第11-13周
第十章8课时第14-15周
复习10课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