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谈课标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王宁老师访谈 语文教学需要科学性和理性

王宁老师访谈 语文教学需要科学性和理性

王宁老师访谈:语文教学需要科学性和理性按:这篇访谈可以用字字珠玑来形容。

王宁老师基于深厚的训诂学、汉字学学养,阐述了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语感、语理、词汇、语言现象与文学鉴赏、文言与现代汉语等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念,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呼吁语文教学要有科学性和理性,均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王宁老师坚持语文课教学的内容是书面语言教学,提出了“语言修养”的概念,提出了“用语理指导语感”“揭示语言现象”“热化词汇教学”“有词义,才有鉴赏”等等教学理念,从学理上纠正了无所依托的主观感受型语文教学的偏颇,更为我们思考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理性启发了思路。

“语文课一定是书面语言的教学”李节:您怎么看语文知识的学习?王宁:过去的语文课有说教和灌输语言知识的倾向,为改变这种倾向,新课标(指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作者注)强调感悟和人文性。

但是“感悟”和“人文性”这两个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比较难把握。

因此,不论在教材的编写还是实际的教学中,就容易产生另一种偏颇,即忽视语文科学性的一面,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主观感受型的课程。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有一个根本的目的不能取消,那就是必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能力培养必须也必然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步;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加在一起就是语言修养。

我想,语言修养比语言能力还要高一层。

我们过去总纠缠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这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过去语文教学总说“听说读写”,而且把四者分开教学,这其实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阉割,听、说、读、写,谁都离不开谁。

语文课一定是书面语言的教学,而且主要是读写的教学;听说要向读写靠拢,因为书面语能陶冶口语。

我想,即使是在小学也不必过分强调口语和听说。

读和写是一种精加工,通过书面语的语感产生的口语肯定精练;而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思维能力,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

高中课标组长王宁教授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课标组长王宁教授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课标组长王宁教授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2019年第30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方面,并做了概括的解释。

为了使解释一目了然,下表用几个主题词来使这四个方面的内涵更为具体化。

分解开来解释是为了方便理解,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既然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必然是凝聚在完整的人格中,不能分开的。

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

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

其他三个方面既是从语言运用中生发出来的,又是语文课程不可缺乏的。

它们虽然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但是在语文学科里有独特的意义与方式。

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思维的外化形式,一切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

试想,哪一门课程不用语言传播内容、进行交流?哪一门课程的教材不用书面语写成?所以,语文是实施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

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人类不但用语言来表达思维,而且就是用内在的语言在思维。

另一种则认为既有语言的思维,也有非语言的思维。

不论哪种看法,语言都是思维最主要的载体,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都是密切关联着的,而语文课程的思维指的是与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思维。

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按正确的价值取向鉴赏,那么任何学科都要面对审美问题。

文学与艺术是审美的专门化。

语文课程的审美首先是针对言语作品的审美,也就是说,语文课程所说的审美主要是针对以语言为媒介的作品。

在这一点上,审美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实现的。

任何学科都包含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

但是,要想让青少年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是最好的阵地。

语文学科是以口语和书面语来负载文化信息的,语言文字又是文化传播和文化生活建构的不可取代的基础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能取代的。

新课标引领语文教学走进新时代

新课标引领语文教学走进新时代

新课标引领语文教学走进新时代作者:虞迎君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8年第15期《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还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严峻挑战。

当我们沉浸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迷恋于学生“变化多端”的“自主”探究时,当我们沾沾自喜于学习的喧嚣热闹情景时,是否发现“自主”无度这一令人尴尬的现象?是否感觉到教学目标、重难点无一落实的无奈?片面强调对内容和情感的感悟,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一味强调学生自得自悟,而忽视教师的点拨、指导;一味强调个性化感悟,而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等。

今天来肤浅地谈谈新课标引领下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我们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声音:选择你认为精彩的语段来读,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这些标志新课程精神的教学用语及做法已成为教学的流行曲。

教师让学生选择喜爱的内容学,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的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但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讨论,终结是: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

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因此,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依然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应当把握好收和放的度。

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走近误区时,思维卡壳、认识浮浅时,教师就应当适当的引导点拨。

在有深度的课堂中,教师画龙点睛的分析和点拨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会使学生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王宁教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

王宁教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

王宁教授: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2019年第1期《语文建设》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任务群”备受关注,很多学校和老师也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探索。

近日,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采访中点明了当前“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存在一些误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问:在高中新课标里,“学习任务群”是一项广受关注的内容,很多学校也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探索。

在您看来,现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情况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王宁教授:近一年来,我很高兴地看到大家对新课标抱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对“学习任务群”这一教学形式,很多地方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

我参加了一些研讨会,听了一些课,也了解了一些学校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情况,感觉老师们的教学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各地的教研员和老师们都以对教学改革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非常认真的态度来设计教学,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从中我也学习到很多东西。

我发现,确实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的提法,但仍是在过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是脱离实际的“花招”。

这就必须准确解读关于学习任务群的一些提法。

首先,是“任务”和“活动”。

新课标所说的“活动”,指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件事;而“任务”就是让学生把这三件事综合在一起去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

这样的任务与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着来完成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并没有发生外部的变化,只是在内涵上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

与教师的灌输不同,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由此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增进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如果说课堂形式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很多教室里不再是像大讲堂一样摆放桌椅,而是分成小组,便于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再合在一起交流。

《2024年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范文

《2024年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范文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篇一在中国的教育领域,语文学科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学科。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更新,语文学习任务群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教授,来与我们分享她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的看法。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王宁教授首先谈到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

她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任务导向性:语文学习任务群将语文学习内容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跨学科性:语文学习任务群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跨学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3. 培养实践能力: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非”在谈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非”时,王宁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虽然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 避免过度任务化:在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任务化的问题。

过多的任务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2. 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在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时,应该注重任务的质量而非数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精选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3. 注重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求,因此在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时,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

2024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及新课改心得体会

2024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及新课改心得体会

2024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及新课改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更新与改革。

2024年,小学语文课程纲要(新课标)正式出炉并实施,这一改革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新课标和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亲身感受到了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并分享我在新课标和新课改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标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将听、说、读、写、评价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体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把语文拆分为单一的知识点,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这样的改革使得教学和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语文,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其次,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学生们通过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强调学科交叉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和项目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新课标注重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课标在知识内容上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融入。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接触现代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背景,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文化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和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积极影响。

课标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研讨

课标视域下的课堂教学研讨
6/30/2020
语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 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 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 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6/方30/2面020 。
学习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各类实用文本基本格式,善
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科技文化产品,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具体学习内容可分为三类。
① 社会交往类:主题明确的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 划、制度等常见文书;面试与应聘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
6/30/2020
5.明确学业质量标准 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一共分为5个等级,每 个水平内部又有4个具体要求。 水平1和水平2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 水平2高 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 水平3和水平4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 (水平4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水平5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 水平5则是为对 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 况仅供参考。
新课标视域下的课堂变革
福州教育研究院 蔡勤
2019.03
6/30/2020
讲座提纲
一、新旧版的课程标准变化 二、新版课标主要内容解读 三、课堂变革优化教学提高素养 四、福建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五、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活动
6/30/2020
课标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
6/30/2020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2018年新修订普通高中培训《走进新时代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及教学实施的建议》

2018年新修订普通高中培训《走进新时代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及教学实施的建议》
体验与感悟 意识与态度
实证与推理
欣赏与评价
批判与发现
表现与创新 关注与参与
选择与继承 包容与借鉴
文化
载体 文化项
工具 外化
审美
媒质 审美本体
语言
三、课程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相关的人文主题,这 些人文主题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 动类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有些课程用“以天 下为己任” “铁肩担道义” “烈士的抉择”“灵魂的对白” 和“直面人生”等主题单元来阐释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和近现代 的革命者的胸怀,发掘这些存留在人民心里的人物为真理和正 义而奋斗的内在精神和品质。用“梦想与追求” “向青春举 杯”“成长如蜕”等主题单元来抒发理想的光芒和描绘青年一 代成长的道路等。 在这些主题下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 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 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 应用系统。

学习任务群的内在特点
目标突出,目的明确:是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
提升的明确目的相结合的。 情景真实,任务多样综合:在真实情境下,以任务 为目标,将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 流,梳理与探究)含在具体任务下综合完成。 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 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0.5 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 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 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 学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2 学分)
(1 学分)
四、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改革
学业质量标准是本次《语文课程标准》新增的内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心得体会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心得体会

2024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心得体会在2023年,初中语文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引入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些变化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参与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这些新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与传统教学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四种语言技能,强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还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这种注重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了语文这门学科。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创新。

这种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

此外,新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新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和名篇佳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高品质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教材结合了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引入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于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教学技巧和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王宁谈课标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复习进程

王宁谈课标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复习进程

王宁谈课标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备受各界关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我国课程改革现状和新的国际课程改革背景,立足顶层设计,凝聚语文界广泛权威和集体智慧,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增补、完善和修改,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等一系列新提法,对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作了进一步充实。

如此一来,如何保证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顺利落地和开花结果,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也对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修订形势这次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统一启动于2013年底,语文课程也在其中。

但是,对语文课程来说,课标的修订更为迫切,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

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这次课标的修订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关注的话题。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不但直接影响每个国家对外交流的软实力,而且与发展各国本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种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而同时,母语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必须有本国的特色,只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也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

修订工作是从调研起步的,首先需要弄清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也要了解、探讨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一、引言语文教学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内容的单一等问题,导致语文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推动语文教学改革,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成为了当今教育界的重要议题。

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三、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 内容多样化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注重提供多样的语文素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不再只依赖教科书,而是通过选取教学资源,包括文学经典、优秀作品、网络资源等,使学生接触到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语言材料。

这种多样化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2. 方法灵活化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法的运用。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讲述者,而是引导者和协助者。

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实践实验等方式,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科学化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倡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正在逐渐被多元评价体系所取代。

除了传统的笔试,学生的口头表达、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也将得到更加全面的评价。

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1.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够积累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采访王宁教授关于课程标准中的识字写字教学

采访王宁教授关于课程标准中的识字写字教学

应该选好,现在小学课本都有一个毛病,没有一个字表,我想对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就试试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是因为新课标后面这个目标,它是不是发布,根据是不是能够真的发布,发布了以后,那么老师能不能以后去实行,那么这个还要看课标发布的一些执行的情况。

汪锋:那其实就是说,我们大家已经认识到这个带有阶段性的字表的好处。

但是具体的执行,还没有定下来这个标准,那么大家会有一个困惑,就比如说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我们都说有3500个字,就是按照这个频率给大家列出来的,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就是说常用的就先用,按照频率排,可不可以这么看?王宁:应该不可以。

为什么?因为一个字他出现的频率高,不见得这个字的教学里头它就要先教,一个字先教还是后教,它是根据一个教学认知的规律来考虑的。

那一个字,他在社会上用字上,它的字体有多高,就是大家谁用的多,谁用的少,这个就是基本上的社会上的用量的一种统计,而且这种用量的统计多半都是成人的,而小孩儿刚进入学习的时候,他才六七岁啊,他跟成人的语言啊,什么都不一样。

所以要想解决我们初期最一开始的时候基本词应该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要根据各种条件来定。

我想,第一个条件,就是小孩的嘴里头他有哪些词汇,如果这个小孩儿嘴里头,它这个词还不知道,你就教他写这个字,这个字。

因为他那个字他永远不用了,用不着了,而且这个意义和音他都记不住,你教他这个字形他没有用处,所以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一定要在小孩的心理词库里头用它的这个字。

还有,就是这个字,一定要在孩子的嘴里头重复率比较高,这个字常用,而且它的构字量比较大。

此外,开始教会小孩儿的认字的时候,应该字的结构比较简单,那结构简单相对的来说,它的笔划就相对的少,这样他一看就看出来了,他就很清楚了,而且结构要少,那么他在掌握字和字差别的时候,他也看的很清楚,如果说笔划很多,他就容易看不明白了,这也是一个条件。

所以这3500字作为总字量是可以作为依据的,但是字频不是教学前后的根据。

聚焦课标新变化助推课改再深化

聚焦课标新变化助推课改再深化

聚焦课标新变化助推课改再深化作者:王乃宁卞建容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9年第10期一、体系升级:新课标的主要变化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旧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一些方面明显的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

2017版新课标的变化是系统性、宏观性,更具前瞻性的,是策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升級,其变化体现如下:1.核心素养培育主题化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规范的解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和培养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本品格和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立足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体现其人文性和审美性。

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准确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是语文课程最核心的价值诉求。

学生在广泛的语言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经验,通过自我理解消化,努力建构自己的语言表达体系,而后准确、熟练地加以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语文素养的整体结构或体系框架的基础与核心。

其他三个主题要素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其中思维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运行保障,思维支撑起其他核心素养的培育。

而审美则是素养形成的价值目标,语言、思维发展始终伴随着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育,进而对个体文化素养的建构起到促进作用。

四个主题分类概念界定更加准确,功能定位更加清晰,主题方向更加明确,这更系统地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课程目标分类多样化2003版的课标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而2017版新课标设置十二个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梳理与整合、语言表达与交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发展逻辑思维、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理解多样文化关注、传承中华文化、参与当代文化。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
订组负责人王宁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课程》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问:请您谈谈本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修订的?选择这个时候修订课程标准,与时代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话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巢宗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思路及内容调整 [J], 郭利萍
2.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行——访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季浏教授 [J], 《体育教学》编辑部
3.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绘制英语课程改革新蓝图——访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梅德明 [J],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4.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人——访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顾建军 [J],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5.新时代需要怎样的信息素养?——访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任友群、黄荣怀 [J], 《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教材论坛)
互為語境——资源的关系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悟已往知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去来兮辞》里的“非”,正是《归园田居》中的“误” 《归去来兮词》和《归园田居》这两个“归”的深意,这不是一般“归家”、
“归乡”的“归”,而是“回归本性”的“归”,作者认为他回到了原来本 性所希冀的起点。 理解了这个“归”字,便能准确体会《归园田居》中的“羁鸟恋旧林”, 《归去来兮辞》中的“鸟倦飞而知还”。作者对归巢鸟儿的观察,是和自己 回归本性的彻悟心里相联系的。 这两首诗,又可以作为理解《饮酒》的背景材料,作者对鸟儿行迹的特殊心 理,可以让我们懂得《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不是单纯的 写景,而是寓有深意的。最后两句话“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作者虽 说“忘言”而知“真意”。 读他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饮酒》后,便越加懂得他为什么 会作“桃花源”的梦,也就懂得“桃花源”不是荒诞的妄想,而是一种思想 的现实、追求的现实。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0.5 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0.5 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 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 学分)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2 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2 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2 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 讨
(2 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 学分)
《谷梁传· 僖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作,为也。 有加其度也。”范注:“新,更加使大。”
《谷梁传·庄二十九年》:“春,新延厩。”传:“此 言新,有加其度也。”
(名校课堂)语文课标与语文教材( 教材论 坛)PPT -优秀 课件【 标准版 本】

王宁 2 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王宁  2 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

2.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王宁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纲领性文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全面、精准地把握新课标的设计理念、组织架构和实施要求,《语文学习》杂志约请了课标组的王宁老师、郑桂华老师和蔡可老师,从不同角度对新课标内容予以阐述,集中探讨新课标在教学实践层面的有效策略。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而且是带动其他三项的一项,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特质做了如下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就是说,不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课程赋予学习者的一项重要人格和品质。

这是语文课程专有的立德树人功能。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意义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含义,首先需要弄清“建构”的内涵,其次需要弄清建构与运用的关系。

语言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

就这个内涵而言,语言建构是运用的前提。

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建构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凭借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特别是一些特殊体裁的书面表达,需要考虑风格与形式、文化与美感等因素,所以提高建构能力需要不断学习。

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

这里涉及语言文字知识是否需要的问题。

知识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规律,当然是需要的,但这种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来体会和获取,不然,仅仅是一些语言学教条,不能转化为必备的能力。

高中课标修订的主要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 (网络培训资料)

高中课标修订的主要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  (网络培训资料)

2019-12-5宜州一中网络培训高中课标修订的主要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王宁)2019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对2019年课标的修订。

这次修订,是在新时代到来时、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这次修订,既是过去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升,又是适应时代变化和形式变化的一次新的思考和推进。

也就是说,它是具有现实基础的,也是具有理论基础的。

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理念和精神,对语文课程的改革具有指导作用。

它是要实施和使用的。

即将开始的义务教育课标修订,也要与高中课标已经明确了的理念和精神取得一致,实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顺畅联系和教育的一体化。

提要1、课标修订的背景2、语文课程的特质与语文核心素养问题的提出3、学习任务群教学方式的确立与语文课程设计4、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一、课标修订的背景1.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20-21世纪之交,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手段和学习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方式。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竞争的首要条件,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必然要随之改变。

2加强母语教育成为世界性的课题信息的高速传播和经济、科技全球化,促使了跨文化交流的频繁,世界各大国都在加强自己的母语教育,促进母语在互联网上的使用和发展,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这种形势把语文课程推向教育改革的前沿。

互联网上汉语使用越来越频繁。

3.教育总目标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建造具有中国传统、中国特色的母语教育,语文课程在教育改革中肩负重任。

4.10年教改的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程有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建设和全民素养的提高直接相关,又是其他课程进行的先决和必要的条件,任何时期都引起全国人民普遍的重视。

高中语文课标实验版2019年全面实施以来,社会关注度极高,大量问题提出,经验、教训都有。

新课标的理念与新教材的教学——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标的理念与新教材的教学——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作者: 王宁
作者机构: 语文版高中语言课标教科书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文字院教授
出版物刊名: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页码: 54-55页
主题词: 语文教学改革 新教材 标的 理念 普通高中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 语文课本 标准编写语文课程 教材编写 基础教育 新课标
摘要: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几套高中语文课本已经陆续进入实验阶段,在使用新教材时,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精神,,这是一个继教材编写后最重要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相关表述的梳理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相关表述的梳理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相关表述的梳理发布时间:2022-07-12T07:29:32.76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月第5期作者:周学明[导读] 王宁教授说,学生自主学习是此次语文课标实施的突破口。

周学明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一、关于“自主”王宁教授说,学生自主学习是此次语文课标实施的突破口。

关于自主学习,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的相关表述是这样的:“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在“基本理念”中是这样表述的:“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

有了自觉意识,才能进行自主活动。

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在“课程目标”中提及:“6.提升思维品质。

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自主”也好,“自觉”也好,“主动”也好,都要求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是理念层面上的,在实践层面上,则讲到:“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

”“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

”课程内容部分,语言实践活动的“自主”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如:“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负责人王宁备受各界关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我国课程改革现状和新的国际课程改革背景,立足顶层设计,凝聚语文界广泛权威和集体智慧,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增补、完善和修改,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水平”、“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等一系列新提法,对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作了进一步充实。

如此一来,如何保证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顺利落地和开花结果,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也对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修订形势这次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统一启动于2013年底,语文课程也在其中。

但是,对语文课程来说,课标的修订更为迫切,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明确,立德树人成为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根本任务。

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和殷切期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这次课标的修订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关注的话题。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传播,不但直接影响每个国家对外交流的软实力,而且与发展各国本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种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定,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而同时,母语教育在任何国家都必须有本国的特色,只有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语文课程,才是最具有世界性的,也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对话。

修订工作是从调研起步的,首先需要弄清语文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改革十年来的进展与不足;同时也要了解、探讨其他国家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本次修订工作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坚持语文课程学科内容与育人目标相融合的改革方向,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

2.确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将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到语文课程中。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早已将“语文素养”列为本课程的核心概念,但是“语文素养”虽有外显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内隐的品质,语文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提炼归纳,以便教师把握。

3.在语文核心素养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语文课程的特质要十分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一定要准确。

经过10年试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经进一步证实。

语文课程技术主义、知识本位、文本为纲等片面的做法要进一步摆脱。

这些问题,语文课标在修订时必须给予回答。

4.根据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语文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走出知识本位、技术主义、文本为纲、讲解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后,需要根据新的改革思路调整课程设计和实施路径,加强情境化、结构化和选择性,实现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对这些问题,语文课程标准需要提出可行的方案。

5. 增补“学业质量标准”,增强测试的可操作性;课标进一步解决与高考的关系。

体现新课标,新课程,新考试协调一致的思想。

上述5个方面的问题,在这次语文课标修订中,都作为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真正解决,还要靠在今后的实践中共同努力。

此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内容很丰富,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课标修订综合组对每门课程统一的要求。

语文课程既然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下,必然要承担与自己特质密切相关的目标。

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语文课程必须做到,但又必须通过语文课的特质来做到。

这次课标修订,我们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整合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互相关联的。

语言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其他三点都与语言文字的应用有关——要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激励学生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要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一步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关注当代文化,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这样明确的概括语文核心素养,这次是第一次,对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语文核心素养既然明确了,素养是面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

这次课标修订,提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群”的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

“学习任务群”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新手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学习任务群是根据这次课标修订的主要精神,吸取十余年来优秀教师成功的创造性实践,学习了国外教学适合中国的经验的一种创造,应当是这次修订的又一个亮点。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个人的语言运用系统。

这种有人文主题的任务群,是在学校课程总体设计和实施的环境下、由学校和教师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完成的。

它与过去的教学模式有内在的区别: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做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

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

学习任务群分布在高中三个年级(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最大限度地达到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增强的目的。

课标设置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研习”等18个学习任务群,有的分别落在这三类课程中,有的则贯串这三个学习阶段。

有的单独做成单元,也有的可以以同一个主题拼合不同的任务群来实施。

18项学习任务群组成一个横向联系、纵向递进的课程系统,并且测算了个任务群所占课时的比例。

在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比例,也做了必要的规定。

这样就避免了课程实施中的随意性,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课程就按照这些学习任务和相关的目标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并开展学习活动。

大家在课标修订稿的文本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和结构。

“学习任务群”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为体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单篇课文呈现方式和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导引作用,并且有利于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对体现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有很大的作用。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境界,比之学生被动地听命老师,教学组织和实施的难度是增加了,但既然这是语文改革的必经之路,又有前期实践作基础,相信广大的心向事业的老师们,会不断地提高自己,坚持下去,必会产生想象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任务群中,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一项,这是近年来社会上常常提到的,请您谈谈它的内容和意义整本书阅读,并不是这次高中语文课标修订首先提出来的,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中已经提出。

语文课中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也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高中语文课标把“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设计为一个任务群,可以单独设置单元,也可以贯串在其他任务群里实施,比之已经在课外阅读中提出的、作为阅读策略的整本书阅读,有着更为明确的目的,做法上也有所突破。

强调阅读整本书,首先针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有一些人的阅读带有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的目的。

浅尝辄止、断章取义、截取片面信息甚至曲解原意。

然而要培养善于深入思考、具有创造思维的人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全面归纳论点,辨析是非真伪,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读懂文本,把握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把握整本书的主要精神,对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加深思想深度,学会在大量的文本中过滤和吸取多种信息,是非常有益的。

课标规定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容、目标和教学提示。

其中特别提出“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

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这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书,而且自己要读好选择的书,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读书习惯和兴趣,才能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作为修订负责人,您觉得语文教师在未来课程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次高中语文课标的修定,针对迅速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党和国家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更高要求,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

在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实施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首先,把握好语文课程的定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性”“综合性”应当是语文课程实施不可偏离的关键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的教育应该和它融合在一起。

第二,坚持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学习方法。

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用恰当的方法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自觉的教育贯串语文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要坚持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注重读书思考、积累梳理和运用实践,促使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第三,整合“学习任务”,紧抓“语文实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

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要把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任务,通过情境化、结构化的设计,组合成“群”,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