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实用标准(学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

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及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还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在给学生带来心灵滋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拓展视野、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引导人格,在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2、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学习任务及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学习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2.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层面,相较于中学而言,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文学常识,还要建立宏观的文学史体系,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语文常识,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特点,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尤其是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

能力层面,优化听说读写技能,着重提升人际沟通、应用写作、鉴赏批评、职业适应等能力;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母语驾驭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准确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具有时代必须的信息素养,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专业学习要求策划、组织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

素养层面,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还有着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批判性思维和工匠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汲取仁人志士的智慧、襟怀和品质;培养职业情感和敬业精神;具有仁爱、孝悌、向善、进取的人文情怀;养成谦让、诚信、刚毅的品格,形成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3、课程内容和要求

3.1 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主要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高职学生相对薄弱的语文知识、技能水平,水利、电力类等行业岗位需求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来选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见表3。

表3 教学内容一览表

3.2 教学要求

1.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课程实施中,在语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特征。作品分析理解注意充分采纳当前学界所推崇、公认的结论,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多元认知和学习,从而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在遵循课程标准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地区、专业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也可以在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开设适当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人文视野。

2.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其探讨人文经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自主学习。

3.强化课程的应用实践。要根据学生专业成长与职场发展的要求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个性特征,精心设计与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鼓励课程的教学研究。在教学实施中,鼓励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以及观摩课,研究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积极打造资源平台。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标准,积极开发课程的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3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共48学时。

表4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