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目录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三、课程目标四、课程内容与要求五、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法建议(二)学习方法建议(三)教材选用建议(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五)教学条件建议(六)师资条件建议(七)教案编写要求六、教学评价与考核要求七、其他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码:10070004课程类型:基础素质教育课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专业):高职各专业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

对高职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我院各专业开设,课程的建设受益面广,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课程设置很有必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大学语文》适应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以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对学生进行优秀经典文学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关怀,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并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大学语文》以经典的优秀文学名篇为内容,通过课堂上的阅读和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及运用能力的训练,致力于学生的思维、想象联想、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大学语文》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践行“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形成,在语文“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三、课程设计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各专业高技、技师学生二、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高技、技师班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参考学时:四、总学分:本课程的总学分为2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职业技能1、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职业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语文和语言运用的基础知识。

(三)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1、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喜欢、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参与各类生产实践活动。

4.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5.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技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意识。

6.有将生产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7.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养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

内容的选择贴近社会生活,以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及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及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标

大学语文课程标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通用性、工具性、职业性特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中职业性是本课程与其他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

本课程是为学生适应就业需要、适应岗位和职业转换需要,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

2.课程任务(1)夯实垫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基础和人文情感基础;(2)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3)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后劲,扩展空间。

(二)课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主题的含义,熟悉正确使用主题的技巧。

(2)熟悉结构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结构安排的原则和技巧。

(3)了解遣词造句的含义,熟悉遣词造句要规范和要领。

(4)熟悉语体的概念和类型,了解预提的规范和风格的特点。

(5)了解说明的概念,熟悉说明文的常用文体。

2. 能力目标(1)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含义,能围绕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快速理解文章主题;写作文章时,能做到主题鲜明集中。

(2)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层次,能围绕话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快速理解文章结构;写作文章时,能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词句的优劣,能正确运用词句,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文章时,能正确分析词句的优劣;写作文章时,能很好地遣词造句。

(4)在与人交谈时,能听出对方话语的风格特点,能恰当地说出符合特定风格的话语;阅读文章时,能正确感知不同语体不同风格的表达效果;写作文章时,能使用恰当语体及风格表达主题。

(5)在专业活动交谈中,能听出对方叙述的事件,能恰当叙述专业活动中的事件;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能理解当中的叙述特点;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记叙文章时,能很好地叙述事件。

(6)在专业活动交谈中,能听出对方说明的事物,能恰当说明专业活动中接触的事物;阅读说明性文章时,能理解当中的说明特点;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说明文章时,能很好地说明事物。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

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

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方法包括:1. 教师讲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学语⽂》课程标准《⼤学语⽂》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任务⼤学语⽂课是我校⾯向本科学⽣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是⼀门以⼈⽂素质教育为核⼼,融语⽂教育的⼈⽂性、⼯具性、审美性为⼀体的课程。

在⾼中的基础上,在传授⽂学知识的基础上,进⼀步提⾼学⽣正确运⽤祖国语⾔⽂字的能⼒,提⾼⼝语表达能⼒,进⼀步提⾼学⽣⽂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的⽂化素养。

(⼆)课程教学⽬标1.知识⽬标●中国诗⽂的历史源流与流变;●中国⽂学史;●部分“原典“及各时代的⽂学精华;●重庆的抗战⽂化和⾰命⽂化。

2.能⼒⽬标●对中国⽂⼈先贤的⼈格传承;●书写表情和表意的⽂章(可以拓宽渠道,如精品课程⽹站的在线交流、QQ⽇志,博客等学⽣乐意为之的载体作为拓展平台);●对热点⽂学⽂化现象的评点(如流⾏歌曲从罗⼤佑到周杰伦,影视⽂学从《卧虎藏龙》到《断臂⼭》,对流⾏⽂化⼈余秋⾬、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评论等);●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历史⽂化,传承红⾊⽂化(编写红⾊短信,颂红⾊乐章,讲红⾊故事等);●参加朗诵、演讲、辩论及征⽂⽐赛等活动(可配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来开展)。

(三)参考学时32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法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动导向教学⽅式,⽐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教学法、项⽬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六步训练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单元教学中运⽤,特别是在知识讲解和案例介评这两个步骤中运⽤。

另外在阅读指导和能⼒拓展中也灵活运⽤。

(2)引导⽂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的核⼼就是提出引导问题展开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核⼼问题的引导,学⽣学会⾃⼰分析引导⽂所给出的重要信息;⾃⼰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最后⾃⼰检测效果。

⽐如,在调查驿站这个项⽬实施之前,我们给学⽣布置调查任务,然后给出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的制作、调查⽅法的运⽤、调查⾏动的实施、调查材料的分析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等⼀系列参考信息,学⽣根据这些信息⾃⾏完成调查任务。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作者:吕永林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地位“大学语文”是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

1978 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区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

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一门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这种基础作用也将更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基本理念本课程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员读、说、写三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文学气息和人文意识浓厚,融思、想、识、趣,听、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3、课程设计思路(1)在完成好“大学语文”本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主,《管理文秘》、《当代文学解读》、《美术欣赏》等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搭建大学语文教学的网上平台。

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融思、想、识、趣,听、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2025级)

大学语文课程大纲(2025级)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二、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为全院本科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即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水平;三是通过语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口头和文字的沟通能力。

具体的能力标准如下:(一)交际能力1.能独立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2.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3.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能进行点评。

(二)写作能力1.在以后的职业环境中能够根据需要完成应用文的写作;2.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

(三)阅读能力1.养成阅读的习惯;2.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读、鉴赏;3.能读懂专业类书籍、文书、文件。

(四)人文素养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

要求学生每周摘抄相应的国学知识,教师定期检查。

此部分内容设置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经典,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绪论教学内容:1.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概况:(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2)课程教学内容;(3)课程教学方法;(4)课程考核方案。

2.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3.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大学语文课程基本概况;2.理解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3.掌握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意义。

教学难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方法。

(二)计划教学内容:1.计划含义;2.计划种类;3.计划的写作结构及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计划的含义及种类;2.理解计划与总结的关系;3.掌握计划的写作结构及写作技巧;4. 能撰写常见的计划。

教学重点:计划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不同计划的撰写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高教第二版)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学时数:
80课时(第一学期)
二、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大专课程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一年级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一是通过优秀语文作品学习、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二是通过对优秀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讲授规定的12篇必讲篇目,选讲一定数量的自选篇目。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体悟能力。

3、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段。

4、结合教学,播放2至3次著名影视文学作品。

五、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方法
1.课程安排(明细附后)
2.课程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
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考核方式:全院统考
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大学语文》(第二版),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辅助教材:《大学语文》拓展读本,陈洪、李瑞山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七、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使修课学生,激活、强化、重组其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在更高的级别上研习较复杂的语文材料,提高对优秀汉语文章的的鉴赏力,体认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使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

课程安排。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3. 提高写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文体和语境要求,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文章;4.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包括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2. 现代文学:包括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3. 外国文学:包括经典小说、诗歌、戏剧等;4. 文学理论: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锻炼口语交际能力;3. 课堂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4.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若干个学期,每学期约16周,每周约3学时。

教学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等,每个章节约需时3周左右。

同时,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本课程推荐使用由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材和参考书目,如《大学语文》、《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

同时,教师还会推荐一些优秀的学术期刊和网站,供学生参考学习。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70%。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1-2学期总学时:116(8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全院公共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与开放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高等艺术职业人才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在我院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集成培养。

(二)课程作用1、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通过大学语文学习,增强学生文学知识、语言修养和审美品格,并进一步升华为高雅志趣和人文情怀;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助力学生艺术生涯。

大学语文的学习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艺术情怀,改善并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条件。

3、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文内涵与学生精神成长的结合,注重语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设计思路1、以“活动导向,价值引导、注重应用、提高素养”为基本思路,力求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中,实现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

2、以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提高为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设计。

3、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结合专业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建设共性教学模块和个性教学模块4、突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最新《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2001001开课系(部):人文学院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课程类别:公共课学时:36 (理论:18 实践:18)学分:2撰稿人:X编写日期:202X年9月一、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一)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深化语文学习、提高人文素养不可或缺、行之有效的手段。

随着汉语文化处境的变迁,对大学生进行汉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教育的紧迫性日渐明显,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日益突出。

汉语是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母语,是操持这种语文的所有成员维系民族国家认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心灵世界、深化意义探究、传承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础和必要条件。

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

大学生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承者,在其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于它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帮助学生改善与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校各专业学生来说,大学语文课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课程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汉语文阅读、理解、评价、赏鉴能力,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课程的任务在中学语文学习基础上,进行母语的高等教育,在中学语文的文字学习层次、文章学习层次基础上,过渡到大学的文学学习层次和文化学习层次,核心任务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译)方面有大的提升,为学生进入社会准备好基本的价值观、沟通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表达技巧,拥有适当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而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涵育完善的人文品格。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课程性质与目标•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与反馈•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建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目录课程性质与目标011 2 3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旨在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综合性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

基础性本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思考人生价值。

人文性0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文学常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

0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提高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与其他课程关系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的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语言文化基础。

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同时,实践课程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文化实践机会和素材。

教学内容与要求02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选读和赏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文写作选取现代小说、诗歌、散文等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介绍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选读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授各类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公文、事务文书、学术论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上述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语文课程。

二、课程设计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及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1.较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导言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更涉及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为了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制定本标准,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出优秀的语文人才。

二、课程目标1.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各个层次上运用规范、准确、生动、优美的汉语进行文字表达的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等。

2. 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了解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3.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使其具备辨析信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汉语基础知识与技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基础保障。

2. 修辞与写作: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写作技巧和篇章结构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其文章的逻辑性和表达力。

3. 阅读与鉴赏: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和时代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4. 人文精神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情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课外的学习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批判性思维教学:通过讲解文本背后的意图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评价方式1. 作业与考试: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检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评价学生的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课程教学标准(2010年起执行)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编号 000107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授课对象商务、外语、音乐、美术、学前等系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72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全国高校设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途。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在: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秉承持守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教高16号文)明确提出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容。

它面向英语、商务、音乐、美术、学前等各系学生。

周课时2节,共2个学期72个课时。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高中语文》。

在三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第六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创造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地提高和研究的机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拥有健全的人格。

让学生通过优秀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院《大学语文》课的容选取,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核。

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国古典作品为主,加上部分现当代名家名篇及适量的外国作品,构成了以文学阅读与欣赏为主的《大学语文》容体系。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60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大学语文》属于高等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是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写作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继《语文》、《教师口语》、《幼儿文学》之后开设,与前续课程均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性质上的区别和内涵上的汇总与提升。

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提高幼儿教师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从教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以树立大语文观为主导。

引导学生将本课程和中学语文区别开来,作为较高层次的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和理念均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淡化中学语文的应试性,提升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岗能力和素质做储备。

以培养人文情怀为内驱。

基于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呼吁,在课程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传布民族精神和道德能量,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经典的熏陶下,感受文学魅力,感悟人生真谛,在审美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人格情操、追求高远境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

围绕听、说、读、写,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协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使学生勤于自学,善于自悟,勇于创新。

以契合就业需要为方向。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岗位的专业人员,所以本课程设计要契合幼教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和未来的幼教工作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语言表达和文本欣赏等多方面训练学生教学才能。

3.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习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熏陶,吸纳优秀文化传统,拓宽文化视野。

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好本专业其他课程和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语文是大学必修课程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部分。

在文学史方面,学生应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的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文学作品选读方面,学生应选择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写作方面,学生应注重培养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方面,学生应注重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能够自信地与人交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方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心得。

四、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占总评成绩的60%。

评价标准应客观、公正、合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为保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在利用这些资源时,教师应注重资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教学效果。

六、课程实施建议与注意事项本课程建议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创造在高中语文 学习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地提高和研究的机会,并在潜移 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拥有健全的人格。让学生通 过优秀范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 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 实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4) 从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语法、语音、 修辞等在作品中的运用,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和阅读量。
(5) 结合美学、社会学等学科,了解古、今、中、外各时期、各民族 的文化与文学、语言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加深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能有一定的对文学这门语言艺术的鉴赏水平。 (2)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能对各类文学 作品作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3)强化阅读能力,能掌握精读与泛读的要领,并熟练地运用到对各类 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4)提高表达能力,熟练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熟练掌握议论、记叙、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法,并运用到三大文 体的写作和四种文学体裁的创作中。 (5)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能从语言、形象(意象)等入手,掌握作品 鉴赏的方法(如:诗歌的“三美”),欣赏格调高、意境美的优秀作品。 3.素质目标 (1)具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文修养立身社会。 (2)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投身社会。 (3)具备较强的激浊扬清、从善如流的自我意识面对社会。 (4)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即:思维、观察、阅读、表达、审美、
研究等五大能力)适应社会。
-3-
三、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立及建设过程,凸显了本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的本质, 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 和管理理念。作品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广泛性、代表性与前瞻性。课堂教学以传统 的讲读方法为主,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提 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这些都有赖于对文本的阅读与研究,讲读以外,诸如提问、 讨论、讲评、堂上作文等方法穿插于其中,注重师生互动交流课堂上讲、练相济, 点、面结合;致力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如利用录音(古典音乐)、投映(图 片),既节省了时间,又多方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对语言艺术的 感悟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尤其是在诗词、戏曲、小说等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影 视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指导学生自学也是重要的环节,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激发其主观能动作用;此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借助校园网等 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以合理的安排、利用与延伸。在教学过 程中强调师生互动、配合默契,通过优秀范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 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 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其责任应该是 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扩展到培养 学生健全人格的高度来认识。
马迁与《史 文的各种主 封建朝政的专 话剧:《多行不
记》-《管鲍 要体式:传记 制、腐败、残 义必自毙》
4
之交》分析、 体与编年史 暴,忠臣的悲
4
欣赏
等,体会历史 剧,《史记》
散文“以事写 的价值和意义
人”的特点
孙犁与荷花 对现实社会、 审美取向、人 课后独立完成
淀派,及《锁 人生的深层 格魅力的培 论文:对关于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标准
(2010 年起执行)
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 课程编号 000107 课程类型 公共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商务、外语、音乐、美术、学前等系 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72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1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是我国于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全国高校设立的基础必 修课程之一。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 的“学问”,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途。
1、知识目标 (1) 从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中、外文学发展的概况,熟悉更多古今中
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2) 从文学体裁的角度,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主要体式的
特点,掌握其基本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方法。
-2-
(3) 从写作学的角度,进一步深入了解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 体特征及写作规律。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在: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培 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秉承持守课程的总目标, 定位十分明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以下称教高 16 号文)明确提出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 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它面向英语、商务、音乐、美术、 学前等各系学生。周课时 2 节,共 2 个学期 72 个课时。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高 中语文》。在三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第六学期开设。
-1-
的作家与新流派(包括鲁迅、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冰心、徐自摩、戴望舒、 汪曾祺、余秋雨、席慕容、三毛等),外国文学则以作品选读的形式,选介英、美 文学及前苏联的部分篇章。
通过这些精选出来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 并拥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即:思维、观察、阅读、表达、审美、研究的五大能力), 具有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健康的人格。这样的人才,在社会各领域、 各行业都将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作品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广泛性、代表性与前瞻 性。课堂教学以传统的讲读方法为主,毕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应注意培养学生对 语言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这些都有赖于对文本的阅读与研究, 讲读以外,诸如提问、讨论、讲评、堂上作文等方法穿插于其中,注重师生互动交 流课堂上讲、练相济,点、面结合;致力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如利用录音(古 典音乐)、投映(图片),既节省了时间,又多方地调动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他 们的对语言艺术的感悟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尤其是在诗词、戏曲、小说等教学过 程中,播放一些影视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指导学生自学也是重要的 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主观能动作用;此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 用,借助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以合理的安排、利用 与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配合默契,通过优秀范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 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 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 师,其责任应该是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更进 一步地扩展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高度来认识。
四、课程内容
序号
教学内容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素质要求
实训项目
教学课时
了解大学语 掌握大学语 明确大学语文 课堂讨论“三
文“学什
文“怎样
“为什么要 大问题”;
大学语文的性质、内 么?” 1
容、要求等
学?”
学?”
课后问卷式调 2
查“对大学语
文课的建议与
希望”
文学的起源、 掌握语文学 加强对本课程 列举中学学习
我院《大学语文》课的内容选取,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核。以“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国古典作品为主,加上部分现当代名家名篇及适量 的外国作品,构成了以文学阅读与欣赏为主的《大学语文》内容体系。具体作品共 包括先秦文学(《诗经》、《楚辞》、《左传》、《战国策》、《庄子》),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史记》、《汉书》、《汉乐府》、《世说新语》及曹操、陶渊明诗歌作品),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优秀经典篇章,现、当代作品则注重介绍各时期有代表性
段;儒、道、 络及作用、影 粕”的方法, 《论语》七则。
法等学派观 响、意义;掌 学习、吸收前 分组合作完
3 先秦诸子散文概况
4
点;《论语》 握古文翻译 人的精神遗产 成:《仁者无
七则及《仁者 的要领和技
敌》的翻译
无敌》分析、 巧
翻译
古代历史散文概况 《左传》、司 区别历史散 充分认识中国 分班试演独幕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学习,对文学作品及文 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的提高和研究,通过优秀范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 水平的全面提高,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 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 础。本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我院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使其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力 量,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理想生活能力,让其受益终身,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课后问卷式调查“对大学语 回收问卷,课堂 的;针对存在问题 卷一周后交回
文课的建议与希望”
-4-
域文学的共性及差异,掌握所学文学形式的特点,不同文体的差异与各自的要求。 第二学期偏重于韵文(诗、词、曲)和小说,名家、名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 体现中古及以后文学发展的“雅”与“俗”、“本土”与“交融”两对矛盾;了解有 关作家、作品,不同形式、流派的形成与特点;运用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作品进行分 析能与欣赏。整合看,以时间为纲,以文体为纬,结合作家群体、题材内容的因素, 突出文学知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锻炼,同时 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学专业的特点与需要,在能力的培养上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强 化本课与其专业课之间的互补“互惠”关系,如把中、外文学、文化与商务、国贸、 旅游业的差异与互联;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等,融入在古今 中外的艺术作品分析中。知识讲授与专题讨论、论题写作融为一体,贯穿在整个教 学环节中,让学生自觉于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能学以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