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1、性质:《高职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必修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它是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基础课程。
2、作用:①高职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首要条件,是一个人贡献社会的基础。
通过高职语文的学习,逐步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高职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企业员工。
②高职语文能够夯实从业实力,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职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使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满足社会岗位工作需要,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高职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为根本任务的高职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为:“高中语文”;后续课程为《应用文写作》。
(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通用能力为核心,体现职业性。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12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
即: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两个一体化: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实践与研究一体化。
四种实践:校内实训、实地调研、社会服务、技能竞赛。
五种教学组织:任务化的学习内容、项目化的实训指导、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过程化的学习评价。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大学语文》适用对象:大学高职高专各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总课时:72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授课团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团队编制人:未提及审定机构:未提及编制时间:未提及审定时间:未提及二、课程概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作为现代职业人,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
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课程,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通过语文教学与实践,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互动,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融合。
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闲适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的课程目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与渴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
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 《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课程标准”的:“规定教育的培养
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 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测试机制
外自主学习的模式置入整体语言观的框架内,使所有翻译方法
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 即使专业能力尚可,也缺乏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最
数和编定教材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 终还是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责
[3]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终结性测试。终结性评价是指学段结束后对学生所具有
[6]于建平.从语言体验观分析汉英翻译的认知能力[J].中国翻译,2006(6).
背景下一种逆向思维产物。这种方式通过把学生课内学习与课
2013 年 1 月下 131
第 3 期(总第 751 期)
课程与教材
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 删,教学过程“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
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 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环节。Hughes 指 与技巧都能得到学习与训练。使学习者置身于学外语的世界, 出,语言测试会对语言的教与学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 通过对比与分析,感受地道的外语,提供原汁原味的译文,充分
2024年度《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高专)
2024/3/23
18
05
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2024/3/23
19
教材选用原则及推荐书目
选用原则
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推荐书目
《大学语文》(高职高专版)、《大学语文读本》(高职高专版)、《大学语 文教程》(高职高专版)等。
3
课程性质
1 2
综合性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课程,旨在通过 经典文本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 化素养。
基础性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学 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语言文 化基础。
人文性
3
本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经典文 本的解读和赏析,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思考 人生价值。
2024/3/23
13
学生参与与互动
学生展示
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表演等形式展 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
表达能力。
学生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 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 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2024/3/23
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在线讨论,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加强课程资源评价与更新
建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评价机制 ,定期对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和 更新,确保课程资源的优质性 和时效性。
2024/3/23
34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35
数字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现代化 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高职)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标准简称大学语文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修读学期第一或第二学期制订时间2018 年8 月课程代码110501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 2 学分课程类型 A 类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无合作开发企业无执笔人合作者无审核人制(修)定日期2018 年8 月7 日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 类(纯理论课)/ B 类(理论+实践)/ C 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学院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工具性、通用性、职业性特点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
其职业性是高职语文与其它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
其目的培养学生汉语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使他们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潜质,最终成为优秀的高职应用人才。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
(一)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精英文化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能力。
107(二)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三)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本课程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不同专业的不同个性要求。
根据不同专业职业岗位的特点来进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四)开发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资源由本系老师、专业课老师以及校外专家来共同组织参与课程的开发。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
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
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
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
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方法包括:1. 教师讲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
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计划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一、课程性质《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大学语文》教材为文学作品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二、课程基础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杜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的人格)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人才”,“使受教育者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潜质”。
在这一培养目标关照下,语文教育在高职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功能。
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
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莫定基础。
这与企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上移化、终生化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语文教育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
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第二部分《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一)注重与中学语文的衔接大学语文课程不再是对中学语文的补课,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
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浅析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浅析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技能。
构建高职语文课程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确定课程目标。
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
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确定课程目标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注重与职业需求的对接。
二、明确课程内容。
高职语文课程的内容应紧密结合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内容包括语言运用、写作技巧、职业素质培养、文化艺术欣赏等方面。
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增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选用教材与资源。
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择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
教材应包含一定的专业内容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职业和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材中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活动和案例研究。
四、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设计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活动,如模拟面试、职业写作等。
评价方式也需要与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和评价。
五、教师的角色与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应注重与行业相关企业和实际工作单位的联系,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与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情况相适应。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期课时数:36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年制语文课程是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前三年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兼顾理论和实践。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服务。
该课程先修课程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后续课程为《大学语文》。
二、课程目标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2、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学会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浅易文言文。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4、精读文章,能理清作者思路,辨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了解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1、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
2、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对于职业学校中语文课程的要求和规范,它是为了满足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需求,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而制定的。
在职业学校中,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目标有其独特性,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来确定相应的标准。
首先,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应当突出实用性。
与传统的中学语文课程不同,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需要将学习内容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其次,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应当注重专业性。
不同于一般中学生,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他们需要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因此,课程标准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语文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另外,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应当注重实践性。
在职业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语言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应当贴近实际工作,注重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最后,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应当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学内容应当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突出实用性、专业性、实践性和个性化,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论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
论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摘要]文章以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为出发点,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基本特征、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必要性思路[作者简介]周峰(1980-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文秘教学等。
(湖南长沙 410151)[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创造学会2011年科研课题“精细化人才培养视角下我院《实用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xczxh2011k115)[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31-0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一)课程标准的界定《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课程标准”的:“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
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定教材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文件。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各专业高技、技师学生二、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高技、技师班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参考学时:四、总学分:本课程的总学分为2学分。
五、课程目标:(一)职业技能1、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职业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语文和语言运用的基础知识。
(三)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1、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喜欢、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参与各类生产实践活动。
4.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5.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技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意识。
6.有将生产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7.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六、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养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
内容的选择贴近社会生活,以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及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及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上述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语文课程。
二、课程设计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及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1.较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60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大学语文》属于高等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是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写作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继《语文》、《教师口语》、《幼儿文学》之后开设,与前续课程均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性质上的区别和内涵上的汇总与提升。
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提高幼儿教师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从教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以树立大语文观为主导。
引导学生将本课程和中学语文区别开来,作为较高层次的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和理念均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淡化中学语文的应试性,提升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岗能力和素质做储备。
以培养人文情怀为内驱。
基于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呼吁,在课程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传布民族精神和道德能量,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经典的熏陶下,感受文学魅力,感悟人生真谛,在审美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人格情操、追求高远境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
围绕听、说、读、写,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协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使学生勤于自学,善于自悟,勇于创新。
以契合就业需要为方向。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岗位的专业人员,所以本课程设计要契合幼教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和未来的幼教工作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语言表达和文本欣赏等多方面训练学生教学才能。
3.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习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熏陶,吸纳优秀文化传统,拓宽文化视野。
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鉴赏、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好本专业其他课程和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探究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探究作者:邹佩佚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职业能力和辅助专业学习的三维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以知识、能力和情感等三大教学目标为指引,采用多元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运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促进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25-01一、课程性质和作用1.课程性质。
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特点。
该课程在学生已有的中学语文知识基础上,通过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技道合一”的传授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作用:(1)培育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2)培养学生基本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应用水平;(3)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自学意识,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1.人文素质培育维度。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学作品,精心选取形式多样的授课内容,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等作品为载体,通过充实教材内容,科学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外优秀文化魅力,体验人文之美,向往人格之粹,升华思想境界,全面培育审美意识、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
2.职业能力培养维度:(1)针对高职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短板,从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两个角度,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助力学生职业发展。
口语训练主要包括朗诵、演讲、辩论、表演、交际礼仪等与职业素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写作训练主要包括行政公文、事务公文、经济公文、科技文书、生活文书等职场常用应用文书;(2)以教师引导和学生协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职业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标准[摘要]文章以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为出发点,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分析了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基本特征、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必要性思路[作者简介]周峰(1980-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学、文秘教学等。
(湖南长沙 410151)[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创造学会2011年科研课题“精细化人才培养视角下我院《实用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xczxh2011k115)[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31-0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中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显得日益突出了。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一)课程标准的界定《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课程标准”的:“规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
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定教材的基本要求。
”一般来说,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育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文件。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教育教学提供较详细的指导而构建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内涵主要包括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两部分。
二、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必要性(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或类似课程,但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笔者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对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其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囿于专业认知,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和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来学技术、学技能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多挣钱,不下岗,因此,学不学大学语文关系不大。
有的甚至认为大学语文课是多余的,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学习专业课。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识并不是局部存在,而是带有相当的普遍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只需要具备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工作能力,还必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即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指出,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
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恰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
因此,我们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到,高职大学语文还担负有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重任。
亦即让学生的语文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转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成为现实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
2.高职院校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
近些年,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发展转型对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喜人,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然而,由于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技术属性(仅仅造就一批适应大工业化的机器生产的技术熟练的技师或者技术工人),忽略甚至无视高职教育的人文属性(学生还应该懂得如何自由地生活和发展,怎样才使劳动更具有精神的愉悦感),造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人文与技术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
诸如在专业设置上“重理轻文”,人文类课程一删再删,教学过程“重客观知识,轻个体知识;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重物质效益,轻精神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专业能力尚可,也缺乏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最终还是有悖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加强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责无旁贷,语文教育本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
周庆元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包括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汉语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但是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无人文性。
即使目前选入了一些有鉴赏意义的文学作品,但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时代背景有些不太契合。
因此,必须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要在课程观上渗透“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其次,要在课程内容上摆脱专业学科和文体体例的限制;再次,要在课程结构上走出篇章加写作的框架;第四,在教学形式上,务必冲破“课堂中心”的藩篱,使教学更显生活化、人性化。
(二)主动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了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宏观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以各自的教学环境为起点,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市场需求,本着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原则,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改革为重点,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时代在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理念的变化,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因为改革不仅仅牵涉到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必须以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为对象,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应在其中有所作为,来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制定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思路(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1.将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理念纳入课程标准中。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现代科学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全面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不能够完全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评价准则的情况下,把精细化理念引入高职人才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就要求在对高职各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和分类的前提下,将各专业能力标准、德育标准、职业素质标准、人文素质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创新创业能力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标准等有机结合,依据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和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研究、整合,来适应不同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
2.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制定,应是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后应达到的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更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课程目标、理念、设计思路。
具体体现为:在原有的结果性目标(知识技能,如“让学生全面掌握阅读、日常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体验性目标(态度、情感、意志、文化意识、价值观,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3.课程标准的考核评价更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重视评价的发展性特点和过程体验。
我们经常说,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混为一谈。
如古代诗词的教学内容大多有背诵经典名篇的要求,相对应的在考核内容里也会要求学生背诵。
殊不知目的不仅在于背诵,更在于引领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找到乐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人类精神财产的伟大和宝贵,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领悟、表达和再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考核评价还要注意反馈。
课程评价包括两个内容:测量和评价。
测量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考核。
评价则是对测量所得的结果,对照目标作出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注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价值的评判。
4.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同样要突出专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
高职大学语文区别于本科大学语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要与高职各专业的联系和整合。
忽视了这一特征的高职大学语文就仅仅是中学语文的“翻版”,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整个社会也对包括其在内的中国语文教育痛加挞伐。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因而语文教学也应围绕专业,强调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就应把沟通协调能力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并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机械、电子等专业应把思辨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训练重点,并注重经济应用文写作;文科类专业应强化朗读、写作等方面训练,这样使语文直接同专业挂钩,同将来的职业挂钩,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要素1.基本信息。
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编码、学分、课程管理单位、适用专业、授课对象等。
2.概述。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和前导及后续课程)、修读条件、课程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等。
3.课程实施和考核。
包括:课程实施建议(教学和师资条件)、教材与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案等。
4.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教学设计原则要求。
在对学习需要、学情、学习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课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