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终审稿)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输血过程中,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
二、通知医生及护士长,按医嘱进行救治处理,并启动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与流程。
三、做好病情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和处理经过。
四、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封存。
五、一般输血(不良)反应24小时内填写相关报表上报,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立即上报。
六、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流程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
更换输血器,输注生理盐水
通知医生及护士长,配合医生进行救治
观察病情,记录处理经过
将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立即封存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信息准备采血试管(EDTA抗凝的血常规管),打印“交叉配血”条形码标签。
2名医护人员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标记试管
抽取3ml静脉血注入己备好的血常规试管(同时有2名以上患者需要或备血时,严格遵守“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
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送检(科室护士或医院专职人员送检,其他人员不得送检)送检人员将输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送到输血科,备血须在登记本上记录签字。
输血科工作人员检查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后,核收签字。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但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处理措施来应对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急性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休克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2.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过敏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3. 发热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给予退热药物、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4. 微量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对症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5. 传染病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隔离患者、进行相应的传染病筛查等。
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原则1. 及时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以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2. 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调整体位、给予氧气等。
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等。
4. 监测生命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以及观察病情的变化。
5. 做好记录和报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处理措施、药物使用情况等,并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
四、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严格的血液安全管理: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病原体筛查等。
2. 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通过输血管插入人体血管中,以治疗血液疾病或血液减少症的一种医学方法。
但输血也有一定的风险,其中就包括输血不良反应。
为有效预防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首先,制度的制定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前筛查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捐献者筛查制度,从捐献者中筛选出健康、符合输血要求的血液或血液成分,防止因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2. 输血前评估制度:在进行输血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信息,评估输血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3. 输血前告知制度:医生应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介绍输血的需求、解释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并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4.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制度:输血过程中需进行严密的监测,包括生命体征、输血速度、输液量、静脉压力等指标的监测。
并及时处理出现的异常情况。
5. 输血后评估和随访制度:输血结束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和评估,并进行必要的随访和处理。
其次,医疗机构应为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相应的处理措施:1. 预防过敏反应的处理:输血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以求得到患者的耐受水平,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缓慢输注等。
2. 处理输血传播病毒感染的措施:建立病毒检测和病毒灭活技术,可有效防止输血传播病毒感染。
3. 处理输血后出现的症状:当患者出现输血后发热、寒战、出汗、过敏反应、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等症状时,应尽快停止输血,给予适当处理和药物。
最后,健全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需要得到全体医务人员的支持和执行。
医疗机构应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方案的基础上,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操作。
同时,医疗机构应强化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能力和工作素质,使其更加熟练掌握不良反应的处理技术,确保输血的安全、有效和高质量。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追踪、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追踪、处理制度
一、 临床科室在输血治疗中发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1、要立即停止血液输注,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积极对症治疗不良反应。
2、当班医务人员要及时报告护士长及科室主任,科主任尽快赶到现场指导诊疗
工作。
3、当班医务人员填写输血反应不良报告单立即专人送血库,血库工作人员应迅
速赶到现场,与临床科室共同查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对不良反应治疗提出指导意见。
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血库。
患者家属有异议时,按照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二、 经确诊为输血不良反应后,积极治疗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健康损害,并安抚
患者及亲属,阐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复杂,在所难免,并非人为因素所致,求得理解、支持与配合。
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的救治应以业务院长牵头,启动医院《输血不良反应救治应急预案》,组织各方技术力量全力抢救,把损害降到最低点,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要同时向市血液中心,请求专家到场指导诊治。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16.17.18.19.
20.21.。
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第一篇: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一、发热反应临床表现: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患者先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度,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二、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休克表现: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四肢湿冷、发绀,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安全丧失,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出,脉搏消失,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与过敏相关的症状:在休克之前或同时出现:呼吸道阻塞症状,刺激性咳嗽,连续打喷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三、溶血反应临床表现:轻者与发热反应相似。
重者常有如下表现1、心血管阻塞表现:头痛、腰痛、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
2、红细胞溶解:黄疸、酱油样尿3、急性肾衰:少尿、无尿处理:1、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
2、病情紧急的患者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予氧气吸入。
3、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4、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卡,上报输血科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的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加强巡视及观察,做好抢救记录。
第二篇: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管理制度一、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报告科主任、输血科及医务部。
必要时抽取患者的血样,将未输完血液(供者)和全部输血器材一并送输血科复验血型、配血,分离血浆,判断有无急性溶血反应发生,若怀疑细菌污染所致应送检验科作细菌学检查。
三、若为一般性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的检验记录保存10年。
五、输血反应处理完后24小时内,第三篇: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NCXMYZYYYSXK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程序,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进行输血治疗的科室和人员。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1. 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值班医生。
2. 医生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查看患者,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
3.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
4. 输血不良反应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输血科。
五、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发热反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 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3. 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输液、吸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并通知输血科进行紧急处理。
4. 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输血科应进行调查,了解输血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并对输血器材进行质量检查。
2. 输血科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3. 输血科应将调查报告提交给医务处,并由医务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以改进输血安全管理。
七、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与上报1.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将其情况详细记录在病历中。
2. 输血科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制度,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间、处理措施等情况。
3. 输血科每半年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上报给医务处,并由医务处向全院通报。
八、培训与教育1. 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应接受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培训。
2.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知识。
3. 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能力。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在医疗领域中,输血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手段。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配血失误或其他原因,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本文将以“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为题,探讨相关内容。
一、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的及时报告非常重要,可为科学评估和处理提供依据。
为此,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
具体而言,医务人员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主管医生或负责人员,并按照规定的报告途径提交相关资料。
同时,相关医护人员须妥善保存涉及患者及输血批次的相关记录和样品,以备后续调查和处理。
二、报告内容输血不良反应的详细报告对于准确评估和处理至关重要。
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输血前的相关检查结果、输血血液及血制品的详细信息、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发生时间及输血过程中的相关操作等。
为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医护人员应采取系统性的流程和表格记录,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或机构,以保障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三、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应科学严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病情的稳定。
一般而言,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及时停止输血,并立即检查相关检测项目,如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药物治疗、补液、症状缓解等;最后,及时记录和报告相关信息,进行事后评估和改进,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四、资料归档与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过程应进行归档和分析,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机构应建立详细的资料归档制度,包括报告、处理措施、疗效评价等。
同时,定期开展输血不良反应的数据分析和汇总工作,对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为进一步改进输血质量和提高患者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五、培训与宣教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教。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范文(二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范文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措施,能够有效地帮助病患恢复健康。
然而,偶尔也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给病患带来一定的风险。
为了保障病患的安全,有效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建立一套回报制度也能够及时记录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从而改进相关的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并提供一份回报制度的范本。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1. 前期预防措施在输血前,应进行充分的兼容性检查,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和Rh因子兼容性。
同时,还应检测受血者是否有抗体存在。
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安全。
2. 识别不良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病患的病情变化和身体反应。
一旦发现存在不良反应的迹象,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好记录。
3. 处理不良反应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类型,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患的病情变化,确保病患的呼吸道通畅。
(2)发热反应:停止输血,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排除并发症的可能性。
(3)溶血反应:及时停止输血,并嘱咐病患大量饮水,以保证尿液量的增加,并密切关注病患的肾功能。
(4)微循环障碍:停止输血,并进行心血管系统监测,以及给予血管扩张药物等进行支持治疗。
4. 记录和报告对于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应及时进行记录和报告。
记录应包括病患的个人信息、输血的血液成分、输血的时间和速度、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内容。
报告应及时提交给相关部门,用于全面分析和评估。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范本为了及时掌握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一套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回报制度范本:1. 目的和范围(1)目的:及时记录和报告输血不良反应,以便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所有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医务人员需要迅速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受血者的安全。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当发现受血者出现可能的不良反应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将输血管路畅通。
同时,应立即向输血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报告的同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对受血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观察其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观察其皮肤、黏膜等有无出现异常的表现。
其次,根据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例如,如果受血者出现了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果受血者出现了输血相关性肺损伤,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氧疗和呼吸支持等治疗措施。
在处理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此外,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还应及时向受血者及其家属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安抚工作,以减轻其焦虑和恐慌情绪。
同时,医务人员还应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包括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采取的处理措施及其效果等,以便于后续的跟踪和分析。
最后,在处理完输血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做好相关的总结和反思工作,包括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和改进,以及对相关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享,以提高医务人员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对于保障受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时刻保持警惕,做好相关的应急准备工作,以确保在受血者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对受血者的危害。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方案背景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手段,但偶尔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处理方案以下是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1. 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告知相关医务人员。
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告知相关医务人员。
2. 确保患者通畅呼吸: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
如有需要,通知呼吸内科进行进一步处理。
确保患者通畅呼吸: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
如有需要,通知呼吸内科进行进一步处理。
3. 保持患者体位正常: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半卧位或头低位体位,但需视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持续观察患者病情,确保患者处于舒适和稳定的体位。
保持患者体位正常: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半卧位或头低位体位,但需视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持续观察患者病情,确保患者处于舒适和稳定的体位。
4. 密切监测患者: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体温以及尿量等。
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密切监测患者: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体温以及尿量等。
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给予相应治疗:根据不同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病情,医生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例如,对于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可给予退热药物等。
给予相应治疗:根据不同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病情,医生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例如,对于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可给予退热药物等。
6. 收集相应样本:在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应及时收集相关的样本,如血液样本、尿液样本等,以便后续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可能是
由于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原因引起的。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流程通常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停止输血,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确保
输血管道畅通。
2. 保护患者,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3. 评估症状,对患者出现的症状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寒战、皮肤瘙痒、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4. 护理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护理处理,比如
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可以给予氧疗,对于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退热
药物等。
5. 抽取标本,在停止输血后,抽取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实验室
检查,以确定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
6. 报告和记录,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医疗机构的
输血科或者质控部门,并进行详细记录。
7. 处理原因,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和处理,
可能需要对血液制品、输血设备、输血操作等进行检查和调整。
8. 继续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
护理,比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抗感染药物等。
总之,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全面、科学的护理和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同时,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疗
机构需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改进,以提高输血质量和安全性。
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标准版)

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
1.目的: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差错发生。
2.临床医护人员负责输血时的观察,临床医生负责有输血不良反应时的记录,输血科当班工作人负责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复查及相关检测。
3.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4.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负责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号、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并反馈给输血科。
5.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它相关检测。
6.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及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7.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后(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后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病人烦躁不安,极度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死亡。体外循环病人可引起脑栓塞。 预防 采用微孔滤器(20~40μm)除去微聚物; 选用保存期短(7天内)含微聚物少的血液; 选用成分输血 如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输血后紫癜(PTP)
本病多为妊娠过的妇女; 输血后5~10天发病; 病因是受血者体内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IA1)。 即:血小板PIA1抗原阴性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 PIA1 抗体,再次输入 PIA1阳性血液时,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此复合物吸附在血小板表面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床表现 症状极不典型,易与药物和放、化疗副作用相混淆。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输血后 4~30天(平均21天),皮肤出现红斑和细小班丘疹,逐渐向周身蔓延,伴有发热、腹泻、ALT升高,全血细胞减少,多死于严重感染。
血液辐照预防TA-GVHD
一、原理
应用血液辐照仪(器)发射出的r射线照射血液,通过控制射线剂量,选择性地杀灭血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从而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 TA-GVHD是供者血中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植活,视受者为“异己”而排斥。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前列腺素E2(PGE2)
功能:①减少巨噬细胞Ⅱ类抗原的表达和 抗原提呈功能; 抑制IL-2的产生; 降低靶细胞对IL-2的应答。
PGE2:
IL-2:主要由TH产生,
功能: ①参与B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Tc的产生 增强NK细胞的活性
三、适应证
严重免疫损害受血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先天性免疫缺陷受血者、早产儿受血者、强烈化疗、放疗受血者、宫内输血受血者、输用直系亲属血受血者等。
二、需要辐照的血液
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粒)细胞、新鲜液体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除外)。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报告处理

输血反应反馈和不良反应调查处理与报告管理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一)红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可分为免疫性的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输血反应。
2.预防(1)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不完全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并保证检验结果无误。
(2)必须保证临床血液的质量,防止人为造成血液的体外破坏。
(3)输血科与临床输血护士应该进行严格的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4)临床输血护士应当严格遵守输血有关规定,严密观察受血者输血后的反应并做相应记录,做好应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措施。
二)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2.预防(1)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血液进行输注,如果输注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制品应当进行HLA抗体检测。
(2)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预防:用一定剂量的γ射线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照射,以灭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细胞。
(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预防: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检测或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减少受血者外源血浆的输入量,不要进行全血输注。
三)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2.预防(1)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对患者和献血者(必要时)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或对供、受血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用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或者对供者血小板进行适当处理,如用过滤器除去白细胞,采用紫外线对血小板进行照射处理,采用枸橼酸或氯喹处理破坏供者血小板的HLA-1类抗原后进行输注等。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报告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科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二、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
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①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药物对症治疗;②记录反应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抽取患者5ml血样(1ml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③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
三、疑为输血反应(特别是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反应),在积极治疗抢救同时,输血科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 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同时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连同受血者的血样(无菌采集)做细菌学检验,如检出同一病原菌即可确诊为细菌污染。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四、输血科接到临床科室不良反应回报后,及时报告医务科,迅速组织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及有关专家进行会诊,必要时与市中心血站联系或请求技术支持,共同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治疗方案,使受血者的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
(总)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制度输血开始后最初15分钟严密监测患者,以便发现副作用的早期症状。
(一)急性输血反应的处理发生急性输血反应时,首先对血袋标签和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如发现有不符的地方,立即停止输血并向输血科了解情况。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输血科,对症治疗,在进行积极的治疗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做以下核对检查: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输血记录单;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实验)1.第I类轻度输血反应采取措施:⑴减慢输血速度;⑵肌注抗组胺药;⑶经过对症治疗,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II类输血反应处理。
2.第II类中重度输血反应采取措施: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⑵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⑶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⑷肌肉注射抗组胺类药,口服或注射退热药,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⑹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溶血;⑺如出现临床症状改善,换一袋血液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⑻如经过处理后15分钟内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有恶化的趋势,按第III类处理。
3.第III类有生命危险的输血反应采集措施:发生急性输血反应,如:疑为溶血性、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急性肺,应立即停止 输血。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畅通; ⑵静注生理盐水20~30ml/kg ),以维持收缩压;与血压低,5分钟之内输注,并抬 高患者的下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或疾病;狭义概念不包括输血传播的疾病。
输血反应的分类1、按发生时间:急性(速发型)和慢性(迟发型)输血反应。
前者指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
后者指输血后几天或十几天或几十天后发生;2、按发病机制: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
前者是指血型抗原与抗体不合性输血。
后者指非血型抗原与抗体反应造成的输血反应;3、按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椽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输血反应的处理原则(1)凡发生与患者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不良反应。
(2)发现不良反应时应减慢或暂停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3)值班医师应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值班医师判定为患者疾病引起的反应,可继续输血,但须密切观察。
(5)轻微输血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继续输血,但必须密切观察。
(6)输血反应较重,应停止输血,积极对症治疗。
(7)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抢救治疗。
通知采供血机构,封存血袋;立即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8)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严重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处理流程:立刻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峻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输血不良反应(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⒈原因:大多数发热反应与多次输入HLA不相合的白细胞、血小板有关。
多次输血或妊娠,使受血者产生同种抗体,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2.症状与体征: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逐渐缓解,如果发热持续24小时以上,应考虑其他因素所致。
⒊诊断:排除感染、药物、溶血性输血反应、血液细菌污染、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引起的发热后,根据以下几点进行判断:⑴输血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伴有发热症状;⑵受血者有多次输血或多次妊娠史,既往有输血发热反应病史,受血者或献血者血清中有HLA、粒细胞和血小板抗体。
4.处理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密切观察病情;⑵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
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1次⑷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⑸受血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而又因病情需要,可以在对症处理后继续输血,但应加强输血期间的监护。
⒌预防输去白细胞血液成分。
(二)过敏反应在输注全血、血浆或含血浆的血液成分时发生的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其中以荨麻疹最为多见。
1.原因⑴ IgA抗体和IgA同种异型抗体;⑵过敏体质患者输注含有变性血浆蛋白的血液成分;⑶获得性抗体;⑷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
2.症状和体征⑴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⑵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粘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紫绀,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有些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治疗⑶单纯荨麻疹: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
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
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⑵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静注或静滴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4.预防⑴有过敏史者,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盐酸异丙嗪等,也可用类固醇药物;⑵不输用有过敏史献血者的血浆;⑶对有抗IgA抗体的患者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
(三)溶血反应患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对其自身红细胞有同种抗体的供者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异常破坏,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⑴原因①ABO血型不合;②Rh血型不合;③稀有血型或亚型不合;④一般血清学方法未能发现的血型抗体;⑤受者自身红细胞缺陷。
⑵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腹痛、胸前压迫感、呼吸困难、紫绀、血红蛋尿(酱油色尿)、黄疸等,严重者,发生休克、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处于全麻状态下,出现不能解释的手术区严重出血及低血压,可为溶血反应的惟一表现。
⑶诊断:①根据症状判断: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腰背剧痛、面部发红、尿呈酱油或葡萄酒色,或全麻状态下,手术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均应考虑急性溶血反应的可能。
②实验室检查:检查血液贮存条件是否正确,血袋及血液标本有无溶血;对输血前、后患者血液标本重复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重复抗体筛查试验(包括盐水介质),与所输的剩余血液重复交叉配血试验;立即取静脉血5m1,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血管内溶血>25ml时血浆呈红色;用输血后患者血液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红细胞表面的抗体;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管内溶血后血浆结合珠蛋白可立即降低;观察输血后每一次尿液的颜色,血管内溶血>50ml时,即可出现血红蛋白尿,4小时后开始减少;溶血反应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2小时达高峰;立即将患者血液作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细胞碎片。
⑷治疗发现或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输液通路,严密观察血压、尿色、尿量和出血倾向等;补充血容量: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晶体液补充血容量。
每日补液应在300Oml以上,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液体出入量平衡;应用利尿药物:如呋塞米20~40mg,或静滴20%甘露醇200ml,可保护肾脏,防止游离血红蛋白和肾小管脱落上皮细胞在肾小管沉积堵塞;应用碱性药物:保持尿为弱碱性,以防止游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基质在肾小管沉积;预防DIC发生:除应用右旋糖酐外,可静滴潘生丁、小剂量肝素,维持6~24小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静滴氢化可的松300~60Omg或地塞米松10~3Omg。
⑸原因调查与上报①现场处理: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发血单、血袋标签、交叉配合试验记录及病史各项内容;采集患者血样;保存输血袋中残留血;②输血科收到临床发生或怀疑发生急性溶血反应的反馈后,应重新复核患者所有输血相容性检测信息,内容包括: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交叉配血试验;③输血科使用患者输血前、输血后标本及输血袋中残留血分别重复ABO 血型、RhD血型;重复输血前、输血后标本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后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④留取输血后血液标本送生化科,查游离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血浆结合珠蛋白等指标;⑤确认溶血性输血反应后,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输血科主任,经过初步调查、分析后上报医疗处,医疗处组织相关责任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查找原因,并做好详细记录。
2.迟发性溶血反应(通常于输血后2~21天内发生)⑴原因:Rh血型不合;其他稀有血型不合;某些ABO血型不合;接受红细胞血型不合的组织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的同时,也接受了大量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输入或受者体内的不相容红细胞发生反应,造成溶血。
⑵症状与体征:在输血24小时后,出现发热、血红蛋白下降、全身出血、黄疸、胆红素升高。
少数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发冷、寒战、腰痛、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⑶诊断:凡有输血史、妊娠史或器官移植的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贫血症状,或血红蛋白下降,应考虑迟发性溶血反应;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可发现相应抗体;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患者血液涂片,可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用抗人球蛋白法或聚凝胺法(polybrene)与献血者做交叉配血试验。
⑷治疗: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重者可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
(四)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⒈原因⑴血液的采集、成分制备、保存及输注等环节都可能发生细菌污染。
⑵献血者献血时可能存在菌血症;⑶献血员局部皮肤寄生细菌可能进入血袋;⑷输血器材存在细菌污染。
2.症状与体征: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轻者以发热为主,易被误认为发热反应,重者可致死亡。
重者于输入少量血(10~20ml)后立即发生剧烈发冷、寒战、高热、烦躁不安、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充血、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干咳、紫绀、大汗、血压下降。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
3.诊断根据:输血后短时间内出现高热、休克及皮肤黏膜充血等细菌性输血反应的症状、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输血反应的诊断比较容易建立。
4.治疗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⑵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⑶加强支持疗法;⑷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1.发病机制:输注异体血液或血液成分,引起TA-GVHD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⑴输注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移植物)存在一定数量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⑵受者(宿主)有不能排斥移植物的条件,如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缺陷等;⑶宿主的组织中存在能被植活的供者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不同组织相容性抗原。
2.临床表现:主要受损的靶器官是皮肤、骨髓细胞、肠和肝。
一般在输血后4~30天内发生,典型表现为发热,在面部、手心、脚心出现皮肤红斑和细小斑丘疹,色泽暗红略高于皮肤,然后可遍及全身,常伴有高热。
在出现皮疹后,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
严重病例可出现肝区不适或疼痛,肝肿大,黄疸,ALT、AST、LDH等不同程度的增高,全血细胞明显减少。
3.诊断:由于其症状极不典型,易与化疗、放疗副作用相混淆。
其诊断主要依据易感人群有输血史、临床症状、体征与皮肤的组织病理表现等。
4.治疗: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胞菌素A等。
5.预防避免输注同种异体血和直系亲属血;使用辐照血液成分;使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
(六)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⒈原因:输入含有与受血者白细胞抗原相应的抗-HLA抗体、抗粒细胞特异性抗体的全血或含有血浆的血液成分,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液体外渗进入肺间质和肺泡,导致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