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d265360722192e4536f6d2.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各科室:(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85号令)》、《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院输血管理相关制度制定本方案。
(二)输血反应判断标准:1.发热反应:输血中/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比输血前上升1℃者,有时伴头疼、烦躁、皮肤潮红等。
2.溶血反应:⑴急性溶血反应:寒战、发热、腰背痛、恶心、酱油色/茶色尿、尿少、尿闭、低血压→DIC。
⑵慢性溶血反应:输血后2-10天,低热,黄疸、血红蛋白尿3.过敏反应:荨麻疹、皮疹、哮喘、腹泻、血管神经性水肿。
4.输血后紫癜: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全身黏膜点状或斑状出血、血小板减少。
5.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6.非心源性肺水肿:输血过快或过量而出现肺水肿。
(三)急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1.医生护士:在输血过程中一旦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⑵报告主治医生诊断、处理、治疗。
⑶核对血袋标签和受血者姓名、血型等;⑷采抗凝血与非抗凝血各1份、血袋连同输血器一同送输血科;⑸抗休克、扩容、利尿、碱化尿液、透析、预防肾功衰竭;⑹DIC防治;⑺激素、换血治疗等。
2.输血科应做以下工作:⑴核查核对受血者及输注血液有关信息和记录,整个配、发血环节有无差错;⑵肉眼观察患者血样的血浆或血清颜色,最好与输血前对比,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⑶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⑷做血型血清学检查,复查供、受者血型及配血实验;⑸其他试验:尿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常规等。
3.医务处:负责调查处理。
(四)疑似输血反应的发现、报告与评估1.凡发生与病人输血的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反应。
2.当出现疑似输血反应时,护士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和输血科,记录在病历中。
3.由医生和输血科人员进行评估,鉴别输血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
(五)填写《医院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单》入病历保存,并报医务科。
医院输血严重危害(SHOT)脆弱性分析报告
![医院输血严重危害(SHOT)脆弱性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73d1c1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c.png)
医院输血严重危害(SHOT)脆弱性分析报告输血科是临床医疗高危科室之一,为保障患者输血治疗过程的安全,事事做到防患于未然,输血科灾害脆弱性分析必不可少。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我们针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应的制定了输血科的应急预案和预防控制措施,针对重点防范的内容进行培训,真正把灾害降到最低。
输血严重危害(SHOT)是指临床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性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的统称。
一、主要危害(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三)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四)引起医疗纠纷二、脆弱环节(一)医院收治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较多,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输血风险较大。
(二)部分临床医师对患者临床输血前的评估不够重视,存在不合理用血情况。
(三)部分临床医师对血液制剂的适应症掌握不足,存在过量使用情况。
(四)部分患者认识错误,将血液制剂当成“营养品”使用,强烈要求临床医师进行输血治疗。
(五)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识别、处理流程、应急措施知晓率达不到100%;(六)核心制度未能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核查错误。
三、预防与控制(一)完善医务人员配置,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错误。
(二)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申请管理,通过输血系统管理软件进行输血前评估,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从而控制输血危害发生。
(三)加强临床医师血液制剂适应证的知识培训,将相关知识标准以指南方式嵌入系统中让医生可以随时查阅,减少滥用情况。
(四)临床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输血风险意识教育,杜绝将血液制剂当成“营养品”的错误观念。
(五)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培训及考核;(六)加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严重危害的应急演练,使其熟练掌握发生输血严重危害事件时能够做到正确识别、及时准确处理。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527cfead51f01dc281f159.png)
闻及细湿性啰音。X线检查可见双侧肺侵润,但无心力衰
竭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二)过敏反应
处理与治疗
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 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或类固醇类药物 也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 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 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 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六)低血压(包括ACE抑制素相关的低血压)
1级(轻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2级(中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需要短暂的(<24h)液体补充或其他疗法 3级(重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需要持续的(>24h)治疗;没有持久的生理影 响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无循环超负荷 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2级(中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3级(重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需要换气支持;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 状
三 不良反应与输血关系评判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与流程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8af3a8933d4b14e85246886.png)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 症状和体征。
一、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
(24小时内)和迟发反应(24小 时后)。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免疫反应和
非免疫反应(见表1)。
原因:
主要是免疫反应,因血型抗原系统复杂。
肺微血管栓塞 一、病因
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由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碎片,与变性蛋白及纤维蛋白等形成 大小不等,直径为20~80μm的微聚物。
在大量输血时,这些微聚物可以通过孔 径为 170 μm的标准输血滤器而进入病人体 内,可广泛阻塞肺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后 肺功能不全综合征”。(非大量输血不会引起 此病)
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三、预防 1.详细询问病人输血史和妊娠史,并 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 2.有输血史及妊娠史者不能只用盐水介 质配血,还应加用其它方法交叉配血; 3.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 体筛选试验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一、病因
献血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抗HLA和抗粒 细胞特异性抗体。如将含有此抗体的全血或血浆输 血病人,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二、发病机制
(九)详细记录输血反应的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单。
预防措施: •认真检查核对; •做好交叉配血试验。配血方法应采用包括盐 水法在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试验方法。
•严格遵照卫生部颁发的操作规程,并做好详 细记录。
•在输血开始时严密监测病人反应,特别是在 输血开始30分钟内,要记录病人体温、脉博 和血压变化情况,一但有异常变化,立即停 止输血。
二、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病人烦躁不安,极度呼吸困难,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7a74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1.png)
❖ 4级(危及生命):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性反应 (发热)
❖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无循环超负荷 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 2级(中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 4级(危及生命):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休克(如酸血症、生命器 官功能受损)
❖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九)循环超载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所见,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如体液失衡) ❖ 2失级衡(、中高度血)压:)肺部症状,不需要O2;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 ❖ 3失级衡(、重高度血)压:)肺部症状,需要O2 ;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 ❖ 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的肺部症状,需要换气治疗;体液超载的临床证
迟发性溶血反应
❖ 症状与体征 在输血24小时后发生,通常于输血后2~21天内发生, 多半发生在输血后3~7天
临床出现发热、血红蛋白下降、黄疸、血浆胆红素升高 (以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少数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发冷、寒战、腰痛、急性肾衰竭等
一般来势不如血管内溶血那样迅猛,但也可致命
❖ 处理与治疗 治疗关键,在于及时明确诊断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治疗措施取决于输入抗原阳性血的量及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
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重者可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 贫血严重者可输相应的抗原阴性血
(四)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 症状与体征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常在输血后1~6小时内,出现突然寒战、发热、咳嗽、
医院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
![医院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2ac22b5a8102d276a22f61.png)
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为规范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的发生,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4.19.5.4款及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7.15条款的要求,制定本预案。
1.患者输血过程中必须有医护人员负责监护,监护输血的医务人员须经过输血相关严重危害相关知识的培训,具备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的专业技能。
2.患者输血发生疑似输血不良反应时,负责监护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3.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急措施管理规程》的有关流程调查其原因。
5.一旦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科技术人员应立即执行《免疫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实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填写《疑似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检测记录表》,检测结果由输血科主任或输血科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解释,确定是否发生了免疫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6.一旦明确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进行处理,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参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急措施管理规程》。
7.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8.输血后供血员和受血者血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 天,以便出现输血不反应时重新进行检测。
9.患者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一式2份,1份保存于患者病历中,另一份保存输血科,输血科登记后每月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月度汇报表》汇总上报医务。
10.控制输血感染疾病的方案:10.1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输血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组成),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a819c82cc58bd63186bdcb.png)
控制输血感染疾病预案
依据2011年优质医院评审细则,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订、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预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能不输血的尽量不要输血,做到有目的输血。
2.所有血液制剂必须来源于指定供血单位(陕西省血液中心),并对血液进行认真检查,保持贮血冰箱温度在2-6℃。
3.输血科发出的血液制剂外包装必须符合规定。
严禁将理学不合格的血液制剂发出。
4.不能随意打开血包(血袋)以避免污染。
绝不能为追求快速输血而用开放瓶输血,或因血袋内“白膜”堵塞输血器插针在病房开血袋,用开放式漏斗和消毒纱布过滤血液于开放瓶输血应当禁止。
5.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6.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7.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8.鼓励自身输血。
输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
![输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c01ae75f0e7cd1852536c4.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
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 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 静滴,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
1—0。
3ml 静注。
(4)异丙嗪25mg 加入静脉补液;(5)10%葡萄糖酸钙10mg 加入静脉补液;(6)对反复发生的发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 小时后逐渐缓解。
2、治疗: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加血容量.(2)使用盐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血压及扩张肾血管. (3)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等。
(4)出现少尿时在纠正血容量后适当用20%甘露醇、呋塞米促进利尿。
(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 (6)明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用肝素治疗。
输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
![输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ff0aa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c.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 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 静滴,严重者使用 0.1%肾上腺素0.1-0.3ml 静注。
(4)异丙嗪25mg 加入静脉补液;(5)10%葡萄糖酸钙 10mg 加入静脉补液;(6)对反复发生的发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 小时后逐渐缓解。
2、治疗: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2)使用盐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加血容量。
输血严重危害(SHOT )方案
![输血严重危害(SHOT )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96af9cd1f34693daef3eab.png)
• (4)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 • ①停止输血,保留静脉通路 • ②通知上级医生 • ③排除其他输血反应 • ④呼吸支持+ICU
• (5)过敏反应
• ①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 ②通知上级医生。
• ③如未一般过敏反应,抗组胺剂如非那刚25mg im,如30分 钟后症状及体征未恶化可重新开始输血,如抗组胺剂不能 改善症状或出现严重的持续风疹伴支气管痉挛则应停止输 血,同时肾.上腺素0.5~1mg im,舒喘宁喷雾,氢化可的松 等救治。
制品
(2)急性溶血性反应
• ①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 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 ③立即补液以维持循环、纠正低血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 竭,静脉输入晶体溶液维持血压并根据血压、心功能状况 及尿量调整补液量及速度。
• ④纠正血容量后,25%甘露醇250mI利尿,如用500ml后无尿, 表示肾功能损害严重,不应再用。
• 4.6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
• 4.6.1输血科根据临床科室上报资料,定期统计、分析输血 不良反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季度报表》交医务科,并 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 4.6.2医务科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 4.6.3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事 件进行讨论、分析,采取改进措施。
• 4.6.4因血液质量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向供血单位反 馈。
• 4. 7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 处理程序
• 4.7.1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科室要回血液立即进行封存 保留,并向医务科(晚间及节假日向院总值班)汇想报, 或由护士长报告护理部。
• 4.7.2输血科与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联系,通知提供该 血液的采供血机构及时派人到场。
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9614f7856a561252d36fd5.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 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症状。
4、严格掌5、血液暂存、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规定消毒焚毁。
11HBsAg、抗-HCV、抗-HIV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12、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名等应记录在病历四、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情况应及时处理。
1234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如果4、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2e426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0.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发生,积极救治患者,制定本方案。
1组织机构LI成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分管院长任组长,医务处处长任副组长,输血科与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任组员。
1.2制定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相关制度与流程。
1.3定期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医生进行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培训。
2汇报与告知义务2.1经治医师发现患者因输血疑是导致输血严重危害(SHOT)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实施治疗,同时应汇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
2.2经治医师有义务告知患者近亲属或相关陪同人员。
3血严重危害的临床特点3.1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ABO血型不合主要导致急性溶血即使输注5-10ml异型血也可以引起严重溶血Rh血型不合可导致急性溶血或迟发性溶血急性溶血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lC等。
4.2细菌性输血反应临床的特点:(1)一般在输注开始后迅速出现症状,也可延迟至数小时后发生。
(2)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在输注少量血液制剂后立即发生寒战、高热、头胀、面色潮红、皮肤粘膜充血、烦燥不安、大汗、呼吸困难、干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严重可发生休克、DIC和急性肾衰而死亡。
亦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3)一般情况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休克时皮肤潮红干燥。
(4)在全麻下作手术的病人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而无寒战与发热等。
4,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程序4.1输血严重危害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4.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99e58310a6f524cdbf850a.png)
XXX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1、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2、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法规要求,对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519443964bcf84b9d57b72.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1、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输血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f5746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5.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009----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规范与流程
![009----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规范与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e17b7da0f7ec4afe05a1dfa9.png)
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理规范和步骤(1)具体了解受血者输血史及输血不艮反应临床表现,方便快速做出初步诊疗,必需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帮助诊疗。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疗。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留未输完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按输血不良反应汇报输血科。
(3)输血科应依据既定步骤调查发生不良反应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立即查证:①患者和血袋标签确定输给患者血是和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血。
②查看床旁和试验室全部统计,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③肉眼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
假如可能,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标本进行比较。
④用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⑤试验室应制订加做其它相关试验要求,和做相关试验标准。
⑥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永久统计到受血者临床病历中。
⑦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份管理不妥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主动参与处理。
⑧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最少保留7天,方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非溶血性发烧反应,实施以下程序:(1)发烧反应确实定: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发生。
关键表现为寒战、发烧、头痛、心慌。
引发发烧反应关键原因有:①热原反应,血内有致热原;②免疫反应,和数次输入HLA不相合白细胞、血小板相关;③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早期或轻症也表现为发烧。
若输血出现发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
(2)处理:立即停止输,保持静脉通路;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改变,每l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非溶血性发身反应要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判别。
发生非溶血性发烧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事经对症处理后30min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如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甚至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抢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93ea0af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b.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为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和预防血液输注无效,切实保障患者用血安全,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输血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SHOT)主要包括输血传播疾病、非感染性SHOT及血制品的误输等,导致严重输血不良反应。
(一)指导思想: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有效预防和处理输血治疗所致的严重危害实施管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二)组织及职责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是医院输血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修订本预案,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事件发生,成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调查处理小组。
组长:分管院长副组长:医务科科长和输血科主任成员: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委员职责:1.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和医务科:负责控制、调查、处理与输血有关的严重损害,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负责输血严重危害的登记、调查和报告;负责输血严重危害的有关制度的培训、监督实施和检查。
2.临床医生:负责临床输血的核对和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负责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经血传播的疾病的诊断、处理和报告。
3.护理人员:负责临床输血前的核对和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负责配合临床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以及经血传播的疾病的诊断、处理和报告。
4.输血科负责血液制品储存的质量管理;负责发血前的核对;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经血传播的疾病和输注无效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经血传播的疾病和输注无效的统计及上报和处理。
4.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5.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的上报。
(三)对输血严重危害的控制1.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计委 2012 年第 85 号令)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 号)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8cfa39cc175527072208aa.png)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处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现就我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制定如下制度。
—、目的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二、组织构成输血科、检验科、医务科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管理科。
三、部门职责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张家口市中心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 (SHOT )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四、实施措施(一)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二)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四)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五)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六)输血前必须检査不规则抗体筛査实验。
(七)输血前由两名护士,特殊情况可以一医一护,认真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八)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九)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十)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乙肝2对半、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十一)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乙肝两对半、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
五、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与方法(一)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査、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 (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把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査,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四)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立即送输血科,由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六、输血传染疾病的处置程序(一)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输血科、医院感染科。
(二)输血科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三)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血站和检验科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五)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相关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张家口市中心血站处理。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六)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七)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査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八)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
七、输血传染疾病处理方法(一)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二)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三)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四)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八、血液输注无效预防处理措施(一)选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
(二)采用自体输血。
(二)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
(四)尽可能避免在受血者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急性失血、DIC、溶血等因素时输血。
(五)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呈细胞功能。
(六)采用配合型血液成分输注。
九、预案启动与终止(一)应急响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传染性疾病时各临床用血科室及时报告输血科及相关医务部门,并按相关流程进行处理。
(二)预案终止:输血危害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则该预案终止。
十、应急培训、演练及考核全员培训: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并进行相应的演练及考核。
十一、总结评估与改进对每一起临床输血危害事件,输血科应进行总结评估,并汇总上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并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十二、本预案经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十三、附件: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 1-2小时后缓解。
(二)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三)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四)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六)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七)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八)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因是某些白细胞抗体导致的免疫反应。
表现为输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道出现液体。
(九)传染性疾病输异体血主要是传播肝炎和HIV,核酸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但迄今为止,疟疾、SARS、Chagas病和变异型 Creutzfeldt-Jakob症仍无法监测。
(十)其他如:峰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附件:1、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2、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图附件1: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附件2: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