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

合集下载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各科室:(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85号令)》、《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院输血管理相关制度制定本方案。

(二)输血反应判断标准:1.发热反应:输血中/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比输血前上升1℃者,有时伴头疼、烦躁、皮肤潮红等。

2.溶血反应:⑴急性溶血反应:寒战、发热、腰背痛、恶心、酱油色/茶色尿、尿少、尿闭、低血压→DIC。

⑵慢性溶血反应:输血后2-10天,低热,黄疸、血红蛋白尿3.过敏反应:荨麻疹、皮疹、哮喘、腹泻、血管神经性水肿。

4.输血后紫癜: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全身黏膜点状或斑状出血、血小板减少。

5.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6.非心源性肺水肿:输血过快或过量而出现肺水肿。

(三)急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1.医生护士:在输血过程中一旦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⑵报告主治医生诊断、处理、治疗。

⑶核对血袋标签和受血者姓名、血型等;⑷采抗凝血与非抗凝血各1份、血袋连同输血器一同送输血科;⑸抗休克、扩容、利尿、碱化尿液、透析、预防肾功衰竭;⑹DIC防治;⑺激素、换血治疗等。

2.输血科应做以下工作:⑴核查核对受血者及输注血液有关信息和记录,整个配、发血环节有无差错;⑵肉眼观察患者血样的血浆或血清颜色,最好与输血前对比,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⑶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⑷做血型血清学检查,复查供、受者血型及配血实验;⑸其他试验:尿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常规等。

3.医务处:负责调查处理。

(四)疑似输血反应的发现、报告与评估1.凡发生与病人输血的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反应。

2.当出现疑似输血反应时,护士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和输血科,记录在病历中。

3.由医生和输血科人员进行评估,鉴别输血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

(五)填写《医院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单》入病历保存,并报医务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闻及细湿性啰音。X线检查可见双侧肺侵润,但无心力衰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二)过敏反应

处理与治疗
单纯荨麻疹:一般严密观察,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 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布可利嗪、异丙嗪,或类固醇类药物 也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经过一般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 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支气管痉挛者皮 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 mg,严重或持续者,静注或静滴氢化可 的松或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时,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六)低血压(包括ACE抑制素相关的低血压)
1级(轻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2级(中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需要短暂的(<24h)液体补充或其他疗法 3级(重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 素症状;需要持续的(>24h)治疗;没有持久的生理影 响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无循环超负荷 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2级(中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3级(重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需要换气支持;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 状



三 不良反应与输血关系评判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ppt课件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ppt课件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1、1级(轻度):出现一过性的局部皮肤潮红或 皮疹。
• 2、2级(中度):出现局部皮肤潮红或皮疹,出 现荨麻疹,伴有呼吸困难。
• 3、3级(重度):出现支气管痉挛症状和体征, 有或无荨麻疹,且出现过敏性相关性水肿和(或) 血管神经性水肿,或出现低血压;需要肾上腺素 类药物进行治疗。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第七条 美国血库协会(AABB)将输血
反应程度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轻度、中度、
重度、危及生命和致死。主要探讨了9种严
重的输血不良反应,介绍如下: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1、1级(轻度):输血后温度在38-39℃之间,或 输血后比输血前高1℃;不伴有其它症状。

医务处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院办、党办、急
诊科、门诊部、护理部、设备处、保健科、总务处、
药剂科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组 长:吴健斌
• 副组长:张新高
• 成 员:钟德超 颜 红 刘跃江 李富贵 周利 民 李雪梅 邓治平 焦一伟 周永红 杨明全 黄 忠 李蜀华 徐 俊 殷明刚 马盛余
• 第二条 编制依据是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 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 法规要求,参考美国血库协会(AABB)的 标准及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精品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第三条 适用范围。美国血库协会(AABB) 将输血反应严重程度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 轻度、中度、重度、危及生命和致死。本 预案适用于发生3级及3级以上的输血不良 反应事件。
• 4、4级(危及生命):休克(如酸血症、生命器官功 能受损)。无其他过敏性和(或)细胞激素症状。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与流程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与流程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 症状和体征。
一、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
(24小时内)和迟发反应(24小 时后)。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免疫反应和
非免疫反应(见表1)。
原因:
主要是免疫反应,因血型抗原系统复杂。
肺微血管栓塞 一、病因
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由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碎片,与变性蛋白及纤维蛋白等形成 大小不等,直径为20~80μm的微聚物。
在大量输血时,这些微聚物可以通过孔 径为 170 μm的标准输血滤器而进入病人体 内,可广泛阻塞肺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后 肺功能不全综合征”。(非大量输血不会引起 此病)
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即可确诊。
三、预防 1.详细询问病人输血史和妊娠史,并 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 2.有输血史及妊娠史者不能只用盐水介 质配血,还应加用其它方法交叉配血; 3.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 体筛选试验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一、病因
献血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抗HLA和抗粒 细胞特异性抗体。如将含有此抗体的全血或血浆输 血病人,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二、发病机制
(九)详细记录输血反应的过程,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单。
预防措施: •认真检查核对; •做好交叉配血试验。配血方法应采用包括盐 水法在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试验方法。
•严格遵照卫生部颁发的操作规程,并做好详 细记录。
•在输血开始时严密监测病人反应,特别是在 输血开始30分钟内,要记录病人体温、脉博 和血压变化情况,一但有异常变化,立即停 止输血。
二、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病人烦躁不安,极度呼吸困难,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处置预案

❖ 4级(危及生命):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合并任何级别的炎性反应 (发热)
❖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可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无循环超负荷 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 2级(中度):肺部症状, X线片所见(正面像双侧肺浸润),室内空气氧饱 和度90%,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症状)
❖ 4级(危及生命):输血的血产品受细菌污染;有休克(如酸血症、生命器 官功能受损)
❖ 5级(致死):患者死亡
(九)循环超载
严重输血危害的种类
❖ 1级(轻度):无症状,仅X线片所见,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如体液失衡) ❖ 2失级衡(、中高度血)压:)肺部症状,不需要O2;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 ❖ 3失级衡(、重高度血)压:)肺部症状,需要O2 ;体液超载的临床证据(四肢水肿、体液 ❖ 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的肺部症状,需要换气治疗;体液超载的临床证
迟发性溶血反应
❖ 症状与体征 在输血24小时后发生,通常于输血后2~21天内发生, 多半发生在输血后3~7天
临床出现发热、血红蛋白下降、黄疸、血浆胆红素升高 (以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少数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发冷、寒战、腰痛、急性肾衰竭等
一般来势不如血管内溶血那样迅猛,但也可致命
❖ 处理与治疗 治疗关键,在于及时明确诊断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治疗措施取决于输入抗原阳性血的量及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
症状轻者可对症处理,重者可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理 贫血严重者可输相应的抗原阴性血
(四)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 症状与体征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
常在输血后1~6小时内,出现突然寒战、发热、咳嗽、

医院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

医院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预案为规范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理,控制输血相关严重危害(SHOT)的发生,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4.19.5.4款及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7.15条款的要求,制定本预案。

1.患者输血过程中必须有医护人员负责监护,监护输血的医务人员须经过输血相关严重危害相关知识的培训,具备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的专业技能。

2.患者输血发生疑似输血不良反应时,负责监护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3.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急措施管理规程》的有关流程调查其原因。

5.一旦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科技术人员应立即执行《免疫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实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填写《疑似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检测记录表》,检测结果由输血科主任或输血科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解释,确定是否发生了免疫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6.一旦明确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进行处理,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参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及应急措施管理规程》。

7.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8.输血后供血员和受血者血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 天,以便出现输血不反应时重新进行检测。

9.患者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一式2份,1份保存于患者病历中,另一份保存输血科,输血科登记后每月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月度汇报表》汇总上报医务。

10.控制输血感染疾病的方案:10.1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输血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组成),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1. 简介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挽救生命,但不合理或过度的输血可能导致严重的危害。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的相关内容,包括危害评估、预防措施和监测方法等。

2. 危害评估为了识别和评估输血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医疗机构应该进行系统的危害评估。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输血危害:•医源性感染:输血过程中,感染可能通过输血血液传播给受血者,造成严重感染和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输血反应:输血后,受血者可能出现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输血相关肺水肿(TACO)等。

•血型不匹配:若不严格按照ABO血型和Rh血型进行配对,输血时可能发生血型不匹配,导致输血反应甚至死亡。

•免疫学效应:输血可能触发受血者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学效应,如产生抗体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输血相关的免疫血小板减少(TRAP)等。

3. 预防措施为了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医疗机构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措施:3.1 准备阶段在输血过程开始之前,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严格把控输血指征:仅在确实需要输血的情况下才进行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输血之前,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给予正确的受血者。

•进行必要的血型鉴定:确认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匹配,避免血型不匹配引发的严重后果。

3.2 输血操作阶段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使用标准输血装置:确保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具和输血袋,以减少输血操作风险。

•核对血袋和受血者信息:在输血之前,核对血袋和受血者的信息,确保输血给予正确的血液。

•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按照血型鉴定结果,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减少血型不匹配的风险。

3.3 后续管理阶段在输血后的管理阶段,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监测输血反应:密切监测受血者输血后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第三条 适用范围。美国血库协会〔AABB〕 将输血反响严重程度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 轻度、中度、重度、危及生命和致死。本 预案适用于发生3级及3级以上的输血不良 反响事件。
• 第四条 工作原那么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处置、科学标准;反响及时、措施果 断;常备不懈,部门协作、全院参与。
第二章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机构与职责
• 4、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需要换气支持 ;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病症。
• 5、5级〔致死〕:死亡。
六、低血压〔包括ACE抑制素相关的低血压〕
• 1、1级〔轻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 细胞激素病症;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 2、2级〔中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 细胞激素病症;需要短暂的〔<24h〕液体补充或其 他疗法。

三、成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事件救援专家组

组 长:吴健斌
• 副组长:张新高
• 成 员:钟德超 颜 红 刘跃江 李富贵 周利 民 李雪梅 邓治平 焦一伟 周永红 杨明全 黄 忠 李蜀华 徐 俊 殷明刚 马盛余
• 护 理:温晓平 温建军 廖常菊
第六条 职责
• 一、处置控制输血严重危害事件领导小组职责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响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
处理及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
与上报。
•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后传染病指标的检 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 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及医务处负责协调 对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第三章 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分级与评 判

输血严重危害事件发生后,工作领
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处置,充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急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急处置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急处置预案
1、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首先
发现者应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护士长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若是过敏反应,症状较轻者,可减慢输血速度,必要时给予地塞
米松5mg静推;过敏持续进展者,停止输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
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4、发生严重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疑为细菌性输血反应者,尽早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疑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者,立即大量补液、水化、激素治疗、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滤。

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报告科主任、输血科、医务科,做以下核对检查:
4.2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遵医嘱送检,并封存血袋备查。

4.3血库复检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完全抗体筛
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4.4观察受血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该标本和输
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4.5新抽标本应进行血清胆红素含量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4.6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4.7对患者尽早检测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
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5、医务科会同临床科室、输血科对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并做好证据保全工作。

6、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小时内送血库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控制输血的严重危害预案引言:输血作为目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之一,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危害和风险,需要我们严格掌握和执行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预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控制输血过程中的严重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预案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输血相关感染危害及预案1. 输血反应感染危害输血反应是指接受输血后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反应。

为降低输血反应的感染危害,预防措施包括:- 确保血液质量: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血液筛查和检测,确保无感染源的血液输注。

- 预先评估患者: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手段,评估患者的输血适应性,避免超过患者耐受范围的输血。

- 监测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症状,一旦发现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处理。

2. 输血相关传染病危害输血可能传播多种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梅毒等。

为预防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危害,建立如下预案:- 血液筛查和检测:确保血液来源的正规化和安全性,对于献血者进行全面的体检和病毒标志物检测,以筛查潜在的传染病感染者。

- 临床检测和隔离措施: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要进行严格的临床检测,如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隔离患者以避免传播。

二、输血不良反应危害及预案1. 输血反应危害输血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等。

为防范输血反应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通过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术前评估,确定输血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 适当选择输血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输血成分,减少风险。

2.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 及时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迹象,需要立即停止输血。

- 给予抗过敏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给予适量的抗过敏药物。

- 血液清除处理:若输血反应严重,需要及时进行血液清除处理,如血液置换或血液滤过等。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XXX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一、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1.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刻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实时检查、治疗和急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2.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不完整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残剩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3.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峻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实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1制定目的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2适用范围
全院临床输血科室
3主要内容
3.1定义:输血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包括输血传染病、输血不良反应和输注无效。

3.2输血危害控制措施:
3.2.1血液: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2.2输血器:输注血液一律使用一次性带过滤装置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器。

3.2.3医护人员:
3.2.3.1培训: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3.2.3.2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3.2.3.3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应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肝功能、乙肝两对半、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及处理程序1定义输血严重危害: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规范如何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程序、流程,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2 临床医护人员输血过程中的职责(1)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3)临床医师对血液输注无效患者做出原因分析、合理解释,制定科学的输血方案。

3.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1)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4)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6)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实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包括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登记、监控和报告。

(7)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8)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9)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

5.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程序输血严重危害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

(1)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一、目的经血传播的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均可经输血传播,其中病毒对受血者威胁最大,特别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艾滋病,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及经血传播疾病的管理,以保障受血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以及经血传播疾病的管理。

三、职责(一)业务主管部门1.负责调查与输血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

2.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二)临床科室医护人员1.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2。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三)输血科1.负责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2.协助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3。

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及上报。

四、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程序(一)输血严重危害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及医务部报告。

(三)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

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如发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部,医务部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4。

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 ,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
输血严重危害(SHOT)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
应,主要包括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及输注无效三个方面。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的意义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的建立能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
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为能及 早发现SHOT,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 过程进行严密观察,认真鉴别。
chagas巨食管症和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症等仍无法监测。一些低复制水
平的肝炎、HIV携带者或抗体效价低于检测阈值的献血者的血液,其早期传染 病亦难以检出,除了依据临床技术规范注意患者早期疾病表现,对于长期住院
反复输血的患者还应以定期的输血传染病筛查作为参考争取早期发现潜在感染,
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程序:
一、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
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少 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如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甚至加 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我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预案中各科室的职责分配
一.业务主管部门(医务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公共卫生科、感控科) 1、负责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 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 2、负责经血传播疾病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二. 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1、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SHOT。 2、负责受血者发生SHOT的诊断及处理。 三. 输血科 1、负责出现SHOT后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 2、协助SHOT的处理。
究表明,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的CCI<7.5×109/L,应考虑为免疫因素所致;若输注 后1小时的CCI在正常范围内而24小时的CCI<4.0×109/L,应考虑为非免疫因素。
血小板校正指数(CCI)计算公式:
CCI=(输注后PLT-输注前PLT)/μl×体表面积(m2)÷PLT输入量×1011 注: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0.0128×患者体重(㎏)+0.01529
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三、血液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识别 血液输注无效在临床上主要指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疗效主要是通过观 察病人临床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血小板计数升高的情况来判断。目前,常使用 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评估输注效果。通常认为,输注1小时后的CCI<
7.5×109/L或输注24小时后的CCI<4.5×109/L,应考虑为血小板输注无效。国外研
三、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 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 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
严重者可致死。
(6)出血倾向 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
出血等凝血异常情况。
(7)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 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 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 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
使血清钾降低。
(8)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是一种输血后数小时出现的非心源性肺水肿,病因是某些白细胞抗体导致的
免疫反应。表现为输血后出现低氧血症、发热、呼吸困难、呼吸道出现液体。
(9)峰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二、输血传染病的识别 通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安全血液战略,特别是低危人群的无偿献血、严格 的血液筛查等措施,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残余风险度已降至百 万分之一以下。现在血液安全的风险主要来自新发传染病,由于当前科技水平 的限制,检测方法较为局限,还无法识别和排除某些病毒:疟疾、SARS、
3、负责SHOT的原因调查与上报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 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 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 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 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
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
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 细菌污染反应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库存 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
二、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执行以下程序:
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 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査找原
因。
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 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 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性休克者,应积极 进行抗休克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