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
对比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旧变化
对比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旧变化【摘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经历了多次修改与完善。
对比分析新旧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发展脉络和改革方向。
在制度整体变化方面,新制度更加注重强调财务透明度和规范性,加强了财务监督管理,并规范了内部控制要求。
会计核算要求的变化使财务信息更加准确可靠,会计报表要求的变化方便了信息披露和对比分析。
结合新旧变化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更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透明度,更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需进一步细化会计制度细则,注重整体性与规范性,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新制度的推行将为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更大的改善和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分析、新旧变化、会计核算、会计报表、财务监督管理、内部控制、影响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总结观点1. 引言1.1 介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指为事业单位编制和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的规范、程序和方法。
事业单位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单位,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出资占大多数的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运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制度明确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财务监督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要求,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了规范和标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和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面推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1.2 说明对比分析的重要性对比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旧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制度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财政拨款收支表
财政拨款收支表是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及结余情况的报表。
财政拨款收支表的作用是提供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及结余规模及变动情况的信息,从 而帮助报表使用者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收支状况。
财政拨款收支表的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即财政拨款的确认以款项是否在本期收到或支付为依据。
05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 控制与审计
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 性,防止财务舞弊和腐败行为。
规范会计核算流程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提高行 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费用定义
费用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的 各种耗费和损失。
费用分类
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 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
费用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费用管理,控制费用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利润
利润定义
利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计算
利润的计算主要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 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利润管理,提高经营效益,为事业发展提供资 金保障。
03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 方法
收付实现制
定义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付出现金的时 间为标准,记录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 算方法。
特点
收付实现制只关注现金交易,不考虑 非现金交易或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
适用范围
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特 别是对预算管理要求较高的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最新)
04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负债管理
资产管理
流动资产管理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的管理。需要确保 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并定期进行清查和核对。
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需要建立固 定资产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盘点和折旧计算。
无形资产管理
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建立无形资产管理 制度,确保无形资产的安全与保密。
改革目标
建立科学、规范、透明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高会计 信息质量,加强财政管理,保障公共资金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内容与影响
统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将原有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统一为一套会计制度,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强化预算管理
将预算管理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和控制。
财务报表审计
审计目标
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揭示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舞弊行 为。
审计程序
包括对财务报表的细节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内部控制测试等, 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
审计报告
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发表 意见,并提出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控制环境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组织架构、权责分配、内部审计 等。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准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反映单 位的资产和负债状况。
资产负债表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比率分析等方法,对资产负债表进行 深入分析,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
资产负债表质量评估
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评估,确保报表的真实性和 准确性。
05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审计与内 部控制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7月17日发布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1997年,为了让国内的国有事业单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的会计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该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1988年发布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财预字[1997]288号颁布时间:1997-12-31发文单位:财政部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我们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1988年制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对于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向我部反映。
第一部分一、为了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
根据财政部规定适用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不执行本制度;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已经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按有关企业会计制度执行。
三、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
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
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四、事业单位应按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需用的科目可以不用。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我国近17年来会计制度的总体演变和发展1993年以前,是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企业会计制度;1993—2001年,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以后,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蓝本而制定的适用于除小型企业,金融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我国自新中国成立总体上经历: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
今天主要介绍近17年来的演变发展属于第三阶段,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1、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点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2、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引发我国会计风暴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第一号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农业,交通,铁道,民航,邮电,商品流通,理由和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等13个行业会计制度。
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3、我国加入WTO是中国会计进一步向国际惯例其中经历了由部分到整体、由形式到实质的协调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规范的特色,反映了相关环境的要求。
对此可以分为形式协调(1993年—2000年)和实质协调(2001年以来)两个阶段。
(一)形式协调实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规范模式。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三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
(二)实质协调我们之所以将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形式协调,是因为当时改革的内容主要限于会计等式、成本计算内容、会计报表体系等一些形式方面,仍然是会计制度受制于财务制度、“财务决定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说只是簿记制度的改革,真正还会计制度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于一体并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基本采用国际惯例的是2001年的会计制度。
所以我们将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协调。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比较与分析
业单位财务规则》 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 中。这样 , 《 事业单 位会计准 则》 事业单 位会计 制度》 和《 与 《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
据行政管理 情况 的变 化 , 当增加预算 的弹性 ; 适
由于其层次较高 , 因此 , 内容不可 能具体 , 为便于 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 , 就有必要 再根据 准则制定 制度 , 制度就 比较详细 、 具体 , 层单 位可 以依照 基 其规定具体操作 。改革后 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 的
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 和《 ( 新制度》 与财政部原制定发布 的 自 18 年 1 ) 99 月 1日 起实行的《 事业行政单4- # -  ̄算会计制度》 以下 简称《 ( 原制度》 , )作一比较 与分析 , 归纳出事业单位 并
会 计发 生重 大 改 变的 l O个方 面 。
关键词 : 业单 位 ; 事 会计 制度 ; 比较 ; 分析 中图分 类 号 :23 F 3 文 献标识 码 : A
1 会计工作 的法规体 系有所 改变
原 事业单位会 计工 作 的法规体 系为: 会计 《
法》 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新事业单位 一《 ; 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 事业单位会 《 一《 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 。也 即事业单 位 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 已与行政单位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J r l fi gcl r i c ad e nl y oee on l Ar uu l c ne n c o g lg u a oJi i t a S e T h o C l n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之思考
随着我 国社会 主义 市场经 济体 制的改革 和发 展 以 及社会 事业发 展的需 要 , 事业单位和行 政单位会计制度 之 问的差别逐 渐显现 ,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自成体系 的要 求被提 到 日程来 。适应形势的要求 , 1 9 9 7 年财政部制定
款单据时按付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 的材料物 资 , 对未 支付货款 、 但 已收到 的物资 , 不登记人账 , 不利 于对各项
业行政单位 预算会计 制度》 , 直至 1 9 9 8 年。 在这一期 间 , 事业单位会计并 没有 自成体系 , 而是与行政 单位共 同执
行 同一个会计制度 。
尤为突 出。使得 当期收支不配 比, 计算 的结余就 不具 备
可 比性 。
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 , 事业单位 只能在实 际收到付
二、 1 9 9 8 版事 业单位会计 制度存在 的问题 ( 一) 关于会计核算基础
1 9 9 8版事业单 位会计制度 以收付实 现制为会 计核 算基础 , 不能充分 、 完整地核算 和反映事业单位 的资产 、 负债 , 对事业单 位 的风 险管理 和控制 、 各项业 务和 管理 活动的绩效评估造成 了不利 的影响 , 影响 了事业单 位的 会计信息质量 , 从而导致会计 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主
事业单位会计 制度之历 史沿革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 、 反 映和监督各级各类 事业单
一
、
的部分 , 如一些事业 单位拖欠 的工程款 ; 也不反 映应 由
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 的专业会计 。在 日常生 活 中, 人们 比较熟悉 的事 业单位 有教 、 科、 文、 卫等事 业单位 。 它们所 属 的行业或者部 门不尽 相同 , 各 自所从事 的业务 活动也存在差异 , 但是它们都具有不 以营利为 目的以及 不具有 社会生产和 国家行政管理 职能 的特点 。在我 国 , 事 业单 位会计 是指 国有事业单位会 计 , 非 国有非营利组 织会计 称为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 我 国事业单位会计 制度 最早可追溯至 1 9 6 6 年财政 部 颁布 的 《 行政 事业单 位会 计制 度》 。1 9 8 8年 9月 1 9 日, 适 应改革 、 开放 、 搞活形 势 的要求 , 财政 部颁布 了《 事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一、引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指针对事业单位特点而制定的一套会计准则和规范。
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与发展。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起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我国建立了一批国有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经济性质和财务管理方式与传统企业不同,需要建立适应其特点的会计制度。
三、早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早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性质认识不足,会计制度的建立较为简单,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求。
其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透明,给外界评估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困难。
四、改革开放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调整与变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调整和变革。
首先,1993年,我国引入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此后,根据实践和需要,会计制度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五、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特点,如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准确,会计信息披露更加透明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会计信息公开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不足,导致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六、未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展的趋势展望未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将继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可以预见的趋势包括加强信息公开与监管,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强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接等。
七、附件本所涉及的附件如下: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全文2.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规范》3. 某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样本八、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指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报告的法规性文件。
2. 《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规范》:是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的标准和要求。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会计制度主要受到苏联
的影响,采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会计制度。
这个时期,会计工作主
要为国家计划和决策服务,强调党政决策、核算检验和指挥调度的任务,
把财务工作和国家计划、计划核算以及计划管理结合在一起。
会计制度注
重收支平衡、资金使用和盈余分配。
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下称“新准则”),并于2024年正式施行。
新准则对我国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变革,逐步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新准则明确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提出
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会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规范了企业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提升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近年来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
发展。
2024年,我国开始推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套(下称“新准则第五套”),进一步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增强了会计信
息在商业和投资决策中的参考价值,促进了我国企业之间的信用和合作。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国际接轨,提升了我国
会计制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我国会计制度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
到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会计制度。
这一过程中,我国不断学习借鉴国际会
计理论和经验,进行创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以适应市场经
济的需要。
未来,我国会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加强信息披露
和监管,提高会计职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过渡
在过渡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05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在事 业单位的应用前景
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增强财务透明度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公开财务报表和财务信 息,使得财务状况更加透明,有利于防止财务违规行为,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深化内部管理改革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推动内部管理改 革深化。
促进政企分开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的引入有助于实现政企分开,使得事业单位更加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 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动创新发展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鼓励事业单位进行创新发展,支持开展新业务 、新产品和新服务,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促进社会和谐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关注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积极 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增强市场竞争力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的引入使得事业单位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 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发展。
01
02
03
初创阶段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 会计制度相互独立,分别 运行。
改革阶段
开始引进企业化会计管理 制度的某些元素,尝试进 行制度改革。
全面发展阶段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向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靠拢 ,实现制度上的融合。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的兴起
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 状况和经营成果。
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注重对经济事项的全面核算和反映,以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7月17日发布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1997年,为了让国内的国有事业单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的会计制度,从而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该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1988年发布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财预字[1997]288号颁布时间:1997-12-31发文单位:财政部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我们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1988年制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对于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向我部反映。
第一部分一、为了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
根据财政部规定适用特殊行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不执行本制度;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已经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按有关企业会计制度执行。
三、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
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
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四、事业单位应按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需用的科目可以不用。
浅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的事业单位会计体 系的形成。从 ( (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 ( 事业 我 国事业单位 的会计准则 和制 度规定 :相关 的固定资产 不按其 单位会计制度》及新制度,可以看出 ,事业单位的规范也 是随着 原值 及使用年 限折旧 ,不计提 减值准备 ,而 是从收入 中按 比例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着。逐渐地脱离行政色彩, 提取 相应的维修基 金。这样就 使得固定资产 的净值不能在 相应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2013年04月12日 00:19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我有话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难以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穷则变,变则通。
此次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将对我国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综述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事业单位有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
它们所属的行业或者部门不尽相同,各自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及不具有社会生产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国有事业单位会计,非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与企业会计、西方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相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在对象、方法和性质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与企业会计一般原则相比,我国事业单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企业会计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为会计计量基础,历史成本作为量属性,它们不属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但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它们都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并且不存在公允价值、净现值计量等问题。
第二,企业会计没有专款专用原则,但是提出了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
(2)在会计核算方面,事业单位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用。
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二,不计算盈亏,视情况进行成本核算。
第三,科目设置上,资产和负债不区分长期、短期;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损失、累计折旧;设置专项资金。
第四,核算组织机构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我国事业单位采用三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产物,与西方国家非盈利组织类似。
由于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者采用了不同的会计核算模式:西方非盈利组织会计采用的是基金模式,即会计主体是各类基金。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简述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简述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宋代,而现代会计制度则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下面将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描述。
1. 古代会计制度:古代会计制度起步于宋代的“农田司帐”和明代的“农田档案”。
这些会计制度主要用于管理国家农业、财政和统计活动,主要职能是收支记录、财务监督和决策。
2.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经济重建的任务,会计制度也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
在1953年,我国颁布了《会计法》,确立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制度。
同时,还创办了新中国的第一所会计专科学校——中央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会计人才。
3. 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国营企业为主体的统一会计制度。
该制度包括了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国家的计划指标来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会计核算主要采用固定资产成本法和部门核算法等方法。
4. 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外商投资引进政策,推动了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开始了会计改革的尝试。
1985年,《企业会计准则》出台,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鼓励企业建立独立核算的制度。
在1988年,我国修改了《企业会计法》,形成了以会计准则为主导的现代企业会计制度。
此后,会计准则陆续发布和修订,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披露。
此外,还制定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适应其特点的会计规范。
5. 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我国于1993年开始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
1998年,中国会计准则转换工作启动,从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这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接轨,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6. 金融危机后的改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完善了金融会计制度。
2012年,我国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明确了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规范。
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会计制度是指为了适应经济活动需要,规范和约束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报告而建立的一套规则、原则和程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制度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从时间维度来探讨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会计制度在古代社会,会计制度的发展起步较早。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在写字和货币的发展初期,埃及人民已开始建立一种简单的会计制度,用来记录土地、劳动力和物品的流转等情况。
而在古代中国,商业繁荣时期也出现了书记和管账人员,记录商业交易和资产负债情况。
这些早期的会计制度奠定了会计学发展的基础。
二、现代会计制度的起步现代会计制度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欧洲,尤其是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监管变得重要。
在这个时期,一些国家开始建立了基本的会计准则和统计制度,如英国的《海运法》和法国的《商法典》等。
这些法规对企业的会计报告和财务披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标志着会计制度开始正式化和规范化。
三、20世纪初的会计制度改革20世纪初,工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制度的改革。
在美国,1913年通过了联邦所得税法,会计制度因此而面临重要的挑战。
此后,美国会计学界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现代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准则主要以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为核心。
GAAP的确立对全球会计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四、国际会计制度的发展与统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愈加频繁,对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需求日益迫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成立于2001年,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至今,已有超过140个国家采纳了IFRS,并推动了全球会计制度的统一。
五、信息技术对会计制度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制度也得以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电子会计的出现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更加便捷高效,减少了手工操作的漏洞和错误。
同时,信息化技术也为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进一步提升了会计制度的质量和效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究摘要:从1998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至今,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整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
但是,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的客观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实践拓进的需要。
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需要加以关注并探讨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历程事业单位会计是指核算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记录、反应、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保障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很重大的作用。
我国从1998年正式实施事业单位制度至今,已经做出了一系列调整: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改变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同时,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改变了以前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这三要素,会计平衡等式变为了:“资产=负债+净资产”。
此外,会计主体确立改革之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是预算资金活动,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后,会计主体观念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有助于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经营管理。
然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在依然还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因此,有必要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做一些探讨。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随着事业单位的地位日益突出,对于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其中一个关键性环节就是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新变革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新变革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它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
一般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求,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
1998年,我国颁布了目前我国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在该准则使用的时期内,对我国的事业单位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该准则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改革势在必行。
在2012年,经过相关部门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修订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正式开始。
同时会计单位的会计制度在实行的15年期间,对我国财政资金的管理和运转,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会计单位的会计制度难以满足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发展,同时还防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革也是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存有着相对应的缺陷,同时对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我们要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单位进行变革,以此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改革和发展。
本文着重研究了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陷,并且研究了新的制度下变革的优势,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事业单位现行会计政策的缺陷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多方面的运行得不到快速进步和发展,与事业单位目前的会计政策的会计核算、适用范围等多方面的缺陷相关。
(一)准则的适用范围狭窄我国的非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受到不同会计标准的制约。
尽管二者同属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但是因为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的使用不统一,在国有范围内使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另一方使用《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就会给国有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事业单位的管理秩序带来混乱,同时也会出现二者得到的会计信息不对等的现象。
(二)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基础有局限性目前,我国的某些事业单位出现了资产的监督和控制的失效,甚至还会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减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评价二十世纪已经过去,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
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对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会计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
笔者认为,这期间我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1.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工作整顿、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无情批判,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
当时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恢复和完善过去财务会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逐步得以恢复和改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便会计核算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贯彻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为此,1980年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
首先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大、会计业务相对较为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修订。
修订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改变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调简化的片面性和不讲科学的偏向,对于恢复会计工作正常的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
《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带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全面修订。
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先后制定发布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这些会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满足了企业健全会计核算规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会计改革历史
第一阶段1978至1992 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1993至1998 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
其主要标志是基本会计准则和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第5号部长令颁发《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1993年7月1日实行,基本准则制定后,为了便于操作,财政部组织制定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
第三阶段是1998年至2000年。
其主要标志是以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为代表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
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公允价值的引入,资产重组、资产置换当期损益的确认以及“四项准备”的计提。
第四阶段是2000年至2006年,会计准则的全面发展阶段。
其主要标志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2002年颁布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5年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民办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全面代替了第二阶段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
第五阶段,我国会计改革最重要的阶段应该是2006年以来,也是我国会计改革的第四个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其中除了对原有16个准则进行重大修改外,新增具体准则22个,并包括了相应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这充分表明我国的会计改革已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和较高的水平,2007年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现已废止。
2011年底,财政部颁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制度》废止。
第六阶段,财政部于2012年底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也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历史沿革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历史沿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历史沿革本文档旨在介绍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历史沿革。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是指一套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和规定,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告和财务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也不断演进和完善。
第一章:背景与起源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起源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旨在建立管理和监督事业单位财务的机制和规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主要由国家计划部门和财政部门管理,财务报告主要用于国家统计和决策。
第二章:改革与完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相结合,引入市场化的思维和机制。
这一变革使得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得以更加科学和规范地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三章: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最基本和核心的组成部份。
其涵盖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报告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标准等方面。
第四章:成本会计制度成本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它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成本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成本科目的调整和细化、成本核算方法的改进以及成本控制和分析的加强等方面。
第五章:财务报告制度财务报告制度主要是指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规定。
随着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其中,财务报表编制的标准和程序日益规范化,报表披露的透明度也得到了提高。
第六章:财务监督制度财务监督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旨在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和审计。
财务监督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审计制度的改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以及风险管理和反腐败方面的措施等。
结尾扩展内容:1、本文档所涉及附件如下:财务会计制度、成本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相关文件及表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2013年04月12日00:19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本刊编辑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难以符合新时期的要求。
穷则变,变则通。
此次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将对我国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综述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事业单位有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
它们所属的行业或者部门不尽相同,各自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也存在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及不具有社会生产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国有事业单位会计,非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称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
与企业会计、西方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相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在对象、方法和性质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与企业会计一般原则相比,我国事业单位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企业会计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为会计计量基础,历史成本作为量属性,它们不属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但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它们都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并且不存在公允价值、净现值计量等问题。
第二,企业会计没有专款专用原则,但是提出了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
(2)在会计核算方面,事业单位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用。
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二,不计算盈亏,视情况进行成本核算。
第三,科目设置上,资产和负债不区分长期、短期;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损失、累计折旧;设置专项资金。
第四,核算组织机构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我国事业单位采用三级核算方式。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产物,与西方国家非盈利组织类似。
由于处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者采用了不同的会计核算模式:西方非盈利组织会计采用的是基金模式,即会计主体是各类基金。
根据各类组织性质和特点的不同一般划分为三类:永久用途限定基金、暂定限定用途基金和限定用途基金。
根据这种模式,各类基金各自形成一套自动平衡账户的会计主体。
优点是能分别反映各类基金的用途、使用、结存等情况,强化其管理运作;缺点是由于基金种类的繁多,反映起来可能比较复杂。
由于各类基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的调剂也变得困难,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与西方非盈利组织会计模式不同,我国事业单位采用的是单一会计主体模式。
单一会计主体模式是将各事业单位组织的所有财务资源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核算报告。
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模式采用的是以从预算会计为主导,以单位预算会计为补充的模式。
每个预算单位都是一个会计主体,也是一个报表主体。
对于基金,事业单位也是根据用途进行了分类,但各类基金只是作为单一会计主体模式的一部分,算不上独立的会计主体。
1998年之前,事业单位会计没有自成体系。
与行政单位共同执行《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别逐渐显现出来: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相比,可以从市场中取得收入而不仅仅依靠财政拨款用以发展所需。
事业单位自成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这就有必要建立新的、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自1998年1月1日以来,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01年6月财政部颁发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对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进行过一些调整,如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调整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另一方面,改变了改革前事业单位会计只规定的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
会计平衡等式也由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变为现今的“资产=负债+净资产”。
此外,会计主体观念的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会计主体得以确立改革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被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而改革后,规定了事业单位应是一个会计主体,这有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促进提高其财务的管理效益。
然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
比如,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约束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财务人员素质不够专业,等等。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关于会计原则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对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一是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
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收入、支出仅包括以现金实际收入和支付的部分,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但却不反映那些本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如一些事业单位拖欠的工程款;也不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还的债务,如借款利息,这就使得当期收入和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
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
如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并非每年都会发生,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损耗是逐年发生的。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大修理的年度,根据收付实现制将修理费直接计入支出,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同样,有些收入是本期一次性收取,但要涉及若干期。
如培训费收入,在培训费收取的当期,收入有大幅增长,以后则可能出现负增长现象,特别是在各期培训费收入相差较大的情况下,问题尤为突出。
使得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就不具备可比性。
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付款单据时按付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对未支付货款、但已收到的物资,不登记入账,不利于对各项物资进行全面管理;对仅支付部分款项的物资,也只能按付款单据中的实际支付金额确认和计量,显然不能对采购业务进行确切地反映。
四是成本、费用的核算不准确。
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
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另外,虽然经营性业务要进行成本核算,但由于两种业务通常混杂在一起,费用难以合理分摊,成本的核算极不准确,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
这既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也不能使预算内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二、关于会计核算1.固定资产核算问题(1)固定资产折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对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做出明确的规定,会计制度通用科目中没有折旧这一科目。
在实务操作中,事业单位一般不按照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
这种核算方式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价值背离。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
二是虚增净资产。
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以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现有生产能力状况,虚增净资产。
三是成本不完整。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业务活动成本相应也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四是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2)购置固定资产。
制度规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应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支,通过两组分录反映:支付款项时,借记“事业支出”、“专款支出”、“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科目;固定资产入账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
上述会计处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以银行存款购置固定资产,实质上并没有引起资产减少,只是资产存在形态的一种转换。
而借记“事业支出”,势必虚增了单位的费用支出,且期末要将该项支出转入“事业结余”账户,参与事业单位的结余分配,又虚减了单位结余,有违真实性原则。
二是两组分录之间没有一定的勾稽关系,不能确切明了地反映业务内涵。
由于只是制度的一种硬性规定,在实际业务处理中,不少单位会计往往做了付款分录,忘记做固定资产入账分录,其结果是导致账外资产形成,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无形资产核算问题(1)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备,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按现有制度规定,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分期计入经营支出。
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是合理可行的,但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摊销一次计入事业支出的会计处理尚有商榷之处。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核算无形资产时,只是通过借记、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最终转入“事业支出”,当期“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作为资产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也就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其存在。
由于会计报表和账户未列示无形资产状况,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而言,不利于单位内部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控制、监督管理;就国家而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例如事业单位因发展需要向国家、集体新征用土地,以支付土地出让金、补偿费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单位对征用的土地享有长期利用、经营的权利。
事业单位在取得以上无形资产时,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千万元,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如果将取得的这些无形资产一次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当月的会计报表和次年的会计账簿中无形资产账户都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存在,这些无形资产就成为事业单位拥有的账外资产。
(2)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核算需要。
现行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向其他单位投入的无形资产,按双方确定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将已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次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