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剖面调查报告
土壤调查报告6篇
土壤调查报告土壤调查报告6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壤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土壤调查报告1一、基本情况山位于市南郊,距城区20公里,坐落在我市棋盘镇与山镇、新店镇交接地带,东临沭河和249省道,南接骆马湖,为我国著名自然人文景观,属于低山丘陵地貌。
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4A级风景名胜。
景区规划面积为11.8平方公里,中东部地区为核心景区,已初步建成,西部地区多为荒山丘陵,面积约为15000亩,涉及村,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为发展规划好山开发,探索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做好农业园区建设与山景区融为一体,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市农委土肥站对山西部丘陵岗地进行了土壤适宜性调查,通过对已采集的耕层土样化验分析结果,现将山西部丘陵岗地土壤性状及适宜性报告如下:二、山西部丘陵岗地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评价通过对市山西部地区等村的土壤样品采集、化验、分析和汇总,根据数据结果进行土宜性评价,结果如下:三、山西部丘陵耕地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1.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该区域面积约7000亩,土壤类型紫泥土、紫砂土,Ph值6-6.8,中性偏酸、有机质偏低、磷钾丰富、土层浅,部分岩石裸露,土壤不肥沃,紫砂土包浆,紫泥土粘重。
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
适宜梯田种植苗木、茶树等,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2、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该区域面积4000亩左右,土壤类型为岭沙土,Ph值5-5.4、偏酸、有机质低、磷钾丰富、土层浅、沙性强。
改良办法:增施有机肥,生石灰调酸。
适宜种植果树、苗木等作物。
建设水肥一体化解决干旱问题。
3、村地块土壤特点、改良办法及适宜作物。
该区域面积4000亩左右,土壤类型为白浆土、包浆土,Ph值5.3-5.4、偏酸、有机质偏低、磷钾丰富、土层较厚。
土壤剖面观察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结构、层次、颜色、质地等特征,从而掌握土壤的基本性质,为土壤分类、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实验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测定仪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8. 采样器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实验基地选择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最好是一片耕作过的农田。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在选定的地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约1米。
3. 观察和记录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记录其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土壤剖面中,每隔10厘米采集一次土壤样品,用于后续分析。
5. 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别放入塑料袋中,并做好标记。
6. 土壤样品分析: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全磷、全钾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观察结果:(1)颜色: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颜色逐渐变深,表层土壤呈灰棕色,底层土壤呈黄棕色。
(2)质地: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质地逐渐变细,表层土壤为沙质土,底层土壤为粘质土。
(3)结构: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结构逐渐变差,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底层土壤为块状结构。
(4)层次:土壤剖面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耕作层)、B层(心土层)、C层(母质层)。
2.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含水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约为20%,底层土壤含水量约为15%。
(2)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2%,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1%。
(3)pH值: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pH值逐渐降低,表层土壤pH值约为7.5,底层土壤pH值约为6.5。
(4)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剖面从表层到深层,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1%,全磷含量约为0.05%,全钾含量约为1.5%;底层土壤全氮含量约为0.05%,全磷含量约为0.02%,全钾含量约为1.0%。
土壤剖面土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土层的划分和特征;2. 掌握土壤剖面土层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分析土壤剖面土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为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改良和土地利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校内试验田实验时间:2023年3月20日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样品、土壤剖面图、土壤剖面描述表格、皮尺、剖面刀、土壤样品袋等;2. 实验仪器:土壤剖面挖掘工具、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土壤养分测定仪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在试验田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进行观测;2. 挖掘土壤剖面:使用剖面刀沿自然结构面挖掘土壤剖面,注意保持剖面完整;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4. 采集土壤样品:按照不同土层采集土壤样品,放入样品袋中;5. 分析土壤样品:使用土壤质地分析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土壤养分测定仪等仪器对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6. 整理实验数据:将观测和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土层划分根据土壤剖面观测结果,该试验田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土层:(1)枯枝落叶层:厚度约2cm,呈棕色,有机质含量较高;(2)腐殖层:厚度约10cm,呈暗棕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疏松;(3)淋溶层:厚度约15cm,呈黄棕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低;(4)淀积层:厚度约20cm,呈灰棕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较低;(5)母质层:厚度约25cm,呈灰白色,质地较紧实,有机质含量极低。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土壤颜色: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颜色逐渐变浅;(2)土壤质地:从表层到深层,土壤质地逐渐变紧实;(3)土壤结构:从表层到深层,土壤结构逐渐变差;(4)土壤水分:从表层到深层,土壤水分逐渐减少;(5)土壤有机质:从表层到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土壤剖面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察和描述的技能。
3. 学会分析土壤剖面结构,为土壤分类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剖面是土壤发生、发育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通过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层次结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特征,可以了解土壤的类型、肥力和利用价值。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挖掘工具(铁锹、剖面刀)、皮尺、铅笔、塑料袋、标签等。
2. 实验仪器: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仪、土壤水分测定仪、土壤有机质测定仪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和地貌特征的地点,以便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
2. 挖取土壤剖面:(1)在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合适的剖面位置,使用铁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一般为0.5m~1.0m。
(2)用剖面刀沿着自然结构面将土壤剖面切割成若干层,以便观察和描述。
(3)记录每一层的厚度、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特征。
3. 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1)鉴别土壤颜色:使用门塞尔比色卡,将土壤颜色与比色卡上的颜色进行对照,记录颜色编号。
(2)测定土壤质地:使用土壤坚实度仪测定土壤的干密度,根据干密度和土壤颗粒组成判断土壤质地。
(3)观察土壤结构:观察土壤剖面各层的结构特征,如团粒结构、片状结构等。
(4)测定土壤水分:使用土壤水分测定仪测定土壤含水量。
(5)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使用土壤有机质测定仪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4. 土壤剖面记录:(1)记录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厚度等特征。
(2)绘制土壤剖面图,标注各层的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厚度等特征如下:(1)A层:黑色,壤土,团粒结构,有机质含量高,厚度为0.15m。
(2)B层:棕色,砂壤土,片状结构,有机质含量中等,厚度为0.3m。
(3)C层:黄棕色,砂壤土,块状结构,有机质含量低,厚度为0.25m。
土壤剖面观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结构的基本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测方法。
2. 通过土壤剖面观测,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的基本技巧,提高野外调查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市XX县XX镇XX村四、实验器材1. 土壤剖面观测记录表2. 铁锹3. 剖面刀4. 皮尺5. 研钵6. 电子秤7. 门塞尔比色卡8. 铅笔五、实验步骤1. 选择观测点:在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如田地、林地、草地等。
2. 挖取土壤剖面:使用铁锹沿观测点挖掘土壤剖面,挖掘深度根据土壤层次厚度确定,一般为1米。
3. 观测土壤剖面:记录土壤剖面各层的颜色、质地、结构、厚度等特征。
4. 采集土壤样品:在每个土层采集土样,用于后续分析。
5. 分析土壤样品:将采集的土样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如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根据观测记录,该土壤剖面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A层:0-20cm,黑色,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为壤土,结构良好。
(2)E层:20-40cm,棕色,有机质含量中等,质地为壤土,结构较好。
(3)B层:40-60cm,黄棕色,有机质含量较低,质地为砂壤土,结构较差。
(4)C层:60-80cm,红棕色,有机质含量极低,质地为砂质土,结构差。
2. 土壤剖面特征分析:(1)颜色:土壤剖面各层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加深,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2)质地:土壤剖面各层质地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反映了土壤母质和成土过程的影响。
(3)结构:土壤剖面各层结构由上至下逐渐变差,反映了土壤养分状况和植物生长条件。
3. 土壤样品分析结果:(1)土壤含水量:A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为25%;B层土壤含水量最低,为15%。
(2)有机质含量:A层有机质含量最高,为5%;B层有机质含量最低,为2%。
(3)pH值:土壤剖面各层pH值在5.5-7.5之间,呈中性。
自然土剖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旨在了解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性质,为土壤分类、利用和改良提供基础。
二、实验器材1. 铁锹2. 门塞尔比色卡3. 土壤坚实度计4. 皮尺5. 剖面刀6. 铅笔7. 塑料袋三、实验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某郊外农田四、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五、实验内容一、选择土壤剖面点在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观察周围环境,确保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条件符合实验要求。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1. 使用铁锹在土壤剖面点进行挖掘,挖掘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
2. 挖掘过程中注意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记录相关信息。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根据土壤剖面特征,将土壤剖面划分为以下层次:1. 表土层(A层):土壤颜色较浅,质地较松,有机质含量较高。
2. 淋溶层(B层):土壤颜色逐渐变深,质地变紧,有机质含量降低。
3. 母质层(C层):土壤颜色较深,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较低。
四、土壤剖面描述1. 鉴别土壤颜色使用门塞尔比色卡对土壤颜色进行描述,包括色调、明度、饱和度等。
2. 湿度用手触摸土壤,判断土壤湿度,分为干燥、湿润、过湿等。
3. 质地根据土壤的粒度组成,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黏土等。
4. 土壤构造观察土壤剖面中土壤颗粒的排列和结合情况,描述土壤构造。
5. 土壤松紧度使用土壤坚实度计测量土壤松紧度,分为紧实、中等、松软等。
6. 孔隙观察土壤剖面中孔隙的分布和大小,描述孔隙特征。
7. 植物根系观察土壤剖面中植物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描述根系特征。
8. 土壤新生体观察土壤剖面中新生物的形成和分布情况,描述新生体特征。
9. 侵入体观察土壤剖面中侵入体的种类、大小和分布情况,描述侵入体特征。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及其特征,掌握了土壤剖面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层次分明,各层次具有不同的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调查报告一.目的要求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学会用简单方法认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农业生产性状,从而认识土壤,并联系土壤生成环境,分析其与土壤形成及利用改良方面的关系。
二.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
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还要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一)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1.5米的土坑(如地下水位较高,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坑壁挖成每阶为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
(如图)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二)剖面观察记载1、层次的划分与深度首先站在剖面坑上大致观察,依据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的分布情况将剖面分成几层,然后再进入剖面坑内,详细观察,进一步确定层次,最后用剖面刀将各层分别划出,用测量尺量出各层深度。
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坡面深度注意三个指标:①以一米为标准②挖到潜性水的深度③挖到基岩二.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
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土壤剖面形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野外实地观测,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结构和层次划分。
2. 学习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
3. 掌握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性质、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地区XX地点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材料1. 实验工具:铁锹、剖面刀、皮尺、土壤盒、土壤样品袋、记录本、铅笔、相机等。
2. 实验试剂: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实验地点,确定剖面挖掘点。
2. 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并记录各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湿度、松紧度、孔隙状况、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等形态特征。
3. 使用土壤pH值测定盒、土壤含水量测定盒等仪器,测定各土层的pH值、含水量等理化性质。
4. 对所挖掘的土壤剖面进行拍照,以便于后续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及层次划分根据实验结果,该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层次:(1)耕作层(A层):厚度约15-20cm,颜色较浅,质地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结构松散,孔隙度较大。
(2)犁底层(B层):厚度约1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3)心土层(C层):厚度约30-4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4)母质层(R层):厚度约50-60cm,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极低,结构紧实,孔隙度较小。
2.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1)颜色:各土层颜色逐渐加深,说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
(2)质地:耕作层质地较细,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质地逐渐变粗。
(3)结构:耕作层结构松散,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结构逐渐紧实。
(4)湿度:各土层湿度逐渐减小,说明土壤水分逐渐减少。
(5)松紧度:耕作层松紧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松紧度逐渐减小。
(6)孔隙状况:耕作层孔隙度较大,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孔隙度逐渐减小。
(7)植物根系:耕作层植物根系较发达,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植物根系逐渐减少。
挖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土壤剖面挖掘的方法和步骤。
2. 学习如何识别土壤剖面中的不同层次,并了解其特征。
3.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等。
4. 了解土壤剖面与土壤性质、土壤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地区XX村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挖掘工具(剖面刀、铁锹、皮尺、标签、记录本等)。
2. 实验工具:土壤剖面挖掘工具、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土壤样品袋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地点,如耕地、林地、草地等。
2. 挖掘土壤剖面:- 使用铁锹挖取土壤剖面,深度一般为50-100cm。
- 沿着自然结构面挖掘,确保土壤剖面完整。
- 每挖掘一层,用剖面刀将土壤剖面切割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3. 观察与记录:- 观察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特征。
- 使用门塞尔比色卡测定土壤颜色。
- 使用土壤坚实度计测定土壤坚实度。
- 使用皮尺测量土壤层厚度。
- 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包括文字描述和照片。
4. 采集土壤样品:- 在土壤剖面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层采集土壤样品。
-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装入样品袋,并标明采样地点、深度、土壤层等信息。
5. 土壤样品处理:-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特征:- 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土壤剖面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可分为多个层次。
- 土壤颜色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变深,质地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变粗。
- 土壤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变差,孔隙度逐渐降低。
2. 土壤性质:- 通过土壤样品的物理和化学分析,发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含量等特征。
-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 土壤pH值与土壤类型、土壤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3. 土壤类型:- 根据土壤剖面特征和土壤性质,初步判断土壤类型。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试验报告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2. 了解土壤剖面的性质和组成。
3. 学习利用土壤剖面的特征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进行评价和规划。
实验材料1. 铁铲、尺子、手帕、对数表等。
2. 正常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壤剖面。
实验步骤1. 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剖面,并用铁铲挖出一块直立的土壤剖面样品,尽量保持完整。
2. 观察土壤剖面的外观,记录颜色、质地、土壤层的厚度和分界面的性质等。
3. 用尺子测量每个土壤层的厚度,并记录下来。
4. 用手帕沾水轻轻擦拭每一层土壤的表面,观察有无结壳、密度、孔隙度、透水性、透气性等性质,并记录下来。
5. 用对数表测量每层土壤的pH值、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并进行记录和比较。
6. 根据观察和测量结果,分析土壤剖面的性质,包括土壤类型、水分条件、肥力水平、适用作物等方面,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实验结果样品一:正常林地土壤剖面该土壤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枯枝落叶层、淋溶层、粉砂质土层和粘土质土层。
颜色由上至下变化较大,从黑色、暗棕色到黄色,质地也有所不同。
各层土壤具有一定的厚度,分界面也比较明显。
经过擦拭比较,枯枝落叶层较轻,透水性、透气性好,由于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导致pH 值偏酸。
淋溶层是粉土和黏土的混合层,密度较大,有较高的肥力,但透水透气性差。
粉砂质土层是较为肥沃的土层,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粘土质土层质量较为粘稠,透气透水性更差,适用性较差。
该土壤剖面由上至下依次为稻草层、稻壳层、粘土质土层和黏土质土层。
颜色由上至下变化较小,基本都是浅褐色,质地相对较为粘稠。
经过擦拭比较,稻草层和稻壳层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养分,不仅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透水透气性。
粘土质土层适用性较好,肥力水平也较为平均,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
黏土质土层虽然粘稠但较为肥沃,容易培育作物。
结论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剖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正常林地土壤肥力较好,适用于农业和林业生产。
土壤剖面(1)报告
1.剖面点位置 2.剖面大小 3.剖面示意图 4.剖面形态特征 5.土壤类型判断,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
2018/10/10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 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 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 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 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1.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 有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具代表性。 不受人为扰动的自然平坦地区。 2.土壤剖面的挖掘 长2m 宽1m 深1-1.5m
5).土壤松紧度(极松、松、散、紧、极紧) 6).孔隙(细小孔隙、小孔隙、海绵状孔隙、蜂窝状孔 隙、网眼状孔隙) 7).植物根系(0没有根系、1-4少量根系、5-10中量根系、 >10大量根系) 8).土壤新生体(石灰质新生体、盐结皮、盐霜、铁猛 淀积物、硅酸粉末) 9).侵入体(砖块、石块、骨骼、煤块等外来物) 10).石灰反应 11).pH值 12).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
干
润 湿润 潮润 湿
判断依据
土壤放在手中不感到凉意,吹之尘土飞扬
土壤放在手中有凉意,吹之无尘土飞扬 土壤放在手中有明显的湿感 土壤放在手中,使手湿润,能捏成团但不出水,捏 泥粘手 土壤水分过饱和,用手挤土壤时,有水分流出
3).质地(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 壤粘土、粘土) 4).土壤结构(块状、团块状、核状、粒状、圆顶柱状、 棱柱状、片状、板状、页状、鳞片状、垡状、碎块)
3.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 O层: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 A层:腐殖质 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 又叫心土层(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 C层:母质层 (以风化岩石为主) R层:母岩层(未风化的坚硬岩石)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掌握土壤剖面的分析方法,为土壤的科学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复杂体系。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岩石或地下水层的一段土壤垂直剖面。
土壤剖面的观察可以揭示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为土壤的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三、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挖取土壤剖面。
2. 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
3. 采集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养分含量等。
4. 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对土壤剖面进行分析和解释,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四、实验结果1. 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剖面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可以分为红色、黄色、棕色、黑色等。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土壤剖面颜色由上至下依次为黑色、棕色、黄色、红色,这是由于土壤中铁、锰等元素的氧化还原作用所致。
2.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矿物颗粒的大小和比例,通常可以分为粘土、壤土、沙土等。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土壤剖面中上层为壤土,下层为粘土,这是由于土壤中矿物质的分布和组成不同所致。
3.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排列方式,通常可以分为块状、柱状、板状等。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土壤剖面中上层为块状结构,下层为柱状结构,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布和组成不同所致。
4. 土壤层次土壤层次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层次的土层,通常可以分为表层、次表层、底层等。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土壤剖面中上层为表层,下层为底层,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布和组成不同所致。
5. 土壤厚度土壤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不同层次的土层厚度,通常可以分为薄层、中层、厚层等。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土壤剖面中上层为薄层,下层为厚层,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布和组成不同所致。
五、实验分析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土壤剖面中不同层次的土层厚度和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不同,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分布和组成不同所致。
土壤剖面野外观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土壤是地球表面覆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地表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土壤剖面作为土壤研究的基础,是了解土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途径。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野外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土壤剖面的结构和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对土壤学的基本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1)学习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包括土壤样本的采集、描述和记录。
(2)识别不同土壤层次的标志,了解土壤层次分化和土壤形成过程。
(3)分析土壤剖面中各种土壤指标的变化规律,如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等。
(4)探讨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了解土壤环境变化的内在机制。
三、实习内容和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来到了实习地点,首先由指导老师介绍了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然后,我们开始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样本。
我们发现土壤剖面可以从上到下大致分为三个层次: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表土层是最接近地表的一层,颜色较深,含有较多的有机质,质地较松软,结构复杂,包含有植物残体和根系。
心土层位于表土层下方,颜色较浅,质地较硬,结构较简单,主要由较细的颗粒组成。
底土层是最底层,颜色最深,质地最硬,主要由矿物质和粘土组成。
我们还发现土壤质地在整个剖面中呈现出由细到粗的变化规律,即从表土层到心土层再到底土层,颗粒逐渐变大。
这可能与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有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在表土层,含水量较高,土壤较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而在心土层和底土层,含水量逐渐降低,土壤较干燥。
四、实习收获和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独立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描述和记录。
同时,我对土壤剖面各层次的标志和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识别不同土壤层次和分析土壤指标的变化规律。
我还发现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导言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各种不同粒径和成分的物质。
对于土壤科学家而言,研究土壤剖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内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我们进行的土壤剖面实验,并分享我们的研究发现。
实验设计我们在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土地上挖了一个深度为1米的坑,然后我们按照深度从表层到底部,每间隔10厘米采集了土样。
我们共采集了11个样品,每个样品的深度和位置都在记录中详细标注。
在采集期间,我们还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记录了土壤温度和湿度。
实验结果1.土壤颜色变化我们注意到从表层到底部的土壤颜色发生变化。
表层土壤呈现为深棕色,由于植物残留物和有机物质的堆积及氧气的存在,表层土壤透气性好,有机质和微生物较多使得土壤比较松散。
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颜色逐渐变为黄褐色和灰色。
这是因为土壤越深,植物残留物和氧气供应就越少,土壤变得更加紧密,微生物和有机质也较少了。
2.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我们采集了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发现土壤温度从表层到底部呈缓慢下降趋势,而湿度则从表层到底部呈缓慢上升趋势。
这是因为表层土壤处于太阳照射和大气较多的影响下,导致温度相对较高,同时夏季降雨较多,表层土壤湿度相对较高。
而随着深度增加,温度和湿度分别逐渐向低处趋同,最终趋近于稳定状态。
3.有机质含量我们还测试了每个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并发现有机质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表层土壤有较多的植物残留物和有机质,而下方的土壤逐渐由粘性土和质地硬的岩石组成,导致有机物质减少,无法满足微生物的生存,因此有机物质含量也相应减少。
结论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土壤剖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内部有多种成分和生物过程的变化。
我们的实验发现表层土壤较多的有机质和微生物,而下方的土壤则逐渐由粘性土和硬质的岩石组成。
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和变化,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和结论制定更好的土壤管理策略,帮助我们保护土地和提高农业产量。
土壤剖面调查报告doc
土壤剖面调查报告篇一:土壤调查报告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调查报告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
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
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省级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观光旅游、供应水源和保护环境等价值。
为了解保护区内的土壤本底情况及其对湖水水质的潜在影响,同时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基础资料,对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的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 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质发育特征及岩性特征决定着地貌类型的不同,进而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使风化壳性质和土壤发育条件随之发生变化。
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主要母岩类型有花岗岩、花岗斑岩、安山岩、流纹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夹炭质页岩、砾岩和泥灰岩等。
保护区内的地貌类型复杂,有中山、低山、台地、丘陵、河流、人工湖和湖中岛屿等多种地貌类型。
其中,中山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有大嶂顶(890m)、轿子顶(915m)、蟾蜍嶂(932m)、桂山(1056m)和南山(954m)等。
低山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海拔一般在500-800m,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北部和南部边缘。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课室: 2017年 11 月 09日
学 院
地理科学
年级、专业、班
地理161
姓名
学号
实验课程名称
自然地理实验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土壤剖面的观察
指 导
教 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米了解士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2.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母质层是指土壤剖面下部的层次,位于淀积层和母岩层之间,是未经受土壤发育过程的显著影响的土壤母质。由岩石风化碎屑残积物或运积物构成,很少受生物作用影响,成土作用不明显,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因此严格地讲,母质层不属于土壤发生层,因为其特性并非土壤形成作用所产生。母质层以C表示。
三、使用仪器、材料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皮尺,铅笔、塑料袋,标签,袋子。
淋溶层:南方多降雨,雨水的冲积作用使得淋溶层不具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或者矿物质。由于A 层下发生强烈的淋溶作用,粘粒、铁和铝的三氧[化物与腐殖质一起大量淋失,使淋溶层残留的适应等抗风化性强沙粒和粉砂相对含量增加,出现颜色特别淡的灰白色层。
淀积层:南方地区富含铁、铝离子。淀积层的物质有由上层下移来的铁、铝氧化物,粘粒等,呈现暗棕或红棕色。这层盐基含量高,一般呈中或微碱性反应。
3.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学会学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原理
腐殖质层是指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表层。其显著特征是,色暗,疏松。
淋溶层简称A层。自然土壤剖面的上部,由于长期间水分自地表向下的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层次。其特征为土壤中可溶性盐类和胶体及细小土粒,遭到淋洗,一般淋溶层下部,腐殖质含量少,土色较浅或成灰白色,质地较粗,肥力较低。耕作施肥,对防止淋溶作用,改善土壤性状,有很大效果。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结构及各层土壤的特征;2. 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描述和记录方法;3. 分析土壤剖面各层土壤的理化性质,为土壤分类和评价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到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土壤各层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体。
土壤剖面是土壤形成、发育和分布的基础,反映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可以了解土壤的类型、肥力状况、分布规律以及土壤资源潜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样品(挖掘自实验基地)、剖面刀、皮尺、门塞尔比色卡、土壤筛、天平、塑料袋、记录本等;2. 实验仪器:挖掘工具、剖面挖掘铲、土钻、土壤样品分析仪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土壤剖面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要求土壤类型、地形、植被等条件相似。
2. 土壤剖面挖掘:使用挖掘工具沿剖面线挖掘土壤,挖掘深度根据实验目的确定,一般为0.5m~1.0m。
3. 土壤剖面描述: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层次、厚度等形态特征,对土壤剖面进行详细描述。
a. 观察土壤颜色:使用门塞尔比色卡对照,记录各层土壤的颜色;b. 观察土壤质地:观察土壤颗粒组成,记录各层土壤的质地;c. 观察土壤结构:观察土壤孔隙、裂纹等结构特征,记录各层土壤的结构;d. 观察土壤层次: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等特征,划分土壤层次,记录各层土壤的厚度;e. 观察土壤新生体、侵入体和植物根系:记录各层土壤中新生体、侵入体和植物根系的特征。
4. 土壤样品采集:在土壤剖面中采集各层土壤样品,用于后续分析。
5. 土壤样品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包括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值、全氮、全磷、全钾等指标。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和资源潜力。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描述:a. 土壤颜色:表层土壤为棕色,下层土壤为黄色;b. 土壤质地:表层土壤为壤土,下层土壤为砂壤土;c. 土壤结构: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下层土壤为块状结构;d. 土壤层次:土壤剖面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A层、B层和C层;e. 新生体、侵入体和植物根系:各层土壤中均存在新生体、侵入体和植物根系。
耕作土壤剖面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对耕作土壤剖面的挖掘和观察,了解土壤剖面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2. 掌握土壤剖面描述方法,提高土壤学实验技能。
3. 分析耕作土壤剖面特征,为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土壤剖面是土壤垂直方向的连续切片,反映了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
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和描述,可以了解土壤的层次结构、理化性质、生物特性等,为土壤分类、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耕作土壤剖面2. 实验仪器:铁锹、剖面刀、皮尺、土壤样品袋、土壤容重器、pH计、电导率仪、有机质测定仪等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耕作土壤剖面,如水田、旱地等。
2. 挖掘土壤剖面:使用铁锹和剖面刀,沿土壤自然层次挖掘剖面,确保剖面垂直、连续。
3. 观察与描述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各层次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根系分布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4. 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使用pH计、电导率仪、有机质测定仪等仪器,测定土壤的pH值、电导率、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5. 记录实验数据:将观察到的土壤剖面特征和测定结果进行记录,以便后续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结构:根据挖掘和观察结果,该耕作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耕作层(表土层):颜色较浅,质地较细,有机质含量较高,根系密集。
(2)犁底层(亚表土层):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根系较少。
(3)心土层: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根系较少。
(4)底土层:颜色较深,质地较粗,有机质含量较低,根系较少。
2. 土壤理化性质:根据测定结果,该耕作土壤的pH值为6.5,电导率为0.5 mS/cm,有机质含量为2.5%。
3. 分析与讨论:(1)该耕作土壤剖面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有利于作物生长。
(2)耕作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作物吸收养分。
(3)土壤pH值适中,有利于作物生长。
(4)土壤电导率较低,有利于作物吸收水分。
土壤剖面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结构、层次、质地、颜色等特征,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
2. 分析土壤剖面特征与土壤类型、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为土壤资源调查和利用提供依据。
二、实验地点及时间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实习基地实验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验器材1. 铁锹2. 土壤剖面刀3. 皮尺4. 铅笔5. 塑料袋6. 门塞尔比色卡7. 土壤坚实度仪8. 土壤样品盒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挖取土壤剖面,确保剖面具有代表性。
2. 使用铁锹和土壤剖面刀挖掘土壤剖面,深度约1米。
3. 观察并记录土壤剖面的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湿度等特征。
4. 使用皮尺测量各土层厚度,并记录数据。
5. 采集各土层样品,放入塑料袋中,标注土层深度。
6. 使用门塞尔比色卡测定土壤颜色,记录颜色编号。
7. 使用土壤坚实度仪测定土壤坚实度,记录数据。
8.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实验室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层次根据观察结果,该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层次:(1)A层:耕作层,厚度约20cm,颜色为黄棕色,质地为壤土,结构为团粒结构,湿度较大。
(2)B层:过渡层,厚度约30cm,颜色为黄褐色,质地为壤土,结构为块状结构,湿度较大。
(3)C层:心土层,厚度约40cm,颜色为黄褐色,质地为壤土,结构为块状结构,湿度较大。
(4)R层:母质层,厚度约10cm,颜色为黄褐色,质地为砂壤土,结构为块状结构,湿度较小。
2. 土壤颜色根据门塞尔比色卡测定结果,该土壤剖面各土层颜色分别为:(1)A层:5YR5/2(2)B层:5YR4/2(3)C层:5YR3/2(4)R层:5YR2/23. 土壤质地根据观察结果,该土壤剖面各土层质地分别为:(1)A层:壤土(2)B层:壤土(3)C层:壤土(4)R层:砂壤土4. 土壤结构根据观察结果,该土壤剖面各土层结构分别为:(1)A层:团粒结构(2)B层:块状结构(3)C层:块状结构(4)R层:块状结构5. 土壤肥力分析根据实验室分析结果,该土壤剖面各土层肥力指标如下:(1)A层:有机质含量2.5%,全氮含量0.15%,碱解氮含量100mg/kg,速效磷含量10mg/kg,速效钾含量80mg/kg。
观察土壤分层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土壤作为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它不仅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和水分,还影响着地表水、气等自然环境的循环。
了解土壤的分层结构,对于土壤的利用、改良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的分层结构及其特征。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分层结构及其特征。
2. 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3. 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
4. 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
5. 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挖掘工具(铲子、铁锹等)、土壤样品袋、标签、记录本等。
2. 实验仪器: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
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剖面,如农田、林地、草地等。
2. 挖掘土壤剖面:使用土钻或铁锹等工具,按照一定的深度和间距挖掘土壤剖面,直至达到土壤剖面底部。
3. 观察土壤剖面:在挖掘过程中,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特征,记录各个土层的厚度和层次。
4. 采集土壤样品:在每个土层中,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品,装入样品袋,并做好标签。
5. 分析土壤样品: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测定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剖面分层:通过观察,土壤剖面可分为以下层次:(1)有机质层:颜色较深,质地较软,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厚度一般在10-30厘米之间。
(2)淋溶层:颜色较浅,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较低,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之间。
(3)淀积层:颜色较浅,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更低,厚度一般在50-100厘米之间。
(4)母质层:颜色较深,质地较硬,有机质含量极低,厚度一般在100厘米以上。
2. 土壤特征分析:(1)有机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较软,有利于植物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剖面调查报告篇一:土壤调查报告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调查报告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
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
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省级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观光旅游、供应水源和保护环境等价值。
为了解保护区内的土壤本底情况及其对湖水水质的潜在影响,同时为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基础资料,对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的土壤进行了野外调查采样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 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质发育特征及岩性特征决定着地貌类型的不同,进而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使风化壳性质和土壤发育条件随之发生变化。
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主要母岩类型有花岗岩、花岗斑岩、安山岩、流纹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夹炭质页岩、砾岩和泥灰岩等。
保护区内的地貌类型复杂,有中山、低山、台地、丘陵、河流、人工湖和湖中岛屿等多种地貌类型。
其中,中山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边缘,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有大嶂顶(890m)、轿子顶(915m)、蟾蜍嶂(932m)、桂山(1056m)和南山(954m)等。
低山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海拔一般在500-800m,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西北部和南部边缘。
台地和丘陵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东部,海拔500m以下,丘陵地势较平坦。
河流地貌即新丰江,分布于保护区的北部。
人工湖泊地貌即万绿湖,分布于保护区的南部。
人工湖岛屿地貌,分布于万绿湖中。
保护区西北部的中山和低山主要岩性是石英砂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因此,这一区域的风化壳和土层相对较薄,中山山地由于海拔相对较高,主要发育形成山地黄壤,而海拔低于800m的低山则主要发育山地红壤。
在保护区的南部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比较容易风化,因此风化壳和土层较厚,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较丰富。
保护区东部的台地和丘陵分布区主要是红色砂岩,不易风化,风化壳和土层很薄,植被稀疏,有些地方甚至岩石直接裸露,该区域内土壤主要为赤红壤。
此外,在保护区居民点附近还有一定面积的水稻土和菜园土分布。
2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分析2.1 土壤调查采样与分析方法采样点基本设在植被调查样方内。
选择代表性地段,挖掘剖面,深100-120cm左右,划分层次,填写土壤剖面调查表。
按20cm的土层厚度由下而上分层采集土壤样品。
在采集分析样品后,在各层用环刀采土,用于测定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用小铝盒采土,用于测定土壤自然含水量。
环刀样品和小铝盒样品带回实验室后立即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
分析样品带回室内后风干、除杂、研磨过筛后,贮于密封容器内供分析用。
土样测定方法:自然含水量,酒精燃烧法;容重和毛管持水量,环刀法;ph值,水土比2.5:1,电位法;有机质,重铬酸氧化-外加热法;全氮,开氏法;碱解氮,扩散吸收法;全磷,hclo4-h2so4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有效磷,盐酸-氟化铵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全钾,naoh碱熔,火焰光度法;速效钾,1mol/l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1]。
2.2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土壤质地是土壤最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等各个肥力因子及土壤的耕性。
土壤质地状况决定于成土母质(岩)、气候、地形、地表植被、人为活动等因素。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多为中壤土和重壤土(表1),少数为砂壤土或轻粘土。
土壤中3mm-3cm的石砾含量一般较低,多数土壤为非砾质土。
这样的质地状况对土壤物质循环和植物生长均比较有利。
由表1还可以看出,同一剖面中上层土壤壤,这主要是受地表径流水的淋溶作用影响。
表1 土壤质地地点与土层深剖面号群落类度型(cm)1 0-20 白公塘黄樟-20-40马尾松40-60 群落60-8080-100 100-1202 0-20 茅坑枫香-20-40 油桐- 40-60杉木群 60-80 落 80-100100-120 3 0-20 渔潭电站后山 20-40罗浮柿 40-60 -杉木 60-80 群落 80-1004 0-20 渔潭电站东 20-40粉单竹 40-60 -杉木 60-80 群落 80-100100-120 5 0-20 水稻田20-40 样号 1-1 1-2 1-3 1-4 1-5 1-6 2-1 2-2 2-3 2-4 2-5 2-6 3-1 3-2 3-3 3-4 3-5 4-1 4-2 4-3 4-4 4-5 4-6 5-1 5-2 石砾含量 g.kg-1 95.6 229.0 59.8 0.0 10.8 173.1 65.1 85.6 167.8 88.671.3 3.5 133.5 308.1 213.5 138.5 153.0 61.7 45.2 114.1 48.3 149.1 122.5 0.0 1.0g.kg-1368.03 323.37 216.41 238.11 190.65 197.05 359.48 404.81 418.77 467.17 457.25484.41 607.57 601.33 642.81 634.81 677.03 354.59 388.89 364.64 409.24 404.32 363.06421.42 442.22 土壤质地非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非砾质轻壤土非砾质轻壤土非砾质砂壤土少砾质砂壤土非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非砾质重壤土非砾质重壤土非砾质重壤土少砾质轻粘土中砾质轻粘土少砾质轻粘土少砾质轻粘土少砾质轻粘土非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少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非砾质中壤土 [2]3.2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同时影响土壤温度、通气状况和养分转化速率。
土壤中的水分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亦大不相同。
土壤自然含水量受地形、天气状况、植被覆盖、孔隙状况、结构、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影响,变异很大。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自然含水量在163.99~,平均为300.35 g.kg-1(表2)。
毛管持水量是指土壤毛管孔隙中全部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了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各种水分形态。
其值大小反映了土壤的保水能力,与土壤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密切相关。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毛管持水量在208.89~,平均为386.04 g.kg。
从毛管持水量来看,保护区内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强。
2.2.3 土壤容重及孔隙性土壤容重大小反映土壤的松紧状况,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状指标。
其值主要与土壤质地、结构、团聚状况、土粒排列状况及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土壤容重在0.65~,平均值为,土壤容重总体上较小,表明土壤比较疏松,有利于水分下渗和保存。
另外,表层土壤容重一般低于下层土壤(表2)。
表2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自然含水量g.kg-1 257.62 254.87 165.69 166.69 163.99 284.58 253.33 254.63251.67 281.89 461.07 322.34 364.86 346.41 344.31 387.66 392.84 344.84 378.68 329.03163.99 461.07 300.35 16.25毛管持水量g.kg-1 362.49 345.79 249.98 208.89 226.78 365.82 382.11 351.87 320.68 371.28 603.35 613.53 425.87 401.60 384.05 452.36 473.51 383.99 410.07 386.77208.89 613.53 386.04 20.36吸湿水-1g.kg 18.35 14.37 11.80 10.84 7.40 9.30 19.18 20.73 20.94 21.21 19.33 21.07 26.2224.70 20.38 21.71 22.15 18.82 18.46 16.67 18.70 16.58 14.35 18.74 17.99 15.33 7.4026.22 17.90 0.90土壤容重g.cm-3 1.04 1.21 1.37 1.61 1.42 0.94 1.07 1.16 1.15 1.07 0.65 0.890.89 0.92 1.07 1.06 1.03 1.27 1.24 1.19 0.65 1.611.11 0.04 总孔隙度% 60.71 54.37 48.38 39.12 46.30 64.58 59.55 56.31 56.51 59.47 75.3066.46 66.53 65.45 59.76 59.86 61.26 52.02 53.05 54.91 39.12 75.30 57.99 1.62非毛毛管孔管孔隙度% 隙度%37.77 22.94 41.82 12.55 34.27 14.12 33.68 5.45 32.43 30.29 40.9618.59 40.67 15.64 36.95 19.56 39.79 35.81 54.48 11.98 37.76 28.77 36.7828.66 40.96 18.80 48.17 11.68 48.54 12.72 48.79 3.22 50.94 2.11 46.21 8.7032.43 2.11 54.48 35.81 41.24 16.76 1.26 1.83通气孔隙度% 33.89 23.55 25.72 12.25 22.96 37.89 32.39 26.84 27.51 29.18 45.11 37.8334.17 33.71 23.05 18.63 20.92 8.17 5.96 15.60 5.96 45.11 25.77 2.06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 1.65 3.33 2.43 6.18 2.34 1.13 2.20 2.60 1.89 2.02 1.104.55 1.31 1.28 2.18 4.12 3.82 15.15 24.14 5.31 1.10 24.14 4.44 1.12-3-3-1-1no. 1-1 1-2 1-3 1-4 1-5 1-6 2-1 2-2 2-3 2-4 2-5 2-6 3-1 3-2 3-3 3-4 3-5 4-1 4-24-3 4-4 4-5 4-6 5-1 5-2 5-3 min max mean se 土壤孔隙是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存在场所,也是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