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校名师联盟2019届高一月考领航卷(一)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全国百强校】2019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百强校】2019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河北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B. 今年 6 月 27 日,上海闵行“ 莲花河畔景苑” 一幢十三层的在建商品房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C. 老张夫妻俩下岗不失志,办起了一家快餐店,经过他们的惨淡经营,这家小店的生意十分红火。

D. 10 月 1 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不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分别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雨声,蕴含一种淡淡忧愁的诗意;听雨,___________ 。

“帘外雨潺潺”。

闭帘细听窗外雨声,犹能得雨之真味。

细雨斜飞,无论飞落何处,隔窗听来,________ 。

雨声渺渺而带哀色,似最能震颤心灵深处暗藏的忧伤心弦,并与之一起律动,一起摇撼着灵魂。

人生的苦闷遂纷至沓来,心灵饱受淋漓之苦。

此种雨声带来的感受虽不得意,________ 。

似乎天地荒芜,________ 。

①皆似飘风一般不知其所终②但隐隐然自有一种淡而高远的孤清③则是觉察人生苦闷后的洒脱④只有淅沥的雨声与听雨者自己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A. ④①③②B. ④③①②C. ③①②④D. ③②①④二、3.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B.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全国百强校】2019学年内蒙古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百强校】2019学年内蒙古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内蒙古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怎可成为“繁盛的荒原”最近《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热播,观众的热情与快乐,很大部分是由汉语的韵律、字形、辞章之美带给他们的。

甚至像《吐槽大会》这样的喜剧类节目,也充分展现了汉语丰富的双关、歇后、反话正说等特色。

月是故乡明,话是乡音亲。

“母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当我们笼统谈论它们时,不妨无限地赞颂它们如何珍贵,如何可爱,然而,真正面对眼前的母语与故乡,你能否感知,在它们纷繁复杂的内部正有着一系列的剧变与冲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是我们的母语眼下面临的巨大课题。

“方言”与“共同语”最近港星陈小春发了一条长微博,隐隐有引发“方言与普通话谁更有文化之争”的态势。

公正地说,方言与人的乡土文化更为亲昵、更为契合,它携带着更多的文化密码,也包含着更多的“地方性知识”。

影视剧一使用方言表演明显更贴近生活,作家也大多拒斥使用纯普通话写作——汪曾祺曾说过“普通话是语言的最大公约数”。

然而这个“公约数”又必不可少,对不同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对增加社会内部凝聚力,都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无共同语不足以行天下,无方言不足以亲乡邦。

方言与共同语,在社会生活中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如何平衡它们,是非常微妙又很现实的问题。

大家一定都体会过某个场合几位老乡操着方言言谈甚欢,而在场的外地朋友不免向隅的尴尬场面。

交流的普泛化、外向化既要求人际沟通的去方言化,同时也亟须共同语(不完全等同于普通话)的扩展与丰富。

2016年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广西腔“难受想哭”)等对方言的“直译”,其实反映了共同语对方言的某种吸纳与融合,虽然尚未进入全民共同语,却让人看到了共同语开放的边界。

“公言”与“私语”公共空间的观点表达,与私人交友圈的言辞随意,应该有明显甚至根本的区别。

2019届百校联盟Top20高三一月联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

2019届百校联盟Top20高三一月联考(全国一卷)语文试卷

百校联盟2018-2019学年TOP20 —月联考(全国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

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

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

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

”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

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

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

于是,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

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

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

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定位。

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

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

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及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2019届百师联盟全国高三模拟考(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2019届百师联盟全国高三模拟考(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2019届百师联盟全国高三模拟考(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

《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

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

它们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史记》中的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比如,司马迁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非常关切。

他在《货殖列传》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

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

其实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

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史论为例。

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何为“贤”?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

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

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亼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多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版 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版 新目标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B. 恨晨光之熹微恨:怨恨C. 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D.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B项,恨:遗憾。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战战兢兢滑稽可笑听信谗言分庭抗礼B. 哀声叹气沽名钓誉恶梦连连推心置腹C. 没精打采通霄做梦安然无恙哄堂大笑D. 立杆见影性情孤癖心神不定周济穷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问“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这是对字形考查。

B项中“哀”—“唉”;C项中“霄”—“宵”;D项中“杆”—“竿”。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汉字的字形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正确把握字形、不写错别字和工整书写两个方面。

高考的考查重点多为音近字、形近字和音、形相近字。

首先,我们必须做到:1.书写时,不写不规范的汉字——“繁体字”“异体字”已经淘汰的“简化字”。

2.要注意音、形、义三者相结合,特别是意义。

3.对形似字进行整理,形成表格,集中突破。

其次,要注意以下方法:1.语义辩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例如题中“通宵做梦”中的“宵”指夜晚而“霄”与云有关,如云霄。

2.字形辩识法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

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

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该字在词境或语境之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3.结构分析法有些成语的构词方式上有个特点,前两个字和后连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据此规律,可以有效的防止错别字。

全国百校名师联盟高一月考领航卷(一)语文试题

全国百校名师联盟高一月考领航卷(一)语文试题

全国百校名师联盟高一月考领航卷(一)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其实,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

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的开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

到了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因此才有张骞的出使。

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出使的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过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

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

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西汉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易不占主流。

隋唐一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对于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井井有条,就是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订,当地居民是不可能有如此大量需求的。

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

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海上贸易因而兴盛。

东西方贸易空前高涨,马可波罗一家就是从这条路上来华的。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

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

”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

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

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

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

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

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

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

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

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千百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2019-2020学年百校联盟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语文

2019-2020学年百校联盟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语文

2019-2020学年百校联盟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语文(满分:120分,测试时间:9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

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

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

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

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

“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

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百校名师联盟高一月考领航卷(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温馨提示: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

高考保持心平气和,不要紧张,像对待平时考试一样去做题,做完检查一下题目,不要直接交卷,检查下有没有错的地方,然后耐心等待考试结束。

题名。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其实,早在张骞之前,走通东西方通道的,是众多不知名的英雄。

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的开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

到了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因此才有张骞的出使。

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出使的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过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

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

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西汉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丝绸之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主要是边境贸易,中国人主动出境贸易不占主流。

隋唐一统,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对于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井井有条,就是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订,当地居民是不可能有如此大量需求的。

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

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而这笔收入,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海上贸易因而兴盛。

东西方贸易空前高涨,马可波罗一家就是从这条路上来华的。

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哈密、别失八里、柳城、于阗、火州以及吐鲁番等割据政权。

帖木儿汗国控制了中亚,奥斯曼帝国统治了西亚,特别是1453年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因此,15世纪欧洲人的大航海事业,其重要动力之一就源自于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贸易增长的需求。

欧洲人人不满意丝绸之路被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中间商人垄断,他们这回携航海技术进步的优势,要直接走到东西方贸易的前台,航向所指,就是遥远的中国和印度!(摘编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所周知,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首次走通东西方通道,开通丝绸之路,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B.汉武帝时期,前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成为了反击匈奴的资本,同时也为张骞出使西域提供了条件。

C.唐朝的丝绸之路较之汉代发展得更好,唐朝对安西四镇、伊西北庭以及葱岭东西地区实行有效的控制功不可没。

D.由于西夏政权掌握了西北地区,所以宋代有了更兴盛的海上贸易往来,马可波罗正是从海上通道来到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诸部族本来是带着军事外交目的,却偶然发现了一条能够最终到达印度的商贸通道。

B.张骞出使西域诸国,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

这些外邦来使,不是向风慕义,而是为了经贸往来。

C.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了从长安直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但中国人的主动出境贸易却并不占主流。

D.元朝以后,西域地区出现了众多割据政权。

拜占庭灭亡之后,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丝绸之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汉唐时代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兴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前提。

B.吐鲁番的出土文书中,记载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管理,这就是为了适应边境贸易的外商而制定的。

C.因为边贸收人是节度使重要的财政收人,中央政府也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所以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

D.15世纪欧洲人大航海事业的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要破除丝绸之路的阻塞,适应东西方间贸易增长的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出门在外夏鲁平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

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研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要收取房租。

我只好让妻子去处理,现在闲下来,很想知道此事办得怎样,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他好像观察我好半天,充满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

我接过车票——一张是延吉到长春,另一张是长春到公主岭。

这位农民兄弟问:“我是不是不用出站台,就可以直接上下一趟车?”真就把我问住了。

我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一会儿,等乘务员过来,打听一下。

”我说:“你下了这趟车,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二十分钟,时间够用,先不用着急。

”我拿起电话打给妻子,想知道我女儿的房租付了没有,那个接受房款的卡号早已发到她的手机上,我本不该操心。

电话响了十次她因为没有接听。

这位农民兄弟毫无避讳地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

那亲戚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

这样我就去了,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

也许那一百块被当作饭钱和住宿费扣掉了,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戚家已经干半年了,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

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了。

我小舅子看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

他在前,我在后,一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在几站台?”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不紧不慢拧动着手里对讲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

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对讲机键钮。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我应该走了。

我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

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

我停下脚步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第五!”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不顾一切往前跑。

我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

面对着长长的通道,他左看一眼,右看一眼,又不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

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一级台阶,帮他查看通道口的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口,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

我想干什么?这位农民兄弟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我看着远处最后一拨即将消失的人群,也赶紧追了过去。

追着追着,我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

我沮丧地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一路上我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被人误解了,事情过去就好。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妻子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要是再晚一点儿,今天这款就转不成了”。

我问:“为什么把时间搞得这么紧张?”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编织袋”在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多次,他突出了那位农民兄弟的身份,也是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疑心“我”的原因。

B.小说中那位农民兄弟虽然出门做工受过两次骗,但他对“我”却一点也不疑心,甚至一直非常信任“我”,接受“我”的帮助。

C.小说对那位农民兄弟的小舅子描写不多,但也深刻的表现了他的个性,是一位怕惹出麻烦来,息事宁人,但也乐于助人的人。

D.文章画波浪线部分对“我”走出车站,乘上公交车回家的描写,主要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沮丧地”写出了“我”无精打采的状态。

5.小说中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设置两条线索在表现主题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

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

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

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

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报告显示2017年,居民在旅游上的消费将不断升级,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8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旅游是其休闲娱乐的首要消费方式。

73%受访者表示,今年在旅游上的人均预算将超过1万元,其中32%的游客预计花费在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占比最高。

还有10%的受访者今年的旅游消费将超过5万元。

报告认为,消费者愿意增加支出用于入住更好的酒店、品尝美食和体验优质服务,旅行社推出的纯玩团、臻品游、定制旅游、自由行等产品受到消费者追捧,国人认为在旅游上支出是“花钱买幸福感”。

报告显示,2017年出游,31%旅行者最关注安全因素,占比最高,包括目的地近期是否发生过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或有治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会成为制定旅行计划的重要考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