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090410102

林学

年级

2009 级指导教师:范海兰

教师职称:讲师

二O—年十二月

、实习目的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一级学科重要的课程之一,

目的在于使学生有一次接触森林,感受大自然的机会,通

过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对森林生态学

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习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

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森林的认识,增强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强化森林生态学的基础课教学,增加学生对森林群落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训练并掌握野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奠定基础。

、实习时间

第16周

周一:实习相关事项的讲解,包括实习内容和实习安全事项

周二:外业,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

周四:外业,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和重要值的数据收集调查

周三、五:内业,数据处理,计算,完成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和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实习一周。

四、实习主要内容

(一)生态因子综合测定

1、基本原理: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变化多端,既有空间上的异质性,又有时间上的变化,同时因为不同生物的存在也同时影响其周围的生态因子。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环境下垫面的主要

生态因子的进行日动态观测与测定,使学生在实验课的基础上,子的测定工具,对几种主要生态因子进行日变化的观测和测定,一生态环境中时间变化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2、方法步骤:进一步学会利用几种生态因并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及同进一步加深认识生物与环境

1、选取校园湿地公园、拓荒广场、及后山相思林测定光照强度。

2、按照图1的样方配置在有林地内选择测定点5个,在每个测定点分别10cm、50 cm、

150 cm高度的光照强度(高度应一致),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要求15分钟内测定完毕),填入表1。图1-1.有林地内的样方配置

实习是学生掌握该课程的重要环节。实习

3、在不同时间段(每一时间段尽可能做到同时测定才具有可比性),在拓荒广场和和湿地

公园,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1.50m),并记录好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温湿度的测定

与上述测定的地点相同,实施下述内容的测定:

1 、大气温度的测定

(1 )群落内外温度差异观测

选定一处正常生长的植物群落, 在群落内分为乔、灌、草三个层次高度进行观测(注

意各层应统一高度),各3个重复。群落外选取1.5m高处进行测量。

(2)植株各部位温度观测

选择1-3 株健康的全光照下生长的树木进行植物个体不同部位的温度观测。观测部位包

括树干、叶、芽、花等。使用手持式点温湿度计进行3次重复测定,填入表3。

2、大气湿度测定

在群落内均匀选取5个点,在1.5m测定其湿度,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 1.5m高处,随机选

取5 个点,测定空气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三)风速的测定

(1)在上述同样的林地中,在测定光强相同的样点上,在 1.5m 的高处,分别在上述各时间段(7:00、9:00、11:00、13:00、15:00、17:00)用风速测定仪分别测定每点的风速。

(2)同时在湿地空园、广场内,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每个点的风速,并作好记录。要求:1)三个地点尽可能做到同时测定

2)每一个点测定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

3)每组上交一份原始数据

4)在实习报告中不出现原始数据,而是基于原始数据经excel 等软件处理形成直观的表或图形, 并针对图形或表而进行结果分析, 运用所学的森林生态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四)群落最小面积调查

1 、基本原理:在做群落结构调查之前,通常是先做一个最小面积的调查,也就是说研究一下这个地区, 能够反映群落基本特征的样方面积至少应该多大合适。我们把能够反映群落基本特征,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最小样方面积称作最小面积或者叫做表现面积。

2、方法步骤:调查方法是利用种类-面积曲线法, 即按一定比例增加取样的同时, 记载与面积相应的植物种类、生活型类型和植物种累计数。在确定群落的最小面积后该群落的植物种类名录、群落生活型谱即可得出。

具体方法如下:

1) 、首先根据群落中的优势种,一般根据外貌特征和地形部位等选择典型地段。

(本次 实习以福

州国家森林公园木荷林为调查对象,选择典型地段)

2) 、按巢式小区的几何系统的办法,不断扩大取样面积,具体办法如图:

A

图 1(

1 ~第一次取样面积。5 x 5m i

2

1+2 ~第二次取样面积。25 x 2m 1+2+3

~第三次取样面积。25X 4m i

1+2+3+4

~第四次取样面积。25x 8m i

......... (余类推)

3 )、在不断扩大累积取样面积的同时,记载相应出现的累计种数和种的名录。并以直

角坐标系的X 轴代表累计的取样面积,以 Y 轴代表相应取样面积上所累计的种数绘出种

-面

这样在最初的一些取样次数的相应面积中累计的种数上升较快,

种-面积曲线表现较陡,

随着取样次数的增加,累积的取样面积增大,

则重复的种逐渐增多,新出现的种渐少,

累计

的种数变化较小,甚至没有变化,种-面积曲线趋于平缓。在这样的转折点,继续扩大取样

面积已无意义。这就说明,转折点所对应的面积,对于表示该群落的种类成份已完全满足,这个面积称为该群落的最小面积(或表现面积)。

1、植物名录

《森林生态学》的习题集及答案.doc

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 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1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森林生态试题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耐荫性生活型生态位生物量 二、简述中国森林植被分区及其主要特点(20 分)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山地地形因子是如何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分布的? 2、旱生演替我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四、填空(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林内光照条件的特点是:、、、。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3、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分、、三种形式。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分为、、、四种形式。 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 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更新的能力。 生活型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 生态位指物种所处地段所有环境条件(空间位置、生物与非生物关系、营养关系等)总和所构成的几维空间结构的综合体。 生物量生物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二 要求从地理范围、生境特点、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等方面论述我国八大植被区: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区、温带草原区、温带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的主要特征。 三 1、主要要求以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沟谷宽度几方面论述其对林木生长和分布的影响 2、要求论述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群落几个阶段的特点。 四 1、分布不均、强度减弱、时间缩短、光质改变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3、团块、均匀、随机 4、营养、物理、化学、行为 5、草牧食物链、腐屑食物链 森林生态学试题二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名次解释 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 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 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 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 大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 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 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 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 气温度和湿度。 4.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 4 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 1.5 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1.5 分)。 6. 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 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 4 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 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 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 3 分)。 对于林木来说,r 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 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 3 分)。9.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 4 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 3 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①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窄。 ②群丛间彼此互相排斥,重叠部分宽。 ③在一个层内互相排斥,但是不同层之间缺乏关联。

林学专业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考试重点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 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 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 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 生活在一起,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 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 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 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部化学元素的交换,其空间范围一般不大,植物在系 统内就地吸收养分,又通过落叶等归还同一个地方。 13.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14.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15.生物量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生物体的生物量的金字塔图形叫生物量金字塔。 16.动态生命表:是跟踪同一时间出生的一个种群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编 制的表。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7. 森林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森林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地区,通称为森林群落交错地区。 18. 生物量:在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 19.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 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次解释 1.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 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 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 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大 气温度和湿度。 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1.5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1.5分)。 6.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分)。 对于林木来说,r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3分)。 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4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3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绪论 简述题 1.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开展生态学 研究? 2.当今世界主要关注的哪些环境问题与森林破坏有关? 3.什么是森林?森林具有哪些特点?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请举例说 明森林生态系统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你认为应该如何估算森林服务功能的价值?如何更好的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什么是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包括了哪些主要的研究内容?简述森林 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为什么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学得到快速发展? 5.你认为森林生态学在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方面有何意义? 6.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 ?森林环境 一、简述题 1、依据尺度大小环境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生态因子包括哪些因子? 3、你是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3、Odum E.P.(1983) 对作了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哪些补充? 4、你是如何理解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图?你是如何理解耐性定律的? 5、谈谈你对生态幅的理解。 6、什么是适应? 7、生物对环境适应有哪些适应方式? 8、举例说明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区别。 9、如何应用本章的知识和原理来觖决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 10、举例说明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的差异?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森林物质环境 一、填空题 1.光照强度达到()时,植物吸收与释放的速率相等。 2.光照强度达到()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3.生理有效辐射中,()光和()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4.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短,可区分为()植物、()植物、短日照 植物。 5.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 B 光周期 C 低温 D 昼夜变温 三、多项选择题 (1)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速率超过光合速率的因子有()。 A 低温 B 弱光 C 高温 D 浓度过高 E 土壤过湿 (2)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有()。 A 近红外线 B 紫外线 C 红橙光 D 蓝光 E 绿光 (3)砂土类土壤的特点是()。 A 孔隙多 B 蓄水能力差 C 保肥能力差 D 比较干燥 E 透气性好 四、问答题 1.光照强度的变化特征? 2.森林中从林冠到林地光因子是如何变化的?(光强、光质、光照时间) 3.阳生叶与阴生叶的形态特征及其作用? 4.光强对植物形态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5.谈谈树种耐荫性的鉴别方法及(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耐荫和喜光植 物存在哪些差异? 6.请你根据光强对森林植物的作用解释林下苗木致死的原因? 7.※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和具体措施)? 8.从光质角度分析不同波长范围的光具有哪些生态作用? 9.为什么森林的光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森林内的光强、光质是如何变化 的? 10.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纬度、海拔、坡向) 11.森林群落内温度如何变化(变化特点)?为何会产生变化? 12.你是如何理解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节律性与非节律性) 13.植物低温危害和高温危害各有哪些表现? 14.植物对低温和高温适应的方式(对策)各有哪些? 15.常见的喜光树种和耐阴树种有哪些? 16.你是如何理解温度对森林分布(生物地理分布)的影响? 五、判断分析题;

森林生态试卷与答案复习课程

森林生态试卷与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耐荫性生活型生态位生物量 二、简述中国森林植被分区及其主要特点(20 分) 三、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20 分,共 40 分) 1、山地地形因子是如何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分布的? 2、旱生演替我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四、填空(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林内光照条件的特点是:、、、。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3、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分、、三种形式。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分为、、、四种形式。 5、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 森林生态学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 耐荫性指树种在林冠庇荫条件下能否正常生长发育并完成更新的能力。 生活型植物长期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 生态位指物种所处地段所有环境条件(空间位置、生物与非生物关系、营养关系等)总和所构成的几维空间结构的综合体。 生物量生物有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所积累的有机物的总量。 二 要求从地理范围、生境特点、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等方面论述我国八大植被区:寒温带针叶林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热带雨林、季雨林区、温带草原区、温带荒漠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的主要特征。 三 1、主要要求以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沟谷宽度几方面论述其对林木生长和分布的影响 2、要求论述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群落几个阶段的特点。 四 1、分布不均、强度减弱、时间缩短、光质改变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3、团块、均匀、随机 4、营养、物理、化学、行为 5、草牧食物链、腐屑食物链 森林生态学试题二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 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3 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 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 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 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 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这种能 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 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 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 1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 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二、简答题1. 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 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如光合作用中,CO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 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

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 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 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生物执行的对策有两类,分别是r-对策者和K-对策者。K—对策的种群数量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临近,但不超过它,所以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一旦受到危害而种群下降,由于其低r值而恢复困难,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生物就属此类;相反,r-对策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弱、无亲代关怀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但高r值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能力又可使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在另外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待时机成熟,可能导致种群大暴发。害虫、杂草就属于r-对策者,因此久除不去。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植物群落演替的旱生演替过程,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为例,说明逆行与进展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资料讲解

《森林生态学》习题 及答案

1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2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4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6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7叶面积指数:一定土地面积上所有植物叶表面积与所占土地面积的比率 8环境因子:环境中所有可分解的组成要素 9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这种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或营养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0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 11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 12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13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14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上的群落演替。 15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6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17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19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1.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 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2. 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 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3.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 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4.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 生态需水:为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体外环境而消耗的水。主要用来调节 大气温度和湿度。 4.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 何? 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 4 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 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 1.5 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 1.5 分)。 6. 简述旱生植物有哪些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答: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更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 括: 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 率高;对萎蔫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7. 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

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 4 分)。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 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 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 分)。 对于林木来说,r 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 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 3 分)。 9.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 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 4 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 3 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 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特征。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2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 之间的关系。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 )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温室效应:由于CO 2、CH 4、H 2O 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动态生命表:是跟踪同一时间出生的一个种群的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编制的表.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叫顶级群落。森林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森林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相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地区。生物量: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量。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 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 值为环境容纳量。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种群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记作 r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25. 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因子间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答: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是指,当一种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有时可以通过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3分)。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增加CO 2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光照的不足(2分);不可替代性是指一个因子的缺失不能完全由另一因子来替代(3分)。如光合作用中,CO 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替代光照的作用(2分)。4.森林生态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如何?答: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包括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四部分(4分)。森林植物吸收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及贮存能量(1.5分);动物取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传递(1.5分);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并将其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供再次利用(1.5分);无机环境提供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物质(1.5分)。 5.写出生物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及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分别介绍其生物学意义?答:指数增长模型为dN/dt =rN 或N t =N 0e rt ,其中,r 为瞬时增长率;N t 为t 时刻的 种群数量;N 0为初始时刻的种群数量;e 为自然对数的底(2.718)。指数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没有环境资源限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5分)逻辑斯蒂增长模型dN/dt=rN(K N -K ),其中,K 为环境容纳量,其他各项含义同上式。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描述的是种群在一定环境资源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过程(5分)。7.简述种群生态对策理论在森林经营中的指导作用?答:生态对策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策略上产生的不同选择,它是物种对生态环境的总的适应策略。对不同森林植物及动物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在森林生产中采取合理及有效的经营措施(4分)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数量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的害虫往往是r 对策种,它们的扩散能力强,容易造成极大的危害,控制该类害虫的有效手段是喷洒农药,或选择更为极端的r 对策种实行生物防治;而K 对策种增长率低,个体大,数量增加缓慢,造成损失一般较小,对于此类害虫可使用改变害虫稳定环境的方法(3分)对于林木来说,r 对策种生长迅速,但生长速度下降快,宜用来培育短轮伐期的小径材,同时宜实行皆伐和全光更新;K 对策种幼年阶段生长缓慢,但生长期长,个体大,适于相对稳定的条件,因此应采用长轮伐期,培育大径材,同时宜采用择伐和林下更新(3分)8.何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简述其产生的原因?答:随着地球表面环境条件的差异,植被类型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性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合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4分)。森林植被在纬度方向上的变化规律主要是由于纬度方向上温度有规律的变化的结果(2分);经度方向上主要是由于由临海到内陆水分条件有规律变化的结果(2分);垂直方向上,温度或降水都呈有规律的变化,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垂直方向上的植被有规律的分布(2分)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机制?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总是趋向于内部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使系统内部各成分间处于相互协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是通过负反馈机制来维持自身稳定平衡的(4分),所谓负反馈是指某一过程的结果反过来抑制这一过程的进行的现象(3分)。如,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草食动物的数量是相对平衡的,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草食动物数量增加后,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草食动物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草原生产力的下降,而这又反过来会导致草食动物数量的下降,草食动物数量下降则会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恢复。最后,经过若干次调整,动物数量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重新达回到一种稳定平衡状态10.简述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并说明其生态意义?答:森林的垂直结构是指森林群落地上与地下的分层结构,地上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地下指不同植物根系的垂直分布。意义: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减缓了竞争。12.说明林分密度调节机制及其意义?① 减少每株林木获得水分和养分能力,用每株林木的缓慢生长,保持现有种群数量不变。② 不断减少林木株数,保持林分稳定性,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优良个体上。16.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① 森林凋落物分解太慢,归还森林的大部分养分长时期不能参与流通,养分循环和森林生产力就会下降。未分解的凋落物长期积累在森林地被物里,对土壤有不良影响 ② 若凋落物分解太快,释放的养分过多,植物和土壤也难以将其保留住,养分将会从根际淋洗掉。过快的分解造成有机物质的损失,也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土壤肥力和抗侵蚀能力降低,以及土壤其他方面的不良后果。18.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20. 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大气。(2)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3)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 论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及如何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答: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吸收CO 2,合成有机物质,一部分存贮在植物体内,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取食在食物链中进行传递,植物与动物体内的碳最后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 2的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CO 2一个具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源还是一个碳汇,主要是比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的总的吸收速率和总释放速率,吸收速率如果大于释放速率,该森林为碳汇,如果相反,则是碳源。总吸收速率与总释放速率的差为可用净光合速率与森林土壤的呼吸速率之差,可用这一差值来评价森林生态系统调节大气的作用(10分)。 3.在1998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等水系发生水灾之后,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用你所学的生态学知识论述其意义?答:森林植被的破坏一方面导致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被破坏,森林的削洪补枯作用受到了削弱;另一方面,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也受到了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泥沙含量增加,导致河床不断提高,蓄洪能力不断降低。因此森林植被破坏是导致这次洪水发生的重要原因 森林植被之所以具有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的作用 (1)林冠截留使林内的降雨强度减小; (2)死地被物吸收大量的降水;(3)林冠层和死地被物对地表土壤及土壤孔隙结构有保护作用;(4)森林土壤腐殖质多,土壤疏松,大孔隙多,有利于降水的入渗; (5)树干、枯落物、下木及活地被物的阻挡作用使地表径流减弱;(6)在冬季有积雪地区,春季林内融化速度缓慢,融化的雪水易被土壤吸收,使地表径流减弱。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各江河上游的森林植被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使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削洪补枯及保持水土的作用得到恢复,防止水灾的发生(5分)。,它还有维持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提供木材及其他野生产品等多方面的作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可以使天然林的各种作用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挥(5分)。6.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征论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结构标志和功能标志及其恢复手段① 结构标志:垂直结构(成层性明显)、水平结构(依乔木、灌木、草本顺序发展密度、多度)、分布格局(随机分布)、生态位宽度(小)、数量动态变化(稳定)。② 功能标志:生物量与生产力(大)、环境特征和效益(明显)、土壤动物(稳定)物种多样性(丰富)、演替方向(专向)。③ 恢复手段:加快森林生态战略工程的建设。现有天然林的保护。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7.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析说明一个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1)从范围看,任何一个森林生态系统部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2)从生物与非生物关系看,森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被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质,各种植食性动物依赖绿色植物而生存,植食性动物又是肉食性动物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3)通过这种营养联系,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才能形成一个自然系统。在这个自然系统中,物质不断地循环,能量不断地流动。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9.运用辩证学观点论述群落的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1).自然群落的边界在多数情形下是不清晰的,难以绝然分开。 虽然在池边、海岸等地有比较明显的边界,在此植被是间断的,但多数情形下群落边界是彼此交错、逐渐过渡的。(2).通常每一物种都有其他物种相伴出现,彼此间分布重叠。(3).一些物种只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繁荣,另一些种适应性和分布很广。随海拔、湿度等不同(4).某一物种在某一特定群落中占优势,而另一种在别的群落中占优势。所有这些复杂的变化,使群落表现为逐渐改变的连续带。但事物还有另一方面。(1).每一群落或其样地与邻近的很相似,只有不大的区别,但随着距离的加大,其区别也就变得更大。有时,上层优势植物已变为另一种,但其林冠下的植物仍是有机结合的群落。(2).群落连续体也必需有端,一端的物种组合与另一端必然有显明区别。 10.干扰对植被稳定性的影响(1)环境变化无论是群落内部环境还是气候环境都是影响植物个体、种群生存和群落建立与持续存在的基本力量。环境变化必然引起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业已建立的植被稳定性受到破坏。(2) 物种侵入新侵入的物种由于其在资源利用、繁殖扩散等方面独特的生理功能会与原来物种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并改变群落的结构,进而使群落的功能发生改变。(3)人为活动人为干扰可能改变群落的物理环境,也可能改变群落的物种组成,例如:放牧对于草原群落的影响与放牧强度有关。适度的人为干扰对某些植被类型的稳定有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