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决战-作文审题不偏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决战:作文审题不偏的方法
高考阅卷流程是这样的:
专家组确定阅卷标准,给出最佳立意、一般立意、沾边立意;
阅卷者入场,集中学习阅卷标准,要对各档次立意烂熟于胸;
阅卷者随机批阅专家组改过的试卷,检验评分是否和专家组的分数在误差范围之内;
合格的阅卷者才有资格正式参与阅卷。
看见了吗,在紧张的阅卷时间里,阅卷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观点句”,看看有没有阅卷标准中出现的立意,快速将作文“入类”。
“入类”之后,大致的分数区间就定了。
所以,为什么开篇一定要有观点,且观点句一定要简明直接,别绕来绕去?这都是为了给阅卷老师“行方便”。
为什么立意要求稳,适当求新?因为“太新颖”的立意很可能没有出现在阅卷的标准当中,让阅卷者难以判断,徒增风险。
阅卷场上少有完全偏题的作文,一是近年来审题难度降低,二是评分标准会最大限度地包容沾边立意。
所以我们要避免的偏题,确切来说是“偏离一类立意”,导致起评分大幅降低,自然很难上50分。
回顾2018高考作文题,大多没有审题难度,但也有像全国卷二这样让人“一脸懵”的作文题,怎么保证不偏题?篇幅所限,在这里着重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实用的方法:
抓关键词句,进行逻辑追问——为什么
以2018年全国卷二高考作文题为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道题讲述了一个故事,可用铅笔划去一些无关信息,找关键句就容易多了。
最最核心的一句是哪一句?
——“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结果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是错误的,命题导向很清晰(沃德是正确的)。
显然,命题者就是要我们回答:为什么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结合材料,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一类立意。
比如:
①因为片面思维的局限,不能从整体系统地观察、思考;
②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了表象背后的实质;
③因为掉入经验主义的陷阱,缺乏质疑的精神;
④因为忽略了失败的样本,忽略了那些不被看见却藏有真理之
处。
而考生们写得最多的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都只能算二类立意或沾边立意。
因为只要把它们放进提问中,你就会发现多违和。
为什么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显然这些都不是答案,也就不会是最佳立意。
面对关键词句比较多,让你无法判断向哪一句发问的时候,你可以多问几个问题,以帮你确定立意。
作文题:
钱锺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
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青春期的少年,很多人将种种规则视为“束缚”,他们用各种叛逆的表现来突围,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的关键句没有直接呈现在材料中,因此这类题型把握起来容易出现偏差,比如有的考生去讨论“为什么少年将规则视为束缚”或者“为什么用叛逆来突围”,这种思考路径下的立意都会失之偏颇。
可以划去文中的无关信息,抓取重要的关键词,如:少年、规则、叛逆、突围、结果等,题目中看不出命题者的倾向是赞成还是反对,因此我们可以分三步来提问,找到关键词间的逻辑关系和立意点:
1.对青少年来说,“围城”是什么?——规则是好是坏,真的是束缚?
2.为什么要“突围”?——主动与被动,孰优孰劣?
3.“突围”后,会怎么样?——结果:创新(肯定);违法违纪(否定);思辨。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通过这三步的提问,找到一类立意不会太难。
很多考生不能辩证看待规则有好坏,一味批判;脱离“青少年”的语境而大谈突围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偏题。
从而得出一类文立意:
1.规则是好的,否定突围→不是所有围城都用来突破的。
2.思辨看待,但肯定突围→逆境突围固然优秀,顺境(老化的观念)突围更加不易。
3. 规则是坏的,肯定突围→突围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2017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从中选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划去一些与审题无关的“废话”后,剩下的都是关键信息,包括12个关键词以及“选两三个”“形成有机关联”。
再分三步提问:
1.我选的关键词分别代表什么涵义?——中国缩影的表现。
2.写作任务是什么?——有写作对象: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有思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
3.它们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同类型、不同类型,互为因果、现象与本质。
回答完这些问题,立意不但不容易走偏,还能找到更新颖,更有深度的组合形式。
为什么总有学生会偏题,即便遇到毫无审题难度的作文题?!原来你已经被“偏题思维”带偏了,高考前一定要纠正过来。
在这里列举两大“偏题思维”。
生活思维
比如2012年安徽高卷“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从生活角度想,梯子横着放,不但更占地方,还容易将人绊倒,出题人多么糊涂,因此有考生大谈要“改善交通”“发展经济”。
《老人与海》里的老人,折腾半夜,差点丢了命,一点鱼肉没带回来,多么不值得。
这些来自生活的想法貌似合情合理,也能自圆其说,然而不在命题者的意图之内,无论如何都是“理”亏。
刻意求新
审题讲究刚刚好,想少了一步,没有对材料做解读和延伸,导致立意不够深刻;想多了一步,剑走偏锋,则会因为你急于求新而失荆州,空留遗憾。
比如: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有同学就立意为“不处最后,不求最好,知足常乐”,看似很机灵、很新颖的立意,细品之下,却发现他并没有理解材料,即命题人的引申义,“最前面的人”是领头羊,“最后面的人”为落后者。
画重点提醒:
纵观近几年的考题,有一类考题出现频率实在太高,那就是“思辨”类题型(思辨逻辑、思辨现象、思辨文化、思辨科技等)。
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都出现过,最典型的当属上海卷的思辨现象类!要重点关注。
当然,倘若你掌握上面的审题方法,并规避了审题误区,审题就很难走偏了。
;每次写开头,脑子想不出词,不知如何下笔:立意的主题不明确,内容有点混乱,语言太过朴实。
素材君: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的审题立意有所帮助。
其他的作文老大难问题,后面的「红纸条」会一一为你解答。
记得每周准时查阅哦~
下期「红纸条」主题:素材“金字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
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唬它,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啊!”
读了这首小诗,你有何思考或联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