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微课教案及作业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精品实用文档Boutique Practical Document《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教案设计是完成课程目标的目的性和效益性主题活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下边便是我梳理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期待大伙儿喜爱。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1一、课程目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恰当读写能力、了解“横、壁”等生词,掌握批注,能恰当、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全过程与方式:历经诵读与感受,学习培训创作者寄情传意的技巧。
感情心态与价值观念:体会诗文中蕴涵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关键: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文诗意。
课堂教学难题: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环节(一)导进新课,激起好奇心交谈导进,畅谈人生度假旅游历经,从而引出来《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问那1、详细介绍创作者苏东坡:宋朝知名的作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合称“三苏”。
2、答题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面——书写在墙面上的诗文。
3、教师范学校读,改正多音字,确立诵读节奏感。
4、老师领着学习培训横看成岭侧成峰,近远多少各不一样。
(1)“横”代表什么意思?各不一样代表什么意思?(2)谁可以用自身得话说说这几句的含意:从正脸看是蜿蜒起伏的山头,从侧边看是峻峭的高山,从远方、近点、高空、低处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哪些不一样呢?(提供照片)(4)在前几句中,你感受到如何的感情?(5)带上情感,再说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1)学员报告“识”、“缘”,老师填补“本来面目”。
(2)学员报告诗情画意。
(3)学员联络日常生活谈一谈学习培训后几句的体会。
(4)全体同学带上情感,齐读全首诗。
5、汇总报告这节课获得,可以是技巧上,可以是感情上的,可以是材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迟早的庐山、阴晴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案设计2教材分析:这节课教学材料归属于基础教育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小学生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内容《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4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题西林壁》教案5【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
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5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本事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相关资料背景资料: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述山的诗歌: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教学过程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
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齐认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
(出题解题)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
(帮忙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本事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4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案4篇古诗题西林壁教案小班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
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
诗题叫《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 3、释题。
“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相机正音,如:“岭”“此”等。
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
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
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
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
(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
《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教案1活动目标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活动准备幻灯片、录音磁带活动过程一、导入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
(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
你们想听听么?二、学习古诗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活动目标: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活动准备:1、教学挂图。
2、磁带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篇1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1、启发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2、板题:题西林壁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题西林壁教案(13篇)
题西林壁教案(13篇)题西林壁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学校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看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看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神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熟悉,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看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同学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有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二、自主探究1、看课题(结合解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如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解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沟通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如今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分吗?(同学画岭和峰图)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精选】题西林壁教案四篇
【精选】题西林壁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题西林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
正音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
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题西林壁教案篇2【教材简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情景导入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4、理解题目的意思:题:书写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思路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 自主探索→ 引导探究→ 归纳小结→ 反馈评价→ 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一、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三、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四、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五、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六、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七、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八、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
进行讨论。
九、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
是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十、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题西林壁教案3篇
题西林壁教案3篇题西林壁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题西林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重点指导“缘”的写法,注意第四笔和第五笔分别是撇折和横折。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游戏,要考一考大家。
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出示六色方柱体)2、欣赏庐山风光,引出课题。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简介庐山)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二、解题意、知作者1、结合注释解释“题”、“西林”的意思。
2、说说关于对苏轼的了解。
(课件出示苏轼简介。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1、现在请同学们把古诗仔仔细细的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侧:cè 庐:lú 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小组讨论赛读,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课件出示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出示诗歌诵读)四、探究诗意,揭示道理1、感受“不同”,理解句意。
(1)学生理解“横看”、“侧看”,让学生明白“横看”是从正面看之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回忆导入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
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article/(1)对题目的理解;(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
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
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微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庐山的不同形态。
3、让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领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诗句中的哲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和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哲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庐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对庐山的印象。
提问:“你们知道古代有一位诗人游览庐山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吗?”引出课题《题西林壁》。
2、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他在诗词方面的风格特点。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如“题”“西林”“横看”“侧看”“远近高低”等。
结合图片和注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庐山景色。
5、感悟哲理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诗所蕴含哲理的理解。
教师总结: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6、背诵诗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
采用小组背诵、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7、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诗句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庐山图或写一篇读后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
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
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
老师简介题壁诗。
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
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
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6、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题西林壁》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默写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