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分析

合集下载

文献学复习提纲

文献学复习提纲

文献学复习资料文献观念的发展(1)词义结构分析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指贤人的口述材料。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第三阶段:近现代以来,文献的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

二: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文献的整序与典藏文献的编纂文献的传播文献本体的实证研究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形制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传播形式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类型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的整序和典藏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熟悉与书目方法的掌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研究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体裁义例(凡例、体例)过程与方法文献的传播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书评学:优秀的书评不仅是茫茫书海的引航员,而且本身就是给读书人以享受的文学作品。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清代著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现存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

金文的价值+金文的概念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了解汉字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文字结构发展的规律,纠正《说文解字》的错讹,探究古字古义,古代音韵,古代文法均有作用。

释读考证传世文献。

研究古代历史,特别是商周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 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

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 考据学派、义理学派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 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 即文献典籍。

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

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 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 相传多为孔子所作, 或认为是孔子删改, 实际并非如此。

对于《易经》, 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 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 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 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 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 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 出于孔门后学之手, 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 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 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 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 官方所藏《诗》《书》, 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 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 但远未被烧绝, 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 1.西汉宣帝时, 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 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 刊成石碑, 即“熹平石经”·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王逸《楚辞章句》语言文字学代表作: 《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经学今古文之分: 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 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

《中国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文献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标中国文献学,是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包括文献学基础知识、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主要文献类型简介等多个板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养:1.能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与方法。

2.能够科学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意识,提高利用数据库和工具书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提升撰写专题论文的能力。

4.通过阅读古典文献相关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

5.培养和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献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结构要求:1.文献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七、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内容:(1)学习文献及文献学的概念。

(2)文献的载体(3)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4)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2.重、难点提示重点:文献的形成难点:在于文献学的载体、流布第二章文献的版本(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1.教学内容:(1)版本的含义以及版本的各种类型;(2)“善本”的界义及版本的鉴定方法。

2.重、难点提示重点在于版本及鉴定方法,难点在于版本的鉴定方法。

第三章文献的校勘(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1.教学内容:(1)文献讹误的类型(2)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

(3)校书的主要方法2.重、难点提示重点在于掌握校对书的方法;难点在于如何鉴别文献中的讹误。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文献学章节考研知识点梳理pdf

引言:
概述:
本文将围绕文献学的主要章节展开,包括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史前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和近代文学。

每个章节将详细介绍相关的考点和要点,并提供丰富的示例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献学的知识。

正文内容:
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
1.文献学的定义和范围
2.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文献学的分类和发展史
4.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文献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史前文学
1.史前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史前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史前文学的创作背景和影响因素
4.史前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5.史前文学的主题和意义
三、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古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古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4.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5.古代文学的流派和传统
四、中世纪文学
1.中世纪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中世纪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4.中世纪文学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5.中世纪文学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五、近代文学
1.近代文学的概述和特点
2.近代文学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3.近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思潮影响
4.近代文学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
5.近代文学的主题和文化价值
总结:。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献学》复习纲要绪论文献P2文献:文—文字,记载。

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而马氏所谓“文献”包括三种历史资料:(1)正式印行的典籍;(2)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3)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

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

传统文献学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PPT)古典文献学的体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书史古典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注释学古籍翻译古籍整理学古籍索引学专科文献学(PPT)第一章金石P21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缣帛P26缣就是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二章版本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

(PPT)版本类型(PPT)一般所谓版本类别,主要是指纸质书籍的形式而言。

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一)写本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二)刻本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三)珍本与善本善本:指好的版本。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亦可视为善本。

珍本:指珍稀版本。

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均可视为珍本。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孤本是指现存的唯一版本。

(四)活字本和影印本活字本是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

古典文献学复习提纲一、古典文献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学习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儒家的五经、九经、十三经。

孔颖达等《五经正义》包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的正义。

唐人的“九经正义”或“九经疏”包括《五经正义》以及《周礼》、《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的疏。

三、汉代儒学有今文学、古文学的分别。

今文学对经书的详解称为章句。

传世的《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实古文学说解风格,只是借用了章句之名。

魏晋后又有“集解”。

“集解”有两种,一是集各家之说,或又下以己意,如何晏等的《论语集解》;一是集经文、传文而为之解,如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

四、“三史”或说“前三史”,在初唐及初唐以前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此后至今指《史记》、《汉书》、《后汉书》(范晔)。

《东观汉记》班固、刘珍、蔡邕等撰,记东汉一代历史,宋元时亡佚,清代以来有辑本。

今所传《后汉书》是合范晔《后汉书》及班彪《续汉书》的“志”部分而成。

五、纪传体史书。

编年体史书。

纪事本末,如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等。

起居注。

年谱。

学案。

“三通”、“十通”;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统考》,统称为“三通”。

六、诸子书分周秦诸子或先秦诸子和后世子书。

周秦诸子指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诸子百家,战国诸子中的著作有的至秦汉间才成书。

《汉书·艺文志》诸子类载诸子十家,即儒家,如《曾子》、《荀卿子》;道家,如《老子》、《文子》;阴阳家,如《邹子》、《邹子终始》;法家,如《李子》、《商君》;名家,如《邓析》、《尹文子》;墨家,如《胡非子》、《墨子》;从(纵)横家,如《苏子》、《张子》;杂家,如《尸子》、《吕氏春秋》;农家,如《神农》、《野老》;小说家,如《伊尹说》、《青史子》。

《艺文志》中的兵书、数术、方技类著作如《孙子兵法》、《海中星占验》、《黄帝内经》等,后世也列为子书。

文献学期末提纲

文献学期末提纲

一.目录基本结构和作用答:现代一部完整的目录书,往往由前言、目次、正文等部分构成。

古代目录书的结构则有所不同,一部体制完备的古代目录,其基本结构主要包含书名、叙录、类序三项,除此之外,往往还有一篇介绍整个目录的序文,即该目录书全书之序,列于卷首。

书名:书名项著录书的名称、篇卷数,以及作者姓名、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同时,书名项是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织部分,没有书名就不能成其为目录。

例如: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残缺,梁二卷。

通过书名读者能知道作者,有时还能了解图书的主旨或著作形式等内容。

如《说文解字》《楚兵法》反映了图书的内容主旨;《乐府诗集》、《十三经注疏》、《元曲选》等书名还同时反映了著作形式。

叙录(解题、提要):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如,刘向所作《战国策书录》、《晏子叙录》等,对各书的整理校勘情况、各书的作者、内容与学术源流等,都作了概括的叙述介绍或分析评价。

类序: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种、类)之序两种形式。

类序是古代目录书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与叙录一起,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

类序之体起始于《七略》中的《辑略》。

序文:其内容主要是概述编纂目录的目的、方法,历代图书、目录事业的发展情况等,其体例相当于现代目录书的前言或总说明。

如《汉书·文艺志》开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至“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作用: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学术的盛衰有助于粗知学术源流,了解学术的演变有助于文化学术的研究和古典文献的整理二.文献的错误类型答: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讹——将原有的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1]本科生用
二、重要丛书介绍
《四部丛刊》(初编、续编、(初编)
第二章文献检索基础
第一节文献检索的含义
一、文献检索:从汇集的文献资料中,揭示和选出所需文献的活动。
二、文献检索包括存贮与检索两个方面。
三、文献单元检索与单元文献检索
第二节文献检索系统
一、什么叫文献检索系统?
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二、四部类目解析
1、经部:从其重要性出发,列为经典,所以不一定孔子书方称经,也不一定都是哲学思想著作或经济之学。亦有历史、语言文字、地理书(如《尚书·禹贡》)等。
2、史部:“史”字之义,是记事的意思.。“史”又是古代的官名,周代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右史等职官名,老子曾做过周柱下史。这里的史部则是指史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第一章文献基础
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郑玄注:“文献”:文章贤才。
朱熹注:“文献”:文,典籍也;献,贤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文,叙事;献,论事。献,主要指“贤”的言论,而非“贤”本身。)
③词集
《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明词汇刊》《全清词钞》《彊村丛书》
④曲集(《四库》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元曲选》《元曲选外编》《脉望馆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元人杂剧钩沉》《六十种曲》《古本戏曲从刊》

文献学重点整理

文献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4个,20分)版本:“版”源于简牍,“本”源于缣帛。

后用“版本”指书。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

校勘:古籍整理的一种方法。

校是查校古书中文字的异同,勘是勘正古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书籍在刊刻抄写的过程中,难免产生文字上的讹误、缺漏、增添、颠倒等情况;同一种书籍,在流传过程中,文字也可能有所不同。

校勘就是补正文字上的种种错误,校出古书中字、句或内容上的异同,以使人们获得较为可靠的、较接近于原稿的本子。

讹: 也称误,是把原有的文字写错,是文献学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脱: (文献在传抄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不该缺的或不该脱的没了。

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章学诚:章学诚,字实斋,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著作有《校雠通义》。

对古典目录学的贡献:提出了目录学的任务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古代目录学的成就,提出了“互著”、“别裁”、“索引”等方法,是对历代目录著录内容和方法上的高度认识。

认为图书目录的立类,应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改;编目时,应审慎从事,不可一书两入;分类纲目应求系统化,并能包括书籍的全部。

纪晓岚: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初稿成于乾隆四十六年。

因其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又删节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通志》为郑樵的代表作。

该书收录了郑樵平生著述择要的“二十略”﹐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论述植物和动物的文献。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1.1全面了解古代文献的分类体系1.2探讨古代文献的传承与保存方式1.3研究古代文献的特点及其对研究的影响1.4分析古代文献的价值和局限性1.5探讨古代文献和当代社会的联系与关系二、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2.1理解古代文献的翻译重要性和现实挑战2.2分析古代文献翻译的基本方法和策略2.3探讨古代文献校勘的意义和方法2.4了解古代文献翻译和校勘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2.5研究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对文献学研究的贡献三、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3.1收集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2探讨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价值3.3分析古代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局限性和挑战3.4研究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的新兴趋势和发展方向3.5总结古代文献对历史研究的启示与影响四、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4.1了解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4.2探讨古代文献在文化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途径4.3研究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贡献和局限性4.4分析古代文献对文化研究的新理论和观念4.5总结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五、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5.1研究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5.2探讨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5.3分析古代文献对哲学研究的启示和挑战5.4探索古代文献在哲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5.5总结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效应总结通过对《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二)》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古代文献的分类与特点、古代文献的翻译与校勘、古代文献与历史研究、古代文献与文化研究以及古代文献与哲学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作用。

这些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参考。

相信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纲要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纲要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

文献学史简编重点

中国古代文献学史简编重点1、古文献学定义:有关古代文献典籍阅读、搜集、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

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内容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法、乐律、思想义理的剖析等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环节。

2、文献学史的特点:以经学史为中心,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而不断发展。

分为考据和义理两个学派。

传统上将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3、文献学史的六个分期:①先秦:初创期;②两汉:成熟期。

经今文学派主义理,经古文学派主考据;③魏晋南北朝:北继承汉代考据学之余绪,南方收到玄学的影响,出现义疏之学,喜义理;④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因循集成,少有开创;⑤宋元明:疑辩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成为主导;⑥清:集前代考据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朴学。

4、孔子与六经古文学家认为孔子对六经进行了校释和整理,认为“六经皆史”;今文学家认为孔子作六经,六经当中贯穿着孔子的思想观点。

①《周易》:《周易》是占筮之书,今传本包括本经和易传。

本经包括四十八卦卦象以及卦辞、爻辞。

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繫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汉书·艺文志》有孔子作易传之说;皮锡瑞认为孔子作易传、卦辞、爻辞;从宋代开始怀疑易传不是孔子所作,持此观点的有欧阳修、陈振孙、赵汝谈、姚际恒、崔述②《尚书》:是上古时候誓、诰、命、谟等记言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现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有孔子“序《尚书》”之说,目前存疑。

洪迈、朱熹、顾炎武证明今传的《尚书》大序、小序都是后人伪作的。

《史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可信,但是孔子是否系统的整理过《尚书》仍然存疑。

③《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诗,称为笙诗。

传统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不可信。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 年 ) 。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 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 世纪 60 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 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 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纲要⒈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答】氏族社会晚期到“五四”运动以前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在中国范围内所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文化.⒉文化的基本含义:【答】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答】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⒋“民族精神”必须具备那两个条件?【答】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豁达乐观,宽容和平。

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文化”对吗?为什么?【答】不对。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文化。

⒎有人说“封建文化是消极文化”对吗?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答】不对。

封建文化中包含了积极和消极的意识形态,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封建观念体系—封建主义,形成的强大的势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封建主义只是被包含在消极成分中的一部分,是远远小于封建文化的;而且并不能代表封建时期的民族精神,把封建主义的消极文化说成整个封建文化显然是错误的。

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总倾向是什么?【答】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如人文精神中的“传统美德”;自然精神的“天人合一”、奇偶精神(讲求和谐)、会通精神(兼收并蓄)表现出的豁达乐观、宽容和平的主流思想;这是民族精神的总倾向。

⒐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答】(一)兼容井包(二)道德至上(三)家族中心(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五)崇尚权威(六)追求中和⒑谁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何时?【答】炎帝、黄帝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祖,中国传统文化开端于距今5500年的炎黄时期。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一、①“文献”概念: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

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三、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起源)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涵盖古籍研究、文献史学与文献技术的跨学科学科,是中国文献史的核心内容。

它研究的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即从谷梁以来的中国世界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通过记载在古籍中的文字资料,阐释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中国古典文献学纲要,可以概括为下列内容:一、古籍的种类古籍的分类可以根据用途、文体、结构和内容等特点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史书、传记、报告、编年体、编年体、文集、诗集、歌谣、诗歌等。

二、古籍的版本古籍的版本可以从历史演变和文献传播的角度来分类,一般来说,主要分为纸本版本和经典版本。

三、古籍的研究方法古籍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实证研究方法和思想研究方法。

前者主要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籍内容进行客观分析的方法;后者则需要深入研究古代作家的主观思想,探讨它们的思想意义等。

四、古籍的编纂古籍的编纂一般包括文献的编纂和内容的编纂。

文献编纂,指古籍出版者在编纂阶段对文献结构、文字以及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改编和整理;而内容编纂,主要指古代编纂者在编纂古籍的过程中的思想评价和文字修辞等。

五、古籍的研究价值古籍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籍作为历史资料而具有的价值;二是古籍研究本身可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

六、古籍的研究历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新书学家们开展的经史类小册子编纂、古文运动以及明清以来众多研究者所开展的各种古典文献学研究等时期,尤其在魏晋以后,研究者推进古典文献学研究,形成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传统。

七、古籍的学术团体《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者共同组成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术团体,是中国早期受到关注的学术机构之一。

其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推进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八、古籍的资料保护为了保护古籍的安全,现阶段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层面的古籍资料保护制度,主要涵盖文献收集、整理、存档、保护以及使用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文献P2文献:文—文字,记载。

献—贤,贤者所述,真实性口述。

郑、朱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因此,今天有学者(如李泽厚)把孔子所说“文献”翻译成“文字材料和活材料”。

而马氏所谓“文献”包括三种历史资料:(1)正式印行的典籍;(2)未正式结集印行的官僚名士的零散章奏诗文等;(3)社会名流的谈话记录或采访笔录等。

简言之,就是指正式印行的典籍和未印行的文字资料。

传统文献学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PPT)古典文献学的体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书史古典文献学史古籍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古籍辨伪学古籍辑佚学古籍注释学古籍翻译古籍整理学古籍索引学专科文献学(PPT)第一章金石P21广义地说,作为文献载体,这里的“金”指金属,“石”指石材。

缣帛P26缣就是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就是现在所说的绸缎。

第二章版本版本是刻版(雕版)印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与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因此“版本”又称“板本”。

(PPT)版本类型(PPT)一般所谓版本类别,主要是指纸质书籍的形式而言。

纸质版本按其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写本,一为刻本。

(一)写本又称手写本,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

(二)刻本刻本的分类最为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分类。

(三)珍本与善本善本:指好的版本。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亦可视为善本。

珍本:指珍稀版本。

凡是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版本均可视为珍本。

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

孤本是指现存的唯一版本。

(四)活字本和影印本活字本是指用活字排印的书本。

根据制造原料的不同,可分为泥活字本、磁活字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锡活字本、铅活字本。

影印本是指采用照相制版等工艺使原书或原稿得以再现的复制本。

根据印版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不同,影印本可分为石印本、胶印本、珂罗版印本等。

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一)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1.验牌记牌记又名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版权页。

2.考刻工刻工即刻字工匠。

刻字的工匠以刻版计酬,出资人为了便于付酬,往往要求刻工在所刻书板上附刻自己的姓名或姓名的一部分,以便核检。

刻工为了对所刻书板负责,或许还有借以自我宣传的考虑,也乐于刻上自己的姓名。

3.看版式版式即书的样式,包括栏线、行款、版心等部分。

4.查讳字避讳就是在书写的文字中不得直接出现当代君主及其所尊之名,要采取适当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崇。

这些所避讳的字就是讳字。

古代避讳一般是避国讳;也有的将避讳推及到自己的长辈,称为避家讳。

5.看字体古人刻书颇重书法,一个时期、一个地域往往有某种或几种流行的字体。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刻的书板,字体也会有不同的特色。

根据字体来鉴别版本,成为版本学家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6.看纸墨刻板印书所用纸墨一般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一些版本学家也利用纸墨来进行版本鉴定。

通过纸质、墨色来鉴别版本,需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

通过纸墨鉴别版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7.看装帧根据版本的装式,也可以鉴别版本的时代。

但各时代的装式并非绝对的,需要在进行版本鉴别时加以注意。

8.审书名这里所说的书名,主要是指书名前的一些冠有朝代名称的词语,如“国朝”、“皇朝”、“昭代”等,以示对当代的尊崇。

(二)根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1.读序跋中国古籍大部都有序跋。

序亦称叙,分自序和他序两种。

秦汉时期,作者自序和整理者序都置于书后,用以叙述该书的成书过程、篇目次序、流传情况等。

2.审内容根据书籍的内容,可以断定该书出版的时间上限。

审查书籍内容主要是指审查那些可以判断该书成书时间的内容,如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

根据内容来鉴别版本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三)依据前人研究成果进行鉴别1.读题识题识即藏书家或其他人有书上所留下的题跋识语。

好的题识对于鉴别版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籍版本很多都有题识,有些还是名家题识。

名家题识不仅有助于鉴别版本,而且提高了版本的收藏价值。

2.审藏印古代藏书家有一个传统,喜欢在收藏的图书上钤上自己的藏书印,表明此书为其鉴定收藏。

审查藏书印可以帮助鉴别版本。

3.查著录有的古籍文献目录不仅著录文献名称、卷数、作者、成书时间等,还兼记该文献的版本情况,如牌记、刻工、版式、讳字、装帧、序跋、题识、藏印等。

这类版本目录对于鉴别版本有很大帮助。

特别是那些有解题的善本书目录,对于版本鉴别的作用更大。

第三章文献三大体裁P72第一是著作,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这才是著作。

第二是编述,将过去已有的书籍,重新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组织的工夫,编为适应于客观需要的本子,这叫做编述。

第三是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这称为抄纂。

第四章校勘(PPT)所谓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校,原意是犯人戴的木枷,两片一样,故谓校。

勘,《玉篇》说,勘,削也。

古书写在竹简上,发现错误后刊削改正称为勘。

校是比对,勘是勘正。

综合起来说,就是通过版本的对比来勘正文本中的错误,从而选择最接近本来面目或最完善的读本。

文献错误的原因P85-88(1)讹文,或称伪文,系指文献在传抄或翻刻过程中出现了文字上的错讹。

其原因,多半是有汉字特殊的形体造成的,再加上反复多次的传抄和翻刻,司职者稍不留神,便容易致误。

(2)脱文,或称脱字,系指文献在传抄翻刻过程中漏掉了应有的字句。

脱文出现的原因,大体有二:其一,抄写人或刻写人无意为之,亦即前文所言的马虎所致。

其二,抄写人或刻写人有意为之。

或者是因为厌倦,或者是因为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或者是因为对得到的报酬不满意。

(3)衍文。

系指文献在抄写、翻刻过程中多写或多刻了原书内容之外的字句称衍文,这是因为文献反复传抄和多次翻刻才造成的,这是大前提。

但若细究,情况还略有不同。

其一,因为撰书人、抄写人或刻写人的马虎所致。

其二,抄写人或刻写人奉命或有意加上去的。

(4)倒文,亦称错简,系指文献在传抄或翻刻过程中颠倒了文字或字句的顺序。

先秦时期,我国文献的主要书写材料为简牍,简牍经过编连方能成册。

一旦编连的绳索断开,就需要重新编连。

编连者稍不注意,就容易弄混简牍的顺序,进而弄乱文字或文句的前后位置,出现了倒文。

本校法P93就是用“本书校(或证)本书”,又称“内校法“或“内证法“。

具体而言,就是以同一古籍前后内容相互校勘,从中发现乖舛牴牾之处,而后抉摘异同,纠谬正误。

他校法P94就是用他书来校本书。

即在验证某一古籍内容时,利用与此古籍相关的其他文献资料,来检查勘验该古籍的文本内容。

理校法P95就是据事理以推论古籍讹误的一种校勘方法。

第五章伪书的类型P103-104从作伪动机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三类:(1)主观故意作伪的伪书(2)主观过失造成的伪书(3)客观因素造成的伪书从存在形态的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四类:(1)内容形态全伪之书(2)内容真伪混杂之书(3)内容真而形态伪之书(4)本真而误认有伪之书从作伪方式的角度分析,伪书可分为八类:(1)有掇拾古人之事而伪者(2)有挟辑古人之文而伪者(3)有假传古人之名而伪者(4)有蹈用古书之名而伪者(5)有自隐假托他名而伪者(6)有剽窃题属自名而伪者(7)有后世臆改妄题而伪者(8)有后世增补附益而伪者伪书形成的原因(PPT)1. 托古传道:著书立说时托古以传道。

2. 射利:为获得金钱而造伪书。

3. 炫名:为青史留名而不择手段,窃取他人成果假以己名。

4. 争胜:为求一时之胜而伪造证据。

5. 逃禁:由于政治原因,一些书不能以真正作者的名义流传,不得不改题作者。

6. 避嫌:有些作品虽然能被普通读者所接受,但由于为正统观念所不容,作者恐怕损害自己的名声,遭世人嫌弃,遂嫁名他人。

第六章辑佚P126传统文献学的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典籍中的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逐一抄录出来,按一定的方法原则编辑成册(篇),使亡佚古籍失而复现。

辑佚的程序与方法P130-131程序:前期准备、佚文辑录、佚文整理、后期总结。

方法(PPT):1.佚文编排要讲究,要对古书进行研究,明晓古书体例。

2.对佚文也要进行校勘,对于不止见于一处且文字有异同之处,应予注明。

3.经书佚注,应按照经文顺序排列。

4.诗文排列,可先诗后文,依文体分类编排,亦可按编年排列。

5.佚文应注明出处。

早期辑佚书不注出处,不便查核。

6.古人引书有时节引,有时引其大义,且不加省略号和引号,往往不知起讫。

应熟悉古人引书通例,才能正确辑出佚文。

八自注集注P199自注,为自己的书作注,自注只是著述的补充手段,所占的篇幅一般不大。

集注,汇编或综合不同注家对同一古籍的注释。

集注荟萃众说,资料集中,为择善而从以正确理解原文提供了便利。

十《七略》刘歆最后撰成《七略》,将皇家图书分为六大类,每六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图书分类法,《七略》也成为中国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目录。

P224《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如《汉书》颜师古注:“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

”不是图书分类,实际上只有“六略”即六类。

王充《论衡·对作》曾直接称《七略》为“六略之书”。

(PPT) 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应该是在《七略》六分法基础上,删繁就简,甲乙编次的产物。

李充在继承郑、荀<中经簿》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对分类法做了一个重要改动,就是把原来乙、丙两部内容互调了一下,即经书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等为并不,诗赋为丁部,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法的次序。

唐初,《隋书·经籍志》编成,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此,四部分类法的部类名称才算基本定型。

第十一章目录的功用P269-273一、阅读书籍的向导1.有助于掌握历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了解历代学术的盛衰2.有助于探究学术发展源流,了解古人的思想,把握古代学术的演变二、科学研究的指南1.以书目考辨古文献的真伪2.以书目考订古书篇目之分合3.以书目著录之部次,看古书的性质4.以书目考订古文献的亡佚目录的种类P252-268按照目录内容结构将目录书分为三类:(1)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2)有小序而无解题(3)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

一、综合性目录(国家藏书目录、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二、专门性目录【经学书目录、史学书目录、诸子学书目录(附其他字部书目)、文学书目录、丛书目录】第十三章丛书PPT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