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合集下载

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要点

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要点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就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 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 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 = 0④一个数和0 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 除以一个非0 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0 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

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定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定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定义2017.03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得数叫做和。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结果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乘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做除数。

4.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注意观察物体的角度,角度不同观察物体的形状也不一定相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2.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一、四则运算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运算顺序: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 0不能做除数。

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5、混合运算中有中括号的,一定要把中括号里面的算式全部算完,才能去掉中括号。

6、列综合算式时,代换前后,算式的运算顺序要相同,如果运算顺序不同,要用加括号的方法来调整。

7、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最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这种船没有坐满,再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8、探究最省钱的租船策略,一是要租单价低的,二是要保证空位最少。

二、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

1. 加法:把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是加法。

比如说,你有 3 个苹果,我又给了你 2 个,那一共就有 3 + 2 = 5 个苹果啦。

2.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这就是减法。

就像你有 5 个糖果,吃了 2 个,还剩 5 - 2 = 3 个。

3.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比如 3 个 5 相加,写成乘法就是 3×5 = 15 。

4.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比如说 15 个糖果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就有 15÷3 = 5 个。

二、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比如 2 + 3 = 3 +2 。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就像(2 + 3)+ 4 = 2 +(3 + 4)。

3.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比如 2×3 = 3×2 。

4.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好比(2×3)× 4 = 2×(3×4)。

5.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比如说(2 + 3)× 4 = 2×4 + 3×4 。

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小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 10 份、100 份、1000 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2.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就好像3.20 和 3.2 是一样大的。

四、三角形。

1.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

你看那些自行车架、电线杆的架子,很多都是三角形的,就是因为它稳定呀!2.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复习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复习

一、四则运算一、概念: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5、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6、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二、关于“0”的运算1、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2、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5、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6、“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0做除数没有意义;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

三、运算顺序: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来。

a×(b+c)=a×b+a×c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b -c = a -(b﹢c)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 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及公式(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余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首先看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商是否是整数,再看是否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

如60÷2=30我们说60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0。

用字母表示为a÷b(b≠0)=c 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a×b)×c=a×(b×c)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a×c-b×c=(a-b)×c(三)、减法简便运算: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下册必背公式汇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下册必背公式汇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下册必背公式汇总必背公式上册必背公式、概念1、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3、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圆形叫角。

4、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5、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

6、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都是计数单位。

7、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8、两条直线相交可以组成四个角。

9、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10、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11、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

12、在统一个平面内,不想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3、一切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称。

16、5的倍数,个位上不是5,就是。

17、一个数它各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的倍数,那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

18、只有1和它本人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除了1和它本人外,另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19、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0、2、3、5、7、都是质数。

21、1是每个数的因数,而且是最小的一个。

22、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自己。

23、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

24、把一个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分化质因数。

25、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26、一组数据出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7、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28、4、6、8、9、10都是合数。

29、乘数也叫做因数。

下册必背公式、概念30、假如a透露表现一个数,b透露表现一个数,那末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如果a、b、c分别表示任意一个数,那么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即:三个数相加,先让前两个数相加,或先让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四年级下册的所有 公式

四年级下册的所有 公式

四年级下册的所有公式
四年级下册的所有公式如下:
1.乘法和除法的进位与退位公式:
-进位公式:加数个位数相乘的结果,当结果大于等于10时,十位数要向前进1。

-退位公式:减数个位数相乘的结果,当结果小于0时,十位数要向前退1。

2.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公式:
-加法:分子相加,分母保持不变。

-减法:分子相减,分母保持不变。

3.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面积=长x宽
-正方形面积公式:面积=边长x边长
-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 1/2 x底x高
-梯形面积公式:面积= (上底+下底) x高/ 2
4.体积计算公式:
-立方体体积公式:体积=边长x边长x边长
-直方体体积公式:体积=长x宽x高
5.单位换算公式:
-数量换算公式:大单位=小单位x换算系数
-长度换算公式:大单位=小单位x换算系数
-重量换算公式:大单位=小单位x换算系数
-容量换算公式:大单位=小单位x换算系数
6.时间换算公式:
-分钟换算为小时:分钟数/ 60 =小时数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的常见公式,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拓展和深入学习,例如学习更复杂的几何公式、方程的解法等。

四年级下册单元数学概念

四年级下册单元数学概念

1.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3.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 三角形有3条高,3个底。

5.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6.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8. 快速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

9.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10.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11.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13.三角形按边分: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14.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按边)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按角)15.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按边)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按角)注:课本83页三角形集合图。

1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7.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18.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19.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度。

20.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1.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相交于一点形成的夹角是顶角;两腰与底相交形成的两个夹角是底角。

(P84图)2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行程相遇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行程相遇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行程相遇问题一、知识点讲解1. 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基本公式:路程 = 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 = 路程÷相遇时间;相遇时间= 路程÷速度和。

2. 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已知条件,包括两个物体的速度(如果已知)、运动的路程(如果已知)以及相遇时间(如果已知)。

第二步:根据问题和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第三步:检查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二、典型例题及解析1. 例1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解析:已知甲车速度公式千米/小时,乙车速度公式千米/小时,相遇时间公式小时。

(千米/小时)。

那么A、B两地的距离公式千米。

2. 例2题目: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

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相遇?解析:已知路程公式千米,甲车速度公式千米/小时,乙车速度公式千米/小时。

首先求出速度和公式千米/小时。

根据相遇时间 = 路程÷速度和,可得相遇时间公式小时。

3. 例3题目: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110米,经过10分钟两人相遇,乙每分钟走多少米?解析:已知路程公式米,甲的速度公式米/分钟,相遇时间公式分钟。

米/分钟。

那么乙的速度公式米/分钟。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点汇总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重点知识点汇总

3、分数单位:把单位 “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把整体 “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分母表示把一个物
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是表示这样几份的数。把 1 平均分成分母份,表示这样的分子份。
5、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分母不为零
律。 a × b=b × a
8、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
律。 ( a ×b)× c=a (×b ×c)
9、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这叫乘法
分配律。 ( a+b )× c=a × c+b × c
10 、积的变化规律:
垂足之间的线段叫
平行四边形对边互相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 14 、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5 、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16 、 在梯形中分别平行的两条边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较短的边 边叫做下底。)另外两条边叫做梯形的腰。 17 、 从梯形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 高。 18 、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 19 、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20 、 直角梯形有两个直角。
两个质数的互质数: 5 和7
两个合数的互质数: 8 和9
一质一合的互质数: 7 和8
9、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 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⑶两个质数
一定互质;⑷ 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10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

四年级下册 数学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 数学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a 0 + a=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 0=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 a=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0=0 ; 0 ×a=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a=0 ;⑥0不能做除数a÷0=(无意义)5、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1、四则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想确定一人物体的准确位置,必须知道方向和距离先确定建筑特的方向,再确定角度,最后确定距离2、乘法运算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乘后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和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时间的坦率是1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先比较十分位,再比较百分位,依次比下去,哪位的数就大,那个数就大。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5、三角形由三条本段围成的图开(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为:任意两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加、减法要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2从末位算起;3、得数的末尾0,一般要把0去掉。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四则运算1、运算顺序: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有关0的运算: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③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④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0做除数没有意义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二、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三、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 +c=a+b+c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或交换减数的位置;a-b-c=a-b+c或 a-b-c=a-c-b3、乘法运算定律: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 ×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 ×c=a×c+b×c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或交换除数的位置;a÷b÷c=a÷b×c或a÷b÷c=a÷c÷b5、有关简算的拓展:牢记:25×4=100;125×8=1000102×38-38×2 125×25×32 37×96+37×3+37125×88 +-易错的情况:+ 38×99+99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2、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5、小数的读写法: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顺次读出每一个数;写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就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一个数;6、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取近似数时有一些末尾的“0”不能去掉;作用可以化简小数等;7、小数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比较十分位,十分位相同比较百分位,……8、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1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10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1000倍,小数就缩小为原数的;……9、名数的改写:1吨30千克+800克=吨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质量单位:吨———千克———克10、求小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与精确到百分位的提法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取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大数的改写;先改写,再求近似数;注意:带上单位;五、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3、三角形的特性:①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②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4、三角形的分类:①按角大小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②按边长短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③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5、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关度数的计算以及格式;6、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7、图形的拼组: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②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③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结果是小数的要依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2、竖式计算以及验算;注意横式上要写上答案,不要写成验算的结果;3、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简算七、图形的运动二1、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2、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3、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在画对称轴时,要画到图形外面,且要用虚线;4、正方形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可以有一条或几条对称轴;5、画对称轴时,先找到与相反方向距离对称轴相同的对应点,最后连线;6、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线段、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线段有1条对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半圆有一条,圆环有无数条,半圆环有一条; 7、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长方形和正方形除外8、梯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只有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9、古今中外,许多着名的建筑就是对称的;比如:中国的赵州桥,印度泰姬陵,英国塔桥,法国埃菲尔铁塔;10、平移先找图形点,平移完点连起来,注意数点数要数十字;1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12、利用平移,可以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八、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1、求平均数公式:总数量=每份数相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2、平均数和平均分不一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比赛时,计算平均得分时,一般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而不能代表其中某个个体的情况;4、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组数据不同的地方;5、复式条形统计图可分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必须要有图例;单位长度需统一;九、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鸡兔同笼属于假设问题,假设的和最后结果相反;2、“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假设法:①假如都是兔②假如都是鸡③古人“抬脚法”:解答思路:假如每只鸡、每只兔各抬起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少了一半;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3、公式:鸡兔总脚数÷2-鸡兔总数 = 兔的只数;鸡兔总数-兔的只数 = 鸡的只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口诀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口诀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口诀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口诀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乘法口诀:
一乘一得一,一乘二得二,一乘三得三,依次类推;
二乘一得二,二乘二得四,二乘三得六,依次类推;
三乘一得三,三乘二得六,三乘三得九,依次类推;
...
九乘一得九,九乘二得十八,九乘三得二十七,依次类推。

2. 加法和减法口诀:
同号相加减,异号相减加;
被加数加上或减去正号,绝对值不变号不变;
被减数加上或减去负号,绝对值不变号不变。

3. 面积和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乘以2加宽乘以2;
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
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乘以4;
圆的面积等于π乘以半径的平方(π约等于3.14);
圆的周长等于2乘以π乘以半径。

4.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这些口诀可以帮助四年级学生记忆数学公式和定理,提高他们的计算和解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有关零的运算规律
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都得0。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还得0。

(注意:0不能做除数)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b=b+a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
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
示:(a×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或者a×(b+c)=a×b+a×c(注意:除法没有分配律)
6、乘法分配律应用:(a—b)×c=a×c—b×c
7、减法性质:a-b-c=a-(b+c)
8、除法性质:a÷b÷c= a÷c÷b= a÷(b×c)
9、牢记:25×4=100 125×8=1000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部分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小数部分有最高数位是十分位,没有最低数位;
整数部分有最低数位是个位,没有最高数位。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10个十分之一是1,100个十分之一是10;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0个百分之一是1;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里面有10个十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百分之一;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

5、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6、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的,整数部分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化简和改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8、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从十分位起,一位一位依次比下去,直到分出大小。

9、小数点移动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 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10、复名数、单名数之间的转换
(1)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

(2)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

11、常用单位转换:
长度单位(进率是10):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单位(进率是100):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0000平方毫米;
重量单位(进率1000):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1千克=1000克。

12、求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第三位数省略。

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要把第二、三位数省略。

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第五单元《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三角形的特性:(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7、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底;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8、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9、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10、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用三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

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
1、小数加减法要注意:(1)小数点对齐,也是把数位对齐。

(2)从最低位算起。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2、小数加减法的的验算跟整数加减法一样。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第七单元《统计》
折线统计图不但清楚反映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1.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2. 全长=间隔数×间距=(棵数—1)×间距
3. 棵数=全长÷间距+1
一端栽,一端不栽:
1. 棵数=间隔数,间隔数=棵数
2. 全长=间隔数×间距=棵数×间距
3. 棵数=全长÷间距
(注意:圆环形它的间隔数等于棵数)
两端都不栽:
1.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2. 全长=间隔数×间距=(棵数+1)×间距
3. 棵数=全长÷间距—1
2、方阵图形的问题:
(每边数量-1)×边数=最外层数量
每边数量×每边数量=整个方阵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