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课 白杨礼赞(语文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白杨礼赞(茅盾)(区一等奖)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白杨礼赞(茅盾)(区一等奖)

上册第一单元1白杨礼赞01 积累运用1.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miào shǒu ǒu dé(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chuí liàn(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zǎi(宰)着,无边无yín(垠),坦荡如dǐ(砥)。

2.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2)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3)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3.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人名)的一篇著名散文(体裁)。

本文的作者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本文选自《茅盾选集》第三卷。

(2)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出自陆游(人名)的诗《文章》。

4.(遵义中考)语言运用——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你懂得欣赏一棵树吗,苦难的人?”老者缓缓地说,“对于周遭的环境,树是全面接受的:它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它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

正是这种全面的接受,才使它更茁壮、伟岸呀!”(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运用能力。

语段中,前两个分句是一个完整的问句,所以两处符号应为逗号和问号。

说话者在中间,“说”之后自然应该用逗号。

后面的内容,“接纳阳光,也包容风雨”与“等待白天,也守候黑夜”为并列关系,所以应填分号。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

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课文复习-精选文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课文复习-精选文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课文复习内容预览:1.白杨礼赞【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z i:支配。

坦荡如砥d :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y 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晕y n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c n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q :美而高。

恹y n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

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

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上海大学等校。

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

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月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

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创作背景素材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创作背景素材 语文版

《白杨礼赞》创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抗战时期,正值“皖南事变”(1941年1月)之后,是作家西北之行“一段生活的记录”。

1938年底,茅盾应杜重远(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时任新疆学院院长,后于1943年10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毒死于狱中)之邀去新疆学院任教,次年5月到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底,杜重远被盛世才软禁,茅盾借奔母丧之名于1940年4月离开迪化,经兰州去西安,5月中旬在西安遇见朱德同志并接受其邀请去延安。

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等处讲学5个多月,至同年10月,茅盾离开延安到重庆。

在延安的5个月当中,他深切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体验到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感受到敌后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及正直、朴质的可贵品格,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使他看清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因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

另外他回到重庆以后,也亲身感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表面合作,暗中破坏的丑恶行径(如1941年1月“皖南事变”),感受到国统区暗无天日的黑暗生活以及颓废淫靡的腐败风气。

于是作家决定拿起他的武器──笔,把他的感受通过白杨树这种北方最常见的风物表达出来,以此歌颂抗日儿女,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坚定国统区人民的胜利信心,抒发自己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

《白杨礼赞》(以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如《风景谈》等)就这样诞生了。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共36张PPT)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共36张PPT)

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 也是结构文章的线索。
白 杨 树
想一想:
白杨树”不平凡”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白杨树不平凡一
白杨树不平凡二
白杨树不平凡三,
读一读文中描写西北高原景色的语段, 说一说高原与白杨树有何内在联系?
生长环境:
雄 壮 伟 大
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
(色彩)
坦荡如砥
(幅员) (地势)
——欲扬先抑 写法:
欲扬先抑,也叫先抑后扬,是指为
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讽 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 法。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 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同时使文章波澜起 伏,摇曳多姿。
后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四个反问,构成排比。 第一个是肯定反问,后三个是否定反问。
参天耸立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结语: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 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 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 内涵。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 愿你们能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 成长。
再 见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1、读准下列词语,并说出划线词语的含义。 大毡子 zhān 外壳 锤 ké chuí 炼 zǎi qiú dà i 主宰 suō 倦怠 虬枝 qí ná n 婆娑 楠木 秀颀 潜滋暗长 yí 旁逸斜出 dǐ n 无边无垠 yān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纵横决荡 2、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赞”是崇敬和赞美的意思。
2016/12/1 桐城市黄岗初中:舒林 29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 更不用说倒垂了。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1.白杨礼赞2.囚绿记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4.草莓5.孔乙己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学习本文内容:首先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划出生字、生词,并借助字典注音、解释。

一、字1、读准红色字的音傍午()踱进()咸亨()侍候()荐头()绰号()2、多音多义字┍┍┍涨┤间┤和┤┕┕┕二、词1、解词缠夹不清:指说话没条理,混杂纠缠说不清楚。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

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2、积累惋惜皱纹不屑置辩颓唐好喝懒做其次分析小说人物:关于孔乙己: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孔乙己短衣房里柜外坐喝站喝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课文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

《白杨礼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白杨礼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白杨礼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白杨礼赞》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白杨礼赞》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

文章以一棵白杨树为主题,以讴歌它的美丽、力量、坚韧和自由的精神为主旨。

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一颗永不屈服、坚强勇敢的生命之树,在它身上流淌着一种超越人生的美妙精神。

白杨树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生长在中国北方的树种,它高大挺拔,长势旺盛,因而在古代便成为了神木。

文章开篇从"春天里这棵白杨树是我最喜欢的"开始,作者通过描绘树叶、枝条、干瘦以及树上鸟雀等细节,使读者对这颗树的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者又向读者娓娓道来它的力量,依靠强壮的枝干和深入土壤的树根,白杨树傲然挺立,即使遭受飓风屠戮、暴雨洗礼也能毫不动摇地站在原处。

这些描写不仅让我们了解白杨树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人以深刻启示,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需要踏实而强大的内心支撑才能走得更远。

白杨树是一种坚韧的植物,它顶着风暴和雨水的侵袭依然能够立于不倒之地。

这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文化传统不谋而合,足以发人深思。

文章引用"白杨被人尊重,也因为它的意志力强"的话,道出了坚韧意志的力量,告诉我们在压力面前,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度过难关。

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通常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河边上,自由自在地生长。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自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追求。

自由就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基石,而自由不只是自由的拥有,更是内心深处自我认同和选择的告白。

文章在描写白杨树的同时,也深入讲述了人们自由的生活,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让自己的灵魂在宽广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总之,《白杨礼赞》是一篇富有哲理意味的散文,通篇意蕴深刻,结构严谨。

通过对一个简单的对象――白杨树的精心描绘,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坚韧、力量与自由旨在让人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奋发向上,不断追求自己梦想,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和内心也像白杨树一样好生长《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深入揭示了白杨树的生命与人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坚韧生命力、坚定意志和自由追求的重要性。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

2024/9/1
总的形象
力争上游
外 部
干 笔直,绝无旁枝 正直 形 枝 笔直,紧紧靠拢 团结 美


片片向上
进取


光滑淡青色 质朴
内 在 气
倔强挺立
神美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衬托 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 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
“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
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 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 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张本。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 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点明象征 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 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 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
第四个“难道”句,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 精神和意志。
生 长 环

黄绿错综色 无边无垠大 坦荡如砥平
雄 浑 伟 大
景美
对照
单 调
正衬 不平凡 反衬
(1 ) 拟人 、对照。 (2)反问、排比
好女子
婆娑 屈曲盘旋
拟人 对照衬托
欲扬先抑
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坚强 不屈 和蔼 靠紧 团结 挺拔 力求 上进
伟丈夫
农民 哨兵 精神 意志
下面,再用排比、反问,层层递 进、气势充分、酣畅淋漓。
朗读课文,找出直接赞美白杨开篇树点的题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过种渡树(,然4、而实
在是不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
不是平凡的树。 点明主题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而且紧紧靠拢”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 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 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读第7自然段中的四个反问句,思考这四个反问句揭示了白杨树怎样 的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层
------由树及人 ------象征北方的农民 ------进一步点明象征哨兵
开头段的作用有哪些?
本文开头段的作用?
研读语段:二段 文章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其目的是什么?
生 长 环 境
黄绿错综色 无边无垠大 坦荡如砥平
雄 壮 伟 大
对比
单 调
这种“烘云托月”的 写作手法叫衬托。
正衬
不平凡
反衬
温故知新 环境描写的作用(常用)
1、交待了____。(表现了____。) 2、烘托了____心情。 3、渲染了____气氛。 4、表现了(衬托了)人物___性格。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力争上游 笔直,绝无旁枝 向上,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光滑淡青色
正直 团结 进取 质朴
努力向上
倔强挺立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研读语段:七八段 文章第七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八段是 不是多余呢? 不是。第8段用抒情性议论的笔调,以“不但象征 ……尤其象征……”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 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所以, 这段文字绝不是前段的简单重复,正是有这段抒情议 论的点染,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给红色字注音
• • • • • •
婆娑( suō 秀颀( qí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旁逸斜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胡杨礼赞同主题阅读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胡杨礼赞同主题阅读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胡杨礼赞同主题阅读语文版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胡杨礼赞石星光一穿越了宇宙洪荒凝炼了天地玄黄胡杨林作为最早的植物群落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神奇地创造了生命的绿色和希望饱经了岁月沧桑习惯了生态炎凉胡杨林成为最后的留守物种在这个严酷的环境里精辟地诠释了生存的价值和力量二有谁能如此顽强耐旱耐寒耐盐碱抗风抗沙抗祸殃根深十米汲取营养雨后三年枝发叶长即使早死二十余载遇水又有新芽绽放有谁能如此豪放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高擎生命的旗帜终年与漫漫黄沙对抗甘愿在茫茫戈壁驻防三物竞天择天道有常适者生存弱者自强在荒无人烟的大漠深处胡杨林展示出生命的瑰丽画卷在寸草不生的戈壁尽头胡杨林高挺着永不弯曲的脊梁春风习习甘霖普降悄然荡漾出一抹绿浪秋风飒飒胡雁高翔顿时灿烂成一片金黄无论春秋与冬夏枝枝叶叶总昂扬四似柳非柳似杨非杨风刀霜剑改变了叶儿的形状秋高气爽寒霜初降萧瑟中闪烁出耀眼的金光一棵棵胡杨举起一把把火炬把苍凉的边塞烘热照亮潇洒地走过太久的寂寥乐观地承受太多的凄凉苦难的命运锤炼出铁打的性格无悔的奉献焕发出铜铸的辉煌生命的美丽应当这样欣赏活着的乐趣应当这样歌唱五是谁让清溪潺潺流淌唤起昔日枝繁叶茂的梦想是谁让甘露点点滋养带来今朝枯木逢春的气象面对水天一色的明镜倒影中也显示出无畏的模样天生万物在相生相克中消长水生木长在相辅相成中共享生态的和谐原本是这样美好感人自然的恩赐有时也如此慷慨大方愿生生息息不再为干旱忧伤愿世世代代不再为生存惆怅六孤寂往往注满着悲壮悲壮往往孕育着辉煌苍苍胡天穹庐下莽莽大漠荒原上胡杨林的生死奋战展示出震撼心魄的英勇形象任狂风肆虐沙砾飞扬任烈日炎炎旱魔逞强摧不垮的群体不屈不挠灭不绝的部落愈挫愈刚拼搏雕塑成生命的姿势意志浇铸成坚固的屏障七直面沙暴挺起金盾般的胸膛扎根戈壁高耸钢铁般的肩膀耗尽精力坚守不放如锚似虬的劲根紧抠地床宁折不弯战死沙场如矛似箭的遒枝刺破穹苍历史踉踉跄跄疲惫地走过岁月蹒蹒跚跚无奈地流逝天地间留下无所畏惧的胡杨气韵磅礴浩浩皇皇大自然留下了自强不息的胡杨风骨凛凛铿铿锵锵八狂风接着狂风反反复复把繁华演变成荒凉沙浪推着沙浪重重叠叠把胡杨埋没成沙岗苦也难忘痛也难忘一代又一代前仆后继竞悲殇多么想胡笳伴着牧歌吟唱胡杨林的悲壮豪爽多么想诗情伴着画意赞叹胡杨林的英勇异常情也难唱景也难唱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欲断肠九来吧何不观赏这幅凄美的景象胡杨林给予人们多少启迪多少遐想来吧何不吟唱这部生命的史诗大自然给予人们多少教益多大期望这是勇敢无畏的特写这是充满哲理的华章恰似荷锄牵犁的耕夫挥汗劳作犹如艰难跋涉的旅人弓腰拄杖胡杨义无反顾地在戈壁坚守饱尝艰辛历尽痛楚毫不退让生命之树顶天立地苦苦成长生命之歌振聋发聩久久回响十莫问重重苦难后悲泪几行且看屡屡奋争中豪情万丈志气如磐石般坚毅胸怀如大海般宽广回望祖祖辈辈走过的路途无数坎坎坷坷镌刻在心上有道是自然规律不可违抗逆之者亡顺之者昌有道是乾旋坤转变数无量曾经兴旺终究消亡最难得盛也豪放衰也豪放最难得生也坚强死也坚强十一沙漠之舟徜徉古道沐浴斜阳戈壁之魂梳理思絮倾诉衷肠一样的命运联结成知心朋友一样的品格折射出璀璨光芒就这样静静地挺立在风沙线上就这样默默地守望到地老天荒在这个生命难以存在的地方多么需要相依相伴增添力量在这个生态极其恶劣的地方多么需要共勉共济挽紧臂膀弱势群体竟是如此坚强自强境界竟是如此高尚十二耐住寂寞耐住清贫只需要几滴雨露一片阳光守住家园守住村庄只期盼山川碧绿花卉芬芳执著的追求美好的向往苦也荣光乐也荣光从来没有自我标榜从来没有邀功请赏当沙尘暴再次铺天盖地袭来可曾想起殊死搏斗在前线的胡杨禁不住仰天长歌一曲胡杨礼赞昔也辉煌今也辉煌。

九年级上册语文《白杨礼赞》课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白杨礼赞》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游方山作文《游方山》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方山吗?我去过,那可真是个好玩的地方!
一到方山脚下,我就被那高高的山峰吸引住了。

山上长满了绿树,就像给方山穿上了一件绿色的大棉袄。

我们沿着小路往上走,路边有五颜六色的小花,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好像在对我们说:“欢迎你们!”走着走着,我听到了一阵“哗哗”的声音,原来是一条清澈的小溪。

溪水凉凉的,我忍不住用手捧起来洗了把脸,真舒服呀!
再往上走,就到了一个寺庙。

寺庙里有很多人在烧香拜佛,我也跟着妈妈拜了拜,希望能保佑我学习进步。

终于爬到山顶啦!从山顶往下看,房子变得小小的,像一个个小盒子。

远处的田野就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真美啊!
方山可真是个美丽又好玩的地方,下次我还要来!
《游方山》
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游方山的经历。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方山。

一走进方山,我就感觉空气特别新鲜,好像能闻到树木和小草的味道。

我们一路上看到了好多大石头,有的像大象,有的像猴子,可有趣啦!还有好多小鸟在树枝上唱歌,声音好听极了。

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有点累了,但是看到旁边有个亭子,就跑进去坐了一会儿。

从亭子里望出去,风景美极了,让我一下子又有了力气。

接着往上爬,终于到了山顶。

哇,风呼呼地吹着我的脸,特别凉快。

我看到远处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好像一幅画。

这就是方山,一个让我开心又难忘的地方!。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PPT课件(3篇)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PPT课件(3篇)
• 1.认识茅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抒发感情的 方法。
•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 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家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春蚕》、 《林家铺子》,散文《风 景谈》、《白杨礼赞》。
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 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 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
象征意义
北方的农民
哨兵
抗日精神和意志
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傲然挺立
靠紧团结 力求上进
由树及人
借物喻人
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怎样的手法?
好女子
拟人 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2023/3/28
17
立发 只 保
,展 有 持 这
不, 碗 着 是
折高 那 倔 虽
不到 样 强 在
挠丈 粗 挺 北
,许 细 立 方
对, , 的 风
抗两 它 一 雪
着丈 却 种 的
西, 努 树 压
北参 力 。 迫
风天 向 哪 下
2023/3/28
桐城市黄岗初中:舒林
。耸 上 怕 却
• 2.分析抒情句,探究写作线索,思考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 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 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 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故本文是 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的。

白杨礼赞原文初中课文

白杨礼赞原文初中课文

白杨礼赞原文初中课文
摘要:
一、赞美白杨树的伟岸姿态
二、描述白杨树的生命力与适应能力
三、强调白杨树在我国的意义与价值
四、号召人们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正文:
【提纲】
一、赞美白杨树的伟岸姿态
白杨树,它傲然屹立在我国的大地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伟岸姿态。

它那笔直的树干,犹如英勇的战士,无畏地抵御着风雨的侵袭。

它的枝叶繁茂,好似巨人张开的双臂,拥抱着蓝天白云,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二、描述白杨树的生命力与适应能力
白杨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还是在恶劣的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

它的根系深扎大地,汲取营养,抵御自然灾害。

它的叶子在寒冷的冬季枯萎,但在春风的吹拂下,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强调白杨树在我国的意义与价值
白杨树在我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民族的精神风貌。

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白杨树是防沙治沙的重要树种,为保卫家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它的木材坚硬,可供建筑、家具等用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四、号召人们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它顽强地生长,笔直地矗立,展现了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像白杨树一样,顽强拼搏,永不退缩。

同时,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共同抵御外部的风雨侵袭。

总之,白杨树是一种具有伟岸姿态、顽强生命力和崇高品质的树种。

九年级语文上册1《白杨礼赞》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白杨礼赞》课件语文版
自然景象:黄绿错综,坦荡如砥,无边无垠作者感受:雄浑、伟大;单调、恹恹欲睡
生长环境美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
外部形态
干:笔直,决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内在气质
倔强挺立向上发展
不折不挠
白杨树
皮——光滑叶——向上枝——靠拢干——笔直
恹恹欲睡 纵横决荡2、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yín

suō

qiú

dài
zǎi
zhān
yān
“礼赞”是崇敬和赞美的意思。
预习检测
nán
chuí
3.词语积累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秀颀:主宰:

美而高
虬枝
________: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________:平坦得像磨刀石。潜滋暗长:
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首尾照应
环绕着对白杨树的“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
理清层次
高原风景图
白杨特写图
物人联想图
2024/8/30
12
2024/8/30
13
2024/8/30
14
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描画高原风景?
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
一、学习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2、 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类似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课文,赏析重点语段、语句
三、结合文章内容体会象征手法、排比与反问三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茅盾简述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

二、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前往新疆、延安讲学。

在此期间他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与日寇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身上看到民族解放的希望和未来,故而写下此文。

三、释题
“礼”,崇敬。

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写作线索
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提示:在文中寻找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相关语句(第1自然段、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第8自然段、第9自然段)
2、理清写作思路结构
第1部分(1):直抒自己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2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3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与品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4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旨。

第5部分(9):将白杨树和楠木做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提示:课文结构划分的依据——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五、解析第1、2、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题旨,揭示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文章的线索。

2、阅读第2、3自然段,寻找出能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
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印象——雄壮、伟大、单调
作者见到白杨树的情绪变化——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3、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雄壮”、“单调”为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写高原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做铺垫。

概括总结:描绘黄土高原的景色,描述自己的种种感受,都是为了展现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显示白杨树不寻常的意义。

第2课时
一、第4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承上启下,以“极普通”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为下文歌颂北方军民预作铺垫。

二、阅读第5、6自然段,而后思考问题
1、文段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归纳白杨树的形象基本特征?
提示:力争上游
2、文段中从哪几个角度(方面)来描绘白杨树的外在形态?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特征是什么?请选用文段中的词语作答。

提示:干——笔直
枝——靠拢
外在形态叶——向上力争上游(形)
白杨树皮——光泽突出白杨树的正直倔强、不折倔强挺立不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内在品质向上发展坚强、有斗争精神(神)(作用)
不折不挠
4、第6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在词语上有什么变化,作用是什么?
提示:由远指(那)到近指(这),由“实在是”变为“决不是”,作用是使读者对白杨树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更加清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强烈。

三、阅读第7、8自然段而后作解析
1、第7自然段以什么修辞手法,选用哪些词语给白杨树内在气质以高度评价?
提示:修辞手法——拟人、对比——“好女子”、“伟丈夫”——突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选用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
2、作者在第7自然段中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提示:连用4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式,由树及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这4个反问句式中,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如何逐步加深的?
提示:a、由树及人,引发读者的深思共鸣,为下文做好铺垫
b、由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联想到北方农民
c、由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联想到家乡的守卫哨兵
d、由白杨树“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意志。

4、作者运用反问句式与排比句式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层层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

5、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根本原因,点明全文的主题思想。

6、第9自然段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目的何在?
提示:内容上,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了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的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主题,再以激昂之情赞美白杨树,从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

四、课文主题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绘白杨树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保卫祖国的形象,以及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