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发展规划doc-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设发展规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一、引言课程建设规划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课程发展的长远规划,以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
本文将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原则、步骤和评估方法。
二、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课程建设规划,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符合学生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2. 培养综合能力:通过课程建设规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 促进创新思维:通过课程建设规划,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原则1. 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规划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
2. 教育目标导向:课程建设规划应根据教育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3. 多元化发展:课程建设规划应注重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4. 持续改进:课程建设规划应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四、步骤1. 需求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需求和期望。
2. 目标设定: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课程建设的目标和重点,明确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
3. 内容设计:根据目标设定,制定课程的内容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4. 资源整合:整合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师资等,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5. 实施和评估:根据教学大纲,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实施,同时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评估方法1. 学生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2. 教师评估:通过教师的观察、记录和反馈等方式,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 同行评估:通过同行教师的观课和评估,评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4. 社会评估:通过社会的反馈和评估,评估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
六、结论课程建设规划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步骤,以及有效的评估方法,可以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引言概述:课程建设规划是指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需求,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评价体系建立以及课程资源开辟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的相关内容。
一、课程目标制定:1.1 确定教育目标:首先,课程建设规划需要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明确,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
1.2 分析学生需求:其次,需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以便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1.3 制定具体目标:最后,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出具体的课程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二、课程内容设计:2.1 确定核心内容:课程建设规划需要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即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2 设计拓展内容:除了核心内容外,还需要设计一些拓展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整合跨学科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整合跨学科的内容,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多元化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规划应该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 引入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课程建设规划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平台。
3.3 强调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课程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评价体系建立:4.1 设定评价标准:课程建设规划需要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
4.2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建设规划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引言概述:课程建设规划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涉及到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估体系和持续改进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课程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目标设定:1.1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建设规划的第一步是明确课程目标。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设定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学科要求的目标。
1.2关注学生发展:课程目标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
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可以匡助学生在课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1.3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课程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内容安排:2.1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在课程建设规划中,教师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确保内容的联贯性和完整性。
课程内容应该与目标设定相一致,同时兼顾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
2.2注重课程融合:现代教育倡导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规划中应该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通过跨学科的内容安排,可以匡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提高学习的效果。
2.3关注实践应用:课程内容应该注重实践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教学方法,可以匡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三、教学方法:3.1多元化教学方法:课程建设规划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课程建设规划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3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在课程建设规划中,可以设置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一、引言课程建设规划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目标,系统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步骤。
二、目标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建设规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建设规划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供支持和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建设规划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2.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建设规划应基于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课程建设规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供灵活的学习环境。
4. 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课程建设规划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以满足教学需求。
四、内容1. 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指导教学的开展。
2. 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3.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教学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实验报告等。
5. 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以支持教学的开展。
6. 教师发展:提供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五、步骤1. 分析需求:了解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包括教育目标、学生特点、社会需求等。
课程建设规划书
课程建设规划书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学校将致力于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建设规划书旨在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为学校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
二、课程建设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教学和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引入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建设内容1. 课程设计: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2. 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3.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教学资源:建设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课件、实验设备等,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5. 教学评估: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
四、课程建设方法1.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2. 专家咨询:邀请学科专家和教学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3.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5. 持续改进: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课程建设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五、课程建设步骤1. 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制定详细的课程建设方案,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标题:课程建设规划引言概述:课程建设规划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需求,制定和实施课程的计划和方案。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评价方式确定和课程改进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设定1.1 确定课程的总体目标:明确课程的宗旨和目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
1.2 制定课程具体目标:根据总体目标,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3 设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二、课程内容设计2.1 确定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内容框架和重点。
2.2 设计教学材料:选择适合的教材和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整合跨学科知识: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到课程中,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选择3.1 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
3.2 激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
3.3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
四、评价方式确定4.1 设定评价方式:确定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包括考试、作业、实验、讨论等。
4.2 定期评估: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4.3 引入360度评价:引入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评价,全面了解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课程改进5.1 收集反馈意见: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解课程的优缺点。
5.2 不断改进: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课程质量。
5.3 学习经验总结: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结论:课程建设规划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工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建设规划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课程建设规划的概念、重要性、原则、步骤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课程建设规划的概念1.1 课程建设规划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1.2 课程建设规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规划,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课程建设规划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方式等因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重要性2.1 课程建设规划能够确保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教学效率。
2.2 课程建设规划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2.3 课程建设规划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三、课程建设规划的原则3.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3.2 科学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3.3 灵活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课程建设规划的步骤4.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4.2 制定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4.3 实施教学计划,监督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五、课程建设规划的实施策略5.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5.2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5.3 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课程建设规划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希望各教育机构能够重视课程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水平。
2024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2024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____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课程方案建设指南》,要求各高校依照指南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制定了2023年的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一、规划目标1.适应时代需求: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2.优化结构布局:合理配置各类课程的数量和质量,平衡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
3.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4.引领学科发展:关注前沿科技和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更新和拓展学科课程。
二、建设原则及重点1.需求导向:根据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确保所设计的课程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着眼于学生发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优质高效:构建优质的课程体系和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多元化设置:结合专业需求和学生兴趣特长,设置多元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主要任务1.深化通识教育:扩大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范围和数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结合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修订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3.推进选修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建立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拓展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等。
4.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广问题导向、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四、实施策略1.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特长,精简一些过时的课程,增加新兴学科和实用课程的设置。
2.拓展教学资源:加大对师资团队的支持力度,增加外聘教师、工程师、企业家等专业人士的授课比例,增加校外实践实习机会。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一、引言课程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措施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原则、步骤以及相关的数据和内容。
二、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
3.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 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设置应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各门课程之间应有联系和衔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3. 实践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灵活性和创新性:课程建设应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随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步骤1. 需求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确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 目标制定:根据需求调研的结果,制定具体的课程建设目标,明确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
3. 课程设计:根据目标制定,制定课程的大纲和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4. 资源配置: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
5.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实施课程建设。
6. 实施和评估: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实施课程建设,并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数据和内容1. 学生需求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需求和意见。
2. 社会需求数据:调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了解社会对课程设置的需求。
3. 课程设计内容:包括课程的名称、学时安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
学校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学校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一、背景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层出不穷。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规划和发展。
二、形势分析1.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需求对教育的要求越发多元化和个性化。
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开设与时俱进的课程,以培养具备应对挑战的人才。
2.国际化视野的拓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学校需要开设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外语水平。
3.技术创新对课程建设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校需要将新技术融入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目标设定基于以上形势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目标: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2.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开设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语水平和全球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3.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开设科技创新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未来的科技领域做好准备。
四、课程结构调整1.核心课程设置通过优化核心课程的设置,打造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平台。
核心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如语言、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等。
2.专业类课程设置为不同专业学生定制专门课程,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成功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3.选修课程设置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课程资源整合1.学校内部资源整合学校应整合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共同打造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共享平台,方便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2024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2024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2024年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建设变得愈来愈重要。
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我们制定了2024年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二、整体目标1. 建立适应未来需求的课程体系: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2.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使其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三、具体规划1. 课程改革与创新- 设立跨学科课程: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置,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 引入STEAM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领域的知识融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全面素质评价- 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
-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成长轨迹,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同时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参考和反思。
3. 教师专业发展- 提供多样化的专业发展机会:通过培训、研讨会、教学交流等形式,提供给教师多样化的专业发展机会,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 鼓励教师创新:推动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4. 深化教育改革- 加强课程评估和监测: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和质量。
- 鼓励学校间合作交流: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共享教学资源和经验,推动课程建设的革新。
四、预期成果1.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通过改革的课程建设,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有效提高,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及方案
一、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建设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特制定本课程建设工作计划及方案。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
3. 丰富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评估体系,确保课程建设成果。
三、工作内容1. 课程体系建设(1)优化课程结构,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调整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
2. 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
(2)引进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 课程资源建设(1)丰富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课件、实验设备等。
(2)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案例,提高课程实践性。
4. 课程评估体系建设(1)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体系,确保课程建设成果。
(2)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3)建立课程建设成果展示平台,促进课程建设经验的交流与推广。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1-3个月):成立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
2. 第二阶段(4-6个月):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工作。
3. 第三阶段(7-9个月):对课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4. 第四阶段(10-12个月):完善课程建设成果,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加强宣传,提高全校师生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
4. 定期召开课程建设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一、引言课程建设规划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以及评估和监控机制。
二、目标1.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3. 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4. 推动教育创新: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
三、原则1. 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
2. 教育均衡:注重知识、技能和德育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3. 系统性:课程建设应该具有系统性,各个学科之间应该有联系和衔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4. 持续改进: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四、内容1. 课程设置: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设置。
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2.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教材选用:选择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水平的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4. 评估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包括考试、作业、实验、项目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5. 资源支持: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设备等,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五、实施步骤1. 课程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分析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确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2. 课程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等,形成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
3. 教材编写:根据课程设计方案,编写或选择合适的教材,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4. 师资培训: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划与实施
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划与实施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也关乎社会对学校的期望。
通过规划与实施有效的课程,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规划阶段1. 确定课程目标学校需要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定位,制定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目标。
这些目标应具备科学合理性,并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
2. 分析需求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注意关注社会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3. 制定课程框架根据确定的课程目标和需求分析结果,学校需要细化课程内容,确定每门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构建完整的课程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教学大纲、教材选取、学时分配等内容,以确保教学与学习的有效进行。
三、实施阶段1. 教师培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实施课程。
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保证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2. 教学资源建设学校需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包括教材、实验室、设备等,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更多相关资源支持。
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实施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践、讨论、团队合作等,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四、评估与反馈1. 设立评估机制学校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估方法,评估课程的实施效果。
可以通过考试、问卷调查、学生作品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课程的质量。
2. 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同时,学校也需要收集并记录评估结果,为今后的课程改进提供参考。
五、资源整合与合作1. 学校内部资源整合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各种资源,如教师的专业知识、学生的创意才华等,将这些资源统筹安排,使其更好地为课程建设服务。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一、引言课程建设规划是指为了满足教育目标和需求,制定一系列课程开辟和改进的计划和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的目的、范围、步骤和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的评估和监控措施。
二、目的课程建设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满意度。
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策略,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三、范围课程建设规划的范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的制定: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成果,以确保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 教学方法和资源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体验。
3. 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以监测学生的学习发展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师资培训和支持:提供师资培训和支持,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步骤课程建设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需求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采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课程设计提供基础。
2. 目标制定: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确保与教育目标和要求相一致。
3. 教学策略和资源选择:根据目标制定的结果,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和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源等。
4. 课程设计和开辟:根据目标和策略,设计和开辟课程内容、教案、课件等教学材料。
5. 实施和评估: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估,采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以便调整和改进课程。
6. 监控和改进:建立监控机制,定期评估课程的效果和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五、实施过程课程建设规划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筹备阶段:确定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范围和时间表,组建课程建设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2. 需求分析阶段:采集学生的需求和背景信息,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和要求,进行需求分析和问题诊断。
课程建设发展规划doc-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设发展规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立生长筹划为了全面科学地筹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依据教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 号)、教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事情的通知》(教基[2003]21号)、广东省教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事情的通知》(粤教基[2004]47 号)、广东省教诲厅《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广州市教诲局《2004学年广州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试行)》(穗教发[2004]24号)、广州市教研室《2006学年广州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同时结合学校具体实际,特制定本筹划。
一、我校课程现状我校课程建立的根本情况如下:(一)全部开设国度划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
这些必修课包罗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能、外语(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运动以及通用技能、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必修课是为学生打好配合底子开设的,每位学生必须修习。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开设,校本课程渗透始终。
包管学生每学年在每一领域都修得学分。
高一高二修完全部必修课程与部门选修课程,高三全面进入选修。
每周课时数不凌驾35学时,国度课程模块按每周4课时或每周2课时摆设。
校本课程参照国度课程的学时数设置。
(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组织有序。
必修课的上课形式以行政班为主,选修课的上课形式以讲授班(走班制)为主。
(四)开足、开齐、开好国度划定的各项课程1、必修课、选修课开设情况高一年级说明:1、通用技能必修课程共2模块,4学分。
课程开设有两种方案:(1)周课时2(最好能连堂),可在高一结束;(2)若受师资等条件限制,可每周1课时,分高一、高二两年完成。
2、信息技能课高一学习1个模块,共40课时。
凭据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条件,课程开设有两个方案:(1)全体学生同时开设,每周1课时,全年完成;(2)学生对分两批,轮流开设,每周2课时,1学期完成。
课程建设发展规划doc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设发展规
课程建设发展规划doc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设发展规为了片面迷信地规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 号〕、教育部«关于展开普通高中新课程任务的通知»〔教基[2003]21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展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任务的通知»〔粤教基[2004]47 号〕、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点意见»,广州市教育局«2004学年广州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点意见(试行)»〔穗教发[2004]24号〕、广州市教研室«2006学年广州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点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肉体,同时结合学校详细实践,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校课程现状我校课程树立的基本状况如下:〔一〕全部开设国度规则的普通高中必修课。
这些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外语〔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天文、体育、艺术、综合实际活动以及通用技术、研讨性学习。
普通高中必修课是为先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先生必需修习。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开设,校本课程浸透一直。
保证先生每学年在每一范围都修得学分。
高一高二修完全部必修课程与局部选修课程,高三片面进中选修。
每周课时数不超越35学时,国度课程模块按每周4课时或每周2课时布置。
校本课程参照国度课程的学时数设置。
〔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组织有序。
必修课的上课方式以行政班为主,选修课的上课方式以教学班〔走班制〕为主。
〔四〕开足、开齐、开好国度规则的各项课程1、必修课、选修课开设状况高一年级说明:1、通用技术必修课程共2模块,4学分。
课程开设有两种方案:〔1〕周课时2〔最好能连堂〕,可在高一完毕;〔2〕假定受师资等条件限制,可每周1课时,分高一、高二两年完成。
2、信息技术课高一学习1个模块,共40课时。
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一、引言课程建设规划是教育机构或学校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旨在指导和规范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课程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以及相关的数据和实例。
二、背景教育机构或学校在进行课程建设规划之前,需要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
这包括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教材资源等方面的考虑。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三、目标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是确保教育机构或学校能够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高质量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设计和开发符合教育政策和学校特色的课程;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3. 制定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课程质量;4.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内容课程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明确课程的整体目标和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确保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 课程结构和内容:确定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的内容,确保课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3.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4. 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课程改进提供依据;5. 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6. 课程管理和监控:建立有效的课程管理和监控机制,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和质量控制。
五、步骤课程建设规划的步骤如下:1. 确定课程建设目标:根据教育机构或学校的发展需求,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2. 调研和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能力,分析教育环境和教材资源,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3. 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根据目标和分析结果,制定出合理的课程建设方案,包括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法等;4. 实施课程建设:根据方案,进行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包括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5. 评估和改进:建立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课程的效果和问题,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6. 持续发展:不断跟踪和研究教育发展动态,进行课程的持续发展和更新。
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课程建设规划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方案,以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该计划将重点关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估和资源配置等方面。
2. 课程目标我们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
具体目标包括:•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
3. 课程结构3.1 专业课程我们将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设计符合现实需求的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将按照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进行分类,并且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我们将引入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将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培养综合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们将设计多样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3.3 选修课程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发展,我们将设计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涵盖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
选修课程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反馈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4. 课程评估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我们将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体系。
课程评估将包括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个方面。
4.1 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将在课堂中进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进。
形成性评估将包括课堂测试、小组讨论、作业和实验报告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4.2 总结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将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以评估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和评价课程的有效性。
总结性评估将包括考试、项目报告、毕业论文和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
通过总结性评估,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5. 资源配置为了支持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我们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一、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档旨在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本方案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开发与评估等内容,以确保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培养学生的学科专长:课程建设将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能力。
3.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素养等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结构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将囊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必修课程将按照国家教育标准进行组织和安排,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的课程。
学校将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创新等领域,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方向。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
学校将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验、社会实践、实习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课程拓展: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将引入拓展课程,包括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社会实践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开发与评估1.课程开发:学校将建立完善的课程开发机制,确保课程与时俱进、符合学生需求。
教师将参与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设定、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研究等,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
2.课程评估:学校将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估体系。
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反思、学生评价等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3.课程研究:学校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
教师将进行课程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市第四十七中学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为了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 号)、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21号)、XX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粤教基[2004]47 号)、XX 省教育厅《XX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XX市教育局《2004学年XX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试行)》(穗教发[2004]24号)、XX市教研室《2006学年XX市普通高中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同时结合学校具体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校课程现状我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下:(一)全部开设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
这些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信息技术、外语(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必修课是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学生必须修习。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同时开设,校本课程渗透始终。
保证学生每学年在每一领域都修得学分。
高一高二修完全部必修课程与部分选修课程,高三全面进入选修。
每周课时数不超过35学时,国家课程模块按每周4课时或每周2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参照国家课程的学时数设置。
(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组织有序。
必修课的上课形式以行政班为主,选修课的上课形式以教学班(走班制)为主。
(四)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各项课程1、必修课、选修课开设情况高一年级说明:1、通用技术必修课程共2模块,4学分。
课程开设有两种方案:(1)周课时2(最好能连堂),可在高一结束;(2)若受师资等条件限制,可每周1课时,分高一、高二两年完成。
2、信息技术课高一学习1个模块,共40课时。
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条件,课程开设有两个方案:(1)全体学生同时开设,每周1课时,全年完成;(2)学生对分两批,轮流开设,每周2课时,1学期完成。
3、美术、音乐和体育等科目,建议统一安排学习的时间,选择若干系列或模块同时开设。
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跨班级(或年级)上课。
4、由于学习内容多,物理和化学可根据实际需要分别每周增加0.5~1课时。
高二年级说明:1、英语课教学进度根据学生基础起点有所区别,生源较好的学校,高二完成英语8,高三选学英语9~11;其他学校在高二完成英语8的一部分内容,余下部分高三完成。
2、若已在高一开设《技术与设计1》,所以在高二年级开设《技术与设计2》,每周1节。
若学生在高一没有开设课程,则在高二年级每周2节开课,完成必修模块课程的学习。
三、高三年级说明:1、文科基础/理科基础每周5~8课时。
有多种模式,可结合实际灵活安排。
推荐模式:上学期“5×1”、“6×1”或“2×2 + 4×1”,下学期“5+3”或“6+2”。
政治必修模块多,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加复习课时。
2、根据学校实际,可在不同时段有侧重地加强某些学科。
2、校本课程开设情况2005年高一年级校本课程安排表2006年校本课程安排表2007年高一年级校本课程安排表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我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两有两强两突出”的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强,学习能力和个性特长突出的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富有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1、近期: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方法,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模式。
2、中期:探索并建立新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3、远期: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挖掘课程资源的能力,建立课程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促进学校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能力的提高,形成有特色的课程结构。
三、课程发展的措施(一)建立指导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将课程建设纳入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X畴,课程方案、计划的制订,由学校的两个组织机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和“课程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
课程的开发、实施由教导处负责。
(二)明确各种课程设置的目标指向。
普通高中必修课是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学生必须修习。
教师们首先要以必修课堂为体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的主阵地;教师通过必修课的讲授,要使学生在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达到相应的较高的水平。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为拓宽和增强学生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而开设的。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的“亮点”之一,选修课的设置和讲授,几乎占了高中教学时数的一半。
教师们要从满足学生拓宽知识领域,引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积极推动课改进行等几个方面,开设、上好选修一、选修二课程。
(三)强化教师主动开发课程的意识。
一是全员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和理论,了解课改对教师开发课程的要求;二是,出于体现学校“实验性,创新性,示X性”办学特色的需要,教师们有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三是,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们有必要主动开发课程。
(四)重点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
凭着多年积淀下来的课程开发成果,我校具备开发多样化课程的硬件、软件资源。
借新课改之机,近期要把前两年就已开发的几个课程进行清点、审校、修订。
这些校本课程是《心理辅导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青少年团校课程》、《青年党校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
(五)提供课程开发应用所需的资源。
全员参与、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本身就是课程开发的最大的资源。
具体的,学校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提供课程开发所需的资源。
硬件方面包括:课程开设所需的教师、课室、专用室、网络设备、资金等;软件包括:学校对课改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教师的认识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校对课程建设过程的指导与监控。
(六)建立新课程实施的“全员管理”制度。
班主任、任课老师全员参与管理,有序地组织教学和有效地指导学生。
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德育管理,开展教育活动,辅之以教学班组织教学,建立“导师制”和“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制度。
教导处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常规管理、学业成绩管理等工作。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团委、学生会在德育管理中的作用,突出我校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的优势,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社团组织,使100%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从而大大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七)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
对学生进行新课程的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引发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上好必修课,打好基础,并提供具体的选课手册,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地选课,制订三年的高中学习计划。
与此同时,赋予家长委员会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职能作用,认真咨询和听取家长的意见,探索建立社区、家长、社会力量有效参与课改的新机制,使学校、社区、家长在课改中形成合力。
(八)及时交流和总结课程建设经验。
课程的开设,绝大部分属于实验、探索性质,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作为编写教材的主体,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反馈,主动总结和修正。
学校要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相应的座谈会,听取、交流课程实施中的优与劣、长和短。
必要时,学校要指定某些科目,将相关的课程作为校级或以上的课题研究的项目,作重点指导、跟踪。
四、课程的保障、检验与评估(一)加强有关组织机构建设。
成立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和“课程委员会”,由它们负责指导、审定全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细则,并由教导处带领学科组对课程实施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
(二)引导教师切实转变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忽视基础性;在教学设计上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关注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并遵循以下10项教学基本原则:①良好的班级气氛②丰富的学习机会③妥善的课程安排④明确的学习重点⑤扎实的学习内容⑥智慧的教学对话⑦充分的练习应用⑧学习策略的教导⑨协同合作的学习⑩教师的适度期望。
(三)深入开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创新式教学模式下的发展性评价研究实验。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深层次地开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学业成就评价研究”,探索和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之相适应,制订了《XX市第四十七中学学分认定办法》,制定了全新的《XX市第四十七中学学生评价手册》,并尝试在发展性评价理念下的校内考试改革、学生学习情感和态度的评价研究(学科评语)、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研究(成长记录袋、研究性学习手册)、学生各种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的评价研究(能力考试、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的评价研究、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研究(小论文、科技制作、手抄报、电子课件、网页、音像制品、艺术作品、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多层面的实验。
(四)加强课程的检测工作。
必修课每一模块的检测每一学段进行1次,校本选修则每两个学段检测1次。
要求检测的方式应体现学科新课标的精神,对学生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考查模式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五)建立与模块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每个学段学习结束后,学术性学科由学校统一命题、集体阅卷,通过学段考试考查学生学业水平,并检测教师教学质量,学校参照其它指标,建立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六)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
其主要职责是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对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
根据教学评价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问卷项目和内容,每月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
建立正常有序的听课制度,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指导教师教学。
学校多渠道、全方位地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全程监测、评价与奖励。
(七)成立班级工作指导委员会。
对班主任进行指导评估和检查,广泛了解班级工作情况,深入班级生活,收集合理化建议,解决疑难问题。
定期开展班级教育小组活动,负责对班主任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
加强教学班级管理,任课教师全面负责教学班的管理,教学班与行政班一样健全班级管理组织,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八)完善学分认定工作与学生成长记录的过程管理。
任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详细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在学段考试结束后,实事求是地给定学分。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等情况如实填写成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