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哲学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cfdea7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1.png)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拉康是20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被誉为精神分析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对于后来的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语言建构主义”的观点。
在拉康看来,语言不仅仅是表达信息的工具,更是构建现实认知的重要手段。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规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和行为。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自我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是人格的核心。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自我始终处于与大我和本我之间的关系中,它既承载着个体的现实身份,又影响着个体对于内在欲望的把握。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中,关于象征秩序的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象征秩序指的是符号的运用方式和规律,是语言建构主义的确切体现。
在象征秩序的运作中,符号不仅是简单的代表物,更是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解读和认知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征秩序是个体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的基础。
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对于文化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拉康的理论中,文化不再是简单的生产物或者物质的积累,它是一种现实构建和认知方式的演化。
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系统,是社会认知结构的核心,也是我们对于现实感知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这种对于文化重要性的强调,使得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虽然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不是政治性的,但是它对于现代的主体和社会的分析和思考具有重要启示。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对于文化认知的挑战,推动了人类意识的深入和进步,同时也暴露了人性深处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拉康的理论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对于我们推进人类文明的正义和公正,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体来说,拉康的精神分析哲学研究既是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一次重大更新,也是对于文化和人文学科的深入思考与挑战。
在此弘扬拉康的思想,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究文化与象征的演进,更加深入的理解主体和社会之间的那份微妙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精神分析与哲学
![精神分析与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2bb3eb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d.png)
精神分析与哲学精神分析和哲学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而哲学是对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探索。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析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彼此的影响。
一、精神分析对哲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理论方面。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对于哲学家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
他提出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挑战了传统哲学中对于人类意识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意识的控制。
这一观点对于哲学家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使他们重新思考人类自我意识的本质和来源。
此外,精神分析还对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产生了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了人类的欲望和冲动对于行为的影响,这与传统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对立。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冲动是无法完全被控制的,因此道德规范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这一观点对于伦理学家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使他们重新思考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二、哲学对精神分析的影响哲学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例如,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包含了对于人类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思考,这些都是哲学中的重要议题。
哲学家们对于人类自由意志的讨论和思考,为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和启示。
此外,哲学还对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产生了影响。
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潜意识进行解读和分析来实现的。
这种方法受到了哲学中对于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探索的影响。
哲学家们对于人类思维和意识的研究,为精神分析提供了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三、精神分析与哲学的互补关系尽管精神分析和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互补的。
精神分析提供了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入理解,而哲学则提供了对于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探索。
精神分析通过对个体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现代哲学中的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现代哲学中的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d8c9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4.png)
现代哲学中的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精神分析是一种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法,它试图揭示潜意识的力量以及潜意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它在现代哲学中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无意识的驱动力的支配。
他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心灵中存在着无意识的欲望、冲突和情感。
这些无意识的力量可以通过分析梦境、自由联想和心理病理学等方法来揭示。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人格结构模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着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自我则是个体意识和现实之间的中介,超我则是内化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这种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在现代哲学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灵活动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主义观点,认为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的支配,而不仅仅是理性的结果。
这一观点对于解释人类行为中的冲动、欲望和情感起到了关键作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对于理解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概念和方法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心理问题。
此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还对于解释文化和社会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他提出了文化的无意识和社会的无意识概念,认为文化和社会规范是无意识力量的表现。
他的理论揭示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这对于理解社会现象的动力学过程以及文化的形成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他的理论过于依赖个案研究和临床实践,缺乏科学性和可验证性。
此外,他的理论也受到了性别偏见和文化偏见的批评,认为他的观点对于女性和非西方文化的解释存在问题。
这些批评促使了后续学者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ae605d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6.png)
• 个体潜意识: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
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 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 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 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 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著名的“冰山理论”:
•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 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 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 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 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 为止。
现代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 一、发展 • 二、主要人物及其观点 • 三、意义与影响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奥 地利,由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开创。严格意义上 来说,精神分析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文化 以及科技进步的综合成果。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渊源 (二)哲学渊源 (三)自然科学渊源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 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
• 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 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 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 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 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集体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其创始人A·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 为都是处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是意动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学生。 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 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 意识内我领域。 在作为布伦塔诺门生的三年里,弗洛伊德吸收了有关意向性,能动性,以及行为与动机原理的有关观念。 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 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 象。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 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 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卡尔·荣格 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 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意义与影响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d9c0db8bd63186bcebbc3e.png)
精神分析是什么自我防御机制反移情移情1、移情: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是如何形成人格,以及早年关系形成的人格对他成年后的影响。
2、反移情: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另一个人教会的。
3、自我防御机制(阻抗):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
精分的理论研究的是人性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角度定义一个人为什么活着每天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力比多的满足攻击驱力的满足经典精神分析现代精神分析分水岭克莱因现代客体关系理论人活着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力比多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的感觉能够引起人类产生愉悦感的体验,都与性驱力有关。
攻击驱力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泛指竞争、追求卓越、自我攻击、破坏他人、破坏社会…力比多和攻击的指向是关系精神分析可以是一门育儿学人格鉴赏学精神分析特点决定论的哲学观点因果关系:移情、强迫性重复把意识分成不同层面早年的经历,尤其是早年的客体关系,则决定了一个人核心的人格前意识稍微觉察能意识的东西潜意识由早年关系决定佛教不自觉=潜意识核心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6岁是分水岭人的核心人格形成大脑基本成熟克莱因和科胡特核心人格是在语言期(两岁之前)确定克莱因出生后的4-6个月完成心理整合如果人性是一辆汽车,这个汽车的原始动力只有两个:力比多(性驱力)和攻击驱力。
而这辆车有四个着地的轮子: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
其中前两个是”驱动轮”)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自闭状态:从出生到出生一个月。
婴儿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睡眠,处于原始虚幻的无指向状态。
是原始的自恋状态,基本没有客体指向如果个体在下一阶段发展受阻,不曾和母亲或其他个体形成共生圈,从而导致病理性的自闭,临床所见孤独症患者早年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健康的核心人格以后的阶段出现重大心理创伤,会退行到早年三类人精神病人格障碍(前俄狄浦斯期出问题)神经症(神经质性冲突)俄狄浦斯冲突生与死男与女成功与惩罚主要研究对成功的渴望和成功之后的可能的惩罚的恐惧和陌生人打交道困难找话题等同于防御安全感即攻击性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是潜意识对他人有敌意,把攻击性投射成环境对他的威胁自卑:把应该朝向别人的攻击性朝向了自己成长的过程是把力比多和攻击性象征化和向外化的过程象征化是指不是用原始的手段满足它父母对孩子的唠叨是力比多的表达停留在口欲期游戏成瘾者保护孩子被父母攻击过度避难。
精神分析是什么
![精神分析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617b823e5a8102d276a22f2f.png)
精神分析是什么
1、三句话讲清精神分析:
早年关系;移情和反移情;阻抗。
2、精神分析简要发展史:谈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初学者,最大贡献是——性的驱
力和攻击驱力是人心理的燃料。
任何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此两方面。
弗洛伊德的内驱力使其更像生物学家。
克莱茵客体关系理论是个分水岭,将精神分析彻底转向心理学。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是为力比多和攻击性而活着。
客观关系理论——
整合:从生物角度运用弗洛伊德理论,从社会性角度来说运用关系来解释。
整体的角度,而非上下从属关系。
弗洛伊德、克莱茵、马克思(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角度)
弗洛姆试图整合弗洛伊德与马克思。
对人性的理解:父母亲如何跟孩子交往使孩子健康。
我们面对心理病人知道如何帮助他。
精神分析是育儿学。
人格鉴赏学——看玉,需要经验、学习,而了解人性同样是极其艰难的事情。
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人性。
3、精神分析的特点:
第一,决定论的哲学思想——小时候的经历决定现在的状态。
移情、强迫性重复就是决定论的体现。
第二个特点: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区别。
佛教的“不自觉”即潜意识。
潜意识是由早年的关系(经历)决定的。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者之间是相互连续体。
潜意识:不需要意识控制,自己还会骑自行车。
熟能生巧——反复做事情就进入到潜意识层次。
跟领导与权威的关系:亲近——用拍马屁的方式亲近,用攻击的方式亲近。
用跟父亲的关系来解释自己跟领导的关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ded27327284b73f3425003.png)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 1856年至1939年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简介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弗莱堡,1939年9月23日卒 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 床治疗工作。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 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 分析学说,认为精神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他思考 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探讨问题 中,往往引述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揭示 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著有《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引论》、 《性学三论》、 《图腾和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 学》、《自我与本我》等。
精神分析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扩展和应用属于哲学范畴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来源古希腊柏拉图的爱的本能回忆说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变态心理学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特征弗洛伊德曾指出他所做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了揭开斯芬克斯之谜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非理性作用
冰山理论
人的全部精神生活, 如同一座漂浮于海上 的冰山,意识世界只 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 的山尖,它在全部精 神世界中只占一小部 分,而无意识世界则 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 的山体。
无意识向意识转变的机制和途径
情感和记忆等抑制在无意识之中。 转移:无意识的本能并不会因为被压抑而消失,反 而力量会变得更强大,渗透力更强,它或者顺利进入 意识领域,或者在某种条件下通过伪装意识领域,这 就是转移。 所认可或赞许的目标、对象方面去,这就是升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神分析学、浪漫主义自然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思想
![精神分析学、浪漫主义自然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968eb1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e.png)
精神分析学、浪漫主义自然哲学和德国唯心主义思想无意识:先验的起源,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精神分析元心理学第三节i.我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在这几个层面上,对精神分析起着构成性的作用:后康德主义的最初阶段,提供了主体是由不完全的自身反思构成的这一基本概念形象;主体作为根植于自然并表现自然的普遍概念,在浪漫主义、后康德唯心主义的自然哲学思潮中得到发展;关于人类动机的内容与特征的具体的思辨性主张,由叔本华提出并通过尼采进一步发展。
但我们也应该审视一下那些被抛弃的东西,弗洛伊德与他的唯心主义先驱们最明显、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把无意识还原为一种纯粹的心理现象,而没有形而上学的意义——这是19世纪对自然界进行自然化(naturalisation)的结果,对自然秩序的结构逐渐形成了更为严谨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科学心理学计划”体现了这种胜利。
在这一节中,我将论证精神分析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保证的放弃有着重要后果,这些后果表现在精神分析理论面临的概念问题上。
ii.问题的核心是由萨特确定的,我们可以认为他代表了唯心主义的立场,并阐明了其关注的问题。
通过区分“本我(Id)”和“自我”,弗洛伊德将心理整体一分为二。
我是自我,但不是本我,我对我自己无意识的心理没有优越地位。
我是我自己的心理现象,因为我把它们建立在它们的意识现实上......但我不是那些心理事实,因为我被动地接受它们,并且不得不对它们的起源和真正意义作出假设......我只有通过他者的中介才能认识自己,这意味着我与我的本我有所关联,并站在他者的位置上50。
萨特认为这种概念状态是矛盾的,在他对弗洛伊德关于负责压抑的审查机制的假说的著名批判中,即阻抗及其他推定的与意识(Cs)和无意识(Ucs)的交互作用,他继续认为,精神分析的解释要么是矛盾的,要么是空洞的。
萨特的核心论点是,弗洛伊德一方面宣称本我,或者说无意识,被完全地概念化为非我,另一方面又必须将其视为具有规定我之状态(I-hood)的所有特性。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027c83c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4.png)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Transmission)是一门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学流派。
它继承了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并在精神分析学派创立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具有鲜明的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立场,分析方法强调潜意识。
在其理论中,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森塔尔、艾宾浩斯、弗洛伊德等。
在该学派的研究中,精神分析学派从一个孤立、非理性、不完整的阶段发展到一个完整而理性的阶段。
在其发展过程内,曾出现过对人格进行初步研究(1970~1989)、心理学家研究其形成机理(1989~1990)及对其发展阶段进行过一些研究(1990~1999)等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
一、罗森塔尔罗森塔尔在童年时期受到母亲影响,后进入心理学院学习,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于1927年回到了美国,并在美国创立了"罗森塔尔学派"(Lazard& Sintorium),以弗洛伊德为代表。
罗森塔尔于1927年11月15日在洛杉矶被当时美国第一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暗杀。
后来,他曾担任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并于1948年3月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48年10月12日因病逝世,享年60岁,死后被追认为美国独立战争英雄,并被葬于芝加哥烈士陵园里。
美国著名人物爱德华·诺顿夫人曾说:"我最敬佩的人是罗森塔尔教授。
"罗森塔尔曾写过一本回忆录《罗森塔尔传略》,但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被禁止出版。
1978年12月2日罗森塔尔逝世;美国心理学会于198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成立罗森塔尔基金会来纪念罗森塔尔先生诞辰100周年。
1、精神分析学1928年,精神分析学被美国政府正式接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美国人所承认。
精神分析学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他在解释和治疗精神病方面有自己的观点,其思想最鲜明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即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第三个人格"(Mystery Life),其理论为"三段论"。
东方电影美学下的精神分析与生命哲学——以电影《情书》为例
![东方电影美学下的精神分析与生命哲学——以电影《情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6f3a47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b.png)
第12卷第20期 Vol.12 No.20 2021年10月 October 2021一、引言影片《情书》通过螺旋式的叙事方式,以渡边博子寄往天堂的书信为叙事线索,以出人意料地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为推动力,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爱情故事。
而主人公在忘我的他恋中寻找自恋的同时,另一边的同名藤井树(女),已然完成了记忆的勾连和对爱情的思考。
二、东方电影美学与精神分析凡德伊的七重奏里提到过两个主题:毁灭一切的时间与拯救一切的记忆。
它们是相互对峙的,这种对峙同样体现于东方电影美学中。
《情书》在东方的美学原则中拥有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它同时包含了东方传统美学中日本古典美学的两大遗传性质:“物哀之美”和“幽玄之美”[1]。
这两种美学意识萌芽于中国,起源与鼎盛于日本,其美学意识的完善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生态氛围与人文背景,并以此在长久历史的沉淀下形成一种具有日本独特美感的艺术形态,至此“物哀之美”与“幽玄之美”便成为贯彻东方传统美学主义的两大标杆[2]。
东方电影美学完整继承了这两种传统美学标杆并于影像中闪耀出了独属于电影艺术的光芒。
“物哀之美”不是单纯的情绪悲哀抑或“悲剧的力量”,它更多陈述于情感之哀与精神之哀的统一,即“物心合一”。
“哀”除了表现悲哀的种种情感之外,还深化了主体的精神联系,与主体的精神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以物化人之心神。
影片《情书》的情感基调与影调都表现了“物哀之美”之人生静默的哀感,即在长久的静默中隐含着物语般的巨大,影片存在许多“静默”——言行的默然,画面的空洞与思想的停滞,在这种长久的静默中发生的原应发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里的青春故事充斥着绝望与断念。
“幽玄之美”在电影美学中则是通过脱离影片表现形式之外的整体来刻画人物精神内在的空寂与深远,如同浮世绘中的“余白”,传统戏剧概念中的“间”,具体到影片中便是格外彰显“余美”的画面风格,景象留美,同时大量运用语言旁白与空间留白来体现精神世界。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https://img.taocdn.com/s3/m/157e1b0ae87101f69e31954c.png)
校者 简 介 : 高峰 强 ( 1 9 6 6 一) , 男, 山东 省 临朐 县 人 , 山东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教 授 、 博 士生 导 师 , 主要 从 事 理 论 心 理 学 、 过程心理学 、 后
中有很 多深 刻 的见解 在很 大程 度 上与 沙利 文 的临 床 观察 结果 一 致_ 3 ] 。正如 沙利 文 自己曾指 出 的那 样, 怀 特海 的过 程 思 想 可 以 为 当代 精 神 治 疗 提 供
一
遵 照 经典力 学 原 理 , 弗 洛 伊 德 强 调个 体 的独
立 性并 且 强调 直接 接触对 于解 释人 类 行为 的必要
( 山东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要 : 从 四个 方 面 探 讨 了精 神 分 析 学 家 沙 利 文 与 哲 学 家 怀 特 海 两 者 的共 通 点 : 一 是 当代 物 理 学 的 洞 见 对 他 们 关 于 人 类 个 体 观点 的影 响 ; 二 是 怀 特 海 与 沙 利 文 所 描 述 的 人 格 发 展 特 点 间 的一 致 性 ; 三 是 二 者 对 于 语 言 的重 要 性 的强 调 ; 四是 怀 特 海 与 沙 利 文 的对 话 的 启 示 以 及 这 些 启 示 对 临 床 咨 询 可 能 产 生 的 裨 益 。 分析表 明 , 怀 特 海 的过 程 哲 学 可 以为 当代 精 神 治 疗 提 供 一 个 协 调 一 致 的理 论 基 础 。 关键词 : 怀特海 ; 机体哲 学 ; 沙利文 ; 人 际理论 ; 共 通 点 中 图分 类 号 : B 0 8 9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3 / j . i s s n . 1 6 7 1 - 6 4 7 7 . 2 0 1 4 . 0 1 . O 0 1
精神分析与哲学--怨恨
![精神分析与哲学--怨恨](https://img.taocdn.com/s3/m/e8743384e53a580216fcfe6a.png)
怨恨是一种人性的心理情感,在现代社会,怨恨活跃于人们的情感领域,规约着现代人的伦理价值观念,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和精神气质,成为向外倾泻精力的无止境活动欲的动机结构,并最终成为社会改革的原动力推动着现供社会精神之形成。
尼采认为,“怨恨发自一些人,他们不能通过采取行动做出直接的反应,而只能以一种想象中的报复得到补偿”,舍勒对怨恨的界定更为明确,“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
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这种自我毒害的后果是产生出某些持久的情态,形成确定样式的价值错觉和与此错觉相应的价值判断。
”怨恨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反应,在产生这种情绪前,怨恨者必须曾经遭受过他人的伤害,由于自身的“无能”或“软弱”感,对他们的所受的伤害无法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击,必须隐忍以伺机报复,这种情感经报复、恼恨、嫉恨、厌恶等情感积累转化上升为怨恨。
究其本质,怨恨心态是一种生存性伦理的情绪,涉及生存性的伤害、生存性的隐忍和生存性的无能感,反映的是一种特殊样式的人之共在关系。
怨恨是一种心灵毒素,它使人心智弱化,情绪波动,精神压抑,严重的可以使人钻进怨恨的牛角尖,心理异常,行为反常,丧失理智。
这时,当一个人不采取行动时,使自己的心灵受煎熬,寝食难安,精神世界被黑暗笼罩,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如何解心头之怨,除心头之恨。
人的精神要是总在这么个小圈子里打转,那么他的理智的大堤终究是要溃决的。
如果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行动,那么就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严重的伤害。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7e497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d.png)
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共通点【摘要】在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与哲学家怀特海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共通点。
他们都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
他们都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两位学者都赞同心理建构的观点,主张个体的心理状态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构建而成的。
而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情感和意识的探讨上,两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沙利文与怀特海在对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中有着诸多共通点,他们的理论观点相辅相成,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状态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哲学家怀特海、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心理建构、自我、他人、情感、意识、共通点。
1. 引言1.1 概述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和哲学家怀特海都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在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两人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些重要观念上有着共同点。
本文将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心理建构的观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情感和意识的探讨等方面分析沙利文和怀特海之间的共通之处。
他们的思想不仅为当代心理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的研究和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对于人类心理和社会的认识,进而探讨人类的自我认知、情感体验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重要议题。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详细阐述沙利文和怀特海在这些方面的共同之处,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2. 正文2.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精神分析学家沙利文和哲学家怀特海的理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相辅相成的。
沙利文认为,人的个体发展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们在家庭、社会和社交圈中的互动,能够塑造我们的人格和行为模式。
沙利文强调人际关系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并认为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
精神分析学与人类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精神分析学与人类心理学的哲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545ea53e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03.png)
精神分析学与人类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在人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精神分析学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它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思想和其他哲学家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析学与人类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精神分析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疾病是由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所驱动的。
他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
这个理论与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有关,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只能通过经验和理性来理解世界。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无意识是我们无法直接触及的,只能通过分析梦境、自由联想和暗示等方法来揭示。
其次,精神分析学的哲学基础还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关。
尼采认为人类的欲望和冲动是人类行为的动力,他提出了超人理论,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这个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的自由联想和解放潜意识的方法相呼应。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类的无意识是被压抑和受限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解放无意识,个体才能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此外,精神分析学的哲学基础还与存在主义哲学有关。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认为人类是自主的,可以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创造意义和价值。
精神分析学也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选择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疾病是由个体的冲突和欲望所驱动的,只有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最后,精神分析学的哲学基础还与现代认知科学有关。
现代认知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由大脑的神经网络所驱动的。
精神分析学也研究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但它更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无意识的力量。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是受到无意识的影响的,只有通过分析和解放无意识,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学与人类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尼采的超人理论、存在主义哲学和现代认知科学。
萨特的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关系如何?
![萨特的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关系如何?](https://img.taocdn.com/s3/m/fbea4c6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0.png)
萨特的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关系如何?一、萨特的哲学对精神分析学的否定萨特是法国现象学派哲学家和作家,他对精神分析学持否定的态度。
首先,萨特认为精神分析学太过依赖于个人内心的深层意识,将人的行为解释为潜意识的产物,忽视了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
其次,萨特指出精神分析学过于强调个体的内心冲突和欲望的解释,而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最后,萨特认为精神分析学过于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而忽视了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作用。
二、萨特的哲学对精神分析学的批判萨特基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对精神分析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指出精神分析学强调人的欲望和内心冲突,认为人的行为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而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和选择的能力。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他们通过自主选择来定义自己的本质和价值。
而精神分析学则将人定位为被冲突和欲望所驱使的被动存在。
三、精神分析学对萨特哲学的启发与辩证尽管萨特对精神分析学持否定的态度,但精神分析学仍对他的哲学有所启发。
首先,精神分析学认为无意识是人行为背后的动态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这与萨特的观点相通,他认为人会在无意识的压力下成为被冲突和欲望所支配的存在。
其次,精神分析学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帮助个体解决内心冲突和心理困扰。
这与萨特的哲学观点相比,可以作为选择与决定的参考。
四、萨特哲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对话和争论尽管萨特对精神分析学持批判态度,但这并不妨碍他与精神分析学家展开对话和争论。
特别是在存在主义流派中,萨特的思想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话。
他们就人的自主性、内心冲突、意义与存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执己见。
这种对话和争论不仅促进了两种学科的发展,也丰富了人类对心理学和哲学的理解。
总结:萨特的哲学与精神分析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论,但互相之间也有启发和借鉴之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精神分析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而精神分析学则为萨特的哲学观点提供了一些实践和治疗层面的参考。
哲学中的精神分析学导向
![哲学中的精神分析学导向](https://img.taocdn.com/s3/m/127b11e3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6.png)
哲学中的精神分析学导向在哲学领域中,精神分析学导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它是一个从精神层面诠释问题、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的学说,常常被视为一种哲学实践。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哲学中的精神分析学导向。
精神分析学导向与形而上学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精神分析学导向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本原。
而精神分析学导向则主要关注于人的精神层面和内部体验。
精神分析学导向倡导通过让个体自己去深入探究其内部而发现真理,而不是以自然科学的手段去研究外界客观实在。
这与形而上学中的本体论观点有所不同,因为形而上学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和本原,而并没有将个体自身的体验放在首位。
精神分析学导向与认识论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精神分析学导向与认识论之间的关系。
认识论是哲学中研究人类知识生产过程的一门学科。
而精神分析学导向则主要关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问题和经验,通过深入探索个体内心的深处来发现真理。
精神分析学导向认为,个体的经验和体验对真理的发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认识论则强调了理性思考、科学实验等客观的方式去获取真理。
这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导向有很大的区别。
精神分析学导向与伦理学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精神分析学导向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
伦理学是哲学中研究道德问题和价值观的一门学科。
而精神分析学导向则强调对个体内心深处的探究。
这两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人类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往往是来源于他们的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情感。
精神分析学导向主张通过深入探讨和理解个人的内心深处,从而发现和塑造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是伦理学所研究的重要内容。
总结精神分析学导向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其主张个体通过深入探究自身的内心深处来发现真理,而非通过科学实验或那些追求客观实在的方式。
这种观点与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之间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解决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
精神分析临床的基本哲学观上饶深蓝心理
![精神分析临床的基本哲学观上饶深蓝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5c89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8.png)
精神分析临床的基本哲学观上饶深蓝心理精神分析临床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发展而来。
精神分析临床的基本哲学观是上饶深蓝心理的核心理念,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的内在冲突、无意识的力量以及心理解决的过程。
一、人的内在冲突精神分析临床的基本哲学观认为,人类行为背后存在着内在的冲突。
这些冲突源于个体对潜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的不可察觉的驱动力的抗拒。
个体内在的冲突可能来自于童年的经历,包括早期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这些内在冲突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如焦虑、抑郁、依赖和冲动等。
精神分析临床师通过发现和解决这些内在冲突,帮助个体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整合。
二、无意识的力量精神分析临床的基本哲学观强调无意识力量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无意识是个体无法意识到或控制的心理过程,它是潜藏于个体经验背后的力量。
无意识的力量可以通过梦境、心理防御机制和自由联想等手段被揭示出来。
精神分析临床师通过探索个体的无意识,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内在的冲突、欲望和动机。
三、心理解决的过程精神分析临床的基本哲学观认为,解决内在冲突的过程是个体在治疗中的关键。
这个过程由个体与治疗师建立起的特殊的治疗关系所推动。
在治疗中,个体会逐渐发展起觉察内在冲突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通过对内在冲突的深入了解和处理,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和增强其心理成熟度。
总结上饶深蓝心理是精神分析临床的基本哲学观,它强调了内在冲突、无意识的力量和心理解决的过程在个体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临床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个体认识和理解内在的冲突,并通过治疗过程中的探索和处理,实现个体心理的平衡和整合。
通过精神分析临床,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并提升自身的心理成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西方哲学发展史角度,阐析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答: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即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或者是关于求真的科学。
希腊人是追求一种明确的形式,一种清明的眼界;基督教是追求一种更深邃的,深邃而含混的精神体验现在我们可以初略的把哲学家的特点归纳一下:第一、他们是追求真理的人,这个“真理”虽然我们没加定义,但是和一般的所谓成为“真人”或“圣人”还是不太一样的。
第二,他们是为自己的结论提供论证的人,而不是完全靠直觉。
第三、这又回到第一点,他们是以真理为最后目的,他们能够为论证所说服,坚持被论证的结论,而不是坚持一开始的立场。
笛卡儿的光学、物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数学、力学也都是哲学。
而近代科学哲学与古代科学哲学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近代的许多技术手段更加发达。
当然在这方面,现代有很多研究正慢慢推翻一些以前的结论。
科学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一开始是所谓自然科学的成熟,然后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成熟,后者一般认为是在19、20世纪之交完成的。
我只想指出一个结论,即现代科学哲学与古代科学哲学有非常根本的区别,我们可以把古代的科学也叫做哲学,因为只有到了近代,真正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才产生出来。
数学是不包含感性理解的。
而古代科学之寻求真理,最后是要寻求一个可以被理解的世界。
因此虽然希腊人的数学是那样的出色,可以说其他文明发展一两千年都没有达到那种高度,但是他们在解释世界的时候并不使用数学。
有些科学史家认为这是希腊人的一个失误。
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理解希腊人为什么要解释世界。
希腊人是要把世界变成一个在感性上可被理解的东西。
数学是不包括感性的认知,要想让普通人读懂,就必须少用数学,这是科普书的特点。
在古代,物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其哲学的组成部分)。
近代科学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能作出远比古代科学正确的预言,但这是以使用技术性手段为前提,它并不是直接可理解的。
因此近代科学的科学性或真理性不再是由可理解性来保证,而是由可预测性来保证。
其结果是,当我们与古代相比,在某种意义上更加掌握了世界结构的同时,差不多是失去了对世界的综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