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集训14记叙文阅读B卷39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议论文阅读(B卷)【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回答1——5题。
(12分)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3)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
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
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
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4讲记叙文阅读复习习题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4讲记叙文阅读复习习题专题例析一一、(2017·河池)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朱成玉①我12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
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里精神恍惚。
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地用她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
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
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
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
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
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记叙文阅读家之脉陈忠实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
”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
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
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
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
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
”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
”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
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
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
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
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
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
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
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
中考语文专项辅导训练:诗词阅读(B卷)【含答案解析】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共4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⑵“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2分)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明月别枝..惊鹊:②路转溪头忽见.:(2)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
(5分)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安九日诗【隋】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3分)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⑴诗中“”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分)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2分)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4记叙文阅读考点指导(二)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我的碗里便漂着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 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罩着整个小院, 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 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 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选自《意林》,有改动)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1.(真题 T29 改编)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 果。 (1)“锉子”这个词刺 .痛 .了我。 (2)奶奶嗔 .怪 .:“这孩子,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 钱干什么?”
【思路点拨】 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其次,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在此处的特殊 意思。“刺痛”这里是当“我”看到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时,为奶奶的苍老和辛劳而难过痛 心的意思。“嗔怪”这里是当“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 大的金戒指时,奶奶心里是高兴的,嘴上却说着怪“我”的话的情态。最后,结合作者的 情感、态度等写出表达效果即可。
2.句子的赏析。 (1)了解赏析句子的特点。包括句子含义、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 词性等。 (2)确定最佳赏析角度。首选句式、表达方式,然后再从修辞和句子所处的位置(开 头、结尾、段首、段尾)入手看其表达的作用,如中心句、主旨句等。若无以上两点,则 考虑其他赏析角度。 (3)结合具体语境,指出这个句子在此的特定作用。
句段作用
3.(真题 T30)通读全文,分析画横线 B 处在文中的作 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思路点拨】 首先,画线句子出现在文章结尾,可知结构上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而且与文题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其次,内容上,点明了中心,“一生难忘”“一 生的温暖”“握得久一点”等词句都表达了“我”对奶奶感激及祝福的深厚情感。
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记叙文阅读专练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记叙文阅读(A卷)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15分)小巷深处(节选)林莉①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
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②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
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
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
有人向她问起我,A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③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④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
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B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
“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
”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⑤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和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
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⑥母亲果然遵守诺言。
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
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
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勤的招呼声。
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人教版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十岁的父亲蔡怡①“爸爸,您几岁啦?”我问。
听到我喊他一声爸爸,他面有难色地望了我一眼,好像对我这叫了他五十多年的称呼无法接受。
但一向温文、有修养的他犹豫了好一会儿,用疏远又客气的态度回答:“二十岁吧!”【甲】②他说的时候,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不,我应该说他脸上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
那是三岁小娃娃那样的纯净的笑。
③“您是做爸爸的哟,怎么才二十岁?”我一面提醒他,一面拿镜子给他,要他看清楚镜中的老人。
④“瞧,您一头闪着银光的白发,不是二十岁吧?”我给他第二个提示,再次试探他的记忆。
⑤趁着父亲专心地望着镜子,我也在一旁细细地打量他。
他穿件浅绿色短袖衬衫,洗得泛白了。
本来我想帮他换上丈夫出差回来为他刚买的新衣,他却一直拒绝,直说没钱也不能穿别人的衣服。
⑥他总担心没钱,不知这是老年人的通病,还是失智老人独有的忧愁。
向他出示写着他大名的存折,并大声念出折子里的存款数额,是我每天的功课,但都无济于事。
每隔十分钟,他就要出门找教书的工作赚钱。
他一面说,还一面摸上衣口袋,于是我赶紧在他的口袋里放上几百块钱,然而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⑦父亲的焦躁让我心疼,不停地解说也很累人。
雇用的外籍看护担心我不在家的时候,中文不流利的她无法应付父亲,更担心父亲因急着找工作而趁人不备溜出大门。
他曾经很神奇地打开四道不同的锁,搭电梯下到一楼,所幸被已经打过招呼的警卫拦了下来。
⑧后来我为解决父亲的“工作狂”心态想出一条妙计。
我用他的口吻在一个纸板上大大地写着:“我,蔡某某,已经教了四十多年的书,现在领退休金在家养老,还有儿女奉养,生活无忧无虑,不需要再去工作赚钱了。
”⑨没事时,我就请他翻来覆去地大声朗读这些话。
每读一遍,他紧绷的神经就会松弛一些,脸上浮现出笑容。
但读完立刻忘记,所幸,他会自动重读一遍纸板上的好消息,每天读成千上万遍也不厌倦。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说明文阅读(B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说明文阅读(B卷)【含答案解析】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8题。
(12分)希腊时间xx年3月24日12时25分,最高女祭司.希腊女演员玛利亚·娜芙普利都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前,用凹面镜聚焦太阳光点燃奥运圣火。
自此直至8月8日,祥云火炬将在世界各地传递。
祥云火炬的外表设计引万众瞩目,却很少有人知道这火炬要经受狂风暴雨.低压缺氧.跌落冲击等重重考验,在它身上凝聚了众多的科技因素。
航天芯,也就是火炬的燃烧系统,包括燃料供应系统(燃料瓶.稳压装置和回热装置)和燃烧器两大部分。
燃料供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是燃料瓶和稳压装置,燃料瓶非常耐压(达14兆帕),一瓶燃料需要保证燃烧15分钟以上。
为了既能保证和火炬外壳的匹配,又能满足燃烧时间,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细又长。
火炬燃料用的是99%以上纯度的丙烷。
采用丙烷燃料是为了能在火炬传递路线范围内,满足环境温度的要求;再者,丙烷燃烧后火焰是橙色,具有较好的可视性。
火炬的燃烧需要稳定的流量,稳压装置能提供稳定压力.稳定流量的燃料。
将火炬开关设计到稳压装置上,还能少了一个零件。
稳压装置共有三个功能:第一是减压;第二是稳压;第三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况下,还能确保火炬继续燃烧,不会发生危险。
为了延长燃烧时间,火炬还设计了回热装置。
燃料出来后不是直接进燃烧室,而是通过回热系统给燃料瓶进行加热,减缓温度降低的速度,满足燃烧时间。
回热管保留热量,让管内的气体温度也升高,利于燃烧。
双火焰是燃烧器的一个核心设计。
燃料经过回热之后,分两路,一路进入预燃室,一路进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进行分配。
预燃室中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再燃烧,掺混得比较好,火焰温度比较高,形状短,是蓝色的。
而主燃室的燃料没有经过预混,燃料喷出后和空气混合,先扩散再燃烧,火焰温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于25厘米。
预燃室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火源,保证它始终不灭,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灭,它会马上把主火焰点燃。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山流水(1)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2)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3)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4)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5)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6)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真不该来。
(7)山,并没请谁来!(8)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9)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10)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困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11)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专题39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39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考点概述]考查文章情节是文学作品阅读考查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设问方式]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理清情感变化过程。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4)如果连提示性的语句都没有,文章又比较难懂,那就找出或概括出每段的中心句,然后筛选、归纳信息,梳理出文章的思路。
3.组织语言表达。
2024-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讲练 记叙文阅读理解之环境考点(原卷版+解析版)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事件发生的场所。
描写自然环境可以渲染、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提供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而且对人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作品的主题富有时代感。
社会环境的描写,一般以两种方式展开:一是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色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秉性气质和志趣爱好。
在小说阅读中要特别注意环境与环境之间环境与情节之间、环境与人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环境的考法目前较为多样,常见的是环境作用、跟环境有关的环境词赏析、环境描写语句赏析等。
【常见问法】1. 文章对……的环境进行描写,有何作用?2. 请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它的作用。
3. 试简要分析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考点一、环境作用【答题模式】①内容上写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渲染......氛围(必须跟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相一致),为全文奠定了...... 的感情基调;③烘托XX(人物)......心情或衬托XX(人物)......性格(特点);暗示XX(人物)人物命运或者故事的结局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
⑤突出/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情感)或表现了XX(人物)......品质。
知识点巧记:渲主人背节【思路分析】中考选文往往是文质兼美、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叙事性散文或小说等)。
叙事性文学作品经常要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深化主题。
所以,解答环境描写作用的问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北京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风辗转王继颖①春风在群山间蜿蜒。
②我和爱人驾车入山,被春风引至一个山坳里的村子。
依山而建的房屋在公路一侧,公路另一侧是一片田园。
我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小路走进田园。
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
正是午后,村民大概多在家中小憩,时光静谧,视野里,几只喜鹊上下翩飞。
③这片山间田园,地势高低起伏。
走上一个高坡,看见一小块矮灌木枝圈起的长方形园子。
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一堆湿润的泥土旁躺着几十棵白菜。
白菜刚从挖开的坑里取出来,老两口弯腰低头,慢慢剥着压伤的白菜叶子。
园子中间鼓着一小堆新鲜的粪肥。
④“你们从哪来?到谁家的呀?”老妇人看到我们,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腰身,像迎接远客般热情招呼。
⑤“我们离这儿不远,不去谁家,随便转转。
”我嘴上应答着,紧挨园子停下脚步。
⑥老妇人走到园子边,隔着灌木枝和我聊起来。
她身材微胖,蓝底红花的旧棉袄沾着泥土,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饱满的笑容。
清瘦结实的老汉也放下手里的白菜,直起腰身听我们闲聊。
他微笑的脸上波纹起伏,颜色也是黑里透红。
⑦一番闲谈得知,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
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衣食不愁,身体还凑合,只是老妇人血压高,腰疼腿疼,吃药不少花钱。
两位老人觉少,吃过午饭,在家躺不住就出来忙。
白菜运回家,把坑填好,园子里施上肥,就要种春菜了。
⑧“阿姨,您和大叔接着忙,我们再走走。
”我们继续移步前行,老两口挥手目送。
⑨我们返回时老夫妻还在忙碌,剥好的白菜整齐地码在一起。
⑩“你们等会儿,带两棵白菜回去!”老妇人一边招呼,挑出两棵白菜抱在怀里。
⑪“阿姨,我兜里没带钱。
您有手机微信吗?我转账给您。
”⑫“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
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
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
”阿姨说着话走到园子边。
⑬择得干干净净的白菜递出来,我一手接住一棵,沉甸甸的白菜冰凉冰凉的。
微寒的春风轻拂,把一股暖意送进我心里。
专题14:记叙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原卷版)
专题14:记叙文阅读之句子的句段的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一、(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与狼共舞唐俑①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②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
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
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
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
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
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③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
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火焰就跳跃了起来。
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④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请我共享食物。
我只喝了一点奶茶,起身离开火堆。
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⑤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
我问扎西唱的是什么歌。
“在那雪城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A)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
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
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
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⑥“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⑦“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
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⑧“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
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
它肯定饿极了!”⑨“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⑩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
难道就因为我们同为孤独者吗?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集训14记叙文阅读B卷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专项集训:14记叙文阅读(B卷)含答案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18分)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
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
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21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月13日22时12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50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
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4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月14日7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45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月14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3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
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
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
辽宁沈阳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2003—2018)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辽宁沈阳记叙文阅读14篇(2003—2018)碎暖包利民①一个午后,阳光透窗而入,照在一地的书上。
我一边整理着杂乱的书籍,一边随着每一本书的入目而在心里生长着往事。
忽然,便从一本书里落下一张纸条,那是一本十多年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正奇怪它怎么进入到我藏书的行列中。
②那张纸条已经泛黄,是从大笔记本上撕下的一条,蓝色的字迹已经极淡:“老师,我很喜欢听你讲课!”这温暖的字句,一下子撞开..了岁月深处的一扇门。
那个时候,我刚刚到一个小镇的初中当语文老师。
第一堂课讲得紧张无比,很是有些语无伦次,下课的时候,我简直羞愧难当,有一种巨大的挫败感。
这个时候,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递给我。
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在生生不息。
③上大学时,我在学生会的宣传部,有一次在布置一个会场时,我往黑板上写美术体大字。
下面有一些学生在自习,会议快开始前,他们纷纷离开,忽然,一个女同学走到我身边,把一张纸条塞到我手里。
我一看,上面写着:“‘誓言’的‘誓’错了!快改过来!”我一惊,仔细看黑板上的字,一时又惭愧又感动。
④我刚读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一个很年轻的男老师,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了解他,也不怎么怕他。
况且他教我们地理,在他的课上,我们常会有一些小动作。
有一次下午地理课,他在前面板书的时候,我便写了张纸条给前面隔了几排的一个好友:“放学去河边的草地上踢球,多叫几个人!”趁老师转身的时候,我抛了过去,好友接过后,便回抛了一个给我:“你再问问别人,看有多少人去!”于是我又泡制了多张纸条,团成团四处抛飞。
⑤谁知很不巧,向最前排抛去的那个纸团由于用力过猛,竟落在了老师的讲台上。
而恰好老师转过身来,他很好奇地打开纸条看了看,却没说什么,继续讲课。
过了一会儿,他让我们自行把课文默读一遍,记住一些数据。
正低头读着,忽然发现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地把一个纸条放在我桌上,上面写着:“我也去踢球,放学后记得叫上我!”那一瞬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
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阅读(B卷)【含答案解析】
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2.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摘录原文回答)(2分)5.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14:理解文章主旨
14 理解文章主旨【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散文主旨理解。
①文末涂干西说,“爹,孩子错了!”读者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意识到自己之前对父亲的认识有误。
第二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认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行为不对。
第三种看法:这表明涂干西明白了自己原先对生活的理解有偏差。
你更认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1陕西)②联结【批注5】。
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有下面四个专题,本文归入哪个专题最适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2浙江宁波)(1)人生感怀(2)生活雅趣(3)人间生灵(4)旅行印象2.小说主旨理解。
①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九上《范进中举》)②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2021江苏宿迁)③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分层赋分)(2021河南)二、答题方法。
1.散文主旨理解。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
(2)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重点分析。
标题:文章标题不仅表明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物: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句:①抒情句:突出文章中心、深化主题。
②议论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文章的主旨。
③描写句:人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景物描写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能够烘托人物心理情感。
(4)分点梳理概括,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洁性)。
2.小说主旨理解。
①抓标题。
分析标题表明的主要内容和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②抓情节、人物。
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命运的变化能够揭示主旨。
③抓首尾段。
分析开篇的语句,把握文章中心;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
④抓议论、抒情句。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能够揭示作者的情感、观点。
⑤抓段落大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文章各部分,要综合归纳。
⑥抓时代背景。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20篇带答案讲解
记叙文阅读(20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4分)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徐伟军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
墙角处,它红得清纯、干净而又安静。
小小的,饱满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柔韧地颤动几下。
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不求人看到,却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却又生命力非凡地在那平凡世界里盛开。
②这花儿,倒让我想起那个常来我们小区收废品的人。
她娇小、瘦削,五十多岁的样子,声音倒很洪亮,常骑着三轮车来我们小区转悠吆喝。
那天,我把车库里堆放的水果箱、牛奶箱之类杂物一股脑儿往外扔,她说六毛钱一斤,我说你收去吧。
我的本意是你拿走好了,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
女人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等整个身子稳住了,似乎看到她为了平衡屏了一会气,本来不大的眼睛眯得更细了,很快,她响亮地说出“七块八”,紧接着,她又说:“给你八块钱吧!”我忖度了一下,估计钱是一定要给我的,我便说那就七元吧!她迅疾地补了一句:“都已经是七块八了”,似乎觉得把八毛钱省去了很不好意思,又一边说“你人真好”,一边从三轮车的底座下取出钱来。
我接过钱的一刹那,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从心头生起。
手掌上,棱角坚挺的五元纸币和两个锃亮的硬币静躺着,此时传递着我的手温,我显得笨拙极了,不知道该安放何处?③我迟疑的片刻,她又与我聊起我妈。
我妈七十多岁了,隔三岔五要来屋边的一片菜畦里耕种,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她们就聊上了,很熟络的样子,有时,我在书房里,就传来两个女人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腔音,一个是吴越老媪,一个是河南妇人,语言的交流上却一点没有沟壑。
我突然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感觉那么温馨,那么投缘。
她们究竟聊了啥,我没听清,但我听得出,每一次与我妈聊,她都很爽朗开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14 记叙文阅读(B 卷)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
(18 分)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留下的影像,定格他们倒在废墟里的姿势。
也许根本就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
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21 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很平稳,而年轻的女老师,却因为头部和背部骨折,早已停止呼吸。
这一幕,定格在“5·12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人们扒开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废墟时的那一刻。
在地震刹那间摧毁我们的家园后,从城市的碎片下,不止一处,人们看到这种凝固的姿势。
5 月 13 日 22 时 12 分,震后第二天,德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下,年近 50 岁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 4 个学生。
他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深凹下去,但 4 个学生都活了下来。
5 月 14 日 7 时,震后第三天,崇州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当一夜未眠的搜救人员从怀远镇中学垮塌的教学楼下找到吴忠洪的遗体时,这位 45 岁的英语老师背部向上弓曲着,双手撑地,身下是两名已经死去的学生。
5 月 14 日早上,震后第三天,什邡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搜救人员在龙居中心小学的废墟里刨出一个死去的女子,她同样正努力护着 3 个孩子,而她的头已被砸下的重物削去一半。
幸存师生仔细辨认,才认出那是学校最年轻的女老师向丽。
5 月 14 日 10 时,震后第三天,绵阳市看到了这种姿势。
在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48 岁的代课女老师杜正香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 3 个孩子。
汶川县也看到了这种姿势。
当那里的幸存者们徒手搬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他们惊呆了:29 岁的男老师张米亚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
孩子都还.....活着,这位平时爱唱歌的老师却已经离我们而去。
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瞬,尽管不能以影像的形式流传,却足以在人们心间永久驻留。
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定格了他们在这世上的最后一次努力,那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人。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相信没有功利的考量,来不及是非的权衡,而只有人性深处的本真,以及人类心中永不泯灭的爱。
再强大的自然伟力,也摧毁不了它。
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1.文章标题“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有哪两重含义?(4 分)2.揣摩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 分)(1)老师们倒下的姿势,基本上都有“紧紧护住”“死死护着”“死死拉着”这样的动作,请你说说这些加点词的作用。
(2)第 6 段中“他紧抱着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为了救出孩子,救援人员不得不含泪将手臂锯断。
”这句话的加点词体现了救援人员怎样的心情?3.请你说说对第 10 段中“这种爱,足以战胜自然的伟力,为生命支撑起一块的空间,尽管狭小局促,甚至狼狈,但是无比壮美。
”这句话的理解。
(4 分)4.读完全文,请你给文中一位最让你感动的老师或老师群体写一句颁奖词。
(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有一定的文采,不超过 60 字)(4 分)“二、阅读《父爱是金》,回答 5—9 题。
(13 分)父爱是金(1)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是淡淡的,从小学开始到上中学,父亲一直很少过问我的学习,更不用说为了我的学习而忙碌。
中考时,我只考上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流高中,面临着茫茫未知的前途。
像所有的家庭一样,母亲求助于父亲,希望通过关系帮我找一所好一点的学校。
而父亲的回答是:朽木在哪儿都一样。
况且父亲是从不求人的,母亲只有唉声叹气。
那夜,我的心凉到了极点,泪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巾。
我默默地告诉自己:走吧,走吧,这样的家庭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2)不久,我背起行囊,孤身一人远走他乡,继续我的并不光明的求学生涯。
(3)日子很苦,没有希望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朝气。
我在浑浑噩噩中打发着无聊的时光,吸烟、酗酒、打架,以至于不得不要父亲来收拾残局——学校通知父亲来领我回家。
我在一种报复的满足和忐忑不安中等待父亲的到来。
(4)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父亲找到我时,我又被酒精麻醉得差不多了。
他绷着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看着我,似乎我不是他的儿子。
我所有的委屈在一瞬间进发: 你从来就没关心过我,现在你总算满意了吧……”父亲哆嗦着打了我两个耳光,头也不回地推门而去,惶惶中我早已泪满心谷。
(5)回到宿舍,舍友递给我一大包粽子,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带来了我最爱吃的红枣粽子。
未了,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我永生难忘的场面——父亲求校长再给我一次机会,说得涕泪俱下,他最后表态:“给孩子一个月时间,要是不改,我再来把他领回去。
”那晚,粽子在我的枕边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我彻夜未眠,开始认真考虑同父亲的关系。
(6)三天后,父亲托人给我捎来一个包,包里只有一本《傅雷家书》,没有赠语,只是书的第 73 页被折起,上面用红笔写了一段话:“倘使这些话使你听了不愉快,使你觉得我不了解你,那么请你想到上面两个理由而原谅我,原谅我抛不开父母对子女的心。
”(7)不知是那两记耳光打醒了我,还是那诱人的粽子香味唤回了失去的希望。
父亲再也没有被校长“召见”。
(8)第二年八月,我又一次背起行囊远走他乡。
我考上了一所虽不是名牌,但绝对锻炼人的大学。
(9)父亲第一次在我打点行囊的时候看着我,不顾刚被摔坏的腿执意要送我去车站。
一路上,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我跟在他后面,默默地走路。
(10)到了车站,父亲帮我把包放好:“凡事靠自己,轻易莫求人。
”(11)父亲只留给我一句话。
(12)父亲两鬓斑白,已不再年轻。
父亲说这句话时花了好长时间,长得让我感到心痛。
我泪水横流,父亲却转身往回走去。
(13)“爸!”我轻轻地喊了声。
(14)父亲没有回头。
(15)“爸!”我大喊了出来。
(16)我看到了缓缓转过身来的父亲——他已是泪流满面。
(17)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见父亲流泪。
从此以后,我不再哭泣,不管多苦多累,受多大委屈,在父爱的陪伴下,我始终昂首前行。
(18)有人说父爱如山,也有人说父爱似海,而我要说,父爱是金。
(选文有改动)5.第(1)段中“朽木在哪儿都一样”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6.第(3)段写道:“我在一种报复的满足和忐忑不安中等待父亲的到来。
”我”为什么会感到“报复的满足”和“忐忑不安”呢?(3分)7.既然父亲是从不求人的,他为什么又会到校长那里替“我”求情呢?(3分)8.离别之际,“我”泪水横流,父亲却转身离去,对父亲的这个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9.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我”为什么认为“父爱是金”。
(3分)三、阅读下面语段后按要求答题。
第十一位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
因为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最后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
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她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③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
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④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到村外,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于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儿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
………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
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⑤代课教师的脚步停滞了。
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
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
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三十年。
⑥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县教育局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
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⑦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
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
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
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
⑧临走时。
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
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
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是什么归定,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⑨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
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上时,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⑩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本文有改动)10.这篇短文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2分)11.写出女大学生离开小学校这件事的直接原因及最终结果。
(4分)12.文中两次写到孩子们背诵白居易的诗句,这两次背诵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13.段④孩子们齐跪的一幕,可谓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请你调动积累,发挥想像,在划线句基础上,将这一场面描写得更具休。
(50字左右)(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18分)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肖复兴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
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
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
,浓浓的,都搅.....”面那个位子?”我和妻子都惊住了。
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
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
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许多的味道 拌在那土豆汤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