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作业共15页
环境监测风险取样点评估报告

环境监测取样点风险评估报告起草签名日期起草人年月日实施单位负责人年月日报告审核签名日期生产部年月日技术部年月日设备部年月日质量管理部年月日生产副总经理年月日报告批准签名日期技术副总经理(或质量受权人)年月日环境监测取样点风险评估第5页共15页目录1 概述2 风险评估的目的3 取样点设置原则4 质量风险项目情况5 风险评估流程6 QRM小组组织机构与职责7 采取评估方式8 风险分析9 风险评估10 风险控制11 风险沟通12 风险评估结论环境监测风险评估报告 第3页共15页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风险 评价1 概述我公司严格按照2010版GMP 要求对洁净室(区)定期进行相关环境监测,但因环境监测过程中所受影响因素较多,所以通过对制粉工序、收膏间洁净室(区)环境监测房间的选择与取样点设置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风险评估,可以为生产药品避免环境污染提供可靠的依据。
2 风险评估的目的通过对制粉工序及收膏间关键操作间的环境监测取样点进行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对房间内微生物数量进行控制,避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受到环境的污染。
3 取样点设置原则原则房间内受微生物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人员活动最频繁、产尘量最大的区域。
4 质量风险项目情况制粉工序洁净区共有18个房间,其洁净级别为C 级,按照洁净度级别划分为4个关键房间和14个次关键房间。
收膏间洁净区共7个房间,均为D 级,按照洁净度级别划分为2个次关键房间和7个一般房间。
各房间的具体情况见附录一。
5 风险评估流程6 QRM 小组组织机构与职责风险 控制风险降低 风险接受风险 回顾不接受质 量 风 险 管 理 工 具质量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及报告回顾风险管理过程质量 风 险 信 息 交 流序号流程实施工作和相关责任人1由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决定是否需要启动评估,并向系统所在部门的负责人下达风险评估的要求。
2由风险评估小组组长、组员收集已知的系统的风险点和问题点,并汇总。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 页共7 页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1、目的与合用X围1.1目的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X,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1.2合用X围合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1.3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者表示相关资料采集的完整性.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通环境监测的全过程 ,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 1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表1 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主要控制因素1.监测目标2.监测点位、点数1.采样次数或者采样频率2.采样仪器技术、方法1.样品的运输2.样品保存1.样品的预处理2.分析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检测X围控制3.分析人员素质与实验室的质量控制1.资料整理、处理与精度检验2.资料分布、分类管理制度的控制1.信息量的控制2.结果的表述与原因分析、对策主要影响的目标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精密度、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可比性、完整性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监测环节布点系统采样系统运贮系统分析测试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综合评价系统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2 页共7 页1.4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通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者/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22〕〔等同采用I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下高效、规X的运作.2、样品采集2.1 根据监测方案所确定的采样点位、污染物项目、频次、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样.必要时制订采样计划, 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交通工具以与安全保障等.2.2 采样人员应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监测点位的周边情况,掌握采样方法、监测项目、采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的保存技术和采样量等,做好采样前的准备.2.3 采集样品时,应满足相应的规X要求,并对采样准备工作和采样过程实行必要的质量监督.需要时,可使用定位仪或者照像机等辅助设备证实采样点位置.2.4 样品管理2.4.1 样品运输与交接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沾污、损失和丢失.样品接收、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标签与其包装应完整.若发现样品有异常或者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并尽快采取相关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采样.2.4.2 样品保存样品应分区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以免混淆.样品保存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X要求.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3.1 内部质量控制监测人员应执行相应监测方法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规定,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内部质量控制措施.3.1.1 空白样品空白样品〔包括全程序空白、采样器具空白、运输空白、现场空白和实验室空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3 页共7 页白等〕测定结果普通应低于方法检出限.普通情况下,不应从样品测定结果中扣除全程序空白样品的测定结果.3.1.2 校准曲线采用校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时,仅限在其线性X围内使用.必要时,对校准曲线的相关性、精密度和置信区间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是否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若不满足,需从分析方法、仪器设备、量器、试剂和操作等方面查找原因,改进后重新绘制校准曲线.校准曲线不得长期使用,不得相互借用. 普通情况下,校准曲线应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3.1.3 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开展新的监测项目前,应通过实验确定方法检出限,并满足方法要求.方法检出限和测定下限的计算方法执行HJ 168.3.1.4 平行样测定应按方法要求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样品做平行样品测定.3.1.5 加标回收率测定加标回收实验包括空白加标、基体加标与基体加标平行等.空白加标在与样品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基体加标和基体加标平行是在样品前处理之前加标,加标样品与样品在相同的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加标物质的形态、加标量和加标的基体.加标量普通为样品浓度的0.5~3 倍,且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应超过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在方法检出限附近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X围.加标后样品体积应无显著变化,否则应在计算回收率时考虑这项因素.每批相同基体类型的样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比例样品进行加标回收与其平行样测定.3.1.6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监测工作中应使用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或者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的物质.应有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的管理程序,对其购置、核查、使用、运输、存储和安全处置等进行规定.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应与样品同步测定.进行质量控制时, 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不应与绘制校准曲线的标准溶液来源相同.应尽可能选择与样品基体类似的标准样品/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定,用于评价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或者检查实验室〔或者操作人员〕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4 页共7 页3.1.7 质量控制图常用的质量控制图有均值-标准差控制图和均值-极差控制图等,在应用上分空白值控制图、平行样控制图和加标回收率控制图等,相关内容执行GB/T 4091. 日常分析时,质量控制样品与被测样品同时进行分析,将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标于质量控制图中,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测定值落在中心附近、上下警告线之内,则表示分析正常,此批样品测定结果可靠;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控制线之外,表示分析失控,测定结果不可信,应检查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如果测定值落在上下警告线和上下控制线之间,虽分析结果可接受,但有失控倾向,应予以注意.3.1.8 方法比对或者仪器比对对同一样品或者一组样品可用不同的方法或者不同的仪器进行比对测定分析, 以检查分析结果的一致性.3.2 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指本机构内质量管理人员对监测人员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下级机构监测活动的质量控制,可采取以下措施:3.2.1 密码平行样质量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样品作为密码平行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若平行样测定偏差超出规定允许偏差X围,应在样品有效保存期内补测;若补测结果仍超出规定的允许偏差,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失控,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必要时重新采样.3.2.2 密码质量控制样与密码加标样由质量管理人员使用有证标准样品/标准物质作为密码质量控制样品,或者在随机抽取的规样品中加入适量标准样品/标准物质制成密码加标样,交付监测人员进行测定.如果质量控制样品的测定结果在给定的不确定度X围内,则说明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受控.反之,该批次样品测定结果作废,应查找原因,纠正后重新测定. 3.2.3 人员比对不同分析人员采用同一分析方法、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同一样品进行测定, 比对结果应达到相应的质量控制要求.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 5 页共7 页3.2.4 实验室间比对可采用能力验证、比对测试或者质量控制考核等方式进行实验室间比对,证明各实验室间的监测数据的可比性.3..2.5 留样复测对于稳定的、测定过的样品保存一定时间后,若仍在测定有效期内,可进行重新测定.将两次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以评价该样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3.3数据处理3.3.1 应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确保全面、客观地反映监测结果.不得利用数据有效性规则,达到不正当的目的;不得选择性地舍弃不利数据,人为干预监测和评价结果.3.3.2 有效数字与数值修约3.2.1 数值修约和计算按照GB/T 8170 和相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要求执行.3.3.2 记录测定数值时,应同时考虑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读数误差.对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有效数字位数可以记录到最小分度值,最多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3.3.3 精密度普通只取1~2 位有效数字.3.3.4 校准曲线相关系数只舍不入,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个非9 数字.如果小数点后多于4个9,最多保留 4 位.校准曲线斜率的有效位数,应与自变量的有效数字位数相等.校准曲线截距的最后一位数,应与因变量的最后一位数取齐. 3.3.4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执行GB/T 4883,当浮现异常高值时,应查找原因,原因不明的异常高值不应随意剔除.3.3.5数据校核与审核3.3.5.1 应对原始数据和拷贝数据进行校核.对可疑数据,应与样品分析的原始记录进行校对.3.3.5.2 监测原始记录应有监测人员和校核人员的签名.监测人员负责填写原始记录;校核人员应检查数据记录是否完整、誊写或者录入计算机时是否有误、数据是否异常等,并考虑以下因素:监测方法、监测条件、数据的有效位数、数据计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6 页共7 页算和处理过程、法定计量单位和质量控制数据等.3.3.5.3 审核人员应对数据的准确性、逻辑性、可比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重点考虑以下因素:监测点位;监测工况;与历史数据的比较;总量与分量的逻辑关系;同一监测点位的同一监测因子,连续多次监测结果之间的变化趋势;同一监测点位、同一时间〔段〕的样品,有关联的监测因子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和合理性等.4、监测结果的表示4.1 监测结果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4.2 平行样的测定结果在允许偏差X围内时,用其平均值报告测定结果.4.3 监测结果低于方法检出限时,用"ND〞表示,并注明"ND〞表示未检出, 同时给出方法检出限值.4.4 需要时,应给出监测结果的不确定度X围.5、监测报告<见附录A>5.1 监测报告应包含下列信息:——报告标题与其他标志;——监测性质〔委托、监督等〕;——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编制时间,采样〔监测〕现场的地点〔必要时〕;——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报告统一编号〔惟一性标志〕,总页数和页码;——监测目的、监测依据〔依据的文件名和编号〕;——样品的标志:样品名称、类别和监测项目等必要的描述,若为委托样,应特殊予以注明;——样品接收和测试日期;——需要时,列出采样与分析人员,监测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名称、型号与品牌;——监测结果:按监测方法的要求报出结果,包括监测值和计量单位等信息;——报告编制人员、审核人员、授权签字人的签名和签发日期;控制编号:TRIYN-302-202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7 页共7 页——监测委托情况〔委托方、委托内容和项目等〕;——需要时,应注明监测结果仅对样品或者批次有效的声明.5.2 当需对监测结果做出解释时,监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信息:——对监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者删节, 以与特殊监测条件〔如环境条件的说明〕;——当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有特殊要求时,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信息;——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监测报告中应包含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控制数据的统计结果和结论;——需要时,提出其他意见和解释;——特定方法、委托单位〔或者受检单位〕要求的附加信息.5.3 对含采样结果在内的监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信息:——采样日期;——采集样品的名称、类别、性质和监测项目;——采样地点〔必要时, 附点位布置图或者照片〕;——采样方案或者程序的说明等;——若采样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如生产工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采样点周围情况、天气状况等〕可能影响监测结果时,应附详细说明;——列出与采样方法或者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者规X,以与对这些规X 的偏离、增添或者删节时的说明;——需要时,增加项目工程建设、生产工艺、污染物的产生与管理介绍等;——其他信息包括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情况、有关图表和引用资料、必要的建议等.日期:日期:日期:------------------------正文结束------------------------。
环境监测第四版作业部分答案答案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4.此文档打印时可能会出现乱码的问题作业1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L的邻二氮菲ml、ml、ml、ml、ml、ml、ml、ml;加入,L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二、如何配制成L的铁标准溶液?答:Fe + 4HNO3= Fe(NO3)3 + 2H2O+NO×1 用天平称取无杂质的铁粉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L的HNO3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L的Fe(NO3)3溶液5 娶,浓度为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即得到L的铁标准溶液作业2一、铁的质量浓度为×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为510mm、比色皿厚度为2cm时,测得A=1 求a;2 求k。
答:1 已知A=abc则a=Abc=0.192×5.0×10−4=190L·cm-1g-12 已知a=190L·cm-1g-1且Fe的摩尔质量为56g·mol-1所以k=a×MFe=190L·cm-1g-1×56 g·mol-1=10640L·cm-1·mol-1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作业3一、酸度(pH值)的确定:答:去9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2OH·HCl),摇匀,放置2min,各加入2ml,L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ml、ml、ml、ml、ml、ml、ml、ml、)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
环境监测作业一二三

环境监测作业作业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环境质量包括环境综合质量和环境要素的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环境质量的变化通常采用一组表征环境属性的一组参数来加以描述。
例如:水环境采用COD/BOD/DO/NH3-N等污染物指标来描述。
3.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现象。
4. 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环境优先污染物。
5.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6. 排污口控制:对工业废水排放口、释放污染源的起点进行管控。
7. 总量控制: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8. 溶解氧: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
9. 化学需氧量: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化剂的量,以以O2的mg/L表示。
10. 高锰酸盐指数:用高锰酸盐作为氧化剂所得到的化学需氧量。
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11. 生化需氧量: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同时亦包括如硫化物、亚铁等还原性无机物及氧化所消耗的氧量,但这部分通常占很小比例。
12. 总有机碳:总有机碳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13. 总需氧量: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环境监测习题(附答案)

生物监测法
遥感遥测法
利用生物个体或群体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 行监测。
利用卫星或飞机搭载的遥感遥测设备对大 范围的环境进行监测。
遥感与遥测技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对地球 表面进行远距离感知和测量。
遥测技术
利用无线电技术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测量和 监控。
地理信息系统
将地理信息数字化,实现空间数据的查询、 分析和可视化。
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质量控制的方法
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通过实验室内的质控样、平行样、加标样等手段,对实验室内分析 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控制。
外部质量控制
通过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等方式,对实验室间的分析结果进 行比较和评估,以确保实验室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算题
题目
某河流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该河水中氨氮含量为0.5mg/L,总氮含量为2.0mg/L。计算氨氮占总氮的比 例。
答案
氨氮占总氮的比例为0.25(即0.5/2)。
THANKS
谢谢
代表性
监测点位和项目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 能够反映环境质量的整体状况和变化 趋势。
连续性
环境监测应保持长期连续性,以便对 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跟踪和评估。
规范性
环境监测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 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数据的合 法性和可比性。
02
CHAPTER
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
采样技术
采样点布设
根据监测目的和区域环境特征,选择具有代 表性的地点作为采样点。
填空题
题目
在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 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第二章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米以外处,了解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和河底以上0.5m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地球环境监测作业

地球环境监测作业摘要地球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地球环境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的工作。
本文将从空气质量、水质监测、土壤质量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四个方面介绍地球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方法。
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是地球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可以评估空气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涉及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现场监测和遥感监测两种。
现场监测通过设置监测站点,采集空气样品并进行分析;遥感监测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空气质量信息。
2.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是地球环境监测中另一个重要方面。
水是生物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的生活质量。
水质监测主要涉及的指标包括水中的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两种。
现场监测通过设置监测站点,采集水样并进行现场测试;实验室监测则是将采集回来的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3. 土壤质量监测土壤质量监测是地球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是支撑植物生长和提供养分供应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作物的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质量监测主要涉及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标。
监测方法主要有土壤钻孔取样和实验室分析两种。
土壤钻孔取样是将土壤钻孔器插入地下,然后将钻孔取出来进行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则是将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
4. 生物多样性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地球环境监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测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监测主要涉及的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生境适应性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野外调查和遥感监测两种。
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来获取物种信息;遥感监测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信息。
环境监测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进行环境监测时,我们首先要进行的是()。
A.采样B.实验分析C.数据处理D.现场调查正确答案是:D.现场调查。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我们需要先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为后续的采样和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环境监测的方法?()。
A.化学分析法B.仪器分析法C.生物测定法D.遥感遥测法正确答案是:D.遥感遥测法。
遥感遥测法属于环境监测的辅助方法,不属于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
3、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时,我们通常使用()来测定二氧化硫的含量。
A.化学分析法B.色谱法C.质谱法D.光谱法正确答案是:A.化学分析法。
测定二氧化硫的常用方法是化学分析法,使用甲醛缓冲溶液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氢钠,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4、对于水质的监测,下列哪种指标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A. BOD5B. CODC. TOCD. BOD25正确答案是:C. TOC。
总有机碳(TOC)是指水样在一定条件下,经氧化剂氧化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氧化剂的量,它反映了水样中全部有机物含量的总和。
因此,TOC表示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5、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环境监测的范畴?()。
A.大气污染物B.水污染物C.土壤污染物D.食品污染物正确答案是:D.食品污染物。
食品污染物不属于环境监测的范畴,而是属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范畴。
环境监测主要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污染物。
工程制图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是工程制图的常用工具?A.直尺B.量角器C.圆规D.电焊机2、在绘制机械零件图时,哪一项不是必须标注的?A.尺寸B.材质C.公差D.电路图3、工程制图中,哪个方向一般不作为默认的视向?A.正视B.侧视C.后视D.俯视二、填空题1、工程制图中,通常使用______来表示一个平面或立体。
2、在机械零件图中,通常使用______来标注尺寸。
3、工程制图中,一般使用______来表示一个立体在某个平面的投影。
环境监测作业答案

请注意:1.本文档仅供参考,不保证所有答案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有疑问请其他同学或老师2.用红色标记的是老师上课重点讲到可能会考的3.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本文档作业1一、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的条件实验:答:以显色剂用量为例在7只50ml的容量瓶中加入10-3mol/L的铁标准溶液2.0ml,盐酸羟胺摇匀,放置2min,分别加入不同体积1.5mg/L的邻二氮菲0.2 ml、0.4 ml、0.8 ml、0.6 ml、0.8 ml、1.0 ml、2.0 ml、4.0 ml;加入5.0ml,1.0ml乙酸钠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以蒸馏水为参照溶液,在测定浓度下测量各溶液的吸光度二、如何配制成0.1g/L的铁标准溶液?答:Fe + 4HNO3= Fe(NO3)3 + 2H2O+NO5.6g 0.5mol/L0.8L0.1mol 0.4mol1 用天平称取5.6g无杂质的铁粉2 用量筒娶800ml,浓度为0.5mol/L的HNO33 将铁粉与HNO3反应,将反应后的气体通过4 将反应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即配成0.1g/L的Fe(NO3)3溶液5 娶17.9ml,浓度为0.1mol/L的Fe(NO3)3溶液,移至1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线,即得到0.1g/L的铁标准溶液作业2一、铁的质量浓度为5.010-4g/L的溶液与1,10-邻二氮菲生成橙红色配合物,该配合物在波长为510mm、比色皿厚度为2cm时,测得A=0.191 求a;2 求k。
答:1 已知A=abc则=-1g-12 已知a=190L·cm-1g-1且Fe的摩尔质量为56g·mol-1所以k=a MFe=190L·cm-1g-156 g·mol-1=10640L·cm-1·mol-1作业4 参考教材P528 直线和回归作业3一、酸度(pH值)的确定:答:去9只50ml容量瓶,各加入铁标准溶液、盐酸羟氨(NH2OH·HCl),摇匀,放置2min,各加入2ml,1.5g/L的邻二氮菲溶液,用移液管在9只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0.5 ml、2.00 ml、5.00 ml、8.00 ml、10.00 ml、20.00 ml、25.00 ml、30.00 ml、40.00ml)的NaOH(碱性)溶液,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用pH试纸或酸度计测量各溶液的pH值。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实验分析原始记录表

` 原始记录表目录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I)吸收冷原子法分析原始记录荧光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I)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I)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一般试剂配制记录分析原始记录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I)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II)废气(烟尘)测定运算记录(III)噪声监测原始记录区域环境噪声测量原始记录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原始记录铁路边界噪声测量原始记录交通噪声测量原始记录飞机噪声测量原始记录汽车污染物测试原始记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样品委托单(站内)监测结果统计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生产工况及处理设施运转情况记录现场监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交接单燃煤的煤质分析原始记录表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控表样品保存条件监控表叶绿素a测定原始记录污染源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苯、TVOC)室内空气现场监测(甲醛、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氡)室内空气监测(甲醛、苯系物)环境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Ⅳ)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林格曼黑度原始记录表环境振动测量记录表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电极常数 分析日期 室温 ℃ 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Ⅲ)理论值pH 读 数 值 样 品 编 号水 温(℃) 第一次 第二次 样 品 pH 值电 导 率kt (μScm -1)25℃ 电 导 率ks (μScm -1)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日期水温℃缓冲液名称及加入量室温℃样品前处理取样量测得电位值(E)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mL)分取体积()稀释倍数第I次第II次平均值查曲线值()样品浓度()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 仪器名称及编号 样品前处理 室温 ℃ 湿度 %检测器色谱柱(固定相)温度条件流动相名称及流量()分析项目标准浓度保留时间峰高或峰面积检出限质控措施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样品编号取样量()定容体积()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名称样 品 编 号取样量 ( ) 定容体积( )响应值( )绝对量(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 )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 浓 度 ( )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冷原子 法分析原始记录吸收荧光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 仪器名称及编号 载气名称及流量 气, ml/min 负高压 V 灯电流 mA 量程 室温 ℃ 湿度 %样品前处理取 样 量 样 品 编 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 mL)分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 空 白 信号值 ( )样 品信号值( )减空白后信号值( )测定浓度(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仪器名称及编号 萃取液名称 比色皿 mm 参比液 室温 ℃ 湿度 % 样品前处理吸光值 A取样量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萃取液体积(mL)分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稀释倍数3030cm-12960 cm-12930cm-1石油类测定结果( )动植物油测定结果( )计算公式校正系数X=Y=Z=F=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分析方法名称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仪器主要分析条件 样品前处理取样量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 mL )分取体积(mL)稀释倍数空白吸光度(A O)样品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项目名称 分析项目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室温 ℃湿度 %分 析 编 号 分 析 编 号 平均值标液加入体积(mL) 加标液浓度( )标准加入量(μg) 加标体积 ( mL ) 响 应 值(A) 加 标 量 ( ) 减空白后响应值测 得 值( ) 回 归 方 程 Y=bx+a b= a= 原样品测得值( ) 相 关 系 数 r=回 收 率 ( % ) 允许回收率(%)标准曲线备注加标 回 收 率检查结 果 评 判平 行 样 编 号 定 值( )测得浓度(mg/L) 测得值( ) 相 对 偏 差 (%)相 对 误 差(%)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 平 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 控样 检查 结 果 评 判计 算 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显色体积参比溶液测定波长nm 比色皿mm室温 ℃ 湿度 %样品编号取样体积或标态采气量(mL或L)稀释倍数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 )样品浓度( )样品编号取样体积或标态采气量(mL或L)稀释倍数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样品浓度( ) (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bx+a b= a=线性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溶液的标定分 析 编 号 平均值( )溶液消耗量(mL)加标液浓度( )编号溶液 移 取 量(mL)V 始V 终V 终-V 始溶 液 浓 度( )加 标 体 积( mL) 加 标 量 ( ) 测 得 值( ) 原样品测得值 ( ) 回 收 率 ( % ) 允 许 回 收 率(%) 计算公式加标 回 收 率检 查结 果 评 判平 行 样 编 号定 值( )测得浓度(mg/L) 测 得 值( ) 相 对 偏 差 (%)相 对 误 差(%) 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 % ) 平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控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滴定溶液消耗量(mL )样 品样 品 编 号取样体积 ( ) 溶液移取量( )V 始V 终V 终- V 始减空白后消 耗 量样品浓度( )空白滴定消耗量(mL )计算公式备注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I )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 月 日 时 至 月 日 时 培养箱温度 标准溶液浓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 培养前分析日期 室温 ℃;培养后分析日期 室温 ℃标准溶液消耗量(mL ) 化 学 探 头 测 定 法 培 养 前培 养 后培 养 前培 养 前溶解氧浓度(mg/L )终读数 始读数用 量终读数 始读数用 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 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稀释 水备注平 行 样 编 号定 值 (mg/L)平均值测得浓度(mg/L) 测 得 值 (mg/L) 相 对 偏 差(%)相 对 误差(%) 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平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控样检查 结 果 评 判序 号0 0123平均值 基准液体积(mL )空白溶液V 0V 1滴定记录 (mL ) ΔV相 对 偏 差(%)结 果 评 判标定Na 2S 2O 3浓度 ( )允许相对偏差(%)计算公式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标准溶液浓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标准溶液消耗量(m L)化学探头测定法培 养 前 培 养 后 培 养 前 培 养 后 溶解氧值 (mg/L)样 品 编 号 稀释比(f)培养瓶号始读数终读数用 量始读数终读数用 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水样BOD5浓 度(mg/L)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Ⅲ)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溶解氧值 (mg/L) 溶解氧值 (mg/L)样品编号 稀释比(f)培养瓶号培 养 前培 养 后水样BOD5浓 度(mg/L)样品编号稀释比(f)培养瓶号 培 养 前培 养 后水样BOD5浓 度(mg/L)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称 重( 恒 重 )( g ) 样 品 编 号取样体积V ( ) 容器+滤膜+样品(滤筒+样品) 平 均 值W 1容 器+滤 膜(滤 筒)平 均 值W 0样品重量ΔW (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配制日期配制人标定日期滴定管规格及编号室温 ℃ 湿度 %基准溶液标准溶液基准液名称基准溶液浓度()试剂名称标准液名称标准溶液浓度()干燥条件℃小时℃小时序号00均值123均值序号 1 2312基准液体积(mL) 空白皿重+试剂重(W1) (g) 起始读数V0皿重+试剂重(W2)(g) 终止读数V1试剂重(W1-W2)(g)滴定记录( mL )实耗体积ΔV定容体积( mL )计算浓度()配 制 浓 度 ( ) 标定记录相对偏差(%)允许相对偏差(%)结果评判标样编号来源标准浓度稀释液移取体积定容体积储备液浓度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1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2计算公式有证标准物质配置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3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一般试剂配制记录配制日期试剂名称试剂规格皿重( g )皿重+试剂( g )试剂净重( g )定容体积( mL )浓度( )适用项目有效期配制日期试剂名称试剂规格试剂移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浓度( )适用项目有效期备注配制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样 品 编 号取样量( )分取量( )定容体积( )稀释倍数(过程)测 得 值( )平均值样品浓度( )计算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检出限 mgSO 3/(100cm 2碱片·d) 碱片有效采样面积 cm2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称 重 (mg)样 品 编 号 采 样 起 止 时 间天数d/n 采 样 前采 样 后增 重(mg)减空白后重 量(mg) 硫酸盐化速率 mg SO 3/(100cm 2碱片·d)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监测目的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调查船(车)采样工具采样位置及层次采样日期天气气温℃采样者 DO分析者 pH分析者 校对者 送样时间 送样者 接样时间 接样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电话采样方式:混合、连续、间歇、瞬时采样日期天气状况气温℃企业当事人签字采样者pH分析者送样者送样时间共页第页接样者接样时间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项 目 名 称 采样点名称 采样日期及时间 断面深度及特征 类 型 母质类型 土 壤 性 状生物状况植被及耕作情况土表状况 农药肥料使用情况采 样 方 法 采 样 工 具 监 测 项 目 土 壤 层 次 样 品 编 号 颜 色污染状况周 围 环 境 及备 注采样者 送 样 者 送样时间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水域名称 水域功能类别 调查船 采样工具 采样方式 采样日期 天气 气温 ℃ 站 位 名 称 站 位 编 号 采 样 位 置 采 样 时 间 水 深(m) 样 品 编 号 嗅 味 颜 色 表 观 样品描述其 它生 物 状 况 周围环境情况(污 染 源)监 测 项 目备注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水域名称 水域功能类别 调查船 采样工具 采样方式 采样日期 天气 气温 ℃采 样 地 点 采 样 时 间 样 品 种 类 样 品 编 号 采样位置 (m) 水 深(m) 样品现场保存措施:水 温(℃)流 速(m/s) 外 观 性 状(色、溴、浊) 样品描述透 明 度 (m)周 围 环 境 情 况( 污 染 源 )监 测 项 目备注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表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测点编号功能区类采样器名称及编号流量校准值校准人校准日期采样期间气象条件采样点序号测试项目样品编号采样起止时间采样流量(L/min)采样体积(L)标态体积(L) 风向风速(m/s)气温(℃)气压(Kpa)天气情况备注采样人员采样日期送样者送样日期接样者接样日期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 测点编号 功能区类 采样器名称及编号 流量校准值 校准人 校准日期采 样 期 间 气 象 条 件 样 品 编 号 测 试项 目 采 样 起 止 时 间采样时间( h )采 样 流 量 (L/min 标·干)采样体积(标·干)(L) 风 向风 速(m/s)气 温(℃)气 压(KPa)天 气情 况备注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采样器名称及编号电导仪名称及编号电极常数酸度计名称及编号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测得值;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测得值;标准缓冲液(Ⅲ)理论测得值;降水起止时间降水期间气象条件采样日期起 止 样品编号降水类型采样容器截面积(cm2)样品体积(mL)降水量(mm)风向风速(m/s)气温(℃)电导率k t(μscm-1)25℃电导率k s(μscm-1)pH 值采 样 者分 析 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测得数据 dB (A)测点编号测点位置声源类型功能类型监测时段测点示意图校准器声级值:测量前校准值:测量后校准值:备注电脑打印原始记录粘贴处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量仪器名称及编号天气状况风力测试日期测点名称测点编号测量时间( 月日时)声源类型功能类型L10L50L90L eqσ周围环境情况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厂界及测点分布示意图昼间Leq 夜间Leq测点编号测点位置主要声源测量时间测量值测量时间测量值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铁路边界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天气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仪器及编号测量日期测点与轨道间地面状况线路股数车流密度(辆/小时)距轨面距离(m)测点与轨面相对高度(m) 背景噪声声级(dBA)测量时间测量编号L eq L10L50L90L max L minσ备注测点示意图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试地点 区域功能类型 监测方法及来源 测试仪器及编号 天气状况 距路肩距离 (米) 车 流 量(辆/小时) 测量日期编 号测 量 时 间L 10L 50L 90Leq L max L min 测点高度重 型 车中 型 车轻 型 车周围环境情况测 点 示 意 图备注测试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飞机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量地点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测点坐标:东经 北纬 测点地图坐标 测点周围环境 测量仪器及编号 背景噪声(dBA):昼间 夜间 测试日期天气状况序号测量时间(时、分)飞行状态起飞(向南向北直飞)降落飞机型号观测角Lmax(dBA)持续时间Td(S)LEPN(dB)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汽车污染物监测原始记录监测目的 被测单位 联系人 电话 邮编 被测车型 车牌照号 发动机号 燃油种类 被测车已行驶公里数 节油净化器(剂)型号 测试状态 排气分析测试仪名称及编号 转速仪型号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样品委托单(站内)项目名称委托科室任务来源采样日期委托日期要求完成时间提交结果的方式样品编号样品类型分析项目可能干扰情况要求使用的分析方法备注委托科室室主任送样人接样人受委托科室室主任接样日期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监测结果统计表项目名称分析项目测试日期样品编号计算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实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房间号仪器名称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记录人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样品保存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房间号保存的设备名称及编号保存类别及温度要求冷藏℃ 冷冻℃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I)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电话 邮编 测试仪器名称编号 测试位置 管道尺寸 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 净化器名称及型号 排气筒高度 m 烟气温度 ℃ 干球温度 ℃ 湿球温度 ℃ 湿球表面压力 林格曼黑度 废(烟)气静压 废(烟)气全压 比托管型式及系数 测试日期大气压 KPa 环境温度 ℃采样孔编号测点号动压(Pa)微压计读数动压Pa等速采样流量H2O(mm)采样嘴直径d(mm)(L/min)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II)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燃料种类采样位置采样器名称编号测试日期仪器直读结果:O2%SO2mg/m3NO mg/m3CO mg/m3气温℃;大气压KPa通过流量计参数采样序号样品编号测点号等速采样流量( L/min )流量(L/min)温度(℃)压力(MPa)采样时间( min ) (滤筒号)测定项目测孔号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电话 邮编采样仪器名称编号 测氧仪型号及编号烟气测试仪型号和编号 测试位置 管道尺寸 安装孔深度 排气筒高度 m 烟气温度 o C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 净化器名称及型号测试日期 大气压 Kpa 环境温度 o C样品编号测点编号采样嘴直径d(mm)等速采样流量(L/min)采样起止时间累积采样流量(m3)参数记录时间氧量(%)一氧化碳(mg/m3)流量计温度(o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主要产品名称设计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主要原料吨产品消耗量工艺简述废气污染源环保设施大气环境情况功能类别采样点位监测因子废水污染源环保设施排放去向水环境情况功能类别采样点位监测因子排放口规范化噪声污染源环保设施监测点位固体废弃物其它污染源生态保护措施环保管理情况备 注注:内容较多时,可另外加页,并在表中相应位置注明。
《环境监测》习题库及部分答案

《环境监测》习题库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2、环境优先污染物3、优先监测4、研究性监测5、准确度6、精密度7、COD Cr8、BOD59、TOC 10、TOD 11、高锰酸盐指数12、有效数字13、相对偏差14、不可滤残渣15、空白试验15、综合水样16、一次污染物17、降尘18、PM1019、TSP 20、硫酸盐化速率21、等效连续A声级22、L90 23、固体废物24、生物污染25、3S技术二、填空题1.监测某河流时采样断面的布设,在污染源对水体水质有影响的河段,一般需要设置断面、断面和断面。
2.环境监测的内容按监测对象分为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土壤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
3.用碘量法测定水的溶解氧(DO),用虹吸法采样,用和对DO进行现场固定,用酸化。
4.监测方案内容包括:采样方案、分析测定方案和。
5.环境监测的类型有监视性监测、研究性监测、。
6.环境污染的特点有 . 和综合性等。
综合性又包括单独作用、相加作用、拮抗作用和。
7.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是:确定监测目的、进行现场调查、、评价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8.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六个关键系统构成:即布点系统、、运储系统、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综合评价系统。
9.误差按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分为、随机(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
误差的表示方法可以分为和。
10.实验室内部进行质量控制的一种常用的、简便有效的方法是。
常用的有和均数——极差控制图。
11.水样的类型分为、混合水样、和平均比例混合水样等。
12.在水质采样断面的一条垂线上,当水深7.5m时 , 应设置个采样点,应分别设在和米处;若水深3m ,采样点设在水面下处。
13.水质监测现场测定项目一般包括:、、电导率、、浊度等。
14.实验用化学试剂一般分为4级。
即优级纯、、化学纯和实验试剂。
15.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学科。
环境监测实验PPT课件

七、读数方法
声级计置于慢格,每隔5s读一个瞬时A 声级,对每一个测量点,连续读取100个数 据(当噪声较大时应取200个数据)。读数的 同时,要判断测点附近的主要噪声来源(如 交通噪声、工厂噪声、施工噪声、居民噪 声或其它声源等),记录周围声学环境。
八、数值处理 由于环境噪声是随时间而起伏的无规则噪声,
准确称取预先经140℃下烘干的重铬酸钾 2.451g,溶于少量水中,转入1000ml容量 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注:此时溶液略带浅绿色而非无色,因为溶 液中含有Cr3+。
4) 配3000ml 0.05mol/L(1/2 I2) 碘标液:
准确称取6.400g碘于250 mL 烧杯中,加入 20g碘化钾,加适量水溶解后,转移至1000 mL棕色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全市测量结果应列出全市网点Leq、 L10、L50、L90的算术平均值L和最大值及 标准偏差,以便于城市之间比较。
实验三 水中硫化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l.了解水中硫化物的组成,掌握硫化物的 测定原理和方法。
2.熟练硫化物测定的实验技能。
二、原理
1.水样的预处理:酸化—吹气法 在采集水样时,水样的悬浮物或浑浊度高, 色度深时,可将现场采集固定后的水样加 入一定量磷酸,使水样中的硫化锌转变为 硫化氢气体,利用载气将硫化氢吹出,用 乙酸锌-乙酸钠溶液或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再行测定。
因此测量结果一般用统计值或等效声级来表示。
1.累积分布值L10、L50、L90与标准偏差δ L10表示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 平均峰值; L50表示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 平均值; L90表示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 本底值。
环境监测作业-文档资料

其他项目的测定见教材p204.
返回
氮氧化物的库伦滴定法
计算气样中CO浓度:
ρx=ρs*hx/hs
返回
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二氧化铅-重量法
原理
最低检出浓度为 0.05mg/[100cm2(PbO2)· d]
测量要点:二氧化铅管的制备、采样、测定。
二 氧 化 铅 管
Ws——样品管测得 BaSO4的重量(mg); Wo--空白管测得 BaSO4的重量(mg); S——采样管上PbO2 涂层面积(cm2); n——采样天数,准确 至0.1d; so3/Baso4 表示 SO3与BaSO4分子量 之比值(0.343)。
W:阻留在滤膜上的TSP重量,mg;
QN:标准状况下的采样流量,m3/min;
t:采样时间,min.
中流量采样器的使用
返回
臭氧的测定
常用方法: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 度法、化学发光法和紫外线吸收法。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测定原理:空气中的臭氧,在磷酸盐缓冲剂存在下,与 吸收液中蓝色的靛蓝二磺酸钠(IDS)等摩尔反应,褪色 生成靛红二磺酸钠。在610nm处测量吸光度。 用标准曲 线法测量。
1.灰尘过滤器;2.活性炭管;3.分子筛管;4.硫 酸亚汞硅胶管;5.三通活塞;6.霍加特杨氧化管; 7.转子流量计;8.六通阀;9.定量管;10.分子 筛管;11.加热炉及反应室;12.冷原子吸收测汞 仪;13.限流孔;14.流量调节阀;15.抽气泵。
ρs:标准气样浓度
hs:标准气样峰高 hx:测量气峰高
1.CO的测定 2.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3.TSP的测定 4.臭氧的测定 5.光学氧化剂与总氧化剂 6.降水组分的测定 7.氮氧化物的库伦滴定
环境监测作业

环境监测作业1、环境监测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定、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5、P32(5) 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答: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6、P32(8)既然有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定和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答: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环境基本状况、经济基础、产业分布、主要污染因子差异较大,有时一项标准很难覆盖和适应全国。
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是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但应注意,拥有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权限的单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7、P577(5)我国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内容和考核要求。
1)组织和管理2)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3)人员4)设施和环境5)仪器设备和标准样品6)量值溯源和校准7)检验方法8)检验样品的处置9)记录10)证书和报告11)检验的分包12)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13)抱怨8、P577(8)为什么在环境监测中必须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并严格按规范操作?答:编制和推行标准分析方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重复性、再现性和准确性,不但要求同一实验室的分析人员分析同一样品的结果要一致,而且要求不同实验室的分析人员分析同一样品的结果也要一致。
9、P577(10)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样品有何区别?答:环境标准物质:控制准确度,考核校正仪器质量控制样品:控制精密度。
10、P578(16)何谓质量控制图:它起什么作用?答:质量控制图主要是反映分析质量的稳定性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某些偶然的异常现象,随时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
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设计大型作业

《环境监测》大型作业院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学号:本次大型作业重点水污染与大气污染监测1.了解采样2.药品配置3.实验步骤4.实验结果计算机评估(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5.分析评价(误差分析及数据真实性)目录一、本次大型作业重点-----------------------------------------------2二、目录-----------------------------------------------------------3三、序言-----------------------------------------------------------4四、磁湖水与大气污染调查、监测、分析综合评价-----------------------51.实习任务-----------------------------------------------------52.磁湖基本资料调查---------------------------------------------53.水监测方案的测定---------------------------------------------64.水质监测设计内容---------------------------------------------75.大气监测设计内容---------------------------------------------8 《环境监测》大型作业任务指导书------------------------------------10 《环境监测》大型作业教学大纲--------------------------------------11五、水样及大气的测定----------------------------------------------121.pH的测定----------------------------------------------------122.DO的测定----------------------------------------------------173.COD的测定---------------------------------------------------204.水中Cr6+的测定----------------------------------------------235.TSP/PM10/PM2.5的测定------------------------------------------286.SO2的测定---------------------------------------------------317.NOX的测定---------------------------------------------------388.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铜和铅------------------------------419.实验数据----------------------------------------------------47分析评价及总评---------------------------------------------------53《环境监测》大型作业成绩评定表------------------------------------54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大型作业情况一览表------------------------55 环境监测大型作业任务书--------------------------------------------56 《环境监测》大型作业小结------------------------------------------57 黄石理工学院大型作业教学选题审批表--------------------------------58 黄石理工学院大型作业教学检查记录表--------------------------------59 成绩评定表--------------------------------------------------------60序言环境监测是指连续或者间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性质、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氮氧化物的库伦滴定
CO的测定
(一)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原理:当CO、CO2等气态分子受到红外辐射(1—25μm)照射 时,将吸收各自特征波长的红外光,引起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 能级的跃迁,产生振动-转动吸收光谱,即红外吸收光谱。在一 定气态物质浓度范围内,吸收光谱的峰值(吸光度)与气态物 质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因此,测其吸光度即可 确定气态物质的浓度。
率能够快速地推测雨水中溶解物质总量。一般用电导率仪或电导仪测定。
3.硫酸根的测定 降水中的SO42-主要来自气溶胶和颗粒物中可溶性硫酸盐及气态SO2经催
化氧化形成的硫酸雾,其一般浓度范围为几mg/L—100mg/L。该指标用于反映 空气被含硫化合物污染状况。其测定方法有铬酸钡-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硫酸钡比浊法、离子色谱法等。
so3/Baso4 表示 SO3与BaSO4分子量 之比值(0.343)。
返回
TSP的测定
测定方法:滤膜捕集-重量法。
原理:用抽气动力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以恒重 的滤膜,则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 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即可计算TSP的浓 度。
根据采样流量不同分为大流量、中流量、小流量采 样法。大流量采样使用大流量采样器连续采样24h,计 算公式: TSP(mg/m3)=W/(QN*t)
返回
硫酸盐化速率的测定
二氧化铅-重量法
最低检出浓度为 0.05mg/[100cm2(PbO2)·d]
原理
测量要点:二氧化铅管的制备、采样、测定。
Ws——样品管测得
二 BaSO4的重量(mg); 氧 Wo--空白管测得
BaSO4的重量(mg);
化 S——采样管上PbO2 涂层面积(cm2);
铅 n——采样天数,准确 管 至0.1d;
Ⅰ级测点为:pH值、K+、Na+、Ca2+、 Mg2+、NH4+、SO42-、NO2-、NO3-、 F-、Cl-。电导率;有条件的应加测有机酸 (甲酸、乙酸)。对pH和降水量,要做到 逢雨必测;连续降水超过 24h时,每24h采 集一次降水样品进行分析。在当月有降水 的情况下,每月测定不少于1次,可随机选 一个或者几个降水量较大的样品分析上述 项目。
测定时要注意排除空气中水蒸气和CO2气体对CO测定所造 成的干扰。
(二)汞置换法(也称间接冷原子吸收法)
该方法基于气样中的CO与活性氧化汞在180~200℃发生反应, 置换出汞蒸气,带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测定汞的含量,再换算 成CO浓度。置换反应式:
CO(气)+HgO(固) 180~200℃ Hg(蒸气)+CO2
ρx=ρs*hx/hs
1.灰尘过滤器;2.活性炭管;3.分子筛管;4.硫 酸亚汞硅胶管;5.三通活塞;6.霍加特杨氧化管; 7.转子流量计;8.六通阀;9.定量管;10.分子 筛管;11.加热炉及反应室;12.冷原子吸收测汞 仪;13.限流孔;14.流量调节阀;15.抽气泵。
ρs:标准气样浓度
hs:标准气样峰高 hx:测量气峰高
省、市监测网络中的Ⅱ、Ⅲ级测点视 实际需要和可能决定测定项目。
(二)测定方法
1.pH值的测定:
pH值测定是酸雨调查最重要的项目。清洁的雨水一般被CO2饱和, pH值在5.6—5.7之间,雨水的pH值小于该值时即为酸雨。常用测定方法 为pH玻璃电极法。
2.电导率的测定 雨水的电导率大体上与降水中所含离子的浓度成正比,测定雨水的电导
其他项目的测定见教材p204.
返回
氮氧化物的库伦滴定法
原电池库伦法测定NOx的原理
气样
库伦池
放大器
数据处理系统
如上图所示,库伦池有两个电极,一是活性炭阳极,二
是铂网电极,池内充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7)和 0.3mol/L碘化钾溶液。当进入库伦池的气样含有NO2时,则与 电解液中的I-反应,将其氧化成I2,而生成的I2又立即在铂网 阴极上还原为I-,便产生微小电流。如果电流效率达到100%, 则在一定条件,微电流大小与NO2浓度成正比,故可根据法 拉第点解定律将产生的电流换算成NO2浓度,直接进行显示 和记录。
光化学氧化剂是指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 碘化钾的物质。
二者关系: 光化学氧化剂=总氧化剂-0.269*氮氧化物。 式中0.269为校正系数,即在采样后4~6h内,有26.9%的NO2 与碘化钾反应。
返回
降水组分的测定
(一)测定项目和测定频次
测定项目应根据监测项目的确定,我 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对降水例行监测 要求测定项目如下:
NO2产生正干扰;H2S、PAN、HF分别高于750、110、1800、 2.5μg/m3时也可干扰臭氧的测定,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消除或者修正 措施。 当采样5~30L时,方法实用浓度范围为0.030~1.200mg/m3.
返回
光化学氧化剂与总氧化剂
何为总氧化剂与光化学 氧化剂呢???
总氧化剂是空气中除氧以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那些显示氧化 性质的的物质,一般指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的物质, 主要包括臭氧、过氧乙酰基硝酸酯、氮氧化物等。
W:阻留在滤膜上的TSP重量,mg;
QN:标准状况下的采样流量,m3/min; t:采样时间,min.
中流量采样器的使用
返回
臭氧的测定
常用方法: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 度法、化学发光法和紫外线吸收法。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测定原理:空气中的臭氧,在磷酸盐缓冲剂存在下,与 吸收液中蓝色的靛蓝二磺酸钠(IDS)等摩尔反应,褪色 生成靛红二磺酸钠。在610nm处测量吸光度。 用标准曲 线法测量。
测定过程:
汞置换法CO测定仪工作流程
空气经灰尘过滤器、 活性炭管、分子筛管 及硫酸亚汞硅胶管等 净化装置除去尘埃、 水蒸气、二氧化硫、 丙酮、甲醛、乙炔、 乙烯等干扰物质后, 通过流量计、六通 阀,由定量管取样送 入氧化汞反应室,被 CO置 换 出 的 汞 蒸 气 随 气流进入测量室,吸
计算气样中CO浓度:
非分散红外分析计NDIR
样品气进入
偶极矩为零的分子(如O2、N2、H2)以及单原子气体(如 He、Ne、Ar)不吸收红外辐射,它们是非红外活性的分子。而偶 极矩不为零的一些分子,除CO以外,其他如CO2、H2O、NO、 N2O、NH3、SO2、CH4、NMHC(非甲烷烃)和CFC(氟氯烃) 等是红外活性的分子,都有可能应用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对它们作 连续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