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书以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本节课《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运用。
教材内容丰富,步骤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理解透视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知道透视原理及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理解透视现象,并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透视现象。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原理的运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透视原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透视原理、生活实例、绘画步骤等。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一些透视现象的生活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真实?它们与透视现象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透视原理,如近大远小、平行线汇聚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视现象。
第三章 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二、 透视的基本规律
1. 近大远小 相同大小、长短、高低的物体,距离观察者近的大、长、高;距离观察者远的 小、短、低。确定物体近大远小是以物体离开画面的距离为标准的。
2. 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我们在写生中经常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清晰,离我们远的物体就要模糊 一些,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就是近距离的物体进入视网膜的图像大,受刺激 的细胞多,所以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清晰,反之,远处的则会模糊。同时近 者清晰远者模糊受到大气,风、雪、雾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起 来,就会产生近者清晰远者模糊的现象。
图3-5 透视常用术语
图3-6 原线变线
二、 透视的种类
(一) 平行透视
在一个立方体的六面当中,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那么它的变线 (共四条)在画面中消失于灭点(心点)的作图方法叫做平行透视,又称一 点透视。如图3-6所示,平行透视的立方体,无论位置高低、远近,在正常的 视圈以内,正面都是正方形,只有大小上的变化,没有透视变化。
1485年意大利画家弗朗西斯卡 写的《绘画透视学》,系统地阐明
图3-2 逃亡埃及 [意] 乔托
了空间表达的规律,即 用平面来做透视图的方 法。16世纪达芬奇《画 论》一书,把解剖、透 视、明暗和构图等零碎 的知识归纳成系统的理 论。并将透视分为三种: 线透视(形体)、空气 透视( 色彩)、隐没 透视(阴影)。,如图 3-3 所 示 , 达 芬 奇 1495 年开始绘制的壁画《最
图3-4 画家画曼陀林 [德] 丢勒
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去之稍阔,则其 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 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遥。”概括论述了近大远小透视规律和在绘画 中的运用半透明的薄绸做透视画面的方法。
16.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小学美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
知道视平线、消失点。
2、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2、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对用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的具体方法也基本停留在前后遮挡关系上。
他们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有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
(解决重点的方法,1、通过看视频、看图片分析出透视规律,2、通过讲视平线、消失点更能准确的找到透视现象。
3、通过找错游戏进一步体会透视规律)教学难点: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解决难点的方法:1、画往外推往里拉门第一次感受透视现象的画法,2、通过透明纸画透视线进一步感受透视现象对透视现象的作用。
3、通过教师示范,体会通过透视线画好一幅画的过程。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观察生活中的图片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汽车由近到远的大小变化。
学生看视频进行观察,并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出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的现象在绘画中称为透视现象。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讲授】分析透视规律教师播放视频课件,展示路灯、林荫道、建筑、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
透视基本原理(精)
透视常用术语
视点EP:画者眼睛的位置——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视平线HL:与画者眼睛同一高度的水平线。 灭点VP:也称 “消失点”,空间中的相互平行的变线汇集到视平线上的交叉点。 测点M(量点):用来算透视中进深及纵深尺度的测量点,也称之为“量点” 。 基线GL:画面与地面(基面)的交界线。 真高线:两点透视中的高度基准线。 测线:两点透视中通过真高线下端点的一条作为地面基准的水平线。
vp1 HL
测线
M1
真高线
M2
vp2
EP
GL
思考一下
下面的两幅艺术作品哪个更有深度感,为什么?
透视的概念
“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透”就是透过去,“视”就是看、观察。形象 地说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画纸)上,形成立 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图。
透视学的由来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 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学科。 中国宋代画家郭熙曾分析了山水画由于视点位置的变化所产生的高远、深远、平远 三种透视变化的构图特点,但这些认识尚停留在对现象的阐述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透 视图法。透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清朝时期,由意大利人 郎世宁把透视图法传气也会创造深度空间感觉。
中国山水画中经常采用空气透视现象来表现远、近。
产生透视现象的原理
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眼睛里的水晶体相当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成像面。若看清 楚某个物体,必须使它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人视角的大小决定了视网膜上物体的像的大小。同样高的两棵树,距离眼睛远的一棵,它 的视角比近处的那棵的视角小,因此,远处的树看起来比近处的小,近大远小就是这个道理。
透视现象的特点
透视现象的特点
透视现象是指通过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使得画面中的物体看起来
更加立体、真实、有深度感,是绘画和美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而透视现象的特点,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透视现象能够使得画面中的物体具有远近距离感。
通过透
视的表现手法,画面中的物体可以呈现出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使得
画面呈现出空间深度感,大大提升了画面的逼真度和艺术感。
其次,透视现象可以使得画面中的物体具有变形的效果。
透视是
建立在一定的规则之上的,而这些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适用的。
因此,在透视表现的过程中,物体会经常出现一些变形的情况,例如
受远近的影响,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形不但不影
响美术作品的逼真程度,更增添了画面的魅力和艺术性。
此外,透视现象还可以使得画面的焦点更加鲜明。
通过透视技巧
控制画面中不同的物体大小和位置,可以使得画面中的重点更加突出,从而引导观众注目于画中的重点物品或人物。
最后,透视现象也有其局限性。
透视表现的真实程度受到绘画者
的技能和观察力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例如光线、视角等。
因此,在透视表现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和
方法,才能使得画面更加逼真、立体和美观。
总之,透视现象在美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使画面更加真实立体,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艺术性和魅力。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技巧将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视觉体验。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视觉敏感度;2.美术表现能力:学习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提升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空间感的能力;3.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发挥个性和创意;4.美学鉴赏能力: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透视应用,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透视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美术学科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并运用透视知识解决问题。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如何将透视原理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针对这个问题,我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透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很欣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需要我在引导时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1.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动画、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新课讲授中,注重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让学生在观看示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透视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性透视原理和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透视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一幅画作中表现道路向远方的延伸感。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丰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技能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例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和掌握透视现象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透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对美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和分析透视现象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透视原理及应用。
3.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相关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透视现象的规律。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点评,巩固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更广泛的绘画创作。
五年级教案《近大远小》
师:原来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你找到这样的规律了吗?在哪儿?
②林荫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路面、树木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等同原理的透视规律。
师:像这样近大远小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明显的例子?
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
2.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
3.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板书课题)
(2)俯视人物形象。
三、图片观察,验证透视规律,学习表现
①大片向日葵。学生很容易发现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适当引导观察远处山坡上的树木与向日葵的大小比较,得出结论,近大远小适用于所有景物。
③学生在园林中写生的场景。请学生找找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包括人物、墙壁、格窗、长廊、柱子等。)
2.跟我学。学生观察示意图,简单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水平面和垂直面近大远小的规律示意线。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生活中近大远小的例子
生活中近大远小的例子近大远小是指在空间上距离近的事物看起来比距离远的事物要大。
以下是十个生活中近大远小的例子。
1. 近大远小的建筑物我们站在高楼大厦旁边看,远处的建筑物会显得比较小,而近处的建筑物则会显得比较大。
这是因为远离我们的建筑物受到了距离和透视的影响。
2. 近大远小的车辆当我们看到远处的车辆时,它们通常会显得比较小。
然而,当车辆靠近我们时,它们会显得更大。
这是因为距离的影响使得远处的车辆在我们的视野中变小了。
3. 近大远小的人物当我们站在人群中时,离我们较远的人物看起来会显得比较小。
而离我们较近的人物则会显得比较大。
这是因为距离和透视的影响导致了近大远小的效果。
4. 近大远小的树木当我们在森林中行走时,远处的树木会显得比较小。
而当我们走近它们时,它们会显得比较大。
这是因为距离和透视的影响导致了近大远小的效果。
5. 近大远小的山峰当我们站在山顶上时,远处的山峰会显得比较小。
而当我们靠近它们时,它们会显得比较大。
这是因为距离和透视的影响导致了近大远小的效果。
6. 近大远小的物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会出现近大远小的效果。
比如,我们拿着一个小球,当我们把它放在离我们很近的地方时,它看起来会很大;而当我们把它放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时,它会看起来很小。
7. 近大远小的动物当我们观察远处的动物时,它们通常会显得比较小。
而当我们靠近它们时,它们会显得比较大。
比如,我们看到远处的一只鸟,它会显得比较小;而当我们靠近它时,它会显得比较大。
8. 近大远小的水体当我们站在海岸线上时,远处的海水看起来会比较小。
而当我们走近海水时,它会显得比较大。
这是因为距离和透视的影响导致了近大远小的效果。
9. 近大远小的花朵当我们站在一片花丛中时,远处的花朵会显得比较小。
而当我们靠近它们时,它们会显得比较大。
这是因为距离和透视的影响导致了近大远小的效果。
10. 近大远小的飞机当我们站在机场旁边看起来,远处的飞机会显得比较小,而近处的飞机则会显得比较大。
人美 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北京)《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2)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北京)《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掌握其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3. 绘画实践中运用透视原理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将其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投影仪、示范作品等。
2. 学具:绘画纸张、铅笔、橡皮、颜料、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一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2. 新课内容: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定义、原理以及在绘画中的应用。
通过示范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透视原理。
3.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运用透视原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2. 内容:定义、原理、应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与评价、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运用透视原理,表现一个具有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场景。
2. 思考题:探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提高绘画水平。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并能将其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5)
课题:近大远小教材分析: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只是在视觉上产生偏差,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通过观察自然界与生活中常见景物的远近变化、分析和讲解现象产生的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通过学习把有关透视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近大远小是绘画透视中最基本的现象,它可以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感,是一种运用广泛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语言。
意在从透视学中最基本的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从生活环境中观察、思考,感悟近大远小这一客观现象,加深学生对透视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对基本的透视知识的理解,并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初步了解绘画中关于空间的概念,并能在画纸的平面二维空间中表现立体的三维空间,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透视方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情况: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他们在认知能力上已经进入了写实期,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开始留心观察,并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有一定的分析、探究问题能力,能够大胆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不陌生,已有这种视觉感受,但是还没有正式接触到透视知识,对透视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明确。
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透视现象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
再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教学方式、手段:1. 充分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可反复的演示方式,创设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进行观察,主动分析并归纳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生活中具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与示范:
-系统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采用图示、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透视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其绘画创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透视技巧。
3.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总结绘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绘画技巧。
2.强调透视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
3.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绘画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高其绘画技能。
4.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促进共同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其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透视部分名解简答
1、视点:作画者眼晴所处的位置.2、视域:眼睛看出去的空间范围,形状像圆锥体.3、视中线:视域圆锥体的中心轴,是视者所看到的方向旳中心视线,或称中心视线,见心线,视轴等.4、视角:眼睛所看到的上下左右范围的角度,在绘画上一般采用在60度范围以内的视角.5、画面:画者到被画物之间的一个假想的透明平面,这个透明面无限大,我们能看到的所有物象都是投射到这个面上所产玍的透视图像.画面平行于画者颜面.垂直于视中线.平视的画面垂直于地平面,俯,仰视的画面倾斜或平行于地平面.6、视圈饯:视域圆锥面和画面交接线,在绘画上一搬采用60度视角的视圈线.7、画幅:在画面上60度视角的视图范围以内所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它的边线起着选景的作用.8、心点:视中线和画面的交接点(用p代),视中线必须垂直于画面.9、视平线:通过心点所作的水平线,也可以说是向前平视和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视平线是统一画面空间,平分上下的准线,在视平线上的物体,它的空间位置越远越高,人们看到它的顶面.10、视距:视点到心点的距离.11、距点:在画面上以心点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圆线,在此圆线上的任意点都可为称为距点,常用到到时冂是在视平线上的距点(用x代)12、基面:承载物体平面,一般指地面,地面是最大的基面,不同的放置面就是不同的基面,如窗台.桌面等.力基面永远都是水平状态的(用h代)13、基线:基面和画面的交接线.14、地平线:地平面尽头所见天地交界线的水平线为地平线,它映现于面的高度于视点等高。
在画面上平视的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斜俯视的地平线分别在视平线的上,下方,正俯,仰视的画面上只有视平线,没有地平线。
15、消失点:互相平行的直线,当它们不平行与画面时,投射成透视图要向远方中于一点,此点为消失点。
16、天点:在地平线上面的消失点。
17、地点:在地平面下面的消失点。
18、内余点:在心点和距点之间的消失点。
(用v代)19、外余点:不在心点和距点之间的其他消失点。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人美版(北京)
教案设计课题:《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五年级下册美术》(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运用到绘画中。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热爱校园、保护校园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 观察和描绘校园风景。
3. 运用透视现象创作校园风景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运用到绘画中。
难点:如何处理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关系,使画面具有立体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画纸、画笔、范画作品。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提问:你们能发现教室周围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吗?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原理。
2. 教师示范,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画出透视图形,让学生明白透视现象的应用。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画纸上实践透视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观察校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描绘。
2. 学生运用透视现象,画出校园风景画。
3.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强调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作业设计:1. 课后观察校园,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绘制一幅校园风景画。
2. 收集有关校园的图片或照片,下一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让学生掌握了透视原理,并能够运用到绘画中。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了富有立体感的校园风景画。
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水平。
整节课下来,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得到了提高,教学目标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