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世界体系论视域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探析
【 关键词 】 世界体 系论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发展
一
、
世 界 体 系 理论 阐述
世界体系论 以体系作为分析单位 ,强调整体性 ,从 宏观 来研究体系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个体系各部分之间 的基本联系是经济的 ,并在某种程度上 由文化联系或政治联 盟加强 。 在 这个世界体系 中,存在着中心、半边缘 和边缘三个区 域 ,三 者之间存在着 不平 等的 贸易关 系。“ 资本 主义世 界经 济体是 以世界范 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 的,在这种分工 中 ,世 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 ( 中心区域 、半边缘 区域和边缘 区域 1 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 ,发展出不 同的阶级结构 , 因而使 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 中获 利也 就不平等 。 ”中心 区域 的国家处于主宰地 位 ,是体系 中最 为 发达的区域 , 对体 系整体起着核心作用 ; 半边缘区域的国家 则是传递的角色 , 处 于过渡 的位置 ,对于 中心区域来说 它属 于边缘 区域 ,而对于边缘 区域来讲它又形 同中心区域 ; 边缘 区域 的国家则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主要生产低级商品 ,劳 动报酬低。 “ 国家 自产生起就存在 于国家体 系之 中,在 国家体系的 变化过程 中存在两重过程 : 一是 中心 区域的 ‘ 中心化 ’过程 , 即在世 界经济 中国家在几个地 区不断垄断商品 ,利用 国家机 器在世 界经济 中使其利润最大化 ,这些 国家因之成 为核心 国 家。二是边缘 区域 的 ‘ 边缘化 ’过程 ,即国家在世界经济 中 利用不太先进 的技术和过多的生产力 , 这些国家因之成为 ‘ 边 缘国家 ’ 。与这种经济两极化相对立的是政治两极化,即中心 区出现了强 国,而边缘区出现 了弱国” 。并且三个地域里的国 家不是一成不变 的,随着 时代 的发展 ,边缘或半边缘的区域 可能发展成为中心区域 ,而 中心区域也可能发生逆 向变化 。 二、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如今 ,全球化作 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势力 全方 面影响着人 们 的生 活。在经济方面 ,世界市场大力 扩展 , 全球经济更趋 于一体 化 ; 在政治方面 ,各 国之间的政治联 系 E t 趋 紧密 ; 在 文化方 面 , 体 系中核心 国家 的文化观 、价值 观在全球得到广 泛传播与接受。全球化充分发挥 了市场的作用 ,资源在全球 的流通使之能得 到最合理有效 的优化配置 ,并且通过国际化 的 比较和竞 争可 以促进 自身 自省与发展 。 然而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促进世界经济融合的 同时也加剧了全球不平等 , 在世界范 围内建立 了一种潜在的 不等 价交换。在世界体 系中 ,中心 国家 总是处于垄断地位 , 而处 于边缘 、半边缘地区的国家在这个存在着剪刀差 的世界 市 场 中则总是处 于弱者地位 。“ 在经济政策 、贸易政策 、社 会政策 、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 ,最终是华盛顿 的政治家 及其顾 问们在 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西方经济 强国的德 国 尚有 这种 无奈 ,发展 中国家就更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了。 ” 发达 国家借助其资金技术等竞争优势 ,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廉 价劳动力与资源。发展 中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高新 的 科学技术 、完善的市场机制 ,又迫于急切想拉动经济增长的 愿望而可能出现国 内经济大量依靠外资 ,则容易使 国民经济 外生化 、泡沫化。 同时 , 经济 全球 化加 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同样增
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简析
作 为 一个 拥有 50 0年 灿烂 文 明 的古 国 , 国从 0 我
来 没 有 过 文 化 断 层 , 在 每 一 次 人 类 历 史 发 展 的 激 浪
要所 代替 了。 去那 种地方 的和 民族 的 自给 自足 和闭 过 关 自守状 态 , 被各 民族 的各方 的互相往 来 和相互 依 赖 所代 替 了。 物质 的生 产是 如此 , 精神 的生 产也 是如 此 。 各 民族 的精神 产 品成 了公共 的财 产 。 民族 的片面性 和
、
全 球 化 的 误 区
当今 人 们在谈 论 全球 化 时智 力 和精神 的交 往 。 而智 力 和精 神 的交 往相 比
较物 的交 往更 体现 出人 的本 质属 性 。 人 们 所熟 知 的也是 历史 的经 验证 明 , 交往 时往 在 往是 以文 化交 往为 先导 , 而才 发展 导 向其 它 的诸 如 从 经济 的 、 治 的交 往 , 且 文 化交 往 时 常决 定 着 其 它 政 而
关键 词 : 球 化 ; 家 ; 化 安 全 ; 克思 主 义 ;和 ” 化 全 国 文 马 “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1 D6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3 9 9 2 1 2 -0 2 — 3 1 7 —1 9 ( 0 0) 1 0 9 0
作 者 简 介 : 昌圣 , 南 大 学( 庆 4 0 1 )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李 西 重 07 5 政
时, 华夏 子 民们 又将 如何 去面 对这 次人 类历 史 发展 的
契 机与挑 战呢 ?
一
仅仅 是 商 品 和货 物 , 还卖 标 志 、 音 、 它 声 图像 、 件 和 软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最新】
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从历史发展外在空间的特定视角表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和趋势,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用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
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世界性的相互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意义,揭示了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对历史进程的加速作用,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来,人类历史有可能跳跃性发展的历史趋势。
这就为分析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动力、机制和最终的方向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实际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己联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所发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类的问题。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问题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理论思维,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代的全球化虽然在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价值观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但在本质上,它依然没有超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域。
当代中国发展同样是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它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一样也面临着现代化与西方化的二难选择。
这种历史性选择的启示是我们既要向西方学习,又要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对二者的结合做与时俱进的理解。
关键词: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基本概念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国思想家赫德尔、康德、歌德、黑格尔等“世界历史”观点基础之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做了深入、科学的分析,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较为系统地加以展开。
他以唯物史观为根源,在批判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分析和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制建设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制建设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以下是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机制建设措施:
1. 完善统一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经济安全的决策机制,将决策权集中在中央政府,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确保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制定和完善经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领域的保护措施。
3. 健全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构,加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
4. 提升国家安全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制定相应的预警和对策。
5.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防止敏感信息泄露和网络攻击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的威胁。
6. 提高产业安全保护能力:加强对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的监管和保护,防范和遏制各类非法、不正当竞争行为。
7.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安全合作,推动建立国际间的经济安全合作机制,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的经济安全。
通过以上机制建设,能够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维护,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保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重要权益。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问题与对策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制造 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 展相对滞后。应加大对科技创新 的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
业升级。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 地区较为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 后。应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贡献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规律。
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为推动中国现 代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 论的研究,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发 展路径和规律,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 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推动资源共享和技术转移。
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 了严重破坏,应加强环境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对策
城乡差距较大
中国的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应加大对 农村地区的投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 生活水平。
解释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二 者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预测与展望
01
预测了中国现代化发 展的未来趋势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我 们可以预测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未来趋 势,如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这些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格局,并给各国发展和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自此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反复强调和阐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
在此时代大变局中,中国发展迎来新机遇,同时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顺应当今全球大势,在危和机并存的国际局势下,抓住机遇、化解危机,变压力为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一、大变局“变”在何处大变局的本质在于世界秩序的历史演进,根本动力是科技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和制度的伟大创新。
具体表现包括国家间联系更加紧密,新兴国家崛起,世界格局、国际秩序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改变,科技飞速进步等。
1、各国联系更加紧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日益紧密。
气候变化、文明冲突、全球治理、贸易规则、恐怖主义等全球性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使得任何国家都没有办法单独应对,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
2、新兴国家崛起。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瓦解,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被掠夺奴役状态,实现了政治、经济独立和国家自主发展。
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群体性崛起,占全球经济比重显著提升。
据调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总贡献率已经达到80%,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约40%。
世界经济和战略重心开始从欧洲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这种变化将对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和国际体系规则重新调整带来根本性影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的中国与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域下的中国与世界作者:郝玲玲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08期摘要:在人类历史长河之中,万物遵循自己规律运动与发展,纷繁复杂的世界也正在经历着自己独有的变化。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指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实践证明,这一论断是对当前国际新形势和发展态势的最新把握。
我们需要通过增强综合国力、积极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责任、处理好中美之间的关系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促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朝着符合世界人民意愿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变局中国世界格局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论断最早是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代表时提出的,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迈上新台阶,跨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定位,在这样如此一个大环境中做好外交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对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和国际趋势的正确把握,站在世界的基点上,我们面对的是百年从未有过的大变局。
”在2018年6月份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主要特征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等,这些情况的出现深入地推动世界的发展变化。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向的正确把握,这一论断一经提出就引发国内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与思考。
但对于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官方至今还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当前世界正处于转型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则处于一个历史交汇期。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百年”对于“百年”这一具体界限的划分,各界学者表述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百年”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间的这个百年;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个“百年”就是我们21世纪下的百年。
全球化视域下关于我国经济安全的思考
因为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安 种安全感。
究, 也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 不 全、 军事安全和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内容, 其中经济安全则 同的行为主体对于安全的认识和衡量 自身安全的标准是不 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因素。 所谓经济安全, 它是指一个国家的 不受损失的状态或现实。从 国家 内部 同的, 因此在安全概念的界定上, 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 经济利益不受侵害、
究成果。
一
、
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界定
他国家之间有保障的无战争状态。[( 。从主观上讲 , ”l 国
家安全指的是因为没有威胁和危险因素的存在而获得的一
在一个国家的安全体制中, 往往包括经济安全、 政治安
从国家产生以来 , 追求国家安全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 全问题 , 特别是对以主权 国家为单位的国家安全问题的研
不断地增强 自身的经济实力 , 自己 并使 以分为国内局势的稳定和和平的外部国经济 者如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是否统一、 完整、 政府的统治基础 在世界体系中保持一个相对领先的地位, 军事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 是否稳固、 共同的法律和秩序的保障、 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实力为手段来获取政治的、
它表现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经济繁荣 , 能确保人民 认识。从中外词语字典看安全的含义, 人们通常是从以下两 看,
个方面 来理 解安全的含义的: 一方面从客观意义上讲,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自 安全 免受 然灾
指的是没有危险、 不受威胁、 不出事故这样一种安全的状态。 害、 环境污染 、 大规模的贫困、 通货膨胀、 经济危机等等的困
[ 作者简介] 李伟 , , 女 山东沂南人 , 齐鲁师 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 系副教授 , 学博 士 , 法 主要 研 究方向 为科 学社会主 义和
浅论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文化安全
浅论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文化安全摘要: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各国经济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在相互融合与碰撞。
人们都说全球化的过程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一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如何始终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地位,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文化安全;主流文化;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事物涌入我国,在丰富我国原有文化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本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本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定义很多,且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
"[1]"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特征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安全。
"[2]一、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全球化,英文称为Globalization,是如今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
"全球化"的浪潮来势汹汹,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经济全球化开始,现在的全球化已不仅包括经济全球化,还包括科学技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
事实证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资本、人才、高科技等跨越国界流动的同时,文化作为一种产品也在悄无声息地流动着。
相比经济、军事领域的安全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领域的安全则更容易被人忽视。
过去,我们身边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不过圣诞节,而现在的人们崇尚吃西餐,吃韩国料理,吃日式拉面……女士们喜欢看韩国电视剧,男士们则热衷于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冲击着我们原有的生活内容。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之威胁、压力及其应对——基于全球化、网络化与社会转型视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 江苏 南京 2 04 ) 104
摘要 : 由带有 强烈资本 主义 性 的全球 化 , 借 西方资 本 主义 意识 形 态和 西 方 强势 文 化 渗透 对 当代 中 国意识形 态安全 造成 直接 威胁 。 国 内外敌 对 势 力借 助 网络 优 势 , 过 网络舆 论 开 放 性 与 自 通 主性也 对意识 形 态安全 造成 了压 力。社 会 转型期 , 会 失 范及价 值 观念 多元 化 、 场经 济 与历 社 市
以利 于 开 展 有 效 的应 对 。
化 的国家从属 于文 明 的国家 ” “ 、 使农 民的民族 从属 于 资 产 阶级 的 民族 ” “ 东 方 从 属 于 西 、使 方 ” ④ 第 二次浪潮 出现 在 1 。 9世纪末和 2 0世纪 初 的德 国和美 国, 它使世界 进入 了一个 新 时代 , 即帝 国主义 时代 。第 三次 浪 潮是 2 0世 纪末 期
“ 意识形 态” 是指 国家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 政治意识形态 , 在我 国, 即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解松 :社会思潮与我 国意识形态安 全” 《 “ , 江
南社会学院学报》 20 年第 1 期 。 , 8 0 2
太平洋学报
第2 0卷
威胁与压力的充分认识 , 学理上 , 是深入 开展 意 识形态安全研究 的前提 和基础 ; 实践 中 , 则可 以 使我们更好 地 清楚 意识形 态 安全 问题 之所 在 ,
识形态 的研究 脱离 了其 具体 衍生 与 发展 、 变 演
重点之一 , 但学界对意识形 态安全 的研究却 较 为薄弱 , 大多针对具体 问题 ( 且 以维护 国家安 全 与国家利益 为 旨归 的意识 形 态安全 研究 、 索 探
宏观视域中的全球化——全球化若干重要问题研究评述
宏观视域中的全球化Ξ———全球化若干重要问题研究评述黄光耀 毫无疑问,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它在许多学科的争论中,都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话语之一。
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说:“仅仅在十年以前,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很少使用这个术语。
而现在,这一术语已经从无人使用变为无所不在;如果不提到它,任何政治演说都是不完整的,任何商业手册都是不受欢迎的。
”①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全球化这一问题时,却感到有些茫然。
大量有关全球化的论著既缺少清晰的分析方法,又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和严密的逻辑推导,更没有提供一种前后一致、令人信服的历史解释,所以使人很难准确把握全球化的内在本质之意。
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全球化本身拥有极其复杂的内容,其进程尚未完结;另一方面则与研究者所选择的视域有关,许多学者是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全球化的,结果赋予了它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义并由此引起许多争论。
看来,对全球化研究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宏观性整体审视,这对真正地理解全球化的基本精神或许不是多余的。
关于全球化的概念问题在全球化理论研究中,对全球化定义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其观点主要有:(一)从经济学的层面,认为全球化就是指经济全球化。
这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解释颇具代表性:“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
”②不少经济学家将全球化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世界性的市场。
具体而言,全球化意味着企业家或创业者能够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集资,并利用这些资金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生产或销售。
他们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这样理解,商品、服务、资本的交易变得越来越全球化。
跨国公司诸如麦当劳、丰田或者西门子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销售它们的产品。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相互竞争,国界的作用越来越小。
我们正进入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时期”。
从全球税收治理视域看我国税制改革
从全球税收治理视域看我国税制改革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迅速进程,税收治理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税收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税收既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税制改革是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天翻地覆的变革,中国税制改革也已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成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头戏。
在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税制改革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因此,探讨从全球税收治理视域看我国税制改革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方面,从全球税收治理视域看我国税制改革,有助于我国深入理解全球税收治理格局的演变所带来的税制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从全球税收治理视域看我国税制改革,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税收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进全球税收治理体系的完善。
综合来看,全球税收治理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税收国际化和竞争化趋势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深化,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日益频繁,税收也不再是国内事务,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各国展开了激烈的税收竞争。
如何在这场国际税收竞争中处理好自身利益和国际合作,已经成为全球税收治理的关键问题。
二、税收透明度和信息交换的要求日益提高。
为了打击跨国税收避税行为,各国纷纷加入国际税收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不同国家税收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度。
据统计,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参加了全球共同申报机制,105个国家支持共同关注申报机制,130多个国家已承诺实施全面信息交换标准。
这表明,税收信息透明度将成为国际税收治理的主导趋势。
三、国际税收法律框架逐渐规范。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税收规则的制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国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更加密切。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OECD等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税收规则和标准,如《反避税自动信息交换公约》、BEPS(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标准)等国际协定。
全球化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反思与构建
2009年 7月
沈 阳工程 学院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un l f h n a gIstt o n ier g S ca S ine ) o ra o e y n ntue fE gn ei ( o i c cs S i n l e
VO . L 5 NO 3
() 4 全球化促进 了西方政 治理念 的张扬 , 权 民 人
作者简介 :闫淑楠 ( 90一), , 18 女 河南永城人 , 助教 , 士。 硕
第3 期
闫淑楠 , : 等 全球化视域下高校 国家安全教育的反思与构建 然而 , 在开放 中, 我们还要保持头脑清醒 , 树立 明确的 国家安全意识 , 不能不顾原则 的全面开放 , 否则无 异 “ 引狼人室” 。因此 , 全球化背景下 , 我们要 克服闭关 自 守和“ 绝对开放” 两个极端 , 辩证地看待开放与安全 的关系 , 将情感与理性结合起来 , 处理好 国家发展与国
被淡 化 。他们 推崇 享乐 主 义 , 利轻 义 , 重 为个 人利 益而
进程。在此背景下 ,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尤其是国 家安全教育面临严峻挑 战, 这也 给新时期高校 国家安 全教育工作提出许多新课题 。为此 , 高校 国家安全教 育须创新 , 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
全球化对 高校 国家安全 教育 的双 重 效 应
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 征, 是人类在全球范 围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化过程。它以经济全
球化 为核 心 , 涉及政 治 、 文化 、 活等诸 多 领域 , 生 带来 不 同文化 政 治思潮 的碰撞 交 融 , 响着 整 个 世 界 历 史 的 影
济优先意识强化 , 但同时诱发 了其重利轻义和工具理 性倾向, 社会主义集体意识弱化 。全球化 主导的市场 经济实现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 促进 了生 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这种改善使经济的作 用愈加凸显 , 世界各 国都将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 , 将 经济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衡量标准 。在这种环境的耳 濡 目染下 , 大学生也将 目 光更多地投 向经济利益 , 经济 优先意识强化 , 这有助于激发其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 但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 目标 , 完全彰显 工具理性 , 易诱发重利轻义倾向, 使大学生的视线更多 地停 留在追求功利的操作层面 , 超功利的精神追求则
全球化视域下的民族性与文化认同
全球化视域下的民族性与文化认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视域对于民族性与文化认同的影响日益凸显。
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对传统的民族性与文化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保持自己的民族性与文化认同,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性与文化认同并不是简单地取舍或排斥外来的文化元素,而是在积极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实现文化多元共存。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流传和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再局限于本民族文化,而是开始接触和了解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
这并不意味着本民族文化会被边缘化或消亡,相反,诸多国家和民族都在努力维护和传承自己的本民族文化传统,从而实现了文化多元共存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人们更加重视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以应对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冲击。
在文化认同与自我认知上,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
许多国家和民族开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以此来强化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备受关注与推崇,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历史悠久的传承,成为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乡土文化及其价值观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和重视自己所处的土地和环境、身边的人和物,注重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这种文化认同的回归也反映了人们越来越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底蕴和自然环境,在文化认同上更加关注人、土地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认同的层次与内涵。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人们更加意识到文化认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除了本民族传统文化之外,人们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在这一背景下,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也得到了深化与拓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元素得以更好地交流和融合。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的相互 依赖 程度 更 加加 深 , 济 利 益关 系更 为 复 杂 经 化 。这 对 中 围经 济 发展带来 极大 挑战 。一些 中国企
业难 以应对 复杂 的经 济局 而 , 往 迫切 需 要 政 府 协 往
测。
另一 方面 , 济 全球 化 对 中 国政府 经济 职 能 和 经 国家主权 产生 冲击 和削弱 , 威胁 中 国的经济 安全 , 这 是经 济 全球化 给 中围带来 的最大 问题 。经 济全球 化
政府宏观调控 的职能 , 加强政府和社会 巾介经济组织 的建设 ; 同时 , 中国政府 的经济管理职能有 必要向公共 服务 职
能过渡 。
关键 词 : 经济全球化 ; 政府经济职能 ; 变 转
中图 分类号 : 2.6 Fl3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7 — 572o )1 04 — 3 l 1 0 1(09 0 — 02 0 6
二 、 国政 府 经 济职 能 的转 变 整 体 思 路 中
经 济全球 化过 程 中 , 如何 转变 政 府 的经济 管 理 职 能是 转变政 府 职 能 的 中心 环 节 。首 先 , 要强 化 政 府 维护本 国经 济安 全 的职能 。 国家经 济安全是 一 国 经 济处 于不受 外部 威 胁 和 侵 害 而正 常 运行 的状 态 。 世 界经 济 的相 互依存 是 和谐 与 冲突 的统 一 。它 与对 外 经济 交往过 程 中外 部 威 胁或 影 响 因素 连在 一 起 。 因此 , 济安 全 问题 的提 出是 与 经济 全 球 化分 不 开 经 的。 “ 现代 国际关 系 中 , 然 合作 不 仅 是可 能 的 , 在 虽 并且 合作 空 间不 能说 小 , 国家 的 生 存和 安全 始 终 但 是第 一位 的” 。美 国前 总统 克林 顿 说 : 我们 将把 中 “ 国的经 济安全 作 为 中国对 外政 策 的 主要 目标 ” “ , 要
浅论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文化安全
浅论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文化安全摘要: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今天,各国经济在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在相互融合与碰撞。
人们都说全球化的过程是一把“双刃剑”。
在这一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如何始终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地位,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文化安全;主流文化;文化软实力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事物涌入我国,在丰富我国原有文化的同时,也对我们的本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本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定义很多,且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
"[1]"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特征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安全。
"[2]一、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全球化,英文称为Globalization,是如今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
"全球化"的浪潮来势汹汹,它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经济全球化开始,现在的全球化已不仅包括经济全球化,还包括科学技术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
事实证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在资本、人才、高科技等跨越国界流动的同时,文化作为一种产品也在悄无声息地流动着。
相比经济、军事领域的安全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领域的安全则更容易被人忽视。
过去,我们身边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不过圣诞节,而现在的人们崇尚吃西餐,吃韩国料理,吃日式拉面……女士们喜欢看韩国电视剧,男士们则热衷于好莱坞电影……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冲击着我们原有的生活内容。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贸易方式和模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然而,我国在数字经济视域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跨境数据流动与合作、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强化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调控等措施。
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国际贸易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
一、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技术瓶颈首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瓶颈。
我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覆盖范围有限,网络速度和稳定性也存在不足。
这导致了我国在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网络连接不畅、交流困难的问题。
其次,我国数字化技术研发和创新水平相对较低,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
这意味着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中面临着技术壁垒和竞争压力。
再次,我国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存在较大的隐患。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和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可能会影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最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较为先进,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较大。
(二)数据流动与跨境合规性挑战首先,跨境数据流动面临着合规性挑战。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法律法规要求各异,跨境数据流动可能遭遇到合规性难题。
我国的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过程中,需要遵守各国不同的数据保护法律,这增加了贸易成本和不确定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动在数据流动方面达成共识,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的合规机制。
其次,数据流动受到网络安全威胁。
金融安全视域下中国地方债与经济增长阅读记录
《金融安全视域下中国地方债与经济增长》阅读记录目录一、 1 中国地方债概述 (2)1.1 地方债的定义与特点 (2)1.2 地方债的发展历程 (3)1.3 地方债的市场规模与结构 (5)二、 2 金融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6)2.1 金融安全的定义 (7)2.2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 (8)2.3 金融安全的构成要素 (9)三、 3 中国地方债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11)3.1 中国地方债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12)3.1.1 地方债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 (13)3.1.2 地方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14)3.1.3 地方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6)3.2 金融安全对地方债的制约与调控 (17)3.2.1 金融监管政策对地方债的影响 (18)3.2.2 金融风险防范对地方债的约束 (20)3.2.3 金融创新对地方债的引导与规范 (21)四、 4 中国经济增长与地方债的关系 (22)4.1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与趋势 (23)4.2 中国经济增长对地方债的需求 (24)4.2.1 基础设施建设对地方债的需求 (25)4.2.2 产业转型升级对地方债的需求 (26)4.2.3 人口流动对地方债的需求 (28)4.3 中国经济增长对地方债的挑战与应对 (29)4.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30)4.3.2 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与增长 (31)4.3.3 地方债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32)五、 5 中国地方债市场的发展与前景 (33)5.1 中国地方债市场的现状分析 (35)5.2 中国地方债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 (36)5.3 中国地方债市场的政策建议与展望 (37)六、 6 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38)6.1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地方债发展经验借鉴 (39)6.2 其他学科领域对地方债问题的研究进展 (40)一、 1 中国地方债概述地方债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以用于公共项目和服务,而发行的债券。
这些债务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经济安全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以后,中国全方位融入并充分抓住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繁荣进步,但盛世之中潜藏着的风险与危机却越来越大。
透视国力渐强的今日中国,在繁荣中安全危机浮动,金融、信息、贸易、产业、生态、人才等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将全球化的影响与中国经济安全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以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经济安全。
本文共分六章,每章的主要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主要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的主要相关概念进行全面、详实的解读与界定,论述了中国经济安全的提出、内涵及外延,以及中国经济安全的存在状态分析,这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方学者等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揭示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这为中国经济安全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特点,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论述了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典型国家与区域的经济安全观,以及各国经济安全观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概括总结了全球化在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机遇与挑战。
以全球化影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为铺垫,从提供发展经济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可能、利用世界上各种要素资源的机会、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论述了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机遇;从风险防范难度加大、国际垄断势力对产业安全构成威胁、经济依附性可能增强的挑战、全球范围资源与市场竞争的挑战等方面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着重分析了中国经济安全体系及其现状。
主要从金融、信息、贸易、产业、生态、人才等六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安全体系,并逐一解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在此六方面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成因。
第六章主要论述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有效路径。
从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经济安全理念入手,剖析了国民经济安全意识和正确
的经济安全观对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了维护中国经济安全的具体措施。
总之,立足国内,以发展促经济安全与融入世界,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是中国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