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目标交互: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的构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目标交互: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的构想
赵丹
摘要:村庄布局合理性对于推动城乡统筹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实践和研究中,往往难以避免方法和视角相对单一的局限性。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多目标交互式的村庄布点规划框架,在多元的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中寻求均衡,并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交互,以期增强规划结果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关键词:多目标交互村庄布点规划
村庄布局合理性对于推动城乡统筹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实践中,往往采用自下而上政府逐级上报的方式确定保留村庄名录并进一步进行空间与体系的优化,这样的规划方法充分考虑了乡村的实际情况,高效的确定了选择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缺乏科学性、缺乏整体统筹的诟病。近年来,城市规划学界对村庄布点优化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多难以摆脱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的困境:或是基于某项技术,或是基于农民意愿调查,如宋小东[1]、陈有川[2]、叶育成[3]等,利用GIS平台定量分析村庄布局,但难以顾及农民意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实施性;如马璇[4]、张如林[5]等,虽以农民意愿自下而上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措施和建议,但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客观数据的理性分析,不可避免地带来保留村庄的选择过于主观的问题。
为了更科学、更全面的展开村庄布点规划,本研究综合了两种研究思路,尝试提出多目标交互式的村庄布点规划。多目标是指并非从单一的城市利益诉求出发,而是从城、乡利益兼顾的角度,建立一个包括乡村自组织发展、资源最优化配置、差异化发展等多元的目标体系,力求布点规划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交互是指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村庄布局交互为研究视角,一方面通过宏观的空间分析、经济社会分析、案例借鉴等研究方法对乡村聚落体系进行科学与全面的分析、判断与预测,另一方面研究重视自下而上的反馈,将初步方案在村镇实地进行深入的可行性校核与村民意愿校核以验证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从而最终确定村庄布点规划方案。
以多目标交互为理念,本文构建了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重在探讨框架本身的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在部分计算中以江苏省高邮市2013年数据为基础进行
实例分析从而更直观地展现研究过程。
1规划框架构建
规划遵循“综合评价——方案优化”的逻辑思路。首先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视角出发,对现状村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判断,明确村庄调整优化的优先次序。其次,探究村庄布点合理的集聚方式,从而得到初步的规划布点村庄方案,进而将规划初步方案与各镇、行政村进行可行性校核与村民意愿校核,确定最终方案,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
图1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2综合评价
在现状综合评价部分,本研究建构了“乡村自组织发展”、“生活服务资源最优化”、“生产服务资源最优化”、“塑造乡村多元发展路径”等4个目标层作为村庄布点优化的综合评价标准与发展引导目标,并进行配套的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基于生活圈的村庄布局分析、基于耕作半径的村庄布局分析以及特色村庄遴选,以期对发展现状形成全面的认知和判断。
2.1 乡村自组织发展
乡村是一个具有鲜明自组织特征的高度有序、充满活力的系统,现状的乡村空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更是在长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共同作用下动态演变过程。因此,村庄布点优化首先要对既有乡村现状进行充分的、全方面的评价,才能充分认知村庄发展特征并对村庄布点规划规划形成充足的依据,进而引导不同条件的乡村空间向不同的合理方向转型。
本研究构建了包含空间集约性、经济和理性、设施完善性、生态安全性、城乡协调性等五方面指标体系,并在每个方面中选取了1-2项具体指标进行定量评价。为了确定各项目标
在现状评价中的主次次序以获得综合的评价结果,本研究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综合计算现状居民点布局的适宜性评价结果。
图2 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技术路线图
本研究在空间集约性、经济和理性、设施完善性、生态安全性、城乡协调性五个目标引导下,选取了人口密度、居民点密度、农民人均收入、农业产值比重、设施状况、交通可达性、是否位于禁建区及限建区、是否位于城镇规划区等八个具体指标进行定量计算。每项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表1 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如依据以上计算方法,将高邮市各行政区的指标值绘制成以下专题图:
为了便于比较与数据处理与比较,将各项指标的计算结果运用极大值标准化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在生态安全性目标层中,位于禁建区赋值0,位于限建区赋值0.5,其他赋值1;在城乡协调性目标层中,位于城镇规划区赋值0,其他区域赋值1)。
乡村常住人口密度村庄建设用地密度农村人均收入
现状公共设施数量现状交通可达性生态敏感性
图3 高邮市2013年各项指标专题图
极大值标准化计算公式: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各种定量和定性的因素层次化,并根据每一层的重要程度来确定权重。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同一层因子的相互比较来进行排序,因此适用于为具有多层次、多因子的指标体系定权。通过层层分解,将权重合理地分配到每一层的每个因子上。
表2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将五个目标层次中各项指标标准化值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在空间中进行叠合,得到居民点布局适宜性专题图。
2.2 生活服务资源最优化
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具有层次性,即:服务的层次越高,使用频率越低,居民可容忍的出行距离越远。根据居民不同层次公共服务的最大容忍距离画圆,形成圈层结构,称之为“生
活圈”。依据生活圈理论,对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构建不同层次的生活圈,配套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以达到生活服务资源最优化的目的,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研究表明,在各年龄阶层间,存在着共同的圈域和不同的圈域。由于生理状况、生活规律、交通出行方式的不同,其出行距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圈层:幼儿与老人的徒步界限、成年人徒步界限、自行车出行界限、机动车出行界限。与此相对应,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也可以划分为四个空间圈层,我们称之为:基本生活圈、一次生活圈、二次生活圈和三次生活圈。每个生活服务圈层表征出不同的服务半径和服务面积,并对应了相应的设施空间落实单元和服务内容。
表3 各等级生活圈服务范围与内容
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各等级生活圈层的受众人群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为人口年龄结构并不是一项静态的指标,通常都是随着人口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政府推行了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加之居民平均寿命的延长,使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三成以上,这也对生活服务资源的布局提出了更高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要求。
因此,本研究在依据“生活圈”理论进行空间叠合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未来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通过对年龄结构进行科学的预测,根据预期年龄结构特征对主要针对各个年龄阶层的生活服务圈层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从生活服务资源最优化的视角对村庄布局做出合理的评价与判断。
2.3 生产服务资源最优化
聚落是农民的定居场所,土地是农民的劳动对象。农业生产是在居民点之外的田间完成的,因而聚落与耕地的关系反映在耕作半径上。耕作半径是乡村聚落离耕作区的远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