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启发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

语文教学中启发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

语文教学中启发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选入语文课本的通常都是文质兼美的诗文佳作,阅读时必须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方能领悟蕴含于课文中的各种妙处,挖掘出粗看上去不成问题的问题。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进矣。

‛要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关键是,要能把握住正确的思维角度。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指导,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给学生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环境,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技巧。

1、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所谓课文关键处,应是课文主旨的集中体现,是作者意向情感的凝聚点,也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

它可以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文中关键性的语句,又可以是文章看似‚矛盾‛之处。

例如:——学了《祝福》,有学生产生疑惑:‚小说明明是写祥林嫂,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学了《我的叔叔于勒》,有学生发问:‚当若瑟夫见到‘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于勒时,为什么只是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而不能公开他说出呢?‛——学了《荷花淀》,有学生提出疑问:‚小说反映抗战生活,但在作品描写的背景上看不到硝烟弥漫、鲜血淋漓,看到的却是富于诗情画意的美景,这是不是一种失真?‛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关键处质疑问难,不仅能充分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带动全体同学迅速进入课文情境,而且有利于让学生领悟课文关键处对表达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升华,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一环。

2、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地方是作者独具匠心而留下的艺术空白,这些‚笔未到而意到‛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处每能成为激发思维、驰骋想象的益智因素。

例如:《项链》的结尾颇出人意外;那么,玛蒂尔德会感到怎么样呢?是悔是怨,是嗔是喜?又如:《祝福》中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那么,究竟什么‚可恶‛?‚然而‛又怎样?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留白‛处质疑问难,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反复咀嚼、品味课文‚留白‛处所造成的朦胧的美学境界时,会产生无限的意趣,这对刺激学生的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谈语文教学中的“激疑”与“质疑”

谈语文教学中的“激疑”与“质疑”

谈语文教学中的“激疑”与“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深入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的“独脚戏”,激疑与质疑始终应该相辅相成,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启发每位学生都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活动才能得到深入,素质教育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一、课堂教学“激疑”与“质疑”的必要性有疑问才会有发现,“疑”的目的是为了“无疑”。

然而,长久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主导为主,虽然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尽管最初也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但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也正因为老师的激疑缺乏艺术性,所以学生怕老师问到自己,老师怕学生答非所问。

于是乎,教师问到后来觉得问也是白搭,就干脆来个满堂灌;学生无暇质疑,也懒得质疑,结果只知机械笔记。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引领下,课堂教学也许是从激疑开始,但最终却以“一言堂”结束。

这样的课堂教学又何来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的意志品德。

二、营造宽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质疑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宽松的探究氛围是激发学生质疑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

教师要拥有和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动下,恰如其分地应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从而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的参与,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质疑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当学生回答错误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当学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给予适度的赞许;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感受到质疑的乐趣,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质疑问难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疑问和困惑,勇敢地发出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展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立“质疑角”,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提问和探索,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断开拓思维,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所学知识越感兴趣,就越容易产生质疑和探索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参与课堂讨论。

可以通过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和故事,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困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

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对已有知识和观点进行质疑、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观点的文章,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看问题多个角度,形成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不断挑战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意识,首先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产生质疑和困惑,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答,激励学生不断进行探索和质疑,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用文字唤醒学生的思考力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用文字唤醒学生的思考力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用文字唤醒学生的思考力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用文字唤醒学生的思考力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教师”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激励。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不断思考教育的本质,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唤醒学生的思考力这一方面,我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我工作的第一步。

每一次课堂上,我都会选择生动有趣的教材来呈现给学生。

例如,我引入寓言故事、诗歌朗诵、名人传记等,以多元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

此外,我还会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经常通过提问、讨论、作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辨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同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提供合理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思辨能力。

第三部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思考力的关键。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学会提取文本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和掌握阅读策略。

我经常组织学生读课外书,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从文章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对文本进行分析。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第四部分:创新教学方法为了唤醒学生的思考力,我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尝试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故事情节相结合,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此外,我还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游戏,鼓励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和互动。

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疑·质疑·释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疑·质疑·释疑
学 羁 2 0 1 3 年 第 1 1 期
詹 秋红 ( 广 东省饶 平县 黄 冈镇 大澳 小学 5 1 5 7 0 0 )
摘要 : 在语文课 堂教 学中. 组织和引导学生 激疑 、 质疑 、 释 疑, 可以使 学生养成发现 问题 的 好 习惯 . 并掌握 思考 问题的 方法, 提 高解决 问 题的能力 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 学效 率、 质量

创趣激疑
心理 学家皮亚 杰说 : “ 所有 智力方 面的工 作都依 赖于兴趣 。” 尤其对 于小 学生来说 , 兴 趣是 激发他们认 真学习 的强 大动力 。在课 堂 教学 中 . 教师 要引导学生在 学中生疑 . 就必须 讲究 方法 . 让 学生在趣和 奇中生疑 例 如 . 根 据 小学 生平时 都很喜 欢听 故事 这个 特点 . 教 师可在教学 时用讲故事 的方式来导入 例如 . 在 教学 《 称象 》 一 课时 , 我先讲 了这 样一个 故 事: 古时候 . 有人送 了一 头大象给曹操 。曹操 很 想知道大 象有多重 .可是 当时没有 那么大 的秤来称 . 大 臣们又想不 出好方法 有 的人提 出把 大象 割成一块块来称 。后来怎样 . 大家想 知道 吗?这 如“ 投石击破水 中天” , 引起 了学生 的好 奇心 : “ 那头大象多 重 , 有没有称 出来 , 是 谁 称 出来 . 用什么办法称 ?” 他们迫 不及待地 想知道故 事的前 因后果 . 我就趁此 导人 . 很好 地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的 一 个 重 要 途 径
教 学 研 究
浅谈语 文教 学 中的激 疑 ・ 质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释 疑
相和》 一文时 . 在板书标题后 , 我问学生 : “ 看到 标题 . 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略作思考后 , 纷纷发言 : “ 我想知道 ‘ 将’ 和‘ 相’ 分别指谁。” “ 我想 知道将 相之 间为什 么不 和 .又 怎 么和 好 ?” ……最后我通过 总结 , 归纳 出主要问题 , 使学生更容易感悟和掌握课文的内容 。 2 . 从 矛盾 处质疑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 章的主 旨. 我注意引导 学生抓住文章 矛盾处 . 前后对 照. 联系上下文 . 提 出问题 。如在教学 《 手 捧空花 盆 的孩 子》 一 课时 , 我 引导学 生抓 住矛盾之处 : 谁能用种 子培育 出最美 的花 , 谁 就是 国王的继承人 . 而雄 日捧着空花 盆 , 却成 为继承人 学生从这处 矛盾中很 自然 提出 问 题: “ 国王为什么要选他 做继承人 呢?国王为 什么说话不 算数? ” 顺 着学生 的质 疑 . 我趁热 打铁 . 把 全班分成赞成 与反对两组展 开争论 。 最后 . 达 成了共 同 的看 法 : 雄 日捧 着空 花盆 , 体现雄 日的诚实 : 而国王选雄 日 做 继承人 . 表 明国王喜欢做事实 事求是 的人 学生通过这 质疑 . 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主 旨 3 . 从关键词去质疑 抓住文章的关键词 质 疑 .特别是抓 住体现人物感情的关键词 提问. 能帮助学生提高遣词造句 、描写人物的能力。 例如 . 针对《 再见了 , 亲人》 第一段中的“ 您说 这 比山还高 比海还深的情谊 .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句话 .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 : “ 这比山还高 、 比海还深的情谊指什么7为什么大娘对志愿军 的情谊 比山还高 、 比 海还深?” “ 情谊” “ 山” “ 海” 这之 间到底有怎样 的关系呢7然后 . 教师再让 学生从文 中寻找答案 学生理解 了这三个词 . 也就理解 了这段话 的思想 内涵 . 从而提高学生 的思维 能力 、 想象 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疏 导释疑 课 堂教学 中 . 有疑者要使 之无疑 , 这样 学 生才能长进 . 教学质量才能 提高。 因此 , 教师 要着 力提高学生 的提问能力 .还要引导学 生 自主思考 问题 。 更要 注重 用启发 、 分解 、 拓 展 等不 同的方法来释疑 1 . 启发 课堂 中的提 问. 目的是使 学生在 掌握知识 的同时 . 训练 和提高思维能力 . 因而 教师应善于从不 同角度启发学 生释疑 如教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质疑问难

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质疑问难
考 , 自由交 流 。 教 师 要 善 于 在 适 当 的 时 机 进 行 激 疑 促 思 的 点 拨 。 当
( )从课文 “ 三 无疑处”质疑 问难 课文 中有些语句 、段落或情 节等 ,学 生阅读不觉得有
学 生 在 思 考 问题 遇 到 困 难 时 , 教 师 可 引 导 他 们 转 换 思 考 的 疑 问 , 往 往 一 瞥 而 过 , 而 这 些 “ 疑 处 ”有 时 却 是 理 解 课 无 角 度 , 另 辟 蹊 径 , 使 学 生 产 生 一 种 别 有 天 地 、豁 然 开 朗 的 文 的枢 钮 ,或 者 是 容 易 发 生 差错 的 要 端 。语 文 教 师 若 能 引 感 觉 。有 时 学 生 想 要 质 疑 问难 而 一 时 “ 壳 ” , 教 师 可 引 导 学 生 在 课 文 “ 疑 处 ”质 疑 问 难 , 既 可 激 发 学 生 深 思 , 卡 无 导 学 生 或 正 面 冲 锋 , 或 迂 回突 击 , 从 而 冲 破 障 碍 , 开 通 思 深思后释疑又可促进 学生求得对课文 的深入理解 。 路 ,活 跃 思 维 ;有 时 学 生 思 考 的 问题 无 法 进 一 步 深 入 ,教
语 文 教师 应善 于 引 导学 生从 课文 “ 白 ”处 质 疑 问 留
“ 白” 处 所 造 成 的 朦 胧 的美 学 境 界 时 ,会 产 生 无 限 的意 留
疑 难 、 自行 思 索 解 决 , 以锻 炼 学 生 质 疑 问 难 的主 动 性 。老 难 , 当 学 生 通 过 自 己的 想 象 与联 想 ,反 复 咀 嚼 、 品 味 课 文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盾 ”之处 。例 如,学 了 《 福》 ,有 学生产生疑惑 : “ 祝 小 说 明明是写祥林嫂,为什 么以 ‘ 祝福 ’为题 ?” 语 文教师 引导学生从课 文关键处质疑 问难 ,不仅能充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激趣”手段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

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

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

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

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

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

让“学会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

让“学会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

让“学会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推波助澜学会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促进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推波助澜,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推动学会提问呢?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鼓励。

学会提问是一个主动的行为,需要学生敢于对自己的疑惑和困惑进行提问,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教师的指导和答案。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且尊重他们的问题。

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和思考,不要怕犯错。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自觉地学会提问。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会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文本的逻辑结构、推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词语的深层理解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提问,还可以提出更有深度、更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有力的推动。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来提出问题,并自主地进行研究和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还可以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面对和解决问题。

巧问导学启思自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巧问导学启思自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课堂巧问导学启思自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付冬琼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解答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过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作出改善。

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简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供教师进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方法从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也成了主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问题的引导能够有利于学生走进课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生成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提升课堂授课质量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时没能定出准确的目标,课程内容与问题衔接不上。

出现这类问题是因为教师对课堂问题不够重视,不能根据学生需求来设定问题,导致问题设定没有教好的实际效果。

(2)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问题的提问上会有准确性的答案,答案内容过于单一和形式,这样的问题内容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思维变化和个性发展,从而使得学生出现“跟学”的现象。

(3)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没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与学生没能形成较好的交流,而且教师会占用大多数时间,从而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在这种条件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较差。

(4)教师往往对于问题的认知存在问题,而且教师对于问题的平衡性难以把控,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够重视,通常情况教师都是针对考试方面提出问题,从而使得问题出现偏差。

语文学科“发现课堂”的四“疑”四“问”

语文学科“发现课堂”的四“疑”四“问”

成果分享・语文学科“发现课堂”的四“疑”四“问”永泰县实验小学蔡品团“发现课堂”,是学校致力建设发展的一种新型课堂,真正实现学生快乐、幸福成长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通过发现课堂,让孩子们学会发现、主动发现,在发现中质疑、在发现中收获,在发现中成长。

现以语文学科为例,谈谈“发现课堂”的四“疑"四“问"。

一、目标导学,激“疑”试“问”统编教材都有单元训练目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尝试着提出问题。

1.冶情一一激“疑”试“问”。

语文教材思想性强,组织学习中,强化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教育之外,还应不断地励志冶情,重视感化作用,思必生疑,疑必深钻,钻必有得。

2.引趣一一激“疑”试“问”。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自主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地沉浸于求知的境界中。

因此,使学生对学习质疑感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建立自信心的前提。

平时教师应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博,因势利导地增加学生的提问空间,采取丰富的学习形式,激发他们好问的兴趣。

3.探索一一激“疑”试“问”。

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是探索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起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想问题,并且有疑能问,有问能究,只有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许多科学知识。

二'课前自学,导“疑”善“问”“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人渔。

”前置性学习一一课前自学是“发现课堂”的重要一环。

灵变的质疑方法是真正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如何才能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1.“开门见山”质疑法。

题者“额头”也;目者“眼晴”也。

文章的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第二句:“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故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重点词语是:“沉思”,抓住关联词:“如果——就——”学生们很快地找到了有关重点词句。

提问:(1)“沉思”是什么意思?(2)什么事引起华佗的沉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醉汉动手术时任人摆布,一点儿也没有痛苦的表现,这件事引起了华佗的沉思。

)(3)华佗沉思什么?(他沉思: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不感到痛苦,该有多好啊!)(4)这说明了什么?(再次领悟华佗的高尚医德。

)抓关联词:“如果——就——”提问:为什么有了一种药,也像喝酒一样能醉了,就不感到痛苦呢?(华佗给那个汉子动手术,因他喝醉了酒而不感到痛苦,这个事实,这一现象,使得华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第三句:“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佛散。

”重点词语是:“时时,”“处处,”“终于”。

提问:(1)“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说明了什么?(“时时”,“处处”,说明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终于”是什么意思?句中为什么要用上“终于”这个词语?(“终于”说明是不容易的,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同时也体现了华佗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或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终于”在文中的作用:一是用上“终于”表明发明麻醉剂是很不容易的,要克服重重困难,并长期坚持试验,从句中“时时留心”,“处处搜寻”等词语中能看出;二是用上“终于”能表现华佗为解除病人痛苦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的顽强精神。

总之,我想在教学中既重“教”更重“学”,着力指导学生学会学。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一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我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渗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呢?我感到有如下体会。

语文课堂呼唤“疑“问-2022年精选文档

语文课堂呼唤“疑“问-2022年精选文档

语文课堂呼唤“疑“问-2022年精选文档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导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要使学生学得进,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得去。

善于启发诱导,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学生就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诲,进步就快。

1.善于引导问题教师要善于引领。

一位教师在上《忆铁人》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就说,你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要说的吗?课堂便马上活跃起来:铁人是谁?课文回忆了铁人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要写铁人呢?等等。

2.善于捕捉问题。

袁瑢老师说得好,“老师不是什么都懂的‘万能博士’,但总不能这也不知道那也不清楚,一问三不知。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进行知识的“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对那些学生理解范围之外的问题,要做科学的引导,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也可以请其他学科的教师给予解答,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协作。

切不可顾及面子而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

二、激疑1.课题导入时。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着手质疑,往往可以提纲挈领,统筹全局。

如教学《两块银元》,可引导学生抓住“银元”发问:谁的银元?为什么只是两块?围绕两块银元写了哪些人?围绕两块银元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就可从总体上领悟到“两块银元”的内涵,把握课文所表达的“军民情深”的思想。

2.课文空白时。

3.学生有疑时。

袁振国先生在其新作《教育新理念》中提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提倡“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语文(心得)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发问

语文(心得)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发问

语文(心得)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发问语文论文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同学发问培育和调动同学的非智力因素,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逐步养成在学习中吃苦耐劳、勤于思索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更关键的是在长期教学中,老师依据不同阶段、不怜悯况、不同内容,实行不同的方式,培育同学学习主动性。

笔者在实践中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质疑发问,调动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疑”产生“欲解疑”的渴望,“欲解疑”调动“思索”,“思索”显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必定更好。

因此,语文学习中,老师可以要求同学每人预备“质疑本”,预习时不仅做生字词句的圈点勾画笔记,还要在此基础上,把有关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带着疑问听课。

老师也可以把同学的疑问归纳分类供应给全班同学,引导同学争论,老师有针对性地点拨。

课后,还可以让同学在“质疑本”上写“听课后记”,鼓舞他们提出新问题,与老师、同学切磋,使同学的学习爱好连续延长。

长此以往,同学会逐步养成质疑发问的习惯,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设疑引导,让同学的思维纵深进展。

同学的质疑发问若是比较肤浅难以触到重点,老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同学思索。

什么地方需要设疑呢?重点和难点之处需要设疑,特殊要巧在生于“无疑”处。

第三,准时点拨,诱发同学思维的制造性。

灵感往往是一闪即逝,同学求异思维也常有一刹那的表现,应当马上锁定它。

适时点拨使同学获得新知时尝到制造的甜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第四,设置坡度,引导同学奋力攀登。

有时课堂上有问有答,热喧闹闹,好像很活。

这或许是一种表象,同学求知的“失衡”心理并未形成。

久之,同学的心理就会因得不到新的满意而疲惫。

我们发觉,同学对已知的东西爱好不能长久,对想知而未知或一知半解的东西爱好深厚,迫切盼望去理解它。

语文教学设计的问题要擅长在同学心理上制造不平衡,强化同学学习的内驱力。

但问题也不是越难越好,不符合实际的陡坡会让同学望而却步,失去信念。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还能使学生养成在日后的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些知识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徐也会提问,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

发现“疑”,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

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医学专用药的人》一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

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

”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

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什么事使华佗“深感不安”?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深感不安?这深感不安说明了什么?学生有了疑问,再经过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议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学懂了。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提问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提问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提问吴继斌
【期刊名称】《中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09(000)034
【摘要】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每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可见,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

让自己的学生具备这一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如何让学生具备这一素养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页数】1页(P21)
【作者】吴继斌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22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02
【相关文献】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贵在问——探寻思品课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关于提问的思考
3.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随问——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4.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
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关于提问的思考5.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论小学美术提问的教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效激疑,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

有效激疑,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

有效激疑,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作者:孙丽莉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39期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愈发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了语文教师亟需探究的课题。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有效激发学生疑问的三个原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供角度。

关键词:问题探究;有效激疑;原则北宋张载说过:“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有疑问,才是真正的学,没有问题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疑问是学生进步的阶梯,也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动力,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

质疑是好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探讨的问题到底有无价值?问题提得好,能成为调动学生思维的契机,从而促成对文本更深层次的挖掘。

但如果问题的含金量不高,则会使学生始终游离于文本的表面,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提出高质量、有效性的问题,使师生在共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语文教学中追求的艺术。

通过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有效激疑须有以下原则。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有些老师会抱怨课堂气氛太过沉闷,问学生还有何问题,学生不是说没有,就是不予理睬,但等老师提出问题让他们解决时,许多学生都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很有可能是教师激疑缺乏艺术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惯于被动回答,突然让其提问,能适应吗。

因此,教师应机智地换一种对话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使学生想问、有兴趣问。

教学内容较浅显的《散步》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笔者设计了激疑环节:“假如莫怀戚走进我们的课堂,与我们一起探讨本文,并释疑解难,你准备问他哪些问题。

用这样的句式:莫怀戚先生,我想问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设疑,然后把该问题交给学生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借采访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本的疑问。

采访的形式较新颖,学生也感兴趣。

要采访作者,对课文内容必须要熟悉,这种情境很快把学生领进了课文细节;采访作者,学生必须要找出自己不解的地方,所以得深思,反复咀嚼文章的关键之处,再次拉近了和文本的距离;采访作者,还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文章中字词句段的作用、安排用意,这是一个学习写作方法、语言的过程,又给了学生走进文本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还能使学生养成在日后的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些知识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徐也会提问,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

发现“疑”,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

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麻醉药的人》一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

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

”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

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
(2)什么事使华佗“深感不安”?(联系课文内容,知道“病孩子动手术时痛得死去活来”这件事使华佗深感不安。


(3)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深感不安?(深入思考,知道华佗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责任感,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4)这深感不安说明了什么?(领悟中心,知道华佗是一位时时关心病人,有崇高医德的医生。


学生有了疑问,再经过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议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学懂了。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这样,即使学生学懂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

第二,三句采取自己学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句:“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故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重点词语是:“沉思”,抓住关联词:“如果——就——”学生们很快地找到了有关重点词句。

提问:
(1)“沉思”是什么意思?
(2)什么事引起华佗的沉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醉汉动手术时任人摆布,一点儿也没有痛苦的表现,这件事引起了华佗的沉思。


(3)华佗沉思什么?(他沉思: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不感到痛苦,该有多好啊!)
(4)这说明了什么?(再次领悟华佗的高尚医德。


抓关联词:“如果——就——”提问:
为什么有了一种药,也像喝酒一样能醉了,就不感到痛苦呢?(华佗给那个汉子动手术,因他喝醉了酒而不感到痛苦,这个事实,这一现象,使得华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第三句:“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
药麻醉剂——麻佛散。

”重点词语是:“时时,”“处处,”“终于”。

提问:
(1)“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说明了什么?(“时时”,“处处”,说明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终于”是什么意思?句中为什么要用上“终于”这个词语?(“终于”说明是不容易的,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同时也体现了华佗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或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终于”在文中的作用:一是用上“终于”表明发明麻醉剂是很不容易的,要克服重重困难,并长期坚持试验,从句中“时时留心”,“处处搜寻”等词语中能看出;二是用上“终于”能表现华佗为解除病人痛苦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的顽强精神。

总之,我想在教学中既重“教”更重“学”,着力指导学生学会学。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一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我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渗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呢?我感到有如下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值得信赖的向导。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习得知识。

案例中,我鼓励那个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巧妙地组织大家深入讨论,同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看问题要全面、客观、公正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教师只是像一个向导那样指引他们不断向前。

(二)学生能成为孜孜不倦的探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针对学生这种心理,我没有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是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
感。

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积极、活跃、亢奋状态,他们为弄清真相而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

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三)教材应该是挖掘不尽的宝藏。

我们面临的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时代,面对的是个性迥异、不断发展着的学生,如果我们照着教参上面的教学目标,视其为标准答案,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将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可供教与学的内容,教师要活用教材,善于挖掘出课文中的可利用因素,创造性地、科学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感知,亲身体验,从而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学习应成为充满乐趣的活动。

在语文学习中,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是造成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不会创新的主要原因。

其实,学习探究应该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

让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在案例中,我几乎没有分析讲解,而是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

因此,我的主要精力花在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上,我观察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用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学生探究,我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我适时点拨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寻找学习的合作伙伴相互帮助。

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产生矛盾时的紧张,进行探究时的一本正经,受到启发时的喜出望外,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