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桃花源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二语文:《桃花源记》
【文章导语】人教版初二语文:桃花
源记原文教材理解,《桃花源记》原文教案理解,《桃花源记》原文教学设计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
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
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
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
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
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
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
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
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
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
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
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
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
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
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
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
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
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
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
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省略宾语。例如:
①问所从来,便要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
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例如: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
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
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
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
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
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
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
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