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语文:《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9 桃花源记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9 桃花源记

美丽、幸福、神秘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桃花源美丽、幸福、神秘 的语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 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 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 桃花源的人了。
翻译时要注意:
⑴重点字必须解释出来,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⑵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省略的内容。
默读课文,快速找出其记叙要素以及表示 渔人行踪的词语。复述故事。
课文: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 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 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 桃花源的路了。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源 桃花源 人物:渔人 源中人 渔人行踪:缘溪行→ 复前行→ 从口入→
停数日,辞去→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遂迷。
复述故事:
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渔人无 意间发现了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受 到桃源人的热情款待(或在桃源的 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 寻桃花源却未果。
复述: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叙述。
课文: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其中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著有《陶渊明集》。

2.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主题(写作目的):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立的美好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三、行文思路: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节组织起来。

四、理解性默写: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简答题:10、第一自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东晋著名诗人。

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

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

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

这就是《桃花源记》。

【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

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1.悉:全,都。

(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2.乃: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3.咸:副词,全、都。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

(不复出焉.)5.既:已经。

(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通假字1. 要:通“邀”,邀请。

初二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

初二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

初二上册《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桃花源记魏晋&middot;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分句释义及译文翻译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分句释义及译文翻译

《桃花源记》一句一释义一句一翻译一、字句解释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关键字:为:作为。

句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关键字:缘:沿着。

行:走,这里指划船。

句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关键字:杂:别的,其他的。

鲜:鲜艳。

英:花。

句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关键字:渔:动词,捕鱼。

异:以……为异,即对……感到惊异。

之,指见到的景象。

复:又,继续。

前:往前。

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句译: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关键字:尽:完,没有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句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6.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关键字:舍:舍弃。

通:通过。

行:走。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窄小幽暗变而为开阔明亮。

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句译: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关键字:平:平坦。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句译:只见那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关键字: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闻:听见。

句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关键字:往来:来来往往。

种:耕种。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的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

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

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
6.屋舍俨然 (古:整齐的样子; 今:形容很像) 7.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
8.豁然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 )
9.处处志之 (古:做标记; 今:志气,志向 )
10.悉如外人 (古:都; 今:熟悉) 11.咸来问讯 (古:全; 今:一种味道)
12.寻向所志 (古:随即,不久;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做标记。
沿,沿着。 原先
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指武陵郡城。
指发现桃花源的事。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 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标记。渔 人到了武陵郡城,便去拜见太守,把发现桃花 源的事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 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桃花源的位置 桃花源中的环境
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勤劳、朴实 和平、安宁
丰衣足食
幸福、和谐
作者写桃花源的见闻,有何意义?
实际社会
人剥削人, 人压迫人
人们生活困苦, 谋生艰难
桃花源
人人劳动, 没有剥削压迫
怡然自乐, 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 民不聊生
一派优美、宁静、 安宁的景象
不会 真实感
主旨归纳
本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 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陶渊明对现实黑暗社会 的不满,渴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 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随堂练习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 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 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 这一切, 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 去寻找答案吧!
•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 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 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 成篇。
•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 问津 2.背诵课文。
•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 ‘“骥”读记”,不读 •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 “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 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 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 读出感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 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 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 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 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五篇】

【导语】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编整理了⼋年级上册语⽂《桃花源记》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内容。

5.学习⽂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胜的写法。

过程与⽅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章,熟知课⽂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词语的⽤法; 2.使学⽣理解本⽂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优美、精炼的语⾔。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新课 1.(欣赏图⽚)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

现在我们⼀起跟着渔⼈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乐、男耕⼥织的社会⽣活美景。

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谁能⽤⼀个成语来⽐喻?——“世外桃源”。

是的,这个成语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起跟陶先⽣⾛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学家说过这样⼀句话:“⼀个热爱⽣活的⼈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些开⼼的东西。

⽣活在东晋的诗⼈陶渊明,他的⽣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诗⼈,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2024版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2024版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contents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桃花源意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艺术手法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目录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社会动荡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对现实感到失望,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晚年归隐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晚年更名潜,别元元亮,晚年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文学创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文学上的创新之作,通过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作背景03文学风格陶渊明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情感。

0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02代表作品除了《桃花源记》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陶渊明对现实深感失望,开始追求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文学地位《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最高成就。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陶渊明的作品及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启迪。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精巧的叙事结构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以及再寻桃花源四个部分,巧妙地组织起整个故事。

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色,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文章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内美丽的自然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有关成语《桃花源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

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

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注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2、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4、为:作为。

5、缘:沿着,顺着。

6、行:前行,走。

7、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8、忽逢:忽然遇到。

9、逢:遇到,碰见。

10、夹岸:溪流两岸。

11、杂:别的,其他的。

12、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

13、芳:花;14、鲜美:鲜艳美丽。

15、落英:落花。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设想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古文笔记整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古文笔记整理

21 桃花源记一、整体感知:1、本文线索: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2、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探访)桃花源——离开(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3、各自然段段意:第1段:写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2--3段: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A、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全文重点)。

B、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5、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答: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社会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你对作者这一用意有何看法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美好社会。

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其用意是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压迫剥削、摆脱战乱的愿望,这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否定。

但这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7、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茫然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

”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答: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问世事。

二、根据提示填空。

第1段:1、描写桃林景色的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林花草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第2段:3、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桃源人精神状态及生活幸福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成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 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 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同 邀 , 邀请 。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古义: 沿着,顺着 缘
今义: 缘故;缘分
古义: 新鲜美好 鲜美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huò 豁然开朗
tiáo 黄发垂髫 yì
诣太守
yǎn 屋舍俨然 yāo
便要还家
qiān 阡陌交通
jì 刘子骥
自读课文,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本文大约写于刘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 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十六年。
他拒绝同刘格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 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 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象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 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古义:像这样 如此
今义:这样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交通 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指妻子和儿女
妻子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境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试着背诵全文。
2.将课堂上的渊明
听:
注意揣摩朗读技巧,如停顿、 重音、感情等。
读:
1.读准字音。 2.注意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将课文讲成 小故事。比 一比,看谁 的故事最精 彩!
世外桃源
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 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 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 实斗争的地方。
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二语文:《桃花源记》
【文章导语】人教版初二语文:桃花
源记原文教材理解,《桃花源记》原文教案理解,《桃花源记》原文教学设计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
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
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
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
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
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

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
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
目,心旷神怡。

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
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
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

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
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
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
绪歌颂了理想乐土。

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

作者是通过
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
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
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

以此作结,给读者留
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这结尾,也可能是
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
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

作“……的样子”讲。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

省略主语。

例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
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省略宾语。

例如:
①问所从来,便要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
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

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

例如: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
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

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
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
料取舍的关键。

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
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
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

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
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
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