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doc
中考语文考查内容分析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理解B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
F.
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探究
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
——
表二、2019年语文各大题考纲一览表
——依据《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考试范围与要求”列表
大题
题型
总体要求
能力层级
能力具体要求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
④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⑤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要表达的内容。
⑥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根据“课标”要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写作”部分在命题上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命题范围涉及学生成长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考点3 词语理解与赏析

目
录
考点针对练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
向
1
考点探源
考向1:词语含义(13年8考)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
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考 向 2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解题思路】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原文,分
己的情绪里,无暇顾及母亲,另一方面,现在想起追悔莫及。第②句中,
“再也”一词说明,作者本能地认为母亲像往常一样还会回来的,然而那
考
次他们竟成了永别,作者对此深感悲痛和悔恨。第③句“绝”和“竟”,
向 2
强调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这件事的震惊,说明他此前无任何思想准备。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2
什么?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方法指导】
向 1
思路一: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表达的情感
思路二:判断词性→词语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
象、品质
(1)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考
(2)副词:强调了……的特点。
向
2
(3)量词:从程度上限定,将……的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向 2
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
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
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精选中考语文词语释义专题讲练(含解析)

词语释义专题讲练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词的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1.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引申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示例及分析:(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3.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示例及分析:(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二)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中考语文 词语释义专题讲练(含解析)

词语释义专题讲练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词的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1.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引申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示例及分析:(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3.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示例及分析:(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二)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考点检索:1.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和关联词的辨析与使用。
3.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4.成语的辨析与运用。
5.敬辞与谦辞的正确运用。
6.新生词(网络词)的评价,辨析及运用。
方法点拨:1.词义理解结合语境,运用定义法、描写法、比喻法、同义解释法、反义解释法、翻译解释法等方法对词语进行解释,解释词语要做到词不离句,表达贴切、语句通顺等。
2.同义词辨析(1)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例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2)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时代"和"时期"都指"一段时间",但"时代"所指的范围大,多指历史上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段时间。
"时期"所指的范围小,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
(3)从搭配习惯的不同辨析。
例如"交流""交换"都指双方各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对方,但"交流"习惯上多同"思想""经验"等含义比较抽象的词语搭配;"交换"习惯上多同"礼物""产品""资料"等含义具体的词语搭配。
(4)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是贬义词。
3.同音词辨析要学会联系句子理解词义,从意义上加以区分。
中考语文复习-精编习题-专题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含关联词语)二字词语、成语、俗语混合辨析

专题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1.【2018·湖北孝感】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2分)()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
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豁然开朗困惑蕴藏B.焦虑豁然开朗疑惑蕴含C.焦躁茅塞顿开困惑蕴含D.焦虑茅塞顿开疑惑蕴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焦躁”意思为“是欲望受到压抑形成的神经衰弱症的症状”,多用作形容词,“焦虑”意为“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多用作名词,第一空后有“的”,故应填入形容词“焦躁”,也可排除B、D两项;“豁然开朗”意为“突然明白某件事”,与句中“百思”一词搭配恰当,“茅塞顿开”意为“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句中不含“启发”之意,故第二空应填入“豁然开朗”。
故选A。
2.【2018·重庆B】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现在的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难免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情况。
B.胡杨林边的那潭碧水,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沙漠中心。
C.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D.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A项,“紊乱”是杂乱,纷乱的意思,此处用来形容生物钟紊乱,恰当;B项,“镶嵌”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此处用来形容沙漠中的泉水,恰当;C项,“滔滔不绝”指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此处用来形容海水,适用对象不当;D项,“不寒而栗”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此处用来形容鸟的哀啼令人害怕,恰当。
故选C项。
3.【2018·山东德州】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一系列藩篱..的不断消失,游戏行业的天花板被不断突破,整个行业又将迎来黄金期。
【精品推荐】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讲解(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责编:王军霞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还要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
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比喻义是词语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一、词义的分类。
1.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近年中考不考此类。
2.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同义词:分等义词(即意义相同)、近义词(即意义相近)两类。
4.反义词:分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对两种。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义的轻重程度。
例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
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
词语含义题和词语赏析题两类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两个知识点。
但是两者的区别不容易,学生容易混淆。
不过,总的来说,含义题侧重于考查理解和概括能力,要写出来“是什么”,而赏析题侧重考查鉴赏和艺术敏感力,要写出来“为什么”,一个词语是什么含义,放在语境中有了什么深义和寓意,从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旨,这是词语含义题。
而一个词语使用地非常好,非常生动,请解释为什么好,请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这个就是赏析题。
先来看词语含义题: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
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
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可以画图)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方法导航]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
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
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就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我们知道,《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
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
我们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由此可见,当我们联系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个“排”字,我们便看到了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因此,当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
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又”是一个很普通的副词,“找”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而这种亲情的自然流露,又在儿子“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这里的“又”、“找”正体现了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
“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
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
从这个“找”,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依依难舍的目光,感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正是联系贯穿于全文的情感,我们才正确把握了这两个普
通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返回查字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