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doc
中考语文考查内容分析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理解B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
F.
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探究
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
——
表二、2019年语文各大题考纲一览表
——依据《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考试范围与要求”列表
大题
题型
总体要求
能力层级
能力具体要求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
④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⑤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要表达的内容。
⑥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根据“课标”要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写作”部分在命题上会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命题范围涉及学生成长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命题形式: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⑶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考点3 词语理解与赏析
目
录
考点针对练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
向
1
考点探源
考向1:词语含义(13年8考)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
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考 向 2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解题思路】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原文,分
己的情绪里,无暇顾及母亲,另一方面,现在想起追悔莫及。第②句中,
“再也”一词说明,作者本能地认为母亲像往常一样还会回来的,然而那
考
次他们竟成了永别,作者对此深感悲痛和悔恨。第③句“绝”和“竟”,
向 2
强调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这件事的震惊,说明他此前无任何思想准备。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向
2
什么?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返回目录
考
【方法指导】
向 1
思路一: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表达的情感
思路二:判断词性→词语反映的情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事物)形
象、品质
(1)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考
(2)副词:强调了……的特点。
向
2
(3)量词:从程度上限定,将……的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向 2
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
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
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考点3 词语理解与辨析
精选中考语文词语释义专题讲练(含解析)
词语释义专题讲练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词的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1.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引申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示例及分析:(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3.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示例及分析:(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二)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中考语文 词语释义专题讲练(含解析)
词语释义专题讲练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词的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1.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如:“这里的河水很深。
”“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这个宅院很深。
”2.引申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示例及分析:(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3.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比喻义”。
示例及分析:(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二)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总结考点检索:1.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和关联词的辨析与使用。
3.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4.成语的辨析与运用。
5.敬辞与谦辞的正确运用。
6.新生词(网络词)的评价,辨析及运用。
方法点拨:1.词义理解结合语境,运用定义法、描写法、比喻法、同义解释法、反义解释法、翻译解释法等方法对词语进行解释,解释词语要做到词不离句,表达贴切、语句通顺等。
2.同义词辨析(1)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例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2)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时代"和"时期"都指"一段时间",但"时代"所指的范围大,多指历史上以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段时间。
"时期"所指的范围小,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
(3)从搭配习惯的不同辨析。
例如"交流""交换"都指双方各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对方,但"交流"习惯上多同"思想""经验"等含义比较抽象的词语搭配;"交换"习惯上多同"礼物""产品""资料"等含义具体的词语搭配。
(4)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是贬义词。
3.同音词辨析要学会联系句子理解词义,从意义上加以区分。
中考语文复习-精编习题-专题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含关联词语)二字词语、成语、俗语混合辨析
专题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1.【2018·湖北孝感】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2分)()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
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焦躁豁然开朗困惑蕴藏B.焦虑豁然开朗疑惑蕴含C.焦躁茅塞顿开困惑蕴含D.焦虑茅塞顿开疑惑蕴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焦躁”意思为“是欲望受到压抑形成的神经衰弱症的症状”,多用作形容词,“焦虑”意为“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多用作名词,第一空后有“的”,故应填入形容词“焦躁”,也可排除B、D两项;“豁然开朗”意为“突然明白某件事”,与句中“百思”一词搭配恰当,“茅塞顿开”意为“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句中不含“启发”之意,故第二空应填入“豁然开朗”。
故选A。
2.【2018·重庆B】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现在的年轻人经常熬夜加班,难免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情况。
B.胡杨林边的那潭碧水,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沙漠中心。
C.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D.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A项,“紊乱”是杂乱,纷乱的意思,此处用来形容生物钟紊乱,恰当;B项,“镶嵌”指将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中,此处用来形容沙漠中的泉水,恰当;C项,“滔滔不绝”指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此处用来形容海水,适用对象不当;D项,“不寒而栗”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此处用来形容鸟的哀啼令人害怕,恰当。
故选C项。
3.【2018·山东德州】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一系列藩篱..的不断消失,游戏行业的天花板被不断突破,整个行业又将迎来黄金期。
【精品推荐】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讲解(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责编:王军霞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还要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
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比喻义是词语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一、词义的分类。
1.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近年中考不考此类。
2.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同义词:分等义词(即意义相同)、近义词(即意义相近)两类。
4.反义词:分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对两种。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义的轻重程度。
例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的大小。
中考语文专题05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学生版)
05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考点解读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是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常见考查形式:①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②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③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或体会加点词语蕴含的情感。
④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⑤文中“××”词和“××”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⑥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什么?或句子中的“××”词能否删除?为什么?课文解剖例1: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部编版七上)“积累拓展”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答案示例:“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了解,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例2:鲁迅《孔乙己》(部编版九下)“思考探究”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答案示例:“大约”与“的确”在这里并不矛盾。
“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
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
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技巧解密一、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①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揣摩词语本义→体会词语语境义。
②分析词语的指代义:指示代词、非指示代词。
③把握词语的修辞义: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中考语文词语考查答题的五种方法
中考语文词语考查答题的五种方法应对“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很多同学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把“正确使用词语”单纯理解为准确理解词义。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一考点的考查内容和方式,就会发现它有着广义的范围,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内容。
其实,词语考查的解题思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结合词语本义来分析具体的语境义及其变化,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快速回答的准确率。
一、利用基本义理解引申义词语的引申义与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这就需要学生们在答题时对该词语及其整个句子进行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思考。
例如:这场球打得真漂亮。
其中的“漂亮”一词就突破了“好看”的本义,引申理解为“精彩”“出色”。
例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A.一个“飞”字表现出宏儿的动作好像就是鸟儿的翅膀在空中活动。
B.一个“飞”字表现出了“宏儿”此时格外兴奋的心理。
C.一个“飞”字表现出了“宏儿”作为一个孩子很活泼的性格特点。
D.一个“飞”字表现出了“宏儿”此时内心的欢快,也表现出了一个儿童天真的特点。
本考点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对词语引申义的理解,达到对整个句子的准确理解。
A项的理解局限在了基本义,而本句中“飞”字的对象是“八岁的侄儿宏儿”,根据《故乡》的课文内容我们知道,宏儿“飞”出来是迎接他多年未见的叔父。
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此时必然是欢快、兴奋的心理,所以正确答案为A。
二、利用基本义辨析同义词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同义词越多,语言的表现力就越强,可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充分、细致,使文章生动活泼,避免语言的单调、重复。
在具体运用时,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些词语之间的相同点,尤其要辨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例2.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____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解析 词语辨析篇
中考语文历年真题解析词语辨析篇一、背景介绍词语辨析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求考生通过对不同词语的辨析,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或者改错。
本文将通过历年中考真题的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词语辨析的方法和技巧。
二、名词与连词的辨析1. 名词"人"与"众人""人"是泛指人类的总称,可以表示个体或集体,而"众人"特指多个人的集体。
在辨析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考生要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词语。
例题:座无虚席,___纷纷向它聚去。
A. 人B. 众人解析:根据句子中的"座无虚席"可以判断是多个人的集体,所以应该选B. 众人。
2. 连词"而且"与"或者""而且"是表示并列或者递进的关系,强调句子中的两个或多个情况都成立;而"或者"则是表示选择的关系,表明句子中的两个或多个情况只要有一个成立即可。
例题:明天我们要去游泳,___带上泳衣和帽子。
A. 而且B. 或者解析:根据句意,我们需要带上泳衣和帽子,表示的是两个情况都要成立,所以应该选A. 而且。
三、动词与形容词的辨析1. 动词"走"与"离开""走"和"离开"在表示行动上都可以表示离开某地的意思。
但"走"更常用来表示正常的行走,而"离开"则强调离开某个特定的地方或者人。
例题:我要回家了,___学校。
A. 走B. 离开解析:根据句意,表示要离开学校去回家,所以应该选B. 离开。
2. 形容词"美"与"漂亮""美"和"漂亮"都可以用来形容外貌或事物的外观。
但"美"更加强调的是内在的美,包括美的品质和修养;而"漂亮"则更多地形容外在的美,通常用来描述人或物的外表。
中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
中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主要包括: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的考查体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其语言赏析题常常是分值大、题型多。
这类试题没有太大的审题难度,关键是发现语言的特点,一般要关注四个角度,即用词、句式、修辞、写作手法,抓住语言的特点后,再用规范的格式、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语言赏析题要避免答题笼统,不妨落实以下四个答题点:一怎样写的;二写出了什么;三写得怎么样;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一)词语互换和选词填空例: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1.要义无反顾....。
青春诚美好,但青春必凋零。
(《青春的门槛》)2.为了如期登上珠穆朗玛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登上地球之巅》)【解析】词语替换是常用的语言鉴赏方法之一,有利于考查评价学生的语感与理解能力。
这类试题和选词填空题相似,其答题规律都在于从两个词语的含义入手,先“找同”,后“比异”。
【答案】不可以。
因为“义无反顾”是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勇往直前”是不畏艰险,勇敢地一直往前走。
这两个词语都有勇敢前行的意思,但是“义无反顾”,强调认定了就不回头;“勇往直前”强调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一直走下去。
(本题共4分。
一点1分。
)思路点拨:成功完成词语互换题或选词填空题,关键在“找同”“比异”。
比较所给词语含义的异同,一般从程度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的褒贬、前后搭配等角度来进行比较,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来确定。
(二)谈谈对文中关键句的理解例:……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
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
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韶光如流。
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
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谈谈你对文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中考语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复习笔记整理
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一)常见题型1、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说说加点字“这”指的是什么。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妙处。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加点词语能否换成……为什么?6、请你从……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二)答题思路1、理解词语的含义(1)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字词的“语境义”。
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2)注意不同类型的词语有不同的答题点:①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②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
理解词语的反义语就要将褒贬互换。
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④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3)要看词语是否有特殊性:①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比如比喻、反语,如果有,要结合这些写法分析。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
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绝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
“标致”是反语。
②注意词语所在句子是否使用了某种描写方法。
比如所在句运用了环境描写。
③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
比如是否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中“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句中“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④注意词语所处的位置。
如果是在段中,需要结合段意来理解;如果是在标题中,就需要结合主旨来理解。
(4)结合人物情感来分析。
有些词语需要根据人物的心情、心理等情感因素分析。
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需要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1)赏析表达效果、妙处、作用①从情感的角度。
一般选取能体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语,用来表达人物的热爱、赞美、思念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中考语文备考之说明文阅读之词语句子赏析+顺序结构分析(附例题及解析)
一、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或是关键信息点,或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或是承前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
如何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即字典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技巧:(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1.重要的句子有以下几种情况(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提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内在含义。
(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对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语境,整体解析。
(3)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这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统领全文,有的阐明要旨,有的设疑激趣,有的总结全文,有的前后照应,有的承上启下。
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既要注意它在段中和篇中的位置,还要认真深入地分析它和文章中心或结构的关系。
2.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主要有五种题型(1)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模式与技巧: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不可以,“××”词表……,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了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贵阳市2020届中考语文4.课时四 词语运用错误类型及辨析方法
解析:A.劫后余生:经历灾难以后幸存下来的生命。形容“村霸”不恰当。
7.(2019·盐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积淀丰厚。 B.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观看。 C.在演讲比赛中,王磊夸夸其谈,最终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最佳风采奖”。 D.一批黑恶势力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被铲除,群众对此无不拍手称快。
解析:C.鳞次栉比:指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 容房屋等密集。这里用来形容“街道”不合适。
Hale Waihona Puke 2.(2019·广东)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公园里,老人悠闲地聊着天,孩子在尽情嬉戏,空气中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B.在《我和橘皮的往事》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饱含深情地缅怀自己的小 学班主任。 C.电视剧《破冰行动》主要讲述了警察剿灭“第一毒村”这样一个惊心动 魄的故事。 D.一年一度的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拉开了帷幕。远远望去,大渡河畔人声 鼎沸。
课时四 词语运用错误类型
01
及辨析方法
一、词语运用错误类型 词语运用常设置的考点有:感情色彩是否恰当、与语境是否相符、语义
是否矛盾、适用对象是否正确等。在判断词语(含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时, 一定要认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来判断,避免出现以下错误:
1.对象、范围和场合误用。 例: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 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多指工艺品。不能指天然形成的事物。)
02 课堂变式练
1.(2019·重庆B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秋风萧瑟,孤独的老屋,寂寞的院子,断壁残垣,枯枝萎叶,一地狼藉。 B.伴着几声鸟鸣踏进林子,几缕阳光从枝叶间洒落,清晨的林间静谧而美 好。 C.夜幕下,城市的霓虹灯照亮了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也照亮了鳞次栉比的 街道。 D.保持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部分居民不以为意,照旧 乱停乱放。
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欣赏
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欣赏词语含义题和词语赏析题两类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两个知识点。
但是两者的区别不容易,学生容易混淆。
不过,总的来说,含义题侧重于考查理解和概括能力,要写出来“是什么”,而赏析题侧重考查鉴赏和艺术敏感力,要写出来“为什么”,一个词语是什么含义,放在语境中有了什么深义和寓意,从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旨,这是词语含义题。
而一个词语使用地非常好,非常生动,请解释为什么好,请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这个就是赏析题。
先来看词语含义题: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
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荣。
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可以画图)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方法导航]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
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阔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就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我们知道,《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表达。
中考语文词语辨析例题解析
中考语文词语辨析例题解析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注重词语辨析的教学。
在语文中考中,词语辨析题占有相当重要的比重。
考生要能够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区别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别。
本文将从几个例题出发,对中考语文词语辨析题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提高解题能力。
例题一:下列句子中的划线部分,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他的身体虚弱,需要好好调养。
B. 他一夜之间变得性格暴躁。
C. 他的成绩很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D. 他的信心不足,需要更多的激励。
这是一个词语辨析题,要求考生找出其中使用不当的词语。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选项中的词语是:虚弱、暴躁、表扬和激励。
我们要理解这些词语的准确含义,同时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其正确与否。
A选项中,虚弱表示身体状况不好,需要好好调养。
符合句子中对身体状况的描写。
B选项中,暴躁表示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
根据句子中对性格的描写,暴躁符合句意。
C选项中,表扬表示对某人的赞美和鼓励。
句子中提到老师对其成绩的肯定,表扬符合句意。
D选项中,激励表示对某人进行鼓励和推动。
句子中提到他需要更多的激励,符合句意。
综上所述,除了选项C表扬使用不当外,其他三个选项都符合句子的语境。
因此答案为C。
例题二:下列词语中,能正确填入句子的一项是:小杰的爸爸经常____小杰的学习。
A. 批评B. 赞扬C.捧场D.激励该例题中,要求考生根据句子的语境选择一个能正确填入句子的词语。
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填入句子的词语是:批评、赞扬、捧场和激励。
我们要理解这些词语的准确含义,并根据句子的语境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
根据句子的语境,我们可以推断出小杰的爸爸对小杰的学习进行的是正面的评价和鼓励。
选项中,批评表示对某人的指责和批判,不符合句意。
捧场表示对某人的追捧和赞美,也不符合句意。
激励表示对某人进行鼓励和推动,与句意相符。
因此答案为D。
通过以上的例题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考语文中,词语辨析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各个词语的准确含义,并能根据句子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
定西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2 词语(含俗语)的理解与运用
定西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2 词语(含俗语)的理解与运用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辨析注音正误 (共8题;共28分)1. (2分) (2017七下·单县月考) 为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填在横线上。
长江很在便醒过来了。
它以鱼肚色________(A扫 B抹 C涂)着缕缕玫瑰红的曙天,它以________(A宽阔 B辽阔 C宽广)的江面上的黎明,他以四月的风_________(A吹动 B轻拂 C吹拂)着的麦浪似的水波,它以脸上________(A舒展 B展开 C绽开)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
2. (2分)下面划线词在同一句话中的含义、用法与词性完全相同的是一项是()A . 这枯涸的溪流枯涸了少年年轻的心。
B . 窗外花枝招展的樱花树迎来一群花枝招展的少女驻足欣赏。
C . 只有抱着绝处逢生信念的人,才真有可能在山穷水尽时绝处逢生。
D . 看到瘦骨嶙峋的你攀爬在这座瘦骨嶙峋的山上,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身体里咚咚直跳。
3. (2分)读课文《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根”比喻子孙后代。
)B . 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根”比喻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C . 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
(“根”比喻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D . 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这两个“根”都是比喻中国民族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精华。
)4. (2分)给下列加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A . 接近B . 流传C . 挂下D . 低下5. (2分) (2017八上·成都期中) 下列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他便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②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是无法补救的。
2021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一、语文知识积累(共20分)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着.落(zhuó)粗犷.(guǎng)字帖.(tiè)屏.息敛声(bǐng)B.瞭.望(liáo)稽.首(qǐ)侍.候(shì)浮光掠.影(lüè)C.麾.下(huī)睥.睨(pì)鲜妍.(yán)战战兢兢.(jīng)D.一霎.(shà)翌.日(yì)箴.言(zhēn)刨.根问底(páo)【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
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析】ACD.正确。
B.有误,“瞭望”的“瞭”应读作“liào”。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制裁妖娆瞠目结舌良辰美景B.震憾附和甘拜下风无动于衷C.旁骛侥幸相形见绌取义成人D.取缔追朔粗制滥造不胫而走【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
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析】A.正确。
B.有误,“震憾”的“憾”应为“撼”。
C.有误,“取义成人”的“人”应为“仁”。
D.有误,“追朔”的“朔”应为“溯”。
故选:A。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2分)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的必须步骤,____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____,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____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
中考语文词语含义题与赏析题的辨析
词语含义题和词语赏析题两类题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考的两个知识点。
但是两者的区别不容易,学生容易混淆。
不过,总的来说,含义题侧重于考查理解和概括能力,要写出来“是什么”,而赏析题侧重考查鉴赏和艺术敏感力,要写出来“为什么”,一个词语是什么含义,放在语境中有了什么深义和寓意,从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旨,这是词语含义题。
而一个词语使用地非常好,非常生动,请解释为什么好,请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这个就是赏析题。
先来看词语含义题: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
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
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这里可以画图)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方法导航]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
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
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这里的“傲然”就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我们知道,《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
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
我们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由此可见,当我们联系人物形象分析这一个“排”字,我们便看到了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因此,当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
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又”是一个很普通的副词,“找”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而这种亲情的自然流露,又在儿子“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这里的“又”、“找”正体现了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
“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
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
从这个“找”,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依依难舍的目光,感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正是联系贯穿于全文的情感,我们才正确把握了这两个普
通词语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返回查字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