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学 文言文 复习汇总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年级上册】课本第102页【注释】①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②庭:庭院。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④皆:全,都。
⑤光:司马光。
⑥进:涌出。
【译文】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红中被水淹没。
其他小孩子都跑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破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理于东海。
【四年级上册】课本第50页【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精卫,神话中鸟的名字,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传说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
②炎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③少女:小女儿。
④溺:溺水,淹没。
⑤故:因此。
⑥理:填塞。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我不动。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J取之,信然。
【四年级上册】课本第110页【注释】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②尝:曾经。
③竞走:争着跑过去。
④唯:只有。
⑤信然:的确如此。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要。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妇此。
《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四年级下册】课本第102 — 103页【注释】①本文选自《晋书车胤传》森,用回袋装。
萤,萤火虫。
②恭勤:肃敬勤勉③通:通晓,明白。
小学生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积累与复习-------------------------------------------一、郑人买履郑人..,先自度.(duï)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履者..有且置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解释:1. 且:将要,想要。
2. 置:购买。
3.者:......的人。
(定语后置)4.度(duï):用尺子量。
动词5. 置:放置,搁在。
6. 坐:同“座”,座位。
7. 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8.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9. 遂:于是。
10. 宁(nìng):宁可。
启示: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做相应变通的人。
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二、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解释:1、鬻(yù):卖2、誉:赞誉,夸耀。
3、莫:没有什么4、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5、以:使用;用。
6、或:有人。
7、子:您,对人的尊称。
8、何如:怎么样。
9、弗:不。
弗能:不能。
10、应:回答。
启示: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涉: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完整版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小学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9、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完整版)小学五六年级文言文
熟练掌握小学课内四篇文言文。
在复习这些文言文时,需注意背诵课文下的字词解释,并开口读文言文,以培养自己的语感,完成“划分节奏”的题目。
《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很聪明。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词句与题目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
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对词语的理解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很。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3)对题目的理解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之:助词,相当于“的”;子:儿子,把它连接起来,为:姓杨的儿子。
【课文背景】《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拓展】“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完整版)小学文言文大全
学弈《孟子·告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
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下棋。
(围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
援:引,拉。
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
(读音:zhuó)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
然:这样。
思:想。
也:的。
【读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小学文言文复习
小学文言文复习小学文言文自从《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将古代文学作品适当地作为语文阅读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文化、历史和人生哲理”的要求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下是小学文言文的复习内容。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即古汉语,又称“经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古雅,修辞手法多,语言表达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主要由词汇和句法构成。
需要掌握文言词汇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还要了解文言句子的结构、语序、衔接方式、修辞手法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需要了解其特点和语言结构,能够对生词、熟词、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和理解,从中领会古代的思想、文化和人生哲理。
3. 文言文的基本修辞手法:文言文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对比、排比、比喻、典故等,需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和用法,能够分析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从中领会语言之美和思想之韵。
二、小学文言文核心内容小学文言文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故事和诗词歌赋等。
这些作品流传至今,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材料。
1. 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了天地人三界、神仙鬼怪、婚姻爱情等丰富的题材。
小学生需要阅读《山海经》、《古诗十九首》等神话作品,从中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
2. 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历史故事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了《史记》、《大学》、《孟子》等多部经典著作。
小学生需要学习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政治文化的演变和人物传记等内容,从中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
3. 诗词歌赋:中国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小学生需要读懂古诗文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从中领会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文言文知识点大全小学
文言文知识点大全小学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文言文知识点大全,希望能对小朋友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常见字词1、实词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如“日”“月”“山”“水”等。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等,如“走”“跑”“笑”“哭”等。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如“美”“丑”“高”“矮”等。
数词:表示数目,如“一”“二”“三”等。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如“个”“只”“匹”等。
2、虚词之:①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
②用作助词,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用作动词,“到……去”。
其:①用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等。
②用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等语气。
而:①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②用作代词,通“尔”,你、你的。
以:①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工具、条件等,译为“用”“拿”“凭借”“按照”等。
②用作连词,表目的、原因等。
于:①用作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译为“在”“到”“从”“对”“对于”等。
②用作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二、文言文常见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夫战,勇气也。
”“刘备,天下枭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例如:“(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3、倒装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何陋之有?”“时人莫之许也。
”定语后置:通常在中心语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如“马之千里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研究的坎坷路,怎能拥有测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代词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例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例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研究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重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例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平常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XXX望XXX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例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XXX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研究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陈述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三年级文言文必背
三年级文言文必背
1. 原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 字词解释
- 戏:玩耍。
- 于:在。
- 庭:庭院。
- 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 足跌:失足。
- 没:淹没。
- 皆:全,都。
- 弃去:逃走。
- 持:拿。
- 击:击打。
- 迸:涌出。
3. 译文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1. 原文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 字词解释
- 株:树桩。
- 走:跑。
- 触:撞到。
- 折颈:折断脖子。
- 因:于是。
- 释:放下。
-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 冀:希望。
3. 译文
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小学必背文言文60篇-小学可背古文
小学必背文言文60篇1.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
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快乐,快乐。
?论语十那么?2、汝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你知道怎样教育别人吗?) 。
?论语十那么?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普及,宽泛。
?曹刿论战?10、所有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间隔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叉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娇艳美丽。
今义:指(食品)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绚烂。
(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老百姓。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出师表? )6、感谢古义:动人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谢。
( ?出师表? )7、能够古义:能够依赖。
今义:对某事表同意。
例句:能够一战,战那么请从。
(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六年级文言文复习材料1
以前教六年级时找的一些材料,与大家分享。
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是是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三、《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诲:惟:援:俱:“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惟弈秋之为听是指: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四、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文 言 文 复 习 小学语文总复习
然: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然后 不然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学习犯难 不急于问人,要先问自己,后问人。问己,应反复思考; 问人,会得到启发。问,要问得准,问得深;因为学习 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节选《“学”与“问”》
“知其然,知其所以பைடு நூலகம்”已成为一句俗语。请你运用所学的文言 知识,解释一下:“知其然”的意思是: ;“所以然” 的意思是: 。
哪些地方进行了省略?省略了什么? 1、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
鬻:卖。
誉:夸耀。
2、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 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B他(他们)或它 (它们) C到
3、句子省略
乃呼儿出 为设果 志在流水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句子的省略 部分,需要联系 上下文进行思考。
联系
之:
置之不理 井底之蛙 不毛之地 惊弓之鸟 无价之宝 鱼米之乡 恨之入骨 行之有效 害群之马 丧家之犬 不解之缘 持之以恒 取之不尽 不速之客 九牛二虎之力
文言文复习
课文内容
篇 目 出 处 主 题 其 他
杨氏之子:聪慧 《杨氏之子》《世说新语》 语言艺术:随机应变,说话得体
词句表达
归类
1、古今意义不同
家禽 探汤 聪惠 妻子 鼓琴 为是其智弗若与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一字多义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 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鲍浩然之浙东 A的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译文)
小学文言文1、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学习下棋,让弈秋教两个人学习下棋,让弈秋教两个人学习下棋,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一可是他心里一直认为天鹅会从头顶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
直认为天鹅会从头顶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
虽然他同前一个人在一起学习,虽然他同前一个人在一起学习,虽然他同前一个人在一起学习,学学习的效果却不如前面的人好。
习的效果却不如前面的人好。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不是这样的。
是这样的。
2、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始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
” 一个小孩说: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全)
WORD 格式可编辑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 一) 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 o” ;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 à n”。
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
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