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典故集锦解读

合集下载

苏轼八面来风典故

苏轼八面来风典故

苏东坡得罪了王安石被弄到扬州,很郁闷。

一天在金山寺看到端坐的佛像,灵光闪现,回家就写了一篇作文:“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苏轼很是得意,派秘书把这首偈子送给江对岸的佛印禅师欣赏。

佛印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他看了看苏东坡的作文,提笔在上面写了一个字“屁”,让仆人带回交给苏轼。

苏轼看了很不高兴,马上乘船过江找佛印要说法。

佛印看到他气冲冲的样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让一屁就打过江来?”这事被后人提纯成“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相传在宋代,有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名叫苏轼。

他的一生涵盖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我们将分享其中一些。

故事一:醉酒作文苏轼是个酒量不错的人,他尤其喜欢在酒后挥毫写字。

据说有一次,苏轼在醉酒后,把一篇文章写在了墙上。

第二天酒醒后,他看到墙上的字迹,非常满意。

于是,他将墙壁砌砖取下,将这篇醉酒作文保存了下来。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苏轼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就算是在醉酒状态下也能写出不俗的水平。

故事二:马上功名苏轼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的官场波折,被贬到了荆州。

而在那个时代,官员的地位和金钱是息息相关的。

苏轼有一次为了博得上级的认可,以马上官员的功名为赌注,与一位同僚比试骑马射箭。

苏轼临危不乱,竟然一箭命中了目标,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在官场中的机智和胆识,也彰显了他对声望的追求和渴望。

故事三:奇异的隐士苏轼崇尚自由和追求真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他和一位名叫黄庭坚的诗人成为了好友。

他们经常一起吟咏诗篇,交流学术。

有一天,两人共同决定躲在一个大箱子里,出洞察世事的变化。

他们躲了很久,等他们再次探出头来时,发现已经过了七天,外面的一切都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苏轼和黄庭坚对于自由的向往,也显示了他们对于世事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故事四:诗酒趣事苏轼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他经常利用诗词和酒来娱乐自己和他人。

有一次,苏轼在赴宴之前,事先将纸鸢打捆送给宴会的主人,然后写了一首诗作为贺礼。

等到苏轼参加宴会时,主人看到了捆放纸鸢的地方,深受感动,过来向苏轼表示感谢。

然而,苏轼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第二份礼物,却是一只真正的小鹰,笑着说道:“听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吧。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纷纷称赞苏轼的诗词才华和幽默感。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仅仅展示了苏轼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他在文学领域中的卓越才能。

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为传颂,他的故事也以独特的方式延续至今。

虽然时光已逝,但苏轼留下的趣事和佳作仍然为我们所喜爱。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

最强作文素材——苏轼篇11个故事8篇诗文里有一个旷世奇才(一)苏轼,一世的传奇1.苏轼改联学无止境苏轼少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受人夸奖,以致渐生傲气。

他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心中得意,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行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苏轼尴尬极了。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就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赶忙在对联上添了几个字,即: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2.东坡续诗自以为是有一天,苏轼看到王安石案几上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苏轼见此不由一声冷笑,他想,菊花怎么会落瓣呢?于是挥笔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

有一天时值重阳,苏轼出行,但见秋风瑟瑟,满地落金。

苏东坡想起当年改诗之事,内心甚是羞愧。

3.以诗戏友佳句即来张先和苏轼是好友,两人素有来往,经常酬唱,品诗论词。

张先八十岁时,纳了一妾,这个小妾只有十八岁,当时张先心里高兴,写了一首诗: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君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知道了这首诗,看不下去了,于是写了首诗调侃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夜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锦绣文章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为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实用版)
目录
1.苏东坡其人及其影响力
2.苏东坡劝民典故的背景和原因
3.苏东坡劝民典故的具体内容和故事
4.苏东坡劝民典故的启示和影响
5.总结
正文
【1.苏东坡其人及其影响力】
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

他的才华横溢,作品丰富多样,被誉为“文坛泰斗”,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2.苏东坡劝民典故的背景和原因】
苏东坡劝民典故发生在他任杭州知州期间。

当时,杭州地区盗贼猖獗,民不聊生。

苏东坡为了改善治安,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劝民。

【3.苏东坡劝民典故的具体内容和故事】
苏东坡利用自己的文学才华,创作了一篇名为《劝民》的诗歌,通过诗歌的形式,劝诫民众要遵守法纪,不要犯罪。

诗歌中,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民众的关爱和期望。

【4.苏东坡劝民典故的启示和影响】
苏东坡劝民典故启示我们,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用来影响和改
变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也告诉我们,官员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用实际行动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5.总结】
苏东坡劝民典故是一则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故事,它展现了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和对民众的关爱。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摘要:
1.介绍苏东坡
2.苏东坡与民典故的故事
3.民典故的意义
4.苏东坡的劝民典故的影响
正文:
【提纲】
1.介绍苏东坡
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

他的才华横溢,作品丰富多样,被誉为“文坛泰斗”。

2.苏东坡与民典故的故事
在苏东坡的众多故事中,有一个与他劝民典故有关的故事。

当时,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他发现当地的民众喜欢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往往过于繁琐,不易理解。

于是,他决定劝导民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民典故的意义
民典故,即民众常用的典故,是古代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它们通常来源于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或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寓意。

在古代社会,民典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检验一个人文化修养
的标准之一。

4.苏东坡的劝民典故的影响
苏东坡劝民典故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这一行为体现了对民众的关爱,鼓励人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交流,提高社会效率。

其次,他的这一观点推动了文化传统的发展,使典故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易于传播。

最后,他的这一做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表达真情实感,贴近人民群众。

总之,苏东坡劝民典故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关注民生、倡导简约的文学风格,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的典故出自南宋江苏的一次巡视中。

当时,苏东坡担任江苏地方官员,他到达一处叫做八角山的山上巡视时,看到山脚下的村民们正在忙碌地劳作,但是却没有任何合作的迹象。

苏东坡非常不满村民们各自为政,没有相互帮助和合作的意识。

于是,他找来一束稻秆,拆开成单根的一把一把地递给村民们。

当村民手里都拿着一把稻秆时,苏东坡让他们试着折断,但村民们无一例外都非常容易地将稻秆折断。

苏东坡接着取来一束更大的稻秆,让所有村民一起试着折断。

这一次,村民们发现很难将稻秆折断了。

苏东坡解释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大家齐心协力,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通过这个典故,苏东坡劝告村民们要懂得合作和团结,只有相互帮助,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典故成为了告诫人们要团结合作的经典故事之一。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

苏轼有趣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界,苏轼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而他的生平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苏轼的有趣小故事。

一、苏轼的“怪石”传说有一天,苏轼在游玩时,发现了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

他觉得这块石头非常有趣,于是决定将它带回家中。

他小心翼翼地将石头包裹好,然后让仆人将其运回家。

回到家中,苏轼将石头摆放在书房里,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它。

他常常与这块“怪石”对话,仿佛它是一个陪伴自己的朋友。

有一天,苏轼突发奇想,将自己的诗句刻在了石头上。

从此以后,这块石头成了苏轼的“灵感石”,他在写作时常常盯着它,如沐春风,思绪万千。

二、苏轼的名字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出生于北宋时期。

他在北宋的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但最终成功考取进士,并且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然而,关于苏轼名字的故事却是颇为有趣的。

苏轼原名为苏东坡,坡字与他的性格和作品风格非常契合。

但是,当时朝廷却认为坡字有些不吉利,希望苏轼能够改名。

苏轼很为难,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名字已经和自己紧密相连了。

最终,他决定留下“苏”字,但将“东坡”去掉,改名为“轼”。

轼字意为车辕上的横木,意味着承担重任、引领大家。

这个名字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也成为了苏轼后来的代表标志。

三、苏轼的“败鳞图”苏轼对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据传,苏轼一次在画一尾鱼时,因为画得不满意,便将其撕毁。

但苏轼的朋友们却认为他的画很有特色,都很喜欢他的作品。

于是,其中一个朋友建议苏轼将撕毁的画收集起来,并把它命名为“败鳞图”。

苏轼觉得这个命名非常合适,于是收集了他撕毁的多幅作品,改名为“败鳞图”,并将其珍藏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失败的作品,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苏轼的“败鳞图”也成为了他创作中的特色之一。

四、苏轼与黄州“蜜梨”苏轼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知州期间,他发现黄州盛产美味的梨子。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劝民勤耕、勤政、勤学的事迹广为流传。

其中比较著名的劝民典故有:典故L在被贬黄州的那段日子,一次苏东坡去岐亭看望他的好友陈恒(字季常),途中想起前一年去陈家时,陈家杀鸡捉鸭,盛罗酒食来招待他的情形,苏东坡不忍为口腹之欲而有杀生的残忍事情再次重演,所以一见陈情便先声明,千万不要为他杀生。

之后又做了《我哀篮中蛤》的泣字韵诗(即岐亭五首之二),寄到岐亭劝说陈T造戒杀。

陈情读后不但接受了劝告,甚至陈情的邻里读了这诗,都说“未死神已泣”太可悲了,受此感化,多人不再吃肉。

典故2:岁饥。

劝民平泉。

发仓康赈济。

又遣使四出治病。

活者万计。

有逋(欠)税不偿。

轼呼询之。

云以夏扇谋生。

天寒难卖。

非故负也。

轼令取廿余柄来。

据案草书。

及画枯木竹石。

其人持出。

众以千文争买一扇不得。

尽偿所逋。

典故3:宽乡劝农(宋•苏轼):苏东坡在担任杭州知州时,深入乡村,看到百姓辛勤耕作,就写下了《宽乡劝农》这首诗,激励百姓辛勤劳作,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典故4:春雨贵如油(宋•苏轼):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连续数年干旱,农田颗粒无收。

苏东坡便写了一首《春雨贵如油》,表达了他对农民劳作的敬意和对春雨滋润大地的期盼。

典故5:劝民读书(宋•苏轼):苏东坡在担任礼部尚书时,曾写过《劝学》一文,提醒广大民众要珍惜时间,勤奋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典故6:松棚读经(宋•苏轼):苏东坡在松棚中读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为国家和民众贡献力量。

他经常告诫自己要勤奋读书,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劝导百姓勤奋学习。

典故7:夜行西湖(宋•苏轼):在西湖的夜晚,苏东坡看到湖边的渔夫们辛苦劳作,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劝民夜行的诗。

他希望百姓能够勤奋劳作,珍惜劳动成果,过上幸福的生活。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
摘要:
一、苏东坡简介
二、苏东坡劝民典故背景
三、劝民典故详情
四、典故启示
正文:
一、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被誉为“文坛泰斗”。

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等艺术成就卓越,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苏东坡劝民典故背景
在宋神宗时期,苏东坡因上书直言而被贬谪到杭州任通判。

当时,杭州民间流行一种名为“五鬼搬运法”的迷信风俗,百姓们为了治病求福,不惜花费巨资请道士施法。

苏东坡看到这种现象,心生感慨,决定以自己的力量去劝诫民众,引导他们远离迷信,崇尚科学。

三、劝民典故详情
有一天,苏东坡在街头巧遇一名久病不愈的百姓,他听说这名百姓为了治病,已经花费了家产,却依然无效。

苏东坡了解情况后,决定以自己的智慧帮助这名百姓。

他告诉百姓:“你的病不是靠道士们的法术能治好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从现在开始,放弃迷信,合理安排饮食、作息,加强锻炼,相信你
的病一定会痊愈。


百姓听了苏东坡的建议,半信半疑地回家照做。

不久,他的病情果然得到了缓解。

这件事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苏东坡的观点,逐渐摒弃了“五鬼搬运法”。

四、典故启示
苏东坡劝民典故告诉我们,面对迷信现象,我们要有勇气站出来,用智慧和事实去引导民众,让他们认识到迷信的危害,从而走向理性。

同时,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影响和感召更多的人,共同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与苏轼有关的典故

与苏轼有关的典故

与苏轼有关的典故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才华横溢和人格魅力备受后人赞誉。

以下是关于苏轼的一些典故:1.吟诗赴宴苏轼自小聪慧,才思敏捷,常常在宴会上吟诗作赋,留下许多佳话。

有一次,苏轼赴宴时,一位客人提议他以“一物”为题,吟出含有“一”字的七句诗句。

苏轼思索片刻,便脱口而出:“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不仅含有“一”字,还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有趣。

2.墨宝之争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价值连城。

有一次,乾隆皇帝想收藏这幅墨宝,便问苏轼的后代:“你能否写出一句有关《黄州寒食诗》的诗句?”后代答道:“黄州寒食诗中句,千古文章一梦中。

”乾隆听后非常高兴,便将《黄州寒食诗》赐给他。

3.豪放派诗人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风格豪放、自然,意境深远。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诗句被广泛传颂。

4.西湖醉月苏轼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府,为西湖的美景所吸引,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成为传世之作。

5.乌台诗案苏轼在任时,因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被指诽谤朝政,被捕入狱。

后经多方营救,被贬至黄州。

此事被称为“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东坡肉苏轼在黄州时,曾创作了一道名为“东坡肉”的菜肴。

这道菜选用五花肉,配以多种调料和香料炖制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如今,“东坡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名菜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7.雪堂讲学苏轼晚年时,曾在阳关雪堂教授学生诗词、书法等技艺。

他的讲学方式独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苏轼的典故

苏轼的典故

苏轼的典故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诗文书画多才多艺、文学风格独特著称于世。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是一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化巨匠。

今天,我们将探讨苏轼的典故,欣赏他的风范。

苏轼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北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曾与欧阳修一起主持《新唐书》的编纂工作,苏轼自幼受到优秀的教育熏陶,初学文,其母便将《诗经》等课程传授于他。

苏轼潜心研习文学长达30余年,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著,被后人誉为“文学大师”。

同时,苏轼也是一位政治家,历任官至礼部文学,广西提举等职,卓有成绩。

在宋仁宗和哲宗时期,苏轼还多次被任命为参与议政的要职,为国家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文化巨匠,苏轼有着许多典故,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苏轼的典故。

第一则典故是“忘右肩之约”。

据传说,苏轼在任官广州时,结交了一位名叫黄滔的豪侠好友,两人结下了“忘年之交”。

有一天,黄滔受到了人情难处的困扰,来找苏轼借钱,苏轼给了他一万元。

黄滔当时就写下了一份“忘年之约”,强制将这个约定视为永久的承诺,苏轼念在老友的份上就签了字。

后来,苏轼的任期结束了,他离开了广州,但是,他却将这件事遗忘在了心底。

黄滔因此深感失望,认为苏轼不守信用,于是断绝了与苏轼的交往。

后来,苏轼知道了这件事情,十分自责和后悔。

他写下了“忘右肩之约,诚不我欺,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何足惜”的名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则典故是“破壁而出”。

有一次,苏轼在一间屋子里面写作,他发现窗户对面有一只麻雀,一直在叽叽喳喳的叫。

这个声音让苏轼感到十分烦躁,他打算将麻雀赶走,但是,无论怎么打拍子、喊叫,麻雀都没有飞走,最后,苏轼意识到自己是在陷入到了一种自我限制的状态中。

他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突然把纸笔放在一边,不顾一切地向窗外冲去,经过一番奋斗之后,他成功跳出窗户,站在了院子里面。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1、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2、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3、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宋代诗人苏轼轶事有哪些

宋代诗人苏轼轶事有哪些

宋代诗人苏轼轶事有哪些轶事典故1、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2、应考趣闻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3、美食大家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

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

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

杭州百姓感谢他。

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

苏东坡最经典的故事苏东坡(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体现了他的智慧、幽默和人格魅力。

以下是苏东坡最经典的一些故事。

1.东坡肉:苏东坡在任杭州知府时,为了改善民生,他主持修建了苏堤,并鼓励农民种植水稻。

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当地农民送来了猪肉和酒作为礼物。

苏东坡将这些猪肉分给工人,自己也用酒烹制了肉,后来这种烹制方法就以他的号“东坡”命名,称为“东坡肉”。

2.损人利己:苏东坡与他的朋友佛印和尚经常以诗会友,互相开玩笑。

一次,苏东坡写了一首诗,其中有“损人利己”四个字,他让书童将诗送给佛印。

佛印看后,回信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有这一天。

”苏东坡打开信封,发现里面只有“损人利己”四个字,原来佛印早就预料到苏东坡会写这四个字。

3.对联趣事: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对联故事颇多。

一次,两人在船上饮酒,苏东坡看到江边有一只狗在啃骨头,便出一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随即回应:“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两人相视大笑,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幽默。

4.被贬黄州:苏东坡在政治上屡遭贬谪,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被贬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政治的深刻思考。

5.赤壁赋: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曾游览赤壁古战场,并创作了著名的《赤壁赋》,文中通过对赤壁大战的想象性描绘,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历史感悟。

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也展示了他的个性特点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苏东坡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文化名人之一。

苏轼小故事

苏轼小故事

苏轼的小故事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

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4、苏轼与佛印江南才子苏东坡,已好久没有与自幼出家的佛印,在一起作诗对句了。

这一天,苏东坡亲自步行到佛印的寺院,见到佛印就谈笑风生,一再要求与其作诗对句。

佛印扭不过只好答应。

他俩来到上房,佛印叫徒儿泡上茶,两人对面而坐。

苏东坡抢先说:念善填平沧海。

佛印对到:生恶地动山摇。

苏又说:心地拳大小,唯撑大千界。

印对:大千微尘子,风吹飘虚空。

随之苏说:道道不离方寸间,人歇名号不得闲。

印对是:所动皆是妄心造,无生涅槃何有心。

苏接着说:唯佛亦有三不度,(无缘、无善、无信)。

印对说:名号无别度尽人。

两人都相视之一笑,喝了口茶继续对句。

苏说:六度万行增智慧,印对说:凡夫唯住名号中。

苏问印:你天天行持念佛吗?印答说:吃喝睡觉样样作,时时唯佛在念我。

苏又问:何知是佛在念你?印答说:是佛住在心想中。

苏轼的典故文言文翻译

苏轼的典故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其生平事迹丰富,典故流传甚广,以下试译述数则,以飨读者。

一、东坡居士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在黄州,他躬耕自食,结庐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余谪黄州,结庐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之胜,甲于天下,予独居其中,何异于浮云游子?”译:我被贬谪至黄州,便在东坡筑庐而居,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之美,甲于天下,而我独居其中,宛如浮云游子。

二、乌台诗案苏轼因作诗讽刺朝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有人诬告他贪污受贿,苏轼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予谪黄州,至乌台,有司将予系狱,考讯甚严。

予遂以诗自白,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句,盖欲自明其志。

”译:我被贬谪至黄州,到达乌台后,官吏将我关入狱中,审讯非常严厉。

我于是以诗自辩,其中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句,意在表明自己的志向。

三、东坡肉苏轼在黄州时,常以猪肉为食。

一日,他邀请好友品鉴猪肉,将其烹饪得色香味俱佳,遂命名为“东坡肉”。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予谪黄州,常以猪肉为食。

一日,与客品鉴,遂以猪肉烹饪,色香味俱佳,客大喜,遂命名为‘东坡肉’。

”译:我被贬谪至黄州,常常以猪肉为食。

一日,我邀请好友品尝猪肉,便将其烹饪得色香味俱佳,客人十分高兴,便将此猪肉命名为“东坡肉”。

四、题壁诗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在墙上题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予谪黄州,题诗于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盖欲自明其志。

”译:我被贬谪至黄州,曾在墙上题诗一首,其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意在表明自己的抱负。

五、东坡竹苏轼在黄州期间,常以竹为题材创作诗文。

他深爱竹子的高洁品质,将其视为自己的化身。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予谪黄州,深爱竹子,常以竹为题材创作诗文。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欢迎查阅。

1、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3、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

宋代诗人苏轼轶事有哪些

宋代诗人苏轼轶事有哪些

宋代诗人苏轼轶事有哪些相信大家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都十分熟悉吧!都读过不少由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吧!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诗人的史事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轶事典故1、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2、应考趣闻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3、美食大家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

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

东坡轶事注释

东坡轶事注释

东坡轶事注释东坡轶事注释东坡轶事是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的一些传奇故事和趣闻。

苏轼是中国文坛上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文学巨擘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后世赞赏和研究。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趣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眼光,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性格和思想。

苏轼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散文和绘画三个方面。

他的诗歌作品多种多样,既有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作品,也有描绘自然景物和社会风貌的作品。

他的散文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而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他的绘画则以山水画闻名,他的画作独具一格,充满了自由和创造力。

苏轼的一生中有许多著名的轶事。

其中一则是苏轼与王安石的交往故事。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提倡“变法”以振兴国家。

苏轼则对王安石的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他的改革过于激进。

这导致了两人的关系紧张,但他们却能保持一种友善和尊重的态度。

苏轼曾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的赞赏和敬意,这首诗被后人称为《赤壁赋》。

苏轼的另一个轶事是关于他的官员身份。

苏轼曾多次担任地方官员,但由于他有言辞激烈的批评,多次引起上级的不满。

有一次,他被贬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在这个地方继续写作和绘画。

他的才华和精神不被束缚,使得他的作品和声名更加远播。

苏轼还有一个著名的轶事,就是他在黄州任职期间对百姓的关怀。

在黄州时,苏轼亲自下田调查农民的困苦,并给予他们帮助。

他还设立了义庄,为贫困百姓提供食物和医疗。

这些举动表明了苏轼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苏轼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人道主义者。

他的作品和轶事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更揭示了他作为一位卓越人物的品格和思想。

他的轶事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他的了解,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一、苏东坡与红烧肉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

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二、苏东坡与生姜蘇東坡先生一次與友人姜至之飲酒。

姜至之乘興調侃他是一味中藥“子蘇子”。

東坡先生靈機一動,反唇相譏道:先生也是一味中藥,不是“半夏”,就是“厚朴”。

姜至之茫然不知其故。

東坡先生說:不是“半夏”、“厚朴”,何以用姜制之。

古代醫家認為半夏、厚朴有毒,需用姜炮制后才能入藥。

蘇東坡指出:長吃生姜還有延年益壽的作用。

據《東坡雜記》所載:“予昔監郡錢塘,游淨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藥王,年八十余,面色紅潤,目光迥然。

”問其健康長壽的奧秘,答道:“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雲。

”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於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

中醫認為生姜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

生姜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醬、糟、鹽、蜜加工食用,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又是物美價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

據研究,生姜含有姜醇等揮發油,對胃酸、胃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可增進食欲,促使腸道蠕動,消除腸脹氣。

所以民間有諺語說,“早上三片姜,勝過飲參湯”,“每天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處方”。

我國古代的許多名人,如孔子,素有食姜的習慣,常用它防病治病,受益匪淺。

生姜在臨床上應用得十分廣泛。

取生姜25克,加水煎30分鐘,每天服3次,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效果。

生姜50克,加紅糖50克,搗為糊狀,每天3次分服,治急性細菌痢疾,多數患者腹痛、痢疾等症狀較快消失,大便恢復正常,而且未見明顯副作用。

此外,生姜還可用於半夏、天南星、烏頭等的中毒症狀。

據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楊某咽喉紅腫潰爛,膿血如注。

有醫家問其飲食習慣,知他愛吃鷓鴣,便叫他嚼食生姜。

待一斤生姜吃完,膿血漸止,疾病痊愈。

醫家說,因鷓鴣好吃半夏,半夏之毒積蓄於鷓鴣肉中,人食肉后,其毒轉入咽喉,而患此病,生姜能解半夏之毒,所以藥到病除三、苏东坡与成语⑴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⑷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

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⑻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⑼明日黄花“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

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⑽坚忍不拔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⑾海屋筹添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⑿芳留玉带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⒀琴操参宗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

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

”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

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

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

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⒂天涯何处无芳草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

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

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⒃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

)⒄东坡肉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

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

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

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⒅东坡汤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

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

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

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

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19)沧海一粟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沧海一粟”由此而得。

(20)安步当车《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

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

苏轼也不拒绝。

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21)逢场作戏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

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

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

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

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种淘气的冲动之下,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

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

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

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