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有关的典故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解读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5c433698e9951e79b8927d3.png)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一、苏东坡与红烧肉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
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7e4e56d58fafab069dc02f8.png)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⑴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⑷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
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769f34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1.png)
苏东坡劝民典故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劝民勤耕、勤政、勤学的事迹广为流传。
其中比较著名的劝民典故有:典故L在被贬黄州的那段日子,一次苏东坡去岐亭看望他的好友陈恒(字季常),途中想起前一年去陈家时,陈家杀鸡捉鸭,盛罗酒食来招待他的情形,苏东坡不忍为口腹之欲而有杀生的残忍事情再次重演,所以一见陈情便先声明,千万不要为他杀生。
之后又做了《我哀篮中蛤》的泣字韵诗(即岐亭五首之二),寄到岐亭劝说陈T造戒杀。
陈情读后不但接受了劝告,甚至陈情的邻里读了这诗,都说“未死神已泣”太可悲了,受此感化,多人不再吃肉。
典故2:岁饥。
劝民平泉。
发仓康赈济。
又遣使四出治病。
活者万计。
有逋(欠)税不偿。
轼呼询之。
云以夏扇谋生。
天寒难卖。
非故负也。
轼令取廿余柄来。
据案草书。
及画枯木竹石。
其人持出。
众以千文争买一扇不得。
尽偿所逋。
典故3:宽乡劝农(宋•苏轼):苏东坡在担任杭州知州时,深入乡村,看到百姓辛勤耕作,就写下了《宽乡劝农》这首诗,激励百姓辛勤劳作,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典故4:春雨贵如油(宋•苏轼):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连续数年干旱,农田颗粒无收。
苏东坡便写了一首《春雨贵如油》,表达了他对农民劳作的敬意和对春雨滋润大地的期盼。
典故5:劝民读书(宋•苏轼):苏东坡在担任礼部尚书时,曾写过《劝学》一文,提醒广大民众要珍惜时间,勤奋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典故6:松棚读经(宋•苏轼):苏东坡在松棚中读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为国家和民众贡献力量。
他经常告诫自己要勤奋读书,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劝导百姓勤奋学习。
典故7:夜行西湖(宋•苏轼):在西湖的夜晚,苏东坡看到湖边的渔夫们辛苦劳作,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劝民夜行的诗。
他希望百姓能够勤奋劳作,珍惜劳动成果,过上幸福的生活。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3191f0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7.png)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是中国古代诗人苏轼的一个传奇故事,讲述了他如
何成功地利用文学来建立友谊。
苏轼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巨匠,是宋朝的著名学者。
他的文学作品
有“赤壁赋、定风波、水浒传、狂夫书”等十部著名诗文。
尤其他的《赤壁赋》一诗,把两家的情谊塑造得深刻持久。
据传,苏轼曾经去过一次饮酒会,有一位叫张士寿的老朋友,他
和其他几个人彼此不认识,互相之间显得很拘谨,大家都没有开口。
苏轼看着大家总是不说话,便出言招呼:“大家一齐做做诗,谈
谈友谊!” 这句话把大家很好地取得了融洽的气氛,大家作诗素来相
互调侃,唱和和睦,至于没有认识的人,也自然地结识成了朋友。
至此,苏轼的交友典故也就传开了,受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称赞。
从此,苏轼的友谊由此而生,更使苏轼的文学作品得以流传,至今以后。
苏轼交友典故,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最久远的故事之一,
同时也深深烙印了苏轼在文坛中的地位。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5b303060740be1e650e9ab3.png)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1 、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 、夜雨对床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4 、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 、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6 、出人头地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
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苏轼轶事典故
![苏轼轶事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d17ae1ea6c30c2259019e2c.png)
苏轼轶事典故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53] 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应考趣闻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程苏结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
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
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a91471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b.png)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1. “东篱乐府”故事:苏轼在南唐时期曾在东篱诗社活跃,出版了一本名为《东篱乐府》的歌谣集。
这本乐府集的唱段中,有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歌曲,这是苏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是以苏轼离别老家、远赴外地任官时的心情为主旨,描绘了对故乡的留恋,及对前途的憧憬和自嘲,表达了苏轼复杂的心理和对人生的感悟。
2. “黄州寒食”故事:苏轼曾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地人民非常尊敬他,把他视为神仙。
当地传统习俗是在寒食节时前往山上祭祖,而苏轼却是带着家人去河边品茗赏景。
这个故事表现了苏轼的独立态度和不拘一格的个性。
3. “竹枝词”故事:据传说,苏轼在婚礼上演唱了由他所作的《江城子》。
而当时的观众都非常欣赏,把这种新的文艺形式称作“竹枝词”。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对文学传统的挑战和创新精神。
苏轼的典故
![苏轼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1efbd4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8.png)
苏轼的典故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诗文书画多才多艺、文学风格独特著称于世。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是一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化巨匠。
今天,我们将探讨苏轼的典故,欣赏他的风范。
苏轼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北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曾与欧阳修一起主持《新唐书》的编纂工作,苏轼自幼受到优秀的教育熏陶,初学文,其母便将《诗经》等课程传授于他。
苏轼潜心研习文学长达30余年,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著,被后人誉为“文学大师”。
同时,苏轼也是一位政治家,历任官至礼部文学,广西提举等职,卓有成绩。
在宋仁宗和哲宗时期,苏轼还多次被任命为参与议政的要职,为国家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文化巨匠,苏轼有着许多典故,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苏轼的典故。
第一则典故是“忘右肩之约”。
据传说,苏轼在任官广州时,结交了一位名叫黄滔的豪侠好友,两人结下了“忘年之交”。
有一天,黄滔受到了人情难处的困扰,来找苏轼借钱,苏轼给了他一万元。
黄滔当时就写下了一份“忘年之约”,强制将这个约定视为永久的承诺,苏轼念在老友的份上就签了字。
后来,苏轼的任期结束了,他离开了广州,但是,他却将这件事遗忘在了心底。
黄滔因此深感失望,认为苏轼不守信用,于是断绝了与苏轼的交往。
后来,苏轼知道了这件事情,十分自责和后悔。
他写下了“忘右肩之约,诚不我欺,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何足惜”的名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则典故是“破壁而出”。
有一次,苏轼在一间屋子里面写作,他发现窗户对面有一只麻雀,一直在叽叽喳喳的叫。
这个声音让苏轼感到十分烦躁,他打算将麻雀赶走,但是,无论怎么打拍子、喊叫,麻雀都没有飞走,最后,苏轼意识到自己是在陷入到了一种自我限制的状态中。
他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突然把纸笔放在一边,不顾一切地向窗外冲去,经过一番奋斗之后,他成功跳出窗户,站在了院子里面。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7a37bc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a.png)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1、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2、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3、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或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a91e206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7.png)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或典故与苏轼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成就:1. 乐府诗集(yuè fǔ shī jí):苏轼是乐府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临江仙》等乐府诗被收集在《乐府诗集》中,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
2. 诗仙(shī xiān):苏轼被尊称为“东坡先生”、“欧阳先生”,尊号“诗仙”,因其才华横溢、作品卓越而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3. 诗魔(shī mó):苏轼的诗才独特,他的诗词被称为“雄放奔放”,有着独特的魅力,因此他也被称为“诗魔”。
二、政治经历:1. 枢密使(shūmì shǐ):苏轼曾担任权臣王安石的助手,被任命为枢密使,负责处理朝政事务,并且在这个职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青苗法(qīng miáo fǎ):苏轼支持青苗法,主张减轻农民的税赋负担,改善农民生活,使得农民得到实质的利益。
三、文化形象:1. 书院(shū yuàn):苏轼是宋代重要的文化名人,他在文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在黄州建立的东坡书院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2. 醉翁(zuì wēng):苏轼喜欢单纯自然的生活,他喜欢品茗、作诗、与友人畅谈,被称为“醉翁”,表现出了他豪迈洒脱、不拘小节的性格。
3. 东坡画院(dōng pō huà yuàn):苏轼除了擅长文学,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善于绘画。
他的画院被称为“东坡画院”,是他一生中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
四、人生遭遇:1. 赤壁之战(chì bì zhī zhàn):苏轼曾参与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了他后来创作《赤壁赋》的灵感来源。
2. 浣溪沙(huàn xī shā):苏轼被贬谪至黄州期间,他写下了《浣溪沙》一词,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是与苏轼有关的成语或典故的一些例子。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才华及人生经历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苏轼的典故文言文翻译
![苏轼的典故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892547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1c.png)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其生平事迹丰富,典故流传甚广,以下试译述数则,以飨读者。
一、东坡居士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在黄州,他躬耕自食,结庐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余谪黄州,结庐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之胜,甲于天下,予独居其中,何异于浮云游子?”译:我被贬谪至黄州,便在东坡筑庐而居,自号“东坡居士”。
东坡之美,甲于天下,而我独居其中,宛如浮云游子。
二、乌台诗案苏轼因作诗讽刺朝政,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有人诬告他贪污受贿,苏轼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予谪黄州,至乌台,有司将予系狱,考讯甚严。
予遂以诗自白,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句,盖欲自明其志。
”译:我被贬谪至黄州,到达乌台后,官吏将我关入狱中,审讯非常严厉。
我于是以诗自辩,其中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之句,意在表明自己的志向。
三、东坡肉苏轼在黄州时,常以猪肉为食。
一日,他邀请好友品鉴猪肉,将其烹饪得色香味俱佳,遂命名为“东坡肉”。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予谪黄州,常以猪肉为食。
一日,与客品鉴,遂以猪肉烹饪,色香味俱佳,客大喜,遂命名为‘东坡肉’。
”译:我被贬谪至黄州,常常以猪肉为食。
一日,我邀请好友品尝猪肉,便将其烹饪得色香味俱佳,客人十分高兴,便将此猪肉命名为“东坡肉”。
四、题壁诗苏轼在黄州期间,曾在墙上题诗一首,以抒发自己的抱负。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予谪黄州,题诗于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盖欲自明其志。
”译:我被贬谪至黄州,曾在墙上题诗一首,其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意在表明自己的抱负。
五、东坡竹苏轼在黄州期间,常以竹为题材创作诗文。
他深爱竹子的高洁品质,将其视为自己的化身。
此典故出自《东坡志林》:“予谪黄州,深爱竹子,常以竹为题材创作诗文。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9a621f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6.png)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始于苏轼受到欧阳修和幼友安知道之托,去拜崔玉
洁为师,学习哲学与文艺之法。
某日,苏轼拜访安知道,受到安知道
之情,他就告诫苏轼:“ 学问毫无用处,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才是
好的选择。
”
然而,苏轼没有听取这句忠告,仍径赴安知道的朋友崔玉洁处继
续求学。
安知道继续劝苏轼:“学习是没有用的,你应该找朋友相伴,这样你才能找到最好的学习方式”。
苏轼也不在意,依旧前往崔玉洁处求学。
当他穿过池塘,来到崔
玉洁处时,崔玉洁正在和朋友们拉练箜篌。
苏轼见状,四处看看,忽
地对安知道说:“我看到你说过的事情了,学习并不是没有用,朋友
也不是无用的。
”
之后,苏轼就和这群朋友一起弹琴、吹箜篌、演说,以至他们一
起上书堂学习(视为一种消遣),多次与其他朋友在杭州、洞庭、乌程(即乌镇桥)等地相聚欢聚,所以也有“杭乌”典故。
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也写出了一部有名的“抱朴子”,用以表达
他们所交友的理念:无论是学习还是结交朋友,都要“抱朴子”,即
要朴实无华,不要炫耀。
“交朋友,要抱朴子”,这便是苏轼交友的思想。
在苏轼看来,
有朋友的交往,可以收获更多的乐趣和智慧。
他的朋友们,也因为这
种向智慧和乐趣相聚的交往,使得他们可以结成更加难以磨灭的友情。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513ac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d.png)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典故1、出人头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出川赴京,随行的是20岁的苏东坡与19岁的苏辙,父子三人远行的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
苏东坡的考试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欧阳修青睐,本应取为第一名,但是欧公疑心是学生曾巩的文章,怕引起异议,因此改为第二名。
考试后,苏东坡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欧公,欧公对苏轼的才华、胸襟大加赞赏。
欧公写信给梅圣俞说:“读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2、二八佳人二八佳人,指十五六岁的美女,出自苏东坡的《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一诗。
全诗如下: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
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3、雪泥鸿爪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冬天,24岁的苏东坡赴陕西凤翔做官途中经过河南渑池。
想起当年与弟弟苏辙一起赴京应试时,曾同住渑池县中僧舍的旧事,有感而发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你觉得像什么呢?我看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飞鸿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它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4、坚韧不拔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苏东坡写就并呈与朝廷人物评论文《晁错论》,阐述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功业的主张。
文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5、难能可贵《荀卿论》是苏东坡撰写的一篇关于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议论文,该文阐述了荀子的帝王之道,并作出自己对他的认知,以层层归谬的论证,否定了荀子正统儒家的形象。
文章中名句“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演化出四字成语“难能可贵”。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18bb6d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8.png)
历史名⼈苏轼的⼗个故事历史名⼈苏轼的⼗个故事 苏轼⼀⽣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汪洋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下⾯是⼩编整理的历史名⼈苏轼的⼗个故事,欢迎查阅。
1、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次与王安⽯同⾏,偶见⼀房⼦根基已动,⼀⾯墙向东倾斜。
王安⽯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是置安⽯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妹时,被⼀难再难,及⾄新房门⼝,苏⼩妹再出⼀联:闭门推出窗前⽉。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相帮,在远处拾⼀⽯⼦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出:投⽯冲开⽔底天。
3、学⽆⽌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长于作⽂,因⽽受到⼈们的赞赏,⾃矜之情亦随之⽽萌。
⼀⽇,苏轼于门前⼿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傲之⼼。
没料到,⼏天之后,⼀鹤发童颜⽼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看,⼼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个也不认识;⼼⾼⽓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者道不是,⽼者含笑飘然⽽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新,乡邻皆刮⽬:“发愤识遍天下字;⽴志读尽⼈间书。
” 4、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时到⼀寺中⼩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就淡谈地说:“坐。
”⼜对⼩和尚喊:“茶。
” 两⼈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脱⼝珠玑,料想此⼈不凡,就请客⼈进厢房叙谈。
⼊室后,主持和尚客⽓地说;“请坐!”⼜叫⼩和尚:“敬茶!”再⼀打听,⽅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和尚:“敬⾹茶!”苏东坡临⾛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https://img.taocdn.com/s3/m/209755e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e.png)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独步天下,出人头地。
出处:1、《宋史·列传97》;2、《苏东坡全集》。
苏轼画像二、苏轼的家教与学前教育故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先生。
眉州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他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又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在我国古文化史上,这是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苏轼出身书香世家。
父亲以散文闻名于世;母亲程氏,名门才女,聪慧好学,勤勉机敏。
他俩依据自己成才经验,把自己的学识都用在教育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苏”:老苏、大苏、小苏父亲性格非常豪爽,似乎影响了他的发展,他希望儿子不要像自己。
他喜欢以车比喻人,认为车轮、车体、车顶都很有用,只有车前横木“轼”,看似默默无闻,但却有扶困救危作用,也是不可忽缺的,于是他给长子起名为“轼”;而“辙”是车轮留下的印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上,于是他给少子起名为“辙”,他给儿子们起名,寄托着他的教育思想,希望下一代不贪慕名利,不追求高官厚爵,都能够谦虚谨慎、踏踏实实地做一番事业,成为国家的一员实用人才。
他们基于这一教育理念,组织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先教识字、背诗,再教经书、史籍。
母亲昼夜孜孜,教以学问,畏其无闻;父亲则善于激发猎奇心,引导读书,讲究抄读法,还经常带着他们游学,走访饱学之士。
当时,小妹长苏轼一岁,辙弟小他2岁,三人同识字,同读书,互教互学,互查互促,姐弟同学师友,苏轼说:“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
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子由说:“我初从师,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就是这样,在姐弟三人你帮我、我帮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学前教育,又在父母指导下,继续深造,在书山学海里,勤快攀登,愉快远航。
苏母家教三、苏轼读私塾、进官学学习的故事苏轼的父母知道,家教自学虽能成才,总不如拜师进学。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2768a5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0.png)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关于苏轼如何择友的典范。
据说元朝时期,苏轼曾在扬州做过官,每逢有宴会,他都会邀请朋友
前来热闹着玩,但他最怕自己的朋友不能读懂他的心情,甚至连苏轼
的一句哲理他们也不得其解。
于是苏轼就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必须对自己的朋友要求更高,他要求朋友们在宴会上,必须能聊得上一些有价值的言论,引起其他
朋友的兴趣,让大家一起热闹。
于是苏轼就开始在家中采购一些唐诗宋词曲子,以及一些文学著作,并且把它们分发给自己的朋友,要求他们在宴会上能够说点唐诗
宋词,熟悉一些文艺典籍,说出一些感概。
当时苏轼的朋友们被这个要求所吓坏,他们觉得又没时间看书,
又要上宴会,也实在是没有时间准备,于是他们张罗起来,足足花了
三天的精力苦读诗词,才勉强应过苏轼的考验。
从此以后,苏轼的朋友们从此改变了对交友的看法:在苏轼眼里,他朋友不光只要有礼貌,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文化修养,以至少与他一
样能够聊天,才能够成了他的朋友。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和典故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和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2bb13c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7.png)
河东狮吼
苏轼有一位好友叫陈季常。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季常,两人系成为好友。
陈季常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
而陈季常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
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弄得陈季常很是尴尬。
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
“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
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416737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4.png)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1 、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 、夜雨对床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4 、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 、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6 、出人头地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
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苏轼有关的典故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才华横溢和人格魅力备受后人赞誉。
以下是关于苏轼的一些典故:
1.吟诗赴宴
苏轼自小聪慧,才思敏捷,常常在宴会上吟诗作赋,留下许多佳话。
有一次,苏轼赴宴时,一位客人提议他以“一物”为题,吟出含有“一”字的七句诗句。
苏轼思索片刻,便脱口而出:“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不仅含有“一”字,还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有趣。
2.墨宝之争
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价值连城。
有一次,乾隆皇帝想收藏这幅墨宝,便问苏轼的后代:“你能否写出一句有关《黄州寒食诗》的诗句?”后代答道:“黄州寒食诗中句,千古文章一梦中。
”乾隆听后非常高兴,便将《黄州寒食诗》赐给他。
3.豪放派诗人
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风格豪放、自然,意境深远。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诗句被广泛传颂。
4.西湖醉月
苏轼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府,为西湖的美景所吸引,留下了许多赞
美西湖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成为传世之作。
5.乌台诗案
苏轼在任时,因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被指诽谤朝政,被捕入狱。
后经多方营救,被贬至黄州。
此事被称为“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东坡肉
苏轼在黄州时,曾创作了一道名为“东坡肉”的菜肴。
这道菜选用五花肉,配以多种调料和香料炖制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如今,“东坡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名菜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7.雪堂讲学
苏轼晚年时,曾在阳关雪堂教授学生诗词、书法等技艺。
他的讲学方式独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