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考试的典故
欧阳修苏轼科举考试的典故
![欧阳修苏轼科举考试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507303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9.png)
欧阳修苏轼科举考试的典故
欧阳修和苏轼都是宋代的文学家,他们在科举考试中也有着一段有趣的典故。
当时,欧阳修和苏轼都参加了进士科的考试,而欧阳修在考场上因为答题太快,时间还没用完就交卷了。
苏轼看到了欧阳修的情况,他就趁着还有时间,把试卷上的每一个字都仔细地检查了一遍。
结果,两人的考试成绩相差无几,但是欧阳修却因为交卷太早而落了一个名次。
苏轼于是就取笑欧阳修说:“我这样慢慢检查,你就因为太急了而落了一个名次!”欧阳修则回答说:“你这种人就算检查一整天,也不如我回去看书。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考试中,也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分急躁,同时也要认真仔细地检查试卷,避免因为疏漏而丢失分数。
- 1 -。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7a37bc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a.png)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1、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2、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3、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中国与七有关的典故
![中国与七有关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e46dc5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3.png)
中国与七有关的典故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故。
其中,与数字七有关的典故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国与七有关的典故。
一、七步成诗据说,宋代文学家苏轼年轻时曾经参加过一个科举考试,考官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
苏轼接受了考官的挑战,迅速地踏了七步,然后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赤壁赋》。
这个典故寓意着苏轼的才华横溢和反应迅速的能力。
二、七步成章另一个与数字七有关的典故是关于明代文学家杨慎的故事。
相传杨慎在一次宴会上,主人要求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
杨慎欣然接受了挑战,踏了七步后,即兴写下了一首优美动人的诗章。
这个典故表达了杨慎的才华和机智。
三、七巧板七巧板是中国传统的益智玩具,它由七个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多边形拼成。
传说,在古代,有一位名叫胡公的数学家,他研究几何学时发明了七巧板。
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数学和智力游戏的热爱。
四、七步之才《史记》中有一则关于赵国大夫李悝的故事,他曾经在楚国考试中以七步而成名。
据说,当时楚国国君想要考验李悝的才华,于是让他在七步之内回答一个复杂的问题。
李悝接受了挑战,在走完七步后,准确地回答出了问题,赢得了国君的赞赏和称赞。
这个典故表明了李悝的聪明才智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五、七情六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分类人的方法叫做“七情六欲”。
七情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六欲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
这个典故表达了中国古代人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思考。
六、七曜星中国古代对天文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其中与数字七有关的典故是关于七曜星。
七曜星指的是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
中国古代人通过观测这七颗星体,来推测天象和预测吉凶。
七曜星的典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对宇宙的探索。
以上是关于中国与七有关的一些典故,这些典故既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华,也体现了他们对数学、文学和天文学的热爱。
这些典故传承至今,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让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百家讲坛之苏轼
![百家讲坛之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7f1cbf1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6.png)
百家讲坛之苏轼第一讲少年成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秒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
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第二讲初出茅庐苏轼这辈子,实际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什么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点长。
大理评事是个什么官,就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
这个官不是苏轼实际担任的官职,这是个虚衔,挂名的,表面身份的,他实际的官职是签书凤翔府判官.此时此刻的苏轼只有二十多岁,年轻气盛,由于才华出众,科场成名,就连仁宗皇帝都对他倍加赏识,这更加使得苏轼对前程充满了信心我们可以说,初出茅庐的苏轼不仅是一个得民心的官,而且是一个得民心的有能力的好官。
即便是在工作之余,他依然能够非常潇洒而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的情思,他惹人喜爱,他很幽默,又很超脱,这是苏轼的迷人之处。
第三讲大难临头这个李定啊,我刚才讲的这个权御史中丞,相当于这个监察部的首长,终于赤膊上阵,指出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哪四大该杀之罪呢,:第一该杀之罪,苏轼不学无术。
第二该杀之罪,苏轼无视朝廷。
第三该杀之罪,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
第四该杀之罪,苏轼诋毁圣上声誉。
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肯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
我们今天崇拜东坡,不仅仅在于他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欣赏他对待人生积极的态度。
第4讲他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我真是多情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
苏轼觉得: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我自己何必为这种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呢,我又何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而感伤呢,也许他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命题: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的。
东坡故事9:如果没有欧阳修,三苏父子可能没那么出名
![东坡故事9:如果没有欧阳修,三苏父子可能没那么出名](https://img.taocdn.com/s3/m/e7c88530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e.png)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但他们能在当时和后世享有极高声誉,一来离不开北宋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二来离不开欧阳修的大力扶持。
公元1056年,当苏洵带领苏轼和苏辙来到京师时,并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们。
而此时的欧阳修不仅文章名满天下,还是翰林学士,堪称文坛盟主。
早在四川时,苏氏父子就非常仰慕欧阳修,苏洵经常让苏轼模拟欧阳修的文章。
这一次,来到京师,苏洵理所当然的先去拜见欧阳修。
在读过苏洵的《洪范论》和《史论》后,欧阳修大为赞赏,并将其推荐给朝廷。
至此,苏洵才算在京师闯出了一些名头,从四川走向全国。
然而,让欧阳修没想到的是,苏洵家里竟然还有两个更厉害的角色,特别是苏轼,简直是天人下凡。
1057年,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知贡举,负责当年的省试,也就是主考官。
在这次考试中,苏轼一举成名,写下了著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
杨万里的《诚斋诗话》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欧阳公作省试知举,得东坡之文惊喜,欲取为第一人,又疑其是门人曾子固之文,恐招物议,抑为第二。
坡来谢,欧阳问坡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此见何书,坡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
”欧退而阅之,无有。
他日再问坡,坡云:“曹操灭袁绍,以袁熙妻赐其子丕。
孔融曰:‘昔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何经见,融曰:‘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
’尧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
”欧退而大惊曰:“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然予尝思之,《礼记》云:“狱成,有司告於王。
王曰宥之,有司曰在辞。
王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
三宥不对,走出,致刑於甸人。
”坡虽用孔融意,然亦用《礼记》故事,其称王谓王三皆然,安知此典故不出於尧。
按照当时习惯,高中的考生需要拜访主考官,并呈上谢文,以谢知遇之恩,也含有拜师之意。
苏轼和苏辙当然也不例外,拜见欧阳修之时,苏轼还呈上了自己平日里所写的文章。
读过苏轼的文章后,欧阳修更是惊为天人,在写给梅尧臣的书信里,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样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关于苏轼的小故事
![关于苏轼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af8d4c2f524ccbff0218440.png)
精心整理关于苏轼的小故事关于苏轼的小故事,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
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
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着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4、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秦叔骨,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
苏轼
![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dffe4b8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54.png)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高清组图(19张)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 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 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 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苏轼于 是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 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 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 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 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 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六 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 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高考记 伪造一个典故 被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弟子 降为第二
![苏轼高考记 伪造一个典故 被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弟子 降为第二](https://img.taocdn.com/s3/m/4cf3a76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2.png)
苏轼高考记伪造一个典故被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弟子降为第二苏轼参加高考的时候,已经是王安石针对取士制度进行改革之后的事了,所以当年的进士考试不是以往的“诗赋”,而是一种更具有挑战性的“策论”。
所谓“策论”,是让考生根据经义(学习课本),针对当时的时政发表出自己的看法。
这种论述方式的好处有三点:1,比用“诗赋”选拔出来的人才,更加精通政令一些;这点主要和宋朝重文轻武有关,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文臣的地位就一直居高不下,这也刺激了学生们读书考功名的想法。
但是呢,当时的考试方式主要是让你吟诗作赋,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就有个通病——实干不足,政事不通。
而策论取士,可以在选人环节,提前知道谁有没有为政的天分,减少了考取进士的考生在地方上行政时出差错的可能性。
2,,选取的学生更加忠于朝廷;古代的经学有一个重大的特点,那就是教育学生要忠君报国,在这个基础上,经学学得越好的学生越爱国(理论上)。
3,选取的考生更容易判断是否和执政者意见相左。
策论在谈论时政的时候,当然不是让你随口说说,这是要负责任的。
进士一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在朝堂上,当权者对于在策论中暴露出对自己不满的考生自然不会录取。
这个问题的典型人物,便是“且去填词吧”的柳永了。
书归正传,苏轼当年的考题很有意思,名为《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和赏是两种相对立的事情,又如何和忠厚扯上关系呢?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古代出考题的人是真的尽力了!这个考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引用经典,来说明行政者是如何在仁政的执政理念下,利用“刑和赏”两种手段,达到“忠厚”的目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原文)在高考这种严肃的地方,一般考试唯恐出错,都是战战兢兢才完成的答卷,但轮到苏轼时,他不慌不忙,还在考试上造了一个假。
也正是这个造假让当时的文坛领袖兼本次科举主持人欧阳修都大为吃惊,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要从阅卷人当时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梅圣俞有关了,这位素来严谨的老人家,在看到苏轼的考卷之后,惊呼“此子有孟轲之风”,不敢轻易判定名次,就推荐到了欧阳修那里。
出人头地的典故
![出人头地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f38ae3d5f0e7cd184253651.png)
出人头地的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带来的出人头地的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出人头地的意思指高人一等。
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
出人头地的典故北宋嘉佑年间,四川的苏轼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以为是自己朋友的,将本应取第一名的只给其第二名。
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说应该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出人头地的造句1、你看到一代在家外面工作得更努力,但是并没有像他们父母期许的那样出人头地。
2、这一组织维系着特许学校、亲子培训班以及强化“出人头地”社区文化的其他尝试。
3、为了想出人头地,他几乎不择手段的排除一切障碍。
4、结合这两个事实,你会看见这一代人在家外面工作更辛苦,但是却不能如他们父母期待那样出人头地。
5、在中国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出人头地,因此,为满足持续增加的英语学习需求,中国的教学机构也一直在寻求雇佣外教。
6、他不肯脚踏实地,却想一步登天,快速的出人头地。
7、他今天能在绘画界出人头地,除了天分外,从小纺努力也是重要因素。
8、腐败盛行,能否出人头地取决于是否有军官或政府官员子女这样的社会关系,其它一切都不重要。
9、我个人的成长道路包括凭借职场晋升出人头地,追逐成功中的陷阱。
10、但潘翎还将之归因于一种信念:在一个人口众多、鲜有明确规则的国家,运气在出人头地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11、在金融市场上出人头地,比在银幕上出人头地还难。
12、美国梦是指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出人头地。
13、我们是使命不仅仅是把人们送回工作岗位而是重建经济,使劳有所得,让每一个辛勤工作的人有机会出人头地。
14、他以为只要巴结权贵,就能出人头地,结果是当一只亦步亦趋的哈巴狗而已。
15、不仅那些总统的例子表明,左撇子能够出人头地。
16、人类尤其善于利用欺骗来出人头地为了更多的钱,更多的权力或一个所需的队友。
17、尽管出人头地非常困难,但似乎也远强于回家。
苏轼殿试作文杜撰蒙考官
![苏轼殿试作文杜撰蒙考官](https://img.taocdn.com/s3/m/e923645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2.png)
苏轼殿试作文杜撰蒙考官这几天是高考热,关于作文题议论颇多。
有博文说苏轼苏辙兄弟在科考场上“打把式”,互相提示忘记了的考题出典,那当然只是传说。
《管子》和《论语》里的话,他们怎么会不知道呢?不过苏轼用杜撰的材料作文蒙过了考官,倒是史实。
那可不是一般的“高考”,而是国家级最高的“殿试”,由皇帝或指派官员亲自主持,录取就是一跃龙门的状元、进士者流。
可一旦发现舞弊,那也必定是要重罪甚至掉脑袋的,作文态度不恭、言语无稽也是要受贬斥的。
苏轼生性放达,不过他这玩笑开得实在有点大。
当年殿试策论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破题立论当然不俗,他在文章中提出,“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也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意在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
可是在列举论据的时候他就犯难了,从古至今,历朝列代,究竟有哪一位“明主贤君”是这样“刑赏忠厚之至”的呢?熟读史书的苏东坡怎么也想不起这种正面典型的事例来。
实在无奈,他就只好编造材料,杜撰了一则事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日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苏轼就这样交了卷。
考官梅圣俞可是学问挺大的,阅卷至此,他心中当然难免有些犯疑。
梅圣俞实在不知道苏轼文中所引这则典故的出处,可是古书史籍浩如烟海,苏轼又才华出众,如果这典故真是自己阅历未及,他怕掉了自己的底子。
再则,尧舜乃是古代传说的圣王,歌功颂德何止万千,有这样的忠厚之举也在情理之中。
想来想去,梅圣俞终究没有给打问号,而且判为上等。
苏轼就这样蒙过了考官,顺利通过考试,一举进士及第。
后来,梅圣俞心中还是疑惑不解,忍不住单独找苏轼来问:“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苏轼不得不承认说:“是我杜撰的。
”梅圣俞大惊:“你杜撰?!”苏轼辩解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梅圣俞无语。
他平素很喜欢苏轼,没想到竟被他蒙了。
后来,主考官欧阳修也知道了这事,他也很喜欢苏轼,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便派人把这小子喊来问话:“此见何书”?苏轼这时不敢再直说杜撰,只好借故说有古人合理杜撰的先例,回答道:“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f513ac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d.png)
与苏轼有关的成语典故1、出人头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出川赴京,随行的是20岁的苏东坡与19岁的苏辙,父子三人远行的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
苏东坡的考试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欧阳修青睐,本应取为第一名,但是欧公疑心是学生曾巩的文章,怕引起异议,因此改为第二名。
考试后,苏东坡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欧公,欧公对苏轼的才华、胸襟大加赞赏。
欧公写信给梅圣俞说:“读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2、二八佳人二八佳人,指十五六岁的美女,出自苏东坡的《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一诗。
全诗如下: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露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
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3、雪泥鸿爪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冬天,24岁的苏东坡赴陕西凤翔做官途中经过河南渑池。
想起当年与弟弟苏辙一起赴京应试时,曾同住渑池县中僧舍的旧事,有感而发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你觉得像什么呢?我看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飞鸿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它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4、坚韧不拔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苏东坡写就并呈与朝廷人物评论文《晁错论》,阐述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仁人君子、豪杰之士应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功业的主张。
文中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5、难能可贵《荀卿论》是苏东坡撰写的一篇关于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的议论文,该文阐述了荀子的帝王之道,并作出自己对他的认知,以层层归谬的论证,否定了荀子正统儒家的形象。
文章中名句“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演化出四字成语“难能可贵”。
尊师重教历史典故
![尊师重教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a3c44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2.png)
尊师重教历史典故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它强调对师长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
这一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和故事,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尊师重教有关的历史典故。
第一个历史典故是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强调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因为孟子的教诲而感到疲倦和不满,决定离开孟子。
但孟子并没有生气,而是亲自送他们出门,并告诉他们:“老师的门随时为你们敞开,如果你们有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回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教不仅是学生的责任,也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关心,而学生也应该对老师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二个历史典故是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和观点。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问他:“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但如果老师做了错事,学生应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老师是学生的榜样,但如果老师做了错事,学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教并不意味着盲从和绝对服从,学生也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必要时批评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第三个历史典故是关于苏轼的故事。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提出了“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
有一次,苏轼的学生们因为他们的老师苏轼而感到自豪和自信,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苏轼听说后,非常高兴,他对学生们说:“你们的成功是我最大的骄傲,但你们的成绩不仅是因为我的教育,更多的是因为你们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教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更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激励。
教育应该是双向的,学生和老师都需要努力。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尊师重教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它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尊师重教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苏轼妙语拒友历史典故
![苏轼妙语拒友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a957cd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6.png)
苏轼妙语拒友历史典故苏轼妙语拒友历史典故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
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
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
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
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
”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
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
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
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
”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
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
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
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
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
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
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
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
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https://img.taocdn.com/s3/m/209755eb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e.png)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少年苏轼〔201〕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独步天下,出人头地。
出处:1、《宋史·列传97》;2、《苏东坡全集》。
苏轼画像二、苏轼的家教与学前教育故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先生。
眉州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他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又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在我国古文化史上,这是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苏轼出身书香世家。
父亲以散文闻名于世;母亲程氏,名门才女,聪慧好学,勤勉机敏。
他俩依据自己成才经验,把自己的学识都用在教育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三苏”:老苏、大苏、小苏父亲性格非常豪爽,似乎影响了他的发展,他希望儿子不要像自己。
他喜欢以车比喻人,认为车轮、车体、车顶都很有用,只有车前横木“轼”,看似默默无闻,但却有扶困救危作用,也是不可忽缺的,于是他给长子起名为“轼”;而“辙”是车轮留下的印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上,于是他给少子起名为“辙”,他给儿子们起名,寄托着他的教育思想,希望下一代不贪慕名利,不追求高官厚爵,都能够谦虚谨慎、踏踏实实地做一番事业,成为国家的一员实用人才。
他们基于这一教育理念,组织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先教识字、背诗,再教经书、史籍。
母亲昼夜孜孜,教以学问,畏其无闻;父亲则善于激发猎奇心,引导读书,讲究抄读法,还经常带着他们游学,走访饱学之士。
当时,小妹长苏轼一岁,辙弟小他2岁,三人同识字,同读书,互教互学,互查互促,姐弟同学师友,苏轼说:“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
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子由说:“我初从师,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就是这样,在姐弟三人你帮我、我帮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学前教育,又在父母指导下,继续深造,在书山学海里,勤快攀登,愉快远航。
苏母家教三、苏轼读私塾、进官学学习的故事苏轼的父母知道,家教自学虽能成才,总不如拜师进学。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bb2b72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b.png)
苏轼的故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轼的故事苏轼的故事(通用20篇)苏轼的仕途虽有不顺,但是他的典故还是很有趣的,以至于流程至今。
出人头地的典故
![出人头地的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eae1cdc8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8.png)
出人头地的典故
出人头地的典故介绍如下:
苏轼,字子瞻。
他十岁时,父亲苏洵出门游学,由母亲程氏教他读书。
苏轼二十岁时,学得博古通今,便赴京去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某某。
欧某某对当前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
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
由于考卷上考生的名字是封住的,欧某某以为这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只取为第二名进士。
放榜的时候到了,考中的学生都要去拜谢主考官,当第二名考生来到欧某某的面前时,欧某某大吃一惊,原来不是曾巩,而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苏轼,欧某某这才知道自己闹了乌龙,对于苏轼的才华,欧某某是极为称赞,他在著名的《与梅圣俞书》中写道”读试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由来。
以上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典故及题目相关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到小伙伴领取奖励。
欧阳修问苏轼考试卷中的典故哪里来的?苏轼竟然说是自己瞎编!
![欧阳修问苏轼考试卷中的典故哪里来的?苏轼竟然说是自己瞎编!](https://img.taocdn.com/s3/m/03cb324ac5da50e2524d7ff4.png)
欧阳修问苏轼考试卷中的典故哪里来的?苏轼竟然说是自己瞎编!本文导读:有些人一生下就不简单,骆宾王七岁“咏鹅”,宋濂九岁写诗,苏轼也不差。
在他十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汉书·范滂传》的时候,小小年纪的苏轼听完故事后,竟然反问母亲,“如果有一天,我想和范滂一样,为了名节而死的话,母亲您答应吗?”如果您是这位母亲,那么到底是应该鼓励苏轼为了名节而死,还是让他放弃名节好好活着呢?后来苏轼长大后,进京赶考,一举中的,入朝为官。
他写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而且他和欧阳修关系不错,两人之间还发生了很多趣事,下面我给大家说上两段。
宋仁宗嘉佑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去汴京应试,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考官梅尧臣的青睐,于是将此文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仔细看完文章后,赞叹不已,但是对文中一个地方想不明白。
当时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是这样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日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意思是说当贤德的尧治理天下的时候,皋陶被任命为法官。
有一次,他要以死刑处死那些犯了法的人。
皋陶在朝堂上一定要处死这些犯罪之人,并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
然而尧却说要宽宥他们,并也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
既然是个典故,那么必有出处,但是才高八斗的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都不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不过这点丝毫不影响这篇文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最后,欧阳修和梅尧臣一合计,想将此文点位第一,可是欧阳修又怕此文乃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于是将这篇文章点位了第二,然后将这份考试卷当场拆封,结果发现这篇文章并非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而是一个叫做苏轼的年轻人写的。
这个事情听起来总觉得欧阳修有些好笑,凭什么好的文章就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呢?难道他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吗?所以后世有些人认为欧阳修也是“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诶!不过后来苏轼到礼部进行复试,写下《春秋对义》,最后被取为第一。
已灰之木典故
![已灰之木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af54aa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03.png)
《已灰之木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已灰之木”这个典故。
“已灰之木”说的是心已经像烧成灰的木头,没有了生机和希望。
这个典故和北宋的大文学家苏轼有关呢。
苏轼在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后,心情特别低落,觉得自己就像那已经烧成灰的木头。
但是,他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而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考试没考好,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就像“已灰之木”。
可是后来他努力学习,下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又重新找回了信心。
小朋友们,能明白吗?
《已灰之木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已灰之木”。
苏轼当时的处境很艰难,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没有了希望。
但他没有放弃,还是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就像我们在跑步比赛中摔倒了,可能会觉得自己没希望赢了,心就像“已灰之木”。
但如果我们爬起来继续跑,说不定还能有个不错的成绩。
小朋友们,是不是能感受到一点啦?
《已灰之木典故》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已灰之木”。
苏轼虽然觉得自己像“已灰之木”,但他的才华和精神没有被磨灭。
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比如说,有个哥哥创业失败了,心灰意冷。
但他想起苏轼的故事,重新振作起来,最后成功了。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遇到困难时,也能勇敢面对,不要像“已灰之木”哦!。
苏轼应试文章
![苏轼应试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fc7e49d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1.png)
苏轼应试文章苏轼是古代著名的一个文学全才,一般被认为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无论是诗、词、文、书都有着不俗的造诣。
他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耳濡目染之下,很小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
在他二十岁那年,苏轼进京赶考,还发生了一件趣事:他自己写文章编造了一个典故,被发现后,苏轼方方的承认竟然还被主考官夸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公元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自家乡蜀地而出,顺江而下前往京师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就是后来非常喜爱苏轼的欧阳修,另一个则是梅尧臣,这个梅尧臣也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们两个作为主考官,含金量自然是极高的。
那时候的科举制度,就是规定一个题目。
然后让应试的学生围绕题目去写出策论。
当时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就围绕着这个题目,阐述了自己仁政的思想。
整篇文章说理说的非常透彻,这得赖于苏轼引典有着很大的说服力,欧阳修读完后赞叹不已。
不过后来苏轼还是只得了个第二的名字,为什么呢?竟然是为了避嫌。
原来当时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一同参加了应试,曾巩师从欧阳修,也是个极其有才华的人。
身为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当时是十分被欧阳修看好的。
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就是是自己弟子所作,那怎么办呢?自己身为主考官,如果让自己弟子得了第一,难免会造成其他的社会影响。
于是为了“避嫌”,欧阳修只好把他“弟子”的作品屈居第二。
结果拆封试卷后欧阳修就傻眼了,此等文章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轼所作,此时苏轼开始被欧阳修看重,果不其然在后来的复试时,苏轼的《春秋对义》真正的得到了第一名。
法当尧之时,为士。
皋陶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苏轼文章里一个极有说服力的典故,应试结束后,当时的考官都不知道这个典故是出自哪里。
于是后来欧阳修就亲自问苏轼,苏轼就回答说,出自于《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果真回去把整个孔融传都翻阅了一遍,结果还是没能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曾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考试过程中,他被一道题难住了,一点儿思路都没有,急得直挠头。
苏轼的弟弟苏辙看到了他的难处,便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帮助他。
他把毛笔管横了过来,东看看,西瞧瞧,然后还对着笔管吹气。
苏轼看到后马上就明白了,原来这是《管子》里面的一个典故。
于是,他顺利地完成了考试。
这个“作弊”的方法虽然不够稳妥,但也显示了苏辙的聪明才智和苏轼的领悟能力。
除此之外,在苏轼参加的另一场考试中,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在读到苏轼的答卷时非常惊喜,认为苏轼的文章写得非常好。
但是为了避嫌,他给苏轼的文章评了第二。
后来,欧阳修解释说,他应该给苏轼评第一,因为苏轼的文章实际上写得比他的弟子曾巩的还要好,但他为了避免被人说闲话,所以给苏轼评了第二。
以上两个典故展示了苏轼的聪明才智和领悟能力,同时也揭示了科举考试的严格和公正。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有关历史典籍。
总的来说,苏轼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和政治事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些典故也展示了苏轼和苏辙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以上是关于苏轼考试的典故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