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什么是文学?》解读报告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讲解

《变形记》一反资产阶级人文主
义者关于人的观念:人是宇宙的精 华,万物的灵长。而是真实的描写 了现代人的卑微,他们像一只只风 干的鸡爪,那么猥琐,那么孤独, 那么可怜!
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作者认为,世界是荒 诞的,根本无法认识的,无法理喻的, 只有通过荒诞的形式才能感受到这个荒 诞的世界。所以不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去 编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不用生动、 形象的语言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想象, 而是打破外在事物的表象,按照作者内 在情感重新组被称为“孤独三步曲” 的《美国》、《审判》和《城 堡》是三部未完成的杰作。
B、《变形记》
作品分析 表现了人的异化, 人和他周围的环境 以及人的对立,人 在这种环境中的无 能为力的恐慌感。
《变形记》原版封面
《变形记》中的“异化”,不 仅仅表现在格里高尔的“异化”, 更深刻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伦理 关系的异化上:人一旦一无所用, 家庭、朋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便 全被撕破。
第三讲 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
一、基本特征
1、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感受,表 现内在实质,要求艺术表现人 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 内部的灵魂”。
2、象征手法是表现主义最基本 的艺术手法,因此它又被看 作戏剧、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3、他们还常常采用传统文学为使 用的潜台词、呓语、幻景、梦景、 假面具、同步法等现代手法,描写 人的下意识,梦魇等内心状态,还 常常使他们笔下的人和事异乎寻常 的扭曲、变形,这也是表现主义的 一个显著特征。
3、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性色彩,使 用了一系列象征性的表现主义手法, 如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实质上是不 可预见的灾难的象征;如格里高尔家 人的态度,实质上是麻木的、尚未意 识到自身变形的“众生相”的象征, 是更为可悲的变形者的象征。
文学的名词解释

文学的名词解释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和精神财富,它以文字为媒介,通过一种特有的符号系统来记录和传递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镜像和反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文学的意义和特点。
一、文学的定义与范畴在广义上,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创作艺术。
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多种文体形式。
而从狭义上看,文学是特指高度艺术化的文本创作,以及与之相关的批评研究。
文学作品的创作包含了文字的组织、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多个层面。
无论是古代的《诗经》、《红楼梦》,还是现代的《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都代表了文学的辉煌与伟大。
二、文学的艺术特点1. 意象丰富: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运用,以强烈的表现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强烈的艺术张力。
2. 主观表达:文学是作者个人或群体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它强调独立思考和思想的自由性。
读者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共鸣,也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心灵的抚慰。
3. 人性关怀:文学作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展示生活场景,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4. 反思与批判:文学作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反思的表达方式,经常通过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评判现实,并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三、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1. 精神寄托:文学作品记录了人类的精神历程,为人们提供了寻找心灵寄托和出口的方式,帮助人们面对生命的起伏和挫折,寻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力量。
2. 文化传承:文学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传统和现代的桥梁。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文化的内涵,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3. 美学享受: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文本中的音韵、节奏和形式安排,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第三讲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鲍德里亚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1881年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所宣 扬的就是这一套生活艺术化的“宗教“, 其中包括人体、服装、室内装修、城市环 境等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消费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
广告、歌词、短信和影视作品对传统文 学形成的冲击。
第二节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ideology)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 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 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两 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制约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文学 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 发生直接联系。经济基础通过政治等中介 环节对文学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通过 政治等中介环节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3、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
文学的文化含义和文学的审美含义之别也正是 杂文学和纯文学之别。
文学性
第三讲 《什么是文学?》解读

《什么是文学?》写于1947年,亦分期刊发 于当年的《现代》杂志上。 在这篇论文中,萨特分别从《什么是写 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 作?》、《一九四七年作家的处境》等四个 方面回答了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1,《什么是写作?》
“介入”是萨特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所以在 《什么是写作?》中,萨特一方面要论述介 入对于文学写作的重要性,一方面也要论证 为什么只有文学具有介入的功能。
3,《为谁写作?》
第三部分《为谁写作?》其实是对法国文学史中作 家与读者的关系所做的一个扫描。 根据萨特的设想,作家与社会总是处在一种冲突之 中。作家的活动因其“无用”和“有害”,他就让 社会产生了一种负疚心理。因此,作家与试图维持 平衡的保守力量永远处于对抗之中,他的目的就是 要打破平衡。当统治阶级意识到危险之后,他们 “就给艺术家颁发年金以便控制他的毁灭力量,所 以艺术家是统治阶级的‘精英分子’的食客。但是 就其功能而言,他与养活他的那些人的利益背道而 驰”。
“资产阶级把作家看成一种专家;假如作家竟 然会思考社会秩序,他就会使资产阶级感到 厌烦,产生恐惧,因为资产阶级要求于作家 的只是让他们分享作家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实 际经验。这一来,文学就与在17世纪一样, 还原成心理学了”。
19世纪
19世纪出现了一批“照章办事”的作家,他 们的写作最终杀害了文学。当然这里面毕竟 有一些优秀的作家拒绝合作,但“读者群的 彻底统一促使作家在原则上为反对所有读者 而写作”,结果,实验的文学或文学的实验 初露端倪。
4,《一九四七年作家的处境》
《一九四七年作家的处境》是萨特对法国当 代文学现状的分析。为了描绘出这一全景, 他首先区分出三代作家。 第一代作家在1914年以前已开始创作,到 1947年前后已经功成名就。对于这代作家, 萨特的基本判断是“大致上实现了文学与资 产阶级读者群的和解”。
文学理论课程讲义

文学院文学理论课程讲义简编(一)倪思然(按照知识点和问题点内容的重要性,从最重要到最次要,依次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简要了解、粗略浏览四个层次)第一讲课程导语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粗略浏览):文学理论(也称:文学概论)是有关文学的产生、作家特征、作品内容构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读者欣赏、批评和文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概述和简论。
文学理论亦可称作文学原理,是对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最简要的概括与说明。
文学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品,作家如何创作,读者如何阅读,文学批评如何进行,文学如何发展这样几个大问题。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结合课本P5~6,一般掌握,准备大题):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
文学活动,即从事文学的活动,具有多个环节,包括: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
A.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出文学作品;③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或经由批评家的评论。
B.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C.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处依据马克思的学说: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3.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结合课本P6~9,粗略浏览):(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实践就是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和文学鉴赏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活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文学实践中来,并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
(2)文学理论的人文性“人文”(humanities, 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人”),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
广义的“人文”是指对于人区别于动物需要的基本关怀,即充分肯定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文学常识考点细致讲解

文学常识考点细致讲解文学常识是指对文学作品、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的基本了解和掌握。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的前提。
本文将从文学常识的几个重要考点入手,进行细致讲解,帮助读者加深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人类在语言的基础上创作的艺术形式,通过对人类生活、情感和思想的描写和表达,反映社会和人类的存在状态。
它具有表现力、审美性和传达情感的特点。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思想和艺术的表达。
二、文学体裁的分类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根据题材、形式和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多种形式。
其中,诗歌是使用较为工整的韵律和押韵方式表现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散文是自由的、散漫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抒发个人情感、记叙和议论来表达;小说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剧本是以对话和舞台方向指示为主体的文学形式,适合舞台表演和戏剧创作。
三、文学史的发展与代表作品文学史是研究和总结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
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主题和影响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分为古代文言文、古代白话文、近代文学等时期。
其中,古代文言文以《诗经》、《楚辞》、《论语》等为代表作品;古代白话文以《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为代表作品;近代文学以鲁迅的作品为代表,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学理论是系统地研究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其中,常见的文学理论包括传统文艺理论、现代文艺理论、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传统文艺理论强调叙事性和感染力;现代文艺理论注重表现主义和表现力;结构主义强调文本的结构和符号的含义;后现代主义关注语言的游戏性和主体的困境等。
五、文学常识在应试中的重要性文学常识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考点,在中考和高考中常常占有较高的分值。
掌握文学常识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提升写作和阅读的能力。
第三讲__表现主义文学

《天边外》的男主人公罗伯特是耽于幻想、具有诗 人气质的青年。从小就梦想着离开闭塞、单调的田 庄,出海远航 。 他偷偷爱着哥哥安德鲁的意中人露斯 。 本想在家务农的哥哥安德罗一气之下,却随舅父出 海远航,去了“天边外”。 许多年以后,安德罗成了富有的商人,回到故乡, 发现田庄已经荒芜,罗伯特身患肺痨,整个家庭笼 罩着惨淡的阴云。 病入膏肓的罗伯特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偷偷地来到 山上,眺望着远处梦想已久的“天边外”,在悔恨 和渺茫的希望中死去。
三、创作概览
另一部值得重视的航海题材的独幕剧是《漫 长的返航》(The Long Voyage Home, 1917)。它描写一个瑞典水手在过了多年航 海生活之后,决心要攒钱买地,去过安定的 生活,但不幸被骗走了全部积蓄。他感到被 命运捉弄。其实,他如果不是被骗,也不会 安心种地,他只是生活在对自己的错觉与幻 想中。这赋予他的一生以一定的悲剧性,预 示了《天边外》的主题。
卡莱尔· 恰佩克(1890—1938),捷克作家
《万能机器人》( 三幕剧,1920 )早期代表作
国际“人道同盟”代表海伦娜--参观罗素姆
第二节 表现主义戏剧
岛万能机器人制造工厂--总经理多明· 罗素姆 --日产15000个--人类停止生育--机器人 没有灵魂,没有知觉,没有感情,不懂得爱- -机器人具有知觉 --毁灭人类--男女机器 人相爱--生命不熄--新的始祖 揭示科技的盲目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机和 毁灭 以幻想的形式提出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进步: 回归生命的本义:真诚、相爱、顺应自然天性 机器人普利姆斯和海伦娜 相爱,将成为人类新 的始祖
三、创作概览
《天边外》(Beyond the Horizon,1920)是 奥尼尔第一部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也 是他的成名作,被认为是一部标准的现代悲 剧,它写成于1918年,上演于1920年。
第三讲 文学的形态类型

第三讲文学的形态类型文学现象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有些作品近似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有些则极尽夸张与变形,呈现与现实迥异的想象世界;有些带有明显的象征性,其文学形象有了传达某种情感的符号意味……因此,要深入理解和研究文学属性和特征还必须对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进行分类研究。
本章力图从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讨论入手,探究几种基本文学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形态类型文学的形态类型是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思潮(一)文学史上文学思潮多姿多彩中国:唐代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柳开、王禹偁,范仲淹、苏舜钦、梅尧臣、宋祁、欧阳修和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近代: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戏剧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及白话文运动等。
欧洲: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17—18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19世纪30、4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的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中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等。
补充说明:1,现代主义文学即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在纵向上,前承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后接后现代主义文学。
在横向上,包括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意象主义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六个分支流派。
1.1超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法国,追随者遍及美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士、德国、南斯拉夫、希腊、美国、墨西哥、巴西、日本及非洲。
理论主张——反理性主义;崇尚梦幻和无意识;忠实记录纯粹的精神活动。
2,后现代主义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
文学常备知识点总结归纳

文学常备知识点总结归纳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文学的一些常备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文学的定义和分类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艺术形式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性创造。
文学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既包含了语言、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又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功能。
2. 文学的分类文学作为一种广泛的艺术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
每种文学类型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追求。
二、文学的经典作品与作家1. 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风采和情感表达。
现代文学作品则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2. 国外文学经典作品国外文学的经典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希腊神话、罗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莫泊桑小说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1. 文学的艺术风格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作品表现形式的总称,包括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几种基本风格。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能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2. 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包括了比喻、夸张、象征、对比、排比、倒装等多种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四、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1. 文学的社会意义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文字等元素,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生活状态和变化,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sou哉?”——《为政》第三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口头性1.含义: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独特魅力。
口头性虽是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但不是民间文学独具的特征。
故辨别是否为民间文学作品必须与作者、作品内容及艺术特点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才能划清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界限。
-----------田汉有一组民歌体的《钢铁颂》,一时间广为流传:读书生产两无双,不再苍颜恋书窗。
中国正多新榜样,炼钢炉前学肖邦。
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1958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组《孩子的诗》,其中一首写道:“别看作者小,诗歌可不少,一心超过杜甫诗,快马加鞭赶郭老。
”----------郭沫若写了一首诗答作者:“老郭不算老,诗多好的少。
老少齐努力,学习主席毛。
”田汉郭沫若------《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妇人不做家,贪吃懒做笑呵呵。
堂前有地不肯扫,桌上灰尘用手拖。
客人来了慢腾腾,半碗灰尘半碗茶。
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
三年纺个鹅卵苎,四年纺个菜头纱。
菜头纱啊菜头纱,老鼠拖去当尾巴。
-----《懒汉歌》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
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
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放卫星》社社队长放卫星,亩亩早白超万斤。
十亩并作一亩算,连壳带草夹湿称。
书记戴上光荣花,社员饿成一条筋。
2.形成原因:口语一直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主要媒介,导致它具有“口语化的风格”。
所谓“口语化的风格”是指民间文学长期以来通过口语创作和流传,形成了一套与口语相适应的艺术技巧、创作形式和语言风格。
《大学语文》第三讲(秦汉文学)

3、内容多样 在秦汉时期,新出现的文学样式有赋、乐 府诗、五言诗(特别是文人五言诗)、七 言诗、人物传记、小说等,文学样式是多 样的。
• 4、作家不少
• 在秦汉时期,所涉及的重要作家有李斯、 贾谊、晁错、枚乘、司马相如、司马迁、 扬雄、张衡、班固、辛延年、赵壹等。
有人提出了秦无文学的观点。客观地说,秦代文坛是寂寞的。 不发达的,但肯定还有不少的文学作品,包括民歌在内,只 是没能更多地流传下来罢了。
☆《史记》的史学精神。 1、实录精神。 最重要的是“不虚美,不隐恶”。这成了后代一些正直的 史官秉笔直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 过程中,始终贯串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 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2、批判精神。 总体上看,《史记》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当 然其中也不乏赞颂性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廉颇 蔺相如列传》等),而是一部批判性的史书。尤其对汉王 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 峻的眼光 。 3、人本精神。 《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 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 高度重视。
二、汉代辞赋
赋: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 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 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 往并举连称。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 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 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

• 题材:不仅抒写传统的忧国忧民、建功立业、个人际 遇,也面向更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面 向与人的形神息息相通的自然山水。 • 技法:确立了声律的理论规范,形成了典故的运用传 统,丰富了文学的修辞技巧。 • 体裁:既是五言诗的繁荣期、七言诗的发展期、抒情 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 ,也是理论散文进入更加思辨化的时期。 • 文学批评与理论:涌现出一大批专门的文章和著作, 且就文学的创作和审美,提出了诸如文气、风骨、意 象、缘情、神游、兴会、味象、形神、滋味等一系列 重要的概念和范畴。
• 3、语言富丽精工,工于锤炼字句,重辞采, 讲对偶,多用典。
•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 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篇》 • 4、结构单调: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 模式 • 多名句,少名篇。
南北朝乐府民歌
• 南朝乐府民歌 • 南朝(公元420-58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建 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四个汉人政权——宋、齐 、梁、陈的总称。 • 南朝乐府民歌可分“吴歌”与“西曲” • 吴歌曲目少而歌辞集中,今存曲目二十四种, 诗歌三百二十六首,出于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 地区。
• 曹操诗歌内容 • 1、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 • 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 东西门行》 • 《蒿里行》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 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 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 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 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 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 明。因此,后人称《蒿里行》为“诗史”、“汉末 实录”。
• • • •
2、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魄宏大,意境深远。
《文学批评》第三讲:庄子的文学思想

也。”(《山木》)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
“无用之用”包含二义:一是价值取向,即以己 为重,注重个体价值,并将之置于社会价值之上;二 是利害取向,即以活着为目的。
庄子的“似之而非”,是以两个视角来看待 “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对于达到活着的处世目的是 “似”,对于整个庄学则为“非”,因为不死是庄学 的最低层次,而人真正的自由不可能是行为上的,而 只能是心灵的、精神的,即“乘道德而浮游”。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 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 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 风云之色。其思理乏致乎!故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 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 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 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 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文心雕 龙·神思》)
虚境的心灵状态虽然与艺术至境的心灵状态吻合,但 二者并不等同,其中还存在一个转换的问题,即如何 在虚境的状态下实现艺术的自由表达,这就不得不涉 及语言、技巧等问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 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 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 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
二、庄子的艺术思想
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 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 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 追求的对象。因此,他们追求所 达到的最高境界的“道”,假使 起老、庄于九原,骤然听到我说 的“即是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 ,必笑我把他们的“活句”当作 “死句”去理会。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 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 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所不同 的是: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 地作品;而庄子则由此而成就 艺术地人生。庄子所要求、所 待望的圣人、至人、神人、真 人,如实地说,只是人生自身 的艺术化罢了。
文学的入门知识文本与解读

文学的入门知识文本与解读文学的入门知识文本与解读文学是人类创造和表达情感、思想、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于学习文学的初学者来说,了解文学的入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文本和解读是文学学习的两个关键概念。
本文将介绍文学的基本概念、文本的特点以及文学解读的方法与意义。
一、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意象,以及对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文学作品可以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表达个体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通过文学,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拓展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二、文本的特点文本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是作者将思想、情感转化为文字的产物。
每个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文本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
1. 文本结构:文本可以分为篇章、段落、句子和词语等不同层次的结构。
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整体架构。
2. 语言表达:文学作品借助词语、句法和修辞手法等语言工具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语言通常具有丰富的意象、比喻和象征,以及抒情、叙事、描写等多种文体特点。
3. 音韵与节奏: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通过声音、韵律和节奏来产生美感。
例如,诗歌以韵律和节奏为特点,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文学解读的方法与意义文学解读是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内涵的过程,它帮助读者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义和美感。
1. 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结构、语言和意象等的分析,揭示作者的意图和主题。
分析文本的背景、人物和情节等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2. 历史与文化解读: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通过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3. 批评与评论:文学批评家和评论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述和分析,提供了多种角度和解读方法。
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可以帮助读者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文学解读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

文学解读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文学解读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和解析的学术活动,旨在揭示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在实践中,文学解读常常与文学理论相结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论探讨,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一、文学解读的目的与重要性文学作品是作家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和意义。
文学解读旨在挖掘并呈现这些主题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与文学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通过文学解读,人们可以窥探作家的内心世界,感知作品的艺术美感,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并深刻反思人类的存在与生活。
因此,文学解读对于推动文学研究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学解读的方法与技巧1. 文本分析:文学解读的基本出发点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
这包括对作品的结构、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解读。
通过揭示文本中的隐喻、象征和暗示等修辞手法,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理论引导:文学理论为文学解读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和视角。
例如,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分析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系统,后现代主义理论关注权力和身份问题,女性主义理论着眼于性别问题等等。
通过将不同的文学理论运用于解读实践中,可以在多个层面上解读文学作品。
3. 背景研究:了解作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助于解读作品的深层意义。
例如,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能够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情感。
4. 对比研究:通过将多个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深化对文学作品本质的理解。
对比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拓展文学解读的广度和深度。
三、文学解读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文学解读和文学理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文学解读可以借鉴和应用文学理论的观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诠释文学作品。
文学理论则通过对文学解读实践的反思和总结,提供了对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论解释。
文学解读与文学理论的互动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第三讲 比较文学史上的三个学派及其特征

冯多伦的“文化相对主义”定义
• 冯多伦对“文化相对主义”有一个定义:
“文化相对主义是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 一切价值均与它们处于其中的文化相关。 反过来说,没有普遍价值。没有超越一切 文化的价值,也没有人类借以判断什么是 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抑或什么是好的, 什么又是坏的这样的普遍价值。
•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
‘洞见’,决定了他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 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解 释。”(《重读杨周翰先生的“欧洲中心 主义”,〈中国比较文学〉,2019,3)对 于“欧洲中心主义”,我们可以理解,但 我们不能认同;因为任何文化的意义与价 值都只能是相对的,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 永远处于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只处于边缘。
• 2 美国学派 • (1)四个主要代表: • A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认为法国学派存
“五大问题”:第一,没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和 研究方法;第二,机械的研究渊源和影响;第 三,文化民族主义动机;第四,将比较文学和 总体文学分开;第五,丢弃了文学之美的欣赏。
• B 雷马克: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主张,并代
题》。
日尔蒙斯基的比较文学定义
• 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
研究国际联系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 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相 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 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 类型学的相似和文学联系和文学影响,通 常两者相互作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苏联大百科全书〉)
思考题
• 1、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相比较,其异同点
体现在哪些方面?各自说明了什么样的问 题?
• 2、所谓的“中国学派”,与前三个学派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第一,散文作家利用语词写作,他无法超越 语词的符号性;诗人却是拒绝利用语言的人, “他做的事情等于画家把颜色集合在画布上; 人们以为他在造一个句子,但仅仅是表象: 其实他在创造一个客体”。 第二,“散文在本质上是功利性的”,而诗 歌却是非功利的。
2,《为什么写作?》
如果说《什么是写作?》主要是从作者的角 度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写作?》则是引 入了读者的维度。 “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作家为 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 阅读是作者的豪情与读者的豪情缔结的一项 协定 。P134 写作和阅读就是要求自由和保卫自由。
评论
第三讲 《什么是文 学?》的介绍与解读
《什么是文学?》写于1947年,亦分期刊发 于当年的《现代》杂志上。 在这篇论文中,萨特分别从《什么是写 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 作?》、《一九四七年作家的处境》等四个 方面回答了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1,《什么是写作?》
“介入”是萨特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所以在 《什么是写作?》中,萨特一方面要论述介 入对于文学写作的重不想让绘画、音乐等“也介入”
“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人们不可能把意义谱 成音乐”, 萨特如此表达他对音乐、绘画的看法,似乎 强调的是音乐、绘画生成意义之后的多义性。 因其多义或意义的含混,这些艺术作品显然 无法介入。
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屠杀》
当萨特在介入的层面上论证作家写作的意义 时,他其实是进行了严格区分的。 萨特认为,作家是与意义打交道的,但“散 文是符号的艺术,而诗歌却是站在绘画、雕 塑、音乐这一边的”,所以这里所谓的“作 家”应是特指,即那些能够通过其作品形成 清晰意义的散文作家,而诗人则被萨特打入 另册。
3,《为谁写作?》
第三部分《为谁写作?》其实是对法国文学史中作 家与读者的关系所做的一个扫描。 根据萨特的设想,作家与社会总是处在一种冲突之 中。作家的活动因其“无用”和“有害”,他就让 社会产生了一种负疚心理。因此,作家与试图维持 平衡的保守力量永远处于对抗之中,他的目的就是 要打破平衡。当统治阶级意识到危险之后,他们 “就给艺术家颁发年金以便控制他的毁灭力量,所 以艺术家是统治阶级的‘精英分子’的食客。但是 就其功能而言,他与养活他的那些人的利益背道而 驰”。
第三,诗歌因其特殊的写作方式,意义同样陷 入含混之中,而散文却截然相反:“散文首先 是一种精神态度:借用瓦莱里的说法,当词像 玻璃透过阳光一样透过我们的目光时,便有了 散文。当人们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人们会抄起 随便什么工具。一待危险过去,人们甚至记不 清用过的是锤子还是劈柴。”这也就是说,散 文被写作时不仅具有清晰的意义,而且还是一 种工具。 功利性、工具性、意义的清晰,所有这些,保 证了散文和散文作家介入的可能性。
关于散文(pro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riter deals with meanings. Still, a distinction must be made. The empire of signs is prose; poetry is on the side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music.
当自由成为萨特所谓的一种“绝对要求”时, 阅读和写作也就落入到某种乌托邦的幻觉之 中。因为他并没有论证出如何才能保证阅读 和写作在其充分的意义实现自由,二者如何 才能沿着自由的轨道向前行进。而一旦这个 环节上出了问题,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的 “主体间性”就无法建立起来,所谓的自由 也就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呼吁上。
简短评论
散文写作和诗歌写作的区分显得有些牵强。 面对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这种区分也许 有用,但它却无法解释全部的文学。 施康强指出:“对于诗的非介入性,他似乎 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是他的体系的薄弱环节, 人们很容易以比如抵抗运动诗歌为例来反驳 他的论点,于是他在《什么是写作?》文末 特地写了一条长注,声明他指的是当代诗 歌”,可见萨特“更多地是回避问题,而不 是正面解答问题”。
我的看法:一种策略上的考虑
萨特如此做的目的或许主要还是要为他的“介入” 清除障碍。由于他认为介入是一种行动,而一旦行 动就不能拖泥带水;由于“散文作者是选择了某种 次要行动方式的人”,他使用的语词是“上了子弹 的手枪”,“如果他说话,他等于在射击。他可以 沉默不语,但是既然他选择了射击,他就应该像个 男子汉,瞄准目标,而不是像小孩那样闭上眼睛乱 开枪,满足于听响声取乐” 所以,在介入的层面上,包括诗歌在内的许多艺术 形式就难当此任,因为它们感情臃肿,意义含混, 无法干脆利落地进入行动的行列。把它们排除在外, 就等于甩掉了包袱;他也可以在更纯粹的意义上对 散文作家提出介入的要求。
当作家的写作活动延伸到读者的阅读层面, 其冲突就表现为作家的真正读者(代表保守 势力)与潜在读者(代表进步势力)的对抗。 这只是萨特设想出来的理想图景,因为在法 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局面并未出现。
17世纪
17世纪的法国,同样被萨特看作是作家依附 既定意识形态的例子。这一时期,因为教育 的发展和教会权力的衰落,作家与其读者虽 然都已完成了世俗化的过程,但是作家的读 者群依然十分有限。“读者既是上层阶级的 一分子,又是一名专家。如果说他批评作家, 那是因为他自己也会写作”。
这种自由不能实现的时候的解决办法: “人们不能为奴隶写作。散文艺术与民主制 度休戚要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才保有 一个意义。当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 也不能幸免。用笔杆子来保卫它们还不够, 有朝一日笔杆子被迫搁置,那个时候作家就 有必要拿起武器。” 意识到公民的自由是写作与阅读自由的前提, 而这一前提的实现又是建立在民主制度的基 础之上的。能够指出这一点意味着萨特看到 了问题的实质,但解决的办法似乎却并不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