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5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5

篇一: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

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

5.4.1.1 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

、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 碳酸盐岩调查

5.4.2.1 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等(见附录A1.1);

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

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

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 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 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

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

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 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

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简称半型;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

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

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

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

50m。

5.4.2.4 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

组类型,其划分方法见附录A2。根据代表性岩样的化学分析、物性试验、薄片鉴定和溶蚀试验成果,对各主要岩溶层组成的溶蚀性能做出评价。

5.4.3 岩溶发育程度调查

岩溶发育程度受可溶岩的层组类型、气候、地质构造、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岩溶层组类型是其基本的物质条件。因此岩溶发育程度的划分以岩溶层组类型为基础,结合考虑其出露条件和地表地下的岩溶现象,并参考有关的特征性指标,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划分为强、中、弱三级,见表3。

表3 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分级标志

岩溶发育

程度特征参考性指标地表岩溶钻孔岩钻孔遇单位涌泉流量发育密度溶率洞率水量(L/s) (个/km) (%) (%) (L/s.m)

弱碳酸盐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面积较广。地表有较多的洼地、漏斗、>5 落水洞,地下溶洞发育。多岩溶大泉和暗河,岩溶发育深度较大以次纯碳酸盐为主,多间夹型。地表有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地下洞穴通5~1 道不

多。岩溶大泉数量较少,暗河稀疏。深部岩溶不发育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地表岩溶形态稀疏发育,地下洞<1

穴较少,岩溶大泉及暗河

少见>10 >60 >100 >1 10~3 60~30 100~10 0.1~1 <3 <30 <10 <0.1

注:钻孔岩溶率是指地表下100m或基岩面下50m以内孔段统计数;对于孔深100m以上全孔岩溶率,指标减半。

5.4.4 调查岩溶区发育的红粘土、软土及岩溶堆积物。

5.4.4.1 红粘土是指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残余堆积物经湿热风化作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而形成的红、黄色粘性土,其特征是一般具有高分散度(粘粒含量一般达50%以上)、高塑性(液限达50%以上)、高孔隙比(e≥0.9)、低压缩性、高含铁铝氧化物、裂隙发育、上硬下软,且往往具有强缩弱胀的胀缩性。调查内容主要有;

a. 红粘土的岩性结构、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地貌特征、成层厚度及分布规律,着重调查红粘土的粒度、矿物及化学成分,孔隙和裂隙发育特征、厚度变化规律等;

b. 红粘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特别是胀缩性、崩解性及软化性等,注意调查红粘土在剖面上其强度随含水量和塑性状态的变化情况(胀缩土分类见附录D2);

c.红粘土中土洞、塌陷、地裂及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的情况,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5.4.4.2 软土是指与岩溶发育有关的软弱粘性土或淤泥类土(附录D3),按其形

成有如下类型;发育于岩溶湖、塘、洼地中的地表近代或现代沉积软土,覆盖岩溶区发育于隐伏岩溶漏斗、洼地、槽谷等负地形中的埋藏软土,红粘土底部基岩面附近的软流塑状粘性土,土洞塌陷中充填的软土等。主要调查描述其岩性结构,组成成分、成因和时代、厚度、产状与工程地质性状。

5.4.4.3 岩溶堆积是指经岩溶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包括地表的灰华沉积,岩溶角砾岩堆积,岩洞的化学或机械堆积。主要调查描述其成因类型成分与结构,分布与产状,形成时期,古生物和古文化遗迹,注意采集古生物及古人类化石。可测制代表性剖面图,并采取代表性的孢粉、同位素年龄和古气候环境的测试样品。

5.4.5 岩溶地下水特征的调查

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地层顶板覆盖层的隔水或透水性,其与土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水头差。

5.4.6 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调查

5.4.

6.1 调查由于岩溶发育的结果导致的各种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如岩溶塌陷、岩溶陷落柱、沉陷、地裂、崩滑、水库渗漏,洪涝与干旱、坑道突水突泥等。

5.4.

6.2 岩溶塌陷、沉陷与地裂是岩溶区较常发育的三种不同的地面变形现象,其类型及特征见附录E。调查的内容主要有:

a.调查岩溶塌陷、沉陷和地裂发育特征:塌陷坑数量,影响范围面积,塌陷坑形态和规模,散布特征和密集程度,地面沉陷的范围和形态特征,最大下沉深度,地裂长度、宽度、数量、组合特征、延伸范围和展布方向等;

b.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的成因与影响因素,结构类型,形成时期,发生发展过程,发育阶段与现阶段的稳定状态;

c.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发育的地貌条件,如岩溶洼地,谷地或平原,岩溶盆地;山前缓丘坡地,河湖冲积平原或阶地等,调查地表有无漏斗、碟形洼地、槽谷等古老塌陷或沉陷的遗迹;

d.调查可溶岩埋深和顶板形态特征,隐伏岩溶如埋藏的石芽溶沟、漏斗、洼地、槽谷的形态、规模、深度和分布,浅部岩溶发育特征和程度,岩溶充填程度和充填物特征等,分析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e. 调查岩溶上覆盖层的岩性、结构、工程地质性状、厚度变化及其与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的关系,着重调查软土、胀缩土、易液化土等不良性质土体的特征与分布,以及土洞发育与分布状况;

f. 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区的地下水特征:岩溶水的赋存状态、水位埋深与动态变化,覆盖层的含水性及其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着重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与岩溶水主迳流带、排泄带及具双层含水结构地段的关系;

g.对于岩溶陷落柱还应着重调查其组成物质与结构特征,平剖面的形态变化,发育时期与近期活动性,地表迹象与隐伏状态,密实程度与导水性,及其与构造断裂、可溶岩岩性及地下水迳流带的关系;

h.调查结果应统计列表并编制较大比例尺的平、剖面示意图,以反映变形现状与发育条件,并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5.4.

6.3 岩溶石山边坡崩滑和危岩坠石的形成往往有岩溶因素的参与,如岩溶石

山坡脚下岩溶洞穴、管道的发育使山壁失去支撑而崩滑或错落,岩溶岩体中裂隙的溶蚀扩大使岩体的整体性受到破坏而导致块体移动,岩溶岩体中地下水的强烈活动和对出露于坡脚的下伏软弱层的浸润软化导致的崩滑等,要注意调查岩溶石山边坡的各种岩溶现象、其组合特征和分布状况、着重调查岩溶岩体的完整性和软弱夹层的隔水性与软化性及其与岩溶的关系。

5.4.

6.4 对岩溶水库的渗漏,着重凋查坝址和库区的防渗条件,渗漏途径和渗漏方式,主要有:

a.坝址和库区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构造切割对隔水性能的破坏程度; b.地下水动力条件:坝址区岩溶地下水位、库岸地下分水岭的位置及其与库水位的关系;

c.库区地表覆盖层的岩性结构与隔水性及其厚度变化;

d.坝址及库区岩溶发育特征,落水洞、漏斗、塌陷坑、地下河和岩溶管道的发育与分布状况;

e.坝下游及邻谷岩溶大泉及地下河的出露与分布情况及其与水库的关系。

5.4.

6.5 岩溶石山区由于覆盖层不发育、植被稀疏、保水性差,表水漏失严重,地下水又埋藏较浅,因此常发生岩溶干旱灾害;另一方面岩溶山地多发育封闭或半封闭性洼地、槽谷、地表迳流多由地下通道排水,暴雨季节由于排水不畅或通

道堵塞则产生洪涝灾害。应注意调查这些不良的岩溶水文环境,其灾害范围、程度、成因和形成条件,研究其防治途径。

5.4.

6.6 对于坑道的岩溶突水和突泥,主要调查突水突泥的位置、突水突泥量、产生原因和条件,着重调查坑道影响范围内深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岩溶充填物岩性与性状,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水头压力及其动态变化。

5.4.

6.7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

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温度、应力、水动态和岩土性质的变化,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地质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如地面沉降和塌陷,水库地震,边坡、地基、地下工程和人工采空区的地面变形和破坏现象,水利工程的渗漏、淤积和浸没现象等。对上述现象应分别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

a.各种现象发育的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和规模及其发展过程;

b.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影响因素,特别是主导人为因素的作用方式、强度和过程; c. 已有的防治措施及效果;

d.初步预测其发育趋势,对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提出建议。

5.4.8 岩溶旅游景观资源调查

调查各类岩性、地貌景观、特别是岩溶l厶水与洞穴景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其形成条件与演化历史、阐明其观赏价值与科学意义;调查景观地段的环境地质条件,结合人文景观及地区及地区的经济、交通条件,概略评价其开发利用条件。

5.5工程地质测绘原始资料的整理

在工程地质测绘过程中及其结束后应及时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提交以下主要原始成果:

a.实际材料图;

b. 各类原始记录本或记录卡片,按内容性质或地区分别装订成册;

c.水点、岩溶、各种动力地质现象等专题内容的统计表; -

d.采集岩、土、水样及化石采样登记表;

e. 实测地质剖面图和柱状图,大型洞穴平剖面图;

f. 岩溶塌陷等变形典型地区平剖面示意图;

g.野外工程地质草图;

h. 航卫片解译图及有关资料;

i. 地质照片相册;

j. 文字报告草稿。

6.工程地质勘探

6.1 物探

6.1.1 岩溶区物探工作的任务

a.查明岩、土体的分布、岩性及界面起伏情况;探查隐伏岩溶形态的分布与规模; b. 判断隐伏断裂,研究活动性断裂;

c. 探测地下土洞、溶洞(或岩溶管道)、岩溶发育带的规模、空间分布、埋藏条件和充填情况;

d.探测斜(边)坡变形体的变形界面;

e. 探查主要含水层和地下水分布情况以及咸、淡水的分布范围;

f. 测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着重测定岩溶化岩体完整性及其软弱夹层弹性参数,判定强度特征。

6.1.2 岩溶区物探的基本要求

6.1.2.1 物探工作量应主要布置在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并应考虑国家经济建设规划的需要。物探工作的设计、施工、资料验收及报告编写参照有关物探规范进行。

6.1.2.2 当前用于岩溶区:工程地质调查方面的物探方法有电法(包括自然电场法、充电法、电阻率法,甚低频电磁法)、地震、重力、声波、测井,磁法、地质雷达等,应根据工作区的地质、地形地貌、干扰因素并参考前人资料因地制宜地选择物探方法及其技术条件,并决定采用单一的、还是综合的物探方法。

6.2 钻探

6.2.1 钻探的目的与任务

岩溶区钻探工作的目的是揭露地表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特别是要查明各种岩溶现象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其主要任务是:

a.查明各岩、土体的岩性、厚度、结构、及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并进行工程地质岩类划分和划分土体结构类型。查明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的接触关系; b. 研究地质构造的特点及空间变化情况;

c. 查明地下岩溶形态、规模、充填情况及其空间变化规律、了解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研究岩溶与地质构造、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d.了解岩溶含水层与上覆松散地层孔隙(裂隙)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水质、水位、水量及相互水力联系。查明隔水层的岩性及空间分布;

e.探明土洞、塌陷、滑坡等地面变形和斜坡变形的空间分布和物质结构; f. 了解天然建筑材料的埋藏分布、岩性和开采条件;

g.进行取样试验及野外测试,了解岩、土体性质和空间变化规律。

6.2.2 钻孔布置原则

6.2.2.1 钻探工作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及物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其钻孔的布置必须考虑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

6.2.2.2 每一钻孔都应尽量考虑综合利用、满足多种需要。一般情况下,钻孔深度以30~50m为宜。应有钻孔总数的10%的控制孔,其孔深以lOOm左右为宜。

篇二: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

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二00八年三月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

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5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5 篇一: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 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 5.4.1.1 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 、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 碳酸盐岩调查 5.4.2.1 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 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等(见附录A1.1); 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

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 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 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 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 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 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 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 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 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简称半型;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 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 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 篇一:区域地质调查行业标准-资源勘探常用资料目录 区调队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文件 (2006年4月27) 质量技术类 区域地质调查 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2、《青藏高原艰险区(B类区)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3-01) 3、《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1—02) 4、《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 2001-01) 5、《火山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1-1998) 6、《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 7、《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3-1998) 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1997) 9、《1:5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 1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万)》(DZ/T 0158-95)

11、《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T 0094—1994) 12、《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万)》(GB/T 14158-1993) 13、《1:5万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91) 14、《1:5万区域地质图图例》(GB/58-89) 15、《沉积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6、《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7、《变质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8、《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四川省地矿局,1992 矿产勘查 19、《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D 2004—04) 20、《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 2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DZ/T0033—2002) 22、《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0—01)) 2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8—93) 24、《固体矿产普查总则》(GB/T13687—92)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是指为建设工程提供地质勘察、地质预测、地质评价和地质设计等资料和依据的一种调查活动。它是确定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工程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本文将介绍工程地质调查的主要规范内容。 首先,工程地质调查的范围和内容需要明确。范围包括工程地质调查的区域范围、方案设计、调查方法等;内容包括地质地貌、地层与构造、地下水、地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调查内容。明确了工程地质调查的范围和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工作。 其次,工程地质调查中要求对不同地质层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类。地质层的描述包括岩性、结构、厚度、倾角等;地质层的分类主要包括岩性分类、岩性特征分类、岩溶分类、填充物分类等。对地质层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类,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准确的地质资料。 再次,工程地质调查中需要进行地下水和水文地质的调查。地下水调查主要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试验两个方面。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位观测、地下水位展布状况、水力地质条件等;水文地质试验包括水井试验、含水层透水性试验等。地下水的调查对于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工程地质调查中要求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测。

工程地质灾害的评价包括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等;预测主要包括灾害的发生概率、发展趋势等。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测可以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防灾措施。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调查规范主要包括确定调查范围和内容、对地质层进行描述和分类、地下水和水文地质的调查、工程地质灾害的评价和预测等方面的内容。遵守这些规范可以确保工程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数据和技术支持。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篇一:地质调查标准规范目录 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技术规程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DD2006-05)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DD2006-06) 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标准(DD2006-07)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审定稿)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古地磁测试技术要求(DD2006-04) 岩矿石物性调查规程(发布稿)(DD2006-03)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发布稿)(DD2006-02)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DD2006-0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D2005-01)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2)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 (DD2004-04)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固体矿产预普查暂行规定 (DD 2000-01) 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 (DD2002-01) 1 ∶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中国地调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目录 (正在更新中) 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 2000-01 ) 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DD 2000-02 ) 3.1 : 25 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 DD 2001-01 ) 4.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DD 2001-02 ) 5.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工作中物化探遥感工作要求( DD 2001-03 ) 6.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2.0 版)( 2001 年 6 月发布试用) 7.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工作指南( 2001 年6 月发布试用) 8.矿产地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2001 年 6 月发布试用) 9.固体矿产钻孔数据库工作指南( 2001 年 6 月发布试用) 10.自然重砂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 2001 年6 月发布试用) 11.地质调查元数据内容与结构标准( 2001 年 6 月发布试用) 12.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内部试行)( DD 2002- 01 ) 13.青藏高原艰险区( B 类区) 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3-01 ) 14.1:2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4-01 ) 15.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 DD 2004-02 ) 16.地质调查 GPS 测量规程( DD 2004-03 ) 17.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 2004-04 ) 1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DD 2005-01 )19.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 DD 2005-02 )20.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 DD 2005-03 )2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 DD 2006-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1.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1∶50000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调查内容、设计编写、遥感解译、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与山地工程、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成果编制、审查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工程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工程地质调查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50218-201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 50585–201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266-1999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DZ/T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 0216-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 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要素。 3.2岩性综合体Lithology Complex 在特定的大地构造及古地理条件下,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岩性类型组合。 3.3岩性类型Lithology Type 由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相对均一的岩石所构成的岩石种类。 3.4土体工程地质层(组)Engineering Geology Layer of Soil Mass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的工程地质调查 岩溶(国际通用术语Karst,译名喀斯特)是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在我国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尚有 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与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使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现象统称。岩溶作用的结果在可溶岩表面及其内部形成各种岩溶现象,在地表的如洼地、槽谷、漏斗、落水洞、溶沟溶槽、石芽、石柱、溶峰等;在地下的则为各种形态的溶洞、溶隙、管道等。由于岩溶作用受着地下水水流系统的控制,因而各种岩溶现象也往往组成一定的系统,称为岩溶系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的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层较破碎的,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成分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多类有非可溶性 查明 进行岩 2 3 4 同地貌类型具有不同的岩溶地下水特征。据此开展以下调查任务: 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地层顶板覆盖层的隔水或透水性,其与土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水头差。 岩溶调查的基本要求 根据岩溶地层的出露条件,进行工程地质分类,将其划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三种。如下表:

矿山建设急需的重点区域,应结合矿山建设规划的实际需要开展某些专门问题的研究。 区域岩溶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岩土体类型及性状、地质

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及工程地基处理措施

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及工程地基处理 措施 2身份证号码:500233*****2136146 摘要:岩溶地区的地基岩土特点是岩石稳定性差、土壤肯定性差、地下水丰富、地质灾害多发等,因此,对于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和使用都存在较大的安全 隐患。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及其地基处理对策是岩溶地区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工程安全性和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措施 1岩溶地质及其特征介绍 岩溶是指由于水的作用,地下岩石溶解、风化和侵蚀形成的一种地质现象, 而岩溶地质是一门研究岩溶发生和演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关注岩溶地貌、岩溶水 文地质、岩溶地层和岩溶结构等方面。岩溶地质的特征包括:洞穴、喀斯特地貌、岩溶地层、岩溶构造和岩溶水文地质等。其中,洞穴是岩溶地质的典型表现,是 由于地下水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空间,具有丰富的地质、地貌和生态价值。喀斯 特地貌是岩溶地质最典型的地貌类型,具有地表裸露、土壤薄、水文极端和生物 多样性等特点。岩溶地层特征是破碎、孔隙率高、地下水循环复杂。岩溶构造是 指由于岩石溶解或侵蚀造成的岩体破碎和空洞的发育,这种构造通常会导致地表 或地下的塌陷和沉降。岩溶水文地质是指研究岩溶区域水文循环和地下水系统特 征的学科,主要关注地下水的补给、运移和排泄等问题。 2工程概况 场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74°方向直距约18km,山前旅游大道南侧,位于大 广高速南侧,京港澳高速西侧。野外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地质编录,

室内各项技术资料均通过逐级检查验收,所提交的勘察成果质量可靠,可作为地 基基础设计依据。 3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及工程地基处理措施 3.1钻孔布置及工程地质钻探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结合建筑物特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根据拟建筑物结构形式,钻孔布置原则按甲方 提供的基础柱网图逐桩逐柱布置,利用总平面图进行钻孔布置,在角点、桩位上 布置控制性钻孔。在钻探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进行规范施工,地质编录人员在现场进行及时编录,对不良地质现象、破碎地层进行现场分析判定。钻孔控制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要求钻入中风化基岩持力层,勘探孔深度应 满足5D且不小于7m。钻探施工采用XY-180型钻机,取出的岩芯均按地层上下顺 序进行摆放、填写岩芯卡片,及时进行现场岩芯描述和拍照。若遇异常情况时, 钻孔深度适当加深。目的是通过钻探了解场地岩土体空间展布情况、岩体完整程 度及风化程度,并取岩样、土样等。 3.2岩溶地质调查 岩溶地质调查是对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岩溶 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安全保障。岩溶地质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岩石类型和岩体结构:岩石类型和岩体结构是岩溶地区的基本地质特征,通过岩石类型和岩体结构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岩溶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特征,为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和安全保障。(2)断层和地震活动:断层是岩溶地 区地质构造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地震活动会对断层的活跃程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通过对断层和地震活动的调查和分析,可以评估岩溶地区的地震风险和工程建设 的安全性。(3)溶洞和地下水:溶洞是岩溶地区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对于工程 建设和使用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溶洞和地下水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溶洞 的分布、类型、大小、连接情况等信息。(4)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水质:岩溶地区 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水质是岩溶地区的一大特点,对地下水化学特征和水质的调 查和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水化学成分、溶解度等信息。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施工技术应用分 析 摘要:岩溶地区由于其本身地质条件的特殊性,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升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施工水平,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工区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对现场施工风险进行评价发现场地适宜性为较适宜,地基稳定性为较好,对勘察现场揭露岩溶分布情况及土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场地内溶洞见洞率为62.16%,中等风化岩f rk值为10.0 MPa,微风化岩f rk值为28.0 Mpa,综合所有资料对场地提出了合适的地基基础施工方案。 关键词:岩溶地区;地质勘察;处理方法;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本次选用案例为东平地铁站综合开发地块东平村留用地项目中的部分区域的工程勘察。项目拟建一栋27F高100米超高层写字楼,一栋4F高24米商业裙楼,地下室暂定2层。地下室开挖深度:9.5米,正负零标高:23.65米;结构类型:写字楼为框架剪力墙,单柱最大荷载初步估计15000 KN。商业裙楼为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允许范围:平均沉降量小于等于20厘米,整体倾斜小于等于0.0025。 2区域地质及构造特征 广州市位于华南褶皱系(一级单元),粤中-粤北、粤东北拗陷带(二级单元),粤中拗陷(三级单元)的中部,即三水断陷盆地与广花凹陷、增城凸起的交汇处,在印支运动的作用下晚古生代地层发生过渡型褶皱,走向断裂发育,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东西向次之,两者常常联合在一起,形成“S”形弯曲,中、新生代以断陷盆地发育为特征,并追循深大断裂带分布[1-2]。 3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基岩为石炭系沉积岩,岩性为石灰岩等,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第四纪冲积成因的粉质黏土、中粗砂、残积层。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和岩性特征等将场地内岩土按时序分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冲洪积层(粉质黏土、中粗砂)、残积层(粉质黏土)和基岩(石炭系石灰岩)等4层,各层按岩性特征、稠密度或风化程度可进一步划分亚层,基岩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石灰岩、中等风化石灰岩、微风化石灰岩。

水电工程岩溶工程地质勘查规程

水电工程岩溶工程地质勘查规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电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岩溶地质在水电工程中的运用也日益广泛。在水电工程中,对岩溶地质的认识和勘查至关重要。本文将针对水电工程中岩溶工程地质勘查规程进行详细介绍,希望对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有所帮助。 一、勘查目的 1. 确定岩溶地质条件 水电工程中,岩溶地质条件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稳定。首要目的是要对岩溶地质条件进行准确的勘查,明确地层岩性、构造、断裂、溶洞、溶缝和地下水等情况。 2. 确定水文地质条件 水电工程需要充分了解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水文地质构造以及与地下水相关的岩溶特征等,以便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3. 制定防治措施 通过岩溶工程地质勘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

防治措施,减少工程风险。 二、勘查内容 1. 地质构造勘查 地质构造是岩溶地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勘查可以了解断裂和褶皱等构造特征,为水电工程的地基处理和选址提供依据。 2. 地层岩性勘查 地层岩性的勘查可以对各种岩石的特性进行分析,确定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为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参数。 3. 水文地质勘查 水文地质勘查是水电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地下水位、水力地质等参数的测定,对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为水电工程的施工和管理提供依据。 4. 地下水观测 利用水电工程建设前的地下水观测资料,对地下水位的变化、季节性

变动、年际变动、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合理利用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 三、勘查方法 1. 地质测量法 利用地质测量设备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溶洞、溶缝等进行测量,获取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详细信息。 2. 地球物理勘查法 地球物理勘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勘查方法,在岩溶地质勘查中可以利用地震波勘查、电法勘查、磁法勘查等手段获取地下结构和地下水信息。 3. 地质雷达法 地质雷达法可以用来发现地下空洞、裂隙、岩溶洞穴等地质现象,对于岩溶地质的勘查具有独特的优势。 4. 化学勘查法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探常见问题和对策分析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探常见问题和对策 分析 摘要:在岩溶地区地质勘探中,科学地选用合适的勘探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勘探的工作效率,本文以工程实践出发,阐述了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及勘探中常见问题,并提出了对常见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方法探讨,以期对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探问题;对策分析 1概述 岩溶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在岩土工程勘察中,选择合理有效的勘察方法和勘探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勘探费用,减少后期勘探技术的变动,进而影响项目的进度。为此,针对岩溶地区的特殊地质情况,需要探讨岩溶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及勘探中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2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常见方法 (1)工程地质调查 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尤其是在岩溶地面塌陷区地面调查是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直观切重要的方式,主要是对岩溶地面塌陷区的地标区位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地表裂缝以及地面下沉等一些岩溶发育情况,以此判定地下岩溶的发育情况。其中通过调查发现,地面塌陷区、下沉区以及地裂缝等分布方式。 (2)钻探 钻探是广泛用于岩土工程勘察的勘探手段,钻探工作的目的是了解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溶发育情况,尤其当地标有覆盖层时,要在地质调查和物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要求指导钻孔布置。工程地质勘察中通过野外岩芯鉴别、搜集区域地质资料、岩石鉴定试验、室内力学试验等方法详细查明可溶岩的年代,通过钻探岩层的分布范围、力学性状、漏水与涌水

情况等,了解岩溶发育的基本特点,从而为基础施工提供指导性建议。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钻探方法,配合钻探往往还可以进行钻孔压水试验或抽水试验等水文地质工作。 (3)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现场的各种参数进行地质解译。目前适用于岩溶勘察的物探方法主要有电阻率法、微重力法、钻孔电磁波透视法、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和地质雷达等,每一种方法的应用都有其应用的前提,只有在满足前提条件下的勘察效果才会是最好的。 (4)静力触探 静力触探可用于覆盖性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中,通过静力触探手段可以查明第四系覆盖层中有无隐蔽土洞存在;土洞的规模及埋藏位置;可溶岩岩面红黏土的状态和特性;疏松裂隙带的分布及其范围等。静力触探手段经济、方便、快捷,解决了其它勘探手段未能解决的问题,该手段在勘察中目前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探问题与对策 3.1地面易塌陷地段的方法与对策 当可溶性岩的岩面以上覆盖土层为黏性土,黏性土有一定厚度且无土洞及充填有流塑状红黏土的深、大溶沟和溶槽存在时,可不考虑地面塌陷,当可溶岩面以上有砂岩、泥岩等非可溶性岩时,亦可不考虑地面塌陷。对于可溶性岩非地面塌陷地段的勘察,可采用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相结合的手段。基岩覆盖土层为黏性土,但岩溶水在基岩面上下交替变化,上覆土层中易形成土洞时,应视为地面有可能塌陷的不稳定地段;基岩面以上直接覆盖第四系饱和砂、砾石层,且基岩中等发育,有开口溶洞或裂隙存在,应视为地面易塌陷区。对于可溶性岩地面易塌陷地段的勘察,可采用地面调查、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和静力触探等相结合的手段。笔者在武汉白沙洲易塌陷区域进行勘察钻探时,采用注浆预处理,同时加强地面沉降观测,不仅大大提高的钻探质量,缩短了工期,而且防止了地面塌陷问题的发生。

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

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 【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对目前我国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探测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各种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作了分析。 【关键词】岩溶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岩溶勘察的主要内容岩溶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一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岩溶区的工程建设,尤其是大型的、重要的工程项目,岩溶会带来许多特殊的不良建筑条件和工程稳定性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晦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喀斯特岩溶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专家在这个领域的关注。要掌握针对岩溶地区基本可行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就需要了解岩溶发育的规则和特征,以针对不同岩溶的特点和形态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手段。 1.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探测技术 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分析方法及岩溶探测技术,除了常规的钻探手段外,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或手段。 1.1工程地质勘察和测绘 勘察项目包括喀斯特地形地貌调查,地层岩性,水文地质调查,试验和测量等实地调查,以在宏观上掌握岩溶分布特征,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地质勘探工作。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方便实用,可以直观地获取基本工程地质领域的数据。 1.2地球物理勘探 用于供水水文地质的物探一般采用电测井方法,通过电测井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划分咸水、淡水分界面,研究含水层的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如涌水量、地下水自然渗透速度及相互补给关系等。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探地雷达GPR (地质雷达)、层析成像(CT)技术等在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确定岩溶溶洞、土洞及塌陷等的分布、形态和充填情况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针对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复杂,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采用监测地面沉降、地面和房屋开裂的方法来监测塌陷,效果并不好,而采用地质雷达等直接监测和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的动态变化传感器自动监测的间接监测技术来监测塌陷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查明大范围的区域岩溶发育和深部岩溶的分布规律方面,地球物理勘探是最理想的方法之一,但探测的准确程度受场地的干扰、技术人员的解释水平等因素影响。 1.3遥感技术

岩溶地质学

岩溶地质学 karst 亦译喀斯特。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的地区。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岩溶塌陷(karst breakdown survey)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中对岩溶塌陷的调查内容主要有:①岩溶塌陷区调查,包括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可溶岩层岩性与岩溶发育特征、上覆第四系松散覆盖层的厚度、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岩溶地下水类型、水文地质结构和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其动态变化特征;②岩溶塌陷特征调查,包括分布与规模、形态特征、发育强度与频度、发育过程与发育阶段、塌陷的伴生现象、上覆土层中土洞的发育与分布等;③岩溶塌陷成因调查,包括自然动力因素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岩溶塌陷发生与发展的影响、确定主要成因与类型;④岩溶塌陷危害调查和防治现状及效果调查。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 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溶穴的发育和分布受岩溶发育条件的制约,一般主要沿构造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张裂隙发育带、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分布地段、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分布。岩溶的发育程度和岩溶洞穴的开启程度,是决定岩溶地面塌陷的直接因素,可溶岩洞穴和裂隙一方面造成岩体结构的不完整,形成局部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为容纳陷落物质和地下水的强烈运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条件。一般情况下,岩溶越发育,溶穴的开启性越好,洞穴的规模越大,则岩溶地面塌陷也越严重。 2. 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

岩溶地区勘察规范---要点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溶勘察 4.1. 5 初步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勘探线应垂直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和地层界线布置; 2 每个地貌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地貌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勘探点应予加密; 3 在地形平坦地区,可按网格布置勘探点; 4 对岩质地基,勘探线和勘探点的布置,勘探孔的深度,应根据地质构造、岩体特性、风化情况等,按地方标准或当地经验确定;对土质地基,应符合本节第4.1.6条~第4.1.10条的规定。 4.1. 6 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可按表4.1.6确定,局部异常地段应予加密。

4.1.8 当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度: 1 当勘探孔的地面标高与预计整平地面标高相差较大时,应按其差值调整勘探孔深度; 2 在预定深度内遇基岩时,除控制性勘探孔仍应钻入基岩适当深度外,其他勘探孔达到确认的基岩后即可终止钻进; 3 在预定深度内有厚度较大,且分布均匀的坚实土层(如碎石土、密实砂、老沉积土等)时,除控制性勘探孔应达到规定深度外,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可适当减小; 4 当预定深度内有软弱土层时,勘探孔深度应适当增加,部分控制性勘探孔应穿透软弱土层或达到预计控制深度; 5 对重型工业建筑应根据结构特点和荷载条件适当增加勘探孔深度。 4.1.9 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可占勘探点总数的l/4~l/2; 2 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 4.1. 10 初步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工作: 1 调查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给排泄条件,各层地下水位,调查其变化幅度,必要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监测水位变化; 2 当需绘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时,应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层位,统一量测地下水位; 3 当地下水可能浸湿基础时,应采取水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4.1.11 详细勘察应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主要应进行下列工作: 1 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2 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3 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4 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5 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6 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

地震地质调查勘探规范

地震地质调查勘探规范 篇一: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固体矿产调查勘查 国家标准 1.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 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3.固体矿产普查总则 (GB/T13687-92) 行业标准 1.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 2.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 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4.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 5.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

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目次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的特殊要求,工程地质测绘、勘探、测试和报告编写等技术要求。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中小比例尺的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 GB 12328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 / T 0060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 :10万〜1 :20万) DZ / T 0061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 :10万〜1 :20万) DZ / T 0062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 :10万〜1 :20万) DZ / T 0063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 :10万〜1 :20万) 3 总则 3.1 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3.1.1 为国土开发与国土整治,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区域件、基础性资料。 3.1.2 为在沙漠地区工程建设,包括城市、矿山、水利、国防和线性工程等规划与合理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资料。 3.1.3 为区内进一步开展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调查或专门性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勘察提供设计依据。 3.2 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的任务 3.2.1 初步查明沙漠的成因、岩性、厚度、含盐性及盐渍土的分布,生成环境,沙漠活动特点及分布规律。确定不同沙漠的工程地质持征。 1.1.1 2. 2初步查明沙漠地貌形态特征,结构类型及其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附录A)。 1.1.2初步查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可能引起的沙漠化及其预防途径。 3.2.4初步查明自然地理要素,尤其是气候条件对沙漠形成发展的影响。 3.2.5初步杏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表水流特征并对水质水量作概略性评价。 3.2.6对区内矿产资源、天然建筑材料和景观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状况做概略评价。 4 基本技术要求 1.11 沙漠地区根据沙丘固定程度划分为:裸露的流动沙丘、植被覆盖度中等的半固定 沙丘、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固定沙丘三种工程地质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需采 用不同的工作方法。 1.2沙漠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沙漠及沙漠化发育程度,岩土 体类型及性状、地质构造特征、地下水类型与动力条件、现代地质作用发育程度,划分为简单、中等复杂、复杂三种类型。 a.简单型: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地形平坦,地层、地质构造简单,岩相单一,无较大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为主; b.中等复杂型: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地形缓坡状起伏,地层、地质构造、地貌条件较 复杂,流动沙丘较发育,以半固定沙丘和缓起伏沙地为主;

岩溶区公路隧道勘察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一、标准制定背景、目的、意义和适用范围 “十五”以来,是广西交通运输发展史上建设规模最大、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按照自治区“发挥西南出海大通道重要作用、建设连 接东盟国际大通道和加快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总体要求,我国 岩溶区公路隧道勘察、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正处在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综合交通运 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全区公路建成通车里程 达1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6000公里,一、二级公路约14800 公里,其余为农村公路。高速公路运输服务将基本覆盖20万以上的 人口城市,85%以上的县城半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公路建设规模巨 大.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和合理地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类工程

技术问题,将极大地影响公路建设的质量、投资和工期,对建设、管理等标准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中,岩溶区隧道的勘察、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以及成本控制是目前公路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大、技术复杂的的难题之一。 广西大部为中国西南典型岩溶发育区,地形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发育,洼地密布,素有“千山万弄” 之称。其地势北西高,东南低,主要的山脉走向呈北西~南东向,主要地貌类型有岩溶峰丛洼地地貌、侵蚀堆积河流阶地地貌及剥蚀丘陵地貌.岩溶地貌是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在公路建设中,岩溶的存在给隧道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困难,若不能合理避让或正确处治,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将可能发生塌方或突泥涌水等施工地质灾害,造成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人员和经济损失,同时可能引起地表水流失、地表塌陷等,从而造成水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给后期隧道的运营埋下安全隐患.公路隧道穿越岩溶区必须重视研究岩溶的发育规律及特点,并结合技术与成本两方面综合考虑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处治,是岩溶区公路隧道修建的关键点; 对于我区广大建设者而言,目前缺乏相应的地方标准对如何降低岩溶区公路隧道修建的风险、处治岩溶地质灾害及有效控制建设成本等实际问题进行指导;因此根据广西本地岩溶分布规律和发育特点,研究总结、实践检验和修正完善岩溶区隧道勘察、设计与施工的经验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前 言 ................................................................. ........................................................................ ........ 1 1 2 3 4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 围 ................................................................. .................................................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 术语和定义 ................................................................. ................................ 1 ................................. 4 总

则.................................................................. ........................................................................ .. 5 4.3 任 务 ................................................................. ........................................................................ .. 5 4.4 工作部署基本原 则 ................................................................. .................................................. 5 5 6 基本要 求 ................................................................. (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 批 ................................................................. . (9) 6.1 设计书编制原 则 ................................................................. . (9) 6.2 设计书内容要 求 ................................................................. . (9) 6.3 设计书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