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八首》的创作特征探究

合集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及审美价值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及审美价值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及审美价值分析作者:李凤凤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2期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基于古诗词谱曲、现代白话展开创作和历史故事创作等特征;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价值应体现在营造深沉古朴的意境、强受众审美体验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价值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基本概况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所特有的,它将西方社会的艺术歌曲同我国的古诗词有机融合在一起,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古诗词的魅力和灵魂。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在充分借鉴、吸收他国作曲技巧的基础上,融入我国的民族特色和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文化,是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古诗词艺术歌曲巧妙运用我国历史史实,将名人故事、现代白话文诗歌贯穿在其中,搭配优雅的音乐格调,进行音乐艺术的创作。

当前,已经有大量优秀作品问世,像《红豆词》、《不辞长作岭南人》,同时也成就了刘雪庵、罗忠镕等作曲艺术家。

正是一批批、一代代艺术家们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推动者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新性发展和创作性转化。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概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主要包括基于古诗词谱曲、基于现代白话展开创作、基于民间传曲同古诗词的有机融合和基于历史故事创作等方面(一)基于古诗词谱曲古诗词作为艺术歌曲的重要源泉,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精神养料和文化根基。

纵观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诗词和音乐总是休戚与共。

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音乐与诗词的简单融合似乎已经并不能有效满足大众多元化的需求,音乐与诗词的关联度逐渐降低。

虽然两者不可避免的分离开来,但是他们内在的涉及美感的契合度却并没有减弱,推动着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

(二)基于现代白话展开创作所谓的现代白话诗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自此以后,诗歌逐渐摆脱了文言文的限制,实现了语言的自由表达性,现代白话逐渐活跃在艺术家、創作家的艺术歌曲中。

论马思聪音乐创作实践中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

论马思聪音乐创作实践中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

后,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到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对这种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在1942年,马思聪又回到故乡海丰县,在家乡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深刻地了解和学习了海丰的民间音乐,还向一位民间艺人学习白字戏曲音乐,并对此进行记录和整理。

受广东民间音乐的影响,马思聪在其一生的音乐创作实践中,以家乡广东传统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将这些广东民歌、戏曲、器乐曲等民间音乐曲调运用到不同体裁的创作实践中,并借鉴多种西方作曲技法创作了许多具有浓厚广东地方民族性特征的作品。

二、付诸实践—马思聪对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在法国留学期间,马思聪系统完整地学习了西方基本的作曲理论及方法,并创新性地取材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来创作实践。

他在选择南方地域的民间音乐素材时,主要受到其童年成长环境的影响,以家乡广东海丰县的民歌、戏曲音乐及广东音乐为主。

从1929年起,马思聪在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中都广泛运用了广东民间音乐曲调。

(一)广东民间音乐曲调在声乐创作中的运用1929年创作的独唱歌曲《古词七首》是他在声乐创作中对广东民间音乐曲调最早运用的一首作品。

1959年5月,当时中国音乐家协会和音乐研究所组织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编写组的成员汪毓和等人就“音乐的创作问题”采访了正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先生,马思聪也在这次采访中说道“1929年,那时我还年轻,对中国的民歌是很不熟悉的,仅仅知道一些广东的民歌,那年写的独唱歌曲《古词七首》(作品一号)和广东民歌的音调是有联系的。

”[3]虽然目前学术界未能保存这部套曲的谱曲资料,但是我们能够从马思聪的自述中了解一些关于这部作品的情况,在他早期的创作中,他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家乡民歌谱写艺术歌曲,这是马思聪运用广东民间音乐曲调进行民族化探索的最初实践。

(二)广东民间音乐曲调在器乐创作中的运用1、小提琴作品中的运用幼时的马思聪是在听母亲吟唱家乡海丰县的民歌音乐中成长起来的,学成回国以后,马思聪在小提琴音乐领域颇有成就,他运用家乡海丰县民歌及戏曲音乐的曲调进行创作,将心中对母亲的爱及故乡的情怀表现出来,这在他的《摇篮曲》和《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作品中有明显的反映。

马思聪作品的艺术特点

马思聪作品的艺术特点

马思聪作品的艺术特点作者:王怡杰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马思聪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思聪的《思乡曲》,在音乐上就充分体现出中西结合的创作特点,并且,十分注重民间音乐的运用,他积极在创作时借鉴西方音乐文化的先进成果,同时重视中国各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将西方音乐创作的理论和技法应用于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中,使其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与他在政治方向上坚持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及在艺术道路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的进步立场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马思聪;音乐创作(一)刻意探索民族风格马思聪的作品为什么会得到广泛的流传、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呢?我想我们从他的代表作《思乡曲》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来源于民族,具有民族的语言、具有民族的感情更具有民族的气质。

马思聪是非常注重民族音乐的,所以他的作品既优美动听又通俗易懂。

他曾说:“中国土地广阔,民谣极其丰富,我觉得新中国音乐的产生,必然来自直接吸收的中国民谣。

”马思聪少年时曾学过一些中国乐器的演奏,会奏粤曲和广东音乐。

在法国学习作曲时,一边严格地学习传统技法,一边从感性上直接受印象主意风格影响,一边又非常欣赏拉威尔的” 法国风”,这是他音乐创作上民族倾向的萌芽。

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仍然很盛行后浪漫主义风格的创作手法,所以采用民间流传的音乐素材和民歌来创作是很常用的手法。

他早期的一些作品只作为创作上的尝试,他的民族特点可最早追溯到1935 年的《摇篮曲》,这是选用他母亲所唱家乡(海丰县)民歌--《白字调》而作,而且在和声上也具有初步的民族化的新的探索。

而从1937 年的两部“绥远”起,他“开始进入用民歌创作的新途”,正式步入民族风格的行列。

他说:“首先,民歌以它的曲调,风格特点,地方色彩感动了我,我总是选那些有着突出的特性的民歌作我写作的动机。

我有时采用一个、两个或三个曲调或甚至只不过一两小节的动机。

艺术歌曲《长相思》(女高音与钢琴)音乐特征分析与演唱特点处理

艺术歌曲《长相思》(女高音与钢琴)音乐特征分析与演唱特点处理

艺术歌曲《长相思》(女高音与钢琴)音乐特征分析与演唱特点处理发布时间:2021-10-08T01:31:00.34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月15期作者:徐潜[导读] 马思聪先生根据李白乐府诗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辞藻华美、旋律悠扬,音乐情感与古典文学相得益彰,是西方作曲技法与我国五声民族旋律的完美融合徐潜(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马思聪先生根据李白乐府诗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辞藻华美、旋律悠扬,音乐情感与古典文学相得益彰,是西方作曲技法与我国五声民族旋律的完美融合。

文章以史料为鉴,以声乐教学实践为据对艺术歌曲《长相思》诗词意象、曲式结构、演唱特点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深入剖析,洞悉歌曲中蕴含的浓郁古典韵味和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艺术歌曲;长相思;音乐特征;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Analysis of the Musical Features and Singing Features of the Artistic Song "Sauvignon Blanc" Qian Xu(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Abstract: The artistic song "Sauvignon Blanc" composed by Ma Sicong has beautiful rhetoric and melodious melody. The musical emotion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 is a perfect fusion of West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singing artistic sty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ich classical charm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contained in the song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oetry, structure, teaching practice and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Keywords: Art songs; Sauvignon Blanc;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歌曲《长相思》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根据“诗仙”李白的乐府诗创作的艺术歌曲。

马思聪《舞曲三首》介绍及教学演奏要点

马思聪《舞曲三首》介绍及教学演奏要点
教 学 方法
马思聪《 舞曲三首》 介绍及教学演奏要点 邓 } 捷
[ 要]本文 以马 思聪 最重要 的钢 琴作 品— — 《 曲三 首》 摘 舞 为研 究对 象 , 过对 其创 作风 格 的 简要 分 析 , 通 对该作 品从 写作特 点 、 演奏分析 等方 面进行 了论述 , 别是 在演奏 要 点方面进行 了有益 的探 索。 特 【 关键词】马思聪 钢琴 创作 创新 性 民族性 舞 曲三首 演奏要 点
1 . 早期创作 这一时期 的创作 主要是 b小 调第一 钢琴奏 鸣曲 ,创 作于 13 9 9年 , 又名 《 月光 奏 鸣 曲》其 中包 括 夜 曲 和叙 事 曲。这 首 乐 曲 , 是 他 早 期 创 作风 格 的 体 现 。 对 马思 聪 音 乐 会 的报 道 记 载 , 有 据 还 首钢琴曲名为《 谭诗》 为《 ( 叙事曲》 的旧译名 ) 。在他 的作品编 目中无 此 曲 名 , 据 多 次 演 奏过 这 首 乐 曲 的 毛 宗 杰说 , 思 聪 确 但 马 实写 过 这 首乐 曲 , 度 约 七八 分 钟 , 是 未 见 出 版 。还 有 在 14 长 但 95 年创作 的《 钢琴组 曲》 ①幻想曲 ; : ②秧 歌 ; ③夜 曲 ; 平原 走马 。 ④ 这首组曲未见乐谱流传 , 也鲜有记载。 2中期创作 . 这一时期 主要是解放后五六十年代 的创作。 这是他钢琴创 作 数 量较 多 的时 期 ,而 且 也是 他 在 写 作 上 进 行 创 新 的 时期 。有 《 曲三首》 15 舞 (9 0年 )《 、粤曲三首》 15 年 )一组《 (9 3 、 钢琴小奏鸣
音乐风格。
曲的特点。马思聪 自己曾说 :我希望在《 “ 鼓舞》 中听到近似皮革 乐 器的音响 ; 杯舞》 在《 中有清脆的声音 ; 巾舞 》 在《 中有丝绸那么 柔软 的质地感。” 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 为 他在乐曲中充分运用 了 和声 的变化和音响的组合 以及丰 富细致的力度层次。在三首舞 曲中都充满 了大量 的四度叠置 , 四五度音程 的连续进行 , 较为鲜

痛彻心扉的思念——试析马思聪艺术歌曲《长相思》

痛彻心扉的思念——试析马思聪艺术歌曲《长相思》

求马思聪 的古诗词 艺术歌 曲 《 长相思》 中的诗情诗意与曲情曲意。 关键词 :《 长相思》 马思聪 艺术歌 曲 诗情诗意 曲情曲意 音 乐是 表 情 的艺 术 , 声 乐 的 艺术 魅 力 与 美 感 效 应 , 绝 大 部分 取 决 于 声 乐 的情 感 表 现 。所 谓 “ 丝 不 如 竹 ,竹 不如 肉 ” , 是 指 声乐是 以人身为乐器的艺术,在表情上 的更具有优越性。“ 表情是歌唱的灵魂 。因此 ,只有当声音和表情 同样 的完美时, 歌 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 。 ”0 “ 表情 ”是歌唱的最重要 目的,歌唱技术要服从于 “ 表情 ”需要 。而要做到很好 的表情 ,除了 声音、身体形态等因素,充分深入地 了解所唱歌 曲的特定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 ,体验其所蕴含 的情感至为关键 。 古诗词 艺术歌 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 声乐体裁 , 它最显著的特 征是歌词来源于古典诗词 。中国古诗词 艺术歌 曲一般都有着高远的意境、丰富深邃的文化 内涵 ,传达了中国文化特有 的韵味与魅 力。演唱者更是应该理解乐 曲的情 感 内容和展现 出来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 ,知晓 曲中人物 的形象与心境 , 做到全身心地溶入 到所 唱歌 曲的情感语境之 中。出于 此 种 目的 ,本 文 试 着 来 探 析 马 思聪 为 李 白诗 谱 曲的 艺 术 歌 曲 《 长相思 》1 9 8 7 ) ,广东海丰人 ,是 中国著名的作 曲家 、小提琴演奏家 。1 9 4 9年秋,他担任中央音乐学院 的首任院长。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三四十 年代为早期 ,五六十年代为中期,七八十年代为晚期。 。声乐作品在他 一生 中各个时 期都有创作 ,有声乐套曲 《 阿美山歌》 ,舞剧 《 晚霞》 ,歌剧 《 热碧亚》等等 。艺术歌 曲主要有 《 古词七 首》 、《 雨后集》 、《 李 白诗六 首》 、《 唐诗八首》等。《 长相思》是马思聪晚年避居美 国时为李 白的六首诗谱 写的艺术歌 曲之一,其它 五首为 《 长相 思》 、《 将进酒 》 、《 行路难》( 一) 、《 行路难》( 二) 、《 关山月》 、《 渡 荆 门送 别 》 ,这 六 首 诗 抒 发 了或 怀 国 思 乡 的痛 彻 ,或 壮 志

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试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演唱

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试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演唱



。,




1.先有词,后有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古今对话



”,
,
。《





作者简介:李芳屹(1977~)女,辽宁师范大学讲师。
」コ
191



、。

,“











,,,





















4.中西交融











、、






”。 “


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浅探

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浅探
一马思聪简介马思聪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于1912年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2岁时跟随其哥哥到法国次年考入南锡音乐学院并跟随巴黎国立歌剧院小提琴首席pauloberdoeffer奥别多菲尔先生主修小提琴1928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1930年跟随作曲家binembaum毕能鹏学习作曲深得毕先生的真传1932年回国在广州与音乐家陈洪先生共同创办了私立广州音乐院1933年他被任命为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19371938年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两首小提琴独奏曲绥远回旋曲第一回旋曲和内蒙古组曲
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浅探
杨 韵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 1 0 0 5 3 )
摘 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诗、 乐结合的音乐体裁, 它以洗练的语言、 幽远的意境、 深邃的内涵, 传达着中国文化特 有的神韵。马思聪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虽然其创作长处不在于此, 但其艺术歌曲作品却表现出惊人的表现力。通过对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分析和比照, 可揭示古诗词艺术歌曲 的内在本质规律。 关键词: 马思聪; 古诗词; 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 J 6 0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 2 1 7 2 ( 2 0 1 4 ) 0 2
收稿日期: 2 0 1 3 0 9 1 5 作者简介: 杨韵( 1 9 7 6 —) , 硕士,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1 4 2 ·
1 9 3 3 乐家陈洪先生共同创办了“ 私立广州音乐院” , 年他被任命为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1 9 3 7 —1 9 3 8年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两首小提琴独 奏曲 《 绥 远 回 旋 曲》 ( 第 一 回 旋 曲) 和《 内蒙古组 曲》 。1 9 3 7年到广东的中山大学任教, 后因抗日战 9 3 9年马思聪到重庆, 争爆发, 学校迁到了云南。1 9 4 0年 5月担任新建立的“ 中华交响乐团” 的首 于1 席指挥, 1 9 4 5年 1 0月他担任贵州省艺 术 馆 馆 长。 1 9 4 7年, 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 完成《 祖 国大合唱》 的创作。次年的夏天, 马思聪完成《 春天 大合唱》 的创作工作。1 9 4 9年 1月, 北平和平解放, 7月, 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 同年 9月, 马 思聪作为全国文联代表, 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 1 0月 1日, 出席天安门前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 立 大 典 仪 式, 就此马思聪创作了《 欢喜组 曲》 。同年 1 2月 1 8日, 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 来后, 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时年 3 7 岁。后因 1 9 6 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马思聪全家迁往 美国, 于1 9 8 7年逝世于费城。 马思聪先生在小提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的贡 献, 可以说奠定了中国这类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基础。 但是, 除此以外, 马思聪先生在古诗词独唱歌曲、 合 唱、 歌剧和钢琴音乐创作诸方面, 也表现出惊人的能 力。马思聪在“ 文革” 后, 客居美国期间, 给古诗词 歌曲谱曲的有《 李白六首》 《 唐诗八首》 。“ 抗战” 时 期, 马思聪先后创作了抗日歌曲二十多首, 像《 不是 死, 是永生》 《 控诉》 《 自由的号声》 ; 大型的声乐合唱

国内艺术歌曲唐诗音乐文学特点

国内艺术歌曲唐诗音乐文学特点

国内艺术歌曲唐诗音乐文学特点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歌曲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艺术歌曲的各类歌曲中,唐诗音乐的地位却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部分,其个性化、哲理化和价值观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唐诗音乐的艺术特点。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将围绕国内唐诗音乐的艺术特点展开探讨。

一、抒情主题突出唐诗音乐以其刚柔相济、情感真切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唐诗所表达的情感多样,从欣喜、悲伤、期盼到悔恨、奋斗都有涉及。

唐诗音乐中,通过歌曲的旋律、编曲和演唱等方面都深刻地表现出唐诗的情感。

其中,“蝶恋花”、“阳关三叠”、“眉峰一点朱”等作品,便是优秀的抒情主题佳作。

二、艺术形式多样唐诗音乐在艺术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民族乐器如琵琶、古琴、笛子等外,还加入了现代音乐阵容,融合了钢琴、电吉他等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

同时,唐诗音乐也与诗歌朗诵、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进一步增加了唐诗音乐的形式多样性。

比如《江城子》、《静夜思》等作品,演唱时借助了诗朗诵来展现唐诗的艺术魅力;而通过舞蹈的手法来诠释唐诗中的景象和情感,则更显得富有感染力。

三、意蕴深远唐诗音乐正是借助唐诗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的魅力。

唐诗中的哲理思想、人生哲学、文化内涵都反映在了唐诗音乐中。

这些文化内涵令唐诗音乐变得深远而具有启示性。

比如《长恨歌》、《送别》等作品,表现了爱、离别、孤寂等情感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人生的短暂、欢聚离别的道理,从而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唐诗艺术的无限魅力。

四、文化传承唐诗音乐是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内涵、并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的先祖用诗歌艺术展现了人生的哲理,同时,唐诗音乐也是对唐诗的传承和发扬。

唐诗音乐的艺术价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五、美学价值唐诗音乐从造型、色彩、铺陈、形式、音乐等各层面都体现着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

在唐诗音乐中,对音乐的处理上注重节奏;在编曲和演唱上也表现出音乐艺术的美感,充分展现了人类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

冼星海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技法与审美取向分析

冼星海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技法与审美取向分析

冼星海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技法与审美取向分析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其创作涵盖了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其中尤以古诗词歌曲著称。

冼星海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充分体现了他独具的审美取向和创作技法,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创作技法1.借鉴古曲的音乐形式冼星海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十分注重音乐形式的构建。

他以古曲为基础,借鉴其音乐形式,并对其进行巧妙的转化。

如在《渔家傲·丙子年·六月二日夜泊牛渚怀古》中,冼星海将唐代琵琶曲《摸鱼儿》中的“卜居秦入汉,松梢乌半雨”转化为歌曲中的“汉口十三峰,草木深重叠”,令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2.注重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冼星海对于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十分注重诗词与音乐的融合。

他善于通过音乐来表现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使得词曲相得益彰。

如在《浣溪沙·石榴花》中,冼星海运用渐弱渐哀的音乐手法,表现了词中“石榴花开红处,旧时游女新妆坼”的细腻感情。

3.形象化的音乐描绘冼星海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经常运用形象化的音乐描绘,将诗中的景象或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

如在《庐州月·西楼别唱》中,冼星海运用了跳动的音乐节奏,表现出词中月色清冷的感觉。

二、审美取向1.强调情感表达冼星海的古诗词歌曲创作中,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创作中力图通过音乐表现出作词人的情感,将其转化为听众能够感受到的情感。

如在《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中,冼星海用高亢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作词人骨血染成黄沙的赤胆忠心。

2.追求自由创新冼星海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自由创新。

他不仅在音乐形式上进行了转化,还大胆尝试各种新的音乐元素的注入。

如在《钗头凤·世情薄》中,冼星海将爵士乐元素巧妙的融入到歌曲中,使其更加时尚自然。

冼星海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注重音乐与文化的交融。

他善于将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在《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中,冼星海运用了中国古乐器笛子和胡琴等,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

马思聪《思乡曲》音乐内容分析

马思聪《思乡曲》音乐内容分析

马思聪《思乡曲》音乐内容分析(一)曲式结构《思乡曲》有着严谨清晰的缩减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

呈式部是第一部分,其范围是从第1到第48小节。

该部分主要采用了内蒙古传统民歌《城墙上跑马》的基本旋律,悠扬纯粹又朴素,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特色。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乐段。

第一个乐段是1到16小节,包含两个乐句,从D商调的羽音进入到主音上。

第二个乐段是17到25小节,呈现出4+5的结构,是对乐思的拓展[3]。

第三个乐段是第26到48小节,采用9+9+5的结构,先是重复前面的乐句,然后在最后5小节进行旋律的过渡。

展开部也就是全曲的第二部分,其范围是第49到75小节。

49到57小节(见图2.1所示),该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这一段落在全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主题形成相对较大的对比。

旋律由d商调转为E宫调,从而把原本深情绵长的民歌主题发展成具有欢快节奏特点的旋律,充满了明亮喜悦的色彩。

图2.1第二部分不同于前一部分忧伤柔和的感情基调,在音乐色彩上较为明亮,呈现出明朗欢快的特征。

另外该部分采用了三次变奏,节奏不断加快,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该部分最初采用E宫调,随后在第71小节转入C宫调(见图2.2所示),为下一部分对乐曲开头部分的旋律重复提供过渡[4]。

图2.2再现部也就是全曲的第三部分,其范围是从第76小节到99小节,这一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的结构基本相似,只是出于音乐结构的严谨性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缩减了第一部分的音乐素材,并稍微改变音乐织体结构。

这一部分将音乐旋律放置在高8度位子上,形成明朗的音乐色彩。

其在最初的8个小节重复第一部分的两个乐句。

然后从第92小节开始,一直到结尾都是尾奏[5]。

其中从倒数第3小节开始采用具有我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四度双音,并逐渐减弱旋律,与《思乡曲》的开头相呼应,并创造出余音未了的效果,点明思乡的主题。

(二)表达内容1.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是一个音乐作品的内核,一般体现在重复出现的旋律和音乐基本乐思当中。

简论马思聪《粤曲三首》的创作特征与启迪意义

简论马思聪《粤曲三首》的创作特征与启迪意义

简论马思聪《粤曲三首》的创作特征与启迪意义作者:朱昊来源:《音乐探索》2020年第01期关键词:马思聪;《羽衣舞》;《走马》;《狮子滚球》从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算起,钢琴在中国已走过百年,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国钢琴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马思聪就是其中一位。

他以诗意抒情、恬淡素雅、大胆革新的创作技法,以西方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元素与中国五声调式结合,创作出具有浓郁东方民族风情的钢琴作品,如《降b 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粤曲三首》等。

可以说,他在钢琴上的作为,丝毫不逊色于众人熟知的小提琴贡献。

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结构做出了新的探索,对钢琴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一、音乐创作历程与贡献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我国现当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

1923—1931年,他先后在法国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深受法国音乐的熏陶和影响,这为他后来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事业中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2 年,他放弃国外的音乐生活毅然回国,把所学专长奉献给了中国音乐事业。

回国后,他首先与陈洪在广州创办“广州私立音乐院”,践行“促进中国音乐发展”的理想。

此后,曾在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广东中山大学、贵州省艺术馆、香港中华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地任职,从事音乐教学、表演、创作、管理和艺术交流等工作,为中国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钢琴、小提琴音乐表演事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法国求学期间,马思聪先后创作有《古词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

回国后,他创作有《钢琴弦乐三重奏》《F 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钢琴奏鸣曲》《钢琴五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第一交响曲》《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欢喜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等管弦乐作品,《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摇篮曲》《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秋收舞曲》《第二回旋曲》《春天舞曲》《新疆狂想曲》等小提琴作品,《永生》《黄花岗纪念歌》《自由的号声》《游击队歌》《武装保卫华南歌》等抗战歌曲,《民族大合唱》《抛锚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淮河大合唱》《阿美山歌》《李白诗六首》等声乐套曲,《三首舞曲》《粤曲三首》《第四小奏鸣曲》等钢琴作品,以及歌剧《热碧亚》和舞剧《晚霞》等。

简论马思聪《粤曲三首》的创作特征与启迪意义

简论马思聪《粤曲三首》的创作特征与启迪意义

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发表算起,钢琴在中国已走过百年,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国钢琴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马思聪就是其中一位。

他以诗意抒情、恬淡素雅、大胆革新的创作技法,以西方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元素与中国五声调式结合,创作出具有浓郁东方民族风情的钢琴作品,如《降b 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粤曲三首》等。

可以说,他在钢琴上的作为,丝毫不逊色于众人熟知的小提琴贡献。

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结构做出了新的探索,对钢琴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一尧音乐创作历程与贡献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我国现当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

1923—1931年,他先后在法国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深受法国音乐的熏陶和影响,这为他后来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事业中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他放弃国外的音乐生活毅然回国,把所学专长奉献给了中国音乐事业。

回国后,他首先与陈洪在广州创办“广州私立音乐院”,践行“促进中国音乐发展”的理想。

此后,曾在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广东中山大学、贵州省艺术馆、香港中华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地任职,从事音乐教学、表演、创作、管理和艺术交流等工作,为中国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钢琴、小提琴音乐表演事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法国求学期间,马思聪先后创作有《古词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

回国后,他创作有《钢琴弦乐三重奏》《F 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钢琴奏鸣曲》《钢琴五重奏》等室内乐作品,《第一交响曲》《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欢喜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等管弦乐作品,《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摇篮曲》《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秋从收舞曲》《第二回旋曲》《春天舞曲》《新疆狂想曲》等小提琴作品,《永生》《黄花岗纪念歌》《自由的号声》《游击队歌》《武装保卫华南歌》等抗战歌曲,《民族大合唱》《抛锚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淮河大合唱》《阿美山歌》《李白诗六首》等声乐套曲,《三首舞曲》《粤曲三首》《第四小奏鸣曲》等钢琴作品,以及歌剧《热碧亚》和舞剧《晚霞》等。

远古回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编与演唱风格探析

远古回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编与演唱风格探析

远古回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编与演唱风格探析浙江音乐学院 解本康古诗词歌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蕴含着华夏民族的审美观。

由于古诗词歌曲在歌词和音乐上的特殊性,因此在演唱上更为严格,不仅要深刻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还要对演唱技法的适度运用,在乐曲情趣、神韵及意境上要表现到位,我以为古诗词歌曲是民族音乐中的阳春白雪,值得现在民族声乐工作者来深入研究和普及。

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研究在当今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恩师姜嘉锵先生古诗词演唱之路的了解到对其歌唱审美追求的认知,再到对其演唱的几百首古诗词作品的编配中,我在寻找答案,从原来的“每一首古诗词作品都有不同风格”到现在的“每一个字都有不一样的声音造型”观念的提升。

我深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从对古诗词歌曲的创编和演唱开始。

古诗词歌曲,寥寥数语就能刻划人物的神情和姿态,将人物的心思细腻地表达出来。

人们会在反复吟唱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有的诗词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吟唱还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有时,透过一首古诗词歌曲,我们便可领略战乱时期的战火硝烟;透过一首古诗词歌曲,我们可以领略一个民族的高傲气节。

吟诵一首离别之作,我们会随着诗词的吟唱,情感在内心掀起波澜,我们的思绪随着诗词的韵律牵引。

甚至在诗词吟唱结束后,这种思绪依然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挥摘要:古诗词歌曲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婉约、雅致、华美的独特民族风格。

音乐与文学的最高结合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歌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在题材和形式上并无大的差异,都是把追求诗词意境和情感内涵作为目的。

古诗词中所蕴含的音律、格韵等通过与音乐的结合使歌曲更具意韵。

通过对古诗词的谱曲以及对现有的古诗词歌曲进行编配,再到演唱和教学实践,三者融合,探析对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的把握。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声乐演唱创作艺术平台之不去。

这就是古诗词歌曲的“韵味”!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内的珍宝,由它发展而来的古诗词歌曲,亦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

《诗八首》阅读指导

《诗八首》阅读指导

《诗八首》阅读指导
《诗八首》作于1942.年2月,初1942年4月《文聚》一卷三期:初题为《诗章》,收入《旗》时改为《诗八首》。

这是首充满理性思辨色彩的爱情诗。

全诗共八章,有开始、发展,更有矛盾爆发,及最终的爱情丧失。

敏锐的个体一开始就意识到爱情受制于“上帝”,但依然决定在这种“危险”境遇里体验生命的“丰富”,以获得自身发展。

“危险”(内在矛盾)随时都可能爆发,但个体藉此感受到了自身存在,并确证了自身的肉体感觉。

随着内在矛盾发展,个体有了一个惊人发现:爱情对个体发展而言是一种限制:爱情是一种被“相同”和“差别”限定的永劫:“相同”带来“倦息”,“差别”带来“陌生”。

由于“相同”与“差别”是人与人处境的两极,它最终宣告了爱情的最终丧失,个体回归“孤独”。

与上帝永恒相比,爱情不过是一种“偶然”,个体生命终将化为平静,个体终究抵挡不了上帝的“不仁的嘲弄”,终究抵挡不了生命前定的虚空。

这多少带有点悲观色彩。

《诗八首》据说和诗人本人恋爱有关。

诗人年轻时期的爱情生活很不顺利,这对他的内敛性格及悲观心性有很大影响。

诗歌最终收束中的悲观情绪也表明了这一点。

具体到穆旦写作,它统属于穆旦诗歌对个体命运探讨这一基本命题,个体爱情追求的失败再一次映证了现代社会个体命运的“不幸”。

这种“不幸”是双重性的:上帝给予了造物“我”以“丰富”“变化”,但上帝对个体发展本身有太多限制;而个体在获得爱情后对爱情的背离又是另外一种“不幸”,个体总是敏锐地意识到自身现实处境的尴尬这样,“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这一重要主题凸现。

最新-国内艺术歌曲唐诗音乐文学特点 精品

最新-国内艺术歌曲唐诗音乐文学特点 精品

国内艺术歌曲唐诗音乐文学特点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发展最为繁盛的一个时期。

唐代的诗人辈出,才华出众,唐诗的兴盛,不仅对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唐诗在我国现代艺术歌曲的音乐表达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唐诗的文学性和音乐性,被作曲家用音乐来进行演绎,更好地展现出唐诗的意境和韵味。

一、唐诗的文学性一诗歌的语言之美唐诗的文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唐诗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遗产,而且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重要文化。

在语言上,唐诗的歌词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观念,其语言或轻快或深沉,都代表着我国古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感。

而在语言上,唐诗的词也是比较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的。

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看似通俗简单的语言,却洋溢着李白这位大诗人的张狂和自信。

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

我国唐代的诗歌在语言的表现上是极为凝练的,诗人们为了追求语言的精确和简练,也是苦苦思索,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才达到的。

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

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

唐代的如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以寥寥的20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

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

这种通过语言的简洁却达到诗意的丰富内涵的诗歌,在唐诗中比比皆是。

二诗歌的意境之美不论是古代的诗歌,还是当代的诗歌,能否给人感受到深刻的意境,是评判诗歌是否是好诗的一个重要标准。

唐诗在意境上的独特和韵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也是因为唐诗的意境独特,深刻且耐人寻味,唐诗的这种意境,与现代意义上的歌曲的意境相似,都有着美且优雅的意味。

唐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在意境上却是以简单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了诗人丰富的感情以及所描写景物的深远意境。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摘要:文章论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其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特征,分三个阶段撷取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将其作品及创作技法作了一番简要综述,使这一具有中国神韵的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诗词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着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

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

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

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

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

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

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黄自以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

把每一个音符都献给祖国――马思聪

把每一个音符都献给祖国――马思聪

---------------------------------------------------------------最新资料推荐------------------------------------------------------ 把每一个音符都献给祖国――马思聪1 把每一个音符都献给祖国――马思聪辑:雨儿 19 岁的私立音乐学院院长 1912 年 5 月 7 日,在广东海丰县幼石街上一座深宅大院里,马家的第五个儿子诞生了。

马家的主人马育杭,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单名,艾,他就是后来的马思聪。

马育杭是当时广东的风云人物陈炯明的总角之交。

后来当上了广东省的财政厅长,这才得以维持 9 个儿女的一大家的生活。

不懂音乐的父母却培养出了著名的音乐家,这与广东的戏剧之乡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影响有关 1923 年,11 岁的马思聪随大哥来到法国,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1929 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

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

1930 年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robaum)学习作曲。

1931 年,广东省政府官费资助,马思聪再次赴法留学,第二年归国,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

1 / 131932 年马思聪与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结婚。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 2 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 1939 年 10 月,马思聪经过长途跋涉,一家三口来到重庆。

在这里,马思聪结识了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朋友李凌。

两人是广东老乡,又都是音乐文化人,彼此亲密无间。

李凌从延安来,肩负周恩来交付的任务:要做音乐界上层的统战工作,许多音乐家是主张抗日的,要关心团结他们,人越多越好,要有一些知名的音乐家来关心支持音乐事业才好李凌开始频繁接触马思聪,关注马思聪的思想和情绪,从音乐艺术直至谈到民族命运 1940 年 5 月,在重庆嘉陵宾馆的晚宴上,马思聪见到周恩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八首》的创作特征探究作者:郑霞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1期摘要:馬思聪晚年在美国创作的《唐诗八首》①,该歌曲集以唐代诗词为歌曲词本、唐风遗韵为曲调风格、西方作曲技法及理论为创作依据、中国五声性调式为旋律基础。

在其创作特征上,诗歌题材选择、词句更改,歌曲中的旋律调式、和弦结构、和声运用以及织体形式等,都体现出马思聪对唐诗意蕴的深刻理解,其将创作技法和诗词融于歌曲中,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魅力。

同时,意境化的钢琴伴奏促进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升华,这也体现出马思聪远离故土后“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别”②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又或是他“晚来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人生态度和心境。

关键词:马思聪《唐诗八首》创作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52-05马思聪在“文革的浩劫中”不得已之下远离祖国,但他始终坚信祖国会好起来,自己会重回故土,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对祖国有着一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虽不善言表,却将这份情感体现在他坚定的创作理念和饱含深情的音乐作品中。

1974年,年过半百的马思聪在大洋彼岸创作了以中国唐诗为词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唐诗八首》,由于该作品曲谱最先在台湾乐韵出版社出版,演唱难度较大,所以无论是在声乐界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缺憾。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其展开分析探讨,能够进一步丰富马思聪晚期创作的研究;另外,从其创作中探究出以供我们学习、借鉴的写作技法;最后,从诗歌题材、歌曲创作特征方面的研究中更好的理解马思聪远离故土后的心境。

一、诗歌的“为我所用”根据《马思聪全集》第七卷203页、204页中收录的马思聪的日记记载情况,马思聪在1975年8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唐诗八首重写一部分,目前像秋天的收割,果子在树上每熟一个摘一个,自有乐趣在其中。

”之后又分别在9月16日、9月17日的日记中记写关于《唐诗八首》的修改情况。

但是笔者在查阅《马思聪年谱》中得知该部曲集创作时间为1974年,因此笔者认为《年谱》中的创作时间应该是以马思聪初次完稿时间来定论的。

面对浩如烟海的诗歌,对于作者来说,什么是适宜于谱曲的诗呢?马思聪在《我谱李白诗六首》中曾自述到:“在我来说,抒情诗比哲理诗好谱曲;写心境诗比写风景诗好谱曲;押韵诗比不押韵的诗好谱曲;看得懂的诗比看不懂的诗好谱曲。

”可见作者在古诗词谱曲选材方面有自身独到的见解,诗歌选材上更侧重于抒情押韵、简单通俗。

而唐诗正好有格律工整、句法凝练的特点,进而成为马思聪词的最佳素材选择。

笔者在分析乐谱过程中,发现马思聪对部分诗歌的字句和题目进行过更改。

接着笔者将歌曲中的词本与原诗做了仔细对比,发现这些改动为作曲家本人“有意”而为之。

修改的情况分为两种:其一是对诗歌原本标题作相应修改,如第二首《胡笳声》选自诗人李颀的音乐诗,原诗名为《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房给事》,第三首李商隐的诗歌《北青萝》被更名为《残阳》;另一种情况是为“无题诗”重新命名,如李商隐的三首无题诗,第一首《无题》,马思聪将其改为《相见难》。

歌曲《来是空言》是由李商隐的《无题四首》中的(其一、其二)更名而来,这首歌曲从结构来说,马思聪巧妙的将两首诗歌融合到一首歌曲里,并分作第一、二段的歌词。

第六首是王维的诗歌《酬张少府》,马思聪将其更名为《静》,最后第八首为岑参的诗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更改过后标题为《走马川》。

其二是作曲家将诗歌内容中的字句作了相应的修改。

如《琴歌》一曲中将最后一句“敢告巫山从此始”中的“始”改为“别”,“始”和“别”两字在意思上恰好相反,“别”字在意蕴上更能体现出他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还乡的心情。

《胡笳声》中的“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改成“古戍怆怆烟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又将“乌孙部落家乡远”中的“孙”改成“珠”,将“长风吹林雨堕瓦”中的“堕”字改为“坠”字等等。

结合以上“歌曲版”和“原诗”的对比,不难发现马思聪在谱曲时对诗歌内容做过细致地理解和分析,为更好地突出诗歌中的意境描绘、情感表达,故大胆尝试对原诗标题和字句进行修改,这些修改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对诗歌标题进行简化,或者是采用诗句中的内容重新命名,使歌曲标题更加简洁醒目,突出诗歌主题内容,增强演唱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对字句的修改,如《琴歌》中“敢告巫山从此始”,马思聪巧妙的将“始”字改为“别”字,使整句歌词在韵律和音调上更好的与旋律相结合,继而恰当的表达出诗歌的内涵及意境,这正是马思聪在歌曲写作中将“诗歌为我所用”的一种创作技巧。

二、“唐代音乐”韵味的再现在《唐诗八首》的旋律创作上,马思聪遵循诗歌题材内容、意境以及诗词所抒发的情感进行旋律创作。

虽然马思聪所学的作曲技法源于西方,但在旋律写作上并没有照搬西方声乐创作技法。

针对古诗谱曲,马思聪在文章中谈过自己的创作经验:“我曾考虑谱唐诗,曲调上应该有唐代的韵味和唐代的音乐格调,由于难得听到,也很难读到唐代的音乐,所以不易知其貌。

但十余年前我读过宋代白石道人的曲谱,照推想应该和唐代的音乐较接近。

”马思聪在旋律曲调上追求唐代音乐风格和韵味,由于时代久远,唐风遗韵无从听得,便从早年对宋代白石道人歌曲的印象中获得启发。

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会考虑很多因素:如歌曲旋律调式、词曲关系,节拍韵律等。

在这部分,笔者主要围绕歌曲中的旋律调式和词曲节奏的处理进行阐述。

(一)旋律调式特点笔者围绕马思聪的创作说明,查阅了关于宋代白石道人歌曲的相关研究文献。

关于旋律音调的特点,郑祖襄在《姜白石歌曲研究》一文中写到有三种类型:“一是静音环绕,骨干音稳定坚固,旋律在骨干音上下环绕波动;二是跳进为主,间以级进,这类旋律高起低回,跌宕起伏,旋律线条有棱有角;三是级进为主,间以跳进,这类曲调旋律进行比较舒缓,音阶式的上下行,曲调流畅优美、宛转动人。

”与之对比马思聪在《唐诗八首》的旋律创作方面,作者很好的吸收了白石道人歌曲中的旋律特点,如谱例1中的旋律线条以G音为核心,旋律骨干音围绕其作下行、上行的四度、五度环绕波动,形成D-G-C-G以波浪式跳进的旋律线条,此外该乐句为更加突出唐代的音乐曲调风格,故采用以五声性调式为主的g商调式,使得音乐旋律迂回婉转、流畅悠缓,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悠然自在的心情表现出来。

又如《山居秋暝》一曲的2~5小节和11~14小节,该曲的旋律特点是在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曲为二段式结构,其中A、B两个乐段各由2个乐句构成。

但是作曲家在创作时却巧妙的将旋律、结构及歌词有机融合,在遵循依字行腔、曲从词出原则的基础上使旋律更好的体现出诗歌吟诵的声调特征。

在第2~5小节中,前两个乐节旋律呈音阶式的作三度上行,后两个乐节又以同样方式下行,最后尾音落在#F羽音上。

间隔5小节后在第11~14小节中,旋律在第2~5小节的基础上统一以移高四度再一次作音阶式的上下行。

两句的音高组织材料关系虽然是承接递进的方式,但是在情绪、力度等方面变化却截然不同,这也是马思聪创作技法的独特所在,尽管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音乐材料,但是经过他细微、巧妙的设计就会使得整体的音乐表现更加深动、贴切。

(二)词曲节奏的处理节奏作为音乐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赋予歌曲在情感上更集中的表达。

马思聪在为现代诗歌《雨后集》谱曲中的节奏运用上,多数采用一音对一字的方式,从诗歌整体节奏的把握方面来看,更加注重节奏与诗歌本体节奏韵律的协调发展。

《唐诗八首》中的诗歌有七言的、也有五言的,诗歌有其自身的吟诵调特征,但是当谱写成歌曲后,歌曲的旋律线条变化会受到节奏的影响。

在歌曲中,作者善于采用休止符表达叹息的音调,如第一曲《琴歌》的第12~15小节,歌词的节奏韵律划分为:铜炉/华烛/烛增辉,作者为适应诗歌的吟诵特点,通过八分休止符将“铜炉/华烛”间隔开来,使得该句形成叹息的音调形态。

第14小节的“增”字对应旋律音高b1-c2-e2-b1的二度级进和三度、四度小跳,最终第15小节落音到ba徵音上,通过改变节奏的方法,使该句表达出一种惆怅、哀婉的情绪,近似唐代清新、淡雅的音乐风格。

三、钢琴语汇中的多声思维马思聪在《我谱李白诗六首》中也提到“在钢琴伴奏方面,以着重于表达每首诗中的气氛与境界。

”而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作为歌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会极大的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该歌曲集中的结构上来看,钢琴声部在其附属结构中引子(前奏)、间奏、尾声中充当了引入、过渡、连接和结尾的角色,作曲家通过对织体形态、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的设计和安排,进而促进诗歌音乐形象的塑造、氛围的烘托、意境的描绘、精神层面的表达。

(一)特色的织体构成写法《唐诗八首》作为马思聪晚期的声乐作品,在其创作的钢琴语汇中不难发现有鲜明的器乐创作思维和多声思维隐含其中。

这来自于马思聪在早中期的多声音乐创作中所积累的探索经验,他将这些经验一直沿用到晚期的声乐作品创作中,如在织体构成方面,善于采用固定音型贯穿全曲,或者多层次的织体音型。

1.以一个固定织体形态贯穿全曲在《唐诗八首》中,马思聪根据原诗词的意境采用多样化的伴奏织体,尤其是在每首歌曲的引子和尾声部分,常以一个主要的伴奏动机或者是伴奏音型展开写作,形成首尾呼应,有时也会贯穿全曲。

这种织体写作手法在《中国民歌新唱》的中颇为丰富,伴奏从一开始就会根据旋律与和声构成一个和声音型,在全曲中反复使用,形成固定的织体形态。

如第六首《静》的钢琴伴奏,(见谱例2)伴奏织体先是三连音为主要音型,F、C、G三音为主要音高材料,形成以F-C、C-G的纯五度向上跳进,在第2、3小节将其合并为柱式和弦形成长音,为建立在g商调式的旋律增添古色古香的唐韵风格,钢琴伴奏以“pp”轻柔、缓慢的力度奏出,营造出诗人晚年悠然自在的心境。

三连音连续推动音乐情绪发展,促进旋律声部的自由发挥,该伴奏动机在第4~8小节反复使用两次,并在最后两小节再次重复,引出新氛围。

又如第一首《琴歌》中引子部分(第1~3小節)由相对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在在急促的伴奏音型下流畅而出,第四小节中旋律音F与伴奏声部构成一个固定织体音型,同时音响力度先强渐弱,急促有力的伴奏与舒缓流畅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伴奏中和声采用了四度、五度和声音程为基础的结构和弦,描绘出古人奏琴时优雅端庄的神态以及急促的琴声。

2.多层次的织体音型为了更好突出歌曲对意境化的表达,又要避免像西方艺术歌曲中厚重、华丽的伴奏织体,马思聪在写作中会“因曲而异”。

为保持诗歌、旋律整体的曲风,在编配伴奏时,会适当的采用多线条、多层次的复调化的织体音型,这一特点可见第三曲《残阳》中第1~2小节和20~21小节,从第1小节中的引子开始,伴奏织体分成三个层次:首先第一层次由G-E-D-A 作四度以内的小跳下行,在第五拍A音以单音的形式进入作为伴奏的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在相同的拍点上以复调的形式加入,增强伴奏整体的厚度与流畅性,直至第2小节中第三拍开始,第三层次以八度进行作为低音基础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