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竹山中学七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竹山中学七年级(上)第二
次月考历史试卷
1.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A. 元谋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山顶洞人遗址
D. 蓝田人遗址
2. 2022年5月22日是第四届海水稻插秧节,今年我国的海水稻种植面积将超100万亩。
我
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下列原始人中种植水稻的是()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3. 《礼记》中所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在()
A. 山顶洞人时期
B. 尧舜时期
C. 西周时期
D. 商朝时期
4. 某次考古发现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而最著名的当属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这次考古现场可能是在()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商代殷墟
5. 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 商朝、秦朝、三国
B. 秦朝、隋朝、唐朝
C. 商朝、秦朝、隋朝
D. 隋朝、宋朝、明朝
6. 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
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
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A. 郡县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7. 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 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B. 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C.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8. 战国时期不仅大国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了兼并现象。
这突出反映了()
A. 各国经过改革,实力增强
B. 各诸侯国正当霸主
C. 统一趋势加强
D. 各诸侯国维护旧制度
9.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这说明商鞅变法()
A. 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 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 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10. 中国文明社会经过长期的沉积和发酵,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造
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中“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
A. 诸侯争霸
B. 私学兴起
C. 商鞅变法
D. 百家争鸣
11.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 秦朝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 秦朝皇帝为民,与民共享
D.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12. 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西汉时负责监察地方高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刺史
13. 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
“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14.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
他意在说明()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商靹变法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
15. “推恩令”“五铢钱”“盐铁官营”等举措共同体现了下列哪一主题()
A. 推行儒家文化
B. 加强思想控制
C. 加强对外交往
D. 巩固大一统
16. 西汉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时期,“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西汉()
A. 社会政治清明
B. 经济恢复发展
C. 中央集权加强
D. 农民负担沉重
17. 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
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A. 黄巾起义爆发
B. 道教开始兴起
C. 王莽夺权改制
D. 外戚宦官专权
18. 如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
该作品()
A. 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 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 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19. 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
这些发现证明了()
A.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 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 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 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20. 为东汉以后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A. 文字的统一
B. 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C. 造纸术的发明
D. 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
21.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
由此可见司马迁()
A. 侧重史书记载
B. 注重史料考证
C.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22. 以下事件,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班超经营西域
D. 丝绸之路的开通
23. 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的标志是()
A.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
B.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C.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D.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24.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
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
25.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
A. 魏
B. 蜀
C. 吴
D. 晋
26.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宗教】
(1) 张骞通西域后,产生于印度的______ (宗教)通过______ 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土生土长的______ (宗教)诞生了。
【科技】
(2) ______ 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______ 改进了造纸术,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医学】
(3)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了《______ 》一书,提出了“______ ”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______ ”,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文学】
(4)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 通史,其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______ 。
(5) 文化是国家的根,是民族的魂。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
……但汉武帝一方面推崇儒术,一方面又条定刑法,重用酷吏。
……武帝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打破封君为相的惯例。
……武帝陆续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打击王国势力。
--《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 写出图一方框A的政权名称及建立者的名字。
结合所学,该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怎样的局面?
(2) 据材料一指出图二疆域与图一疆域的具体最大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用具体史实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3) 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制度与秦朝制度之间的关系,并用材料二中具体事例证明。
结合所学,汉武帝“打击王国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时期一系列措施给西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 综上所述,概述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约距今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华夏
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材料二:中原人民同南方各族人民的交往早在殷周时期就已开始……秦始皇统一南方和北方,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三: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西汉与西域之间的政治交往与物质、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在西汉王朝与西域的民族交往交流中,和亲同样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
同。
——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华夏族”的形成和哪两个部落的联盟有关?之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继承的制度是什么?
(2) 材料二认为中原人民同南方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北
方疆土?结合所学知识,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的是哪一工程?
(3) “西域”凿空者是谁?此基础上开辟哪一通道?材料三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三,西汉王朝与西域民族交流交往的方式有哪些?
(4) 综上所述,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故选:B。
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D
【解析】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B
【解析】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是尧舜时期禅让制的真实反映。
故选:B。
本题考查禅让制,知道《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是尧舜时期禅让制的真实反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禅让制的产生和实质.
4.【答案】D
【解析】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刻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时期。
故选:D。
本题考查殷墟遗址,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最著名的当属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
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是: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
只要记住这个顺序就好。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歌诀法记忆较好。
本题难度不大,但需要掌握古代朝代更替的基本顺序,这是最基础的知识。
6.【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当时的晋国主要统治今今天的山西省,鲁国主要统治今天的山东省,秦国主要统治今天的陕西省,故山西省、山东省、陕西省的简称与周朝分封制有渊源。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引发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统一,故“战国时期国家兼并现象”突出反映了统一趋势加强。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
理解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统一。
本题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重点分析材料内容。
9.【答案】B
【解析】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历史意义。
10.【答案】D
【解析】“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是指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诸侯争霸、私学兴起出现在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与“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无关,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一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这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皇帝制度:
(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
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b.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
集中的另一体现。
c.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12.【答案】D
【解析】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
西汉时负责监察地方高官的是刺史。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负责监察地方高官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与识记西汉时负责监察地方高官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故选:D。
此题考查秦王朝的相关史实,注意重点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为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
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15.【答案】D
【解析】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实现了大一统,将西汉王朝推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
政治上: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推行“推恩令”;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故“推恩令”“五铢钱”“盐铁官营”等举措共同体现了巩固大一统。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可知,这反映了汉初经济的凋敝,由材料“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可知,这反映了汉朝经济得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初期的经济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西汉初期的经济相关知识。
17.【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大。
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无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故选:D。
本题考查东汉统治的特点。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注意识记东汉外戚宦官专政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张骞出使西域”可知,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丝绸之路。
“图片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D符合题意。
图片不能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A错误;图片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过于绝对,B错误;图片与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无关,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错误;图片具有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相关史实。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与识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相关史实。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证明西汉时期纸已经出现了。
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纸张,是西汉的劳动人民共同发明创造的,C项正确;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造纸术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
20.【答案】C
【解析】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故选:C。
本题考查书法艺术的发展,掌握造纸术的发明的影响。
本题考查书法艺术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知司马迁注重史料考证,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司马迁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2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我国的管辖范围。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23.【答案】A
【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选:A。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的标志,三国时期并存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各自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解析】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
故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是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故选:A。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知道赤壁之战不是发生在三国时期。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C
【解析】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这里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吴。
孙权建立了吴国,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26.【答案】【小题1】佛教,丝绸之路,道教
【小题2】西汉,蔡伦
【小题3】伤寒杂病论,治未病,五禽戏
【小题4】纪传体,司马迁
【小题5】略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3)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书中,收录了300多个药方,到现在仍被人们所借鉴,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还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