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合集下载

住宅楼各技术经济指标

住宅楼各技术经济指标

住宅楼各技术经济指标一、协议方信息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技术经济指标定义与范围1、技术经济指标是指反映住宅楼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量化数据和经济参数。

11 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规模、建筑面积、建筑高度、户型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设备设施等技术指标。

12 以及建设成本、销售价格、租金收益、运营成本、投资回报率等经济指标。

三、建筑规模指标1、总建筑面积:指住宅楼地上和地下建筑面积之和。

11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包括住宅建筑面积、配套公建建筑面积等。

12 地下建筑面积包括地下车库、设备用房等。

2、总户数:指住宅楼内规划的居住户数。

21 应明确不同户型的户数分布。

3、建筑层数:指住宅楼地上和地下的楼层数。

31 包括标准层数量和特殊楼层(如顶层、底层)的设计。

四、建筑面积指标1、套内建筑面积:指住宅户内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

11 包括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的面积。

12 应明确各功能空间的最小面积要求。

2、公摊建筑面积:指住宅楼内公共部分的建筑面积分摊到每户的面积。

21 包括楼梯间、电梯间、走廊、公共门厅等。

3、阳台建筑面积:指阳台的投影面积。

31 封闭阳台按全面积计算,未封闭阳台按半面积计算。

五、建筑高度指标1、建筑总高度:从室外地坪到建筑物屋顶的高度。

11 应符合当地的规划和建筑规范要求。

2、层高:指住宅楼层内的净高。

21 标准层层高应满足居住舒适度的要求。

六、户型设计指标1、户型种类:包括一居室、二居室、三居室等不同户型。

11 每种户型的比例应根据市场需求和项目定位确定。

2、户型面积段:明确不同户型的面积范围。

21 例如一居室面积在 50 70 平方米,二居室面积在 70 100 平方米等。

3、户型朝向:考虑采光和通风,明确各户型的主要朝向。

31 尽量保证多数户型有良好的朝向。

七、建筑结构指标1、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居住区规划原理课程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第八章 规划指标与设计成果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第二节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
第一节 居住区规划指标
居住区规划指标分为两大类: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用地平衡指标
一、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应包括必要 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量单位 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年版)的规定。 (见下表10-1-1)
L≥1.5L2
L≥1.5L2 L≥1.5L2
L ≥ 50m
L≥ 30m L ≥ 50m
S1 ≥1800 ㎡ S1 ≥500 ㎡ S1 ≥1200 ㎡
S21 ≥1000 ㎡ S2 ≥2000 ㎡ S2 ≥600 ㎡ S2 ≥1400 ㎡
注: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 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 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 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 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界 线来划定。
(1)当有明确用地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基地界 限划定;
(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
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7、其他用地面积的确定:
其他用地——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 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 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 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市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市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市居住小区技术规范篇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年版)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2.0.1 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是从劳动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观点来评价技术活动。

建筑技术经济就是对建筑产品的技术方案(包括投资方案、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计算、比较和评价。

从中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是对设计质量优劣和设计方案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的评价的项目指标。

由于影响设计方案和设计质量的因素繁多,而且不少因素对方案优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多以一组指标来评价,这成组的指标也叫指标体系。

建设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按要求可分为几大类。

1.按指标的范围,可分为综合指标和局部指标。

2按指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使用价值)指标和货币指标(价值)。

3.按指标的应用,可分为建设指标和使用指标。

4.按指标的性质,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是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评估项目。

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中每一项都有针对性地评价和反映着某些方面的控制作用和使用意义,每一项都是居住区整体居住水平的反映,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评价、使用评估都要通过这每一项指标来表达。

另外,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起制约作用。

评价或优化规划方案时,应综合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整体地、综合性地评价和优化。

还有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和优化结果,不仅仅取决于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还要看规划方案的功能合理性,布局创新的科学性,环境质量的保证度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水平。

也就是说同样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几个方案。

要善于运用这些指标系列,评价出优秀方案。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范围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来确定: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

2.当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完整版)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完整版)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四节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工业厂区总平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1.建筑密度指标建筑密度指标是指厂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各种堆场的占地面积之和与厂区占地面积之比,它是工业建筑总平面团}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反映总平面设计中,用地是否合理紧凑。

其表达式为:2.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利用系数指厂区的建筑物、构筑物、各种堆场、铁路、道路、管线等的占地面积之和与厂区占地面积之比,它比建筑密度更能全面反映厂区用地是否经济合理的情况。

其表达式为:3.绿化系数(二)单项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单项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除占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体积指标外,还考虑以下指标:(1)生产面积、辅助面积和服务面积之比;(2)单位设备占用面积;(3)平均每个工人占用的生产面积。

二、居住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一)适用性指标1.居住面积系数( K )2.辅助面积系数( K l )使用面积也称作有效面积。

它等于居住面积加上辅助面积。

辅助面积系数 K1,一般在 2在20~27%之间。

3.结构面积系数( K2 )结构面积系数,反映结构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一般在 20 %左右。

4.建筑周长系数( K’)建筑周长系数,反映建筑物外墙周长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

5.每户面宽6.平均每户建筑面积7.平均每户居住面积8.平均每人居住面积9.平均每户居室及户型比10.通风主要以自然通风组织的通畅程度为准。

评价时以通风路线短直、通风流畅为佳;对角通风次之;路线曲折、通风受阻为差。

11.保温隔热根据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来评价。

12.采光居住建筑的采光面积,应保证居室有适宜的阳光和照度。

采光面过小,不仅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视觉、感觉上也感到不适;但若窗口面积过大,对隔声、隔热、保温也是不利的。

(二)经济性指标1.工期期指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全部日历天数。

评价工期应以法定的定额工期(或计算工期)为标准。

住宅设计要点

住宅设计要点

住宅设计要点总图部分一、建筑条件:总图、技术经济指标(住宅及配套建筑面积、各单体住宅户数)二、小区周边大市政条件:电力、弱电进线方向三、负荷估算(一)、住宅小区内配套公建,可参照院技术措施确定负荷估算标准。

(二)、住宅估算标准1、北京地区负荷估算标准可参照《北京市供电局京供计【2002】173号文件》,目前北京地区实际工程,审批标准把握通常在25~45VA/m2。

2、对于沧州、青岛这些城市的工程,一般为供电局收费、施工至住户电表箱,供电局为节省造价,负荷估算标准较低。

其他省市工程,负荷估算标准可向当地供电部门咨询。

以下列出6E1工作室所设计的各省市工程负荷估算标准:(1)、沧州:每户容量 4kW,同时系数取 0.7。

沧州皇家壹里最终负荷估算标准在19~22VA之间。

(2)、天津:50W/m2。

(3)、大同:按国标数据手册考虑,20-60W/ m2(一般户型折算到变压器2KW/户)(4)、沈阳:90 m2以下户型:6KW/户;90-150 m2户型:8KW/户;150-200 m2户型:8KW/户;(5)、威海:80 m2以下户型:4KW/户;80-120 m2户型:6KW/户;120-150 m2户型:8KW/户;150-200 m2户型:10KW/户;住宅楼的总进线和表箱电缆的用电负荷核算:采用4kW /每户折算居住户数,并以此户数确定同时使用系数。

四、开闭站设置(一)、一座位于住宅区的10kV开闭站可带配电容量:近期可带10kV配电容量:26000 kVA(变压器负荷率取50%)。

远期可带10kV配电容量:20000 kVA(变压器负荷率取65%)。

(二)根据上条及负荷估算计算结果,由供电部门确定是否需设置开闭站及设置数量。

目前北京供电部门规定小区面积大于30万平方米需设置开闭站。

(《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 (试用稿)》)(三)开闭站建筑形式:地上独立式、箱式,建筑物内地下一层(此方式须供电局特批)。

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四节建设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工业建筑设计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工业厂区总平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1.建筑密度指标建筑密度指标是指厂区内建筑物、构筑物、各种堆场的占地面积之和与厂区占地面积之比,它是工业建筑总平面团}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反映总平面设计中,用地是否合理紧凑。

其表达式为:2.土地利用系数土地利用系数指厂区的建筑物、构筑物、各种堆场、铁路、道路、管线等的占地面积之和与厂区占地面积之比,它比建筑密度更能全面反映厂区用地是否经济合理的情况。

其表达式为:3.绿化系数(二)单项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单项工业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除占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体积指标外,还考虑以下指标:(1)生产面积、辅助面积和服务面积之比;(2)单位设备占用面积;(3)平均每个工人占用的生产面积。

二、居住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一)适用性指标1.居住面积系数( K )2.辅助面积系数( K l )使用面积也称作有效面积。

它等于居住面积加上辅助面积。

辅助面积系数 K1,一般在 2在20~27%之间。

3.结构面积系数( K2 )结构面积系数,反映结构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一般在 20 %左右。

4.建筑周长系数( K’)建筑周长系数,反映建筑物外墙周长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

5.每户面宽6.平均每户建筑面积7.平均每户居住面积8.平均每人居住面积9.平均每户居室及户型比10.通风主要以自然通风组织的通畅程度为准。

评价时以通风路线短直、通风流畅为佳;对角通风次之;路线曲折、通风受阻为差。

11.保温隔热根据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来评价。

12.采光居住建筑的采光面积,应保证居室有适宜的阳光和照度。

采光面过小,不仅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视觉、感觉上也感到不适;但若窗口面积过大,对隔声、隔热、保温也是不利的。

(二)经济性指标1.工期期指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全部日历天数。

评价工期应以法定的定额工期(或计算工期)为标准。

建筑方案各期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建筑方案各期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建筑方案各期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日期:编号:
说明:本表用于“各期建筑方案设计”、“户型单体设计”阶段;“各期建筑方案设计”阶段首次填写,随着设计的深入,“户型单体及技术方案确认”、“立面方案确认”阶段补充完善;
附表A:
容积率指标表
说明:本表用于“各期建筑方案设计”、“户型单体设计”阶段;“各期建筑方案设计”阶段首次填
写,随着设计的深入,“户型单体及技术方案确认”、“立面方案确认”阶段补充完善;
附表B:
可售面积指标表
说明:本表用于“各期建筑方案设计”、“户型单体设计”阶段;“各期建筑方案设计”阶段首次填
写,随着设计的深入,“户型单体及技术方案确认”、“立面方案确认”阶段补充完善;
附表C:
会所指标表
说明:本表用于“各期建筑方案设计”阶段;随着设计的深入,应注意补充完善;
附表D:
停车指标表
说明:本表用于“各期建筑方案设计”、“户型单体设计”阶段;“各期建筑方案设计”阶段首次填
写,随着设计的深入,“户型单体及技术方案确认”、“立面方案确认”阶段补充完善;
说明:
1.本表中各项目面积计入容积率则用“▲”表示;如不计入容积率则用“△”表示。

2.本表中各项目面积可售则用“▲”表示;如不可售则用“△”表示。

3.方案设计任务书内的停车详细指标表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简化。

4.如项目只有一期,则只填“总体”部分。

住宅指标表
附表E:
说明:本表用于“户型单体设计”阶段;随着设计的深入,注意补充完善;。

控制性详细规划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控制性详细规划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控制性详细规划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内容、成果、审批一.定义,内容:控制详细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

主要内容包括: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限和使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划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等;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的用地界限;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这一阶段的城市景观、形象设计主要依照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景观设计要求,提出各项景观建设标准和用于景观设计的各项控制指标,指导下一阶段景观设计。

二.成果:(一)位置图。

图纸比例不限;(二)用地现状图。

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分类画出各类用地范围(分至小类),标绘建筑物现状、人口分布现状,市政公用设施现状,必要时分别绘制;(三)土地使用规划图。

图纸比例同现状图,画出规划各类使用性质用地的范围;(四)地块划分编号图。

图纸比例1/5000,标明地块划分界线及编号(和本文中控制指标相对应);(五)各地块控制性性详细规划图。

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图纸标绘以下内容:1.规划各地块的界线,标注主要指标;2.规划保留建筑;3.公共设施位置;4.道路(包括主、次干道、支路)走向、线型、断面,主要控制点坐标、标高;5.停车场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必要时4、5两项可单独绘制)。

(六)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

标绘各类工程管网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三.审批:应该由市人民政府审批。

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6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确定的意义、如何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泊车位及配套服务设施,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总建筑面积简介:指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单栋或多栋建筑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层建筑面积之总和。

简单的说:就是建筑物各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总和。

计算方法在住宅建筑中,计算建筑面积的范围和方法是:(1) 单层建筑物不论其高度如何,均按一层计算,其建筑面积按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单层住宅如内部带有部分楼层(如阁楼)也应计算建筑面积。

(2) 多层或高层住宅建筑的建筑面积,是按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计算,其底层按建筑物外墙勒脚以上外围水平面积计算,二层或二层以上按外墙外围水平面积计算。

(3) 地下室、半地下室等及相应出入口的建筑面积,按其上口外墙(不包括采光井、防潮层及其保护墙)外围的水平面积计算。

(4) 用深基础做地下架空层加以利用,层高超2.2米的,按架空层外围的水平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5) 穿过建筑物的通道,建筑物内的门厅、大厅不论高度如何,均按一层计算建筑面积。

大厅内回廊部分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6) 电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和附墙囱等均按建筑物自然层计算建设面积。

(7) 住宅建筑内的技术层(放置各种设备和修理养护用),层高超过2.2米的,按技术层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8) 独立柱雨蓬,按顶盖的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多柱雨蓬,按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9) 突出房屋的有围护结构的楼梯间、水箱间、电梯机房等,按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10) 两个建筑物之间有顶盖的架空通廊,按通廊的投影面积计算建筑面积。

无顶盖的架空通廊按其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建筑面积。

2、建筑占地面积互匡E] 建筑占地面积有几种计算方式:1,建筑占地的地下(埋在地中)看不见部份,2,竖直墙的外围地面肉眼看见部份,3,整个建筑物竖直向地面投影范围部份。

到目前为止,到底采用那种方案较为实用,较为真实地在实际中运用,在学术界引起争议,在民间也引岀不少答案,变成持久性争议的话题。

一般来说,采用整个建筑物竖直向地面投影范围部份的计算方式比较通俗。

多层小高层住宅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多层小高层住宅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号地块 户型 A1A1 B1B1 C1C1 D1D1 2 2 2 2 标准层面积 0 244.28 266.54 296.78 层数 0 12 36 36 面积 0 2931.36 9595.44 10684.08 0 0 0 14
2号地块 层数 0 25 16 29
栋数
栋数
1号地块 用地面积 18315.84 总建筑面积 32886.92 地上计容总建筑面积 25367 住宅建筑面积 23830.88 商业建筑面积 1336.12 物业管理用房 100 社区服务用房 100 公厕 0 地下车库面积 7519.92 容积率 1.38 建筑密度 29.12% 绿地率 35.00% 总户数 168 A 24 B 72 C 72 商业地面停车位 9 住宅停车位 168 住宅地面停车位 0 住宅地下停车位 168 户均停车位 100.00% 挖方 填方 地面停车比例 0.0% 满足1.0所需要 168 富余 0 占地 5334.07
3号地块 用地面积 25474.42 总建筑面积 41410.18 地上计容总建筑面积 33710.18 住宅建筑面积 31019.56 商业建筑面积 2490.62 物业管理用房 100.00 社区服务用房 100.00 公厕 0.00 地下车库面积 7700.00 容积率 1.32 建筑密度 22.47% 绿地率 35.00% 总户数 220 A 32 B 52 C 136 商业地面停车位 16 住宅停车位 220 住宅地面停车位 0 住宅地下停车位 220 户均停车位 100.00% 挖方 填方 地面停车比例 0.0% 满足1.0所需要 220 富余 0 占地 5723.18
2号地块 面积 0 6107 4264.64 8606.62 0 0 0 10 层数 0 16 26 68

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提要:住宅建筑面积密度。

包括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及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这项指标用以衡量住宅容量是否合理及控制住宅面积建设量来自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建筑面积。

指建筑物各层面积的总和,包括主要使用面积、辅助使用面积和结构面积三项。

在住宅设计中主要使用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的起居室、餐室、卧室等面积的总和。

辅助使用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从属于起居活动的房间(厨房、盥洗、厕所、储藏室等)面积的总和。

结构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的墙柱等结构物所占面积的总和。

在居住区规划中,建筑面积用于计算建筑面积总量及建筑面积密度等指标。

2.建筑密度。

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基地面积之比,一般以百分比表示,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的空地率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

3.人口密度。

分为人口毛密度与人口净密度两种,人口毛密度是按居住区或居住小区总用地计算。

通常作为计算城市规划用地的控制指标。

人口净密度按住宅用地计算,主要衡量居住密集程度和居住水平。

4.住宅建筑套密度。

包括住宅建筑套数毛密度及净密度,前者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后者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

住宅建筑套密度反映在用地单位面积上的住宅密集度和居住环境质量。

5.住宅建筑面积密度。

包括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及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这项指标用以衡量住宅容量是否合理及控制住宅面积建设量。

6.住宅建筑净密度。

指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7.建筑面积密度。

又称容积率。

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面积(m↑2/ha)。

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程度,容积率越高,土地开发强度越高。

容积率是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8.住宅居住面积密度。

指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全部住宅可供居住的总面积(卧室、起居室、餐厅)与用地总面积之比(m↑2/ha)。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
70-80
公建用地
15-25
12-22
6-12
道路用地
10-18
9-17
7-15
公共绿地
7.5-18
5-15
3-6
居住区用地
100
100
100
11-1 规划用地平衡表
11-1 规划用地平衡表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1 规划用地平衡表
11-1 规划用地平衡表
(2 )住宅用地范围
——与公共建筑相邻时,以公建用地为界
11-2 技术经济指标
11-1 规划用地平衡表 11-2 技术经济指标
11-1-1 规划用地平衡表
项目
数值 (ha)
比重 (%)
人均面积 (m2/人)
居住区用地
其中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
注:其他用地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居住区的用地,如市级以上的公共建筑、工厂、单位等用地,以及不适于建筑的用地,包括住宅区工业用地。
11-1 规划用地平衡表
11-1-3 住宅区各类用地的划分 (4 )公共绿地 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街心绿地、林荫道与活动场地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1) 居住户数(户、套) (2)居住人数(人) (3)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4)住宅平均层数 = 住宅总建筑面积 / 住宅基底总面积(层) (5)人口密度 = 规划人口数量 / 居住用地面积(人/ha) (6)建筑面积密度(毛密度、净密度) = 建筑面积 / (居住)用地面积 (7)建筑密度(毛密度、净密度) = 建筑基底面积 / (居住)用地面积(%) (8)停车泊位(停车率、地面停车率)(个) (9)绿地率 = 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与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Leabharlann 11-1 规划用地平衡表

小区规划经济指标及案例

小区规划经济指标及案例

⼩区规划经济指标及案例⽬前居住区的技术经济指标⼀般由两部分组成:⼟地平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有必要指标和选⽤指标之分。

即反映基本数据和习惯上要直接引⽤的数据为必要指标;习惯上较少采⽤的数据或根据规划需要有可能出现的内容列为可选⽤指标。

居住区⽤地包括住宅⽤地、公共服务设施⽤地(也称公建⽤地)、道路⽤地和公共绿地四项,它们之间存有⼀定的⽐例关系,主要反映⼟地使⽤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它们之间的⽐例关系及每⼈平均⽤地⽔平是必要的基本指标。

在规划范围内还包括⼀些与居住区没有直接配套关系的其他⽤地,如外围道路或保留的企事业单位、不能建设的⽤地、城市级公建⽤地、城市⼲道、⾃然村等,这些都不能参与⽤地平衡,否则⽆可⽐性。

但“其他⽤地” 在居住区规划中也必定存在(外围道路),因此它也是⼀个基本指标,居住区⽤地加“其他⽤地”即为居住区规划总⽤地。

反映居住区规模有⽤地、建筑与⼈⼝(户、套)三个⽅⾯内容,除⽤地外,⼈⼝(户、套)、住宅和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积及其总量也是基本数据为必要指标。

⾮配套的其他建筑⾯积是或有或⽆,因此,是⼀个可选⽤的指标。

平均层数与住宅建筑密度关系密切,是基本数据,属必要指标,⾼、中⾼层住宅⽐例也是住宅建设中的控制标准属必要指标;⽑密度由于反映居住区⽤地中的总指标,反映了在总体上相对的经济合理性,所以它对开发的经济效益,征地的数量等具有很重要的控制作⽤。

住宅建筑套密度是⼀个⽇渐被⼈认识、重视的指标,在详细规划的实施阶段根据户型的⽐例、标准的要求等去选定住宅类型后,可以通过居住区⽤地、住宅⽤地等基本数据计算;住宅建筑⾯积净密度是与居住区的⽤地条件、建筑⽓候分区、⽇照要求、住宅层数等因素对住宅建设进⾏控制的指标,是⼀个实⽤性强、习惯上也是控制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属必要指标;建筑⾯积⽑密度是每公顷居住区⽤地内住宅有公建的建筑⾯积之和,它可由居住区⽤地内的总建筑⾯积推算出来。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基本要点)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基本要点)

的密集程度
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面积 (人/公顷)
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面积 (人/公顷)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居住区用地面积(套/公顷)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住宅用地面积(套/公顷)
空间景观框架结构 3、空间景观的塑造。 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
(低、中、高层,形态选择) 各层次外部空间,主要指出入口和广场 (衔接、布局、形态、尺度、用途)
29
30
防止外部交通穿越
入口、道路、分区、住宅、配套、景观
——临摹一个方案之前,首先花20分钟时间分析这个方案的结构和表达的意图
31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1
1
1、居住区规模等级分类
按照人口和用地规模,居住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户数(户) 10000-16000 3000-5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一般用地规模 居住区: 51-235公顷, 人均用地17-47平方米 居住小区: 10-65公顷, 人均用地10-43平方米 居住组团: 0.8-9公顷, 人均用地8-30平方米。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 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 状绿地等
5
6
7
2、用地规模与技术经济指标(P218) 规模:居住区分级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 用地构成:各类用地所占比例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2.公建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居住区用地

建筑技术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技术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技术经济指标大全对于建筑设计的经济评价,需要利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分为用地规划(总图)技术经济指标和单体建筑技术经济指标两大类。

对于前者而言,主要从用地的经济性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在单位用地面积上建筑面积的总量(容积率)、建筑底层的覆盖面积(建筑密度)、绿地面积(绿地率)以及道路、硬质场地、停车位等的占地面积,从而综合评价建筑总体平面布局的经济性和环境质量。

而对于后者,目前我国主要以建筑面积控制指和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为主要控制和评价的根据。

用这两项指标的乘积来反映基本建设在民用建筑事业上的投资额。

但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考虑,按民用建筑的性质确定其基本计算单位,如居住建筑以“住户”为单位,学校建筑以“一个学生”为单位,医院以“病床”为单位,影院以“一个观众”为单位,这样有利于国家计划投资,有利于设计工作者的全面考虑。

此外,评价一个建筑设计是否经济,还应从节约建筑面积和体积方面考虑,通常利用建筑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

建筑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用地规划(总平面图)和单体建筑两个方面,下面分别叙述一、用地规划(总平面图)技术经济指标(一)容积率容积率表示用地(基地)内的所有建筑的建筑面积之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位建筑面积分摊的土地成本,在土地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容积率越高,单位建筑面积所分摊的土地成本越低,反之则越高。

在建筑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建筑层数越多,则容积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容积率是建筑经济测算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过高的容积率则可能会造成建筑总体环境的恶化(建筑密度增加,减少绿地面积)和建筑土建安装造价的提升(层数增加,带来结构和设备成本的增加),所以,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定一个合适的容积率。

(二)建筑密度建筑密度表示用地(基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底面积之和与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建筑密度表达了用地(基地)内建筑直接占用土地面积的比例,所以称之为建筑密度。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总体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对绿化面积的影响,过高的建筑密度会带来绿化面积的减少,从而影响整个基地的环境质量。

[生活]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生活]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分析:(或指标分析)一、用地平衡表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与分析1、平衡表(用地)的内容和用地计算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用地界线一般情况下按以下三总情况予以确定:1、天然障碍的边界,指河流、水面、陡坎等边界线;2、人工设施的边界,指围墙、场地边缘和道路的红线或中心线;3、其他人为划定的界线。

对天然障碍除道路外的人工设施一般均算至边界,对周围或区内现有的道路用地究竟是哪种情况来划归要根据道路与该住宅区关系来确定,可参照居住区的分级标准来进行。

当确定居住区的用地界线时,不论是在居住区内还是在居住区外城市级的道路均不计入居住区的总用地中(即算至道路红线);居住区级及其居住区级以下道路则全部计入居住区总用地;当确定居住小区的用地界线时,在居住小区外围的居住区级道路计入一半(即算至道路中心线),而在规划的居住小区内部(之间)的居住区级道路则全部计入居住小区总用地,居住小区级及其居住小区以下级道路则全部计入;当确定居住组团的用地时,在居住组团外围的居住小区级道路计入一半(即算至道路中心线),而在规划的居住组团内部(之间)的居住小区级道路则全部计入居住组团总用地,居住组团级及其居住组团以下级道路则全部计入;其他人为划定的界线一般指那些无特殊标识物的界线,如征地线,规划界线等。

住宅建筑用地住宅建筑用地是指包括住宅基底在内的住宅前后左右必不可少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前后的界线一般以日照间距为基础,各按日照间距的二分之一划定计算;住宅建筑左右的界线一般以消防通道要求为条件,参见第五章“空间”中的“建筑间距”部分。

因此,住宅建筑用地实际上是住宅本身的占地加上住宅前后左右的宅间通道、绿地、住户底层的私院和部分或全部的住宅院落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线来划定。

当其有明显的界线时(如围墙等),按其界线计算;当其无明显的界线时,应按其实际占用的用地计算;包括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宅小区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引言
住宅小区规划是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关乎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区的宜居程度。

在规划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规划者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本文将介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小区面积
小区面积是规划中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它决定了小区内可容纳的住宅数量以及公共设施的布局。

小区的面积应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绿化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以实现小区的高效利用和宜居性。

二、绿地率
绿地率是指小区中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绿地在小区规划中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合理设置绿地可以提高小区的居住质量和舒适度。

绿地率的具体数值应根据城市的绿化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来确定。

三、容积率
容积率是指小区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小区的用地效率和密度。

较高的容积率可实现更高的建筑面积,但也可能带来交通拥堵、阳光遮挡等问题;较低的容积率则能获得更好的绿化和景观效果,但可能会牺牲用地效率。

容积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小区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政策等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四、建筑高度限制
建筑高度限制是指小区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

它关系到小
区内部的采光、通风等条件,同时也与城市整体的建筑景观相关联。

建筑高度的限制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周边环境和交通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保小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五、停车位规划
停车位是住宅小区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

合理规划停车位
可以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解决居民停车难题。

停车位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小区的居住人口、居民的车辆数量以及周边交通状况等因素确定,以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和交通管理要求。

六、社区配套设施
社区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公共设施,
是小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持。

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应考虑到小区的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服务范围等因素,以满足居民的基本日常需求和提高社区的居住品质。

七、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是小区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交通规划
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连接,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污染,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交通规划的内容包括道路布局、公共交通站点设置、自行车道规划等,应根据小区的功能定位、交通需求和城市交通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八、经济可行性评价
在制定住宅小区规划方案时,还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评价,以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经济可行性评价要考虑到小区的投资成本、预期收益、后期维护成本等因素,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行性。

结论
住宅小区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对于有效实施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面积、绿地率、容积率、建筑高度限制、停车位规划、社区配套设施、交通规划和经济可行性评价等指标都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以保证小区的宜居性、经济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规划小区时,规划者应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社区居民需求和可行性等因素,合理制定住宅小区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